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库

合集下载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研究民族关系、民族发展以及国家如何通过政策手段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学科。

它不仅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还与国家的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紧密相关。

以下是关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一些试题及答案,供学习者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1. 民族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研究()A. 民族的起源和发展B.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C. 民族意识的形成D. 民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答案:B2. 在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依据是()A. 民族平等原则B. 民族自决原则C. 民族融合原则D. 民族自治原则答案:A3. 下列哪项不属于民族政策的范畴?()A. 语言使用政策B. 文化保护政策C.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D. 经济优惠政策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 民族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A. 保障民族平等B. 促进民族团结C. 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D.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答案:ABCD2.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研究内容涉及()A. 民族的起源和演变B.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C. 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D. 民族政策的法律基础答案:ABCD三、简答题1. 简述民族平等原则在民族政策中的重要性。

民族平等原则是民族政策的基石,它要求国家在法律面前对所有民族一视同仁,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

这一原则有助于消除民族歧视,促进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关键。

2. 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有的政治制度,其特点包括:(1)在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2)自治机关由当地各民族人民选举产生,保障了民族的参与和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3)自治机关在国家法律范围内,可以制定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法规和政策;(4)旨在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四、论述题1. 论述如何通过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政策应当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制定和实施针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考虑到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特色和发展潜力;其次,提供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鼓励投资和创业,以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居民收入;再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通讯和公共服务,提高民族地区的对外联系和开放程度;最后,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提高当地居民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民族理论及民族政策复习资料

民族理论及民族政策复习资料

复习题一、填空题1、中国共有〔56 〕个民族。

2、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10 〕个。

3、5.12XX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北川老城主要居住的是〔羌〕族。

4、泼水节是〔傣族〕的民族节日。

5、〔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

6、维吾尔族的乡村,每年〔3〕月〔22〕日过(肉孜)节,迎接新春的到来。

7、〔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政策。

8、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

9、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邓恩铭是〔水〕族。

10、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称为中国的三大英雄史诗。

11、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1979年识别的是〔基诺〕族。

12、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是〔火把节〕。

13、我国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是XX自治区XX市的〔大昭寺〕。

14、元代,我国著名的女纺织家黄道婆把〔黎〕族棉纺工艺带到中原,促进了我国纺织业的开展。

15、我国满族人口最多的省份是〔XX〕省。

16、我国北方唯一的以捕鱼为主,使用狗拉雪撬的民族是〔赫哲族〕。

17、总书记提出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8、我国省级建制的五个自治区分别是〔XX自治区〕、〔XX维吾尔自治区〕、〔XX自治区〕、〔XX壮族自治区〕、〔XX回族自治区〕。

19、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

20、我国的少数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织杂居)。

2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2、〔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传统体育活动之一,多在元宵、端午和中秋等节日举行。

23、我国最大的自治区是〔XX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

24、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满〕族。

25、创造XX白药的典焕章,是〔白〕族。

民族理论某与民族政策试题(开卷)

民族理论某与民族政策试题(开卷)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开卷)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 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

每小题1 分,共10 分)1.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政治发展c.文化教育发展B. 经济发展D. 社会发展2. 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

A. 1954 年B. 1965 年C. 1978 年D. 1987 年3. 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 )同化。

A. 自觉B. 自由c.自然D. 自愿4. 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 )。

A. 求同存异B. 和平共处C. 互助与互利D. 和平与发展5. 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是( )。

A. 民族平等团结B.民族区域自治C. 民族经济发展D. 民族文化教育发展6. 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 )个。

A. 28B. 35C. 44D. 557. 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 )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A. 彻底解决民族问题B. 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C. 贯彻党的民族政策D.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8.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 )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

A. 11C. 13B. 12D. 149. 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 )。

A.原则性B. 灵活性c.原则性和灵活性D.前瞻性10. 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

A. 自主、自立、自生B. 自治、自养、自传C. 自办、自收、自支D.自立、自养、自强二、多项选择题1 1.民族理论( )。

A. 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 是一门理论科学C. 是一门实践科学D. 是一门交叉学科E 是一门新兴学科12. 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1594A: 奴隶制民族C. 资本主义民族E 共产主义民族B.封建主义民族D. 社会主义民族13. 以下属于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内部和外部条件的是( )。

