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精髓之我见

合集下载

湖湘文化总结体会

湖湘文化总结体会

湖湘文化总结体会湖湘文化是指湖南与湖北地区的文化,是中国南方优秀的地方文化之一。

湖湘文化在历史上自古以来就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涵盖了湖南、湖北两省的丰富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文学艺术、饮食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湖湘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

湖湘文化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它源远流长,古老而神秘。

湖南地处中原和南方的交汇地带,其历史上曾是楚汉争霸的重要战场,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湖北则是中国的中心之一,它在历史上曾被称为襄阳、武汉等名城。

因此,湖湘文化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湖湘文化的民俗文化也是其独特之处。

湖南、湖北两省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如楚剧、湘绣、花鼓戏、豫剧、鹤壁杂技等。

这些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既反映了民众的生活和情感,又传承了地方文化的精髓,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湘文化的文学艺术也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湖湘名人辈出,如蔡伦、杜甫、陆游、辛弃疾等,他们的诗词歌赋、科举制度、文化传承等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湘地区的文学艺术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

湖湘地区的饮食文化也是其独特之处。

湖南、湖北两省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独特的风味和特色。

湖南的“辣”是其饮食文化的代表,如“剁椒”、“辣子鸡”、“湖南米粉”等,而湖北则以其“清”为主要特色,如“热干面”、“武汉热干面”等。

这些饮食文化不仅丰富了湖湘地区的饮食文化,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湖湘文化是中国南方优秀的地方文化之一,它涵盖了湖南、湖北两省的丰富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民俗文化、文学艺术和饮食文化。

湖湘文化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已发展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推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学习湖湘文化后的学习心得

学习湖湘文化后的学习心得

学习湖湘文化后的学习心得学习完湖湘文化后令我感受颇丰,湖湘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是指洞庭湖、湘江流域的独特文化,日破云涛,月临星汉,从唐代以来确定的“湖湘”,已经成为湖南人文地理的重要概念。

朱熹在其《文集》《语类》中大量使用了“湖湘之学”等语。

明清以来,海内外学人将湖南特有的地域文化,称之为湖湘文化,是历史流传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

楚荆之地、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湖湘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之瑰宝。

远古神农炎帝传说,创华夏之文明,彪炳史册;汨罗江畔,屈子沉吟,赋《九章》而作《离骚》,留楚词文坛之圣地,忠贞爱国激励后人;东汉“纸神”蔡伦,造纸有功,泽被后世;唐之欧阳询与怀素,书法独辟蹊径,成就楷书与草书之巅;宋之周敦颐,设濂溪书院,始继孔孟之绝学,为宋明理学不祧之祖。

胡安国、胡宏,承濂溪之学,卒开湖湘之学统;张轼主持岳麓书院,集湖湘学派之大成;衡阳王船山,倡经世致用,蔚为一代宗师。

在近代出现的三次中西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湖湘出现了三次人才群起局面。

一是以魏源、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运动时期,主政事,倡改革,师夷长技以制夷,变法图强以自立,引领中国近代启蒙思想之先,在全国出现了“无湖南人不成衙门、无湖南人不成军队”的局面;二是以谭嗣同、熊希龄、唐才常、黄兴、蔡锷、宋教仁为代表的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时期,尽显前仆后继,不屈不挠之英勇精神,湖南成了最有生气的省份;三是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彭德怀、贺龙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引领历史潮流,缔造新中国,神州大地别开生面换新颜,湖南籍的杰出人才灿若群星,历史功绩,永垂不朽。

近代中国国学大师梁启超说过:“可以强天下而保中国者,莫湘人若也”。

湖湘文化之魂,可概括为八个字:心系天下,敢为人先。

湖湘精神是虎气与猴气的辩证统一,湖湘精神可用四首名篇归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汨罗江畔的老诗人,那纵身一跃,留下的是一代爱国志士的不屈灵魂。

