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习题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习题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习题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

一、名词解释题:

1. 饱和水汽压(E):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水汽压。

2. 相对湿度(U):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3. 饱和差(d):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

4. 露点温度(td ):在气压和水汽含量不变时,降低温度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5. 降水量: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累的水层厚度。

6. 干燥度:为水面可能蒸发量与同期内降水量之比。

7. 农田蒸散:为植物蒸腾与株间土壤蒸发的综合过程。

8. 降水距平:是指某地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之差。

9. 降水变率=降水距平/多年平均降水量×100%

10. 辐射雾:夜间由于地面和近地气层辐射冷却,致使空气温度降低至露点以下所形成的雾。

11.露点

12.水分临界期

13. 农田蒸散:为植物蒸腾与株间土壤蒸发的综合过程。

14. 冰晶效应:是指在温度低于0℃时,由于平冰面的饱和水汽压低于平水面的饱和水汽压,对水面还未饱和的水汽压来说冰面已达到饱和,此时在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条件下,水滴将不断蒸发而冰晶将不断增长的现象。

15.

二、填空题:

1. 低层大气中的水汽,随着高度的升高而 (1)减少。

2. 蒸发量是指一日内由蒸发所消耗的 (2)水层厚度。

3.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温度的日变化 (3)相反。

4. 使水汽达到过饱和的主要冷却方式有 (4) 辐射冷却、接触冷却、 (5)混合冷却和 (6)绝热冷却。

5. 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多,露点温度越 (7) 高。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时,则相对湿度是 (8) 100%。

6.根据土壤含水量由多到少,可将土壤蒸发速率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

7.达到过饱和状态的途径:一是增加大气中的,二是使含有一定量水汽的空气。

8.饱和差等于零时,相对湿度等于_____。

9. 饱和水气压随温度的升高而_升高(增大)_。

10.当水汽压不变时,相对湿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降低(减小)_。

11. 农田蒸散是由__植物蒸腾_和___土壤蒸发_组成。

12.水汽达到过饱和状态的途径:一是增加大气中的_水汽含量_,二是使含有一定量水汽的空气__降低温度_。

13.云滴的增长过程有两种,即凝结(凝华)增长和_碰并增大_。

14.空气冷却的方式可归纳为四种:辐射冷却、绝热冷却、接触冷却和混合冷却

15.按云的成因可将云分为积状云(对流云)、层状云(滑升云)和波状云(波动云)。

16. 水分是作物光合作用合成__有机质的原料。

17.作物的水分临界期较短的作物和品种适应不良水分条件的能力_强(较强)_。

18.一般植物水分临界期为_花芽分化旺盛时期_。

三、判断题:

1. 当气温高于露点温度时,饱和差则等于零。错

2. 相对湿度在一天中,中午最大,早上最小。错

3. 甲地降水相对变率较乙地同时期的相对变率大,说明甲地降水量比乙地多。错

4. 形成露时的露点温度在零上,出现霜时的露点温度在零下。对

5. 当干燥度小于0.99时,为湿润,大于4为干燥。对

6..只要空气温度降低到露点以下,空气中就有凝结现象发生。错

7.水溶液浓度越大,水分蒸发速率越小。错

8.土壤含水量较大时,土壤结构越疏松土壤蒸发越强。对

9.

四、选择题:

1. 当饱和水汽压为8hPa,相对湿度为80%,则水汽压为(①)。

①6.4hPa,

②4.6hPa,

③8.0hPa,

④4.0hPa

2. 当相对湿度为100%时,则(③ )。

①气温高于露点,饱和差=0;

②气温=露点,饱和差大于零;

③气温=露点,饱和差=0;

④气温低于露点,饱和差小于零。

3. 中午相对湿度变小,主要因为气温升高,从而使(②)。

①e增大,E不变;

②E比e更快增大

③E减小,e更快减小;

④蒸发量增大,E降低。

4.四川地区裸地上空相对湿度日变化()。

A与空气温度日变化相同是单峰型 B为双峰型曲线

C与空气温度日变化相反是倒单峰型 D为不规则曲线

5.()指的是植物蒸散消耗单位重量的水分所制造得的干物质重量。

A蒸腾系数 B蒸腾效率 C水分利用率 D水分有效利用率

6.比较A、B两地区8月份,降水量多年变化情况时,应采用()。

A绝对变率 B相对变率 C平均绝对变率 D平均相对变率

7.“麦收隔年墒”指的是()。

A在生长季里降水时期比较适宜 B降水量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较大

C降水后效应 D在生长季里降水强度比较适宜

8. 露点温度表示(C)。

A、潮湿地面温度

B、空气湿度

C、饱和湿空气温度

D、未饱和湿空气温度

9.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到饱和时(A)。

A、露点温度与干球温度相等

B、相对湿度较大

C、绝对湿度与水汽压数值相等

D、实际水汽压较大

10.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距离饱和程度远近的湿度参量是(C )。

A、绝对湿度

B、水汽压

C、相对湿度

D、露点温度

11.表示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多少的湿度参量是(D)。

A、温度露点差

B、饱和差

C、相对湿度

D、露点温度

12.当空气处于未饱和状态时,气温和露点温度的关系为(C)。

A、T<T

d B、T=T

d

C、T>T

d

D、两者无关

13.相对湿度大小随温度升高(A)。

A、减小

B、增大

C、不变

D、先减小后增大

14.饱和水汽压表示(C)。

A、空气的潮湿程度

B、空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力

C、空气中能含水汽的最大限度

D、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5.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距离饱和程度远近的湿度参量有(B、E、F )。

A、绝对湿度

B、相对湿度

C、水汽压

D、露点温度

E、饱和差

F、温度露点差

16.表示空气湿度的物理量可分为两类(B、D)。

A、一类为空气中水汽的分压力,如饱和水汽压、最大水汽压

B、一类为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如绝对湿度、水汽压

C、一类为空气温度高低,如露点温度、温度露点差

D、一类为空气中水汽含量距饱和程度,如相对湿度、饱和差

E、一类为降水变率,如相对变率、绝对变率

17.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有(A、B、C)。

A、绝对湿度

B、水汽压

C、露点温度

D、相对湿度

E、饱和差

18.饱和水汽压(A、C)。

A、随温度升降的改变量,在高温时比低温时大些

B、随大气中水汽的增加而迅速增大

C、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

D、可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距饱和的程度

E、可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9. 潮湿土壤水分蒸发主要决定于(D)。

A、土壤湿度

B、空气湿度

C、土壤质地

D、土壤温度

20. 干燥度是以某-地区同期的(B)与(D)的比值来表示。

A、蒸发量

B、水面可能蒸发量

C、蒸散量

D、降水量

21. 大气中凝结核的存在(B),促进水汽凝结。

A、使水汽的饱和水汽压增大

B、使水滴曲率增大

C、对水汽分子具有吸引力

D、使温度露点差增大

22.形成露和霜的有利天气条件是(C)。

A、有云的夜晚

B、有风的夜晚

C、晴朗有微风或无风的夜晚

D、地面有效辐射小的夜晚

23.霜冻对作物的危害主要是(C)。

A、结霜

B、结霜加低温

C、低温

D、高湿

24.冰雹在气流(D)过程中形成。

A、上升

B、下降

C、稳定不动

D、反复升降

25.饱和水汽压(E)与蒸发面性质和形状的关系是(D)。

A、纯水面的E比冰面小

B、溶液面的E比纯水面大

C、平面的E比凹面小

D、小水滴的E比大水滴大

26.山坡雾是由于(D)冷却而产生的。

A、辐射冷却

B、接触冷却

C、混合冷却

D、绝热冷却

27.地面凝结物雾凇和雨凇是由于(B)冷却而产生的。

A、辐射冷却

B、接触冷却

C、绝热冷却

D、混合冷却

28.地面凝结物露和霜是由于(A)冷却而产生的。

A、辐射冷却

B、接触冷却

C、绝热冷却

D、混合冷却

29.“深山云雾产好茶”是由于雾削弱了太阳辐射中的(C)。

A、红外线

B、可见光

C、紫外线

D、红橙光

30.露是因夜间地面和地面上物体表面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或物体表面的空气温度降到(C)以下时,在地面或物体表面上所产生的凝结物。

