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准则》的新旧对照
2019年年新会计准则与旧版内容的不同比较.

一、《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一)仍然称为基本准则,所有企业均须执行,未按照国际惯例使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一词。
(二)明确了会计目标。
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从理论上讲,我国的会计目标兼具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但是,我国会计目标显然将受托责任观放在第一位,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国际上普遍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一定差别。
(三)删除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而代之以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八个方面。
(四)权责发生制融合在基本假定中,历史成本体现在会计要素计量部分。
(五)会计要素定义遵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但收入与费用的定义部分地引入了资产负债观,这主要是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的相关条款。
(六)引入利得和损失两个概念。
同时,对于利得和损失又区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在理论上,前一种利得和损失实质上尚未实现,后一种利得和损失已经实现。
(七)首次规范会计计量属性。
规定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而且强调企业在会计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规定,财务报表的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价值和现值。
(八)取消了会计记账须用中文以及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要求。
二、《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一)符合条件的存货发生的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
这一规定体现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中,即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也就是那些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如造船厂的船舶)。
新旧会计准则会计科目对照表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商誉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
66
1801
长期待摊费用
长期待摊费用
67
1811
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
68
1821
独立账户资产
※
69
1901
待处理财产损溢
待处理财产损溢
企业在清查财产过程中查明的各种财产盘 盈、盘亏和毁损的价值。物资在运输途中 发生的非正常短缺与损耗,也通过本科目 核算。
第 3 页
新会计准则培训资料
顺序号
编号
新会计准则使用科目
原会计制度使用科目
核算内容 企业因出售、报废、毁损、对外投资、非 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原因转出的 固定资产价值以及在清理过程中发生的费 用等。 企业(租赁)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出资产 的未担保余值。 企业(农业)持有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原价 企业(农业)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的累计 折旧。 企业(农业)持有的公益性生物资产的实 际成本。 企业(石油天然气开采)持有的矿区权益 和油气井及相关设施的原价。 企业(石油天然气开采)油气资产的累计 折耗。 企业持有的无形资产成本,包括专利权、 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 权等。 企业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计提的累 计摊销。 企业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 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价值。 企业已经发生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 的分摊期限在 1 年以上的各项费用,如以 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税资产。 企业(保险)对分拆核算的投资连结产品 不属于风险保障部分确认的独立账户资产 价值。
在途物资
在途物资
28 29 30
1403 1404 1405
原材料 材料成本差异 库存商品
原材料 材料成本差异 库存商品
新旧会计准则:企业会计科目表对比

新旧会计准则:企业会计科目表对比注:上述新旧比照中,旧科目仅以《企业会计制度》科目表为依据,未考虑科目说明提及的可选择增加科目,也未考虑原准则指南、专项办法和补充规定中补充的会计科目。
1001 库存现金:只是增加了“库存”二字,应该要是为了编制现金流量与大现金的概念做进一步的区隔;1002 银行存款:1003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银行业专用科目;1011 存放同业::银行业专用科目;1012 其他货币资金:这个老科目了,就不用解释了;1021 结付备付金:证券业为证券交易的资金清算与交收而存入指定清算代理机构的款项;1031 存出保证金:金融企业因办理业务需要存出或交纳的各种保证金款项;1101 交易性金融资产:原科目名为短期投资,核算企业为交易目的所持有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企业持有的直接指定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金融企业接受委托采用全额承购包销、余额承购包销方式承销的证券,符合条件的也在本科目核算(由于我这里只说一般企业的科目问题,对于金融行业的设置就不细加阐述了);应设置“成本”、“公允价值变动”进行明细核算;1111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金融企业专用;1121 应收票据:(老科目);1122 应收帐款:原来的科目编码好象是1131;1123 预付账款:(老科目);1131 应收股利:(老科目);1132 应收利息:(老科目);1201 应收代位追偿款:保险企业用的;1211 应收分保账款:保险企业使用;1212 应收分保合同准备金:再保险分出企业使用;1221 其他应收款:核算除以上科目以外的其他各种应收及暂付款项;1301 贴现资产:银行企业使用;1302 拆出资金:金融企业使用;1303 贷款:银行企业使用;1304 贷款损失准备:同上;1311 代理兑付证券:证券、银行等企业使用;1321 代理业务资产/受托代销商品:核算范围有所扩大,核算不承担风险的代理形成资产,包括受托理财业务进行的证券投资和受托贷款;企业采用收取手续费受托代销的商品,可以使用受托代销商品科目;1401 材料采购:你又回来了,别来无恙?名称由“物资采购”恢复到原来了;1402 在途物资:一般对应原则,似乎应该与1401保持一致,但这个科目没有恢复,不知为何,是不是设置科目的人忘记改了,呵呵;1403 原材料:(老科目);1404 材料成本差异:(老科目);1405 库存商品:(老科目);1406 发出商品:采用支付手续费委托销售的企业,可以单独设置“委托代销商品”;1407 商品进销差价:(老科目);1408 委托加工物资:(老科目);1411 周转材料:其实就是原来的“低值易耗品”、“包装物”(建筑承包企业的钢模板、木模板、脚手架等可循环使用的物品也在本科目核算),换个名字而已,也可以按照老习惯设置“低值易耗品”、“包装物”;1421 消耗性生产物资:农业企业使用科目;1431 贵金属:金融企业使用;1441 抵债资产:金融企业使用;1451 损余物资:保险企业使用;1461 融吱租赁资产:租赁企业专用;1471 存货跌价准备:这个也不需要解释;1501 持有至到期投资:这个科目我也不是很明白,其标准解释是“核算企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不过这“持有至到期”该如何解释呢?