对《湖湘文化》教师的看法和建议

对《湖湘文化》教师的看法和建议

对《湖湘文化》教师的看法和建议“湖湘文化精神特质”是中国文化的普遍性与湖湘地域文化特殊性的结合。

江凌论述了近期湖湘文化中爱国救亡、经世致用、自强坚韧、强悍尚勇、独立创新、兼容并蓄的基本文化精神特质。

湖湘精神文化是湖湘文化的精髓,是传承和弘扬的重要法宝。

从调研结果来看,新时代大学生对湖湘精神文化中“非常了解”的精神依次为自强不息、经世致用、淳朴重义、勇敢尚武,其中对自强不息、经世致用综合了解程度最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领域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既要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也要对学生的德行品质与良好的精神面貌进行全面指导,旨在培养出有德行、有爱国情怀、有专业技能的人才。

湖湘文化精神为大学生的人生追求提供了宏伟的人生理想与追求目标,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提供文化参考。

因此,将湘湖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可以通过湘湖伟人生平事迹向学生生动传达吃苦耐劳、自强不息、敢于拼搏实例;学生通过湖湘文化的学习,为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湖湘文化精髓

湖湘文化精髓

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精髓:“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一、历史渊源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结构中的—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近百年来,随着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出色表演,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广泛瞩目与确认。

根据湖南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的惊人暗合,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

《周易·系辞》将炎黄文化的基本精神高度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喻兼有天和大地的品格。

这个概括不仅体现为先贤的哲学理念,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炎黄文化传统中持续作用着的基本精神,这就是勇于征服洪荒的艰苦创业精神,勤于科技发明的开拓创新精神,乐于为民造福的牺牲奉献精神,包容互补的民族大团结精神。

在率先发明栽培稻的湖南先民文化传统中,还蕴含着一种惯于发扬主观能动性,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

这些性格和精神,一脉传承迄今,成为湖湘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基础,形成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突出的爱国主义传统指向以及个人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种价值取向也造成了湖湘文化的思维方式,即博采内外众家、广为交融、优化思维主体的开放方式。

随着历史长河的前移,逐渐形成的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文化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断冲突融会,中原文化的“文雅”与群苗文化的“蛮野”两大基因的结合,就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倔强”、“刚坚”、“峻激”的风格。

二、主要内容1)湖湘哲学思想:湖湘哲学思想,以宋代胡安国为开创者,历胡宏、张拭、王船山、曾国藩、谭嗣同、杨昌济,以至毛泽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这种学术文化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近代……近代史上湖南人才辈出,虽然他们的政治立场可能很不相同,但其讲理想、重经世的学术文化风格却是—致的。

”2)湖湘文学艺术:禀承着屈原忧国忧民的文学传统和胡安国“经世致用”的哲学传统,湖湘文学艺术具有“文道合一”的明显特点。

学湖湘文化有感

学湖湘文化有感

学湖湘文化有感
湖湘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内涵丰富。

湖南、湖北两省地处江南地区,受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湖湘文化以“山水秀美、人杰地灵”为特点,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包含了诗文、音乐、绘画、舞蹈、建筑、饮食、服饰等诸多方面的精髓。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湘绣和湘菜。

湘绣是湖南的传统手工艺品,它原本是一种妇女在家中自娱自乐的手工活,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湘绣以线绣为主,绣品图案精美,绣工精细,具有夹花、挂花、错面、对称等特点,其中代表作品有《千里江山图》和《清明上河图》等。

湘菜则是湖南的传统美食,它以麻辣味闻名于世,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湘菜以其口感独特、色香俱佳、营养丰富而受到了全国各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湘菜代表作品有口味清淡的“东安子酱肉”和香辣可口的“椒麻鸡”等。

总的来说,湖湘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和文化底蕴,通过其文化特点而展现了一种自然、和谐、秀丽的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继承。

湖湘文化的精髓

湖湘文化的精髓

湖湘文化的精髓: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它从遥远的过去一路蜿蜒,滋润着一代代湖湘儿女又为一代代湖湘人物所发扬和光大。

