《人生》中巧珍的爱情悲剧成因

合集下载

浅析《人生》的爱情悲剧兼评高加林、刘巧珍的形象

浅析《人生》的爱情悲剧兼评高加林、刘巧珍的形象

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经历了种种考验,两人的感情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不断 加深。然而,最终他们的爱情却因为高加林的背叛而结束。在爱情遭到背叛的 情况下,两人的感情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尽管他们曾经深爱着对方,但现实 的压力和观念的差异最终让他们无法走到一起。
重读《人生》,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高加林和刘巧珍爱情故事的唏嘘与无奈。 他们的爱情故事启示我们,不同阶层之间的爱情面临着现实的种种挑战。在这 些挑战面前,有时我们会感到无助和困惑,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然而,正是 这些挑战和差异,让爱情显得更加珍贵和美好。
基本内容
在路遥的《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心灵。他是一个极具 复杂性的角色,既揭示了人性中的弱点,也展示了自尊自强的品质。他的人生 旅程正是自强自立的最好写照。
高加林是一个有着强烈自尊心的人。他从小就生活在贫困的家庭中,但他从不 因此感到自卑。相反,他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赢 得别人的尊重。他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成功,才能真正让自己得 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基本内容
路遥的《人生》是一部描绘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悲剧命运的小 说。高加林的性格深受矛盾心态的影响,呈现出双重人格的特点。本次演示将 从矛盾心态对双重人格的影响、双重人格对人物命运的影响等角度,深入分析 高加林性格的悲剧内涵。
矛盾心态对双重人格的影响
高加林身在农村,对于土地和家人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他同时向往着城市生活 的繁华与优渥。这种对立的情感构成了他内心的矛盾冲突,反映在他性格上的 双重人格。一方面,他热爱乡土,关心家人,尽职尽责;另一方面,他追求城 市生活的满足感,嫌弃农村生活的贫瘠。这种双重人格使他的人格分裂,进而 导致行为上的矛盾和误解。
刘巧珍是一个善良、美丽、温柔的农村女孩,她虽然没有文化,但她对生活充 满了热情。她对高加林的爱情是纯真而炽热的,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在 与高加林的接触中,刘巧珍意识到自己与他的差距,但她并不在意这些,而是 努力向高加林展示自己的美和善良。她用自己的方式维系着与高加林的感情, 最终打动了他的心。

解读路遥《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解读路遥《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解读路遥《人生》中的爱情悲剧摘要中篇小说《人生》是路遥的代表作之一。

文章论述了路遥《人生》中男主角高加林形象,他代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新一代农村知识青年。

女主角巧珍,是一个内心近乎完美的,感情单纯性格执著的女孩子。

但是,高加林最终还是无情地离开巧珍,酿成了一场爱情悲剧。

通过对《人生》的解读,进一步去探讨其爱情悲剧的根源。

关键词《人生》;高加林形象;刘巧珍形象;爱情悲剧《人生》塑造了高加林、刘巧珍等很有光彩的农村青年形象,同时通过这些形象的生动描写,比较准确、深刻地反映了新时期农村生活的面貌。

《人生》浓墨重笔写出了加林与巧珍的爱情悲剧,作者不是单纯地从爱情道德角度来评判这场悲剧,而是着眼于社会生活中更深层的矛盾冲突,展现了转折时期城乡交叉的社会矛盾,揭示了重叠复杂的人生纠葛,把新一代农村知识青年的思索、追求、理想、奋争以及他们“先天不足”的弱点和“后天失调”的缺陷一一揭露出来,显现了当代青年崎岖不平然而又充满生气的人生道路,引起了相当广泛的影响。

一、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1.高加林、刘巧珍悲剧高加林是一个心高气傲的农村知识青年。