是否指有合作期限的合资性质企业,其股东方应作为“持有至到期”?我也不是很清楚,欢迎大家一起探讨;1502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作为减值准备科目应该具有一般减值准备的性质,不过是相对应1501科目使用;1503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企业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包括划分为可供出售的股票投资、债券投资等金融资产,感觉使用范围比较窄,既需要可供出售,还需要是金融资产;1511 长期股权投资:总算出来一个比较熟悉的朋友;1512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对于1511而使用;1521 投资性房地产:与时俱进(发现这个词在智能ABC中竟然没有收录,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是容易被淘汰的),这个科目核算按成本模式及按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有点拗口吧,我也觉得);按成本计量模式的,可以单独设置“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科目,比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进行账务处理;其实我个人理解这科目就是固定资产科目子目,不过现在为了体现与时俱进赶时髦,单独把它拿出来而已;1532 未实现融资收益:核算企业分期计入租赁收入或利息收入的未实现融资效益;1541 存出资本保证金:保险企业使用;1601 固定资产:你总算出来了,编号涨了100;1602 累计折旧:跟1601是一对好兄弟;1603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加上你就是3个了;1604 在建工程:你也应该算老革命了;1605 工程物资:没有什么变化;1606 固定资产清理:特别提醒,清理后属于生产经营期间正产的处理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处理非流动资产损失”;属于自然灾害等非正常原因造成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1611 未担保余值:租赁企业使用科目;1621 生产性生物资产:农业企业专用,我估计产奶的牛羊应该列入本科目,而肉用牛羊应该列入“消耗性生物资产”,不知是否如此;1622 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农业企业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计提累计折旧;1623 公益性生物资产:农业企业使用,我翻了一下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指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可是既然是“公益性生物”,能在可预期的未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吗?不知道资产有没有重新定义?或者这里的“经济利益”是无形上的?1631 油气资产:这个科目也很有特色,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使用的;1632 累计折耗: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使用,我估计与“累计折旧”使用方法差不多;1701 无形资产:新旧准则差异比较明显,我想就此稍微作一些展开:1、使用范围,新准则明显扩大了本科目适用范围,其定义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老准则强调“长期”,排除了以销售为目的;而新准则定义及解释中没有强调“长期”,更直接将“用于销售”作为本科目适用的内容之一,是否可以认为软件企业生产的软件也应该列入本科目,而不是列入“库存商品”呢?我还没有看到详细说明,翻看“库存商品”科目也没有征对性说明;2、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计量,原准则明确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入帐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新准则规定“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费用”,而“开发阶段的支出”如果符合相关条件是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我认为这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自主开发无形资产的积极性,降低企业开发初期费用支出;3、核算方式,一般购入无形资产核算方式不变,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在研发过程中先在成本科目“5301研发支出”归集,研发申请完成后,根据规定可以资本化的支出结转至本科目,不符合相关要求的支出直接转入当期费用;4、摊销方式,原准则直接借记相关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新准则增加了“累计摊销”科目,核算方法与固定资产折旧类似;5、摊销的例外情况,原准则指出“如果合同没有规定受益年限,法律也没有规定使用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10年”,新准则要求“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按我理解应该是在“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一次性进费用;6、采取“未来适用法:,首次执行日处于开发阶段的内部开发无形资产,执行日前以费用化的开发支出,不追溯调整;执行日及以后发生的开发支出,符合条件的予以资本化,企业持有的无形资产,以执行日的摊余价值作为认定成本,在剩余使用寿命内按新准则规定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停止摊销,首次执行日之前已计入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的土地使用权,符合新准则规定的应当单独确认为无形资产的,在首次执行日重新分类,将归属于土地使用权的部分从原账面价值中分离,按照新准则规定处理。
新老会计制度转换对比(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会计制度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也在不断进行着变革。
本文旨在通过对新老会计制度的对比分析,揭示其差异和特点,为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引言会计制度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企业、政府和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规范和指导。
我国会计制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多次变革,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本文将对新老会计制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二、新老会计制度概述1. 新会计制度新会计制度是指201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它是我国会计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新会计制度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为基础,旨在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促进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2. 旧会计制度旧会计制度是指2015年12月31日之前施行的会计制度,主要包括《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等。
旧会计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差异较大等。
三、新老会计制度对比分析1. 基本准则(1)新会计制度: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基础,强调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
