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湖湘文化精髓的概括
湖湘文化总结体会

湖湘文化总结体会湖湘文化是指湖南与湖北地区的文化,是中国南方优秀的地方文化之一。
湖湘文化在历史上自古以来就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涵盖了湖南、湖北两省的丰富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文学艺术、饮食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湖湘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
湖湘文化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它源远流长,古老而神秘。
湖南地处中原和南方的交汇地带,其历史上曾是楚汉争霸的重要战场,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湖北则是中国的中心之一,它在历史上曾被称为襄阳、武汉等名城。
因此,湖湘文化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湖湘文化的民俗文化也是其独特之处。
湖南、湖北两省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如楚剧、湘绣、花鼓戏、豫剧、鹤壁杂技等。
这些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既反映了民众的生活和情感,又传承了地方文化的精髓,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湘文化的文学艺术也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湖湘名人辈出,如蔡伦、杜甫、陆游、辛弃疾等,他们的诗词歌赋、科举制度、文化传承等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湘地区的文学艺术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
湖湘地区的饮食文化也是其独特之处。
湖南、湖北两省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独特的风味和特色。
湖南的“辣”是其饮食文化的代表,如“剁椒”、“辣子鸡”、“湖南米粉”等,而湖北则以其“清”为主要特色,如“热干面”、“武汉热干面”等。
这些饮食文化不仅丰富了湖湘地区的饮食文化,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湖湘文化是中国南方优秀的地方文化之一,它涵盖了湖南、湖北两省的丰富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民俗文化、文学艺术和饮食文化。
湖湘文化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已发展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推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湖湘文化精神包括

湖湘文化精神包括《湖湘文化论坛》,湖湘文化的五种精神特质(文、郑大华)湖南省湖湘文化2022-02-2322:32有人说,“一部湖南近代史,等于半部中国近代史”,这话有些绝对,但湖南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确实是非常巨大的。
这离不开湖湘文化的浸染。
湖湘文化有五个方面的精神特质:第一,学以致用的经世精神。
所谓学以致用,通俗地讲,就是学术要关注现实,要关注国计民生的问题。
学以致用虽然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和优良传统,但它在湖湘文化中表现得最为抢眼。
湖湘文化是以“湘学”为其核心支撑的区域文化,周敦颐发其端,胡安国父子发扬光大,王夫之时达到鼎盛。
“湘学”的一大特点,就是讲求学以致用。
第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钱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中称赞湖南人为“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中原人物以独立”。
湖湘文化的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可以追溯到先秦荆楚文化传统之中,至近代依然如故。
革命志士杨毓麟在《新湖南》中将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开创精神,称之为湖南人的“独立根性”。
第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湖南人,尤其是近代湖南人,面对中国落后挨打、民族危机日深的局面,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救国救民、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志士唐才常就认为:“救中国从湖南始。
”杨毓麟同样认为:“欲新中国,必新湖南。
”杨度在《湖南少年歌》里更是充满激情地写道:“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
湖南人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救国救民、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梁启超,他在19世纪末指出:“其可以强天下而保中国者,莫湘人若也!”第四,“扎硬寨”“打死战”的奋斗精神。
1920年1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湖南人的精神是什么?”湖南人的精神就是“扎硬寨”“打死战”的奋斗精神。
第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
“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
正是在湖湘文化精神的浸染之下,湖南人,尤其是近代以来的湖南人,以他们的所作所为,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何谓湖湘文化?

