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习题库

民族理论习题库
民族理论习题库

第二章民族发展的规律

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是

A.氏族

B.胞族

C.部落

D.民族

2.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是

A.战争.暴力冲突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私有制的出现

D.产品交换的发展

3.民族形成的时间是

A.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时

B.人类产生时

C.原始社会初期

D.奴隶社会末期封建社会初期

4.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是()的分离。

A.城市和乡村

B.农业和手工业

C.畜牧部落和其他部落

D.商人阶级和其他阶级

5.人类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发展序列是

A.氏族-部落-民族

B.胞族-氏族-民族

C.胞族-部落-民族

D.部落-胞族-民族

6.()是与民族最近似的人们共同体。

A.氏族

B.胞族

C.部落

D.部落联盟

7.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

A.从氏族发展成民族

B.从部落发展成民族

C.从胞族发展成民族

D.从部落联盟发展成民族

8.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下列哪些民族属于异源同流

A.苗族

B.回族

C.瑶族

D.畲族

9.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阶级斗争

C.民族精神

D.经济发展

10.下列实体中哪些不属于人们共同体发展序列?

A.氏族

B.部落

C.种族

D.民族

11.下列人们共同体中哪个是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

A.氏族

B.部落

C.民族

D.种族

12.人类社会最初的民族是何时产生的?

A.原始社会蒙昧时代高级阶段

B.原始社会末期到阶级社会确立时期

C.阶级社会确立以后

D.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13.下列民族中哪个是民族发展过程中典型的分化.组合形成的?A.藏族

B.蒙古族

C.日本大和民族

D.美国美利坚民族

14.下列社会现象中最先消亡的是

A.阶级消亡

B.国家消亡

C.民族消亡

D.家庭消亡

15.民族与氏族的根本区别是

A.经济关系

B.血缘关系

C.地域关系

D.利益关系

16.从民族的自然属性来看,民族的发展是

A.是民族的特征发展(或民族性的发展)

B.是民族的社会发展(或社会性的发展)

C.使民族人的发展(或人口生产的发展)

D.民族的物质发展

17.在民族发展中,下列哪个属于民族发展的内因

A.民族属性

B.民族关系

C.自然环境

D.社会环境

18.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性,接受别的民族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是

A.民族组合

B.民族分化

C.民族同化

D.民族融合

19.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最终导致民族特征.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别的完全消失的社会现象是

A.民族组合

B.民族分化

C.民族同化

D.民族融合

20.在民族发展中,下列哪个属于民族发展的外因

A.民族属性

B.民族关系

C.民族结构

D.民族素质

21.民族结构的核心要素是

A.人口结构

B.经济结构

C.政治结构

D.文化结构

22.世界各民族经过发展,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的现象自行消失,这属于

A.民族组合

B.民族消亡

C.民族同化

D.民族融合

23.在民族发展中,下列表述哪一个和民族属性无关

A.民族的发展既是社会的发展.又是自身的发展

B.民族的发展既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又是精神生产的发展

C.民族的发展是民族自身(人口生产)的发展

D.良好的民族交往是民族加快发展的动因之一。

二、多项选择

1. 以血缘为纽带的是

A.氏族

B.部落

C.胞族

D.民族

2. 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是

A.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私有制的出现

C.产品交换的发展

D.军事冲突

3. 关于民族发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民族内部结构的优化过程

B.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过程

C.不断实现民族的自身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人的发展的过程

D.本质上是民族生存和演进的质和量的提高

4. 原始社会末期三个重要的过渡是

A.野蛮向文明的过渡

B.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

C.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

D.民族向国家的过渡

5.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的民族形成典型途径是A.易洛魁人式的途径

B.罗马人式的途径

C.德意志人式的途径

D.希腊人式的途径

6.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有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阶级斗争

C.民族精神

D.人口发展

7.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

A.经济发展

B.政治发展

C.文化发展

D.人口发展

8.下列人们共同体中哪些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A.氏族

B.部落

C.部落联盟

D.民族

9.下列关于民族与氏族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民族以地缘关系为纽带

B.氏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民族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

