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谣言

合集下载

如果有人在微信里造谣可以报警吗

如果有人在微信里造谣可以报警吗

如果有人在微信里造谣可以报警吗
如果有人在微信里造谣可以报警吗
法律分析:可以。

造谣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会依法被处以行政处罚,如果严重的还会追究刑事责任,在微信上造谣也是造谣,可以报警。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1。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微信时代,我们如何面对谣言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微信时代,我们如何面对谣言

日前,一些人利用微信“朋友圈”散布“警方在医院门口击毙暴恐分子”“西四环又现不明枪声”等谣言,被依法查处。

一石激起千层浪,案件引起很多人“吐槽”:“是该管管了”“别让谣言污染‘朋友圈’”……由此而来的思考是:微信时代,我们如何面对谣言?近几年,即时通信工具异军突起,光微信就有6亿多用户。

刷微信、看公众号、逛“朋友圈”,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新元素。

然而,信息大潮激荡下,也有暗流涌动;情感交汇之中,也有机心暗藏。

“所有的邪恶中,谣言散播最快”。

看看这些年微信上疯传的假消息,“酒驾一律拘役六个月”“暴恐分子扮成干活的人敲门施暴”等,无一不传播着混淆视听、制造恐慌的负能量。

前段时间,“人贩子进京”谣言满天飞的时候,一些很少上网的老人,都心急火燎提醒子女“看住孩子”。

各类微信谣言中,政治谣言尤须警惕。

一些人唯恐天下不乱,或望风捕影,夸大事实;或断章取义,歪曲事实;或杜撰虚构,伪造事实,推出一个个耸人听闻、似是而非的谣言。

不管是以“亲眼所见”吸引眼球,还是打着“还原历史”幌子,其目的都是要搞乱世道人心,不仅“惑众”,更欲“祸国”,其危害不可小觑。

值得警惕的是,就像病毒变异产生新变种一样,微信谣言格外具有煽动性和欺骗性。

与微博开放式的信息共享不同,微信群和朋友圈构成了熟人社交网络,“躲进小楼成一统”,更为私密,信任度也更高。

正如传播学者指出的,“谣言利用了朋友圈”。

特殊的信息生态,既使谣言更易被相信,又使辟谣更为不易。

面对相对封闭又有门槛的圈子,“大喇叭”的声音,很难覆盖那些自吹自唱的“小喇叭”。

《红楼梦》中说,假作真时真亦假。

“转疯了”的鼓动、“集赞送礼”的利诱、“不转不是中国人”的怂恿,让“朋友圈”里的谣言病毒式传播、裹挟式转发,影响更为深广,危害也就更大。

“求助陷阱”让爱心很受伤,“伪科学”给生活造成误导,含沙射影的政治谣言更是离心离德。

当谣言不断刷着存在感,代价却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被消解,社会心态被扭曲,最终从个体到社会都要为之埋单。

中老年人的微信朋友圈钟爱谣言和鸡汤?

中老年人的微信朋友圈钟爱谣言和鸡汤?

些 1 年人 U ! J I Z I t 是它 们的拥趸 ,
棚.
频繁转 发 , 仿 佛生活里处 处充满 着
老年 人 为什 么 特别 容 易信 任 任方式十分不同。埘 f对方善意的 冲突电显得没n邶么在意。 年轻 他人
举动 , 青年人和老年人邮能保持较 人烫行重 得久 , 埘 f骗术 的 以圳 更
不 而介。
方 式 加积极 : 他f f 】 对 牛活 满意度 质 、 情感危机 . . 越求越 多的中老 人
队疗费用 长 等背景 卜, 岂年 为湍 和 , 对t 人际关 系l } 1 的 价 、
也就 足 说 , 存面对他 人不 问 目 更高, 趟 到违 背心 愿的 书情 情绪 选择独屑 , 过j 封闭 一 方面, 物 的的 为I 1 、 ] ‘ , 年人和 老年 人的信 反J
中老年 人 的微信朋 友圈 方后 台1 杓统 计, 中老年 人每 U发送 钟爱谣 言 和鸡汤 ?
现女 u 今, l f J 老 年人 I } = 逐渐成 为
微信的活跃用户。据2 0 1 6 年微信官
微信消息次数达4 欲 。 与此 同时 , 他
们 也 在成 为微 信朋 友 圈谣 言的 转发火户 。 调 查显示 , 每个 J J 转发五
基础 。 二 _ { 一
最小化 , 他f l ' 1 4 - C 饯 少 , 对金钱史 … ”一 种 可能的解释 足 , 这种行 也史』 j 【 】 谨 腆。l t T I I l 老 人 佗钱 I 也 足出 名地 1 约, 所以这样 的道 然而 , 倘 物质 、 情感两大 求
然l 『 l j , 一u_ 涉 及道 德判断 和财
产符 , 愿意 信任 的作川则恰 恰桐 为横 式 其 实和 社 会情 绪选 择理 论 向, 注 重朔造 『 J 己 的精 种 人的 信仟度 使他们“ 兀 丁 信其有 , 绪的影 H

