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的综述
鼻咽癌的影像分期PPT

鼻塞
由于肿瘤阻塞鼻腔,导致鼻塞, 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
头痛
肿瘤侵犯颅底骨质或神经,可 引起头痛,常表现为单侧颞部 或枕部疼痛。
其他症状
如耳鸣、听力下降、面部麻木、 复视等。
02 鼻咽癌的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总结词
X线检查是鼻咽癌影像学检查的初 步筛查方法,主要用于观察鼻咽 部有无异常密度影或占位性病变 。
预防措施
提高医生的诊断水平、加强影像学检 查的规范操作、定期开展病例讨论和 交流等。
05 鼻咽癌的影像治疗和预后
影像治疗的意义和原则
意义
影像治疗是鼻咽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影像学检查可 以准确判断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浸润深度,为制定治疗方案 提供依据。
原则
影像治疗应遵循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MRI检查
总结词
MRI检查在鼻咽癌影像学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提供多平面、高分辨率的解 剖和病理信息。
详细描述
MRI检查可以清晰显示鼻咽部肿瘤的浸润深度、范围以及与邻近血管、神经的关 系。同时,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有助于发现颅底和颈部的微小转移灶 。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总结词
03 鼻咽癌的影像分期
TNM分期系统
TNM分期系统是鼻咽癌常用的影像分期系统,根据肿 瘤的大小、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情况等进行分期。
N代表淋巴结转移情况,N0-N3表示淋巴结转移的数目 和部位逐渐增多和加重。
T代表原发肿瘤的大小和侵犯范围,T1-T4分别表示肿 瘤的大小和侵犯程度逐渐加重。
M代表远处转移情况,M0表示无远处转移,M1表示有 远处转移。
鼻咽癌

放射性脑和脊髓损伤关键在于预防,降低受不必要 照射的组织范围。
耳放射损伤
射线引起中耳和咽鼓管黏膜充血、肿胀,导致咽鼓管 堵塞,间接引起传导性聋; 发生化脓性中耳炎时及时应用抗生素,必要时暂停放 疗;因咽鼓管阻塞发生分泌性中耳炎时,一般不影响 放疗,可鼻腔点滴麻黄碱,减轻黏膜肿胀。
放疗注意事项
放疗前拔出残根及龋齿; 注意口腔卫生,坚持饭后漱口; 保护放疗区皮肤; 放疗期间加强营养:多进食鱼汤、肉汤,避免辛辣、
油炸食物,禁烟酒; 坚持鼻咽冲洗,促进鼻咽部分泌物的排出。
化疗
1、诱导化疗(新辅助化疗) 用于分期晚,或鼻咽部肿瘤很大,或颈部淋巴结
4cm以上的患者; 一般不超过3个疗程,化疗后尽快放疗;方案为
DDP+5-FU或PTX+DDP; 优点:杀灭体循环中的肿瘤细胞,减少亚临床转移
灶;患者依从性好,能较好完成治疗;降低肿瘤负 荷,提高局部控制率; 缺点:延迟放疗;加速肿瘤细胞再增殖。
2、同步放化疗:化疗药物可每周使用1次,或 与正常化疗一样,每3周使用1个疗程。
优点:不会延误放疗; 缺点:毒性加重,如严重的粘膜反应。
可手术切除死骨并局部清理,若大面积坏死,手术 风险大,可保守治疗,如局部生理盐水冲洗及高压 氧治疗。
放射性黏膜炎
80%以上患者在放疗中发生严重黏膜炎,是引起放疗中 断最主要原因;
表现为局部疼痛,影响进食、吞咽及交谈困难;
累积剂量>50Gy时,特别是同步放化疗患者,出现严重 黏膜炎概率明显增加;
Ⅲ
眶上裂
Ⅳ
眶上裂
Ⅴ
1支(眼神经) 眶上裂
鼻咽癌的早期症状表现

鼻咽癌的早期症状表现鼻咽癌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给患者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近年来,受到工业化及环境因素等诸多影响,鼻咽癌在我国的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
基于此,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本文对鼻咽癌的早期症状及表现等方面进行了相应介绍,旨在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对本病有更加充分的认识,确保其在发病后能够及时入院就医,从而最大限度的保障身体健康。
