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理论模型

合集下载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引言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经济思想、经济学的起源与初步发展、经济学的现代化以及经济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古代经济思想古代经济思想是经济学发展的起点。

在古代,人们对经济活动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思考和总结。

例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来源。

古印度的孟子也提出了分工与合作的观点,认为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三、经济学的起源与初步发展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英国。

亚当·斯密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他在《国富论》中提出了自由放任的经济观点,主张市场的自由竞争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此后,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逐渐发展起来。

19世纪末,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对经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经济学的现代化20世纪是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模型,为经济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其中,凯恩斯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理论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凯恩斯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调节总需求来干预经济活动,从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五、经济学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加速,经济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经济学: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经济学将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

经济学家将研究如何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2. 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研究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因素。

未来,经济学家将更加关注人的行为和心理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以更准确地预测和解释经济现象。

3. 数量经济学:数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与数学的交叉学科,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现象。

未来,经济学家将继续深化对数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以提高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理论模型(ppt 29页)

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理论模型(ppt 29页)

all rights reserved
11
3)、当事人对损益的评价是递减的,即价 值曲线为S型,表现为收益曲线为凹状; 损失曲线为凸状,这是因为随着损益水 平的上升,当事人的心理感觉递减,比 如,当事人对10元和20元之差别的评价 明显高于对110元和120元之差别的评价; 4)、当事人明显表现为损失厌恶,在图 一中就是损失曲线比收益曲线更陡峭, 这就是说损失给当事人带来的心理变化 比收益要大,即在100元收益和100元损 失之间,人们更在乎后者。
all rights reserved
19
斯特恩假定企业的管理者是理性的,这一点和前面的模 型一致,但他同时假定投资者是不理性的,这就意味 着市场可能是非理性的,无法正确发送价格信息。当 理性的经理面对非理性的市场的时候,能够选择恰当 的时机发售股票。比如,如果一个企业的股价太高, 理性经理就会利用投资者的热情发售更多的股票。相 反,如果股价太低,他就会回购股票。这就是证券发 行的“市场时机(market timing)”观点。管理者不仅在 融资方面会利用市场的非理性来获利,而且还会同时 利用这一非理性来选择恰当的投资行为,这意味着和 前述模型不同,企业融取资金并不一定用于投资,比 如,企业抓住时机发行了股票,但不把所得资金做项 目投资,而是用于购买其它证券进行套利。结果,在 融资决策和投资决策之间出现了多重对应。
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22章,第324-339
页。国外综述参见Matthew Rabin(199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Economics and Psycholog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36, pp.11-46。Colin F.

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模型

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模型

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模型发表时间:2020-12-28T03:17:47.792Z 来源:《教育考试与评价》2020年第8期作者:刘红军[导读] 赫伯特?西蒙被公认为二战前后对行为经济学研究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经济学家,他最早提出有限理性假设,并坚持这一理论最久,他的模型也构成了行为经济学逻辑的开端和基础。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云南临沧 677000摘要:作为有限理性假设最早提出者和坚持者,1955年西蒙提出了寻优算法,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满意原则和过程理性。

1983年海纳提出了海纳模型,分析了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下,人们有限理性行为的行为决策规则。

寻优算法和海纳模型作为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模型,为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启发了行为经济学们提出其他新的分析模型,对经济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有限理性;寻优算法;海纳模型一、西蒙的寻优算法赫伯特?西蒙被公认为二战前后对行为经济学研究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经济学家,他最早提出有限理性假设,并坚持这一理论最久,他的模型也构成了行为经济学逻辑的开端和基础。

1955年,西蒙在《理性选择的行为模型》一文中提出了一种寻优算法。

为了讨论有限理性假设,我们可以设想一个程序,如何由计算机在一个预定的实数区间(通常为[0,1])上寻找某一函数F(X)的最大值。

如果计算机不能事先预知最优结果,那么它只能从某一特定的初始点开始,并逐渐寻找局部最优结果。

当然,计算机管理员也可以根据“淬火算法”迫使计算机离开某一局部最优,然后试着去寻找更好的局部最优,一直到它能在预定的实数区间寻找到全局最优解为止。

问题是由于函数F(X)非常复杂,一般来说即使最聪明的计算机管理员也不未必知道全局最优解的准确位置。

所以,西蒙假设只需一台计算机用于寻找最优解,而排除计算机管理员的人为干涉,他提出基于行为心理学的“令人满意”来取代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全局最优”的寻优过程。