(2)旧会计制度:以我国国情为基础,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一致性。
2. 资产负债表(1)新会计制度:资产负债表项目更加细化,如金融工具、生物资产等。
(2)旧会计制度:资产负债表项目相对简单,如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等。
3. 利润表(1)新会计制度:利润表项目更加细化,如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等。
(2)旧会计制度:利润表项目相对简单,如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等。
4. 现金流量表(1)新会计制度:现金流量表项目更加细化,如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等。
(2)旧会计制度:现金流量表项目相对简单,如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等。
5. 会计处理方法(1)新会计制度:会计处理方法更加科学,如收入确认、固定资产折旧等。
会计政策解读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差异比较

会计政策解读-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差异比较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要求上市公司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与原基本会计准则相比,新基本准则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1、整体结构的变化:原基本准则为十章,分别为总则、一般原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财务报告以及附则等。
新基本准则为十一章,除新增了第九章"会计计量"之外,将第二章的名称由"一般原则"修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突出了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用的信息。
2、修改了基本准则的目标。
原基本准则的目标为统一会计核算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新基本准则则将目标修改为统一企业会计标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也就是说增加了"规范会计行为".3、增加了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旧基本准则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并未作明确的规定。
新基本会计即第四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4、对会计的一般原则进行了较大的修改,这不仅表现在基本准则章节名称的变化,而且还表现在具体的内容上。
新会计准则将原基本准则中的"一般原则"章节变更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原基本准则中规定了12项基本原则,即7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重要性、明晰性)和5个计量和确认方面的基本原则(实际成本计价原则、费用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支出原则及谨慎性原则)。
新基本准则则进行了补充与修改,将会计原则修改为8个原则(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第一讲 新《企业会计准则》变化内容 - 新《企业会计准则》

第一讲新《企业会计准则》变化内容第一节新《企业会计准则》概况一、新准则的发布和实施情况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包括1个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宣告中国建立了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根据财政部的规定,要求上市公司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注:按照安排,2008年要求大型企业执行;2009年要求中型企业执行。
2009年后,大中型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
二、制定新准则的必要性1.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
例如,1998年年末,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价总额中,有70%来自非英国公司。
经济依存度增加要求统一会计这一“商用语言”。
2.其他国家的国际化策略。
至2005年末全世界累计有91个国家和地区允许或要求采用国际会计标准,包括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甚至印度、巴基斯坦也采用了国际标准。
其他国家的会计标准先进了,资本就容易向其流动,这就要求加快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
3.降低筹资成本的需要,如大型企业同时在国内外上市,信息披露成本非常高。
如果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趋于一致,得到国际承认,就可以降低筹资成本。
4.使用者需求变化的影响:投资银行、证券分析师、财务分析师,对目前主要采用历史成本信息有用性较低,赞成更多采用公允价值。
例如,购入股票100万元(历史成本),期末市价上涨到120万元(公允价值),则表明现有资产为120万元。
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构成及与国际会计标准的比较(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组成企业会计准则由基本准则(1个)、具体准则(38个)和应用指南三部分组成:(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标准的比较1.国际会计标准的含义国际会计标准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所发布。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成立于2001年,其前身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成立于1973年)。
国际会计标准具体由《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组成。
新旧会计准则差异分析对照

新旧会计准则差异分析对照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新旧会计准则差异分析对照准则是对原准则的继承、发展和完善,大部分规定与原准则相同。
抛开体例和文字表述等形式上的差异,两者的主要差异(并非全部差异)如下:1.《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①存货发出计价原准则: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新准则: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②借款费用原准则:不能计入存货成本新准则:符合条件的可以资本化2.《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①规范的范围原《投资》准则包括股权投资、债权投资且划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
新准则仅规范长期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和短期股权投资纳入《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
②权益法的应用范围原准则: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
新准则:1、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2、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3、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4、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核算。