D.氏族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

10.民族素质包括

A.科学文化素质

B.思想政治素质

C.心理意识素质

D.身体素质

11.下列属于影响民族发展的外部因素是

A.民族属性

B.民族结构

C.民族关系

D.自然环境

12.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发展的趋势是

A.问题越来越多

B.矛盾越来越尖锐

C.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

D.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共同性日益增多

13.通过下列哪种途径可以实现民族的消亡

A.民族同化

B.民族分化

C.民族融合

D.民族组合

14.下列属于民族同化的特点是

A.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

B.民族同化中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并存。

C.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D.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

15.下列属于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是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C.跳跃式发展

D.飞跃式发展

16.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和的区别是

A.发生的时间不同

B.发生的范围不同

C.发生的结果不同

D.实现的途径不同

17.下列属于民族发展的社会环境的是

A.民族社会的阶级阶层构成及其关系

B.国家政权的性质

C.社会政治和法律制度及其建设

D.社会伦理

18.下列属于民族融合特点的是

A.民族融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B.民族融合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C.民族融合将是一个自然渐进的过程

D.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辨证统一的结果

19.下列属于民族异态发展的表现是

A.民族发展极度缓慢

B.民族发展停滞

C.民族出现暂时倒退

D.民族协调快速发展

三、辨析题

1.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阶级斗争。

2.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3.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都是民族消亡的途径,所以二者并无实质区别。

四、简答题

1.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2.民族同化的特点是什么?

3.民族融合的特点是什么?

4.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别是什么?

五、案例分析题

回族是目前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中亚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特称)大批迁入中国,以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请用你所学的民族形成的基本规律来解释上述现象。

六、论述题

1.举例说明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

2.如何正确理解民族同化问题?

答案

一、单项选择

1.D 2.A 3.A 4.A 5.A 6.D 7.B 8. B 9.A 10.C

11.C 12.B 13.D 14.A 15.C 16.A 17.A 18.C 19.D 20.B

21.B 22.B 23.D

二、多项选择

1.ABC 2.ABC 3.ABCD 4.ABC 5.BCD 6.ABC 7.ABCD 8.ABC 9.AB 10.ABCD 11.CD 12.CD 13.ABC 14.ABCD 15.ABC 16.ABCD 17.ABCD 18.ABCD 19.ABC

三、辨析题(每题7分)

1.答案:

错误。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阶级斗争只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不是决定性因素,因为民族是

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只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量的积累和扩大的

决定因素,也是民族发展的质的转变的决定因素。此外,在民族发展过程中,民族精神是民

族发展的重要动因。

2.答案:

正确。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从部落发展成的民族,是人类社

会发展和人们共同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和必然形式,也是一个逐渐量变到质变的发

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部落内部的血缘联系逐步削弱,地域.财产因素逐渐加强,血缘溶

合.语言交融.地域联片扩大.经济交换交流加强.心理因素包容过程加速进行,从而最终

导致了以地域关系为基础,具有语言.心理.地域,经济等方面共同特征的民族产生。世界

上大多数民族都是从部落发展而来的。

3.答案:

错误。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都是民族消亡的途径是正确的,但是,二者有本质区别。

民族同化不同于民族融合。它们:

(1)发生的时间不同:民族同化在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过去.现在

和将来都在发着民族同化现象。而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

(2)发生的范围不同:民族同化是一个局部现象。它是个别民族单方面的变化。而民

族融合是全世界一切民族范围的变化。

(3)发生的结果不同:民族同化的结果是个别民族的消失,民族数量的相对减少,而

民族现象依然存在。民族融合是人类的民族差别.民族界限的消失。民族作为客观实体自然

消失,出现新的人类统一体。

(4)实现的途径不同:民族同化有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两种形式,而民族融合不是凭借暴力和特权的人为结果,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

四、简答题

1.答案:

(1)民族发展的趋势可以分为总趋势和某一历史阶段的趋势。

(2)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民族发展中,一方面是民族趋同的趋势,另一方面是民族性增强的趋势。

(3)在社会主义的民族发展中,出现了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的趋向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性日益增多的趋向。

2.答案:

(1)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民族同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强迫同化是认为因素造成的;自然同化是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发生的现象,是自然的社会历史过程。

(3)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自然同化中的同化主体一定比被同化民族的发展程度高,其中经济力量.文化水平起决定性的作用。

