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的女性形象

合集下载

余华女性形象开题报告

余华女性形象开题报告

余华女性形象开题报告余华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余华的作品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余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并分析其所传递的意义和价值观。

首先,余华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往往具有坚韧和勇敢的特点。

在他的小说《活着》中,女主角福贵的妻子凤霞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性。

她在困境中始终保持乐观和坚强的态度,为了生存和保护家人,她不惜一切代价。

她的形象展现了女性在面对困境时的坚毅和勇气,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农村妇女在艰苦环境中的生存状态。

其次,余华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被赋予一种特殊的智慧和洞察力。

在《活着》中,福贵的妻子凤霞虽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她却具有非常深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她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对生活有着独到的见解。

她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生活的真谛,并通过自己的智慧指导和帮助丈夫度过了许多困难。

她的形象展示了女性在生活中的智慧和洞察力,同时也传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珍视。

此外,余华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还常常具有一种温柔和关怀的特质。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女主角小玲是一个善良而温柔的女性。

她对自己的家人和周围的人充满了关爱和关心,用自己的行动传递出一种温暖的力量。

她的形象展示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思考和呼唤。

最后,余华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还经常被用来探讨和反思社会问题。

在《兄弟》中,女主角莲花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女性,她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各种困惑和挑战。

她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对社会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思考。

她的形象展示了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角色和责任,同时也传达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综上所述,余华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

他通过这些形象展示了女性在不同环境下的坚韧和勇敢、智慧和洞察、温柔和关怀,同时也通过她们传达了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和呼唤。

浅析余华《活着》中家珍的人物形象

浅析余华《活着》中家珍的人物形象

浅析余华《活着》中家珍的人物形象浅析余华《活着》中家珍的人物形象-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摘要】“先锋小说家”余华在文学创作中始终坚持“只为自己的内心写作”,作品直观描述的血腥、暴力、冷酷,离不开对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的追问和思考。

他在《活着》中用温情的笔调感染,用控诉的手法书写在苦难中的人们活着的故事。

如余华所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乐观态度是活着的人活着的基本能力。

《活着》的家珍,作为旧社会的妇女形象贯穿于小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活着家珍逆来顺受形象一、贤妻良母,不离不弃作为妻子的家珍对丈夫福贵的影响是深远的。

从大富大贵的地主家少爷,再到穷苦潦倒的普通农民,在经历丈夫福贵多起多落的生活落差后,家珍始终陪伴在丈夫身边,尽心尽力地扮演着一名贤妻的形象。

作为母亲的家珍对女儿凤霞和儿子有庆的作用是深刻的。

在丈夫无意被强拉去拉大炮当壮丁时,面对婆婆虚弱的身子,不离不弃地照顾老人,抚养子女。

丈夫失踪后接踵而来的艰辛,对于女人来说更是无可想象和承受的。

二、千金小姐,富贵出身小说在开篇介绍到“我女人家珍,是城里米行老板的女儿,她也是有钱人家出身的。

”出身富贵的家珍在早年还是学生的时候,被迫嫁给地主家少爷福贵。

两家人在当时看来的“门当户对”实际上背后有着诸多的不平等,在不自由的婚姻关系链条上,旧社会妇女形象在家珍身上得到很好的诠释。

旧社会的女人对于自由的婚姻多半没有自己可以选择的权利,身为三从四德的优秀典范,如中国俗语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也是造就家珍命运悲剧的原因之一种。

三、逆来顺受,嫁夫随夫面对玩世不恭的败家子、赌徒丈夫的当众暴打后仍默默地顶着大肚子在天黑时独自扶墙回家,福贵从未顾及家珍的感受,作为丈夫,福贵并不称职。

在福贵把家产败光之后,家珍依旧不离不弃,“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即便家珍父亲以重大仪式来把她接回娘家,最后家珍还是义无反顾地将半岁的儿子有庆带回到福贵身边。

浅析余华《活着》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余华《活着》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余华《活着》中的女性形象作者:赵诣来源:《文学教育》2018年第12期内容摘要:余华是著名的中国当代作家,其作品多以细腻的描述刻画丰富的人物形象。

《活着》以小人物福贵的视角,诉说了中国从现代走向当代一段时期的变化以及整个家庭命运的更迭。

本文拟从聪慧明理的顾家女性、历经苦难的坚韧女性、活着之上的抗争女性三个方面来探讨余华小说《活着》中的女性形象,旨在借助家珍、凤霞等鲜活的女性人物,揭示余华作为男性作家如何在作品中塑造女性的多面性格及其形象背后的多重意蕴,以此更好地关照余华作品中的女性人物。