对于湖湘文化,似乎并无定论。
综合各个专家的研究,湖湘文化概而言之,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
它不是一种学派,而是长期以来在湖南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
一、主要内容(一)湖湘哲学思想湖湘哲学思想,以宋代胡安国为开创者,历胡宏、张拭、王船山、曾国藩、谭嗣同、杨昌济,以至毛泽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这种学术文化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近代……近代史上湖南人才辈出,虽然他们的政治立场可能很不相同,但其讲理想、重经世的学术文化风格却是—致的。
”(二)湖湘文学艺术禀承着屈原忧国忧民的文学传统和胡安国“经世致用”的哲学传统,湖湘文学艺术具有“文道合一”的明显特点。
以曾国藩为首的“湘乡文派”,就是此一特色的代表。
这一特点,在毛泽东身上也鲜明地反映出来。
(三)湖湘史学经世致用的哲学思想,也在湖湘史学中反映出来。
湖湘史学具有以下明显特点:一、经史并重。
以经义作为批判历史的最高依据,述史是为了阐发经书义蕴,阐发经书内蕴是为了维护历史传统。
二、说古是为了道今,批判以往是为了针砭时弊。
研究历史并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检讨兴亡教训,寻求国家中兴和救亡图存的历史借鉴。
“这种为经世致用而重视史学的精神,为当前政治服务而重视史学的传统,影响了湖湘史学的发展方向。
”(四)湖湘教育湖湘教育大兴于宋代,历时千年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重视学思并重与知行统一,重视独立思考与理性批判。
岳麓书院就是此一传统的见证与代表。
(五)湖湘宗教湖湘文化对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南岳大庙中的佛道儒共处就是典型事例。
对于后者,湖湘文化采取坚决的批判态度。
湖湘学者从宋代的湖湘学派开始,都主张“入世”,坚持“实学”,强调“学以致用”,所以都从社会学与认识论的角度对宗教进行过批判。
特别是对于基督教的阴谋活动,抵制尤力。
湖南是我国近代“教案”最多的地区。
抵制洋教成了全地区的一致活动。
湖湘文化的内涵精神罗浪

湖湘文化的内涵精神罗浪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湖南和湖北两省的独特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精神。
罗浪,即罗文浪,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以其独特的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湖湘文化是指湖南和湖北地区的文化,它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元素,如饮食、建筑、音乐、戏曲、绘画等。
而罗浪作为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更是展现了湖湘文化的精髓。
罗浪的作品中展现了湖湘文化的独特韵味。
他的诗歌和文章充满了湖南和湖北的地方特色,如湖南的山水、湖泊、村庄、田园景色等,以及湖北的长江、荆楚文化等。
他的作品生动地描绘了湖湘地区的风土人情,让人们感受到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
罗浪的作品传承了湖湘文化的精神。
湖湘文化以其豪放、真挚的情感和独立、坚韧的精神而闻名于世。
而罗浪的作品正是以这种精神为基础,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湖湘文化独有的智慧和魅力。
罗浪的作品弘扬了湖湘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湖湘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人的内心修养和道德观念的培养。
而罗浪的作品恰恰体现了这种价值观。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道义和伦理的关注,传递了湖湘文化所倡导的正能量。
罗浪的作品还体现了湖湘文化的开放和包容。
湖湘文化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融之地,吸收了中原文化、巴渝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湖湘文化。
而罗浪的作品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孕育而生的,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多种文化元素,展现了湖湘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性。
湖湘文化的内涵精神罗浪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展现了湖湘文化的独特韵味、传承了湖湘文化的精神、弘扬了湖湘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湖湘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性。
他的作品不仅是湖湘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让我们一起走进湖湘文化,感受罗浪的艺术魅力,领略湖湘文化的独特风采。
湖湘文化精髓

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精髓:“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一、历史渊源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结构中的—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近百年来,随着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出色表演,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广泛瞩目与确认。
根据湖南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的惊人暗合,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