(4)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如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

(5)民族同化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

3.答案:

(1)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民族融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民族融合不是突然发生和完成的,是由量变到质变,总体量变和部分质变,逐渐发展的历史过程。这种量变的积累是个缓慢的过程,是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相适应的。

(3)民族融合是一个自然过程。

(4)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辩证统一。

4.答案:

(1)民族融合不同于民族同化。它们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实现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

(2)民族同化在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它是个别民族的单方面的变化,结果只是个别的民族消失,民族数量的相对减少,而民族现象依然存在。

(3)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实现的,是全世界一切民族范围的变化,其结果是人类的民族差别.民族界限的消失。民族作为客观实体自然消失,出现新的人类统一体。

(4)民族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特权进行的。民族融合不是凭借暴力和特权的人为结

果,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

(5)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并不等于民族融合。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

五、案例分析题

答案: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规律属于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过程表现为“同源异流”.“异源同流”等具体形式。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过无数次的民族分化.同化.组合。(1分)有的民族源头相同,但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最后发展成不同的民族。如一般认为苗.瑶.畲等民族的形成是“同源异流”的结果。有的民族则是在历史的某一时时刻,从某些民族中分脱出来,融合其它民族因素,发展成为一个新民族,如回族的形成就是这种情况。

本案例所列举的回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说是“异源同流”。回族的产生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其他民族的因素,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民族。

六、论述题

1.答案: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从部落发展成的民族和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共同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和必然形式,也是一个逐渐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部落内部的血缘联系逐步削弱,地域.财产因素逐渐加强,血缘溶合.语言交融.地域联片扩大.经济交换交流加强.心理因素包容过程加速进行,从而最终导致了以地域关系为基础,具有语言.心理.地域,经济等方面共同特征的民族产生。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是从部落发展而来的。

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规律属于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过程表现为“同源异流”.“异源同流”等具体形式。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过无数次的民族分化.同化.组合。有的民族源头相同,但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最后发展成不同的民族。如一般认为苗.瑶.畲等民族的形成是“同源异流”的结果。有的民族则是在历史的某一时时刻,从某些民族中分脱出来,溶合其它民族因素,发展成为一个新民族,如回族的形成就是这种情况。

2.答案:

民族同化:就是指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丧失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民族同化现象是存在于民族发展整个过程的现象,只是不同时期的性质不同。历史上发生过民族同化现象,当今世界存在民族同化现象,将来也会发生民族同类化现象。

同族同化有两种类型:一是民族强迫同化:就是指丧失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

特征的变化过程,是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二是民族自然同化:它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相处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相互影响下,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方民族的特征,改变自己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方民族的现象。

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现象,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具体如下

(1)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

(2)民族同化中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并存。

(3)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

(4)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因此民族特征的消失标志着民族同化的完成。

(5)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多选题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 ABDE )。 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ACE )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息综合方法 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定性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 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ABE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民族理论( ABCDE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是一门理论科学C.是一门实践科学 D.是一门交叉学科E.是一门新兴学科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C.社会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 ABCDE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 ABCDE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 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D )。A.民族特征 D.民族意愿 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 ABE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E.跳跃式发展 2.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 ACD )。 A.社会生产C.内部交往程度D.外部交往程度 3.民族发展包括 ( BCD )等。B.经济发展C.政治发展D.文化发展 4.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 ABCDE )等内部和外部条件。A.民族结构B.民族素质C.民族关系D.自然环境E.社会环境 5.强迫同化是指丧失本民族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特征的变化过程是( ABCD ) 。A.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 B.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 C.是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D.是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 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 ABCE )。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 ABCE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3.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 BCE )。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族权利的保障 E.民族发展的促进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 ABC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 5.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 ABCD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 1.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 ABD )。A.普遍性 B.国际性 D.敏感性 2.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 DE )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D.民族的活动中E.民族的交往联系中 3.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 ABDE )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A.地域B.民族D.经济E.文化 4.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 BCDE )。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B.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C.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D.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E.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民族宗教理论心得体会