关键词:余华《活着》女性形象顾家坚韧抗争余华是著名的中国当代小说作家,其先锋文学时期的创作极具想象力和创造性,常引读者进入他所建构的奇特的语言世界。

因此,余华在写作初期热衷于进行独立于现实基础的小说创作。

同时,随着不断地积累写作经验和人生阅历,他对善良与美有着更强烈的渴望和呼唤,便逐渐聚焦于个人及现实生活的写作,《活着》正是他在文学创作转型期所撰写的作品。

笔者注意到,余华在《活着》中以男性为中心,刻画了坚韧豁达的男性形象——福贵,然而书中的女性形象也在读者的脑海里烙下印记:聪慧懂事的米行千金家珍在丈夫福贵落魄的时候依然用自己的智慧教导福贵,帮助福贵戒掉赌博;勤劳的女儿凤霞在吃不饱饭的饥荒年代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代替母亲和父亲撑起整个家。

面对接踵而来的无情命运,她们坚韧承受,与命运抗争。

由此,笔者拟从聪慧明理的顾家女性、历经苦难的坚韧女性、活着之上的抗争女性三个方面来分析《活着》中的女性形象,借此补充学界关于《活着》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以此感知余华小说中鲜活的女性人物。

一.聪慧明理的顾家女性福贵的一生,像一艘在风暴中航行的轮船。

海上的风浪不断地涌上甲板,让它感受到海水的刺骨。

屡经磨难的福贵,却仍然坚韧地活着,这其中包含他在一次次悲剧命运的打击下领悟到超然于世的心态,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妻子家珍的不离不弃、风雨相依,和女儿凤霞的勤劳善良带给他无穷的信心。

《活着》人物形象读后感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活着》人物形象读后感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活着》人物形象读后感《活着》是由余华所著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亲身经历,揭示了中国农村的苦难、家庭的破碎以及人性的无限扭曲。

在这本小说中,作者精心刻画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命运和内心都展现出了强烈的生命力和复杂的情感。

下面将对《活着》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福贵福贵是本书的主人公,也是整部小说的灵魂。

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通过家族努力,拥有了一片田地。

然而,他的命运却在一瞬间发生了剧变。

他一度失去了家人,被迫流亡,成为一个无依无靠的人。

在艰难的岁月里,福贵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苦难,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正义的追求。

福贵的坚韧和乐观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在最黑暗的时刻,他能够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忍受痛苦的力量。

他从来没有怨天尤人,反而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困难。

尽管遭受了无尽的折磨,福贵始终坚信生活不仅仅是痛苦和困苦,而是充满了美好和可能性。

福贵的人物形象告诉我们,哪怕命运曲折,哪怕生活艰辛,我们都应该秉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去面对。

他的坚韧和乐观也成为了其他人物形象的象征,激励着他们不断向前。

晓霞晓霞是福贵的妻子,是一个坚强而有勇气的女性。

在福贵最困难的时候,晓霞变得顽强而坚定,她承担起照顾福贵的责任,默默地守护着他。

她是一个细心而善良的女人,她的存在给予了福贵力量和勇气去面对一切困难。

晓霞的形象体现了一个家庭妇女的伟大和力量。

她无条件地支持和爱护着福贵,毫不犹豫地舍弃了自己的幸福,而只是默默为福贵的生存而奋斗。

通过晓霞,作者传达了人性中的温情和家庭的重要性。

阿耐阿耐是福贵的女儿,她是一个机智聪明的女孩。

在面对种种困境时,她经常是福贵的得力助手,也是他最亲密的伙伴。

她有着一颗善良而独立的心,她总是在有限的资源中寻找希望和生活的可能性。

阿耐的形象传达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乐观精神。

尽管她年幼,却能够理解并应对困境,她一直在尽力保护福贵,为他寻找生活的希望。

通过阿耐,作者呼吁读者要勇敢面对挑战,并从中找到力量和智慧。

现实主义小说解读活着主题与人物分析

现实主义小说解读活着主题与人物分析

现实主义小说解读活着主题与人物分析现实主义小说解读《活着》:主题与人物分析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文学流派之一,它以真实、客观地描绘社会生活为主要特点。

余华的小说《活着》也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通过对主题的深入探讨以及对人物的精细刻画,展现了残酷的现实与人性的悲剧。

