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建筑保护与更新之浅析厦门近代骑楼的保护与更新
厦门近代骑楼发展原因初探

厦门近代骑楼发展原因初探Init i a l Stud y on the Develop menta l Rea so n of Xia men Mod ern Arc a d e Build ing 庄海红Zhuang Haihong中图分类号 TU-09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3-739X(2006)07-0144-02摘要该文通过探讨厦门近代骑楼形成的由来,分析了广东骑楼文化、南洋外廊式建筑文化以及地理环境与气候对厦门近代骑楼文化的影响,对研究厦门骑楼的历史渊源作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广东革命南洋外廊式建筑台风骑楼建设Abstract This a rtic le tries to p rob eint o the orig in o f Xia m en m od er n · a rc a d e b uild ings, a nd s tud y how 近the c ulture of Gua ngd ong a rc a d e 代 b uild ings a nd Southea st Asia p orc h 建 b uild ings a s w ell a s the geog r a p hy筑& c lima te influenc e o n the Xia men ·m o d e r n a r c a d e b u i ld ing s.Th isa rtic le i s good for you to und ersta ndt h e his to ry a nd d e ve lop m e nt o fXia men mo d ern a rc a d e b uild ing.Ke y Wo r d s The r e v o l ut io n o fGua ngd ong, Southea s t Asia p orc hb u ild ings, Typ h oon, Constr uc t i on ofmod e rn a r c a d e b uild ing近代骑楼街区作为厦门当地的历史风貌地段,一直深受人们的接纳与偏爱,许多市民对这些充满南洋风情的历史长街有着一种格外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外建论文之浅析厦门近代骑楼的起源和发展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外国近现代建筑论文题目:浅析厦门近代骑楼的起源和发展 作者:吴哲凌 学号:1113111033谢婉虹学号:1113111035 所属学院: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建筑学院指导老师:陈志宏写作时间:2014年5月23日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厦门近代骑楼的起源 (2)2、厦门近代骑楼的发展 (2)3、厦门近代骑楼的功能特点 (3)4、厦门近代骑楼的风格与装饰 (4)4.1底层柱廊风格 (4)4.2二层楼的风格 (4)4.3三层楼的风格 (4)5、厦门近代骑楼的高度与街道的关系 (5)6、厦门近代骑楼的构造特点 (6)6.1单元式骑楼构成线状街面 (6)6.1线状骑楼构成的群体结构 (6)7、厦门近代骑楼的细部构件特征 (7)五、结论 (7)参考文献 (8)浅析厦门近代骑楼的起源和发展摘要:骑楼建筑是南方地区常见的建筑类型,它始于二十世纪之初,产生于中西融合的大背景下,是中国社会由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产物,实质上是中国早期城市化及城市规划重要体现。
然而时至今日,城市形态、生活方式、商业模式、社会理念已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骑楼的改造和建设应如何与时俱进?本文以厦门骑楼为例,浅析闽南骑楼的风格、材料、构件、功能等特征。
为骑楼的改造和建设提供些许资料。
关键词:厦门骑楼功能结构起源发展1.厦门近代骑楼的起源:何谓骑楼?《辞海》注释为:“南方多于炎热地区临街楼房的一种建筑形式,将下层部分做成柱廊或人行道,用以避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道上,曰‘骑楼’。
”根据建筑师王宁光的研究,这种建筑形式的雏形早已有之。
最早在古罗马时期就产生了“券廊”,并盛行于地中海、南欧一带,今天仍然可以看到。
在我国,被称为“市廊”或“廊房”的类似建筑物宋代已有记载。
据称,骑楼在亚洲最早出现在印度。
英国商人为了抵挡当地强烈的日照而设楼下骑廊,欧洲建筑风格中逐渐渗透进亚洲的建筑特点。
厦门市鼓浪屿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兼评《厦门市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

厦门市鼓浪屿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兼评《厦门市鼓浪屿历
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
陈建标
【期刊名称】《南方文物》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 厦门鼓浪屿建筑是中国近代史的见证.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签定中英<南京条约>,厦门成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西方列强为了在华获取更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势力,肆意掠夺资源,抢占强租土地,企图使之成为长期侵占中国的桥头堡.他们把目光瞄准美丽的岛屿--鼓浪屿,纷至沓来,在岛上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建立"公共租界",使小渔村失去了往日的平静.
