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理论模型

合集下载

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理论模型(ppt 29页)

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理论模型(ppt 29页)

all rights reserved
11
3)、当事人对损益的评价是递减的,即价 值曲线为S型,表现为收益曲线为凹状; 损失曲线为凸状,这是因为随着损益水 平的上升,当事人的心理感觉递减,比 如,当事人对10元和20元之差别的评价 明显高于对110元和120元之差别的评价; 4)、当事人明显表现为损失厌恶,在图 一中就是损失曲线比收益曲线更陡峭, 这就是说损失给当事人带来的心理变化 比收益要大,即在100元收益和100元损 失之间,人们更在乎后者。
all rights reserved
19
斯特恩假定企业的管理者是理性的,这一点和前面的模 型一致,但他同时假定投资者是不理性的,这就意味 着市场可能是非理性的,无法正确发送价格信息。当 理性的经理面对非理性的市场的时候,能够选择恰当 的时机发售股票。比如,如果一个企业的股价太高, 理性经理就会利用投资者的热情发售更多的股票。相 反,如果股价太低,他就会回购股票。这就是证券发 行的“市场时机(market timing)”观点。管理者不仅在 融资方面会利用市场的非理性来获利,而且还会同时 利用这一非理性来选择恰当的投资行为,这意味着和 前述模型不同,企业融取资金并不一定用于投资,比 如,企业抓住时机发行了股票,但不把所得资金做项 目投资,而是用于购买其它证券进行套利。结果,在 融资决策和投资决策之间出现了多重对应。
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22章,第324-339
页。国外综述参见Matthew Rabin(199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Economics and Psycholog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36, pp.11-46。Colin F.

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模型

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模型

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模型发表时间:2020-12-28T03:17:47.792Z 来源:《教育考试与评价》2020年第8期作者:刘红军[导读] 赫伯特?西蒙被公认为二战前后对行为经济学研究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经济学家,他最早提出有限理性假设,并坚持这一理论最久,他的模型也构成了行为经济学逻辑的开端和基础。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云南临沧 677000摘要:作为有限理性假设最早提出者和坚持者,1955年西蒙提出了寻优算法,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满意原则和过程理性。

1983年海纳提出了海纳模型,分析了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下,人们有限理性行为的行为决策规则。

寻优算法和海纳模型作为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模型,为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启发了行为经济学们提出其他新的分析模型,对经济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有限理性;寻优算法;海纳模型一、西蒙的寻优算法赫伯特?西蒙被公认为二战前后对行为经济学研究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经济学家,他最早提出有限理性假设,并坚持这一理论最久,他的模型也构成了行为经济学逻辑的开端和基础。

1955年,西蒙在《理性选择的行为模型》一文中提出了一种寻优算法。

为了讨论有限理性假设,我们可以设想一个程序,如何由计算机在一个预定的实数区间(通常为[0,1])上寻找某一函数F(X)的最大值。

如果计算机不能事先预知最优结果,那么它只能从某一特定的初始点开始,并逐渐寻找局部最优结果。

当然,计算机管理员也可以根据“淬火算法”迫使计算机离开某一局部最优,然后试着去寻找更好的局部最优,一直到它能在预定的实数区间寻找到全局最优解为止。

问题是由于函数F(X)非常复杂,一般来说即使最聪明的计算机管理员也不未必知道全局最优解的准确位置。

所以,西蒙假设只需一台计算机用于寻找最优解,而排除计算机管理员的人为干涉,他提出基于行为心理学的“令人满意”来取代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全局最优”的寻优过程。

西蒙将这一寻优过程称为“过程理性”,他把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称为“实质理性”。

行为决策理论

行为决策理论

一、行为经济学的形成过程概述行为经济学又称为“心理学的经济学”或“心理学和经济学”,就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心理学的变化对经济学的影响首先出现在20世纪30-40年代。

有二个代表性人物:一是乔治·卡托纳(George Katona);二是郝伯特·西蒙。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卡托纳在密西根大学开展了宏观经济的心理研究,引入了态度、期望、情感等心理学概念,特别是预期的形成,提出了关于通货膨胀心理预期假说,为后来的通胀目标理论打下了基础。

西蒙的研究广为人知,他通过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说,指出经济活动当事人在决策时不仅面临复杂环境的约束,而且还面临自身认知能力的约束,即使一个当事人能够精确地计算每一次选择的成本收益,也很难精确地做出选择,因为当事人可能无法准确了解自己的偏好序。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卡尼曼(Kahneman)和特维斯基(Tversky)发表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研究成果,通过吸收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领场的最新进展,以效用函数的构造为核心,把心理学和经济学有机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个体选择模型,并激发了其他行为经济学家把相关研究领场拓展到经济学的各主要分支,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行为经济学”流派。