一、鼻咽癌的概况及其危害鼻咽癌是发生在鼻咽部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鼻咽部的咽隐窝及顶前壁,病变的形态可有结节型、溃疡型和黏膜下浸润型等。
鼻咽癌在我国高发,据统计资料显示,其发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我国的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江西等地发病率特别高。
在发病人群中,男性约为女性的2—3倍,以40—50岁年龄段的人多见。
相关研究表明,鼻咽癌的发病与遗传、EB病毒感染及环境因素(如镍、亚硝酸盐含量过高)等有关。
鼻咽癌对人体健康危害严重。
因鼻咽部与颅底、颈椎、耳朵、鼻腔相邻,因此,随着肿瘤细胞的生长,患者可出现鼻塞、鼻出血、耳鸣、听力下降、脑神经受损、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甚至可能因肿瘤侵犯颈部大动脉造成大出血危及生命。
二、鼻咽癌早期症状表现(一)鼻部症状在疾病早期,鼻咽癌患者鼻部可出现相应的异常,其中,以鼻涕中带血较为常见。
鼻涕中带血主要表现为后吸鼻涕中带血或擤鼻涕中带血,血的颜色常常呈黑褐色,有时可为鲜血,时有时无的。
随着肿瘤组织的生长,增大的瘤体可阻塞后鼻孔,从而导致患者鼻腔通气不畅,开始为单侧,逐渐双侧鼻腔均被堵塞。
(二)耳部症状对于发生于咽隐窝部位的鼻咽癌患者而言,在疾病早期,肿瘤组织往往可对咽鼓管咽口造成压迫或阻塞,基于此,患者可出现耳闭塞感、耳鸣以及听力降低等表现。
由于耳部症状明显,患者常常误以为患上了中耳炎去医院就诊,经做鼻咽部内镜或CT等检查才发现鼻咽部有肿瘤存在。
这也提醒了我们,当出现耳堵、耳鸣、听力下降时,除了考虑耳部本身的疾病外,还应该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
鼻癌分析报告

鼻癌分析报告1. 引言鼻癌,也称鼻咽癌,是一种比较罕见但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
它起源于鼻咽部或鼻腔黏膜中的恶性细胞,能迅速侵袭周围组织和淋巴结。
本文将对鼻癌的发病原因、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和总结。
2. 发病原因鼻癌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饮食因素:高盐、高脂饮食可能增加患鼻癌的风险;•吸烟和饮酒:长期吸烟和饮酒会增加鼻癌的患病率;•遗传因素:家族中有鼻癌病史的人患病的风险更高;•环境因素:长期暴露在工业废气和化学物质中会增加患鼻癌的风险。
3. 症状鼻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常被忽视。
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会出现以下症状:•常见症状:鼻塞、脓涕、流鼻血、鼻腔肿块等;•面部疼痛:常伴随眼眶、额骨等部位的疼痛;•口臭和咳嗽:鼻咽部肿瘤引起的感染会导致口臭和咳嗽。
4. 诊断鼻癌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法:•鼻内窥镜检查:通过鼻内窥镜观察鼻腔和鼻咽部的变化;•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MRI等,可以更清晰地观察肿瘤的大小和程度;•活检:通过取鼻咽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来确诊。
5. 治疗鼻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手术:根据肿瘤的位置和大小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鼻内镜手术、鼻腔切除术等;•放疗:通过照射高能量放射线来杀死肿瘤细胞;•化疗:使用药物来杀死癌细胞。
6. 预防预防鼻癌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戒烟限酒:戒烟和限制饮酒可以降低患鼻癌的风险;•饮食健康:保持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植物纤维的食物;•规避有害物质:减少接触有害物质,如化学品、工业废气等。