A、零度

B、一定温度

C、露点温度

D、地面温度

31.高积云属于(B)云系。

A、层状云

B、波状云

C、积状云

D、滑升云

32.积雨云属于(B)云系。

A、滑升云

B、积状云

C、波状云

D、层状云

33.雨层云属于(A)云系。

A、滑升云

B、积状云

C、波状云

D、对流云

34.云和雾的主要区别是(A、B、D)。

A、雾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比云大

B、雾与地面接触而云底距地面有一定高度

C、雾内的水汽含量比云多

D、雾对水平能见度的影响比云大

E、雾具有夜晚生成,白天消散的日变化,而云在一天的任何时间均可形成

35.降水形成的主要宏观条件是(C、D)。

A、云底高度高

B、云下的湿度低

C、较强的上升气流

D、充足的水汽输送

36. 农作物在其各个生育阶段中对水分的要求是不同的,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也是不同的,由于水分的缺乏或过多,对作物(D)影响最大的时期叫做作物的水分临界期。

A.、光合作用 B、对茎、叶的生长 C、产量D、发育速度

37.

五、简答题:

1. 何谓降水变率?它与旱涝关系如何?

答:降水变率=降水距平/多年平均降水量×100%。它表示降水量变动情况,变率大,说明该地降水量距平均值的差异大,即降水量有时远远超过多年的平均值,这样就会出现洪涝灾害;相反,有时降水量远远少于平均降水量,则相应会出现严重缺水干旱。

2. 相对湿度的日、年变化规律如何?

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相反。最大值出现在凌晨,最小值出现在14~15时。年变化一般是冬季最大,夏季最小。但若受海陆风及季风影响的地方,其日、年变化,有可能与气温相一致。

3. 影响农田蒸散的主要因子是什么?

答:有三方面:(1)气象因子。包括辐射差额、温度、湿度和风等; (2)植物因子。包括植物覆盖度、植物种类、生育状况等; (3)土壤因子。包括土壤通气状况、土壤含水量、土壤水的流动情况等。

4.为什么相对湿度和气温日变化趋势相反?

答:相对湿度f =(e/E)×100% 。(1分)气温升高时,虽然地面蒸发加快,水汽压增大,但这时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得更多些,使相对湿度反而减小。(2分)同样的道理,在气温降低时,水汽压减小,但是饱和水汽压随温度下降得更多些,使相对湿度反而增大。(2分)

5.相对湿度的年变化、日变化有哪些规律?

答: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相反,最大值出现在清晨,最低值出现在午后,滨海地区例外。(2分)年变化:一般与气温的年变化相反,温暖季节f小,寒冷季节f大。在季风盛行地区,由于夏季风来自海洋,冬季风来自大陆,因此最大值出现在夏半年的雨季或雨季之前,最小值出现在冬季。(3分)

6.简述土壤蒸发的三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当土壤潮湿时,蒸发在土表进行。下层水分沿毛细管上升到土表蒸发。速率与水面近似相等,强度决定于土温、饱和差、风等气象因子。(1分)

第二阶段:土表变干(含水量<70%),形成干涸层。水分在土壤中蒸发后,沿孔隙、毛细管扩散到土表。速率比水面减小,主要决定于土壤中的含水量。(2分)第三阶段:土壤表层变得非常干燥时,土壤内毛细管的供水作用停止,蒸发仅在深层进行,水汽沿孔隙扩散到土表。速率比水面蒸发小得多。(2分)

7. 蒸散和土面蒸发有何不同?

答:蒸散是由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组成的。(1分)蒸散中的“蒸发”包括土面和根层水分。(1分)植物通过叶面气孔的张、闭调节蒸腾。(1分)蒸腾作用主要在白天,蒸发日夜都有。(1分)蒸发面不仅是土壤表面还包括植物叶面。(1分)

8.露和霜有何区别?形成它们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答:当地面或地物表面经辐射冷却,使贴地气层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以下时,如果露点在0℃以上,水汽凝结成水滴,即为露;(1分)露点在0℃以下,水汽凝华成疏松结构的白色冰晶,即为霜。(1分)露与霜常形成于辐射冷却强烈的条件下,因此,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或早晨最有利于露、霜的形成。(3分)

9.什么是凝结核?为什么凝结核能促进水汽的凝结?

答:凝结核是指在水汽凝结过程中起凝结核心作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气溶胶质粒。(1分)

凝结核的作用:(1)形成以凝结核为中心的胚滴;这是因为凝结核的存在使水滴半径增大,曲率减小,从而使饱和水汽压减小,易发生凝结。(2分)(2)可溶性凝结核使得胚滴变成溶液滴,减小了表面的饱和水汽压,有利于溶液胚滴凝结增大。(2分)

10.露是怎样形成的?

答:在晴朗微风的夜晚,大地以长波辐射的方式降温,(2分)当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以下时,即在地面或近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时,就在地面或地物表面上凝结而成小水滴,这就是露。(3分)

六、论述题:

1. 试述雾的种类及成因,并分析雾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答:雾的种类:辐射雾:夜间地面和近地面气层,因辐射冷却,使空气温度降低至露点温度以下而形成的雾。平流雾:当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而逐渐冷却,使空气温度降低到露点温度以下而形成的雾。雾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不利方面:雾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日照时间减少,改变光质成分;雾影响土温和气温日较差,使日较差变小;雾使空气湿度增大,减弱农田蒸散。对作物生长发育、光合作用、产量和品质等均产生不利影响。此外,雾为病虫害提供滋生和发展条件。有利方面:在寒冷季节,雾可减弱地面有效辐射,减轻或避免作物的冻害;雾对于以茎、叶为主要经济价值的作物有利,如茶、麻等,可还延长营养生长期而提高产量。

2.“十雾九晴”、“十雾九雨”各指什么雾?试述雾对农业生产有何利弊?答:“十雾九晴”指由于晴朗夜晚辐射冷却而产生的辐射雾,“十雾九雨”指由空气平流而产生的平流雾。(2分)

雾对农业生产的利弊:(1)雾遮蔽日光,使作物的光合作用受到阻碍。作物制造的有机物质减少,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2分)

(2)有雾的日子短波紫外线到达地面的量减少,造成农作物的徒长。(2分)由于有雾,空气湿度过大,易引起病虫的危害。但有雾时,对茶叶和麻类等易受紫外线伤害的作物生长和发育则是有利的,素有“云雾山中产名茶”和“雾多麻质好”之说。(2分)

(3)雾对水果的产量有影响;同时雾影响水果表面的色泽和品质。(2分)

七、计算题:

1. 当饱和差为1hPa,相对湿度为80%,求饱和水汽压是多少?

解:已知d=E-e =1hpa U = e / E=0.8

则:e = E-1

又(E-1)/E=0.8

∴E= 5 (hPa)

答:饱和水汽压为5hPa。

2. 当气温为15.0℃时,饱和水汽压为17.1hPa,在气温为26.3℃时,饱和水汽压为34.2hPa,现测得气温为26.3℃,水汽压为17.1hPa,试求相对湿度和露点是多少?