二、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理解行为经济学的关键就是在于解释这些学者们拓展的不确定下的决策理论。

卡尼曼等人指出,预期效用理论的构造依赖以下理性假定:偏好的完备性公理;偏好的传递性公理。

如果这两大公理不能满足,那么新古典的理性定义就被推翻,则预期效用理论也就不成立。

行为经济学正是通过检验和反驳这两大定义理性的公理来构造自己的决策理论的。

行为经济学的这一新的决策理论框架是由卡尼曼和特维斯基在1979年发表的《Prospect Theory 》中奠定的,在这篇经典论文中,他们全面反驳了新古典预期效用理论的构造基础,后续的研究均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

行为经济学讲解

行为经济学讲解

行为经济学讲解1什么是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是对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的拓展和发展,强调了人类的经济行为不仅仅是理性决策,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它结合了经济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学科,通过实验和研究探讨人类决策的特点,分析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和行为偏差。

2行为经济学的背景实用主义思想最早流行于自然科学领域,然后逐渐延伸至社会科学领域。

这种思想主张根据需要处理现实问题的策略,而不是固守理论结果。

在20世纪70年代,哈伊克提出的新古典主义思想逐渐被怀疑,因为这种理论假设了人们都是理性的决策者。

与此同时,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将人类的行为视为一种复杂的行为模式,包括认知、非认知与情感元素。

这种思想发展成为行为经济学,为理解人类的决策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行为经济学的重要模型3.1亏损规避模型本模型描述了在经济行为中人们对亏损和收益的态度。

和理性经济学预测的截然不同,在亏损时,人们会比收益时更加敏感,并且会更倾向于保护现有的收益,而不是追求更高的收益。

3.2选择规则模型该模型描述了人们如何根据一组规则来做选择。

这些规则往往不是完美的,但是人们在做选择时通常会根据这些规则进行粗略的计算。

3.3超限理性模型超限理性模型是反对理性经济学的一种思想,它认为人们常常做出不符合“理性”的行为。

例如,人们可以轻松做出成功预测,却还是错误地执行了一些行动。

4行为经济学的应用行为经济学可以解释许多专业和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现象。

它使得经济学家能够更好地预测人类行为,并通过使用相关解决方案来规避得到不必要的后果。

以下是一些例子:4.1序言效应序言效应是指当人们在行为的早期接收到某些信息时,就会将这些信息纳入到后续的行为中。

行为经济学家通过此现象,设计出了一些可以协助人们更好地做决策的策略,例如对信用卡账单进行明细化、让患者在预约手术前仔细考虑什么时间最适合进行手术等。

4.2群体效应群体效应是指当人们处于某些人数领域内时,就会受到这些群体特定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与金融市场之间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人们在进行金融决策时所表现出的认知偏差、情绪影响以及社会因素等内容。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模型在金融市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规律,进而作出更为理性和准确的投资决策。

本文将就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模型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1. 有效市场假说有效市场假说是现代金融学的基本假设之一,它认为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会被迅速反映在资产价格中,市场价格会全面、快速且准确地反映资产的价值。

行为金融学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了质疑,认为市场并非完全有效,存在着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影响,导致资产价格的波动和非理性行为,因此金融市场不可能完全有效。

2. 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边际效用递减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项基本理论,指的是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单位消费带来的满足感逐渐减少。

在行为金融学中,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被用来解释投资者的决策行为,认为投资者在进行金融决策时会受到边际效用递减的影响,即随着投资收益的增加,投资者的满足感逐渐减少,导致他们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

3. 锚定效应理论锚定效应是行为经济学中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在进行决策时会受到最初获得的信息或者某个特定数值的影响,导致他们在后续决策中过度依赖这个锚定点而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也会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导致他们对资产价格的预期过度依赖先前的价格水平或者特定的信息,做出不理性的投资决策。

1. 心理账户模型心理账户模型是行为金融学中的一种理论框架,用来解释人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会根据不同的资金来源和用途划分成不同的心理账户,并对不同账户中的资金做出不同的决策。

心理账户模型认为人们会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账户,如日常开支账户、储蓄账户和投资账户等,而对不同账户中的资金会采取不同的决策方式,导致他们在金融市场中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

2. 群体行为模型群体行为模型是行为金融学中的另一种重要模型,它认为人们在进行金融决策时会受到社会群体的影响,导致他们做出的决策偏离理性。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因素的学科。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们在做出决策时是理性的、自利的,但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往往受到情绪、社会因素、认知偏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行为偏离理性预期。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人、企业、政府等各种经济主体,旨在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为经济政策制定和市场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一、行为经济学的起源行为经济学的概念最早由以色列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共同提出。