《周易·系辞》将炎黄文化的基本精神高度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喻兼有天和大地的品格。
这个概括不仅体现为先贤的哲学理念,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炎黄文化传统中持续作用着的基本精神,这就是勇于征服洪荒的艰苦创业精神,勤于科技发明的开拓创新精神,乐于为民造福的牺牲奉献精神,包容互补的民族大团结精神。
在率先发明栽培稻的湖南先民文化传统中,还蕴含着一种惯于发扬主观能动性,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
这些性格和精神,一脉传承迄今,成为湖湘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基础,形成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突出的爱国主义传统指向以及个人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种价值取向也造成了湖湘文化的思维方式,即博采内外众家、广为交融、优化思维主体的开放方式。
随着历史长河的前移,逐渐形成的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文化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断冲突融会,中原文化的“文雅”与群苗文化的“蛮野”两大基因的结合,就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倔强”、“刚坚”、“峻激”的风格。
二、主要内容1)湖湘哲学思想:湖湘哲学思想,以宋代胡安国为开创者,历胡宏、张拭、王船山、曾国藩、谭嗣同、杨昌济,以至毛泽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这种学术文化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近代……近代史上湖南人才辈出,虽然他们的政治立场可能很不相同,但其讲理想、重经世的学术文化风格却是—致的。
”2)湖湘文学艺术:禀承着屈原忧国忧民的文学传统和胡安国“经世致用”的哲学传统,湖湘文学艺术具有“文道合一”的明显特点。
湖湘文化的主要内容

湖湘文化的主要内容2011-07-01 13:41:05打印文章发送给好友分享按钮湖湘哲学思想:湖湘哲学思想,以宋代胡安国为开创者,历胡宏、张拭、王船山、曾国藩、谭嗣同、杨昌济,以至毛泽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这种学术文化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近代……近代史上湖南人才辈出,虽然他们的政治立场可能很不相同,但其讲理想、重经世的学术文化风格却是—致的。
”湖湘文学艺术:禀承着屈原忧国忧民的文学传统和胡安国“经世致用”的哲学传统,湖湘文学艺术具有“文道合一”的明显特点。
以曾国藩为首的“湘乡文派”,就是此一特色的代表。
这一特点,在毛泽东身上也鲜明地反映出来。
湖湘史学:经世致用的哲学思想,也在湖湘史学中反映出来。
湖湘史学具有以下明显特点:一、经史并重。
以经义作为批判历史的最高依据,述史是为了阐发经书义蕴,阐发经书内蕴是为了维护历史传统。
二、说古是为了道今,批判以往是为了针砭时弊。
研究历史并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检讨兴亡教训,寻求国家中兴和救亡图存的历史借鉴。
“这种为经世致用而重视史学的精神,为当前政治服务而重视史学的传统,影响了湖湘史学的发展方向。
”湖湘教育:湖湘教育大兴于宋代,历时千年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重视学思并重与知行统一,重视独立思考与理性批判。
岳麓书院就是此一传统的见证与代表。
湖湘宗教:湖湘文化对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南岳大庙中的佛道儒共处就是典型事例。
对于后者,湖湘文化采取坚决的批判态度。
湖湘学者从宋代的湖湘学派开始,都主张“入世”,坚持“实学”,强调“学以致用”,所以都从社会学与认识论的角度对宗教进行过批判。
特别是对于基督教的阴谋活动,抵制尤力。
湖南是我国近代“教案”最多的地区。
抵制洋教成了全地区的一致活动。
湖湘民俗民风:湖湘是我国民族最多的地域之一。
在漫长的岁月里,各个民族由于历史沿革、居住地域、生产方式和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民族风情,又互相渗透,彼此影响,汇合而成一种个性鲜明独具—格的湖湘民俗文化。
湖湘精神

• 组建湘军,抗击太平天国运动 • 开办洋务运动 • 天津教案
•
By 刘阳 口译1班
湖湘精神四首名篇概括湖湘精神着一种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独立创新精神
湖湘精神
四首名篇概括湖湘精神
• 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四.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湖湘精神与性格
• • • • 淳朴重义 勇敢尚武 经世致用 自强不息
湖湘精神的具体体现
• 一是湖湘文化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
• 二是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尤为突出。 • 三是湖湘文化中蕴藏着一种博采众家的开 放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独立创新精神。
湖湘精神与性格
• • • • • “楚虽三户能亡秦”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 “文明其精神,野蛮气体魄”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 湖南文人众多,但湖南文人有一股湘民固 执的“蛮”劲,常以“文明其精 神,野蛮 气体魄”自勉。湖南人有经世济用的时务 思想,重事功,文人似乎喜从军,“宁为 百夫长,胜做一书生”;湖南军人骁勇善 战,湘军名声显赫,但却不是卤莽之辈, 从曾国藩、左宗棠到毛泽东,湘将大多雄 才大略,有儒雅之气