【总页数】5页(P100-103,78)
【作者】陈建标
【作者单位】厦门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5
【相关文献】
1.厦门市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的维修加固 [J], 李少泉;沙镇平
2.城市·环境·艺术——共同合作——城市历史保护的有效途径及其作为厦门市鼓浪屿“申遗”的策略 [J], 王唯山
3.价值视角下对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工作的再认识 [J], 吴晓雯; 韩洁
4.让风貌建筑魅力永存——厦门市人大常委会保护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侧记 [J], 郑庆勋;李裕华
5.厦门市出台两部加强鼓浪屿风貌保护的法规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厦门思明区近代洋楼保护再利用调查研究

厦门思明区近代洋楼保护再利用调查研究摘要厦门市思明区存留相当数量的近代洋楼,近年来进行了多种方式的保护再利用实践。
本文通过对思明区近代洋楼实地调查,将保护再利用实践分类分析,对改造情况进行评价,探讨更合理的近代洋楼保护再利用的工作办法。
关键词思明区,近代洋楼,保护再利用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 number of modern western-style buildings retained in siming district of xiamen have been being protected and reused in various ways. the thesis classifys and analyses the conservation and reuse of these modern western-style buildings in siming district by field research. meanwhile the thesis evaluates results of the reconstruction and discusses more reasonable methods of the conservation and reuse of these modern western-style buildings.keywords siming district modern western-style buildings the conservation and reuse鸦片战争以后,外国领事人员、传教士、商人就在厦门建起了别墅式小洋房。
20世纪前后,随着海外移民潮兴起,很多华侨从海外归来后定居厦门,在当地兴建了大量以欧式洋楼为主的近代建筑。
但由于没有专业设计人员,设计意向一般都来自侨民回忆或者参考图册,加上建筑工匠都为本地人,建成的洋楼并不完全是西式的,其中杂糅了很多中式的雕花图案或者平面布局。
厦门旧城街巷空间特色及其保护对策_兰贵盛

厦门旧城街巷空间特色及其保护对策□ 兰贵盛(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4)[摘 要]街巷空间作为厦门旧城风貌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体现着厦门旧城的城市特色和品位。
面对保护和发展的现实问题,首先应了解街巷空间的特色所在,从总体控制、道路网络保护、骑楼保护、交通疏解等几个方面采取不同对策,努力实现旧建筑的再利用与旧城整体环境更新整合的有机结合,引导旧城健康发展。
[关键词]旧城;街巷空间;风貌[文章编号]1006-0022(2004)06-0028-04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BOn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tection of Old Streets in Xiamen/ Lan Guisheng[Abstract] Street space is one of the most typical elements in reflecting the style and feature of old streets in Xiamen,representing the urba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ld town of Xiamen.In face of such practical problem a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it is imperative that we must first get to know where the feature of the street space lies so as to take different measures in terms of overall control,pro-tection of road network,protection of Verandah Buildings and directing of traffic,etc.and to reach the goal of reutilization of old buildings and renewal and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environment,thus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old town in a proper direction.[Key words] Old town,Street space,Feature and style西、南、北)路、升平路、大中路、镇邦路等大小道路63条,总长46.11 km,形成了现今旧城区的道路系统。