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研究中发现,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存在许多与传统经济学假设不符的行为模式,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羊群行为等。

这些行为模式无法用传统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模型解释,于是行为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应运而生。

二、行为经济学的核心理论1. 有限理性: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并非完全理性,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有限,对风险的认知存在偏差,容易受到情绪和环境的影响。

2. 心理账户:人们在进行经济决策时会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账户”,如日常开支账户、娱乐账户等,而不是将所有资金视为整体进行考虑。

3. 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的厌恶程度远大于对同等金额收益的喜爱程度,这导致他们在决策中更倾向于规避损失而非追求收益。

4. 羊群行为:人们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特别是在信息不完全或不确定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羊群效应,导致市场出现过度波动。

三、行为经济学的应用领域1. 金融市场:行为经济学为解释金融市场的非理性波动提供了新的视角,揭示了投资者的情绪和行为偏差对市场的影响。

2. 公共政策:政府可以通过设计激励机制、改变选择环境等方式引导人们做出更理性的决策,促进社会福利的提升。

3. 消费行为: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制定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 管理决策:在组织管理中,考虑员工的心理因素和行为特点,可以更好地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与心理学交叉的一个研究领域,旨在通过理解个体在面临经济选择时的心理行为,来更好地解释、预测和影响这些选择。

它不仅关注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决策者模型,更加重视现实生活中人们如何在认知偏差、情感反应和社会影响下做出决策。

行为经济学的起源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其开创者之一的丹尼尔·卡尼曼和他的合作者阿莫斯·特沃斯基。

他们通过一系列实验,揭示了人们在判断和决策过程中的系统性偏差。

这些研究挑战了传统经济学的“小人假设”,即假设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是完全理性的。

卡尼曼因其对行为经济学的贡献于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使得这一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此之前,经典经济学模型以理性选择理论为基础,认为个体会根据提供的信息做出最优选择。

然而,行为经济学则强调,决策往往受限于个体的认知能力、情绪状态以及社会环境,进而导致非理性行为的发生。

理性与非理性的决策过程在传统经济学中,每个决策者都是一个“理性计算者”,他们将面临的所有选项及其潜在收益和风险进行权衡。

然而,大量实验证据显示,个体的决策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最终选择并不总是理性的。

这些影响因素包括:认知偏差人们普遍存在一些认知偏差,这些偏差导致信息处理时有误。

例如,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是指人们在做决定时过于依赖初始信息,而忽视后续的相关数据。

另一个例子是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即个体倾向于寻找和解读能够支持自己先入为主观点的信息,而忽视或低估反对意见。

情感因素情感也对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当个体处于高兴或悲伤等情绪状态时,他们在做投资或消费决策时,会表现出不同的风险态度。

例如,在愉悦的情况下,人们可能更愿意冒险,而在焦虑时则可能更加保守。

这些情感状态往往会扭曲人的判断,使得决策结果与预期背道而驰。

社会影响人们的决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课件

《行为经济学》课件
描述同一问题不同表述方式导致人们做 出不同决策的现象。
VS
详细描述
框架效应是指同一问题不同的表述方式可 能会影响人们的决策。例如,对于同一笔 奖金,如果以获得奖金的方式描述,人们 可能会更倾向于冒险;而如果以失去奖金 的方式描述,人们可能会更倾向于保守。 框架效应揭示了语言和表述方式对于人们 决策的影响。
心理账户
总结词
描述人们如何根据不同的心理账户对收益和损失进行归 类的理论。
详细描述
心理账户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们 根据不同的情境和目标,将收益和损失划分到不同的心 理账户中,并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这些账户。例如, 人们可能会将工资收入和奖金收入划分到不同的心理账 户中,对于不同的账户采取不同的消费和储蓄决策。心 理账户的概念有助于理解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决策行为 。
2023
《行为经济学》PPT 课件
REPORTING
2023
目录
• 行为经济学概述 • 行为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 行为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 行为经济学的前沿研究 • 行为经济学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 总结与展望
2023
PART 01
行为经济学概述
REPORTING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经济活 动中实际行为和传统经济学理论预测 不一致的学科。
特点
强调实际经济行为中人的心理、认知 和情感等因素对决策的影响,以及市 场不完全理性等现实情况。
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区别
理论基础
01
传统经济学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而行为经济学则强调人的非
完全理性。
研究方法
02
传统经济学侧重于理论建模和数学推导,而行为经济学则更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