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微信上的谣言

合集下载

破解朋友圈食品安全谣言之牛奶致癌(一)

破解朋友圈食品安全谣言之牛奶致癌(一)

破解朋友圈食品安全谣言之牛奶致癌(一)作者:马志英来源:《食品与生活》2016年第11期有关牛奶的流言一直是食品安全谣言重灾区,看到近期在微信朋友圈里又流传着“牛奶将人类送进癌症的坟墓!”、“牛奶中激素超标”这样的消息,很是佩服谣言发布者“炒冷饭”的持久心,居然把内容和观点一样的谣言从2010年一直炒到今天,标题则越来越“题不惊人誓不休”。

奶牛是靠打高剂量的激素产奶的吗流言:现在奶牛场的奶牛是靠打高剂量的激素产奶的,所以奶牛会一直不停地产奶。

真相:奶牛经妊娠、分娩产下小牛后自然开始分泌乳汁,40~60天达到峰产,之后产奶量逐渐下降,大约300天左右停止分泌乳汁,进入再次分娩产奶前的休整期,这是奶牛的正常生理周期。

现代的奶牛场为了提高奶牛产奶量,会在奶牛哺乳期的合适时间为它进行人工授精,成功受孕的奶牛,会在停止泌乳后大约60天,再次生下小牛,开始新一轮的产奶。

目前,通过人工选择的方法可以培育出产奶量大、泌乳期长的优良奶牛品种,但不可能有不停产奶的奶牛,也根本不可能靠注射大剂量的激素使奶牛不停地产奶。

我们喝的牛奶中激素超标吗流言:科学家终于找到了牛奶致癌及糖尿病的确实证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最新研究发现,雌性激素、雄性激素和胰岛素生长因子就是牛奶内的主要致癌物质。

加拿大的肿瘤专家建议:除了那些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和营养不良的成人,一般人并不需要喝太多牛奶。

真相:目前世界上有不少国家批准奶牛使用一种激素,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批准使用这种激素了,但它不是雌性激素、雄性激素类的性激素,而是一种被称为“重组牛生长激素”的人工合成激素,是一种通过生物技术合成、与自然的牛生长激素同样的蛋白质。

它并不能让非产奶期的奶牛产奶,但如果在奶牛最大产奶量之前给它注射,就能延缓其产奶量下降的速度,从而获取更多的牛奶。

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以色列和欧盟国家明令禁用这种激素,我国也未允许生产使用,而在美国等20个国家使用则是合法的。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引言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而微信作为中国最大的即时通讯工具之一,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也日益增强。

与其传播力和影响力相伴随的是一系列的谣言问题。

在这个“后真相”的时代,谣言在微信上的传播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对微信谣言的传播特征进行探究,以期能够更好了解和应对该问题。

一、微信谣言的定义和特点微信谣言指的是在微信平台上流传的,经过网络传播并且存在严重误导性的信息。

它以虚假、夸大、不准确、无科学依据等为特点,常涉及到政治、医疗、社会事件等重大议题。

微信谣言的传播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传播速度非常快。

微信作为即时通讯工具,传播速度快,几乎可以瞬间传达到大量的接受者。

传播范围广泛。

微信用户数量庞大,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信息传播的范围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

传播途径多样化。

微信谣言可以通过朋友圈、微信群、公众号等多种传播途径进行扩散,其中朋友圈的影响力尤为重要。

传播效果难以杜绝。

由于微信谣言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加之一些人的好奇心和传播欲望,使得谣言很难被准确辟谣,一旦传播开来,很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微信谣言传播的原因微信谣言的传播原因有多个方面。

信息来源不可靠。

个别不良分子利用微信的匿名性和便利性,故意散布虚假信息,导致谣言传播。

部分用户缺乏信息辨析能力。

一些人由于缺乏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容易相信并转发虚假信息,从而助长了谣言的传播。

人们的好奇心和传播欲望是传播谣言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内容新颖、猎奇、具有极大吸引力的谣言常常会引发人们的好奇心,从而迅速扩散。

传统媒体的失信问题也是导致微信谣言传播的原因之一。

由于一些主流媒体的报道受到质疑,一些人转而寻求微信等社交媒体获取信息,但往往也会因此接触到很多虚假信息。

三、微信谣言传播的影响微信谣言的传播对个人、社会和国家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谣言传播对个人的信任造成了伤害。

被谣言误导的人可能会受到各种程度的损失,例如经济上的损失、心理上的困惑等。

可乐杀精?揭露微信朋友圈热传谣言

可乐杀精?揭露微信朋友圈热传谣言

可乐杀精?揭露微信朋友圈热传谣言
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广泛流传着“可乐杀精”的传言,虽多次被否定但大家至今仍深信不疑。

近年来,“可乐杀精”再次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都市传言之一,并在微信圈里热传。