本文将从主题和人物两个方面对《活着》进行解读。

一、主题解读《活着》的主题围绕着“生存”这一核心展开,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反映了人在极其恶劣环境下的生存状态。

小说以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为背景,揭示了农民阶级的苦难与命运。

作者用真实而生动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人们在战争、饥荒和政治运动中所经历的磨难,以此暴露社会阶级矛盾和人性的丑陋面。

在小说中,福贵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经历了种种困苦和灾难,但他却一直追求生存,并在生死线上挣扎着延续生命。

小说对于人的生命的探讨不仅限于活着本身,更关注活着的意义以及生活在世上的价值。

通过这一主题,余华让读者思考人的存在状态与人性的价值。

二、人物分析1. 福贵:福贵是小说的主人公,他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从小经历了家庭的贫困和传统封建观念的束缚。

在悲剧接踵而至的命运中,福贵所面对的困境不断加深,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执着,始终努力寻找生存的希望。

福贵的形象展现了小人物的坚强与勇敢,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

2. 福贵的妻子:福贵的妻子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女人,她在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与帮助作用。

尽管她也经历了诸多的痛苦,但她始终保持了对家庭的忠诚和对福贵的无私支持。

她的形象展现了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和温暖的力量。

3. 尤四姐:尤四姐是福贵的妹妹,她是一个爱情的受害者。

尽管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但她却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压迫。

她的形象体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助和受制于男性的命运。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作者生动地表达了小人物在动荡年代中的生存状态和家庭关系。

这些人物形象的丰满刻画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浅析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王晓蕊余华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小说作家,其在先锋文学时期所撰写的一系列作品在扎根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又具有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往往以社会生活底层某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的生活经历为缩影,使读者进入他所构建的语言世界中,进而观照到整个社会民众的现实生活状况,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是中国作家常常应用到的。

余华的一系列小说,如《活着》《兄弟》等均运用大量笔墨塑造了许多经典男性形象,大部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将视线聚焦于性格各异的男性上,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余华对女性形象的建构和刻画。

在余华的小说中,女性作为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虽在当时时代下并未能摆脱作为男性附庸的形象和思维,但是其以忍辱负重的姿态承受着来自家庭的压力和苦难的折磨,在生活的磨砺之中展现出了较大的包容性和忍耐力,体现出了女性在温和、柔弱外表下隐藏的巨大力量和母性光辉,亦值得后来人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进行人物特征的细致剖析和人性特点的深刻感悟。

一、聪慧明理的家庭女性——《活着》中的女性角色家珍余华小说《活着》主要讲述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社会变革的巨大浪潮下,农民福贵在他的一生中、在命运的翻云覆雨中经历了种种苦难,身边的所有亲人在变故中一个个离去的故事。

福贵这一男性形象,在屡经磨难之后仍然坚韧地活着,这其中自然映射出他在一次次悲剧命运打击下所形成的看淡世事、超然物外的精神,但同时也包含妻子家珍的包容信任。

《活着》中的女性形象家珍是封建社会下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小说里,家珍的每一次出场,几乎都伴随着福贵人生道路和命运上的不如意。

福贵在给母亲看病的途中不慎被国民党军人掳去当兵,当他多年后重返家中,母亲却已在等待和遗憾中去世;这时的家珍宽慰福贵:“我不想再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能给你做一双新鞋。

”由此可见,在飞来横祸和福贵多年的杳无音讯面前将所有的抱怨和苦水都一一咽下,劝说福贵带着家庭的责任和希望继续生活下去。

后来,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后,家中越来越贫困,也是家珍拖着饱受疾病折磨的身体,到娘家带回了一小袋米,解决了家里的燃眉之急。

从《活着》人物家珍浅析旧社会女性的坚强

从《活着》人物家珍浅析旧社会女性的坚强

家珍说:“让我去看看有庆吧。

”我知道骗不下去,就背着家珍往村西走,家珍低声告诉我:“我夜夜听着你从村西走过来,我就知道有庆死了。

”家珍自福贵从西村回来就知道有庆死了,因为她知道西村还葬着福贵的父亲和母亲,她知道福贵怕他承受不来而对她撒谎,她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才要求福贵带她去见有庆。

这一切她都知道,只是不想让福贵再添烦恼,可见家珍是那么地深爱着福贵。

命运是无情的,风霞死于难产,这致命的一击彻底打垮了家珍,她平静地离开了这个多灾多难的世界,“家珍像是睡着一样,脸看上去安安静静的,一点都看不出难受来”。

人啊,活着时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时候也会想个法子来宽慰自己,家珍到那时也想通了,她一遍一遍地对我说:“这辈子也快过完了,你对我这么好,我也心满意足,我为你生了一双儿女,也算是报答你了,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过。