他虽然是农民的儿子,从来没有鄙视过任何农民,但又从来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

他渴望离开贫瘠落后的地方,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生活。

他一心向往现代文明生活,民办教师这个职业对他来说还是充满希望的。

几年后,通过考试他或许会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

在爱情与事业的天平上,高加林始终偏向于事业,所以一旦个人发展有了更好的可能性,他就会抛弃巧珍。

从文章一开始,他俩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

她毕竟是一个农村的文盲,只会讲母猪下崽,不会讲中东、石油能源问题,只会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加林需要,而不会在精神上理解加林,她对加林内心一无所知。

这种文化程度悬殊的差异,是他们之间很难逾越的鸿沟。

交流与共鸣的局限,以及思想认识的落差,最终宣告他们俩爱情故事的结束。

2.爱情悲剧的根源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旧的生活方式已无力限制当代青年新的追求。

浅论《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浅论《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浅论《人生》中的爱情悲剧【摘要】爱情是永恒的母题,而大多数文学作品中的爱情都是以悲剧收尾。

在路遥的小说《人生》中,高加林、刘巧珍和黄亚萍三个年轻人的爱情纠葛最终成为了悲剧。

本文将从这三个青年不同的爱情观,高加林的“前途高于爱情”,刘巧珍的“依附式爱情”,黄亚萍的“爱情理想主义”来分析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例如性格、境遇变化、社会历史等原因。

而了解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既有助于我们对整部小说的解读,且对我们现在的青年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生》;爱情观;悲剧路遥的《人生》发布于1982年,三十多年来依旧广受读者的喜爱,没有失去其独有的魅力,不仅是因为其特有的时代意义,在新的时代浪潮下,年轻人的奋斗与抉择,还是因为书中高、刘、黄三个人的爱情悲剧打动人心,也让许多读者产生共鸣与思考,分析《人生》中的爱情观与爱情悲剧,有利于我们深化认识小说的主题。

一、三人不同的爱情观(一)高加林的爱情观高加林出生在乡村,却想要离开农村,成为城市人,他有能力,有志向。

在未考上大学的情况下,他靠自己的能力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却被大队书记儿子三星的顶替,从教师变成了农民,他难堪、惆怅与痛苦。

从县城卖馍回来的路上,巧珍向加林表白,加林被动地接受了,但很快就后悔了,“他甚至觉得他匆忙地和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姑娘生这样的事,简直是一种堕落和消沉的表现;等于承认自己要一辈子甘心当农民了......要是和巧珍结合在一起,他无疑就要拴在土地上了。

”高加林后悔是因为他认为如果和巧珍恋爱,就得当一辈子农民,而他不愿意。

在加林看来,巧珍的爱只是在他落难时的安慰,对他的前途却没有助力,所以在后来也抛弃了巧珍。

之后加林去县城当宣传干事,亚萍强烈地追求他,并想让他跟她去南京工作时,“他反复考虑,觉得他不能为了巧珍的爱情,而贻误了自己生活道路上这个重要的转折――这也许是决定自己整个一生命运的转折!”他决定与巧珍分手,与亚萍在一起。

由此可见高加林的爱情观是“前途重于爱情”。

路遥《人生》刘巧珍对高加林的爱

路遥《人生》刘巧珍对高加林的爱

路遥《人生》刘巧珍对高加林的爱路遥《人生》刘巧珍对高加林的爱文/踪影巧珍对高加林的爱,是出于灵魂深处的纯洁的,毫无半点杂念的爱。

在巧珍心目中,加林的痛苦就是她的痛苦,加林的幸福就是她的幸福。

她的人生岁月,就是为高加林而活的。

尘世间任何一个男人,或者女人如若拥有了这样的爱情,那可真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呀!然而,这样的爱情,行走到一定的时间段,感动的往往是身边观众,而不是当事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庐山中。

张爱玲曾经对胡兰成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是一种对于爱情对态度。

而舒婷在她的《致橡树》里说:如果我爱你——……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又是一种对于爱情的观点。

爱情应该是平等的,绝不是把自己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而是木棉树上火红的耀眼的灿烂的花朵。

刘巧珍和高加林的爱情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巧珍的自卑,高加林的高傲,是他们的情感不平等的根源。