7. 结论鼻癌是一种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但患者在出现明显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通过合理的预防和早期发现,可以提高鼻癌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鼻癌的发病机制,以便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以上是对鼻癌的分析报告,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叶天年,何言. 鼻咽癌(鼻癌)研究进展[J]. 世界肿瘤与医学,2017,37(13):7-11.•蔡云海. 鼻鼻腔肿瘤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J].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20,24(1):19-21.。
鼻咽癌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鼻咽癌的临床表现有哪些鼻咽癌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鼻咽部的上皮组织,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它的临床表现各有不同,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鼻腔症状鼻腔症状是鼻咽癌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
患者可能出现鼻塞、流鼻涕、鼻血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并且难以缓解。
一些患者还可能出现鼻腔肿块或息肉的感觉。
2. 声音改变鼻咽癌的恶性肿瘤可以侵犯喉部,导致声音改变或喉咙痛。
患者可能感觉声音嘶哑、沙哑,严重时声音可能完全丧失。
这些症状通常与喉咙肿块或声带受损有关。
3. 咽喉不适鼻咽癌可以引起咽喉部的不适感,包括咽喉疼痛、咽喉干涩、异物感或刺激感等。
这些症状可能持续较久,并且可能加重或缓解。
4. 颈部肿块鼻咽癌可导致颈部淋巴结肿大或肿块出现。
这些颈部肿块通常是无痛的,但可能逐渐增大。
颈部肿块的出现应引起警惕,可能是鼻咽癌扩散至颈部淋巴结引起的。
5. 面部疼痛或麻木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面部疼痛或麻木感。
这可能是由于肿瘤侵犯了面部神经,导致神经症状的产生。
6. 视力改变鼻咽癌的恶性肿瘤可侵犯眼眶,导致视力改变。
患者可能出现视力模糊、眼压增高、眼球突出等症状。
这些症状应引起重视,及早予以诊断和治疗。
7. 面部肿胀面部肿胀是鼻咽癌的罕见症状,但也可能出现。
患者可能出现面部肿胀、面部水肿或局部肿块。
8. 呼吸困难鼻咽癌可侵犯气道,导致呼吸困难的出现。
患者可能出现气急、呼吸困难或气息不畅等症状。
9. 恶液质鼻咽癌患者常出现恶液质症状,表现为体重下降、乏力、食欲不振等。
10. 其他症状此外,鼻咽癌还可能出现其他症状,如咳嗽、吞咽困难、排尿困难、泌尿道出血等。
这些症状通常与肿瘤侵犯相应器官或功能障碍有关。
总之,鼻咽癌的临床表现是多样的,具体表现可能因肿瘤的部位、大小和侵犯范围而有所不同。
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诊断,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鼻咽癌,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实际诊疗需以医生诊断为准。
鼻咽癌imrt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鼻咽癌概述 • 鼻咽癌的诊断 • 鼻咽癌的治疗 • 鼻咽癌的预防与康复 • 鼻咽癌的科研进展 • 病例分享与讨论
01 鼻咽癌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鼻咽癌是一种发生在鼻咽部黏膜 上皮的恶性肿瘤,是常见的头颈 部肿瘤之一。
分类
鼻咽癌主要分为鳞状细胞癌和腺 癌两大类,其中鳞状细胞癌较为 常见。
预期成果展望
对未来鼻咽癌科研发展的趋势和可能取得的突破进行展望, 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医务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启示。