解:∵ U = e / E×100%,据题意当t =26.3℃,

则:E=34.2hPa, e =17.1hPa

∴U =17.1 / 34.2×100%=50%

又当t=15.0,则E=17.1hPa,此时t=td (露点温度)

答:相对湿度为50%,露点温度为15℃。

3. 温度为20℃,水汽压为17.1hPa的一未饱和气块,从山脚海平处抬升翻越1500m的高山,凝结产生的水滴均降在迎风坡,求该气块到达山背风坡海平面处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已知rd =1℃/100米,rm=0.5℃/100米,且温度为10

℃,15℃,20℃,25℃时的饱和水汽压分别为12.3,17.1,23.4,31.7hPa,忽略未饱和气块升降时露点的变化)。

解:∵e=17.1hPa 当t =15℃时,

则水汽饱和:E15 =17.1hPa

凝结高度为:Zd =(20-15)×100=500米

t2000米=20-(1.0×500/100)-0.5(1500-500)/100=10℃∴t山背脚 =10+1×1500/100=25℃

U = e/E×100% =12.3/31.7×100%=39%

答:背风坡海平面上的气温为25℃,相对湿度为39%。

4. 温度为25℃,水汽压为22hPa的空气块,从迎风坡山脚处向上爬升,已知山高1500米,凝结产生的水滴均降在迎风坡。试求空气块的凝结高度、山顶处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气温为19℃和25℃的饱和水汽压依次是22.0hPa和31.7hPa,忽略空气上升时露点的变化。

解:(1) to =25℃ td =19℃ rd =1℃/100米 (td -to )/Zd =-rd 凝结高度为:Zd =(to -td )/rd =(25°-19°) /(1℃/100米)=600米

(2) 已知rm =0.5℃/100米

(t山顶-td )/(Z-Zd )=-rm

t山顶 =td -rm (Z-Zd )

=19°-0.5°/100米×(1500-600)

=19°-0.5°/100米×900米

=14.5℃

(3)因气块到达山顶时水汽是饱和的,所以相对湿度r=100%

5.

解: K=0.16∑T≥10 / R

=0.16(30×25.7+31×28.8+31×28.3)÷(209.5+156.2+119.4)

=0.16×(771+892.8+877.3)/(209.5+156.2+119.4)

=(0.16×2541.1) / 485.1=0.84

K<0.99 故为湿润状态。

八、复习思考题:

1.试推导用水汽压计算露点温度的公式。

2.简述各种湿度特征量的定义和表示的意义。

3.总结归纳各种湿度特征量的换算方法。

4.水分子数一定的空气块作绝热上升运动时,各湿度特征量如何变

化?为什么?

5.在气温为15.0℃时,测得水汽压为13.4hPa,气压为1010.0 hPa,

试求比湿、相对湿度、饱和差和露点温度。

6.开水杯上和夏天冰块周围均可出现水汽凝结成的水雾,试分析这

两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并比较其形成过程的异同点。

7.简述水汽压、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年变化特征和原因。

8.某日气温为20.0℃,水温为18.0℃,相对湿度为70%,水面蒸发速率为2.1mm/日,如果次日水温升为20.0℃,其它条件不变,则水面蒸发速率变为多少?

9.土壤中的水分是通过哪些方式蒸发的?试针对这些方式提出保墒措施。

10.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形成露和霜?为什么?

11.某日晨最低气温t

m =10℃,露点t

d

=9℃,据预报次日晨t

m

=8℃,

t

d

不变,试估计次日晨是否有雾?如有的话可能是什么雾?为什么?

12.降水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在云中,冰水共存或大小水滴共存时

有利于降水的形成?

13.简述人工降水的原理和方法。

14.降水变率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降水变率大的地区易发生旱

涝?

15.一团温度为15℃,相对湿度为80%的空气块,从海平面处开始翻

越一座2000米高的山脉,忽略饱和前水汽压的变化,求迎风坡的云高

和山顶处的水汽压。

16.解释名词:水汽压、比湿、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温度、农田蒸散、平流雾、降水量、降水距平、降水相对变率、干燥度、水分利用率、蒸腾系数。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大气物理学题库_答案

大气物理学题库答案

二、填空题 1.氮气、氧气、氩气(或N2、O2、Ar) 2.原始大气、次生大气、现代大气 3.基尔霍夫定律、普朗克定律、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维恩定律。

4. 核化(或填异质核化)、凝结、碰并、连锁; 5. 水云、冰云、混合云; 6. 色; 7. 爱根核,大核,巨核; 8. 增加空气中的水汽、降温。 9. CO2、O3; 10. 瑞利散射, 米散射, 几何光学散射; 11. 宇宙射线 地壳αβγ射线作用 大气中放射性元素 12. 低气压、高气压、低压槽、高压脊、鞍型气压场 13. Kirchhoff (或基尔霍夫) 14. 紫外光、红外光 15. 辐射平衡、热量平衡, 潜热 、感热,太阳辐射,大气 。 16. 高压、低压 17. 冷却、增湿、冷却、增湿 18. 日地平均距离大气上界 19. 比湿 、 混合比 、 水汽密度 、 露点 、 相对湿度 。 20. 状态(变化)、 层结 。 21. 对流层 、平流层 、 中层、热层 、外层。 22. 绝热上升膨胀冷却 、辐射冷却、平流冷却 、 混合冷却 。(降温过程很多,写出其中四种即可) 23. 0>??z θ 、 0

大气物理学作业题

大气物理学 一、单选题 1 行星大气就是包裹着行星体的()和电离气体的总称 A、A、惰性气体 B、B、中性气体 C、C、电解气体 D、D、悬浮物 答案:B 2、通常把除()以外的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A、A、水汽 B、B、惰性气体 C、C、行星大气 D、D、气溶胶颗粒 答案:A 3、由于地球自转以及不同高度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程度的差异,使得大气在水平方向 _______,而在垂直方向上呈现明显的______。 A、A、带状分布,层状分布 B、B、比较均匀,带状分布 C、C、比较均匀,层状分布 D、D、带状分布,比较均匀 答案:C 4、大气中温度最高的气层是___。 A、A、对流层 B、B、平流层 C、C、中间层 D、D、热层 答案:D 5、反映黑体的积分辐出度和温度的关系的辐射定律是___。 A、A、基尔霍夫定律 B、B、普朗克定律 C、C、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 D、D、维恩定律 答案:C 6、大雨滴对可见光的散射属于___。 A、A、瑞利散射 B、B、米散射 C、C、几何光学散射 D、D、大粒子散射 答案:C 7、当环境的减温率小于气块的减温率,则大气层结是___。 A、A、绝对不稳定 B、B、中性

C、C、绝对稳定 D、D、静止不稳定 答案:C 8、埃玛图中,层结曲线和状态曲线的相互配置,可分为三种类型,当状态曲线总在层结曲线的右边,可判断为___。 A、A、潜在不稳定型 B、B、绝对稳定型 C、C、绝对不稳定型 D、D、中性型 答案:C 9、()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上沿山坡向下吹。 A、A、海陆风 B、B、热成风 C、C、焚风 D、D、地转风 答案:C 10、指单位时间内相位的变率是___。 A、A、波数 B、B、角频率 C、C、相速度 D、D、群速度 答案:B 11、龙卷风属于___系统。 A、A、大尺度 B、B、中尺度 C、C、小尺度 D、D、微尺度 答案:D 12、大气长波属于___系统。 A、A、大尺度 B、B、中尺度 C、C、小尺度 D、D、微尺度 答案:A 13、湍流的基本特性不包括:( ) A、A、随机性 B、B、均一性 C、C、耗散性 D、D、非线性 答案:B 1、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气压系统被称为___。 A、A、高气压 B、B、低气压 C、C、低压槽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复习题及标准答案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知识导学: 短时间、经常变化 天气及其影响天气的特点同一时间不同地方差别大 天气对人类的影响:交通、生活、生产、战争等 意义 天气预报生产过程 内容:阴晴、风、气温、降水等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卫星云图 天气符号识别简单天气预报图 污染指数 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空气质量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 本节的重点是以熟练识别卫星云图中的基本色彩和常用天气符号的含义为基础,达到看懂简单天气预报图的目的。学习时,可以先从对比、区分不同颜色和符号的意义(形状)出发,结合制作天气符号卡片、识别天气符号竞赛、天气预报接力赛、收听收看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节目等活动,加强对它们的掌握。理解天气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本节的又一重点。学习时,要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实例和亲身感受说明天气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天气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综合能力训练: 一、填空: 1、天气反映一个地方里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的。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