果真如此吗?
查《食物成分表》(2014版)可知,每100克冰川可乐含88.7
克水、11.4克钠、0.1克铁。

可口可乐的主要营养成分为碳酸水、白砂糖、焦糖色及香料(335毫升含35毫克咖啡因)等物质。

目前,“可乐杀精”的理由为咖啡因这一物质。

研究表明,小剂量咖啡因(50-200毫克)可振奋精神,思维敏捷,长期使用大剂量(≥200毫克,约1915毫升可乐)可出现成瘾性。

1987年,台湾专家在《人体毒物学》杂志发表文章,论述精子
不被可乐杀死的论点。

丹麦学者2001-2006年对2554名年轻男子摄
入咖啡因摄入量观察发现,每日饮1000毫升可乐(含105毫克咖啡因)后精子数量和质量并未受到影响的。

其实,精子本身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在宫颈内可存活长达190个小时,在子宫或输卵管为36
小时,在阴道能存活12小时。

精子一旦离开人体环境后进入水、空
气及其他非人体环境中熬不过1小时,冷冻环境中最多为72小时。

可乐是由口腔摄入经消化道消化和吸收的,与生殖系统关系不大。

在临床上,与精子质量下降相关的主要原因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例如吸烟、酗酒、久坐、工作压力、熬夜以及紧张的生活节奏,再加上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嗜辛辣、刺激、烧烤等重口味食物,均可造成精子质量下降。

但需要提醒的是,成年人需要严格控制可乐摄入量,
尤其是孕妇、儿童避免饮碳酸饮料。

网络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分析报告

网络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分析报告

网络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分析报告随着各大社交平台的不断发展,网络谣言时有发酵,涉及公共政策、社会事件、民生问题、医疗健康、教育培训、自然现象、就业形势等各个公众较为关心的领域,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把真相混杂在谣言之中,让人们丧失对真相的辨别能力,加剧了社会恐慌和信任危机。

对于网络上发生的诽谤、侮辱等行为,其对象选择的随机性,让身处网络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有了代入感和恐慌感;网络谣言对被害人本人造成的影响力巨大,对网络社会人们的冲击也很大,让人们失去安全感,形成失序感。

一、典型网络谣言案例1、“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事件事发2020年7月7日,杭州的谷女士如往常一样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某居民小区快递驿站取快递时,被附近便利店店主郎某某偷拍。

随后,郎某某与朋友何某某编造“女子出轨快递小哥”等内容并发至微信群,有人抱着吃瓜、猎奇的心态合并转发了上述内容,还有人为了给自己的公众号赚流量而继续添油加醋,谣言在互联网上扩散并持续发酵。

2020年12月26日,据浙江省检察院通报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事件,郎某某、何某某因网络诽谤他人被余杭警方立案侦查,自诉案件转成公诉案件。

2021年4月,法院以诽谤罪判处被告人郎某某、何某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

2、“桃城中学教师猥亵学生”事件2022年2月9日,一自称河北衡水桃城中学学生的用户“XINt”发文称,该校存在违规组织考试、老师体罚或言语侮辱学生等问题,引发网民持续关注。

2月16日起,该校初中部教师猥亵女学生的爆料迅速发酵,界面新闻等网络媒体跟进报道,推高舆情热度。

2月17日,桃城区委区政府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桃城中学。

此后,大量爆料信息涌现舆论场,如网民发布伤口照片控诉是桃城中学老师殴打所致、贵州水城一小学教师殴打学生的视频被冒充为桃城中学、网传桃城中学拿出1.8亿压热搜等,舆论愤慨情绪被层层推高。

2022年2月21日,衡水市公安局桃城分局官微发布调查通报称,桃城中学一学生因被该校教师许某训责心存不满,发布许某猥亵他人的谣言;甘肃网民仇某飞借此赚取流量,编造“猥亵”的聊天记录;一名未成年人受不实言论误导,剪辑制作不实视频并配以“桃城中学”等文字发布。

微信朋友圈中的科学谣言是怎么制作的?

微信朋友圈中的科学谣言是怎么制作的?

微信朋友圈中的科学谣言是怎么制作的?我们经常能在朋友圈中看到各种看似“科学”的信息,比如“在北京待一天相当于抽20支烟”、“吃一包泡面需要解毒32天”、“微波炉加热食物会产生致癌物”等等。

在看到这些信息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往自己身上联想,甚至有的人还会因为恐慌而转载类似的信息,但是事实上微信朋友圈中看似科学的内容并不科学。