西蒙将这一寻优过程称为“过程理性”,他把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称为“实质理性”。

行为决策理论

行为决策理论

一、行为经济学的形成过程概述行为经济学又称为“心理学的经济学”或“心理学和经济学”,就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心理学的变化对经济学的影响首先出现在20世纪30-40年代。

有二个代表性人物:一是乔治·卡托纳(George Katona);二是郝伯特·西蒙。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卡托纳在密西根大学开展了宏观经济的心理研究,引入了态度、期望、情感等心理学概念,特别是预期的形成,提出了关于通货膨胀心理预期假说,为后来的通胀目标理论打下了基础。

西蒙的研究广为人知,他通过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说,指出经济活动当事人在决策时不仅面临复杂环境的约束,而且还面临自身认知能力的约束,即使一个当事人能够精确地计算每一次选择的成本收益,也很难精确地做出选择,因为当事人可能无法准确了解自己的偏好序。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卡尼曼(Kahneman)和特维斯基(Tversky)发表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研究成果,通过吸收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领场的最新进展,以效用函数的构造为核心,把心理学和经济学有机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个体选择模型,并激发了其他行为经济学家把相关研究领场拓展到经济学的各主要分支,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行为经济学”流派。

二、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理解行为经济学的关键就是在于解释这些学者们拓展的不确定下的决策理论。

卡尼曼等人指出,预期效用理论的构造依赖以下理性假定:偏好的完备性公理;偏好的传递性公理。

如果这两大公理不能满足,那么新古典的理性定义就被推翻,则预期效用理论也就不成立。

行为经济学正是通过检验和反驳这两大定义理性的公理来构造自己的决策理论的。

行为经济学的这一新的决策理论框架是由卡尼曼和特维斯基在1979年发表的《Prospect Theory 》中奠定的,在这篇经典论文中,他们全面反驳了新古典预期效用理论的构造基础,后续的研究均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

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概述
商。”
Page
3
一、行为金融学的诞生和发展
2、凯恩斯是最早强调心理预期在投资决策中作用的经济学家, 他基于心理预期最早提出股市“选美竞赛”和“空中楼阁”理论。
3、布鲁尔(O.K.Burell)是现代意义上行为金融理论的最早研 究者,在其《以实验方法进行投资研究的可能性》(1951)论文中,
行为金融学修正了“理性人”假设的论点,指出由于认知过程的偏差 和情绪、情感、偏好等心理方面的原因使投资者无法以理性人方式对 市场做出无偏估计。
Page
9
(二)行为金融学对标准金融学理论假设的修正
2、行为金融学对有效市场假说的修正 有效市场假说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理论等现代标准 金融理论的重要基础,市场是否有效是行为金融学和标准金融学争论的核心。 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当人们是理性时,市场是有效的;当有些投资者是非理 性时,交易的随机产生,使其对市场不会造成系统的价格偏差;而非理性交 易以非基本价值的价格进行交易时,他们的财富将逐渐减少,最后市场不会 存在生产的空间。
大量的“市场异象” 表明许多现代金融理论还不完善。对理性人 假设的否定使行为金融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这个时期行为金融理论以芝加哥大学的Thaler和耶鲁大学的 Shiller为代表。Thaler(1987,1999)研究了股票回报率的时间序 列、投资者心理会计等问题。Shiller(1981,1990a,1990b)主要 研究了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股市中的羊群效应、投机价格和流 行心态的关系等。Kahneman等(1998)对反应过度、反应不足及其 切换机制的研究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行为金融学更加注重投资者心理对投 资决策和资产定价的影响。提出行为资产组合理论、行为资产定 价理论以及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等等。

行为经济学讲解

行为经济学讲解

行为经济学讲解1什么是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是对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的拓展和发展,强调了人类的经济行为不仅仅是理性决策,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它结合了经济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学科,通过实验和研究探讨人类决策的特点,分析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和行为偏差。

2行为经济学的背景实用主义思想最早流行于自然科学领域,然后逐渐延伸至社会科学领域。

这种思想主张根据需要处理现实问题的策略,而不是固守理论结果。

在20世纪70年代,哈伊克提出的新古典主义思想逐渐被怀疑,因为这种理论假设了人们都是理性的决策者。

与此同时,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将人类的行为视为一种复杂的行为模式,包括认知、非认知与情感元素。