”走完了这一世,与你相伴是最大的幸福。

面对死亡,家珍不畏惧,因为这样就不会给福贵带来负担。

即使离开人世,家珍依旧让福贵好好活下去,为了她,为了这个家。

家珍陪着福贵送走了双亲,儿女,最后也送走了自己。

一次次的死亡打击没有击垮这个坚强的女人。

这体现了旧时代女性坚强的一面。

不过,无论是为了自己的男人而活,还是为了自己的儿女而活,家珍都是为了这个家而活着。

福贵不在了,这个她辛苦维持着的也是家,但若是她离开了,这个家也就散了。

家珍为这个家付出的,远远要比福贵多得多。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家珍给了福贵一个家,使福贵有了活着的基本。

因此,旧社会的女性大都是以家为中心的。

最自然的爱—母爱《活着》中家珍这一女性形象,给我们传递了一种真善美,对命运的不屈不饶,对生命的顽强,对家人的珍惜。

家珍是一个为了子女而活的母亲典型。

母爱的力量是很伟大的,一个女人可以为了自己的孩子而舍弃自己的幸福,付出所有的一切,家珍也不例外。

当福贵把已经送人的女儿凤霞重又带回家时,“家珍轻轻地笑了,笑着笑着眼泪掉了出来”,可以想见家珍不愿离弃女儿的心情,可以想见家珍多么珍惜一个家的完整。

论余华的《活着》

论余华的《活着》

论余华的《活着》余华的小说《活着》是一部深刻的文学作品,它反映了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复杂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小说中的人物、主题和叙述技巧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余华小说的风格以及其对中国文学的价值。

一、人物分析小说的主人公是福贵,他是一个平凡的农民,但在动荡的历史时期中经历了许多不幸的变故。

福贵具有特殊的体验,他亲身经历了苦难和死亡,但他依然能够坚强地生存下去。

这说明了福贵在心理上的强大和适应能力。

他的性格也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愚昧和顽固,但这些缺点也使他更加真实。

福贵的女儿小福贵也是小说中的一个关键人物。

她展现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女性的形象,她患病、被卖、死亡,但是她也表现出内心的坚强和玲珑剔透的品质。

其他人物如福贵的父母和妻子等也都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他们与福贵一样,经历了生死考验。

二、主题分析《活着》的主题包括生命、死亡、家庭、人性等。

小说描绘了福贵一家人在改革开放时期所经历的一系列困境,成功地表现了生命这一主题。

通过小说中对食物、财产等物质生活的描述,以及对感情、尊严等精神需求的探讨,体现了生命的宝贵价值。

死亡是小说另一个重要的主题,福贵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子女相继死去,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小说中也论述了家庭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每个人都应有的人性尊严。

三、叙述技巧分析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深入了解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小说也通过时间和空间的重合,使小说呈现出复杂而有序的叙述方式。

小说的语言简单而朴素,同时也富有意象和象征性。

通过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本书可以被归类为魔幻写实主义,它利用了幻想和现实元素的交织,直接描述和间接象征的手段来呈现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和现象。

结论:《活着》充分体现了余华小说的独特风格,以及对中国文化、社会和历史的深刻反思。

福贵和其家人的遭遇,反映了社会中某些群体的生存状况,更凸显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小说的语言简单而朴素,但却充满了情感和文化意义,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珍贵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的女性形象
赵诣1,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南京市 210000
[摘要]余华是著名的中国当代作家,其作品多以细腻的描述刻画丰富的人物形象。

《活着》以小人物福贵的视角,诉说了中国从现代走向当代一段时期的变化以及整个家庭命运的更迭。

本文拟从聪慧明理的顾家女性、历经苦难的坚韧女性、活着之上的抗争女性三个方面来探讨余华小说《活着》中的女性形象,旨在借助家珍、凤霞等鲜活的女性人物,揭示余华作为男性作家如何在作品中塑造女性的多面性格及其形象背后的多重意蕴,以此更好地关照余华作品中的女性人物。