民族宗教政策学习心得篇一 8月9日的“两学一做”学习活动,中心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学习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几千年来,各族人民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团结,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建立了休戚与共的紧密关系,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全国各民族之间形成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行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真正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和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正确处理宗教问题,一是要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二是要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三是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我们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我们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不信仰宗教,但我们坚持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要团结广大信教群众,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积极力量。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是最好的。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是最成功的。实践充分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继续坚持不懈

地在全社会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及民族基本知识的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增强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新疆的良好氛围。 民族宗教政策学习心得篇二 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我我学习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学习之后,感到受益匪浅,感触很深。通过学习我明确了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代表共产党员可以信教。我们党宣布和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这当然不是说共产党员可以自由信奉宗教。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是对我国公民来说的,并不适用于共产党员。一个共产党员,不同于一般公民,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成员,毫无疑问地应当是无神论者,而不应当是有神论者。通过学习我加深了对宗教本质的认识。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产生的社会现象。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对社会的文化、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过重大贡献。宗教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通过学习我加深了对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认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们必须坚持的观点。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这是一项长期政策。我想,我们党之所以制定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基于对宗教本质的深刻认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强烈的继承性、民族性和历史性,并且对当代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此,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 1、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陶渊明的() A、《归园田居》B《桃花源记》C、《归去来兮辞》D、《岳阳楼记》 2、中华民族的摇篮是:( )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3、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 )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 4、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 )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5、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祖国大陆的人们开始和台湾接触,早在秦汉时期,台湾在三国是称为:( ) A、夷洲 B、流求 C、东番 D、台湾 6、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 ) A、普陀山 B、武当山 C、九华山 D、峨眉山 7、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 )

A、南昌 B、开封 C、西安 D、洛阳 8、苗族的传统乐器是:( ) A、笙 B、笛 C、萧 D、芦笙 9、中国全部的少数民族语言共分几个语系?( )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10、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是指多少岁?( ) A、60岁 B、100岁以上C 80---100岁D 70岁 11、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绿茶是最古老的品种,是我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第一大茶种,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 ) A、西湖龙井B太湖碧螺春C庐山云雾D铁观音 1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 )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13、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 )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子 D、五福临门 14、一般认为,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15、《红楼梦》的四大家族中没有下列哪个姓氏?( ) A、吴 B、贾 C、王 D、史 16、下列不是东汉文学三崔的是:( ) A、崔驷 B、崔瑗 C、崔醒 D、崔寰 17、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 )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一、填充题 1.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2.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内容。 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5.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 二、单项选择题 1.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C)的关系。 A.民族自治地方与个人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 C.民族群体之间 D.民族个体之间 2.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D)的关系。 A.不同民族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 C.各民族与各自治机关之间 D.各族劳动人民之间 3.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B)决定的。 A.结构 B.性质 C.社会基础 D.发展规律 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 A.平等 B.团结 C.互助 D.和谐 5.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D)。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 C.互助与互利 D.和平与发展 三、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ABCE)。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D.习俗交流交融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ABCE)。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D.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3.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BCE)。 A.民族团结的实现 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族权利的保障 D.民族经济的进步 E.民族发展的促进 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ABC)。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 D.经济因素 E.政治因素 5.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ABCD)。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 E.民族间经济交流情况 四、辨析题 1.我们不能把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一概纳入民族关系之中。(对) 2.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不同民族的单个人之间的关系。(错,民族群体间的关系) 3.不应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民族关系。(对) 4.社会主义社会已不存在民族间的不平等现象。(错,民族平等有不完全性)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只会给民族关系的发展带来促进因素。(错,也会给民族关系带来一些消极因素的作用) 五、论述题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现阶段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各民族平等和谐、团结奋斗、繁荣发展,是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1)各民族间的交流增多,杂散居现象更为普遍,民族关系更加密切。 (2)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增多,差别性越来越小,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 (3)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兴旺发达。