这种思想发展成为行为经济学,为理解人类的决策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行为经济学的重要模型3.1亏损规避模型本模型描述了在经济行为中人们对亏损和收益的态度。

和理性经济学预测的截然不同,在亏损时,人们会比收益时更加敏感,并且会更倾向于保护现有的收益,而不是追求更高的收益。

3.2选择规则模型该模型描述了人们如何根据一组规则来做选择。

这些规则往往不是完美的,但是人们在做选择时通常会根据这些规则进行粗略的计算。

3.3超限理性模型超限理性模型是反对理性经济学的一种思想,它认为人们常常做出不符合“理性”的行为。

例如,人们可以轻松做出成功预测,却还是错误地执行了一些行动。

4行为经济学的应用行为经济学可以解释许多专业和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现象。

它使得经济学家能够更好地预测人类行为,并通过使用相关解决方案来规避得到不必要的后果。

以下是一些例子:4.1序言效应序言效应是指当人们在行为的早期接收到某些信息时,就会将这些信息纳入到后续的行为中。

行为经济学家通过此现象,设计出了一些可以协助人们更好地做决策的策略,例如对信用卡账单进行明细化、让患者在预约手术前仔细考虑什么时间最适合进行手术等。

4.2群体效应群体效应是指当人们处于某些人数领域内时,就会受到这些群体特定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与金融市场之间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人们在进行金融决策时所表现出的认知偏差、情绪影响以及社会因素等内容。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模型在金融市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规律,进而作出更为理性和准确的投资决策。

本文将就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模型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1. 有效市场假说有效市场假说是现代金融学的基本假设之一,它认为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会被迅速反映在资产价格中,市场价格会全面、快速且准确地反映资产的价值。

行为金融学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了质疑,认为市场并非完全有效,存在着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影响,导致资产价格的波动和非理性行为,因此金融市场不可能完全有效。

2. 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边际效用递减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项基本理论,指的是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单位消费带来的满足感逐渐减少。

在行为金融学中,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被用来解释投资者的决策行为,认为投资者在进行金融决策时会受到边际效用递减的影响,即随着投资收益的增加,投资者的满足感逐渐减少,导致他们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

3. 锚定效应理论锚定效应是行为经济学中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在进行决策时会受到最初获得的信息或者某个特定数值的影响,导致他们在后续决策中过度依赖这个锚定点而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也会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导致他们对资产价格的预期过度依赖先前的价格水平或者特定的信息,做出不理性的投资决策。

1. 心理账户模型心理账户模型是行为金融学中的一种理论框架,用来解释人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会根据不同的资金来源和用途划分成不同的心理账户,并对不同账户中的资金做出不同的决策。

心理账户模型认为人们会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账户,如日常开支账户、储蓄账户和投资账户等,而对不同账户中的资金会采取不同的决策方式,导致他们在金融市场中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

2. 群体行为模型群体行为模型是行为金融学中的另一种重要模型,它认为人们在进行金融决策时会受到社会群体的影响,导致他们做出的决策偏离理性。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因素的学科。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们在做出决策时是理性的、自利的,但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往往受到情绪、社会因素、认知偏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行为偏离理性预期。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人、企业、政府等各种经济主体,旨在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为经济政策制定和市场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一、行为经济学的起源行为经济学的概念最早由以色列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共同提出。

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研究中发现,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存在许多与传统经济学假设不符的行为模式,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羊群行为等。

这些行为模式无法用传统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模型解释,于是行为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应运而生。

二、行为经济学的核心理论1. 有限理性: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并非完全理性,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有限,对风险的认知存在偏差,容易受到情绪和环境的影响。

2. 心理账户:人们在进行经济决策时会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账户”,如日常开支账户、娱乐账户等,而不是将所有资金视为整体进行考虑。

3. 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的厌恶程度远大于对同等金额收益的喜爱程度,这导致他们在决策中更倾向于规避损失而非追求收益。

4. 羊群行为:人们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特别是在信息不完全或不确定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羊群效应,导致市场出现过度波动。