中央电大本科《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期末考试试题库

中央电大本科《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期末考试试题库

中央电大本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试题库(2015年2月整理,更新至14年7月试题)单项选择题题库1.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

D.斯大林2.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 )同化。

C.自然3. 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 )。

D.和谐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民族差别为前提的民族矛盾,往往表现为各利益群体间以( )为基础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各种权利的矛盾。

D.经济利益5.我国大陆地区的(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

B.31个6.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

B.民主集中制7. 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

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

这一行动叫做( )。

D.对口支援8.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最终都体现在( )上。

A.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9.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目前通用汉语的民族是( )。

A.满、回10.民族风俗习惯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各民族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着某种程度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异,是( )。

B.在相对稳定中发生的渐变1.(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2.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 )。

B.族类3.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 )。

D.民族4.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的关系。

C.民族群体之间5.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 )。

C社会因素6.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 )个国家接壤。

D.14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

2023年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试题附答案(精华版)

2023年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试题附答案(精华版)

2023年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试题附答案(精华版)一、单项选择题1.1950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的政府颁布了(A),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

A.《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对西北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2.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 D )的中心环节。

A.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B.加快民族地区发展C.缩小地区发展差距D.长治久安3.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B)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A.彻底解决民族的问题B.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C.贯彻党的民族政策D.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二、多项选择题1.少数民族干部是:ABCDA.党和政府联系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B.各少数民族人民自己当家做主的标志C.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D.把千百万各族群众组织起来从事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E.带领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前进的先锋。

2..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包括:ABCDEA.大力培养、选拔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并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

B.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C.努力培养和任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带领各族人民群众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才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关键所在。

D.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长治久安的中心环节。

E.努力培养一支具有高度觉悟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彻底解决民族的问题的可靠保证。

3.随着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基本完成,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除培养少数民族的政治干部以外,还必须在少数民族中加速培养( ABDE )的方针、原则。

2023年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测试题(附答案)

2023年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测试题(附答案)

2023年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测试题(附答案)一、填充题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2.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开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开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4.民族开展的基本趋势,是民族在开展过程中开展(机制)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开展。

5.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6.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7.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局部的现象。

它是由不同民族之间(生产)、(生活)、(文化)发生开展的。

二、单项选择题1.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 D )。

A.氏族B.部落C.部落联盟D.民族2.民族开展,是在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 B )的质与量的提高。

A.演变B.演进C .进化D.形成3.民族(D),是指民族在自身开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局部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A.融合B.演变C.退化D.同化4.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C)同化。

A.自觉B.自由C.自然D.自愿三、多项选择题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开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开展模式,即( ABE )。

A.常态开展B.异态开展C.渐进式开展D.突变式开展E.跳跃式开展2.民族的开展变化,取决于它的( ACD )。

A.社会生产B.社会分工C.内部交往程度D.外部交往程度E.地理位置3.民族开展包括( BCD )等。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题库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题库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题库第一章绪论一、填充题1.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2.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经济发展)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民族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二、单项选择题1.(A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B.重视政策的运用C.理论和政策兼纳D.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D )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

A.理论性B.学术性C.实用性D.政治性3.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D )的问题。

A.民族区域自治B.民族发展C 民族之间矛盾D.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 B )。

A.政治发展B.经济发展C.文化教育发展D.社会发展三、多项选择题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 ABDE )。

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C.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2.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ACE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息综合方法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定性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ABCE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C.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D.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4.民族理论(ABCDE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是一门理论科学C.是一门实践科学D.是一门交叉学科E.是一门新兴学科第二章民族一、填充题1.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单项选择题1.D 2。

C 3。

D 4。

C 5。

C 6.B 7。

C 8。

D 9。

B 1o。

C1.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 )的问题。

A。

民族区域自治B.民族发展C。

民族之间矛盾D。

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时期。

A。

春秋战国B.秦汉C.南朝D.隋唐3.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 )。

A。

氏族B.部落C。

部落联盟D。

民族灶。

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 )的关系。

A。

民族自治地方与个人之间B.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C。

民族群体之间D.民族个体之间5.现今世界上共有.. ( )多个民族,居住在zO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

A。

1oo0o B。

12000C。

3000D。

10006。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 )的问题上。

A.加强民族区域自治B.加快经济文化发展C。

提高文化教育水平D.扩大民族干部队伍7。

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 ( )。

A。

基本出发点B·前提C。

根本原则D·总政策8.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 )的中心环节。

A。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B.加快民族地区发展C。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D.长治久安9。