《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

《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教育学部分得分评分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代表作是 A.《爱弥儿》B.《人的教育》C.《教育漫话》D.《教育论》 2.“教学与发展”理论的倡导者是 A.赞科夫B.皮亚杰C.布鲁纳D.根舍因 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遗传B.环境C.教育D.社会活动 4.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首次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 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B.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C.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D.培养脑体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把其责任交给 A.国家B.地方C.学校D.家长 6.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A.复杂性B.师范性C.创造性D.主体性 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B.上课C.课外辅导D.检查评定成绩 8.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9.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A.成立了班委会B.开展了班级工作C.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10.课外校外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实施范围是 A.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之中B.在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之中 C.在学校之外D.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 得分 评分人 二.境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18个空,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1.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现象主要包括教育的_________现象和_________现象。 12.美国教育家孟禄主张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是_________起源论;而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只能起源于_________ 。 13.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_________学制;正式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_________学制。 14.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_________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_________教育制度。 15.学生是教育的_________,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_________ 。 16.直视手段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_________直观,二是_________直观,三是_________语言直观。 17.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_________,基本途径是_________ 。 18.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_________;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_________ 。 19.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_________活动和_________ 活动。 得分 评分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0.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基本特性? 2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

民族宗教知识考试(一)

民族宗教知识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共有(B)个少数民族成分。 A、55 B、56 C、45 2、我国有少数民族自治区(B)个。 A、4 B、5 C、6 3、在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C )。 A、蒙古族 B、壮族 C、回族 4、中国宗教具有的特征是(A) A、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B、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C、国际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5、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C)起着重要作用。 A、文化 B、习俗 C、宗教 6、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宗教共同遵守的一个原则是(B) A、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和自治 B、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和自治、自养、自传 C、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自养、自传 7、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变本民族风俗习惯的( C )。 A、方法 B、理由 C、自由 8、《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指出,(C)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重大原则。 A、和谐发展 B、尊重民族风俗习惯 C、民族团结 9、现阶段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A)。 A、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B、增强民族团结 C、抓好民族地区的教育 10、新时期、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 A )。 A、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B、加快发展 C、团结互助 1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B)的分布局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 A、高度聚居 B、大杂居、小聚居 C、小集中、大分散 1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为( C )。 A、民族自决 B、联邦制 C、民族区域自治 13、国务院分别于1988年、1994年、1999年、2005年、(B )年召开了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A、2010 B、2009 C、2011 14、民族从其本质出发,具有(C )、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等四个基本特征。 A、共同文字 B、共同习俗 C、共同语言 15、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广泛进行(A )的宣传教育,使之牢牢扎根在各族干部群众的心中,成为推动事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的强大精神力量。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英雄主义 16、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重大的(C )。 A、和谐问题 B、社会问题 C、政治问题 17、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 B )平等。 A、相对 B、一律 C、绝对 18、我们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我国宗教( B )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A、自主自养 B、独立自主自办 C、自传自治 19、( B )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们党对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A、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B、宗教信仰自由 C、尊重和保护公民 20、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自(A )起施行。 A、2004年11月30日 B、2005年3月1日 C、2006年3月1日 21、要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 C ),努力使广大信教群众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等重大问题上取得共识。 A、互不干涉 B、兼顾各方意愿 C、相互尊重 2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要旨是,“保护合法,(A),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A、制止非法 B、严禁非法 C、打击非法 23、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信仰( A )宗教的公民应当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A、不同 B、相同 C、不相同 2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C )部门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行政管理。 A、行政执法 B、公安 C、宗教事务 25、宗教团体应当对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公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 B )。 A、相一致 B、相适应 C、相融合 26、利用宗教进行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妨碍社会管理秩序,侵犯公私财产等违法活动,构成犯罪的,依法( C )。 A、治安管理处罚 B、追究民事责任 C、追究刑事责任 27、伊斯兰教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的时间是( B ) A、公元14世纪初 B、公元16世纪初 C、公元15世纪初 28、最早传入新疆的外来宗教是(C ) A、佛教 B、道教 C、祆教 29、新疆现有宗教有(A ) A、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道教 B、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 C、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道教 30、在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C)

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知识竞赛试题含答案课件.doc

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知识竞赛试题 学校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5 分) 1、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A:蒙古族B:满族C:壮族D:回族 2、我国回族人口最多的省份是() A:青海B:宁夏C:新疆D:河北 3、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共有()个少数民族。(A)55 (B)56 (C)45 4、我国有少数民族自治区()个。 (A)4 (B)5 (C)6 5、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 (A)1954 年(B)1958年(C)1959年 6、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的分布局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 (A)高度聚居(B)大杂居、小聚居(C)小集中、大分散 7、在我国,除了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外,其他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党和国家对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政策是各民族()。 (A)语言文字一律平等 (B)一律使用汉语 (C)只能使用本民族语言