[关键词]余华《活着》女性形象顾家坚韧抗争
余华是著名的中国当代小说作家,其先锋文学时期的创作极具想象力和创造性,常引读者进入他所建构的奇特的语言世界。

因此,余华在写作初期热衷于进行独立于现实基础的小说创作。

同时,随着不断地积累写作经验和人生阅历,他对善良与美有着更强烈的渴望和呼唤,便逐渐聚焦于个人及现实生活的写作,《活着》正是他在文学创作转型期所撰写的作品。

笔者注意到,余华在《活着》中以男性为中心,刻画了坚韧豁达的男性形象——福贵,然而书中的女性形象也在读者的脑海里烙下印记:聪慧懂事的米行千金家珍在丈夫福贵落魄的时候依然用自己的智慧教导福贵,帮助福贵戒掉赌博;勤劳的女儿凤霞在吃不饱饭的饥荒年代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代替母亲和父亲撑起整个家。

面对接踵而来的无情命运,她们坚韧承受,与命运抗争。

由此,笔者拟从聪慧明理的顾家女性、历经苦难的坚韧女性、活着之上的抗争女性三个方面来分析《活着》中的女性形象,借此补充学界关于《活着》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以此感知余华小说中鲜活的女性人物。

一、聪慧明理的顾家女性
福贵的一生,像一艘在风暴中航行的轮船。

海上的风浪不断地涌上甲板,让它感受到海水的刺骨。

屡经磨难的福贵,却仍然坚韧地活着,这其中包含他在一次次悲剧命运的打击下领悟到超然于世的心态,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妻子家珍的不离不弃、风雨相依,和女儿凤霞的勤劳善良带给他无穷的信心。

家珍的出场,伴随着福贵整日整夜的豪赌和彻夜不归。

当时她怀着7个多月的有庆,
1作者简介:赵诣,2001.02.06,男,回族,籍贯南京市,就读于金陵中学河西分校,高中在读,研究方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

独自一人找到了青楼,“一声不吭地跪在”福贵面前2,手气正旺的福贵大骂家珍,让她滚
出去,甚至对她大打出手,自始至终家珍只有一句“你跟我回去”。

自始至终都是和声细语,生怕福贵不回家。

后来,福贵输光家产,家珍也生下儿子有庆。

可是好景不长,福贵在给
母亲看病的路上被国民党抓去当兵。

等回到家,母亲早已去世了。

家珍及时宽慰福贵道:“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给你做一双新鞋。

”3家珍用她的善良的心,感化着
福贵。

后来,家珍生了软骨病,先是不能下地干活,到最后连针都提不起来。

但是她努力
地不拖累这个家,不拖累福贵。

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后,家里越来越穷,她拖着病怏怏的
身体,到娘家带回来了救命的一小袋米,挽救了整个家。

从这些细节,一点一滴都流露出
家珍对于丈夫,对于家庭的无私爱意。

余华在塑造家珍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有意抹去了家珍的个性,把她和家庭捆绑在了一起。

家珍虽然接受过新式教育,但还是因为封建思想的保守性,没能跳脱出家庭和亲
人间的束缚,成为了丈夫和孩子的附属品。

她是福贵的妻子,凤霞的母亲,她所做的一切,更多是为了家庭的完满与和谐。

在福贵赌博的时候,她并没有像平常妻子一样,表现出应
有的愤怒、激动和悲哀等情绪。

恰恰相反,她从不顶撞福贵,都是出离于愤怒的逆来顺受。

她因维护家庭的完整性而牺牲个人情感,把自己的意志让位于家庭的利益,映射以男性为
主导的社会部分现代女性群体的思想。

二、历经苦难的坚韧女性
余华作为先锋文学作家,善于用冷酷的笔法塑造人物形象,使读者走出人物命运的漩涡,能够更为客观地认识文中人物,体会言外之意。

《活着》中的人物命运大都悲惨,然而在悲剧的背后,彰显的是生命的韧性。

福贵在一幕幕悲剧中成长,家珍和凤霞同样在大风
大浪的包围中灌溉了坚韧的生命之树。

与福贵相比,她们的坚韧与坚守显得尤为珍贵,暗
含着作者对于女性的关注,也为文本增添了更多温情。

坚韧伴随了家珍坎坷的一生。

她初为人妻时,福贵尚未完全落魄却日夜贪恋赌场。

她坚定地走进赌场,苦心劝说福贵放弃赌博。

在福贵的威逼、殴打之下,她依然不屈服、不
还手,只是默默地跪着,重复着那句:“你跟我回去。

”4短短五个字,是家珍作为妻子对
丈夫的等待,是家珍作为少奶奶对少爷的规劝。

面对丈夫的威严,家珍这看似不起眼的一
2余华:《活着》,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年,第16页
3同上,第67页
4同上,第1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