• 代表的人物:曾国藩,毛泽东,屈原。 • 今天将主要针对曾国藩来谈谈湖湘精神。 • 曾国藩一生中经历过几起几落。甚至曾经多次决 定自杀,最后又多次度过他人生的转型期。他的 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 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 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 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 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也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 有争议的人物 • 他身上体现着湖湘文化,湖湘精神的精髓。
湖湘文化的精髓

湖湘文化的精髓: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它从遥远的过去一路蜿蜒,滋润着一代代湖湘儿女又为一代代湖湘人物所发扬和光大。
掩卷之下,魏先生演讲稿里提到的那些湖湘代表人物渐次从遥远的过去走来。
那是屈原、贾谊、辛弃疾渴望政治清明、崇尚独立人格孤独、忧愤的身影;那是周敦颐、王夫之经世致用、倡导湘学呕心沥血的身影;那是魏源、左宗棠、谭嗣同放眼全球、抗御外侮、反对帝制忧国忧民的身影;那是为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翻身闹革命、建设新中国孜孜以求的身影。
湖南是一个内陆省份,古称三苗,一度是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文物教化曾经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但是,到了近代,湖湘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无视的局部,一代代湖湘子弟受其熏陶,成就了种种“敢为人先〞的业绩。
湖湘文化的孕育和传承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们似乎可以遥望到湖湘文化久远的薪火:屈原“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贾谊怀才不遇但并不妥协的文人情怀;辛弃疾词章的豪爽、忧伤以及组建“虎儿军〞的雄迈、抗击金军的坚决。
在这些与湖南人相关联的先贤身上,我们不难找到湖南人性格的肇始。
从屈原到辛弃疾,湖湘文化原本已渐具其形,但是,那还是一个苗蛮之属的湖南,湖湘文化的最初薪火还显得微弱。
历史远去,在屈、贾、辛的时代,湖南显得是那么忧伤,那么无奈,湖南人穿着蛮族的盔甲,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精神世界里,留给后世可以谓之文化的,似乎只能找见一个与祭祀相关的端午节。
寻找最早对湖湘文化产生影响的人物,道县人周敦颐可能算一个,他以理学家的身份,对湖湘文化做出过奉献。
湖湘文化最终得以形成,由他开始的湘学显然是立有头功的。
但奉献最大的,当属明末清初的湖南人船山先生。
明末清初,正逢改朝换代,船山先生闭门40载,形成了为学、处世、治军、施政等一系列治国安帮、经世致用之道,属于湖湘文化的理论归依。
自此,湖湘文化找到了生命的依托,一批湖湘子弟子弟受其熏染,从湖南走上了历史舞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湖湘文化精髓的概括,学术界比较公认且较典型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二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
我们倾向于后者,认为后者更能体现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更能反映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明中独具特色的文化奇葩。
湖湘文化以原道发端,远迹屈子,中经贾谊、柳宗元形成湖湘文化原道的源头,到周敦颐重构儒道的《太极图说》、王船山“六经责我开生面”,魏源“技可进乎道”、“师夷长技以制夷”,谭嗣同锻造维新变法的思想利器《仁学》,直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流风所被,化及千年”,终于积千年之功,卓然独立于世,为中国近现代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湖湘文化成为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涌现了一大批研究成果,推动了湖湘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同时也引发了更多的学术讨论和分歧。
仅就对湖湘文化精髓的概
括而言,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学术界比较公认且较为典型的有二。
一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二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
(周伯华《中国经济时报·大力弘扬湖湘文化优秀传统》2006年3月7日)对这两种概括,我们倾向于后者,认为后者更能体现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更能反映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
首先,“经世致用”只是儒家文化的一个共同特征,并不能凸显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
“经世”最早出自《庄子》“春秋经世,先王之志”;“致用”出自《周易》“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经世”即“经国济世”,强调要志存高远,胸怀天下,求解治国之道;“致用”即“学以致用”,要求积极入世、致力社会实践。
“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思潮和精神,发端于宋代,形成于明末清初,以王船山、顾炎武为代表,后来的维新运动也是从中汲取精神资源。
从本质上讲,“经世致用”是儒家文化实用主义特征的概括。
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就是强调入世。
儒家自创立始,就非常重视实践,也就是孔子所谓的“行”。
在孔子看来,“学”最终要落实在“行”的层面上,而且“学”也就是“行”,“行”中之“学”才是真正之“学”,“学而时习之”,才会真正体会到“乐”的勃发。
通读《论语》不难发现,孔子所提倡的学问,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实际上提出了一整套以“仁”和“礼”为核心的治世行为规范,而不是朱程所尊奉的那种离实际生活越来越远的心学。