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 ( )。

A.物质文化B·精神文化C.制度文化D·民俗文化10。

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 ( )。

A。

原则性B·灵活性C。

原则性和灵活性D。

前瞻性二、多项选择题11.ACDE 12。

ABDE 13。

ABCDE 14。

BCE 15。

ACDE 16.ABCE 17。

ABC 18。

BCDE 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民族2、种族3、民族同化4、民族问题5、民族平等6、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7、民族主义8、民族区域自治 9.民族风俗习惯10、宗教 11、民族观二、判断并改错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不仅回答某一具体民族的形成、发展与消亡问题,也回答一般民族的形成、发展与消亡的问题。

()2、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四大要素的核心要素。

()3、同一种族可以分属不同民族,但同一民族不能分属不同种族。

()4、民族是与地域无关的文化共同体。

()5、世界各民族都经历了“从部落到民族”的发展过程。

()6、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一般只在两个民族之间进行。

()7、一切民族问题都可视为阶级问题。

()8、消灭了阶级便消除了民族问题。

()9、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问题应和民主问题结合起来考虑。

()10、民族观是一个民族的观念,没有阶级性。

()11、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义民族观就必须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主义。

()12、要实现民族自主,就必须保证每个民族有自己单独的国家。

()13、我们要坚持爱国主义,就必须坚持本国利益至上。

()14、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毫无历史进步性可言。

()15.我国自治地方的行政单位一般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四级。

()16.“散居少数民族”是指居住在自治地方以外的少数民族。

()17.自治机关只能配备少数民族的干部。

( )18.凡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均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19.不尊重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不尊重这个民族。

()20.文字是语言产生的基础。

()21.我国56个民族共使用56种语言()22.提倡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就是语言不平等。

()23、风俗习惯具有世代传承之特点。

()24、风俗习惯之差异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造成的。

()25、风俗习惯主要来源于宗教。

()26、风俗习惯对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27、消灭宗教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重要原则。

()28、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教徒可按自己的信仰干任何事情。

()29、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程度上。

()30、帝国主义时代,民族已区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

()31、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

()32、解放前,彝族还处于奴隶制发展阶段。

()三、选择题1、目前,我国有 ( ) 个民族。

A、 56B、 75C、 4002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 ) 一书中提出了“三个过渡”的理论。

A 、《神圣家族》B 、《德意志意识形态》C 、《论波兰》3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作者是 ( )A、马克思B、恩格斯 C 、列宁4 、 ( ) 阐述了在帝国主义时代应区分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

A、马克思 B 、恩格斯 C 、列宁5、 ( ) 指出了在资本主义时代民族发展的两个趋向。

A、列宁 B 、周恩来 C 、斯大林6 、 ( ) 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

A、列宁 B 、斯大林 C 、毛泽东7、《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作者是 ( )A、邓小平B、刘少奇 C 、毛泽东8、民族理论所回答的问题是()A、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B、某一具体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问题C.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9、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有()。

A.民族差异 B、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C、阶级问题的影响 D、国家政策的影响10、马克思主义主张的民族平等包括()。

A.一切民族平等 B、一切民族的一切权利平等C、消灭阶级D、社会主义国家应帮助弱小民族达到事实上平等11、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

A.民族平等 B、团结 C、民族文化自治12、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在我国的主要表现为()。

A、地方民族主义B、大汉族主义C、大民族主义D、种族歧视13、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族人口最多。

A、壮B、古C、回D、满1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年颁布的。

A、1979B、1952C、1984D、195615、建立和实施民族区域内治的基本原则是()。

A.维护祖国统一 B.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C.充分保障少数民族自治权利 D.普遍建立自治地方16、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单位的级别主要是()。

A.盟旗 B.自治区C.自治州 D.自治县17、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一般按照()的顺序组成。

A.族名、地名、行政级别名 B.地名、族名、行政级别名 C.族名、行政级别名、地名 D.地名、行政级别名、族名18、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

A.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 B.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协 C.自治地方的统战部 D.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19、、自治机关民族化的核心任务是()A、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B、巩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 C、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教事业 D、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20、我国少数民族中通用汉语的民族主要有()族。