气可能差别很大。 2、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风、和降水的情况。 3、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大小。温度是大气的程度。 4、风向是风的。风力是风的。 5、卫星云图中,绿色表示,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 6、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的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来表示。 一、单项选择: 1、降水概率为100%表示;降水概率为0表示。 A、可能有雨,肯定无雨 B、肯定有雨,可能无雨 C、可能有雨,可能无雨 D、肯定有雨,肯定无雨 2、当天空布满云时,为;当天空无云或云很少时,为。 A、阴天、多云 B、多云、晴 C、阴天、晴 D、多云、阴天 3、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对人体健康;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对人体健康。 A、大,有利;小,有害 B、大,有害;小,有利 C、小,有利;大,有害 D、小,有害;大,有利 4、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六级西风”的是。(图1) A、B、C、D、 5、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霜冻”的是。(图2) A、B、C、D、 6、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多云”的是。(图3) A、B、C、D、 7、下列天气符号,分别表示。(图4) A、小雪,中雨,暴雨,雨加雪 B、小雨,中雨,大雨,霜冻 C、中雨,大雨,暴雨,雾 D、小雨,大雨,暴雨,冰雹 8、下列词语中描述天气的是。 A、四季如春 B、长冬无夏 C、终年炎热 D、电闪雷鸣 二、综合题: 1、读城市天气预报图:(图5)

大气试题库_有答案)分解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 一、选择题(每小题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答案要求,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 1.以下对地球大气层结构的论述中,错误的是(D )。 A. 对流层的厚度随地球纬度的增加而降低。 B. 暖层空气处于高度的电离状态,故存在着大量的离子和电子。 C. 平流层的气温几乎不随高度变化。 D. 中间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该层空气不会产生强烈的对流运动。 2. 目前,我国排放大气污染物最多的是(B)。 A. 工业生产。 B. 化石燃料的燃烧。 C. 交通运输。 D. 生态环境破坏。 3. 烟囱上部大气是不稳定的大气、而下部是稳定的大气时,烟羽的形状呈(D)。 A. 平展型。 B. 波浪型(翻卷型)。 C. 漫烟型(熏蒸型)。 D. 爬升型(屋脊型)。 4. 尘粒的自由沉降速度与(D )的成反比。 A.尘粒的密度。 B. 气体的密度。 C. 尘粒的粒径。 D. 气体的粘度。 5.处理一定流量的气体,采用(A)净化时,耗用的能量为最小。 A. 重力除尘装置。 B. 惯性除尘装置。

C. 离心力除尘装置。 D. 洗涤式除尘装置。 6. 电除尘装置发生电晕闭塞现象的主要原因是(D )。 A. 烟尘的电阻率小于104Ω·cm。 B. 烟尘的电阻率大于1011Ω·cm。 C. 烟气温度太高或者太低。 D. 烟气含尘浓度太高。 7. 在以下关于德易希方程式的论述中,错误的是(B )。 A. 德易希方程式概括了分级除尘效率与集尘板面积、气体流量和粉尘驱进速度之间的 关系。 B. 当粒子的粒径相同且驱进速度也相同时,德易希方程式可作为除尘总效率的近似估 算式。 C. 当粒子的粒径相同且驱进速度不超过气流速度的10~20%时,德易希方程式可作 为除尘总效率的近似估算式。 D. 德易希方程式说明100%的分级除尘效率是不可能的。 8.直接应用斯托克斯公式计算含尘气流阻力的前提是(A )。 A.颗粒雷诺数Re p≤1,颗粒直径大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B.1<Re p<500,颗粒直径大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C.500<Re p<2×105,颗粒直径大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D.颗粒雷诺数Re p≤1,颗粒直径小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9.在以下有关填料塔的论述中,错误的是(B)。 A. 产生“塔壁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塔径与填料尺寸的比值太小。 B. 填料塔是一种具有固定相界面的吸收设备。 C. 当烟气中含有悬浮颗粒物时,填料塔中的填料容易堵塞。 D. 填料塔运行时的空塔气速一定要小于液泛气速。 10. 在以下有关气体吸附穿透曲线的论述中,错误的是(C )。 A.穿透曲线表示吸附床处理气体量与出口气体中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B.穿透曲线的形状取决于固定吸附床的操作条件。 C.穿透曲线表示吸附床床层厚度与出口气体中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D.穿透曲线斜率的大小可以反映吸附过程速率的快慢。 11.在以下石灰或石灰石湿式洗涤法烟气脱硫的化学反应式中,(C)是对吸

大气物理学主要知识点

主要知识点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绝热过程与位温 ?饱和水汽压、冰面饱和水汽压 ?饱和绝热与假绝热 ?抬升凝结高度、自由对流高度、浮力能量、对流凝结高度 ?均质核化、异质核化 ?曲率效应、溶质效应 ?临界过饱和度/临界半径 ?Kohler曲线、霾的形成 ?云滴碰并增长、末速度 ?冰云核化、贝吉隆Bergeron过程 ?气溶胶、凝结核、云凝结核 ?气溶胶分类、源、汇、寿命、分布 ?气溶胶吸湿参数 ?气溶胶对云和降水的影响 ?气溶胶直接效应、间接效应 ?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温室效应与温室气体 ?大气吸收谱与大气窗区 ?云对地球辐射的影响 ?Chapman机制、催化损耗循环、南极臭氧损耗机制、北极何时出现臭氧洞 ?边界层、地表能量平衡、地表水平衡 ?静力稳定度、动力不稳定 ?边界层日变化 ?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 ?Rayleigh散射、米散射 ?对流层顶定义、对流层顶分布特征 ?热带对流层顶层 第二讲 大气科学研究手段 ?探测设备研制——研制少、技术落后、水平低 ?野外观测——试验少、国外仪器、手段单调(促进国外改进设备) ?遥感反演(卫星、飞机、地基、移动)——国外观测、反演理论与方法少、验证工作多?资料同化(同化方案、资料库)——国外模式、理论研究多、无国产品 ?诊断分析——国外资料、国外卫星资料、国外模式资料、工作众多(促进国外完善资料)?数值模拟(模式研制、运行者)——国外模式、研制改进少、运行者众多(促进国外完善模式) 关于探测的一些注意事项 1.视事未必是事实 2.精确测量未必就是测量精确 大气物理学范畴 ?大气物理学寻求从物理原理来解释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时间与空间尺度的现象。大气物理学可以广泛地认为包括所有大气现象。流体力学、热力学、电磁学 ?大气科学领域传统上把大气物理学与大尺度动力学(中尺度、天气尺度、行星尺度)

第三章 大气中的水分习题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 一、名词解释题: 1、饱与水汽压(E):空气中水汽达到饱与时的水汽压。 2、相对湿度(U):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与水汽压的百分比。 3、饱与差(d):同温度下饱与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 4、露点温度(td ):在气压与水汽含量不变时,降低温度使空气达到饱与时的温度。 5、降水量: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未经蒸发、渗透与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累的水层厚度。 6、干燥度:为水面可能蒸发量与同期内降水量之比。 7、农田蒸散:为植物蒸腾与株间土壤蒸发的综合过程。 8、降水距平:就是指某地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之差。 9、降水变率=降水距平/多年平均降水量×100% 10、辐射雾:夜间由于地面与近地气层辐射冷却,致使空气温度降低至露点以下所形成的雾。 11、露点 12、水分临界期 13、农田蒸散:为植物蒸腾与株间土壤蒸发的综合过程。 14、冰晶效应:就是指在温度低于0℃时,由于平冰面的饱与水汽压低于平水面的饱与水汽压,对水面还未饱与的水汽压来说冰面已达到饱与,此时在水滴与冰晶共存的条件下,水滴将不断蒸发而冰晶将不断增长的现象。 15、