掩卷之下,魏先生演讲稿里提到的那些湖湘代表人物渐次从遥远的过去走来。

那是屈原、贾谊、辛弃疾渴望政治清明、崇尚独立人格孤独、忧愤的身影;那是周敦颐、王夫之经世致用、倡导湘学呕心沥血的身影;那是魏源、左宗棠、谭嗣同放眼全球、抗御外侮、反对帝制忧国忧民的身影;那是为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翻身闹革命、建设新中国孜孜以求的身影。

湖南是一个内陆省份,古称三苗,一度是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文物教化曾经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但是,到了近代,湖湘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无视的局部,一代代湖湘子弟受其熏陶,成就了种种“敢为人先〞的业绩。

湖湘文化的孕育和传承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们似乎可以遥望到湖湘文化久远的薪火:屈原“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贾谊怀才不遇但并不妥协的文人情怀;辛弃疾词章的豪爽、忧伤以及组建“虎儿军〞的雄迈、抗击金军的坚决。

在这些与湖南人相关联的先贤身上,我们不难找到湖南人性格的肇始。

从屈原到辛弃疾,湖湘文化原本已渐具其形,但是,那还是一个苗蛮之属的湖南,湖湘文化的最初薪火还显得微弱。

历史远去,在屈、贾、辛的时代,湖南显得是那么忧伤,那么无奈,湖南人穿着蛮族的盔甲,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精神世界里,留给后世可以谓之文化的,似乎只能找见一个与祭祀相关的端午节。

寻找最早对湖湘文化产生影响的人物,道县人周敦颐可能算一个,他以理学家的身份,对湖湘文化做出过奉献。

湖湘文化最终得以形成,由他开始的湘学显然是立有头功的。

但奉献最大的,当属明末清初的湖南人船山先生。

明末清初,正逢改朝换代,船山先生闭门40载,形成了为学、处世、治军、施政等一系列治国安帮、经世致用之道,属于湖湘文化的理论归依。

自此,湖湘文化找到了生命的依托,一批湖湘子弟子弟受其熏染,从湖南走上了历史舞台。

湖湘文化范文

湖湘文化范文

湖湘文化范文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它源自湖南和湖北两省,因此得名“湖湘”。

湖湘文化是中国五大文化之一,它以湖湘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民俗风情为基础,融合了湖南、湖北两省的文化精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湖湘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湖湘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湖湘文学。

湖湘文学源远流长,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等,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湖湘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世人所称道。

湖湘文学以其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文笔,深受读者喜爱。

湖湘文化还以其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而闻名于世。

湖湘地区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饮食习俗等都体现了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

比如湖南的端午节、湖北的龙舟节等,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丰富多彩,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此外,湖湘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湖南的花鼓、湖北的楚剧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代表了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湖湘地区的饮食习俗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的辣椒、湖北的干脆面等都是湖湘文化的代表之一。

湖湘文化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着丰富的表现,它还在思想文化领域有着深刻的影响。

湖湘文化强调“立德、立言、立功、立事”,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文精神。

湖湘文化倡导“厚德载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湖湘文化的这种思想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了璀璨的一笔。

湖湘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们应该珍惜湖湘文化,传承湖湘文化,让湖湘文化的光芒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

湖湘文化与我作文600字

湖湘文化与我作文600字

湖湘文化与我作文600字
我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

从儿时开始就受到湖湘文化的熏陶。

湖湘文化是指形成于洞庭湖和湘江流域的独特的地域文化,建构于两宋之后,并在近代发扬光大。

湖湘文化是湖南这个历史悠久的地方的宝贵文化财富,承载了湖南人的精神内核。

湖湘文化的第一个代名词是心忧天下。

湖南人始终心系天下,以天下大事为己任。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同志也是湖湘人物中心忧天下的代表。

毛泽东同志有着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前往长沙求学,探索挽救国家和民族于危亡之际的正确道路,逐渐成为一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