若高加林不是被下了民师,刘巧珍对高加林的爱可能永远埋在心底,成为她少女时代的一个梦。

这一点,高加林约巧珍在大马河桥头说分手的时候,巧珍的话就是最好注解:加林哥,我知道我配不上你,我一个字也不识,给你帮不上忙,还拖累你,拖累你的工作……刘立本知道了自家的二女子巧珍和村里的贫困户高玉德的小子高加林恋爱,就找高玉德理论,并威胁高玉德:加林那臭小子再敢骚情我家巧珍,我就打断他的狗腿!这个消息对于高玉德无疑是晴天霹雳,他生怕自家的独生子有个什么闪失,刘立本、高明楼,在村里那是虎踞龙盘,刘立本是首富,又是高明楼的儿女亲家,高明楼是高家村的父母官,某种程度是村里人命运的主宰。

谁惹得起啊!高玉德不敢怠慢,很快就给儿子加林谈话:娃呀,你早早死了心!咱这光景怎能高攀人家嘛!人家是什么光景?这一条大马河川都是拔梢的!……你小子小心着!刘立本说要打断你的腿哩!高加林咬住嘴唇,轻藐地冷笑了一声,说:既然是他想打我,我会叫他更不好看!又对一脸可怜相的父亲说:谁高攀谁家?爸,你一辈子没出息!你甭怕!这事我做的,由我作主!高加林在黄亚萍面前是自卑的,但在村里的首富二能人刘立本的二女子刘巧珍面前,却是高熬的,就因为他有文化,见识比巧珍广。

浅谈《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浅谈《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毕业论文题目:浅谈《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学号:姓名:教学院: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15年5 月10 日教务处制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业论文任务书注:本表一式一份,用于装订完整文本。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业论文学生诚信声明书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提交的毕业论文《浅谈<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研究、写作的成果,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论文中所引用他人的无论以何种方式发布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在论文中加以说明;对本文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如果存在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的情况,本人愿承担全部责任。

论文作者:(签字)时间:年月日指导教师:(签字)时间:年月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业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毕业论文《浅谈<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是本人在校期间所完成学业的组成部分,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属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本人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网页制作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毕业论文无论做何种处理,必须尊重本人的著作权,署明本人姓名。

未经指导教师和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同意,本人不擅自发表毕业论文相关研究内容或利用毕业论文从事开发和盈利性活动。

毕业后若发表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成果,需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作者第一单位署名应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成果发表时本人工作(学习)单位可以在备注中注明。

论文作者:(签字)时间:年月日指导教师:(签字)时间:年月日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引言 . (1)一、高加林与刘巧珍纯洁美好的爱情 (1)二、高加林与刘巧珍爱情悲剧的原因 (2)(一)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缺陷 (3)1. 高加林性格中存在的缺陷 (3)2. 刘巧珍的顺从和自卑 (4)(二)高加林与刘巧珍不同的价值观 (5)(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6)三、对高加林与刘巧珍爱情悲剧的反思 (8)(一)从高加林的角度看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8)(二)从刘巧珍的角度看要在爱情中保持个性和独立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浅谈《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作者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摘要:《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高加林在几年中身份的反复变化。

浅析《人生》中的刘巧珍

浅析《人生》中的刘巧珍

浅析《人生》中的刘巧珍在《人生》这部小说中,刘巧珍这一人物形象是路遥对于女性形象塑造的顶峰,是作者所着力颂扬的一个农村新女性,她是农村里最为完美最为神圣的代表。

刘巧珍对高加林的爱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婚姻观念的限制,她对高加林的爱,深沉而又纯洁,在传统的爱情道德上又折射出对具有文明表征的新生活的追求。

刘巧珍痴情地爱着高加林。

高加林提出分手时,对加林的行为给予体贴和理解,被人们称为是金子般珍贵的感情,而实质上所体现的乃是母性之爱的伟大。

她不是想通过高加林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是希望通过高加林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可以说,在精神上,她是富有而又贫乏的,她的纯真,善良的外表内也掩藏着一些简单和愚昧的东西,她的谦让和自卑实际上也是对自我价值和否定。