历代儒士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是对经世致用的最好注脚。
湖湘文化,作为儒家文化地域化的一个分支,必然带有儒家文化这一本质特征,如果将其作为湖湘文化的特征,很显然不能从本质上反映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
其次,“实事求是”是儒学本来存在的一种治学方式,它仅是湖湘学派区别于其他学派的治学选择。
“实事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明代王船山提出“格物致知”和“实事求是”的学术背景,是远离实际社会生活的心学的
泛滥。
以朱程理学为代表的心学,抽掉了儒家的求实、革新精神,将知行割裂,置于两端,不能满足抵御女真族南犯、急于拓展民族生存空间的现实需要,其生命活力已日渐式微。
王船山提出这一学术主张,正是对朱程理学歪曲儒家学说的历史性反正。
实际上,王船山所做的就是洗尽“实事求是”身上的历史尘埃,为湖湘学派寻找治学上的理论依据,注入儒学继续前行的动力,还不能说这就是反映湖湘文化特色的固有特征。
从湖湘文化的发展脉络来看,真正成为中华文化一支有影响力的文化,始于明末清初,前后不过四百多年。
这一方面是文化重心南移的结果,另一方面更多的是一种治学理路选择的结果。
如果将儒学本来存在的“实事求是”的治学方式,上升为湖湘文化的独特品格,最起码有两个不妥。
一是仍然有将儒学的共性特征个性化之嫌;二是在现代“实事求是”已被赋予新的内涵。
以1941年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为标志,及至改革开放后,“实事求是”被提升为国家战略层面,更具有新的科学内涵
和时代要求,以此概括湖湘文化,事实上是有硬性嫁接之嫌。
第三,“百折不挠”是湖湘文化作用于文化个体的集中体现。
“百折不挠”,出自《蔡中郎集·太尉桥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借用“百折不挠”来概括湖南人独特的群体性格,是对湖南人这种中国独无仅有的“霸蛮、血性”等特征的提升。
明清以来,湖湘文化横空出世,孕育了一大批为追求理想信念而坚忍执著,严守民族气节而舍生取义,战胜困难而刚烈雄健的湖湘精英,引起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瞩目。
最为突出的有——曾国藩一介儒生,“屡败屡战”、“打落牙齿和血吞”,打出“无湘不成军”;左宗棠抬棺进疆,不让沙俄寸土;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为变法洒热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湘籍革命家,身处逆境,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等等,这都集中体现了湖湘英雄群体一往无前、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湖南这种英才辈出的现象,既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
死”式的使命感和“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般直冲云霄的豪气,又是湖湘文化“筚路蓝缕”、奋发图强的深刻写照,是湖湘文化在文化个体身上打下的文化烙印。
用“百折不挠”来概括湖湘文化精髓,既能恰当地反映湖湘文化的传统特色,又有很深厚的历史依据。
第四,“兼收并蓄”是对湖湘文化开放意识的集中概括。
“兼收并蓄”,出自韩愈《进学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原意是把各种东西一并收罗藏蓄,后指把性质不同东西都吸收、包罗进来。
以此来概括湖湘文化精髓,一是就其文化成因来考虑的。
湖南虽然北有大江相阻,其它三方均是群山环绕,号为“四塞之地”,但地处南北交通要冲,东连西进之枢纽,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各种文化交相汇合、相互激荡之地。
湖湘文化在这三湘四水之间,撷南北文化之长,促进南北文化相互生发,从而既拥有中原文化的顽强坚毅和现
实价值取向,又有南方文化的灵性飘逸与浪漫激情的双重品性。
在西学纷至沓来,中西文化激烈对撞的历史时期,这种交融而生的文化,展现出“有容乃大”的兼容并包特性,以其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清醒,率先开始近代转型,保持了文化自身的尊严。
二是从文化的相互影响的角度来言说的。
湖湘文化充分汲取外来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也反过来使影响者受到自己的浸润。
接收外来影响方面,湖湘知识群体有接收外来文明的自觉,如,魏源“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突破“夷夏之大防”,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曾国藩筹办洋务,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选派幼童赴美留学;郭嵩焘大力传播西学,推动中国近代化;谭嗣同著《仁学》熔铸古今,萃取中西;毛泽东等人探索并成功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中国的革命理论等等,都是湖湘文化开放特性作用的结果。
对外影响方面,如屈原的《离骚》既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壮,又有“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的激越,其他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柳宗元
的《永州八记》无不烙上了湖湘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双重印记,也彰显出湖湘文化的对外辐射力。
可以这样认为,“兼收并蓄”既总结出湖湘文化的发生成因,又能从根本上概括其发展取向,这正是精髓之所以成为精髓之所在。
湖湘文化作为一种既成的地域文化事实,必然有其相对固定的地域文化形态和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而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又必然拥有中华文化的共同特征。
概括湖湘文化的精髓,至少要将反映湖湘文化特性、推动湖湘文化现代转型的“百折不挠”、“兼容并蓄”包含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