这些看似科学的谣言流传很广,而且危害也很大,我们应该多了解这些科学谣言的制作方法,避免陷入这类不科学的内容中。

首先,制作科学谣言必须要有良好的文字质量,在文章中不能出现错别字、语句不通顺、格式不标准等情况,否则会引起怀疑。

其次,这些内容必须要与我们的生活相关,只有与生活相关的内容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相比于“北极星是北半球最亮的星星”,人们更容易被“食盐抗癌”“牛奶致癌”等内容吸引,而且传播起来也会非常快,其速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另外,微信朋友圈中看似科学的谣言,还需要具备“不严谨的科学性”,能模仿“常识”,和各种信息混杂在一起,让人们分不清信息的真假。

大家可能听说过同时服用维生素和吃虾会导致中毒,这就是常见的“离开剂量谈毒性”,这个谣言具有不严谨的科学性,要造成中毒,甚至死亡,其剂量需要是非常大的,这个谣言中就避开了剂量的问题。

最后,在制造谣言时,还会引用科学文献,从而增强谣言的“可信度”。

现在的互联网非常发达,信息流通非常方便,而且网友也非常具有刨根问底的精神,甚至还会扒出一些谣言制造高手的黑历史。

在网络慢慢发展起来后,曾经有很多畅销书写手都转行做起了网络营销,网络营销的利益是非常吸引人的,所以创造出了很多带有营销目的的网络软文。

对于网络营销人员而言,他们要做的就是吸引用户眼球,得到更多的转发量、点击量以及关注度。

现在的很多文章标题中都有:警惕、震惊、紧急通知、紧急救助、央视曝光、中国人注意了、太可怕了、太重要了、转给你的家人和爱人、一定要转、快转出去等等,我们在看到这些词汇的不要盲目的点进去,应该慎重一些。

用微信传违法案例心得体会

用微信传违法案例心得体会

用微信传违法案例心得体会微信作为一款社交软件,成为了现代人交流、分享信息的重要工具。

然而,随着微信的普及,也出现了一些违法案例,例如诈骗、传播淫秽信息以及散布谣言等。

通过了解这些违法案例,我深刻认识到维护社会稳定和法治秩序的重要性,并对如何正确使用微信进行了深入思考。

首先,诈骗是微信上最常见的违法行为之一。

骗子通过制造假身份、虚假信息等手段,诱骗他人提供个人敏感信息或转账汇款,从而获得非法利益。

这种行为给受害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心理损失。

在我看来,避免成为诈骗的受害者需要提高警惕,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虚假承诺,同时应该通过多渠道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避免被骗。

其次,微信还存在传播淫秽信息的问题。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微信的隐私聊天功能,向他人发送淫秽、色情的文字、图片或视频,破坏社会的道德风尚和公序良俗。

这不仅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也严重违背了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我认为,作为微信用户,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传播、不接收任何淫秽信息,并在发现相关情况时及时举报,维护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再次,微信也被滥用为散播谣言的媒介。

谣言有时是因为个别人的无知或恶意捏造,经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后往往误导大众,导致舆论的偏颇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对此,我认为我们每个微信用户都有责任用正确的信息引导和呼吁,不随意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同时也要培养自己的辨别能力,以避免被谣言所欺骗。

在面对这些违法案例时,我意识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不能推卸。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不为了一时的便利而违法。

其次,要保持警惕,不因好奇心或其他动机而轻信陌生人的诱导,避免落入骗子的陷阱。

此外,我们还应该积极发挥自己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举报违法行为、传播正确信息等方式,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通过对微信违法案例的学习和思考,我认识到在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正确使用、规范管理社交软件的重要性。

只有坚守法律底线,正确引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使微信这一社交工具更好地造福于人们,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专坑老年人的10大谣言

专坑老年人的10大谣言

1. 健康产品的虚假宣传:有些产品声称能够奇迹般治愈各种老年相关疾病或提供长寿效果,但事实上,许多这类产品并未经过科学验证。

2. 虚假医疗建议:某些虚假信息宣称特定的医疗方法或治疗方式可以治愈特定疾病,而这些信息可能是不准确或者甚至是危险的。

3. 金融诈骗:涉及到退休金、养老金或投资的虚假信息。

骗子可能会利用老年人的不了解或恐惧来进行诈骗。

4. 社会安全谣言:包括社会福利、养老金或政府援助等方面的虚假信息,这些可能误导老年人,使其损失财产或权益。

5. 假药:虚假宣传某种药物能够治愈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但实际上没有经过任何医学检验或证实。

6. 营养保健品谣言:虚假宣传某种保健品或补充剂能够提高老年人的免疫力或改善身体功能,但缺乏科学证据支持。

7. 失踪人口传言:虚假信息声称有关失踪老年人或老年人犯罪率的情况,但这些信息可能是无根据的。

8. 社交媒体陷阱:一些社交媒体或互联网平台上可能散布虚假的老年人相关信息或活动,以吸引他们参与,可能涉及个人信息安全风险。

9. 特定疾病的神奇疗法:对于像失智症、阿尔茨海默病等老年常见疾病,可能会宣传某种神奇疗法,但这些并未被证明有效。

10. 老年人生活方式的虚假宣传:某些宣传可能声称特定的生活方式或行为习惯可以使老年人更健康长寿,但这些可能是未经证实的传言。

中老年人的微信朋友圈钟爱谣言和鸡汤?