刘巧珍爱情追求虽然不成功,但也给后来者追求地久天长的爱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型的现实意义。

生活,除了物质生活,还有那不容忽视的男女双方与时俱进的精神生活。

路遥的《人生》问世后,刘巧珍这位家喻户晓的乡村少女,几乎成了中国农村妇女传统美德的代名词。

在路遥的小说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既渗透了作家内在情感的体验,表达了对人生的独特发现和深刻思考,又具有普遍的社会内涵,同时还寄寓着作家展超欲飞的幻想。

路遥对女性形象的塑造,除了一小部分涉及到她们的劳动、工作外,大多“镜头”放在了她们对爱情、婚姻的态度,以及围绕这一中心事件所采取的行动上。

刘巧珍这一人物形象是路遥对于女性形象塑造的顶峰,她身上几乎凝聚了传统女性的一切优秀特征,是作者心血之所聚,通过分析这一形象,我们可以清晰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

本文从刘巧珍身上所存在的背离和归顺传统两方面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一、刘巧珍的角色特征分析(一)传统意义上贤妻良母式刘巧珍承载着传统意义上贤妻良母式的女性美,成为无怨无悔、甘心奉献、自我牺牲的完美爱情主义者,对高加林“毫无保留”地打开心门,用爱情的甜蜜与幸福消融外人的讥笑和父母的打骂,煞费苦心地经营自己的爱情,坚守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成为痴女形象。

再读路遥《人生》浅析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

再读路遥《人生》浅析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

再读路遥《人生》,浅析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摘要]:人生,就是人们渴求幸福,追求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过程,人类生存至死亡所经历的过程。

路遥笔下的《人生》发表于1982年,它是一部洋溢着浓郁时代特征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是以改革时期的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故事的社会背景,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

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深入思索了在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做出人生选择的问题,也充分显示了高加林的性格悲剧。

接下来将从两个人性格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再次回味那段苦涩的爱情。

[关键词]:《人生》性格悲剧爱情悲剧路遥的爱情观源于陕北特有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他个人的情感经历,表现在作品中是对美好爱情的悲剧结局的表现,这就形成了路遥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扭结的悲剧性爱情观,其实质上乃是作家对传统道德的留恋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正视。

《人生》中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就是一曲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

高加林的悲剧并非偶然,在这令人痛惜、悲愤的故事背后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和深思,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思想潮流和不同的意识氛围。

人,特别是刚刚在起点上迈步的年青人,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上总是懵懂而又单纯的。

当环境迁就了人,人往往成了悲剧,而当人顺应了环境,环境又往往成了悲剧。

在这纷繁芜杂的社会里,充满美与丑、善与恶、人与人,人与环境等种种不同的矛盾,他的失败就是因为他不太理解通往新生活的正确而又艰难的道路,从满足个人的欲望出发去研究生活,那么生活所给的往往是不幸的结局。

一、性格悲剧影响了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美好的爱情不仅建立在坚实的现实生活基础之上,而且也应该建立在相互了解,共同追求,彼此爱慕的基础之上。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高加林,他身上带着厚厚的黄土味,他的骨子里也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血性的东西,也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他也同样渴望有物质为外套的爱情,我们不能否定他的向往与追求,也不能扼杀他内心的冲动。

刘巧珍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

刘巧珍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

分析“刘巧珍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路遥的《人生》当中讲述了农村姑娘刘巧珍和知识分子高加林的爱情故事,最终以悲剧的告终的这段感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此种结局,可谓是意料之外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因为淳朴的农民对自己的爱情有了所谓自由的追求,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情理之中是因为两个不同思想和理念的人最终是不可能生活在一起的,除非忍气吞声,过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而作为有知识的高加林是不可能接受的。

关于刘巧珍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首先是经济转型期,时代的悲剧。

在那个时期,爱情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组建家庭和哺育后代的事情,而是不同程度的掺杂了经济、利益和等级的因素。