二、填空题: 1、低层大气中的水汽,随着高度的升高而(1)减少。 2、蒸发量就是指一日内由蒸发所消耗的(2)水层厚度。 3、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温度的日变化(3)相反。 4、使水汽达到过饱与的主要冷却方式有(4) 辐射冷却、接触冷却、(5)混合冷却与(6)绝热冷却。 5、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多,露点温度越(7) 高。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与时,则相对湿度就是(8) 100%。 6、根据土壤含水量由多到少,可将土壤蒸发速率分为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 7、达到过饱与状态的途径:一就是增加大气中的,二就是使含有一定量水汽的空气。 8.饱与差等于零时,相对湿度等于_____。 9、饱与水气压随温度的升高而_升高(增大)_。 10、当水汽压不变时,相对湿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降低(减小)_。 11、农田蒸散就是由__植物蒸腾_与___土壤蒸发_组成。 12、水汽达到过饱与状态的途径:一就是增加大气中的_水汽含量_,二就是使含有一定量水汽的空气__降低温度_。 13、云滴的增长过程有两种,即凝结(凝华)增长与_碰并增大_。 14、空气冷却的方式可归纳为四种:辐射冷却、绝热冷却、接触冷却与混合冷却。 15、按云的成因可将云分为积状云(对流云)、层状云(滑升云)与波状云(波动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一、多变的天气 1、天气及其影响 ⑴含义: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 、 、 等大气状况。 ⑵特点: 、 。 ⑶影响:天气对 、 、 、 等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2、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天气预报的内容: 卫星云图: 表示海洋、 表示陆地、白色表示 。 不同地区地区,云层厚度是不同的。云的颜色越 ,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 。 ⑸常用的天气符号(P46中的图3.6) 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评价空气质量的方式: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 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与生活 ⑴气温:空气的温度,常用℃表示。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 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温影响人们的穿衣、饮食、住房、农业和交通等。 2、气温的变化 ⑴日变化(P51中的图3.12) ①概念: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③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⑵年变化(P51中的图3.13) ①概念: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南北半球气温的变化正好相反。 陆地上:北半球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北半球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 ③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⑶通常用气温的变化曲线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的气温变化情况。 ⑷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绘制方法:一横月、二纵温、三定点、四连线 3、气温的分布 ⑴等温线:气温相同的点的连线。 ⑵表示: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 ⑶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⑷分布规律: ①纬度差异:一般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P53中的图3.17) ②海陆差异: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③垂直变化: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状况 一级 1~50 优 二级 51~100 良 三级 100~200 轻度污染 四级 200~300 中度污染 五级 >300 重度污染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习题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 一、名词解释题: 1. 饱和水汽压(E):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水汽压。 2. 相对湿度(U):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3. 饱和差(d):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 4. 露点温度(td ):在气压和水汽含量不变时,降低温度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5. 降水量: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累的水层厚度。 6. 干燥度:为水面可能蒸发量与同期降水量之比。 7. 农田蒸散:为植物蒸腾与株间土壤蒸发的综合过程。 8. 降水距平:是指某地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之差。 9. 降水变率=降水距平/多年平均降水量×100% 10. 辐射雾:夜间由于地面和近地气层辐射冷却,致使空气温度降低至露点以下所形成的雾。 11.露点 12.水分临界期 13.农田蒸散:为植物蒸腾与株间土壤蒸发的综合过程。 14.冰晶效应:是指在温度低于0℃时,由于平冰面的饱和水汽压低于平水面的饱和水汽压,对水面还未饱和的水汽压来说冰面已达到饱和,此时在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条件下,水滴将不断蒸发而冰晶将不断增长的现象。 15.

二、填空题: 1. 低层大气中的水汽,随着高度的升高而(1)减少。 2. 蒸发量是指一日由蒸发所消耗的(2)水层厚度。 3.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温度的日变化(3)相反。 4. 使水汽达到过饱和的主要冷却方式有(4) 辐射冷却、接触冷却、(5)混合冷却和(6)绝热冷却。 5. 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多,露点温度越(7) 高。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时,则相对湿度是(8) 100%。 6.根据土壤含水量由多到少,可将土壤蒸发速率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 7.达到过饱和状态的途径:一是增加大气中的,二是使含有一定量水汽的空气。 8.饱和差等于零时,相对湿度等于_____。 9.饱和水气压随温度的升高而_升高(增大)_。 10.当水汽压不变时,相对湿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降低(减小)_。 11.农田蒸散是由__植物蒸腾_和___土壤蒸发_组成。 12.水汽达到过饱和状态的途径:一是增加大气中的_水汽含量_,二是使含有一定量水汽的空气__降低温度_。 13.云滴的增长过程有两种,即凝结(凝华)增长和_碰并增大_。 14.空气冷却的方式可归纳为四种:辐射冷却、绝热冷却、接触冷却和混合冷却。 15.按云的成因可将云分为积状云(对流云)、层状云(滑升云)和波状云(波

第三章 大气中的水分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 【教学目的】1、了解蒸发和凝结过程,了解地面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2、掌握降水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和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影响蒸发的因素,水汽凝结的条件,地面和近地面层空气中的水汽凝结物,云滴增长的物理过程,云的形成条件和分类,人工影响云雨,降水的空间分布。 【教学难点】饱和水汽压,各种云的形成,云滴增长的物理过程,各类云的降水。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6课时 第一节蒸发和凝结 一、水相变化 1、水相变化的物理过程 (1)水的三种形态:—————— (2)水的临界温度:—————— (3)水的冻结温度:—————— (4)水相变化:———————— (5)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数与温度成________(正比或反比)。 (6)水汽浓度越大,单位时间内落回水中的水汽分子就越____(多或少)。 (5)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数与温度成________(正比或反比)。 (6)水汽浓度越大,单位时间内落回水中的水汽分子就越____(多或少)。 (7)蒸发过程: 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比落回水中的水汽分子多,系统中的水有一部分变成了水汽。(8)动态平衡: 在同一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与落回水中的水汽分子相等,即水和水汽之间达到了两相平衡。 2、水相变化的判据 e﹤E:蒸发(未饱和) e=E:动态平衡(饱和) e﹥E:凝结(过饱和) 3、水相变化中的潜热 L为蒸发潜热。在同温度下,凝结潜热与蒸发潜热相等。 融解潜热: 升华潜热:Ls 二、饱和水汽压

(一)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 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可以用克拉柏龙-克劳修司方程描述 (3-3) 变形后,得到: (3-4) 式中,E为饱和水汽压,T为绝对温度,L为凝结潜热,Rw为水汽的比气体常数。积分(3-4)式,并将 E0=6.11hPa(为t=0℃时,纯水平面上的饱和水汽压)代入,得到: (3-5) 或者 (3-6) 结论: 1、饱和水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按指数规律迅速增大。 2、饱和水汽压随温度改变的量,在高温时比低温时大。 思考: 为什么暴雨总是发生在暖季? (二)饱和水汽压与蒸发面性质的关系 1、冰面和过冷却水面的饱和水汽压 冰面上的饱和水汽压Ei (3-7) 在实际应用中,常用马格努斯经验公式来确定饱和水汽压和温度的关系: (3-8) 规律:

