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课文讲解
《我与地坛》课文解读

1 .课文解读⑴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史铁生,1951 年生于北京市,1967 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 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 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 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
1979 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我与地坛》写于1989 年 5 月,改定于1990 年 1 月,全文 1 万 3 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
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
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
每年夏至,皇帝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
辛亥革命后祭祀活动废止。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革”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
现在皇祗室、拜台、斋宫等主要建筑保存尚好。
⑵基本解读本篇课文的内容涉及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深邃而透辟,在感情处理上沉郁而厚重,文笔优美而坦诚,提供了品读分析的多种资源。
课文分析可以考虑以作者感情为中心。
全文的总体情感发展是:追寻,解答。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第六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追寻的开始,后半部分是答案的初现。
提醒学生注意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 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
我与地坛课文精讲

我与地坛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我与地坛》的段落划分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4段):主要描述了作者与地坛的缘分,以及地坛给作者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作者通过描述自己与地坛的相遇和相识,表达了对地坛的深厚感情,同时也暗示了地坛对于作者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部分(第5-7段):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地坛中观察到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的活动。
作者通过描绘地坛中的草木、昆虫、鸟类等自然元素,以及在地坛中散步、晨练、游玩的人们,展现了地坛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第三部分(第8-10段):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作者通过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思考了命运的无常和不可预测,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珍惜和对于未来的希望。
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对较为沉重和深刻,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第四部分(第11-14段):主要讲述了作者与地坛的离别和怀念。
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离开地坛时的情景和感受,表达了对地坛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的期许和对于生命的热爱。
《我与地坛》的段落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着不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构成了一篇完整而深刻的散文作品。
二、文章赏析《我与地坛》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由史铁生所写,通过他与地坛的十五年相伴,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命运、亲情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地坛的描绘,更是对生命的颂歌,对母亲的怀念,对人生的反思。
史铁生以地坛为载体,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
地坛不仅是一个具体的空间,更是作者思考和反省的地方。
作者通过描绘自己在地坛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自己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于命运的无奈。
他观察到地坛中的草木、昆虫、鸟类等自然元素,以及在地坛中散步、晨练、游玩的人们,从而引发了自己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这种思考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反思,更是对整个人类生命的思考。
史铁生在文章中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感激之情。
史铁生《我与地坛》原文及赏析

史铁生《我与地坛》原文及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英语资料、语文资料、数学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地理资料、历史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English material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史铁生《我与地坛》原文及赏析--> 史铁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是本店铺为同学们整理了《史铁生《我与地坛》原文及赏析》,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5课《我与地坛》PPT课件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写作对史铁生的意义 谈及写作对史铁生的意义,很多年后他总结道:“左右 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 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颗 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史铁生曾说他其实未必适合当作 家,是命运把他弄到这条路上来了。这条路他走得不明不白, 不由得唠叨;走得孤单寂寞,不由得四下里张望;走得怵目 惊心,不由得向着不知所终的方向祈祷。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5.文中连用六个“譬如”写古园的景物,有什么作用?
连用六个“譬如”写古园的景物,六个“譬如”构成排比,从视觉、听觉 和嗅觉的角度,从夕阳的灿烂、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雨 中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写到秋风里落叶的味道,博大与纤微,沉静与轻盈, 古老与年轻,都显示了生命的激情,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律动。人的生命又何尝 不是如此?地坛给了作者一个生命的启示: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题目解说
“我与地坛”是一个关系型题目。“我” 和“地坛”在情感方面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依存。原文较长,课文 选取其中部分内容。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写作背景
史铁生不幸下肢瘫痪,其苦自不待言,他曾一度精神几近崩溃。正是 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下,他来到了地坛。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感让 史铁生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力量,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渺 和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衬托出个人遭遇的无常和偶然, 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 得到了灵魂的自救。地坛对史铁生来说,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地坛成 为他精神栖居的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学。在这种 情况下,史铁生写了《我与地坛》这篇文章。
《我与地坛》文本多元解读