纯粹的爱情似乎不存在了,高加林在面对爱情与事业,仕途和挚爱的时候,依然选择了与单纯的刘巧珍分手,跟随黄亚平去南京发展自己的事业。

在那个物欲开始萌芽的时期,这样的选择也不是完全不符合现实的。

高加林面对贫穷的生活,本想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家势单薄被别人代替了自己教书的工作,尽管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可依然比不上一个数学考零分,但有个小官官的爸爸好。

命运让他不得不用另外一种方式走出去,否则,就永远用拿笔的手去在黄土高坡上劳动,面朝黄土背朝天。

他的思想和时代的脚步是一致的,看到现实也随之改变自己的行为。

而刘巧珍在进步的时代还是保持着农村的传统,还是拥有着农村那种单纯的爱情观念,在这样的时代下,她注定要受到伤害,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其次,刘巧珍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也是两个人的性格不同造成的。

刘巧珍是比较安于现状的农村妇女,没有什么文化,大字不识一个,在高加林被辞退教书的工作后,她就劝高加林说,其实农村也挺好的,有山有水,可以通过劳动养活自己。

当高面对挫折的时候依然不离不弃,并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他,比如帮高卖馒头,给高物质上的帮助等等。

虽然她一度也努力过,试图通过学习认字来弥补两者之间的鸿沟,可那鸿沟怎么能有几个字就填平呢?关于高加林,因为有知识的武装,对现实不满,对自己的人生规划绝不是停留在黄土高坡这样的地方,而是大城市,面对自己不幸的遭遇,萎靡不振,他的心压根就不在这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中巧珍的爱情悲剧成因
内容摘要:在《人生》所描写的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里,巧珍以火般的
热情和水般的温柔包容高加林。

可她的爱情最终是一场悲剧,这悲剧的原因在
于她和高加林之间爱情基础的薄弱、阶层差距,也在于她自身的悲剧性格。

关键词:《人生》刘巧珍爱情悲剧阶层悲剧性格
路遥的《人生》描写了一段让人叹惋的爱情,高加林和巧珍的一段感情纠
葛让人印象深刻。

小说塑造了一个像火也像水的善良女子――巧珍。

路遥是带着喜爱的笔触去写巧珍的,她“并不是那种简单的农村姑娘”、“精神方面的追求很不平常”。

路遥说:“她那火一样热烈和水一样温柔的爱。

”给了高加林温柔和安慰。

她以火一般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爱情中去;
在被高加林无情抛弃后,她又以水一般的温柔包容了高加林。

然而,最终她的
爱情也只是一声叹息。

一、火焰般的热烈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巧珍的“歌声甜美而嘹亮……带有一点野味”,她全
身洋溢着一种生命的味道,带着一种生命的张力,让人忍不住一睹其容。

路遥
让巧珍的出场给失意而沉闷的气氛带来一种生命的气息,一股破土而出的生机。

加林以为的偶然相遇,实际上是巧珍的刻意为之。

这个饱受相思之苦的姑
娘曾经因为高加林的教师地位望而却步,可是在加林失意之时迫切地“想破开
脸皮去安慰他一下”。

这样近乎直白的含蓄在加林赶集那一天显现得尤为明显。

加林被迫要放下矜持去赶集卖馍,觉得他“成了一个最无能的人”时,巧
珍义无反顾地帮助了他,“我给你卖去!”,她“从他的胳膊上把篮子夺走了”。

对加林来说,难的是在在人群中张开嘴叫卖,可对于巧珍来说,难的却
是走到加林的面前。

她被心中掩埋的感情逼得走投无路,“她要爆发了!否则,她觉得自己简直活不下去了!”她怕加林拒绝,甚至是抢过了篮子!这场偶遇
她已等待多年,这是她追求幸福的一次冒险,她从阴影里走到加林的面前,迈
入了一场爱的献祭。