A.满 B.回 C.畲 D.土家21、“泼水节”是()族的传统节日。

A.京 B.壮 C.傣 D.苗22、“天葬”是()族通行的葬俗。

A.蒙古 B.鄂伦春 C.藏 D.羌23、风俗习惯的特点有()A.民族性 B.社会性 C.历史的连续性 D.相对的稳定性24、我国以下少数民族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有()族。

A.维吾尔 B.回 C.东乡 D.保安25、我国以下少数民族中,信仰佛教的有()族。

A.傣 B.蒙古 C.畲 D.藏26、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有()A.自然崇拜 B.图腾崇拜 C.祖先崇拜 D.各种巫术27、我国宗教信仰的特点是()。

A.群众性 B.民族性 C.国际性 D.全民性28、区分宗教与迷信的标准是()。

A.有无系统理论 B.有无宗教组织 C.有无规范化的礼仪 D.是否具有传承性29、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消亡的前提有()。

A.消灭剥削制度和私有制 B.发展生产力、普及科学技术C.克服认识上的盲目性 D.克服认识上的主观性30、在旧中国,封建领主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有()。

A.藏B.傣C.彝D.佤31、政教合一的制度曾在()族中实行。

A.蒙古B.回C.藏D.哈尼32、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方针是()A.慎重稳进B.积极慎重C.实事求是D.一切从实际出发33、民族最初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即()形成的。

A.奴隶社会末期 B.原始社会末期阶级社会初期C、封建社会末期34、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问题的性质是() A、敌我矛盾B、人民内部矛盾C、经济矛盾35、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上是()A、各族劳动人民群众间的关系B、经济问题C、发达与落后的关系36、平等是团结的()团结是平等的() A、前提条件 B、基础结果C、来源结果37、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A、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B、分散C、聚居38、我国世居民族成份最多的省份是:A、四川B、广西C、云南39、我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自治区。

A、广西壮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C、西藏自治区40、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压迫实质上是A.经济剥削B.阶级压迫C.民族歧视D.种族歧视41、在解决了民族压迫剥削的对抗性民族矛盾以后,( )成了社会主义时期主要的民族问题。

A.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经济、文化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B.民族间不平等的问题C.阶级斗争问题D.社会稳定问题42、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初期阶段,一般来说,民族问题更多地侧重在()A.宗教信仰权利方面B.经济发展权利方面C.文化发展权利方面D.民族平等的政治权利方面43、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是( )A.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问题B.发展繁荣民族的经济、文化事业来逐步实现民族间事实上平等的问题C.民族之间的隔阂、歧视、冲突和斗争等不平等不团结的问题D.反对民族压迫剥削,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问题44、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在民族问题上有两个历史趋向,关于这两个趋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个趋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

B.第二个趋向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

C.一个趋向是在帝国主义压迫和殖民地剥削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力求在政治上摆脱帝国主义束缚而成立独立的民族国家D.另一个趋向是因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形成而产生的,它力求使各民族在经济上彼此接近45、在认识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问题上,应注意( )A.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是指在政治上、法律上获得平等权利以后,落后民族在实际上不能充分享受这种平等权利的现象(是受自身发展程度的限制)。

B.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是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时代遗留下来的,是剥削制度社会长期历史遗留下来的,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

C.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民族差别所造成的。

D.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将会永远存在。

46、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的内容。

A.社会性B.经济性C.政治性D.民族性47、在不同民族个别成员之间的交往和联系中,涉及到对对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的歧视、侮辱问题,那么,这种联系就构成()问题。

A.民族关系B.经济关系C.政治关系D.以上都不正确48、关于民族关系的内涵正确的是 ( )A.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B.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C.涉及民族这个社会利益群体的权力和利益D.涉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49、对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民族干部的配备的具体要求是()A.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除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族也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B.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C.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及其所属工作部门的干部中,要合理配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D.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

50、截止目前,实行自治的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的(),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A.64% 75%B.75% 64%C、60% 75%D、75% 60%四、填空题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关于()和()发展规律的论述。

2、民族理论不回答()民族形成、发展和消亡的问题,只回答()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问题。

3、民族同化有两种情形,一是( ) ,二是( ) 。

4、从()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

5、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上是 ( )。

6、平等是团结的( ) ,团结是平等的( ) 。

7、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在我国的表现是( ) 和( ) 。

8、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 ) 。

9、我国世居民族成份最多的省份是(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