三、行为经济学的应用领域1. 金融市场:行为经济学为解释金融市场的非理性波动提供了新的视角,揭示了投资者的情绪和行为偏差对市场的影响。

2. 公共政策:政府可以通过设计激励机制、改变选择环境等方式引导人们做出更理性的决策,促进社会福利的提升。

3. 消费行为: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制定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 管理决策:在组织管理中,考虑员工的心理因素和行为特点,可以更好地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reserved
2、卡尼曼等人的实验表明,如果选择程序变化 ,就可能出现偏好反转(preference reversals),比如损失厌恶和禀赋效应等 ;当 事人决策时普遍存在的框架效应(framing) 与描述不变假定矛盾 。
3、基于此,卡尼曼等人提出符合心理学事实的“ 价值函数”,有如下特点:1)、和新古典经济 学用效用评价结果不同,前景理论中的当事人 更关心损益、现状等自然结果,即通过损益来 评价决策结果;2)、当事人对损益的评价依 赖参考点的选择,参考点可视为现有财富水平 ,也就是说,当事人仅仅在乎相对于参考点的 损益水平,而不在意损益的绝对水平;
13
reserved
当事人的风险态度导致概率权重函数的非线性,以及当事人价值函 数的非线性,导致其决策时面临多种可能组合,见下表:
小概率
中等和大概率
收益
风险爱好
风险回避
损失
风险回避
风险爱好
14
reserved
二)、跨期决策: 行为经济学家的研究发现,新古典经济学跨期折
现效用模型的主要假定比如:1)、每一期效用是独立 的;2)、每一期消费也是独立的;3)、跨期偏好时间 一致,即折现率在每一期相同等都不符合心理学事实 。 1、早期消费习惯的引入放松了效用和消费的跨期独立假 定,但还是坚持显示偏好原理,后来的研究则试图放 弃显示偏好原理。比较著名的如Laibson(1997,1998 ,2001)等人的研究发现,消费者在跨期决策过程中 ,存在短视(myopia)或者现状偏差(present bias) , 从而导致其更重视近期消费。这种情形反应在模型中 ,就是跨期效用函数中的贴现因子随时间变化,即偏 好的时间不一致发生了。这被称为准双曲线折现( quasi-hyperbolic discounting)模型,如下式:
19
reserved
四、行为公司金融基本模型
◆无论是完备合同理论还是哈特的不完备合同理论,都
假定当事人充分理性。从而一定的融资对应一定的投 资。但斯特恩(Stein,1996)显然不认同这一点。在 他看来,只有理性不受约束下,投资决策才和融资决 策相对应,同样的不对称信息或机会主义行为同时影 响两者。但在理性受到约束的情况下,一定的融资决 策就可能和多种投资决策相对应。反之亦然。因此, 在斯特恩看来,重要的是研究理性约束下的管理者行 为,而不是简单地处理管理者的私人信息和机会主义 行为问题。即,对企业的资本预算来说,不确定性才 是要考虑的核心要素。
6
reserved
3、给定有限理性,参与人决策的首要目标是节
约认知能力,因而会采取各种简单的决策规则 ,而不像采取新古典理性经济人那样能够进行 无限能力的计算。最典型的就是所谓启发式( heuristic)决策。即人们在决策时会寻求思维 捷径。比如,人们面对复杂而不确定的事件进 行决策时,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只能依赖过 去的经验(通常所说的拇指规则)。但由于经 验未必满足现实的事件所依赖的复杂条件,所 以启发式决策会出现偏差。有限理性所导致的 决策偏差必然给个体带来次优(甚至差)的结 果。因此,现实的经济活动总是不能实现新古 典的最优均衡状态。
20
reserved
斯特恩假定企业的管理者是理性的,这一点和前面的模 型一致,但他同时假定投资者是不理性的,这就意味 着市场可能是非理性的,无法正确发送价格信息。当 理性的经理面对非理性的市场的时候,能够选择恰当 的时机发售股票。比如,如果一个企业的股价太高, 理性经理就会利用投资者的热情发售更多的股票。相 反,如果股价太低,他就会回购股票。这就是证券发 行的“市场时机(market timing)”观点。管理者不仅在 融资方面会利用市场的非理性来获利,而且还会同时 利用这一非理性来选择恰当的投资行为,这意味着和 前述模型不同,企业融取资金并不一定用于投资,比 如,企业抓住时机发行了股票,但不把所得资金做项 目投资,而是用于购买其它证券进行套利。结果,在 融资决策和投资决策之间出现了多重对应。
净现金流为M,在t0期该组合的价格是PM。则
市场组合收益为
。并且管理者
和外部股东对市场组合都是理性预期的。企业
股票的价格仅仅由外部股东的预期决定。
22
reserved
记企业投资者要求的均衡收益为k,由CAPM模型
决定;企业股票的初始价格
。由
于投资者存在一定程度的非理性,只能通过自
己的有偏估计来决定相应的投资回报。记投资
者的条件预期收益的最优估计为CER,则
对理性的企业管理者来说,投资者是非理性的, 其估计的CER可能偏离k。显然,当 =0,外 部投资者是无偏的,CER=k=k*;当 >0,股 价被高估,CER<k<k*;反之,股价被低估, CER>k>k*。
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 )又被称为“心理学的经济学”或“心理学 和经济学”,就是以心理学和相关认知科 学的研究为指导,从各种经济异常现象 着手(比如股权溢价之谜、瘾等),探 讨个体决策行为的规律,并以此为基础 系统解释和评价个体选择的结果,以及 相应的宏观总量变动情况。
21
reserved