巧珍在这场爱情里像一团火火,扑着加林而去,奋不顾身。

“她如果跟了
加林这样的男人,就是跟上他跳了崖也值得!”她一往情深,哪怕付出一切也
在所不惜。

走在田野的路上,当加林自我贬低时,巧珍却说:“你如果不嫌我,咱们
两个一搭里过!你在家里盛着,我给咱上山劳动!不会叫你受苦的……”这样
的话绝不是一时兴起说的,在巧珍的心里一定已经百转千回了。

像火一样的巧珍,义无反顾的追逐获得了加林的回应。

至此,巧珍更是像
迎风而起的火舌一样,对加林燃起更加炽热的爱意。

为了加林,她在只有文化
人才刷牙的村里刷起了牙,遭众人围观、父亲辱骂,可她说“让他们笑话!我
什么也不怕”;她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和加林相跟着去城里。

巧珍以前恐怕是想
也不敢想的,可她和加林谈起恋爱了,她敢了!
如一团火扑着自己的爱情而去,巧珍以自己的温度温暖了加林。

二、海水般的包容
巧珍以火般的热情爱着加林,同时又以海水般宽广的怀抱包容着他。

这点
在她遭加林抛弃后的态度上可以看出。

巧珍的爱情给了加林莫大的安慰,可当加林想要外出闯一片天地之时,她
的爱情终究替代不了加林的理想。

她看加林苦闷不堪,想“只要加林高兴和愉快,她也就感到心里好受一些”。

加林开玩笑说,“你叫我出去,不怕我不要
你了吗”?巧珍却在玩笑里哭了,可还是忍着痛苦,说“只要你活得畅快”。

但她的爱情最终还是败给了命运。

在被抛弃后,巧珍如水的胸怀宽容了他,即使他和她已再无可能走到一起。

加林在进城接到黄丽萍伸出的橄榄枝之后,他终于决定抛弃没读过书的巧珍。

加林在城里反复想着要和巧珍分手,而可怜的巧珍却以为是加林病了而整
晚睡不着觉,可痴心换来的却是加林的抛弃。

巧珍却没有恨加林的负心,“她两只手痉挛着抓着桥栏杆”,泪流满面,“你走你的,到外面找个更好的对象……你不知道,我是怎样爱你……”巨大
的痛苦席卷着巧珍的心,她“说不下去了,掏出手绢一下子塞在了自己的嘴里”!这个坚强的姑娘忍受着被恋人抛弃的巨大痛苦,却还惦念着爱人,让恋
人找个好对象,可是她却不知加林早已觅得佳人。

在加林被人举报而回到高家村时,已经嫁给马栓的巧珍却极力阻止姐姐去
找加林的麻烦,她哽咽着,“你要是这样整治加林,就等于拿刀子捅我的心哩”。

巧珍爱着高加林,不管高加林是不是还和她在一起。

她像是最温柔而又
最有包容度的水,以爱而博大的胸怀容纳着高加林的一切。

她的爱像是波涛推
动着高加林往前走,可是当高加林在外面受尽了苦楚返乡时,却又给予他关怀
与照顾,以水之温柔替他缓冲着痛苦与伤悲。

三、爱情悲剧的原因
巧珍以全部的少女情怀深深爱着加林,她像是火一样,驱散了高加林心中
的阴霾,又如水一般包容着失意的他。

巧珍的爱是纯洁无私的,可是最终还是
以悲剧收场。

关于巧珍的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单向的爱情
加林接受了巧珍,可真的是因为爱情吗?在我看来并不是。