06 病例分享与讨论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年龄、性别、家族史、生活习惯等。
症状表现
鼻塞、鼻涕带血、头痛、耳鸣等。
诊断过程
初诊、复诊、病理检查等。
治疗过程与效果
治疗方案
01
放疗、化疗、手术等。
涕中带血
肿瘤表面破溃可能导致 鼻涕中带有血丝或小血
块。
头痛
颈部淋巴结肿大
肿瘤压迫神经或骨质破 坏可引起头痛。
鼻咽癌容易转移到颈部 淋巴结,导致淋巴结肿 大、质地硬、活动度差。
02 鼻咽癌的诊断
诊断方法
01
02
03
04
临床表现
观察患者是否有鼻塞、涕血、 耳鸣、头痛等症状,以及淋巴
结肿大等体征。
影像学检查
04 鼻咽癌的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定期筛查
通过定期进行鼻咽癌筛查, 如鼻咽镜、CT等检查手段, 及早发现肿瘤,提高治愈 率。
健康生活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 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降低 鼻咽癌的发生风险。
遗传咨询
对于有鼻咽癌家族史的人 群,应进行遗传咨询,了 解个人患癌风险,以便采 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鼻咽癌研究回顾与展望_闵华庆

能需要几代人才能完 成。但无论 如何, / 不治 之症0 的 论点和无所作为的观点都已经并将继续被证明是错误 的。
内科肿瘤学( medical oncolog y) 是一 门正在发 展中 的学科。肿 瘤研究的各个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如分子生 物、单克隆抗体、化学预防、抗肿瘤药的调节、基因治疗 以及新药的研究都必然会涉及和促进临床内科治疗的 进展。而临床经验 的积累、治 疗策略 和用药 方法 的提 高, 必然会进一步提高疗效, 给病人带来较大的裨益。
2000 年 2 月 第 27 卷顾与展望
鼻咽癌

七、鼻咽癌的分期
根据鼻咽癌肿瘤的生长范围和扩散的程度,按国 际抗癌联盟(UICC,1997)和美国癌症分期联合 委员会(AJCC,2002)第五版的方案如下: 1.解剖划分 (1)后上壁:从软硬腭交界到颅底 (2)侧壁:包括咽隐窝 (3)下壁:包括软腭上面 注:后鼻孔缘属于鼻腔部分。 2. TNM分期
鼻 咽 癌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中医附一肿瘤科 张红 廖绛阳
一、概述
1.定义: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是鼻咽部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临床常以涕 中带血、鼻塞、鼻出血、耳鸣、听力减退、头痛、 颈部淋巴结肿大及脑神经受损等为主要症状。 鼻咽癌大多对放射治疗具有中度敏感性,放射治 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是对较高分化癌, 病程较晚以及放疗后复发的病例,手术切除和化 学药物治疗亦属于不可缺少的手段。
六、鉴别诊断
(1)鼻咽部其他恶性肿瘤(如淋巴肉瘤):淋巴肉瘤好发于青年人,原 发肿瘤较大,常有较重鼻塞及耳部症状,该病淋巴结转移,不单局限在 颈部,全身多处淋巴结均可受累,颅神经的损伤不如鼻咽癌多见,最后 需要病理确诊。 (2)鼻咽部结核:患者多有肺结核病史,除鼻阻、涕血外,还有低热, 盗汗、消瘦等症,检查见鼻部溃疡、水肿、颜色较淡。分泌物涂片可找 到抗酸杆菌,可伴有颈淋巴结结核;淋巴结肿大,呈马铃状,粘连,无 压痛;颈淋巴结穿刺可找到结核杆菌;PPD试验强阳性。另X线胸片常 提示肺部活动性结核灶。 (3)增生性病变:鼻咽顶壁、顶后壁或顶侧壁见单个或多个结节,隆起 如小丘状,大小约0.5~1cm,结节表面黏膜呈淡红色,光滑,多是在 鼻咽黏膜或腺样体的基础上发生,亦可由黏膜上皮鳞状化生后,角化上 皮潴留而形成表皮样囊肿的改变,部分是黏膜腺体分泌旺盛,形成潴留 性囊肿。当结节表面的黏膜出现粗糙、糜烂、溃疡或渗血,需考虑癌变 的可能,应予活检,以明确诊断。 (4)另外,鼻咽癌还需与鼻咽纤维血管瘤、咽旁间隙肿瘤、颈部及颅内 肿瘤(如颅咽管瘤、脊索瘤、桥脑小脑角肿瘤)等相鉴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咽癌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 本文从放疗、化疗、手术、中医药治疗、基因治疗等方面对鼻咽癌进行研究,鼻咽癌治疗多以放疗和化疗为主,辅以手术和其他疗法。