3.《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①规范的范围:新准则分离出部分固定资产由《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范。
②新准则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弃置费用因素。
③新准则取消了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固定资产发生后续支出时其确认原则同初始确认固定资产的原则: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④利息原准则:不考虑购买固定资产延期付款的折现和利息问题;新准则: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格的现值为基础确定。
新旧会计制度的对比(3篇)

第1篇一、引言会计制度是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会计制度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
本文将从新旧会计制度的基本概念、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报表等方面进行对比,以期为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提供参考。
二、新旧会计制度的基本概念对比1. 旧会计制度旧会计制度主要指我国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
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 新会计制度新会计制度主要指我国2017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202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
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在继承旧会计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一致性和及时性。
三、新旧会计制度会计要素对比1. 旧会计制度会计要素旧会计制度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五大类。
其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静态要素,收入、费用为动态要素。
2. 新会计制度会计要素新会计制度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类。
与旧会计制度相比,新会计制度增加了“利润”这一会计要素,使会计信息更加全面。
四、新旧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对比1. 旧会计制度会计科目旧会计制度会计科目体系较为简单,主要包括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费用类等科目。
2. 新会计制度会计科目新会计制度会计科目体系更加完善,增加了“金融工具”、“收入”、“费用”等一级科目,并对部分二级科目进行了调整和合并。
例如,将旧会计制度中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合并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将“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合并为“应收款项”。
五、新旧会计制度会计报表对比1. 旧会计制度会计报表旧会计制度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这些报表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2. 新会计制度会计报表新会计制度会计报表体系更加完善,增加了“财务报表附注”和“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等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企业会计准则》的新旧对照及其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2006中国新会计准则分析
目录
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一部分基本准则对照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11
第二部分已颁布的16个具体会计准则对照分析
1、债务重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13
2、非货币性资产_____________________14
3、长期股权投资_____________________15
4、存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
5、固定资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
6、无形资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
7、借款费用________________22
8、收入__________________23
9、现金流量表_______________24
10、建造合同________________25
11、租赁_________________26
12、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_____28
13、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______________29
14、中期财务报告_____________________30
15、关联方披露__________________31
16、或有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32
第三部分新发布的22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对照分析
(一)一般业务的具体会计准则
1、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________________33
2、投资性房地产___________________34
3、企业合并_____________________36
4、合并财务报表___________________38
5、资产减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1
6、政府补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44
7、所得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6
8、外币折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48
9、财务报表列报____________________49
10、分部报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50
11、股份支付_____________________51
12、职工薪酬____________________53
13、企业年金基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54
14、每股收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6 (二)特殊业务的会计准则
1、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等四项准则____________58
2、原保险合同_____________________62
3、再保险合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4
4、生物资产_____________________65
5、石油天然气开采____________________67
