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材解析

合集下载

《我与地坛》课文解读

《我与地坛》课文解读

1 .课文解读⑴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史铁生,1951 年生于北京市,1967 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 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 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 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

1979 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我与地坛》写于1989 年 5 月,改定于1990 年 1 月,全文 1 万 3 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

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

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

每年夏至,皇帝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

辛亥革命后祭祀活动废止。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革”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

现在皇祗室、拜台、斋宫等主要建筑保存尚好。

⑵基本解读本篇课文的内容涉及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深邃而透辟,在感情处理上沉郁而厚重,文笔优美而坦诚,提供了品读分析的多种资源。

课文分析可以考虑以作者感情为中心。

全文的总体情感发展是:追寻,解答。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第六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追寻的开始,后半部分是答案的初现。

提醒学生注意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 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

我与地坛课文精讲

我与地坛课文精讲

我与地坛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我与地坛》的段落划分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4段):主要描述了作者与地坛的缘分,以及地坛给作者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作者通过描述自己与地坛的相遇和相识,表达了对地坛的深厚感情,同时也暗示了地坛对于作者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部分(第5-7段):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地坛中观察到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的活动。

作者通过描绘地坛中的草木、昆虫、鸟类等自然元素,以及在地坛中散步、晨练、游玩的人们,展现了地坛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第三部分(第8-10段):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作者通过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思考了命运的无常和不可预测,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珍惜和对于未来的希望。

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对较为沉重和深刻,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第四部分(第11-14段):主要讲述了作者与地坛的离别和怀念。

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离开地坛时的情景和感受,表达了对地坛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的期许和对于生命的热爱。

《我与地坛》的段落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着不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构成了一篇完整而深刻的散文作品。

二、文章赏析《我与地坛》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由史铁生所写,通过他与地坛的十五年相伴,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命运、亲情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地坛的描绘,更是对生命的颂歌,对母亲的怀念,对人生的反思。

史铁生以地坛为载体,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

地坛不仅是一个具体的空间,更是作者思考和反省的地方。

作者通过描绘自己在地坛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自己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于命运的无奈。

他观察到地坛中的草木、昆虫、鸟类等自然元素,以及在地坛中散步、晨练、游玩的人们,从而引发了自己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这种思考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反思,更是对整个人类生命的思考。

史铁生在文章中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感激之情。

《我与地坛》教材解析

《我与地坛》教材解析

《我与地坛》教材解析《我与地坛》教材解析生存的感悟——史铁生《我与地坛》读解史铁生是一位有相当成就的青年小说家,但我们这里介绍的《我与地坛》却是他的散文,毫无疑问,史铁生的这次“客串”相当成功,散文界甚至公认它是近年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作品近一万三千言,这在散文中是不多见的。

小说有长、中、短之分,散文似无此分法,但以它这样的篇幅,实在可以算作“中篇散文”了。

读过之后,我们分明可以感到这篇作品的分量非同一般,可以体会出它对于史铁生的特殊意义,作家显然十分珍视这次机会,他试图通过这次写作去回顾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自己残疾以后的心路历程,它是回忆,是自省,弥漫着沉郁的人生况味,闪烁着澄明的智慧之光。

从内容上看,《我与地坛》有两条线,其一是作家与地坛的那种非同寻常的亲情关系;另一条则是作家对地坛生活场景中的几个人物的观察、描写和思索。

前一条可称为“人与景观”,第二条则不妨称为“人与人”。

地坛是北京的一处古迹,和天坛、日坛、月坛等曾经同是清王室祭祀的处所,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天坛等几经增缮成为人们游览的热闹所在时,地坛却于风吹雨打中颓圮荒凉趋于沉寂,因而一般来说,写地坛似不大容易出文章。

事实上,《我与地坛》也不是一篇通常意义上的写景状物、模山范水的纪游作品,地坛对作家来说,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他已进入到作家生活之中,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作家进入了地坛,地坛成为作家栖居的精神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

作者写地坛,突出的便是这种物我交融同呼共吸的隐秘的精神默契。

因此,作家虽然写了地坛的外观,但他没有对地坛的古今沿革进行考索和记叙,也没有对地坛的面貌作什么总体的细致的描绘和刻画,作家情所独钟,抓住的是地坛那种对他心灵具有启发的味道,那就是他所理解的地坛的精髓,地坛的魂。

