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1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1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1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沁园春·长沙》导学案【教学重点】1、学会鉴赏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艺术手法、思想情感与表达效果。

2、了解作家作品,品味诗人博大的胸襟与革命豪情。

【教学难点】品味诗人博大的胸襟与革命情情。

【学法指导】表格引导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诗人。

1913——1918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

读书期间,常常呼朋引伴到橘子洲头和南湖港一带游泳。

1917年主持一师校友会,与蔡和森等一起谈古论今,抒发壮志。

1918年4月,与何叔衡一起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毛泽东在长沙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1920年,领导成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以湖南省党代表的身份参加中共一大。

1925年1月,毛泽东回到老家韶山,组建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中共韶山支部,组织农民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同年秋,军阀赵恒惕下令通缉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去广州。

路过长沙,漫步湘江,游橘子洲,满目秋景,抚今追昔,心潮澎湃,文思泉涌,吟成此篇。

2、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

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蓬勃开展。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运动,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革命的大好形势,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3、了解什么是诗歌中的意象。

“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导学案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背诵全词。

二.重点及难点: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壮阔深沉的意境。

②从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中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三.导学流程:1.知识链接▲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

曹操登上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

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

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什么是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古典诗词中,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2.写作背景1925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

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3.关于词牌词牌是“沁园春”,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

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

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4.课前诵读,整体感知、自我鉴赏。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泽东,我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①.利用工具书正音。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沁园春 长沙》 导学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沁园春 长沙》 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预习案【知识链接】(一)关于词的常识1、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

2、词的分类:①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

一首词有的分段,词中称为片、阕、叠。

单调词不分段;双调词分两段,上片下片;此外有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

②按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

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二)背景介绍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题目简介】“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为沁园。

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自主预习】①沁园春(qìn)②峥嵘岁月(zhēngróng )③百舸争流(gě )④怅寥廓(liáo )(kuò)⑤挥斥方遒(qiú )⑥浪遏飞舟(è )课堂案【整体感知】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分别找到统领上下片的关键字词。

高中沁园春长沙学案教案

高中沁园春长沙学案教案

高中《沁园春·长沙》学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长沙》。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解读诗歌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运用诗歌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诗歌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背诵与理解。

(2)诗歌语言特点分析。

(3)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歌韵律特点的分析。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沁园春·长沙》的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查阅字典,解决诗中的生僻词语。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小组讨论:(1)小组内讨论诗的韵律特点。

(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文的结构特点。

(2)教师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5. 写作练习:(1)学生模仿诗中的语言,写一段描写家乡的句子。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沁园春·长沙》。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尝试运用诗歌的语言。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措施,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写作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9)一、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沁园春·长沙》,我们旨在深入领会词中所蕴含的深邃思想和豪放情感。

首先,要能够准确理解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把握词人对长沙秋景的细腻描绘,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次,要通过品味词人的语言风格,体会其豪放中不失细腻、激越中蕴含深沉的艺术特点。

最后,要能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词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所表达的革命豪情和爱国情怀,从而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和进取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要深入理解和把握词中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这需要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其次,词人的豪放风格与深沉情感交织,需要通过细致品读来体会其艺术魅力。

此外,词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出的革命豪情和爱国情怀,也是学习的重点,需要深入理解和感受。

最后,对于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也需要进行学习和掌握,以便更好地欣赏和鉴赏这首词的艺术价值。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词中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词中展现作者对国家命运深沉思索的句子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____________?”二、选择题1.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一词中意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描绘出万千山峰被红色覆盖,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景色壮丽迷人。

B.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描写了秋水澄澈,江面上千帆竞发的场景,充满生机活力。

C.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字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雄鹰奋飞、迅猛有力的气势,“翔”字准确细腻地表现了鱼在水中自由轻快的神态。

《沁园春长沙》优质课导学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沁园春长沙》优质课导学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沁园春长沙》优质课导学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沁园春长沙》优质课导学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沁园春·长沙》优质课导学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一、文本解读《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在1925年春季所作,分前后两篇,前一篇“沁园春·雪”是在北平所作,后一篇“沁园春·长沙”则是在湖南长沙所写。

本文主要分析《沁园春·长沙》。

1. 诗歌基本信息《沁园春·长沙》分上下两篇,下篇原题“沁园春·雪次韵”,共分五句,每句十一字。

整篇诗歌形式为“词章”,即类似于辞章,结构比较严谨,采用什么叫什么的手法对情感和思想宣泄具有显著作用。

2. 诗歌主旨《沁园春·长沙》的主旨为表达作者爱国之情,感慨祖国民族加速崛起,同时表达自己理想远大,准备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终身的决心。

3. 诗歌思想内容(1) 雄心壮志。

首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提出独立于俗俗之中,秋晨时思侣、联想江北,那是秀美壮阔的地方,再将思绪放回到长沙橘子洲。

表明作者雄心壮志,心系家国,既非流俗,又有情怀远异。

(2) 振兴中华。

第二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展现了祖国秀美多彩的山水景致和祖国的繁荣昌盛之景。

(3) 对民族意识的认同。

第三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表达自主意识、探索自然的兴趣和了解、自由的范围的思想。