健康养生类话题成微信谣言重灾区

健康养生类话题成微信谣言重灾区

龙源期刊网
健康养生类话题成微信谣言重灾区
作者:
来源:《百姓生活》2017年第01期
2015年,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推出《微信“谣言”分析报告》显示,排名靠前的“谣言”主题是:健康养生、疾病、金钱、人身安全、政治等,其中以“养生食品安全”等死亡焦虑为主题的谣言占55%。

报告指出,健康养生、疾病主题的“谣言”,在引起读者恐慌情绪和死亡焦虑上有着不容小觑的能力。

巧用病从口入的传统观念,将近三分之一(32.2%)的疾病、健康类谣言都涉及食品安全。

在这些谣言里,生病是因为吃了不健康的食物,例如含有激素、致癌的牛奶;含有重金属和寄生虫的小龙虾;长了三四只翅膀的变异鸡……而这些病从口入的谣言,看准了“吃货”们的心理,在这民以食为天的国度,偏偏要让人吃得不安心。

同时,谣言也用防癌当诱饵,趁机卖起净水器和保险。

谣言常常用身边常见的食品用品当陷阱,例如鸡蛋、牛奶、西瓜、蒸锅、肥皂等等。

这些你平时食用、使用时未加思考的东西,突然变成了致命毒药。

更为糟糕的是,“宁可信其有”式的恐慌之后的谣言转发,会把这种恐慌情绪传递给更多的人。

因此,我们在不遗余力地阻击“谣言”、阻止恐慌情绪传播的同时,更要不断加快辟谣的步伐,让真相传播得更远。

微信朋友圈谣言的冷思考

微信朋友圈谣言的冷思考

微信朋友圈谣言的冷思考微信似乎正在重构我们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捧着手机、盯着微信、表情或呆或乐或萌成为了很多人最常见的状态,人们深深爱上了微信!远隔万里的人,只要想念,便可以时刻嘘寒问暖相伴左右;多年无联系的老相识,只要仔细,就可以突然冷不丁的在某个朋友圈点赞党中被发现;原本各种不对称的信息,只要你想,都可以轻而易举的从朋友的朋友中获知;各种优雅美丽的图片、唯美动人的语句、幽默风趣的小文、严谨专业的著作、时尚灵动的广告,在微信里全部应有尽有,人们确实感受到了便捷和实惠!同时,微信的某些方面也让大家头疼不已。

作为一种社交公具,微信号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或多或少与他人有着关联。

按照著名的人际交往理论,只要通过6个人,你就能找到任何一个你想找的人,那么,通过6个人的朋友圈,你会发现什么?在朋友圈密密麻麻的关系网里,有人曾调侃,如果说微博的“三宝”是“转发、滴蜡和祈祷”,那么微信朋友圈的“三宝”非“谣言、代购和鸡汤”莫属。

除开各种千变万化真假难辨的商业代购、广告宣传,微信朋友圈不时发生的传谣事件就是最令人厌烦的事情,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也损害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出于各种目的,利用微信朋友圈制造大量的谣言以及低俗无趣、蛊惑人心的言论、图片、视频进行传播,使微信不可避免地成为谣言传播的第一网络阵地。

一、万达集团因谣言提讼近期,因为某微信公众号冒用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名义发布不实信息,万达集团向北京市法医提起诉讼,索赔1000万元。

据报道,被诉账号主推企业经营管理、成功案例分析、商业最新资讯、营销策略等文章,其发布的内容头条基本被王健林、马云、王石及董明珠等商界大佬的文章“承包”,阅读量都较大。