大气物理学题目与标准答案.docx

大气物理学 (32+19+33=84 题 ) 一、单项选择题: 1、陆地下垫面的热量差额主要是指__________。(C) A:下垫面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B:下垫面上的蒸发与凝结 C:地面辐射差额D:土壤的性质 2、对流层与平流层交界处,有一个厚约 __________公里的过渡层,叫对流层顶。( A ) .10C 3、如果已知本站气压、海拔高度和气柱的__________,就可以用压高公式求算 海平面气压。 ( C ) A. 相对湿度 B.气压垂直递减率 C.平均温度 D.垂直高度 4、大气的稳定度决定于该气团的层结,层结不稳定是__________。 ( C ) A. γ =γ d B.γ <γ d C.γ>γd D、γ =γd=0 5、常在 T-lnP 图上见到,自由对流高度以上的正不稳定能量面积大于其下面的 负的不稳定能量面积 , 这种情况叫 __________。( A ) A. 真潜不稳定型 B.假不稳定型 C.绝对不稳定型 D.绝对稳定型 6、在叙述云块上升过程中的降温时,有时讲绝热降温,有时讲膨胀降温,这两 种说法 __________。( C ) A. 完全一样 B.完全不一样 C.基本一样 D.基本不一样 7、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 B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 8、目前一般把PH值小于 __________的降水都称为酸雨。( B ) A、B、 C 、 D 、 9、测量空气湿度的最基本方法是__________。( B ) A、干湿表法 B、称重法 C、疑结法 D、吸收法 10、一定体积内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和干空气质量的比值定义为__________。( B ) A、绝对湿度 B、混合比 C 、比湿D、相对湿度

大气练习(有参考答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 、选择题(每小题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答案要求,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 1.以下对地球大气层结构的论述中,错误的是(D )。 A. 对流层的厚度随地球纬度的增加而降低。 B. 暖层空气处于高度的电离状态,故存在着大量的离子和电子。 C. 平流层的气温几乎不随高度变化。 D. 中间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该层空气不会产生强烈的对流运动。 2?目前,我国排放大气污染物最多的是( B )。 A. 工业生产。 B. 化石燃料的燃烧。 C. 交通运输。 D. 生态环境破坏。 3?烟囱上部大气是不稳定的大气、而下部是稳定的大气时,烟羽的形状呈(D)。 A.平展型。 B.波浪型(翻卷 型)。 C.漫烟型(熏烝 型)。 D.爬升型(屋脊 型)。 B. 烟尘的电阻率大于101^ 1? cm。 C. 烟气温度太高或者太低。 D. 烟气含尘浓度太高。 7. 在以下关于德易希方程式的论述中,错误的是(B )。 A. 德易希方程式概括了分级除尘效率与集尘板面积、气体流量和粉尘驱进速度之间的 关系。 B. 当粒子的粒径相同且驱进速度也相同时,德易希方程式可作为除尘总效率的近似估 算式。 C. 当粒子的粒径相同且驱进速度不超过气流速度的10?20%时,德易希方程式可作 为除尘总效率的近似估算式。 D. 德易希方程式说明100 %的分级除尘效率是不可 能的。 D )。

8. 直接应用斯托克斯公式计算含尘气流阻力的前提是( A )。 A. 颗粒雷诺数<1,颗粒直径大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B. 1 v Re p V 500,颗粒直径大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C. 500 v Re p V 2X 105,颗粒直径大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D. 颗粒雷诺数Re p W 1,颗粒直径小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9. 在以下有关填料塔的论述中,错误的是(B)。 A. 产生“塔壁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塔径与填料尺寸的比值太小。 B. 填料塔是一种具有固定相界面的吸收设备。 C. 当烟气中含有悬浮颗粒物时,填料塔中的填料容易堵塞。 D. 填料塔运行时的空塔气速一定要小于液泛气速。 10. 在以下有关气体吸附穿透曲线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C )。 A. 穿透曲线表示吸附床处理气体量与出口气体中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B. 穿透曲线的形状取决于固定吸附床的操作条件。 C. 穿透曲线表示吸附床床层厚度与出口气体中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D. 穿透曲线斜率的大小可以反映吸附过程速率的快慢。 11. 在以下石灰或石灰石湿式洗涤法烟气脱硫的化学反应式中,(C)是对吸收过程不利 的反应。 12. 对于高温、高湿烟气的烟尘治理工艺,在选择设备时拟采用( D )为宜。 A. 旋风除尘器。 5 处理一定流量的气体,采用(A)净化时,耗用的能量为最小。 A. 重力除尘装置。 B?惯性除尘装置。 C. 离心力除尘装置。 D. 洗涤式除尘装置。 6. 电除尘装置发生电晕闭塞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烟尘的电阻率小于104 5 1? cm。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试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试卷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大气物理学课程试卷(A卷) 本试卷共 3 页;考试时间 120 分钟;任课教师杨素英;安俊琳出卷时间2013年4月院专业年级班 学号姓名得分 注意:1、所有答案以写在答题纸上为准。 2、本页与答题页均需要填写班级、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40分) 1、夏季控制我国南方的副热带高压是暖高压,属于();冬季控制我国北方的蒙古高压是冷高压,属于()。 A、浅薄系统,浅薄系统 B、深厚系统,浅薄系统 C、深厚系统,深厚系统 D、浅薄系统,深厚系统 2、判断整层气层静力学稳定度时,上干下湿的气层属于(),下干上湿的气层属于()。 A、对流性不稳定,对流性稳定 B、对流性稳定,对流性不稳定 C、对流性不稳定,对流性不稳定 D、不能判断 3、通常长波辐射与短波辐射的分界线为。 A、0.1μm B、2μm C、10μm D、4μm 4、如果一个黑体吸收的辐射能大于其放射的辐射能,则该黑体的温度将。 A、下降 B、上升 C、没有变化 5、大气静力学方程也近似适用于。 A、静止大气 B、一般运动的大气 C、强对流运动大气 6、大气对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吸收长波辐射的主要气体是,其次是和。 A、水汽、氧气、氮气 B、臭氧、水汽、二氧化碳 C、氧气、水汽、臭氧 D、水汽、二氧化碳、臭氧 第 1 页共3 页第2 页共3 页

7、在T-lnP中,气块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曲线称为曲线,周围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曲线称为()曲线()。 A、层结状态 B、状态层结 C、层结层结 8、晴朗的天空蔚蓝色的原因是。 A、波长较长的辐射能比波长较短的更容易被散射 B、波长较短的辐射能比波长较长的更容易被散射 C、不同波长的辐射能散射能力相同 D、除蓝色以外,其他颜色的光被大气吸收 9、如果地球表面没有大气层,则地面温度与现在地面温度相比会。 A、冷一些 B、暖一些 C、没有变化 10、起始温度相同的一饱和气块和一干空气块,均被抬升1公里后温度较高的是。 A、干空气块 B、饱和气块 11、条件性不稳定是指大气层结对是不稳定的,而对是稳定的。 A、饱和气块未饱和气块 B、未饱和气块饱和气块 C、饱和气块饱和气块 D、未饱和气块未饱和气块 12、用能量法判定气层稳定度时,当上升气块的路径曲线始终在层结曲线的右边时,该气层为;而当上升气块的路径曲线始终在层结曲线的左边时,该气层为。 A、绝对不稳定型绝对稳定型 B、绝对稳定型绝对不稳定型 C、潜在不稳定型绝对稳定型 D、潜在不稳定型绝对不稳定型 13、各向同性时,辐射通亮密度E和辐射率L之间的关系为。 A、E= πL B、无法确定 C、L= πE 14、水汽主要集中在大气中的。 A、平流层 B、热层 C、中层 D、对流层 1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递增是由于的作用。 A、CO 2 B、H 2 O C、O 3 16、内含液态水的湿空气块从山顶下降,它的温度。 A、先按γ d 变化,再按γ s 变化 B、先按γ s 变化,再按γ d 变化 C、一直按γ d 变化D、一直按γ s 变化 根据下列湿度参量,回答17-20题A、相对湿度