但缺乏统一的治疗方案。
因此,探求规范统一的治疗方案是当前鼻咽癌临床的首要任务,以最佳的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鼻咽癌;治疗;研究进展[概述]鼻咽癌是原发于鼻咽部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常见,发病率以广东省最高,有“广东癌”之称,男女发病比例约为3:1。
国内所见最小年龄3岁,最大为86岁,各个年龄组都可发病,而大多数在40-60岁。
鼻咽癌的特点是发病部位隐蔽,原发源很小,局部症状不明显,却已发生淋巴结转移,病人常以颈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而就医。
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有放疗、化疗、手术、中医药治疗、基因治疗等治疗方法,其中放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下面分别对这些方法进行介绍:1 放疗放疗是无远处转移鼻咽癌首选和主要的治疗方法。
单纯放疗对早期鼻咽癌有良好的控制,下面重点介绍两种新的放疗方法。
1.1三维适形放疗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三维适形放疗(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应用于鼻咽癌的治疗,3DCRT的优势在于通过共面或非共面多野照射,给予病变(靶区)更高剂量的适形分布,从而提高病变(靶区)的剂量,减少对正常组织及重要器官的照射剂量,提高治疗增益比[1]。
但是,由于目前临床治疗仍主要应用于后程三维适形照射,优点是先给予常规面颈野照射,可使亚临床病灶不易遗漏,缺点是正常组织及重要器官的照射剂量虽然比常规、传统照射方法减少,但仍受到相当高的剂量照射。
因此,如何更好地优化3DCRT和常规放疗结合应用于鼻咽癌的治疗,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3DCRT 是采用非调强的正向设计和实施计划,在鼻咽癌的照射中优势比不上调强适形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
尽管如此,3DCRT优势仍较常规照射好,更符合现代放疗的要求,靶区的适形分布、靶体积的照射剂量、对周围正常组织及重要器官的保护要优于常规照射。
1.2 调强适形放疗(IMRT)IMRT的临床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放疗技术上的一个重要革新。
IMRT采用的是逆向设计和实施计划,是传统正向设计过程的颠倒,设计者根据治疗要求确定剂量分布,然后通过逆向治疗计划计算出治疗的各种参数,从而得到一个治疗方案。
IMRT可通过物理补偿器、静或动态多叶光栅等特殊的工具调节放射线的剂量强度,补偿射野半影的影响,使靶区外剂量锐减,因此可以更好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和敏感器官。
多个剂量学研究已经证实IMRT较二维放疗(2 dimensional radiation therapy,2 DRT)、3 DCRT具有更佳的剂量学优势[2]。
IMRT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它的放射生物学效应。
在同一次治疗IMRT可以给予不同区域不同剂量照射。
在给予预防区传统剂量照射时给予肿瘤区更高剂量照射,即同步加速放疗(simultaneousmodulated accelerated radiotherapy,SMART),以获得更佳的放射生物学效应。
由于鼻咽癌解剖位置的特殊性,鼻咽癌放疗应选择IMRT,IMRT可以明显提高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
2 化疗化疗可抑制照射野以外的肿瘤病灶尤其是微小转移灶肿瘤细胞生长,与放疗还具有协同治疗作用。
化疗的运用策略包括诱导化疗、同时期放化疗、辅助化疗及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下面重点介绍同期化疗和诱导化疗:2.1 同期化疗目前较为公认的观点是,对于临床早期鼻咽癌采用单纯放疗疗效较好,而局部晚期的患者采用同期化疗较单纯放疗可以更大程度地改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成为标准治疗模式,顺铂(DDP)仍是作用较肯定的药物。