关于《企业会计准则》的新旧对照及其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其中,17项为对已往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22项为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明晰了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框架,就是以基本准则为指导原则,以存货、固定资产等一般业务准则为主线,兼顾石油天然气、生物资产等特殊行业所涉及的业务准则,按照现金流量表、合并财务报表等报告准则进行列报,涵盖了企业绝大部分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披露。
至此,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新准则将对公司财务报告产生较大影响,以下,我们分类列举了可能对公司业绩产生较大影响的若干规定:第一类:可能使利润得以提升的若干规定。
(1)债务重组:原准则规定,支付的对价与重组债务的差额应计入资本公积;新准则规定,用以清偿债务的公允价值与债务的差额应计入当期损益,并详细就以现金、非现金偿付,以及债转股等几类清偿方式分别规定了细则。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原准则规定,以换出资产的帐面价值与相关税费之和作为换入资产的入帐价值,这样,在没有补价的情况下,就不产生损益;新准则规定,以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作为换入资产
的入帐价值,这样,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的帐面价值的差额可计入当期损益。
(3)长期股权投资:原准则规定,初始投资成本与被投资单位帐面价值出现差额时,作为股权投资差额列示,并予以逐年摊销;新准则规定,当初始投资成本大于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不调整初始投资成本,小于该公允价值时,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投资成本。
这样,当出现长期股权投资小于被投资单位净资产相应份额时,原规定是按不低于10年的期限摊销,逐年计入公司利润,新规定下可将其一次计入当期损益。
(4)投资性房地产:原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及存货的计量属性一般均为历史成本,并计提折旧或摊销;新准则规定,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应以成本模式为基准计量模式,在满足一定条件下,也可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不需计提折旧或摊销,而是以期末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帐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帐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条规定在当前房地产市场呈繁荣景象时对公司业绩较为有利。
(5)借款费用:新准则扩大了可用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的围,由专门借款扩大为一般借款;此外,新准则还扩大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围,由固定资产扩展到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这对房地产公司、生产周期长的先进制造业公司等的业绩会产生较大的正面影响。
(6)无形资产:新准则规定,对企业部研发项目,在研究阶段的支出,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在开发阶段的支出,具备一定条件时应确认为无形资产。
该规定减轻了科技企业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
此外,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原准则规定,如果合同及相关法律均未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超过10年;新准则不再具体规定摊销年限,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应在使用寿命系统合理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
这样,公司对其无形资产是否属于寿命可确定,以及寿命多长的判断,将对公司利润造成不同影响。
(7)企业合并:新准则就是否属于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分别适用权益法与购买法,并就商誉的处理作出的规定。
新准则对公司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否属于同一控制的判断,将影响到是采取购买法还是权益法;第二,购买下,作为支付对价的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值的,其差额可进入当期损益;第三,购买法下,如果出现负商誉,将不再逐年进入损益,而是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从而提升利润;第四,以往对合并价差是逐年摊销的,而新准则下商誉不进行摊销,而是予以减值测试,是否发生减值及减值幅度大小将依靠主观判断。
(8)合并财务报表:在合并利润表中,新准则规定,子公司当期净损益中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份额,将列示在合并利润表的净利润当中。
(9)政府补助:对于与资产有关的政府补助,原准则规定是先作为负债,待项目完成后转入
资本公积;新准则规定,应系统地在一定期间作为收益处理。
(10)所得税:此前多数企业均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新准则规定,所得税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在实务中,多数企业均存在可抵减暂时性差异的情况,因此将使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本期所得税减少,从而使本期利润增加。
第二类:可能使利润减少的若干规定
(1)股份支付:企业为获取职工和其他方提供的服务而授予权益工具时,应以所授予的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合理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从而使公司利润减少。
(2)资产减值: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以后期间不得转回,这样避免了部分公司提取秘密准备,在以后年度突击转回减值准备的可能。
第三类:对公司利润的影响视具体情况而定的若干规定
(1)存货:新准则取消了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对原采用该类方法的公司而言,改变存货计价方式,将对存货成本的结转产生较大影响,至于对利润是增是减,将视当期物价变动趋势而定。
(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原投资准则规定,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新准则
规定,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此外,新准则规定,符合条件的衍生金融工具不再仅在表外列示,而是进入表计量。
这两条规定都会对公司利润形成一定影响。
(3)石油天然气开采:目前我国石油企业主要采用平均年限法或直线法计提折旧,新准则规定,应以产量法计提油气资产折耗,由于产量法进行折耗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会对公司业绩产生一定影响。
以下,我们将39项准则一一列表作了具体分析,并将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准则,这是整个会计准则体系的指导原则;第二部分为以往所颁布的16个具体会计准则的修订,此处,我们主要进行了新旧对照,并分析该变化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第三部分为新发布的22个具体会计准则,在此,我们将其主要容与突破作了归纳,并与以往零散的一些规定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又将其分为两部分,一为各行业通用的会计准则,如资产减值、股份支付等;二为特殊行业会计准则,如金融工具、石油天然气开采等。
一、基本准则的新旧差异
二、对已颁布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的新旧差异及影响
三、新发布的22项会计准则与现有规定的差异及影响
(一)一般业务的会计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