把文章前前后后反复读过来,概括地说,令作者感动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

《我与地坛》教材全解通

《我与地坛》教材全解通

我与地坛每个人都有低迷的时刻,你能否坚强地去面对这样或那样的困境呢?史铁生就是在他生命最灿烂的季节里,遭受了最沉重的打击——双腿残废了。

如果没有地坛,没有地坛里的一草一木带给他的启迪和思考,也许他永远也走不出这生命的泥潭,永远沉迷在他自哀自怨的心境里了。

对生命的追问和思考,也就是对地坛里的一切生命的追问和思考,让史铁生再次扬起了生命的风帆。

《我与地坛》就是他在地坛这里浸泡、思考后的结晶。

让我们一起走入文章,来体会史铁生是如何对生命进行思考。

Œ感悟课程新理念文题背景感悟【走近作者】【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

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

小说记述他在初残后工作于街道小厂时的经历。

有人称誉它:“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

”《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获得《作家报》1996年十佳小说奖。

1997年当选北京作协副主席。

【创作心语】我从双腿残疾的那天,开始想到写作。

孰料这残疾死心塌地一辈子都不想离开我,这样,它便每时每刻都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活着?——这可能就是我的写作动机。

就是说,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的理由。

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路上来了。

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这个史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我并没有特意地追求伤感与沉重,但由上述写作动机看,大约难免。

我的意思是:随它去吧。

说“这与我的读书和思考有关”,不如简单地说这与我的处境有关,读书和思考也是我的处境之一部分。

北师大版高中高二语文必修3《我与地坛》说课稿

北师大版高中高二语文必修3《我与地坛》说课稿

北师大版高中高二语文必修3《我与地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背景《我与地坛》是北师大版高中高二语文必修3的一篇课文,该教材是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编写的,主要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该教材内容广泛、注重实践和思辨,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有助于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

2. 文本分析《我与地坛》是一篇散文,作者是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

该篇散文以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主要讲述了他与地坛之间的深厚感情。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叙述手法,读者可以感受到地坛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我与地坛》的背景和作者;•了解地坛的历史文化背景;•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技巧;•掌握散文的阅读理解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对散文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他们对于自身经历的叙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批判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珍惜身边的环境和资源。

三、教学重点•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对散文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他们对于自身经历的叙述能力。

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珍惜身边的环境和资源;•培养批判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导入法:通过提问或图片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于地坛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与地坛相关的问题。

•阅读分析法: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散文,分析其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让他们合作探讨散文中的某个问题,并进行展示交流。

•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将散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地坛的图片或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于地坛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以下问题:•你们去过地坛吗?对地坛有什么了解?•地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怎样的地位?2. 阅读与分析让学生仔细阅读《我与地坛》,并进行个人理解和感悟的复述,然后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我与地坛》文本多元解读

《我与地坛》文本多元解读

《我与地坛》文本多元解读目录一、《我与地坛》背景介绍 (2)1. 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3)2. 《我与地坛》创作历程 (4)二、文本多元解读角度 (5)1. 历史文化角度 (7)1.1 地坛历史文化背景 (8)1.2 文本中的历史元素分析 (9)2. 文学手法角度 (10)2.1 叙事手法分析 (12)2.2 象征与隐喻的运用 (13)3. 人生哲学角度 (14)3.1 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15)3.2 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16)三、文本主要内容和解读 (18)1. 作者与地坛的关系 (20)1.1 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21)1.2 作者对地坛的感悟与寄托 (23)2. 文本中的自然景观描写 (24)2.1 景物描绘的技巧 (25)2.2 景物与情感的融合 (26)3. 文本中的历史遗迹与文化内涵 (26)3.1 历史遗迹的叙述 (28)3.2 文化内涵的挖掘 (29)四、多元解读的价值与意义 (30)五、《我与地坛》在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31)一、《我与地坛》背景介绍《我与地坛》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其背景涵盖了作者史铁生的个人经历、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地坛公园的文化象征意义。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史铁生独特的人生视角,也反映了社会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同时地坛公园作为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与记忆。

史铁生的个人经历是作品的重要背景,史铁生在面对生活困境时,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得地坛成为他思考人生、审视命运的重要场所。

作品中的情感深度与哲学思考,与史铁生的个人经历紧密相连,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人生图景。

社会历史背景对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史铁生所处的时代,社会变革剧烈,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变化也随之产生巨大波动。