1998年,Intergroup study 009试验首先报道了对于晚期鼻咽癌患者,采用3周期DDP 同期放、化疗加3个周期(5-FU 加DDP)辅助化疗组的3年总生存率较单纯放疗组提高了31%(分别为78%和47%)[3]。
针对亚洲人群的来自香港地区的NPC9901 [4]实验报道了1999-2004年间348例患者中65%完成了所有6个周期的化疗。
同期放化疗组与单纯放疗组相比,3年无失败生存率及局部区域控制率均有明显提高,分别为72%、62%和92%、82%。
但同步放、化疗在提高生存率的同时,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
NPC9901实验报道同步放、化疗组不仅急性反应增加(84%、53%,p<0.01),晚期毒性反应也明显增加,表现为耳毒性(14%、8%)、周围神经毒性(2%、0)、内分泌功能障碍(4%、1%),毒性反应主要为3级。
但由于目前报道的同步放、化疗研究的放疗技术仍为常规照射,由于IMRT较常规放疗毒性下降,应用IMRT的同步放、化疗方案是否有更好的耐受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基于此,同期放、化疗研究仍是今后的热点。
2.2 诱导化疗诱导化疗是放疗前使用的化疗。
传统的观点认为2个疗程的PF(DDP加5-FU)诱导化疗被广泛接受,近年由于多西紫杉醇(TAX)的加入,TPF(TAX加DDP加5-FU)方案诱导化疗治疗头颈部癌取得了较PF方案更高的近期与远期疗效,使其成为目前NCCN指南推荐的晚期头颈部癌诱导化疗的一线方案。
纵观近5年来国际上报道的头颈肿瘤Ⅲ期临床试验,其中有2项涉及到TPF方案的诱导化疗。
TAX323和TAX324 [5 ]2项Ⅲ期临床试验,主要是针对局部晚期恶性头颈肿瘤诱导化疗,均显示了TPF方案生存方面的明显优势,不良反应主要为中性粒细胞毒性。
3 手术鼻咽癌的临床手术治疗应用已有较长时期,疗效较为显著,鼻咽癌5 年局部和区域控制率已经达到81.7%~85.0%,5 年生存率为75%[6]。
鼻咽癌颈部残留或复发手术适应证为[7]:①原发病灶已控制;②根治性放疗后3 个月颈部淋巴结残留者;③放疗后颈部淋巴结复发且有病理证实者;④颈总动脉未有侵犯;⑤无远处转移;⑥无手术禁忌证。
郭筠芳等[8]研究指出原发于鼻咽顶前壁的巨大I 期鼻咽癌首选手术治疗,近期疗效好,可以避免放疗副反应。
武林旺等[9]应用超级伽玛刀治疗鼻咽癌患者57 例,结果治疗有效率达94.73%。
4 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鼻咽癌的机制包括诱导癌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癌细胞分化和调节细胞内信号转导等,诱导细胞凋亡仍是大多数中药抗鼻咽癌的共同途径[10]。
4.1 中医病机鼻咽癌属中医学的“失荣”、“上石疽”、“恶核”、鼻渊”等范畴, 多数古代医家认识到鼻咽癌发生的原因是正气亏虚, 肝郁化火、结痰、生癖是基本病机特点, 其中火毒痰癖“虚”是其病机的关键。
4.2 辨证论治临床上, 各个医家对鼻咽癌放疗后表现的病因病机认识不同, 临床分型及治法也不尽一致, 但辨证施治原则相近, 结果均显示中医药辨证治疗减轻了鼻咽癌放射治疗的并发症。
5 基因治疗基因技术治疗鼻咽癌包括有抑癌基因疗法、免疫基因疗法、自杀基因疗法、多耐药基因疗法、促凋亡基因疗法及其他基因疗法。
下面给予介绍:5.1 抑癌基因疗法抑癌基因是一类调控细胞生长抑制肿瘤表型表达的基因,正常情况下起控制细胞生长和增殖的作用,当其不能表达,或者当其产物失去活性时,可导致细胞癌变。
目前与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相关研究主要有p53、p15、p16 等基因。
抑癌基因p53是迄今发现的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被认为是“细胞卫士”,在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目前的研究认为,肿瘤细胞对于放疗的敏感性依赖于其在细胞周期中的位置,G1期有一定的抵抗性,S 期最低,G1 /S 边界及G2 /M 敏感性最高。
抑癌基因p15 是细胞周期的一种负性调控因子,可阻止细胞从G1期进入S 期,抑制细胞无限增殖,防止细胞增殖失控向肿瘤性增生转化[11]。
p16 基因是一种重要抑癌基因,参与调控细胞周期其编码的抑癌蛋白p16 蛋白是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4 的抑制因子,能阻止细进入S 期。