《我与地坛》文本多元解读目录一、《我与地坛》背景介绍 (2)1. 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3)2. 《我与地坛》创作历程 (4)二、文本多元解读角度 (5)1. 历史文化角度 (7)1.1 地坛历史文化背景 (8)1.2 文本中的历史元素分析 (9)2. 文学手法角度 (10)2.1 叙事手法分析 (12)2.2 象征与隐喻的运用 (13)3. 人生哲学角度 (14)3.1 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15)3.2 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16)三、文本主要内容和解读 (18)1. 作者与地坛的关系 (20)1.1 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21)1.2 作者对地坛的感悟与寄托 (23)2. 文本中的自然景观描写 (24)2.1 景物描绘的技巧 (25)2.2 景物与情感的融合 (26)3. 文本中的历史遗迹与文化内涵 (26)3.1 历史遗迹的叙述 (28)3.2 文化内涵的挖掘 (29)四、多元解读的价值与意义 (30)五、《我与地坛》在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31)一、《我与地坛》背景介绍《我与地坛》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其背景涵盖了作者史铁生的个人经历、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地坛公园的文化象征意义。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史铁生独特的人生视角,也反映了社会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同时地坛公园作为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与记忆。
史铁生的个人经历是作品的重要背景,史铁生在面对生活困境时,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得地坛成为他思考人生、审视命运的重要场所。
作品中的情感深度与哲学思考,与史铁生的个人经历紧密相连,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人生图景。
社会历史背景对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史铁生所处的时代,社会变革剧烈,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变化也随之产生巨大波动。
这种时代背景为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主题,使得作品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地坛公园在作品中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作为北京的一座古老公园,地坛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丰富的文化记忆。
史铁生《我与地坛》精讲课件

——世界不给他欢乐 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与世 界
阿炳1893-1950
原名华彦钧 二十多岁时患眼疾双眼相继失 明…… 二胡作品《二泉映月》获二十世纪 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张海迪 1955自学掌握英语日语德语 和世界语 当代知名作家 翻译家
5岁时胸部以下完全失 去知觉高位截瘫……
富兰克林· 罗斯福 1882-1945
同病相怜 地坛被人遗弃 作者被社会遗弃
该不该去死?
地坛
追寻
为什么要出生?
解答
• 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 作者的影响。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雕墙又散落了玉 砌雕栏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 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活在珍贵的人间》 ——海子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太阳强烈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泥土高溅 扑打面颊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 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水波温柔
一层层白云覆盖着 我 踩在青草上 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地
这些天我一定要节省,虽然我没有钱可节省
我一定要节省健康和力量,足够支持我很长时间
我一定要节省我的神经我的思想我的心灵和我精神的火
《我与地坛》
史铁生
一个被命运打倒而 最终又站起来的
史铁生· 1951年生于北 京。1967年初中毕业, 1969年去陕北农村插队, 3年后双腿瘫痪转回北 京。回京后在一家街道 工厂做临时工,7年后 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始有小说、散文、 剧本等作品发表。
1983年他发表了《我 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 名。作品以关注人生的独 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 代表作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插队的故事》 《务虚笔记》《合欢树》 《我与地坛》等。
《我与地坛》 文章解读

《我与地坛》文章解读本文将对《我与地坛》进行解读,以展示作者对地坛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全文逐步揭示作者通过与地坛的交流与思考,从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首先,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与地坛的相识之路。
地坛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古迹,它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是处处洋溢着一种与尘世相隔的宁静气息。
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地坛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每一次来到地坛,作者都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仿佛世俗的喧嚣都被抛在了身后。
其次,作者将地坛与大自然相联系,强调了地坛所代表的宇宙之美。
在地坛的庄严而庄重的建筑中,作者感受到了宇宙的无限广阔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微不足道。
在这里,作者仿佛与天地相连,与大自然相融,拥有了一种超越尘俗的感受。
作者通过对地坛的描绘,告诉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却也在这种渺小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宽容。
然后,作者借助地坛的意象,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
地坛是一个有限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无争的仙境。
但是,当我们走出这个活动的场所,踏入现实的世界,才发现原来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逃避。
作者通过对地坛的描述,告诉我们人生同样如此,我们可以暂时逃避尘世的喧嚣,但终究要回归现实,要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挑战。
最后,作者表达了对地坛的深深依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地坛是作者寻求心灵慰藉的重要场所,它是作者与世界连接的纽带,同时也是作者精神家园的一部分。
地坛在作者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景点,更是一片精神的田园。
作者的这种深深的依恋和热爱是对地坛独特魅力的真实反映。
通过对地坛的解读,我们不仅了解了作者与地坛的情感,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心灵的追求。
通过对《我与地坛》的解读,我们深入了解了作者对地坛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地坛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景点,更是一个触动内心的场所。
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思考人生的意义。
我与地坛-PPT课件