这种时代背景为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主题,使得作品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地坛公园在作品中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作为北京的一座古老公园,地坛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丰富的文化记忆。

我与地坛说课稿

我与地坛说课稿

《我与地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我与地坛》。

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是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生命”与“和平”。

《我与地坛》是一篇描写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的散文。

文章以作者与地坛的关系为主线,通过对地坛的描写和对生命的感悟,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希望。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但对于散文这种文学形式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文本,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文本,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珍视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文本,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文本,探究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法学法1.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2.学法指导:通过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通过探究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时学过的《秋天的怀念》一文,引出本课的主题——我与地坛。

2.整体感知:通过朗读文本,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深入理解: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4.拓展延伸:通过拓展延伸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15《我与地坛》说课稿+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5《我与地坛》说课稿+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我与地坛》是人教版高一上册写景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这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位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学生已经大致了解了散文的相关知识,初步基本掌握了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所以针对这篇自读课文,我主要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以及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浓郁情感。

《我与地坛》(节选)是史铁生用十五年的时间参悟生命的结晶。

这篇散文第一部分写地坛,写地坛风景以及我在地坛里的思考。

第二部分写母亲,写对母亲的追思以及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这是一篇感情浓郁的散文,学习这篇课文,能够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亲情,从而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所以解读这篇课文的核心内容是“感悟生命,体验亲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散文必须首先对文章的内容有整体的认识,而概括能力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方面,因此,我把知识目标确定为: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前后两部分的要点。

2.能力目标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本文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因此,我把能力目标确立为: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所以根据课文本身对学生的情感启发,我确立两个情感目标。

(1)感悟作者有“生”到“死”的复杂情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

(2)体验“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1.史铁生先生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参悟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便是“生命的价值”,这一结论固然重要,但是这一参悟过程却更显可贵,而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之一是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重温作者参悟生命价值这一具体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教材解析
生存的感悟——史铁生《我与地坛》读解
史铁生是一位有相当成就的青年小说家,但我们这里介绍的《我与地坛》却是他的散文,毫无疑问,史铁生的这次“客串”相当成功,散文界甚至公认它是近年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作品近一万三千言,这在散文中是不多见的。

小说有长、中、短之分,散文似无此分法,但以它这样的篇幅,实在可以算作“中篇散文”了。

读过之后,我们分明可以感到这篇作品的分量非同一般,可以体会出它对于史铁生的特殊意义,作家显然十分珍视这次机会,他试图通过这次写作去回顾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自己残疾以后的心路历程,它是回忆,是自省,弥漫着沉郁的人生况味,闪烁着澄明的智慧之光。

从内容上看,《我与地坛》有两条线,其一是作家与地坛的那种非同寻常的亲情关系;另一条则是作家对地坛生活场景中的几个人物的观察、描写和思索。

前一条可称为“人与景观”,第二条则不妨称为“人与人”。

地坛是北京的一处古迹,和天坛、日坛、月坛等曾经同是清王室祭祀的处所,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天坛等几经增缮成为人们游览的热闹所在时,地坛却于风吹雨打中颓圮
荒凉趋于沉寂,因而一般来说,写地坛似不大容易出。

事实上,《我与地坛》也不是一篇通常意义上的写景状物、模山范水的纪游作品,地坛对作家来说,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他已进入到作家生活之中,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作家进入了地坛,地坛成为作家栖居的精神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

作者写地坛,突出的便是这种物我交融同呼共吸的隐秘的精神默契。

因此,作家虽然写了地坛的外观,但他没有对地坛的古今沿革进行考索和记叙,也没有对地坛的面貌作什么总体的细致的描绘和刻画,作家情所独钟,抓住的是地坛那种对他心灵具有启发的味道,那就是他所理解的地坛的精髓,地坛的魂。

把前前后后反复读过来,概括地说,令作者感动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

因此,在作家的眼里笔下,一方面,地坛是那么荒芜、古旧,是“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另一方面,生命依然顽强,它们是愈见苍幽的老柏树,是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是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的蜜蜂,是摇头晃脑、展须疾行的蚂蚁,是忽飞忽走、时隐时见的瓢虫,还有把苍凉的歌声洒满天地间的雨燕,让人浮想联翩满是稚气地留在雪地上蹒跚歪斜深深浅浅的孩子们的脚印……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
命的律动。

正是这种难以言说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静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