乍一看这些文章确实很吸引眼球,可是冷静下来想想,这些商界大佬,真的就如此缺这些“被承包的头条”吗?实际情况可能都经不起较真。

谣言止于诉讼,本次提讼不仅仅是打击了这次谣言的发布者,也为广大在微信上发布信息的人敲响了警钟,同时也提醒微信朋友圈看客们注意甄别消息。

关于妥善处置退休工人微信群中传播散布谣言案例综述及思考

关于妥善处置退休工人微信群中传播散布谣言案例综述及思考

204社会治理关于妥善处置退休工人微信群中传播散布谣言案例综述及思考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笔者所在单位,地处四川省南充市一户市属国有企业——四川嘉陵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嘉纺集团)集中、突发一起群体制谣、传谣事件。

通过嘉纺集团党委、所在地嘉龙社区党委、当地公安机关“三方联动”,耐心细致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工作,该事件得以成功化解,没有酿成严重后果。

笔者亲身经历了该事件。

下面,就该事件的经过作简要综述,对值得思考的地方谈点浅显的认识。

事件概述2019年9月23日上午,嘉纺集团准备车间退休工人“筒摇捻整”微信群上发现谣言。

该群成员、嘉纺集团退休工人覃某某在微信群中用语音说,嘉纺集团正在拍卖设备,要把厂房卖了,叫群友互相传播,邀约多喊一些退休工人去中共南充市委员会(简称:市委)、南充市人民政府(简称:市政府)或者南充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市国资委)、南充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简称:市经信局)上访,人越多越好,要求解决股票问题,把卖厂房设备的钱给每个职工分了。

该微信群多达190余人。

9月24日开始,此谣言大量扩散,嘉纺集团退休工人“南棉前纺人”微信群中议论最多,该群微信名为黄某某等其不同车间的多个微信群相继出现此谣言。

短短时间,涉及上千名退休工人在微信群中互相之间进行传播,不良影响越来越大,到市委、市政府集访的风险徒然增大。

在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发生该事件,一旦不能迅速、有效、成功化解,影响将极其恶劣。

原因分析发生此次事件,实质上是嘉纺集团部分退休职工对企业合法、合规处置淘汰落后设备设施等国有资产的程序及途径缺乏必要了解和认识,加上嘉纺集团历经两次不彻底的改制经历,使得他们既关注嘉纺集团前途命运,又普遍担心、忧虑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不能兑现“嘉纺股权证持有卡”,又称“嘉纺股票”,属于1993年3月嘉纺集团股份制改造时,职工购置的“个人股”,涉及金额2000余万元),从而诱发了此次突发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在特定条件下的集中、突发表现。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后真相”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征探究

文化传播·25·随着时代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微信日益成为人们获取日常信息和认知的重要渠道。

微信谣言也随之开始了猖獗的传播,与微博相比微信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当各种信息在这个“场域”中自由流通的时候,那些未经证实的信息流通(即微信谣言)呈现出真相的样子,具有隐蔽性和蛊惑性,而这种基于小圈化熟人社交的模式和信任的强关系进行的谣言传播,使得谣言微信中的传播更容易被相信。

同时,微信封闭性的特点使得谣言在其中难以得到及时的澄清,也导致某一些已经澄清的谣言死灰复燃。

在后真相时代里,受众会更倾向于去阅读与自身的情感经验和观点一致的信息,从而封闭其他认知的渠道沉浸在信息茧房和人际关系的“茧房化”之中,反复叠加同质的意见,是不是与固有观点保持一致成为评判真相的唯一标准。

同时,伴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所带来的时空距离的缩减和信息碎片化,真相传播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公众对于真相认知的速度,情感便在其中发挥着隐秘与重要的作用。

谣言虽然不是后真相时代特有的产物,但后真相时代的确给网络谣言提供了一个最适合的“温床”。

一、相关文献回顾1992年,“后真相”首次被美国《国家》杂志提出用以描述“水门事件”“伊朗门丑闻”和“海湾战争”等事件的共同特征。

2016年《牛津词典》中“后真相”成为年度词汇,用来描述“客观事实在形成舆论方面影响较小,而诉诸情感和个人信仰会产生更大影响”的情况。

社交媒体的兴起则将它从幕后推到了台前。

在国外学者对错误信息在当代社会的普遍性的讨论中,社交媒体也被认为是后真相时代发展背后的进一步动力。

国内大部分学者也认为社交媒体会为人们的日常表达搭建了一个虚拟场景,通过这个虚拟场景加深群体极化,加强人们对于固有思维的认知强化。

在社交媒体构建的数字空间里情感驱动了分化和群体聚合,情感的共鸣是群体形成和维持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成为检验“真相”的唯一标准。