假定一个两期资本预算,在t0期企业全部采取股 权融资。企业已经有实物资产,能够给企业在
t1期带来单位净现金流F。企业的管理者是理性
预期的,在t0期他按照
预测F。而企业
的其他外部股东有预期偏差,按照
预测F。其中,测度了外部股东对企业实物资
产前景过度乐观的程度,也就是刻画投资者非
理性的程度。假定存在一个市场组合在t1期的
17
reserved
2、非标准偏好模型: Gul and Psendorfer(2004)、Loewenstein and
O’Donoghue(2004)、Fudenberg and Levine(2005)等。B可以是消费者冲动消 费的程度,或者是自我控制的程度。
18
reserved
三)概率判断
15
reserved
消费者同样进行跨期效用最大化决策,但
新古典理论中
,而行为经济
学中
,具体数值取决于
对消费者自我控制的程度,自我控制程度 越高,该消费者越趋近新古典模型。
16
reserved
经验证据: Labison等(2004)估计美国消费者短期年
贴现率为40%。长期年折现率仅为4%; Paserman(2002)利用劳动市场数据、Fang and Silverman(2002)利用福利方面的数据 估计长期折现率为0.1%,短期折现率为 10-60%。
8
reserved
总之,行为经济学认为,个体面对不确定的环境约 束,进行有限理性决策,但这种决策通常会犯错误; 个体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并根据不同的情景调整自 己的偏好。个体的目标就是追求价值最大化。
国内综述参见周业安,2004,“行为经济学”,载于吴 易风主编,《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潮》,首都经 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22章,第324-339 页。国外综述参见Matthew Rabin(1998): “Economics and Psycholog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36, pp.11-46。Colin F. Camerer和George Loewenstein(2002): “Behavioral Economics: Past, Present, Future”, 载于Colin F. Camerer, George Loewenstein, and Matthew Rabin(ed.), 2004, Advances in Behavioral Economics,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9
reserved
二、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卡尼曼(D.Kahneman, 1934-)和特维斯基(ersky,1937-1996 )在《Science》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创新 成果,通过吸收认知心理学等领域的最新进展 ,以效用函数的再造为核心,把心理学和经济 学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以试图取代新古典个体选择模型中 的效用函数,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各种经济领域 的具体选择行为,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 行为经济学”流派。卡尼曼因此还和史密斯分 享了2002年的诺奖。
行为经济学家认为,新古典模型中的贝叶斯原则缺乏心 理学依据。贝叶斯原则要求一个先验概率,但没有指 出其来源;它假定早期概率判断和新证据评价分离; 对状态的概率判断和这些状态导致的效用无关;信息 显示的顺序不起作用等。但认知科学和行为经济学的 研究表明,参与人的概率判断来自其心理基础,启发 式决策的普遍运用说明概率判断不仅体现为事件的时 序上的关联性,而且也体现为场景或者内容上的关联 性。比如热手(the hot hand)、知识的诅咒(curse of knowledge)、少数定律(law of small numbers)等效应。 代表性的模型为Rabin等(1999,2002)发展的准贝叶斯( Quasi-Bayesian)决策模型,模型假定参与人采用贝叶 斯决策原则,但对相关信息、场景、内容、程序等判 断错误,从而导致概率判断上的高估或者低估现象。
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与基本理论模型
reserved
公司金融的行为模型
周业安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2
reserved
◆行为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思想 ◆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模型 ◆行为经济学在公司金融中的运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行为公司金融模型
3
reserved
一、行为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 思想
7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