p16 抑癌基因的缺失可能是导致放射抵抗和放、化疗高失败率的原因[12]。
5.2 免疫基因疗法免疫调节治疗是通过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及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目前相关疗法主要有白细胞介素2 ( interleukin-2,IL-2) 、IL-12、EB 病毒膜潜伏蛋白1等。
细胞因子基因治疗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IL-2 又称为T 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T 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诱导具有细胞毒样活力的杀伤细胞,诱导及增强杀伤性T 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活力等。
IL-12即自然杀伤细胞刺激因子,能促进T 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增殖和杀伤作用及产生干扰素,故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
刘世喜等[13]通过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动物实验发现,IL-2 基因和IL-12 基因治疗可提高肿瘤局部和机体全身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加强放疗的抗肿瘤效应。
EB 病毒在一些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鼻咽癌的病因之一,其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 在EB 病毒的转化致瘤机制中的作用尤其重要,能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分化。
陈燕等[14]用鼻咽癌细胞株CNE1 转染EB 病毒潜伏膜蛋白1 后发现其放射敏感性显著增高。
5.3 自杀基因疗法自杀基因疗法又被称为基因介导的酶解药物前体疗法,主要通过将外源性的自杀基因转导入肿瘤细胞,基因表达产物可将无毒的前体药物转化为有毒的物质,从而引起肿瘤细胞死亡。
目前研究较多的有重组腺病毒胸苷激酶/丙氧鸟苷( pAdKDR-tk /GCV) 自杀基因系统、胞嘧啶脱氨基酶基因( cytosine deaminase,CD) /氟胞嘧啶系统、yCDglyTK 基因、缺氧诱导因子1 ( hypoxia-induciblefactor-1,HIF-1 等) 。
pAdKDR-tk /GCV 是腺病毒介导的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为启动子、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系统结合丙氧鸟苷的自杀基因系统,其能在肿瘤靶细胞中高度聚集并表达,重组腺病毒表达的含激酶插入域的受体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结合而阻断含激酶插入域的受体的信号转导,从而杀伤靶细胞使肿瘤缺血而死亡。
Qiu 等[15]将pAdKDR-tk /GCV 系统转入裸鼠体内,同时辅以局部放疗,结果显示,基因治疗联合放疗肿瘤抑瘤率较单一放疗或基因治疗组均有明显提高。
胞嘧啶脱氨基酶基因( CD 基因) 存在于许多细菌和真菌中,氟胞嘧啶在微生物体内被CD 代谢成氟尿嘧啶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氟尿嘧啶既可以直接杀伤鼻咽癌细胞,又可以增加肿瘤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16]。
yCDglyTK 能使肿瘤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增加,已有研究显示放射治疗联合CDglyTK/GCV + 氟尿嘧啶对鼻咽癌的杀伤作用较单独放疗和自杀基因治疗效果更好,基因治疗和放疗具有协同作用,yC-DglyTK 的强抗肿瘤作用可使其成为抗肿瘤治疗新的自杀基因[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