由此可见,以心忧天下为内涵的湖湘文化指引着湖湘人民经世致用,为国为民作出重要的贡献。

湖湘文化的第二个代名词是敢为人先。

从英雄人物到普通百姓,湖南人始终持着不怕牺牲的精神。

“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湖南人敢为人先的特质在近代体现得淋漓尽致。

洋务运动时期,生于湖南邵阳的魏源被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撰写《海国图志》,开创性地主张向西方学习,促进了晚清知识分子思想的巨大进步。

戊戌变法中,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人谭嗣同高呼“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不昌也,许许多多普通的湖南民众也在践行着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

在社会安定的和平年代,我明白湖湘文化仍然是湖南这个地方和湖南人民重要的精神内核,是我们的文化底色。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也将继续秉持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信念,争取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长大学子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投身实践。

努力做好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湘文化精髓之我见
关于湖湘文化精髓的概括,学术界比较公认且较典型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二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

我们倾向于后者,认为后者更能体现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更能反映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

(文/刘庆选)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明中独具特色的文化奇葩。

湖湘文化以原道发端,远迹屈子,中经贾谊、柳宗元形成湖湘文化原道的源头,到周敦颐重构儒道的《太极图说》、王船山“六经责我开生面”,魏源“技可进乎道”、“师夷长技以制夷”,谭嗣同锻造维新变法的思想利器《仁学》,直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流风所被,化及千年”,终于积千年之功,卓然独立于世,为中国近现代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湖湘文化成为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涌现了一大批研究成果,推动了湖湘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同时也引发了更多的学术讨论和分歧。

仅就对湖湘文化精髓的概括而言,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学术界比较公认且较为典型的有二。

一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二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

(周
伯华《中国经济时报〃大力弘扬湖湘文化优秀传统》2006年3月7日)对这两种概括,我们倾向于后者,认为后者更能体现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更能反映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

首先,“经世致用”只是儒家文化的一个共同特征,并不能凸显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

“经世”最早出自《庄子》“春秋经世,先王之志”;“致用”出自《周易》“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经世”即“经国济世”,强调要志存高远,胸怀天下,求解治国之道;“致用”即“学以致用”,要求积极入世、致力社会实践。

“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思潮和精神,发端于宋代,形成于明末清初,以王船山、顾炎武为代表,后来的维新运动也是从中汲取精神资源。

从本质上讲,“经世致用”是儒家文化实用主义特征的概括。

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就是强调入世。

儒家自创立始,就非常重视实践,也就是孔子所谓的“行”。

在孔子看来,“学”最终要落实在“行”的层面上,而且“学”也就是“行”,“行”中之“学”才是真正之“学”,“学而时习之”,才会真正体会到“乐”的勃发。

通读《论语》不难发现,孔子所提倡的学问,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实际上提出了一整套以“仁”和“礼”为核心的治世行为规范,而不是朱程所尊奉的那种离实际生活越来越远的心学。

历代儒士所谓“穷则独善其
身,达则兼济天下”就是对经世致用的最好注脚。

湖湘文化,作为儒家文化地域化的一个分支,必然带有儒家文化这一本质特征,如果将其作为湖湘文化的特征,很显然不能从本质上反映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

其次,“实事求是”是儒学本来存在的一种治学方式,它仅是湖湘学派区别于其他学派的治学选择。

“实事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明代王船山提出“格物致知”和“实事求是”的学术背景,是远离实际社会生活的心学的泛滥。

以朱程理学为代表的心学,抽掉了儒家的求实、革新精神,将知行割裂,臵于两端,不能满足抵御女真族南犯、急于拓展民族生存空间的现实需要,其生命活力已日渐式微。

王船山提出这一学术主张,正是对朱程理学歪曲儒家学说的历史性反正。

实际上,王船山所做的就是洗尽“实事求是”身上的历史尘埃,为湖湘学派寻找治学上的理论依据,注入儒学继续前行的动力,还不能说这就是反映湖湘文化特色的固有特征。

从湖湘文化的发展脉络来看,真正成为中华文化一支有影响力的文化,始于明末清初,前后不过四百多年。

这一方面是文化重心南移的结果,另一方面更多的是一种治学理路选择的结果。

如果将儒学本来存在的“实事求是”的治学方式,上升为湖湘文化的独特品格,最起码有两个不妥。

一是仍然有将儒学的共性特
征个性化之嫌;二是在现代“实事求是”已被赋予新的内涵。

以1941年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为标志,及至改革开放后,“实事求是”被提升为国家战略层面,更具有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要求,以此概括湖湘文化,事实上是有硬性嫁接之嫌。