从折中主义角度看厦门骑楼的美学价值

从折中主义角度看厦门骑楼的美学价值厦门的骑楼建筑是一种独特的美学表达方式,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从折中主义的角度来看,厦门骑楼的美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厦门骑楼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折中主义的核心思想。
折中主义认为事物的价值与其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密切相关,通过融合各种元素,达到在多种选择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骑楼建筑融合了中式和西式的建筑元素,既有欧洲建筑的高耸拱廊和雕花立柱,又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红墙白瓦和青石板路面。
这种融合使厦门骑楼独具特色,既符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又展现了当时国际贸易对建筑艺术的影响。
骑楼的建筑风格既不夸张张扬,又不失内敛典雅,让厦门这座城市感觉既熟悉又陌生。
厦门骑楼的布局和设计充分考虑了人的需求。
折中主义强调平衡和权衡,注重美与实用的统一。
骑楼建筑采用了前廊杂居的布局,能够有效地利用空间,让建筑既能作为居住和商业空间使用,又能提供休闲和交流的场所。
骑楼的前廊是人们休息、聚会的好地方,既能遮风挡雨,又能俯瞰湾区的美景。
而骑楼的杂居则使得不同功能的场所可以共同存在,形成了生活与商业互相依存的格局。
厦门骑楼的装饰和细节处理充分展现了折中主义的审美追求。
折中主义认为美并不在于奢华和过度的装饰,而在于适度和协调的呈现。
骑楼建筑的装饰通常以简洁、优雅、实用为主,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比例的协调。
建筑的门楣上常常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和图案,使建筑更加立体和精致。
而建筑物的色彩也十分注重协调,以红、蓝、绿为主色调,使建筑在城市的环境中更加显眼而又和谐。
厦门骑楼的保存和保护体现了折中主义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折中主义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更加合理和稳健的选择,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利用。
厦门骑楼建筑的保存和保护工作一直得到高度重视,建筑物的维修和保养工作都十分细致和专业。
一些骑楼建筑也被改造成了餐饮、咖啡馆等特色场所,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选择。
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做法使得骑楼建筑得以延续并且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展现出了不同时代的魅力。
从折中主义角度看厦门骑楼的美学价值

从折中主义角度看厦门骑楼的美学价值
厦门,一个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现代化城市,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
而作为厦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骑楼更是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建筑爱好者的目光。
从折中主义的角度来看,厦门骑楼所展现的美学价值无疑是令人称赞的。
从建筑外观来看,厦门骑楼的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西方建筑的元素。
在结构上,骑楼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悬挑结构,利用木质或石质的墩柱支撑建筑物,使得建筑在外观上表现出一种轻盈的美感。
而在装饰上,骑楼的飞檐翘角、雕花栏杆等元素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
而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骑楼则采用了西方建筑常用的砖石和水泥,使得建筑更加坚固和耐久。
这种中西合璧的设计理念,使得厦门骑楼不仅在外观上充满了美感,同时也体现了中西文化在建筑领域的融合与创新。
从建筑功能来看,厦门骑楼也展现出了折中主义的美学特征。
骑楼不仅可以作为商业街区的主要建筑形式,同时也为行人提供了遮阳避雨的便利。