8、()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 (A)民族平等团结 (B)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区域自治 9、()年开始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A、1983年 B、1982年 C、1985年 10、有这样一段彩铃“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光明;汉族和藏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歌词寓 意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 B、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的地位是平等的 C、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1 1、12、被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于()通车。 A、2008 年8 月1 日 B、2007 年7 月1 日 C、2007 年8 月1 日 12、《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指出,()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重大原则。 (A)和谐发展(B)尊重民族风俗习惯(C)民族团结 13、每年的()月是“民族团结教育月”。 (A)1 月(B)3 (C)5 月(D)6 月 14、()是回族的主要节日。 (A) 春节(B)开斋节(C)火把节(D)泼水节

民族理论考试题解

民族理论题目 吴松海 1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三股势力:就是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 3四个认同:一.强化祖国的认同,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4我国处理民族宗教的四个维护原则:必须坚持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5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色: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民族和谐。 6我国民族关系的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7我国少数民族干部的特点和优点: 8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是哪些?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1日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5日成立)和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9日成立),还有30个自治州、116个自治县、3个自治旗。 9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级别?我国的五个民族自治区目前中国共有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括号内为设立时间及行政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呼和浩特) (第一个建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1日,乌鲁木齐)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15日,南宁) 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银川) 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9日,拉萨)(最后一个) 还有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此外,还建立了1100多个民族乡。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拥有广泛的自治权 10我国民族自治区是哪些?我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11我国最最早成立和最密集最大的自治区? 12我国民族乡及其性质?民族乡是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在相当于乡一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的基层行政区域。民族乡是我国基层政权的一种形式,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重要补充。它是我国在不具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条件的少数民族较小的聚居地方建立由少数民族自主管理内部事务的乡级基层政权 13民族自治机关及其性质?各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是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的基础和前提。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组成和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或者单行条例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 14民族自主权?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全真试题及答案解析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全真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下列哪一个观点就是亚里士多德得思想?() A、美德就是否可教 B、教学具有教育性 C、人得与谐发展与年龄分期 D、教育即生活 2、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是指教师要有()。 A、针对性 B、逻辑性 C、知识性 D、创造性 3、“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得教育目得观。 A、教育无目得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4、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例如化学实验事故)作出迅速、恰当得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得()特点。 A、复杂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5、在呈现某一事物时,交替变更它所存在得形式,使该事物得非本质特征不断变化,本质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事物得本质特征。这种方式被称为()。 A、直观教学 B、启发教学 C、比较 D、变式 6、当一个人得思维发展处于“每个人对问题得瞧法都就是不一样得”时,其思维发展处于()。 A、二元论阶段 B、多元论阶段 C、相对论阶段 D、约定论阶段 7、“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得课程理念就是()。 A、关注学生对知识得收获 B、关注学生得情绪生活与情感体验 C、关注学生得健康成长 D、关注学生得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 8、与一般身体锻炼相比,学校体育更具有()。 A、随意性

B、娱乐性 C、自觉性 D、系统性 9、我们常说得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其标准就是根据心理健康三层面中得哪一层得标准?()A、非病状态 B、良好适应状态 C、理想状态 D、正常状态 10、教师提高研究技能得三种途径就是()。 A、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 11、抵抗外界诱惑得能力属于()。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2、根据学生得身心发展特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得德育工作有相应得侧重点,其中,小学阶段得德育重点主要就是()。 A、基本道德知识得理解与掌握 B、日常行为习惯得养成与实践 C、道德理想信念得培养与指导 D、人生观、价值观得选择与确立 13、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此资料转贴于贵-州、学,习_网利完成得个性心理特征就是()。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兴趣 14、小学生在识字得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得字读错,如把“入口”读成“八口”,这说明小学生()。 A、感知能力不成熟 B、注意能力不健全 C、记忆能力不深刻 D、思维能力有欠缺 15、一名教师在走到安静得课堂门口故意咳嗽两声,目得就是引起学生得()。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随意注意 16、进城务工得张某夫妇超计划生育一女孩,今年已满六岁,由于没有准生证,她们临时住所附近得一所小学及当地教育局拒绝接受孩子入学。学校与教育局得行为违反了()。