在巧珍向加林说出自己对他的痴恋时,加林“被巧珍的感情深深感动了”,在感动之下,他没有拒绝巧珍。

可是后来,他后悔了,“匆忙地和一个没文化
的农村姑娘发生这样的事,简直是一种堕落和消沉的表现;等于承认自己要一
辈子甘心当农民了”。

加林接受了巧珍的爱情,更多的是一种感动,一种在孤
独中寻求慰藉与承认的迫切。

加林苦闷不堪之时,像一朵花一样的巧珍冲进他
的生命,让他觉得自己是被人爱着的,是和身边的其他农民不同的,因为巧珍
还是财神爷刘立本的女儿。

这种近乎炫耀的心理在他叫上巧珍一起去城里买漂
白粉时表现了出来。

加林并不是真的爱着巧珍,寂寞、孤独、感动、炫耀等等让他接受了巧珍,可却没能还以巧珍同等的爱情。

这场爱情里恋爱着的只有巧珍一人,她的爱情
是一场单向的追逐。

在面临命运的选择时,加林几乎是毫不犹豫地舍弃了巧珍,选择了对他的前途有益的黄亚萍。

(二)阶层的差异
虽然加林是农民的儿子,也曾是农民,可他骨子里还是个“文化人”。


巧珍却是什么文化也没有的农村姑娘。

巧珍和加林聊天,她只能絮叨水井、母
猪这些琐事。

加林不能忍受,这些和他此刻的生活相隔千里;而曾经亲近无比
的恋人也像是另一个世界的人。

“他想起刚才和亚萍那些海阔天空的讨论,多
有意思!现在听巧珍说的都是这些叫人乏味的话。


与此同时,加林“理想中的爱人”黄亚萍出现了。

黄亚萍的出现时刻提醒
着高加林他和巧珍之间的阶层差异。

而巧珍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异,导致了高
加林对她的疏远与抛弃。

加林如今在城里,他向往的是外面更广阔的天地;而
巧珍还是在闭塞的山村,他们的阶层差距越来越明显,最终巧珍没能逃脱被加
林抛弃的命运。

(三)巧珍的悲剧性格
巧珍的爱情悲剧另一原因是她自身的悲剧性格。

笔者认为巧珍的爱虽然如
同水包容了高加林,但也如水,卑微地依附着加林。

巧珍觉得被抛弃只能怨他们之间差距太大了,可她从未想过去努力改变这
种差距,只是保持着自卑的状态爱着高加林,仰视者她心中的文化人,而未能
成长为能与之并肩的女性。

巧珍在有文化的人面前,有一种深刻的自卑感。

这种自卑曾使她对高加林
望而却步,“她时时刻刻在想念着他,又处处在躲避着他。

她怕她的走路、姿
势和说话在他面前显出什么不妥当来,惹她心爱的人笑话”。

在巧珍的身上,
缺乏一种自我价值的认同,她自卑,姿态低到尘埃里却未能开出花来。

她爱到卑微,惴惴不安地等待着高加林每一次的回应,就像等待判决的人。

最后的判决却是加林亲手斩断了彼此间的关系。

巧珍忍着剧痛说:“你参加工
作后……我尽管爱你爱得要命,但知道我配不上你了。

”她只是对高加林尊敬
与爱慕,却从不曾想过努力使自己与加林相配。

爱慕而起的爱情,让加林成为巧珍心里的神;而巧珍在加林眼里只是人生
失意之时的一个心灵上的慰藉,所以当高加林能够拥有更好的人生时,巧珍遭
到抛弃是必然的。

巧珍的性格悲剧主要在于她未能形成独立的人格与自尊意识。

她所处的社
会环境局限了她的眼界,阻止了她的发展,闭塞的乡村使她传统的女性意识根
深蒂固。

她一心依赖高加林,以他为天,在高加林面前她是自卑的,是怯懦的
女性自尊自强的独立精神在她身上毫无踪迹。

巧珍以一半火焰一半海水的爱情追逐、包容着加林。

在巧珍和加林的这段
爱情中,巧珍付出了所有,可最终还是未能得到高同等的回应。

巧珍的身上缺
乏自立自强,缺乏自我价值的认同,她只是一味地在爱情里扮演一个仰视者的
身份,这是她爱情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作为今天的新女性,既应当如巧
珍一般为自己的幸福而努力,同时又要独立自强,追求自己的价值,与其做那
仰望太阳的一朵小花,不如努力绽放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