在厦门的气候条件下,遮阳避雨的需求十分迫切,而骑楼的设计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骑楼的独特设计理念,使得建筑不仅具有了经济功能,同时也兼顾了人文关怀,让人们在享受购物的乐趣的也能感受到建筑所带来的舒适和美好。
厦门骑楼所展现的美学价值符合了折中主义的美学观。
它不仅在建筑外观上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同时也在建筑功能和历史文化方面展现了折中主义的美学特征。
厦门骑楼无疑是一种被人们称赞的建筑形式,它所体现的折中主义美学必将为后人所喜爱和传颂。
从折中主义角度看厦门骑楼的美学价值

·223·美学技术从折中主义角度看厦门骑楼的美学价值何海峰(福州大学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摘 要:厦门骑楼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载体。
作为厦门民国建筑的代表,骑楼街区拥有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本文以折中主义为视角,通过对厦门骑楼风格、材料与结构的分析,浅谈其背后特有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厦门骑楼;折中主义;美学价值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造就了风格迥异的建筑流派,而每一种建筑都是地域文化的代表,从不同程度上展示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习俗与人文风貌。
这些历史建筑对于现当代研究人员的意义也不仅浅显地停留在风格流派上,更值得深究的是其建筑形式背后所蕴藏的历史背景与美学价值。
厦门骑楼作为近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结合了东西方的两种文化,成为折中主义流派在中国建筑史上惊鸿一瞥的代表。
1 厦门骑楼建筑的时代背景1.1 历史背景的影响厦门骑楼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诞生有着相对应的历史条件,其中便包括民主革命对当时厦门社会的影响。
民主革命者主张舍旧谋新,视古建古厝为旧、西式建筑为新,一众西洋式建筑被认为是新兴社会的象征而被大量建造。
闽南地区地理位置紧挨广东,厦门一带也较早受到了广州革命的影响,在来自广东惠阳的周醒南担任厦门市政会委员长期间,大量的骑楼建筑被迅速兴建于厦门开元路一带,旧城改造的热潮由此揭起。
厦门骑楼作为历史物化后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代表了一个区域的人文风貌,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1.2 经贸发展的需求如果将国外建筑文化的传入视为厦门骑楼形成的外在影响因素,那么迫切发展本地经济贸易的需求则是骑楼建筑能够在厦门迅猛发展的内在原因。
翻阅早期资料不难发现,“五纵二横”的骑楼大多分布于港口附近的商业区,这些区域大都交通便利、人口充沛,而骑楼“商住两用”的特点在功能上也满足商贸经济活动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地域建筑保护与更新论文题目:浅析厦门近代骑楼的保护与更新作者:吴哲凌学号:1113111033所属学院: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建筑学院目录摘要、关键词、前言 (2)1、传统地域建筑-------骑楼的价值 (2)1.1、骑楼的建筑价值 (2)1.2、骑楼的历史价值 (2)1.3、骑楼的社会文化价值 (2)2、骑楼的主要分布及其名称来历 (2)3、厦门近代骑楼的起源 (3)4、厦门近代骑楼的发展 (3)5、厦门近代骑楼的现状 (4)6、厦门近代骑楼的保护与更新 (5)6.1、保护整体风貌的原则 (5)6.1、传统元素与现代空间设计融合的原则 (5)6.3、尊重地域文脉的原则 (5)6.4、追求综合效益的原则 (5)7、关于厦门近代骑楼发展的一些个人建议 (6)8、结论 (6)参考文献 (6)浅析厦门近代骑楼的起源和发展摘要:铺宇鳞次, 街随店延, 浓厚的西关市井风情, 是构成厦门历史文化名城独特魅力不可或缺的内容,而绵亘不绝的骑楼建筑, 则是构成厦门商业区繁华兴盛的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
在人们的记忆中, 骑楼与浓厚的商贸氛围是分不开的。
它是南方地区常见的建筑类型,始于二十世纪之初,产生于中西融合的大背景下,是中国社会由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产物,实质上是中国早期城市化及城市规划重要体现。
然而时至今日,城市形态、生活方式、商业模式、社会理念已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骑楼的改造和建设应如何与时俱进?关键词:厦门骑楼保护更新地域建筑前言:“地域建筑”是指建筑与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文化传统、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之间密切关系的特定建筑。