第三章 大气中的水分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 第一节蒸发与凝结 在同一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与落回水中的水汽分子恰好相等,系统内的水量与水汽分子含量都不再改变,即水与水汽之间达到了两相平衡,这种平衡叫做动态平衡。动态平衡时的 水汽称为饱与水汽,当时的水汽压称为饱与水汽压。 e为水汽压,E为饱与水汽压 E>e 蒸发(未饱与) E=e 动态平衡(饱与) E<e 凝结(过饱与) 若Es 为某一温度下对应的冰面上的饱与水汽压 Es>e 升华 Es=e 动态平衡 Es<e 凝华 图3、1 就是根据大量经验数据绘制的水的位相平衡图。水的三种 相态分别存在于不同的温度与压强条件下。水只存在于0℃以上的区域,冰只存在于0℃以下的区域,水汽虽然可存在于0℃以上及以下的区域,但其压强却被限制在一定值域下。图3·1 中OA 线与OB 线分别表示水与水汽、冰与水汽两相共存时的状态曲线。显然这两条曲线上各点的压强就就是在相应温度下水汽的饱与水汽压,因为只有水汽达到饱与时,两相才能共存。所以 OA 线又称蒸发线,表示水与水汽处于动态平衡时水面上饱与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线上K 点所对应的温度与水汽压就是水汽的临界温度tk 与临界压力(Ek= 2、2×105hPa),高于临界温度时就只能有气态存在了,因此蒸发线在K 点中断。OB 称升华线,它表示冰与水汽平衡时冰面上饱与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OC线就是融解线,表示冰与水达到平衡时压力与温度的关系。O 点为三相共存点:t0=0、0076℃,E0=6、11hPa。上述三线划分了冰、水、水汽的三个区域,在各个区域内不存在两相间的稳定平衡。例如图中的 1、2、3 点,点 1 位于OA 线之下,ei<E,这时水要蒸发;点 2 处,e2>E,此时多余的水汽要产生凝结;点3 恰好位于OA 线上,e3=E,只有这时水与水汽才能处于稳定平衡状态。 二、饱与水汽压 (一)饱与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 饱与水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这就是因为蒸发面温度升高时,水分子平均动能增大,单位时间内脱出水面的分子增多,落回水面的分子数才与脱出水面的分子数相等;高温时的饱与水汽压比低温时要大。饱与水汽压随温度改变的量,在高温时要比低温时大。 (二)饱与水汽压与蒸发面性质的关系 1、冰面与过冷却水面的饱与水汽压 有时水在0℃以下,甚至在-20℃—-30℃以下仍不结冰,处于这种状态的水称过冷却水。 在云中,冰晶与过冷却水共存的情况就是很普遍的,如果当时的实际水汽压介于两者饱与水汽压之间,就会产生冰水之间的水汽转移现象。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这就就是“冰晶效应” 2、溶液面的饱与水汽压 不少物质都可融解于水中,所以天然水通常就是含有溶质的溶液。溶液中溶质的存在使溶液内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纯水内分子间的作用力,使水分子脱离溶液面比脱离纯水面困难。因此,同一温度下,溶液面的饱与水汽压比纯水面要小,且溶液浓度愈高,饱与水汽压愈小。(三)饱与水汽压与蒸发面形状的关系 因此,温度相同时,凸面的饱与水汽压最大,平面次之,凹面最小。而且凸面的曲率愈大,饱与

大气物理学复习资料

大气物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第一章大气概述 1、干洁大气:通常把除水汽以外的纯净大气称为干结大气,也称干空气。 2、气溶胶: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和液体粒子。 3、气团:水平方向上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的巨大空气块。 4、气团变性:当气团移到新的下垫面时,它的性质会逐渐发生变化,在新的物理过程中获 得新的性质。 5、锋:冷暖性质不同的两种气团相对运动时,在其交界面处出现一个气象要素(温度、湿 度、风向、风速等)发生剧烈改变的过渡带称为锋。 6、冷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 7、暖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8、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很少移动,有时冷气团占主导地位,有时暖气团占 主导地位,使锋面处于来回摆动状态。 9、锢囚锋:当三种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如暖气团、较冷气团、更冷气团)相遇时,可以 产生两个锋面,前面是暖锋,后面是冷锋,如果冷锋移动速度快,追上前方的暖锋,或两条冷锋迎面相遇,并逐渐合并起来,使地面完全被冷气团所占据,原来的暖气团被迫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这种由两条锋相遇合并所形成的锋称为锢囚锋。 10、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垂直方向上每变化100米,气温的变化值,并以温度随高度的升 高而降低为正值。 11、气温T: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12、混合比r:一定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质量和干空气质量之比。r=m v/m d 13、比湿q:一定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质量与湿空气质量之比。q=m v/(m v+m d) 14、水汽压e:大气中水汽的分压强称为水气压。 15、饱和水汽压e s:某一温度下,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时所具有的水汽压。 16、水汽密度(即绝对湿度)ρv:单位体积湿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 17、相对湿度U w: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水汽和饱和水汽的摩尔分数之比称为水面的相

大气试题库(有答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 一、选择题(每小题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答案要求,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 1. 以下对地球大气层结构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D )。 A. 对流层的厚度随地球纬度的增加而降低。 B. 暖层空气处于高度的电离状态,故存在着大量的离子和电子。 C. 平流层的气温几乎不随高度变化。 D. 中间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该层空气不会产生强烈的对流运动。 2. 目前,我国排放大气污染物最多的是( B )。 A. 工业生产。 B. 化石燃料的燃烧。 C. 交通运输。 D. 生态环境破坏。 3. 烟囱上部大气是不稳定的大气、而下部是稳定的大气时,烟羽的形状呈( D )。 A. 平展型。 B. 波浪型(翻卷型)。 C. 漫烟型(熏蒸型)。 D. 爬升型(屋脊型)。 4. 尘粒的自由沉降速度与(D )的成反比。 A.尘粒的密度。 B. 气体的密度。 C. 尘粒的粒径。 D. 气体的粘度。 5. 处理一定流量的气体,采用( A )净化时,耗用的能量为最小。 A. 重力除尘装置。 B. 惯性除尘装置。 C. 离心力除尘装置。 D. 洗涤式除尘装置。 6. 电除尘装置发生电晕闭塞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D )。 A. 烟尘的电阻率小于104Ω·cm 。 B. 烟尘的电阻率大于1011Ω·cm 。 C. 烟气温度太高或者太低。 D. 烟气含尘浓度太高。 7. 在以下关于德易希方程式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B )。 A. 德易希方程式概括了分级除尘效率与集尘板面积、气体流量和粉尘驱进速度之间的关系。 B. 当粒子的粒径相同且驱进速度也相同时,德易希方程式可作为除尘总效率的近似估算式。 C. 当粒子的粒径相同且驱进速度不超过气流速度的10~20%时,德易希方程式可作为除尘总效率的近似估算 式。 D. 德易希方程式说明100%的分级除尘效率是不可能的。 8. 直接应用斯托克斯公式计算含尘气流阻力的前提是( A )。 A. 颗粒雷诺数Re p ≤1,颗粒直径大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B. 1<Re p <500,颗粒直径大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C. 500<Re p <2×105,颗粒直径大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D. 颗粒雷诺数Re p ≤1,颗粒直径小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9. 在以下有关填料塔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B )。 A. 产生“塔壁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塔径与填料尺寸的比值太小。 B. 填料塔是一种具有固定相界面的吸收设备。 C. 当烟气中含有悬浮颗粒物时,填料塔中的填料容易堵塞。 D. 填料塔运行时的空塔气速一定要小于液泛气速。 10. 在以下有关气体吸附穿透曲线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C )。 A. 穿透曲线表示吸附床处理气体量与出口气体中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B. 穿透曲线的形状取决于固定吸附床的操作条件。 C. 穿透曲线表示吸附床床层厚度与出口气体中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D. 穿透曲线斜率的大小可以反映吸附过程速率的快慢。 11.在以下石灰或石灰石湿式洗涤法烟气脱硫的化学反应式中,( C )是对吸收过程不利的反应。 ()()A Ca OH SO CaSO H O H O B CaCO SO H O CaSO H O CO C CaSO H O SO H O Ca HSO D CaSO H O H O O CaSO H O .?+→?+?++→?+??++→??++→?22322322322322232322242121212121212212322 12. 对于高温、高湿烟气的烟尘治理工艺,在选择设备时拟采用( D )为宜。 A. 旋风除尘器。 B. 袋式除尘器。 C. 静电除尘器。 D. 湿式除尘器。 13. 在以下关于除尘器电晕电场中的粒子荷电机理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C )。 A. 直径d P >0.5μm 的粒子以电场荷电为主。 B. 直径d P <0.2μm 的粒子以扩散荷电为主。 C. 电场荷电过程的粒子荷电量与电晕电场的温度成正比。 D. 扩散荷电过程的粒子荷电量与电晕电场的温度成正比。