3、从母亲对待“难题”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这 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一位疼爱儿子,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 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是一位意志坚忍的 母亲。 4、这样的一位母亲给作者留下了什么?用课文原 文回答。
P8“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 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 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 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5、 读“有一回……”一段,体会其中的意味。
以我的“设想”,描摹母亲在痛苦、担忧、惊 恐、不安,默默承担着苦难。我的设想与我的自责, 表现了对母爱的深切理解!此段中,作者读懂了母 爱,而读者,也读懂了作者。
6、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思考,在最后一段有一
句形象的表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 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 的脚印”。我们怎么来理解这些“脚 印”“车辙”“我”“地坛”以及“母亲” 的关系?
地坛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门外,是 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祗的所在, 也是中国历史上连续祭祀时间最长 的一座地坛。
我与地坛
史铁生
给红色字注音:
剥蚀(bōsh)í 隽永(juàn )
恪守( kè )
柏树( bǎhui ) 猝然( cùǎ )
n
隽秀( jùng )
恍惚( huǎng 坍圮(tānpǐ)
给加红色字体注音,并释词:
1、在(二)1段中,作者说“给母亲出了一个难 题”,你能具体说一下“难题”是哪些?体会其中 的意味。 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P6”她知道……她知道……她知道……她又担 心……她只是不知道……”母亲的善解人意,母亲 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宽容。表现母亲在苦 难面前的沉重、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
2、母亲是怎样面对这样的“难题”的?用原文回答。 “这苦难只好我来承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写作实践: 仿照第一部分写地坛的相关内容,描写一处与你的心灵
家园息息相关的一处地方。(字数不少于300字)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二
畅言教育
体验母爱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二
精读第二部分3、6、7段,概括母亲的爱的特点? (分组探讨,结合自身体验)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二
畅言教育
史铁生他曾这样解释他的名字
“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 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 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 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 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到底他的这 些文字是怎样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走近 这篇作品,走进作者的内心,去获得我们自己的 体会。
(二) 在读完这篇文章后,同学们对“苦难”及“人生”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我们到底 是为什么而活?怎样的活?
(三) 周末回家观察父母的言行举止,用心灵解读父母的爱。模仿史铁生的语言与风格, 注重展示内心世界,注重抒情和议论,把父爱或母爱用心灵记下来。
畅言教育
诵读课文景物描写部分并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二
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 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 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 的解读。
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畅言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二
交流探究
7、 读“有一回……”一段,体会其中的意味。 8、 作者与作家朋友谈到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时,认为朋友的想法过于简单天真了,联系作者发表第一篇小说后 的想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9、 作者读懂了母爱,理解了母亲的痛苦,也理解了母亲的命运,体会到了强烈的爱与痛交织的情感,母亲的 命运给了作者什么启发? 10、 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思考,在最后一段有一句形象的表述? 11、 在这些“想到”的内容中,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最后一句:“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 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我们怎么来理解这些“脚印”“车辙”“我 ”“地坛”以及“母亲”的关系? 12、 第二部分写母亲是为什么?
畅言教育
文本研习 ·向死而生
我与地坛
本课时编写:吉林靖宇第三中学 卢老师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二
畅言教育
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
退,到32岁基本上丧失听力。《命运》交响 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 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 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同命运勇敢抗争的人很多,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 生就是其中一位。
畅言教育
提炼概括母亲的形象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二
2、3、8段,善解人意、疼爱、理解、体谅、 宽容、痛苦、担忧、惊恐、默默承受、坚忍…… 请根据上述词语用自己的话概括母亲形象。
畅言教育
交流探究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二
1、在第一段中,作者说“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你能具体说一下吗?你曾无意中甚至说因为自己的 所谓个性,所谓逆反心理故意竟给母亲出过难题吗?“难题”是哪些?体会其中的意味。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二
畅言教育
简介作者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二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知青插队去陕西延 安。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从此再也没站起来。双腿残疾后,一度时间非常消极, 后来终于感悟生命的意义,并转向写作实现生命的价值。1983年发表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 湾》,一举成名,并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 《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 《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 “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奖。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他的散文细腻、 深沉,透现生命的底色。
畅言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二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第一部分最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答:“我”与地坛的关系。 地坛给“我”的启迪。
2、文章最主要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这种关系的? 三次景物描写
3、默读课文,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4、文章的第二部分最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畅言教育
与自我对话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二
你的父母真正理解你吗? 你真正理解你的父母吗? 结合自己的阅历想一想当你因为某件事情发脾气或者离家 出走的时候,你现在能想起母亲的感受吗?
畅言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二
课下拓展
(可任选一个或两个拓展,作为课下作业)
(一) 阅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合欢树》,进一步解读母亲。
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
畅言教育
交流探究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二
①我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地坛的? 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什么说这时候才是我该来的时候? ③“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指什么? ④“理解了地坛的意图”的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么样的特点? ⑤课文中象这样蕴涵着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还有什么地方?如何理解? ⑥在园子中有了这么多深刻感受的作者最终理解了生命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 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 ⑦如何理解地坛和作者之间的关系?
2、母亲是怎样面对这样的“难题”的?用原文回答。 3、从母亲对待“难题”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4、这样的一位母亲给作者留下了什么?用课文原文回答。 5、再回头看看前面的那个“遗留”的问题,谁能给出他的答案? 6、文章是如何来写母亲的形象的?为什么这样写?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