它一般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地域性,具有特定地理空间或地域单元;二是普遍性,在地域普遍存在并且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密集程度;三是关联性,与所在地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密切关联并且和谐共生。
它往往代表展示地域文化品质、价值取向和生活情调的人文景观。
而骑楼就是这样的传统地域建筑。
1.传统地域建筑———骑楼的价值1. 1骑楼的建筑价值:骑楼是富有闽南文化特色的建筑,它汲取了西方敞廊式建筑的特征,并与中国内地传统的“檐廊式”建筑形式相融合,杂糅了中西建筑各具特点的立面造型风格,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
它体现出闽南文化不拘一格、兼收并蓄的内在品质,堪称研究闽南文化特征的“活化石”,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1. 2骑楼的历史价值:建筑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地域且处在一定的时代。
骑楼建筑是我国近代建筑和城市发展史上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性建筑类型,骑楼集中反映了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反映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的城市风貌特色,见证了城市社会历史发展的沧桑历史。
1. 3骑楼的社会文化价值:骑楼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碰撞结合的产物。
它是闽南南多元文化的代表,折射了城市文化的各个方面,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骑楼的自然、人工的环境,体现着传统的城市文化,是近百年来市民生活的承载体,在市民心目中具有深厚的社会价值。
2.骑楼的主要分布及其名称来源骑楼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骑楼的特色是多为跨人行道架空而建,楼房与楼房之间相互贯通形成了一条人行走廊。
这是当时的设计者们结合南方炎热高温,潮湿多雨,易洪涝等的气候特点设计建造的。
骑楼一般沿街而建,古时为2~4层,现代多为5层。
底层利用人行走廊的优势多用作营商,楼上居住,体现了中国人对劳逸结合的生活之道。
地层为商铺结合人行走廊,2层在地层的基础上向外凸出2到3米,覆盖人行走廊。
骑楼临街立面统一平整,与地层商铺前的走廊形成一个半封闭式的中空走廊。
远处看去,楼房就像骑在人行走廊之上,所以称为“骑楼”。
骑楼并肩而立,形成连续的骑楼柱廊和沿街建筑立面,前铺后仓,前街后巷,形成了著名的“骑楼街”。
商业区的建筑形式由普通的作坊商铺变成了由骑楼构成的骑楼城。
3.厦门近代骑楼的起源何谓骑楼?《辞海》注释为:“南方多于炎热地区临街楼房的一种建筑形式,将下层部分做成柱廊或人行道,用以避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道上,曰‘骑楼’。
”根据建筑师王宁光的研究,这种建筑形式的雏形早已有之。
最早在古罗马时期就产生了“券廊”,并盛行于地中海、南欧一带,今天仍然可以看到。
在我国,被称为“市廊”或“廊房”的类似建筑物宋代已有记载。
据称,骑楼在亚洲最早出现在印度。
英国商人为了抵挡当地强烈的日照而设楼下骑廊,欧洲建筑风格中逐渐渗透进亚洲的建筑特点。
18世纪,欧洲殖民者从印度经马六甲海峡,将这种东西融合的建筑形式传入东南亚。
由此,今天为人们所熟悉的骑楼建筑样式19世纪初在新加坡的华人商业街出现了,一开始称之为“店铺的公共走廊”。
这种建筑十分符合当地日照强、降雨多的气候特点。
约在鸦片战争后,不少从南洋回来的闽南人建商铺经商,他们把异国他乡的建筑形式用在厦门建筑上,骑楼这种“商住合一”的居所应运而生。
他们最早在中山路、大生里一带建骑楼。
这种建筑标新立异,下做商铺,楼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变成与顾客的共享空间,既可以遮风挡雨,让顾客倍感舒适,又拥有精致考究的店面,显示出店主与众不同的品位。
而最为特别的是,由于建筑融入了西方元素,让人们眼前一亮,成为时尚,逐渐传播开来,成为厦门极有特色的建筑。
4.厦门近代骑楼的发展骑楼的群体特征万变不离其宗,骑楼特征的差异一般体现在外部的特征上。
为止我们查阅了部门相关资料,汇总了厦门骑楼各个时期的样式,具体详见下表。
可知,早期的骑楼形态较简单粗犷,且做法单一,建筑材料裸陋;1920年前的骑楼形体丰富多彩,构造多样(以钢筋混凝土为主,少数为砖木混合);1920-1930年的骑楼造型趋于简洁大方,形体尺度扩大,布局因地制宜,做法灵活。
不过,无论哪个时期,骑楼里面一直都在沿用古希腊时期的三段式构图形式。
5.厦门近代骑楼的现状如今,随着旧城改造,大部分过去的骑楼街已经消失,仅余中山路、开禾路、思明东(西)路、大同路等处还有少量残存。
大部分居民将老骑楼改建成红砖结构,青砖与粘土砖混合结构的骑楼越来越少。
那些尚未直面被拆命运的骑楼街道在风吹雨打之中,大多数残旧不堪、伤痕累累,满目疮痍、飘摇不定的状况实在令人痛心。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讲,在厦门最有价值的、最有历史的建筑是骑楼,而破坏最厉害、市容最差的也是骑楼。