(4) 反对封建制度。

第四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对天下大势和时代潮流感到震撼,并对旧世界和新兴世界的对比现状深感慨叹,表现了反对封建制度的思乡,生活的期望。

(5) 实现民族复兴的决心。

最后一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深深吸入霜冷的空气后,回首往事,有思归之意。

去年这个时候,与那些志同道合,有过较好的时间,有过思想共鸣,所以称为“百侣”,寓意着美好的伙伴关系。

最后强调自己一只小小的,曾在红旗看台上跃跃欲试,今天要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大事和自己工作的事,成为社会、国家和民族需要带头的人材。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教师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教师版)

文章内容梳理与结构分析
上阕
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 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
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 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教师版 )
汇报人:
2023-12-24
CONTENTS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设计 • 学生活动安排 • 教学评价与反馈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沁园春长沙》简介
文学背景
介绍《沁园春长沙》的作者毛泽 东及时代背景,阐述该词在中国 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撰写读后感或赏析文章,表达自己的感悟和 思考。
06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记录学生表现
听讲专注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程度, 是否认真听讲,对教师的讲解是
否有积极的反应。
互动参与度
记录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情况, 包括回答问题、小组讨论、分享
观点等。
笔记与勾画
检查学生的课本或笔记本,观察 是否有适当的勾画和笔记,以评
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03
在小组合作环节中,与同学共同探讨问题,分享彼此的思考和
见解,相互促进和提高。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巩固提高
完成课后练习题
认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阅读相关诗篇,拓展视野
选择毛泽东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进一步了解毛泽东的诗歌风格和 思想内涵。
撰写读后感或赏析文章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第01课时《沁园春·长沙》【学习目标】1.经过剖析和鉴赏,理解诗词中景中寓情、情中言志的表现方法。

2.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感觉诗人的广博情怀和革命壮志。

【学习重难点】学习目标中的1、2【学习方法】朗诵、自主、合作、研究【知识链接】(一)文体知识“词”这类文学式样流行于五代,成形于唐,流行于宋;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依据一种格式,叫词牌,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词牌名;由于句子长短不齐,又称长短句;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婉约派和豪迈派两种。

(二)走近作者毛泽东不单是一位伟大人政治家、革命家,并且仍是一位优秀的圣人、诗人,他在生活的各个期间都有诗作,或抒怀或怀古或咏物,显现那汹涌澎拜、瞬间万变的世界。

有名诗人克家曾说过:"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三)背景资料片段一: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

1910年毛泽东走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

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张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充足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弘大志向。

片段二: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

当年10月毛泽东走开韶山前去广州,门路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烂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想往昔的战斗光阴,不由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壮河山的词.。

【预习检查】1.给以下加点字词注音百舸()怅寥廓()峥嵘()()....挥斥()方遒()浪遏飞舟()...解说以下加点的词语。

漫江:舸:寥廓:沉浮:峥嵘:挥斥:第1页共5页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击水:遏:【品读文本】(一)品读上阙,研究以下问题。

本词上阙写景,你能说出词的上阙抓住了哪些典型光景(意象)来写的吗?意象:依据什么次序来描述的?5.试归纳上阙描述的光景的特色:、本阙开头三句,语序同一般词序不同样,你能调整好并谈谈它的粗心吗?(二)品读下阙,研究以下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
(一)阅读《沁园春·长沙》上片,回答后面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从这片词中选出四个动词,标出这片词写景抒情的思路走向:、、、。

(2)对上片的第一个整句(即“独立……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立寒秋”是一个倒装性的句子。

B、从语意来看,第二和第三个句子的先后关系应该倒过来。

C、这开头的三个分句点明了时令、地点、人物,点明了特定的环境。

D、描写了湘江壮美的景色。

(3)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句诗的意思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B、面对高而深邃的天空、辽阔无边的大地,诗人焦躁地思虑着:中国的革命由谁来掌舵呢!
C、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达出诗人愤恨不平的心情。

D、通过对湘江深秋景象的描绘,即景生情,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4)诗词的朗读,对于理解诗词的内容十分重要。

请用“∣”画出下面几个诗句的朗读停顿。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C、万类霜天竞自由
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5)摘出这片词中的对偶句。

(6)词比诗更讲求押韵,试摘出本片词中押韵的字,并指出押的什么韵。

(二)对《沁园春·长沙》中的有关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层林尽染”是说山上一层层的枫树叶经霜变红,象是染过一样。

B.“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说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

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说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

(三)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和拟人。

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对偶和借喻。

(四)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

“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五)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一九二九年十月)1)本词依长短来看,属(),从分段来看,是()。

2)词的上阕由自然界运行的规律起笔,然后点明时间()、地点(),并调动了视觉和嗅觉写所见之景()、所嗅之气(),表现了一种战斗者的()心情。

3)词的下阕先写秋风劲吹的秋天不似春风和煦的春天,然后一转,指出却“胜似春光”,原因是“寥廓江天万里霜”,对打破旧世界的战场上的秋风进行了赞美,而实际上是赞美:
()。

4)“寥廓”一词在《沁园春。

长沙》指(),在此处应指()。

5)“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好在哪里?请加以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