这也就使得谣言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得以大肆地传播。

在后真相时代指涉的核心研究对象之一是网络谣言,微信谣言便成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新媒体环境下微信朋友圈中健康类谣言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新媒体环境下微信朋友圈中健康类谣言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学市探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 f l K W x l 新媒体环境下微信朋友圈中健康类谣言的成因与治理对策赵舒鑫(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对个人的健康信息尤 为关注。

过去人们只考虑吃饱穿暖,而现在考虑的是吃什么健康。

如今,社交媒体成为普通受众接收 信息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平台,不少专业媒体和专业机构选择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和传播与健康有关的信 息,而在传递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健康类谣言。

健康类谣言所传递的信息过于夸张、语言专业性较强,从而使不少受众难辨真假,直接转发。

这样既有损某些专业媒体和专业机构的权威和形象,又危害受 众自身的健康。

因此,本文以健康类谣言传播方传递特点以及健康类谣言出现的原因为出发点,提出 相应的建议和意见,从而使我国的健康知识传播能够给社会带来良好的发展3关键词:健康类谣言;成因;治理对策;社交媒体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新媒体时代,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向人们传递 信息更加便捷与快速。

由于微信的深社交、精传播以 及强圈层关系,其给人的信任感与影响力逐渐提升,人 们越来越青睐于使用微信传递信息。

作为一种新型的 社交软件,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助手,通过 文字交友、语音通话与视频功能传递信息、群聊转发以 及公众号推送等众多功能,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但正是由于大众都聚集于这个圈子内,同时微信功 能中最大的优势在于好友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 多的交流聊天和朋友圈分享推文等,所以在这样的环境 下,不少良莠不齐的信息蔓延到朋友圈、微信群中。

相 对于文化程度较低、辨别能力较差的人,尤其是儿童和 老年人来说,他们作为现代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对这些 虚假信息难辨真假,因此我们总会在微信群中或者朋 友圈中看到家长或长辈们转发健康类谣言。

而随着社 会的不断发展,有些健康类谣言的内容描述过于真实,有时候就连文化水平高的人也会相信,在这样一种情 况下,微信到底如何传播健康类谣言?为什么能够使 人们能够接二连三地传播?它呈现怎样的特点以及如 何治理与应对?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关注、思考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排名前六的“诱导分享”主题是:金钱(94篇)、名人相关(58篇)、社会秩序(36篇)、人
身安全(32篇)、奇闻逸闻(21篇)、健康养生(19篇)、政治/政策相关(19篇)。
1、 你的年龄在?
<16 16-24 25-35 35-45 45-65 >65
2、 你的学历?
没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更高
3、 你使用微信多久了?
<1 1-2 >2
4、 你使用微信的频率?
没有几乎不上隔一段时间每天一次每天多次
5、 你关注的微信平台的种类(多选)
娱乐类营销类资讯类教育类不关注其他
6、 对朋友圈中好友转发的信息,你持什么态度?
完全相信半信半疑不相信就事论事
7、 微信使用过程中,你更相信哪一种消息?
多好友转发关注度高的公众微信号经权威认证的微信号其他
8、 是否亲自验证过好友或公众平台推送的消息真伪?
从未查证个几次经常查证每次都查证
9、 如果你发现好友转发的消息是谣言,你的态度是?
事不关己告诉好友
10、如果发现自己转发的是谣言时,你的态度是?
无所谓下次谨慎,这次算了删除即可立即删除并辟谣
11、你认为自己转发了谣言有什么后果?
只限于好友内部,没什么大不了
好友自己可以自行判断真伪,我没鉴别也没关系
会误导别人,不太好
会通过层层的人际传播造成较大的扩散
助长了网络谣言的传播,间接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12、如果您转发的信息在后来被验证为谣言,在以后使用微信时,您会?
照旧,没什么变化
减少微信朋友圈信息的转发量
下次转发时多加注意
转发前严格要求验证微信信息的真伪
多渠道了解权威辟谣信息
13、您认为微信在安全方面以及公众号信任方面可以如何改进?
14、你在上网时能够有效地运用这些原则分辨出微信谣言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