在城市改造的大潮中,厦门的老骑楼不断消失,逐渐成为了寻旧怀古的陈迹。
几乎每一个城市的发展都遇到了一样的问题,即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 旧城区因密度大、环境差、基础设施落后, 以至于制约了城市发展, 因而有待改造。
在改造活动中, 如何处理好新与旧、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如何对待原有街区的建筑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但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 如何在改造过后, 保持原有街区的经济活力, 保持原有浓厚的商业氛围和独特的吸引力。
6.厦门近代骑楼的保护及更新时间 材料层数 廊柱、壁柱、屋顶 构图形式 风格种类 功能 细部装饰 早期多为砖墙承重的砖木结构;内部中式材料、仅底层或维护结构用钢筋混凝土梁柱。
墙体勾缝红砖直接裸露,或以粉刷面层、线脚装饰为主。
若是出挑檐口,往往利用石条或钢筋混凝土材料的仿传统木构衔接做法。
以2-3层居多,很少超过3层廊柱多半为半圆形“券廊柱”;层叠式壁柱;坡顶或平屋顶结合;屋顶有传统挑檐式和叠涩线脚的西洋式以单开间为主,单调横向构图过渡时期的中西合璧风格。
如采用传统檐口形式的屋顶或平坡屋顶结合,整体粗矿、方正、拙朴 下店上宅常用中式装饰构件,比如匾额、中式传统木构材料和做法等。
券柱式装饰有券心石和线脚中期:1920年以前洋灰、钢筋混凝土,清水红砖砌筑(南洋风格),墙体色彩不一,有红色、黄色、暖灰色、白色,以白色居多,灰色次之多数3-4层,少数5层,转角和内部平面等建造灵活以轻盈小巧的“粱廊式”为主;与楼层适应的叠式壁柱;以平屋顶为主但开间居多,窗壁柱水平排列和层叠的横向构图;造型细腻的巨柱式竖向构图成熟时期的折中风格。
有传统式、新艺术主义、仿古典文艺复兴式、仿哥特式、仿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整体精美细腻。
下店上宅每种风格装饰相应的构件。
如新艺术主义;装饰仿自燃植物和铸铁构件;仿巴洛克;复杂的曲线装饰;仿哥特式;垂直的线条、高耸的尖塔、尖拱券构件;仿古典文艺复兴式;窗装饰复杂精致的欧式线条,或修饰花边,壁柱装饰细腻 晚期:1920-1930年钢骨与钢筋混凝土。
外墙为水泥洗石子或仿石头材料粉刷或者是少数釉面花砖拼贴4-5层,个别有6-7层从廊柱直接檐口的巨柱控制构图,梁柱式,多为平屋顶对称简洁的巨柱式竖向几何构图,大开间平面Art Deco 风格。
强调竖向的纯粹装饰线条,整体高耸、简洁、硬朗下为店,上为娱乐建筑或办公楼受到现代主义的明显影响,不带装饰或装饰极少,窗简单整齐。
厦门骑楼多用阳光放射、棱角等几何图案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与其它中国传统地域建筑相类似,人们已经逐渐地认识到了骑楼建筑的价值。
一种传统地域建筑形式要在现代社会继续延续其生命力,除了自身的历史价值之外,还必须与当代社会、经济、管理体制等保持高度的契合。
像厦门这样的传统骑楼,在保护、改造、更新乃至重生的实践过程中,如何做到既保护好骑楼这一富于传统魅力的景观,又有效地推动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6.1保护整体风貌的原则:骑楼通常以街形态出现的,因此骑楼街道的整体格局与整体风貌是骑楼特征的重要要素。
从城市层面上对骑楼形态的应用,是整体性原则的应用,骑楼整体风貌体现其地域性特征,同时是历史记忆的载体。
脱离了骑楼整体形态———完整的骑楼街、骑楼街区,单个骑楼单体的“点”的意义有限,正是骑楼整体风貌与骑楼街道空间才是传统空间的活力得以存在与维持,因此保持骑楼整体风貌是骑楼保护与更新的首要原则。
6.2传统元素与现代空间设计融合的原则:保护骑楼不继续遭到破坏的前提下,尽量维护骑楼,尤其是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骑楼的原汁原味的老面目。
对于一般建筑,可以从传统建筑原型中提取某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元素,如山花、女儿墙、罗马柱、满洲窗、砖雕、灰雕等等,进行移植或和整饰加工;也可以将其加以整理和抽象、简化和升华、概括和提炼之后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融合,使具备浓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建筑符号有效的传承于现代建筑之中,才是现代建筑设计运用传统建筑符号的核心和精髓。
6.3尊重地域文脉的原则:建筑本体的文脉延续性重点在于寻找“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时代的)”的契合点,以实现建筑文化的延续,并达到城市整体文化的传承受与延续。
在骑楼更新实践中,应与其所在的区域的建筑、环境与城市空间、区域文化相协调,尽可能合理地利用其所在地的地域特色,考虑周围环境的历史文化内涵、时空连续性、整体与局部、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关系。
只有以尊重地域文脉的态度,尊重保护历史建筑及其周围环境、城市传统格局和空间特色,才能使城市的建筑与空间得以传承、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