第三,“百折不挠”是湖湘文化作用于文化个体的集中体现。

“百折不挠”,出自《蔡中郎集〃太尉桥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借用“百折不挠”来概括湖南人独特的群体性格,是对湖南人这种中国独无仅有的“霸蛮、血性”等特征的提升。

明清以来,湖湘文化横空出世,孕育了一大批为追求理想信念而坚忍执著,严守民族气节而舍生取义,战胜困难而刚烈雄健的湖湘精英,引起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瞩目。

最为突出的有——曾国藩一介儒生,“屡败屡战”、“打落牙齿和血吞”,打出“无湘不成军”;左宗棠抬棺进疆,不让沙俄寸土;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为变法洒热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湘籍革命家,身处逆境,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等等,这都集中体现了湖湘英雄群体一往无前、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湖南这种英才辈出的现象,既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式的使命感和“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般直冲云霄的
豪气,又是湖湘文化“筚路蓝缕”、奋发图强的深刻写照,是湖湘文化在文化个体身上打下的文化烙印。

用“百折不挠”来概括湖湘文化精髓,既能恰当地反映湖湘文化的传统特色,又有很深厚的历史依据。

第四,“兼收并蓄”是对湖湘文化开放意识的集中概括。

“兼收并蓄”,出自韩愈《进学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原意是把各种东西一并收罗藏蓄,后指把性质不同东西都吸收、包罗进来。

以此来概括湖湘文化精髓,一是就其文化成因来考虑的。

湖南虽然北有大江相阻,其它三方均是群山环绕,号为“四塞之地”,但地处南北交通要冲,东连西进之枢纽,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各种文化交相汇合、相互激荡之地。

湖湘文化在这三湘四水之间,撷南北文化之长,促进南北文化相互生发,从而既拥有中原文化的顽强坚毅和现实价值取向,又有南方文化的灵性飘逸与浪漫激情的双重品性。

在西学纷至沓来,中西文化激烈对撞的历史时期,这种交融而生的文化,展现出“有容乃大”的兼容并包特性,以其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清醒,率先开始近代转型,保持了文化自身的尊严。

二是从文化的相互影响的角度来言说的。

湖湘文化充分汲取外来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也反过来使影响者受到自己的浸润。

接收外来影响方面,
湖湘知识群体有接收外来文明的自觉,如,魏源“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突破“夷夏之大防”,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曾国藩筹办洋务,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选派幼童赴美留学;郭嵩焘大力传播西学,推动中国近代化;谭嗣同著《仁学》熔铸古今,萃取中西;毛泽东等人探索并成功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中国的革命理论等等,都是湖湘文化开放特性作用的结果。

对外影响方面,如屈原的《离骚》既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壮,又有“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的激越,其他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无不烙上了湖湘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双重印记,也彰显出湖湘文化的对外辐射力。

可以这样认为,“兼收并蓄”既总结出湖湘文化的发生成因,又能从根本上概括其发展取向,这正是精髓之所以成为精髓之所在。

湖湘文化作为一种既成的地域文化事实,必然有其相对固定的地域文化形态和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而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又必然拥有中华文化的共同特征。

我们总结其精髓,其要在分析、整理出最能反映其地域独有的东西,也即“岸异之处”,“颇能自振于他省”之处,而不是着重指出与中华文化共通的方面。

我们认为,概括湖湘文化的精髓,至少要将反映湖湘文化特性、推动湖湘文化
现代转型的“百折不挠”、“兼容并蓄”包含在内。

当然,湖湘文化博大精深,这两种概括肯定也有值得斟酌之处。

如是,我们大可存疑,仅作为一说,搁臵起来,以待来者,不必早下定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