大气物理学题库

大气物理学题库(没答案) 选择题 1. 下列各项中属于大气常定成分的是( A )。 A、水汽(H20)B 氧气(02)C、氯氟烃(CFCs) D、臭氧(03) 2. 用绝对温标表示的人体平均温度大约为( D )o A、-236 K B 0 K C 100 K D、310 K #由右图回答3-6题 3.图上字母标在对流层的是( E ); 4.图上字母标在平流层顶的是( C ); 5.图上字母标在平流层的是( D ); 6.图上字母标在热层的是( A )o 7.有A、B两气柱,A气柱的平均温度比B气柱的高,假设地面气压都一样,则在同 度z处,必有(A)o A、p A p B B、p A p B 8. 通常长波辐射与短波辐射的分界线为(B)o A、0.1m B、1m C、4 卩m 9. 如果地球表面没有大气层,则地面温度会比现在( A、暖一些 B、冷一些 10. 一日的最低温度通常出现在(A)o A、日出前后 B、子夜 C、下午 11. 晴朗的天空为蓝色的原因是(A)o A、波长较短的辐射能比波长较长的更容易被散射 B、波长较长的辐射能比波长较短的更容易被散射 C、不同波长的辐射能散射是一样的 D、除了蓝色以外,其它颜色的光被大气吸收了 12. 起始温度相同的一饱和气块和一干气块,均被抬升 C P A P B D、10 m B )o C 一样 D、傍晚 1公里后温度较高的是(A)o

A、饱和气块 B、干气块 C、温度仍相同

13. 地球大气平流层(Stratosphere)里,含量最大的气体成分是(C)。 A、臭氧(03) B、氧气(02) C、氮气(N2) D、二氧化碳(CQ) 14.在大气中垂直向上,哪一个气象要素是一直减小的?(B) A、温度 B、水汽 C、气压 D、风 15.造成南极平流层臭氧洞的物质是:(D) A、二氧化硫 B、甲烷 C、一氧化碳 D、氟氯碳化物 16.某气块等压降温时, 下列湿度参量中随之增大的是B o A.露点温度 B.相对湿度 C.混合比 17. 有关气块的叙述,正确的是D。 A.上升时,因膨胀而增温 B.上升时,因压缩而降温 C. 下降时,因膨胀而降温 D.下降时,因压缩而增温 18. 气压随高度递减率最大是在A。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层D、热层 19. 下列哪一项出现时,通常表示空气的相对湿度大(A) A.干球温度与湿球温度的差很大 B.干球温度与湿球温度的差很小 C.空气中的混合比大 D.空气中的水汽压大 20. 饱和气块在绝热上升过程中,叙述正确的是: A。 A.位温保守 B.水汽压保守 C.假相当位温保守 D.温度保守 由下列三图所示的干、湿绝热线和层结曲线回答8~9题: 21. 干气块抬升后温度高于环境温度的是图________ 。 22. 表示绝对不稳定的是图________ 。 23. 洁净大气中对红外辐射吸收能力从强到弱的正确顺序是A A.水汽、二氧化碳、臭氧 B.二氧化碳、臭氧、水汽 C.臭氧、水汽、二氧化碳 D.水汽、臭氧、二氧化碳 E. 二氧化碳、水汽、臭氧 24. 在B过程中,所有的凝结物全部从气块中降落。 A.干绝热 B.假绝热 C.可逆的湿绝热 D.可逆 25. 未饱和湿空气干绝热上升达到凝结高度以后,如果此饱和气块继续上升,则 气块的温度递减率将C干绝热递减率d。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无法判断 26. 逆温层指的是温度随高度A的某层大气。 A.降低 B.升高 C.不变 D.视具体情况而定 27. 路边孤立着一盏路灯,随着你离开越来越远,灯光渐暗,这可用A解释。 A.维恩位移定律 B.辐射平衡原理 C. 平方反比关系 D.斯蒂芬一玻尔兹曼定律 28. 具有初始温度为27C的干空气微团,绝热地从1000百帕上升到500百帕,它的终止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期末复习题库

1. 大气气溶胶:含有分散、悬浮的固态和液态粒子的大气称为大气气溶胶。2.大气窗:大气中主要吸收气体对长波辐射的吸收有明显的选择性,在某些波段有强 的或较强的吸收带,二者这些吸收带之间有些很弱的准透明区,称为“大气窗”, 为8-12微米波段。地面发生的长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向太空。 3.位温:位于任意温压状态(P ,T )下的空气,干绝热移动到P=1000hpa 处具有的 温度称为位温。 4.梯度风:在水平面上沿曲线运动的空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科里奥利力和离心力 的平衡下的风称为梯度风。 5.以表示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d0时,与日光垂直平面上的太阳分光辐照度,此时的太阳积分辐照度 称为太阳常数。6.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单位为W.m -2。 7.由于云和气溶胶(特别是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强散射作用,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 辐射能减少,称为阳伞效应或反射效应。 8.焚风效应:潮湿的气流经过山脉时被强迫抬升,达到凝结高度后水汽就凝结而形成 云。气流继续上升后其温度将按假绝热减温率变化,凝结出的水分部分或甚至全部 降落。气流越过山顶以后,由于水分已全部降落或部分降落,将干绝热下沉或先湿 绝热下沉待剩余水分蒸发完后再干绝热下沉。因此,在山前山后的同一高度上,气 流的温度、湿度都不同,背风面出现了温度高、湿度小的干热风。 9.假相当位温:空气由原来的状态沿干绝热过程上升,到达抬升凝结高度LCL 后再沿 假绝热过程上升到水汽全部凝结脱离,再按干绝热过程下降到1000hPa 处所具有的温度。 10.大气透明窗:在地气辐射中的8~12um 波段,大气的吸收作用很弱,地面长波辐射 可以透过此窗口发送到宇宙空间。 11.光学厚度:沿辐射传输路径,单位截面上所有吸收和散射物质产生的总削弱。是无 因次量。'00l l ex ex k dl k dl δρ==??12.抬升凝结高度:未饱和湿空气块被外力强迫抬升时,因为上升速度快,可以认为是 绝热的。此时气块内的水汽压随着环境气压的减小而减小,与此对应,露点也降低。气块上升时的干绝热减温率远大于它的露点递减率,气块的温度和露点将逐渐接近,在某一高度达到饱和并发生凝结。这个湿空气块因绝热抬升而达到饱和的高度称为 抬升凝结高度。 13.维恩位移定律:1893年维恩从热力学理论推导出黑体辐射光谱极大值对应的波长 λmax 和温度的乘积为一常数。由此可知,若黑体温度越高,则λmax 愈小,故称维恩位移定律。 14.相对大气质量的准确定义,是指日光自θ角倾斜入射时与自天顶入射时的光学厚度 之比。 15.若要把漫射辐射当作平行辐射处理,应当将其光学厚度加大1.66倍。其原理是清 楚的,因为(δ0-δ)是这一层大气的垂直光学厚度,垂直方向辐射的光学路径最短,而其它方向的路径都要加长,其吸收当然也增加了。作为对各个方向的积分,其最 终效果是加大 1.66倍,因此也有人把β称为漫射因子。 16.散射效率因子是粒子的散射截面与粒子几何截面之比。 17.湿空气定压降温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Td 。 18.假绝热过程:如果在饱和气块上升过程中,凝结物一旦形成便全部从气块中降落, 在气块下沉时必然会沿着干绝热过程变化,无法再回到原来的状态。这是一个开放 λ,0S 0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