中老年人的微信朋友圈钟爱谣言和鸡汤?

些 1 年人 U ! J I Z I t 是它 们的拥趸 ,
棚.
频繁转 发 , 仿 佛生活里处 处充满 着
老年 人 为什 么 特别 容 易信 任 任方式十分不同。埘 f对方善意的 冲突电显得没n邶么在意。 年轻 他人
举动 , 青年人和老年人邮能保持较 人烫行重 得久 , 埘 f骗术 的 以圳 更
不 而介。
方 式 加积极 : 他f f 】 对 牛活 满意度 质 、 情感危机 . . 越求越 多的中老 人
队疗费用 长 等背景 卜, 岂年 为湍 和 , 对t 人际关 系l } 1 的 价 、
也就 足 说 , 存面对他 人不 问 目 更高, 趟 到违 背心 愿的 书情 情绪 选择独屑 , 过j 封闭 一 方面, 物 的的 为I 1 、 ] ‘ , 年人和 老年 人的信 反J
中老年 人 的微信朋 友圈 方后 台1 杓统 计, 中老年 人每 U发送 钟爱谣 言 和鸡汤 ?
现女 u 今, l f J 老 年人 I } = 逐渐成 为
微信的活跃用户。据2 0 1 6 年微信官
微信消息次数达4 欲 。 与此 同时 , 他
们 也 在成 为微 信朋 友 圈谣 言的 转发火户 。 调 查显示 , 每个 J J 转发五
基础 。 二 _ { 一
最小化 , 他f l ' 1 4 - C 饯 少 , 对金钱史 … ”一 种 可能的解释 足 , 这种行 也史』 j 【 】 谨 腆。l t T I I l 老 人 佗钱 I 也 足出 名地 1 约, 所以这样 的道 然而 , 倘 物质 、 情感两大 求
然l 『 l j , 一u_ 涉 及道 德判断 和财
产符 , 愿意 信任 的作川则恰 恰桐 为横 式 其 实和 社 会情 绪选 择理 论 向, 注 重朔造 『 J 己 的精 种 人的 信仟度 使他们“ 兀 丁 信其有 , 绪的影 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些微信上的谣言
作者:
来源:《人民周刊》2016年第11期
刚刚过去的5月,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数据统计,仅选取5月11日至5月17日一周数据来看,全国各类重大谣言共20起,其中全国性传播9起。

从地域来看,华东地区4起,华中地区2起,西南地区2起,华北地区1起,华南地区1起。

1. 雷某嫖娼被“电击”和殴打:5月7日晚,家住北京市昌平区的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2009级硕士毕业生雷洋离家后离奇死亡,网上流传出雷洋因嫖娼被“电击”和殴打的视频。

辟谣:雷洋家属委托律师向财新网澄清网上流传的所谓电击雷洋的视频,雷妻已经审看,从服装上看被击人不是雷洋。

@四川公安@中警安徽发布微博称“电击视频”1月发生在广东,不是北京。

2. 大陆赠台大熊猫团团得犬瘟死亡:5月16日,多家媒体报道称,台北市立动物园圈养的大熊猫团团已确诊患犬瘟热死亡。

辟谣:台北市立动物园回应“没有这一回事”,团团仍好好地待在动物园里。

3. 不安装电子标签可以不用交ETC费用:近日,湖北武汉市民的微信“朋友圈”疯传信息称:“不安装电子标签可以不用交ETC费用,路桥中心没有权力处罚,千万不要办ETC。


辟谣:@湖北网警巡查执法发布辟谣声明,个别网站论坛、微信、微博等传播的信息不实,为维护正常的通行费征收秩序,对于歪曲事实、编造、散布谣言者,市路桥中心将收集有力证据向公安机关报案,保留追究造谣诽谤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4. 飞机撒药治白蛾室外不能晒被子:近日,山东、福建、安徽、河北、江苏等多地网友反映被这样一条消息刷了屏:“5月15日至25日室外不要晒被子、衣服,不要吃外面的食物。

尽量减少郊外、户外活动。

飞机撒药治白蛾。


辟谣:南京市绿化园林局5月12日在官微上辟谣称:“根据检测,目前尚未发现我市有美国白蛾虫情爆发,也暂未采取大规模防止措施。

网传上所用飞机喷洒的防治消息并不属实。

”同日,江苏宿迁林业局、无锡环保局、青岛林业局都在官方微博上发布辟谣信息。

福建福州、浙江淳安、陕西西安、甘肃兰州、湖北宜昌等地网警也均在微博上辟谣。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周亚琼、邴凯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