(答案版)民族政策法规知识竞赛试题

民族政策法规知识竞赛试题 1、宪法序言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A.统一国家 B.多民族国家 C.共和国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中国目前共有()个少数民族。 A.55 B.56 C.57 D.54 3、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的义务。 A.国家统一和稳定 B.国家稳定和发展 C.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D.统一和团结 4、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关系。 A、平等、互助 B.平等、团结 C.团结、互助 D.平等、团结、互助 5、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联邦制 B.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A.聚居 B.散居 C.杂居 D.群居 7、我国民族地区地大物博,民族自治地方总面积占了国土陆地面积百分比是()。 A.50% B.70% C.63.8% D.81.3% 8、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A.继承和发扬 B.发展和创新 C.保持或者改革 D.维护或者改变 9、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A.一级地方组织 B.一级政府 C.不可分离的部分 D.地方部门 10、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的代表。 A.一定比例 B.一定数量 C.适当名额 D.一定名额 1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设立的民族工作的专门机构称为()。 A.民族事务委员会 B.民族宗教委员会 C.民族委员会 D.民族工作办公室 12、民族区域自治法于1984年5月31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自1984年()起施行。 A.7月1日 B.8月1日 C.9月1日 D.10月1日 13、()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 A.2007年 B.2001年 C.2003年 D.2005年 14、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A.基本法律 B.行政法规 C部门规章 D.地方性法规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开卷)汇总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开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 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 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 分,共10 分) 1.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政治发展 c.文化教育发展 B. 经济发展 D. 社会发展 2. 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 A. 1954 年 B. 1965 年 C. 1978 年 D. 1987 年 3. 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 )同化。 A. 自觉 B. 自由 c.自然D. 自愿 4. 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 )。 A. 求同存异 B. 和平共处 C. 互助与互利 D. 和平与发展 5. 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是( )。 A. 民族平等团结 B.民族区域自治 C. 民族经济发展 D. 民族文化教育发展 6. 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 )个。 A. 28 B. 35 C. 44 D. 55 7. 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 )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A. 彻底解决民族问题 B. 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 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D.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 8.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 )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 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 A. 11 C. 13 B. 12 D. 14 9. 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 )。 A.原则性 B. 灵活性 c.原则性和灵活性D.前瞻性 10. 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 A. 自主、自立、自生 B. 自治、自养、自传 C. 自办、自收、自支 D.自立、自养、自强 二、多项选择题 1 1.民族理论( )。 A. 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B. 是一门理论科学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一)

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3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1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考试时学生想起以前的知识作答,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作( )。 A.再认 B.识别 C.感知 D.回忆 2. 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着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着有与张之洞同名着作( )。 A.《学记》 B.《为学》 C.《劝学篇》 D.《我的大学》 3. ( )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论。 A.卢梭 B.裴斯泰洛齐 C.赫尔巴特 D.杜威 4. ( )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课程学习之后,在德智体诸方面期望实现的发展程度。 A.课程目标 B.课程标准 C.教学大纲 D.教育目的 5. 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这种强度范围叫做( )。 A.感觉阈限 B.感受性 C.统觉团 D.最近发展区 6. ( )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A.视角 B.视敏度 C.视野 D.明适应 7. 考察被试个体差异,用于衡量被试相对水平,用于以选拔为目的的测验是( )。 A.常模参照测验 B.标准参照测验 C.目标参照测验 D.团体参照测验 8.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9.作为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的教育学者是( )。 A.杜威 B.卢梭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10.“有意义学习”的概念是谁提出的?( )

A.布鲁纳 B.杜威 C.加涅 D.奥苏伯尔 11.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 A.理论联系实际 B.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某学生在研究事物时,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这位学生的认知方式很可能属于( )。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13.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 A.自我期待感 B.自我归因感 C.自我预期感 D.自我效能感 二、填空题(每空l分,共15分,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4.兼容班级上课与个别教学的优点,将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别作业结合在一起的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___。 15.当前存在的学制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形态。 16.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是年满_______周岁的儿童,都必须入学接受规定年限(一般为_______年)的教育。 17.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_______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_______和_______。 18.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行为的_______和_______,使之达到自我的目标。 19.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_______的交叉学科。 20.奥苏贝尔指出,一切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其中_______被看作是学习的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 21.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软情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_______与_______的综合表现。 三、辨析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22.动机强度越高,越有利于取得成功。 23.智力高者创造力必定高。 24.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多选题

多项选择题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BDE) 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ACE )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 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ABCE )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 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C.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民族理论( ABCDE )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B.是一门理论科学 C.是一门实践科学。 D.是一门交叉学科 E.是一门新兴学科 5.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AC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C.社会属性 6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ABCDE)。A.血统B.生活C.语言D.宗教E.风俗习惯 7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ABCDE )。 A.共同语言B.共同地域C.共同文化D.共同经济生活E.共同心理素质 8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ABCD )。 A.奴隶制民族B.封建主义民族C.资本主义民族D.社会主义民族 9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AD )。 A.民族特征D.民族意愿 10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ABE )。 A.常态发展B.异态发展E.跳跃式发展 11.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ACD )。 A.社会生产 B.社会分工 C.内部交往程度 D.外部交往程度 12.民族发展包括( BCD )等。 B.经济发展C.政治发展D.文化发展 13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ABCDE )等内部和外部条件。 A.民族结构 B.民族素质 C.民族关系 D.自然环境 E.社会环境 14.强迫同化是指丧失本民族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特征的变化过程是( ABCD ) 。 A.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 B.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 C.是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 D.是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 15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ABCE )。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1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ABCE )。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17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BCE )。 B.民族利益的照顾C.民族权利的保障E.民族发展的促进 18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ABC )。 A.自然因素B.民族自身因素C.社会因素 19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ABCD )。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D.民族间通婚情况

民族法律法规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1、宪法序言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D)。 A.统一国家 B.多民族国家 C.共和国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中国目前共有(A)个少数民族。 A.55 B.56 C.57 D.54 3、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D)的义务。 A.国家统一和稳定 B.国家稳定和发展 C.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D.统一 和团结 4、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D)关系。 A、平等、互助 B.平等、团结 C.团结、互助 D.平等、团结、互助 5、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D)。 A.联邦制B.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 6、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A)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A.聚居B.散居C.杂居D.群居 7、我国民族地区地大物博,民族自治地方总面积占了国土陆地面积百分比是(C)。 A.50% B.70% C.63.8% D.81.3% 8、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C)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A.继承和发扬 B.发展和创新 C.保持或者改革 D.维护或者改变 9、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C)。 A.一级地方组织 B.一级政府 C.不可分离的部分 D.地方部门 10、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C)的代表。 A.一定比例 B.一定数量 C.适当名额 D.一定名额 1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设立的民族工作的专门机构称为(C)。 A.民族事务委员会B.民族宗教委员会C.民族委员会D.民族工作办公室 12、民族区域自治法于1984年5月31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自1984年起施行。(D) A.7月1日 B.8月1日 C.9月1日 D.10月1日 13、(B)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 A.2007年 B.2001年 C.2003年 D.2005年 14、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A)。 A.基本法律 B.行政法规C部门规章 D.地方性法规

2019中央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2017中央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一、填充题 1.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 )渊源和(族体 )渊源等。 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 次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4.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 民族特征 )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 )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B)。 A.夷狄 B.族类 C.夷族 D.蛮夷 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C)时期。 A.春秋战国 B.秦汉 C.南朝 D.隋唐 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D )。 A.血统 B.语言 C.风俗习惯 D.自然力 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D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D )。 A.1954年 B.1965年 C.1978年 D.1987年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B.人文属性 C.社会属性 D.文化属性 E.生物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ABCDE)。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ABCDE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E.共产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D )。 A.民族特征 B.历史依据 C.现实依据 D.民族意愿 E.就近认同 四、辨析题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还有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辩证的科学的运用) 五、论述题 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13 相同点: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不同点: (1)视野更加宽阔,更侧重于人类社会发展中从部落发展而来的民族,可涵盖现今的绝大数民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