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油气层技术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保护油气层试题

保护油气层试题

油层保护一、填空题1、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薄片分析)是保护油气层岩相学分析的三大常规技术。

2、砂岩的四种常见的孔隙喉道类型是缩径吼道、点状喉道、片状或弯片状喉道及管束状喉道。

3、敏感性矿物的产状有四种类型,即薄膜衬垫式、栉壳式、桥接式、孔隙充填式、不同产状对油气层损害的影响不同。

4、与油气层损害有关的天然气性质主要是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腐蚀性气体的含量,含量越高,对设备的腐蚀越严重,越易造成微粒运移损害。

5、粘土矿物的水化膨胀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表面水化和渗透水化阶段6、细菌主要以菌落堵塞、粘液堵塞和代谢产物堵塞三种方式损害油气层。

7、针对不同的分析内容,可选用相应的岩心分析方法。

一般情况下,(X-射线衍射)适用于定性鉴定或定量测定各物组组成及其含量,特别是粘土矿物的成分和含量,而(扫描电镜)更适于观察孔喉的状态、大小及孔隙的连通关系。

8、宏观上描述油气层特性的两个基本参数是孔隙度和渗透率。

9、敏感性矿物可分为速敏性矿物、水敏和盐敏性矿物、碱敏性矿物和酸敏性矿物五种类型。

10、根据水中主要离子的当量比,可将水划分为氯化钙型、氯化镁型、碳酸氢钠型和硫酸钠型,常见的地层水多为氯化钙型和碳酸氢钠型。

二、名词解释1、间层矿物:是指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结构层,沿C轴方向相间成层叠积组合而成的晶体结构。

2、乳化堵塞:外来流体中的油(如油基钻井液中的基油)与地层水或外来水与储层原油在表面活性物质的存在下可形成相对稳定、高粘度的乳状液,该乳状液产生两个方面的危害。

一方面是比孔喉大的乳状液滴可堵塞孔喉,另一方面是提高流体粘度,增加油流阻力。

3、贾敏损害:是指由于非润湿相液滴对润湿相流体流动产生附加阻力,从而导致油相渗透滤降低的现象,或由于液珠或气泡对通过孔喉的流体造成附加的阻力效应,从而导致流体的渗流能力降低,这种现象称为贾敏损害。

4、临界流速:在生产过程中使油气层微粒开始运移的流体速度。

或在速敏实验中,引起渗透率明显下降时的流体流动速度称为该岩石的临界速度,即临界流速。

保护油气层技术2

保护油气层技术2

2.3 外因作用下引起的油气层损害
2.3.1外界流体进入油气层引起的损害

流体中的固相颗粒堵塞油气层引起的损害 固相颗粒堵塞影响因素 颗粒浓度:在一定条件下,侵入流体颗粒浓度
越大,损害越大,但颗粒侵入深度越小; 颗粒大小(中值直径):在颗粒中值直径小 于地层孔隙直径时,颗粒越大,造成的堵塞越严 重,但颗粒侵入深度越小;
2.2.3油气层岩石的润湿性

岩石润湿性对多相流的影响(续)
水驱油方向
影响毛管力的大小和方向
p
水驱油方向 p


pc 油
水 pc


亲水毛管
亲油毛管
在亲水毛管中,毛管力与驱替力方向一致,为动力; 在亲油毛管中,毛管力与驱替力方向相反,为阻力。
保护油气层技术
2.2 油气层潜在损害因素
2.2.3油气层岩石的润湿性
保护油气层技术
The Technique of the Formation Protection
韩 松
2010.10
保护油气层技术
第二章 油气层损害机理
2.1 概述

地层 (油气层)损害的定义

在油气钻采作业环节中,发生流体产出或注 入能力显著下降的现象(或作用)。

特点

多在井壁附近,也可以在井间 渗流通道(孔隙和/或裂缝)改变 与产出油气或注入的驱替流体密切相关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外界流体进入油气层引起的损害; 工程因素和油气层环境条件发生变化造 成的地层损害。
保护油气层技术
第二章 油气层损害机理
2.3 外因作用下引起的油气层损害
2.3.1外界流体进入油气层引起的损害

保护油气层技术

保护油气层技术
孔隙介质的特性:孔隙度、渗透率、裂隙发育 程度、孔隙及孔喉大小、形状、分布和连通性 ; 岩石表面性质:比表面、润湿性; 孔隙流体性质:油气水组成,高压物性,析蜡点 ,凝固点,原油酸值; 岩石所处环境:岩石所出的内外环境; 岩石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矿物、孔隙特性、孔 隙流体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7 Wattability or Water affinity 润湿性
定义:岩石颗粒表面的亲油或亲水特性
Water Drop

90。
亲水

90。
亲油

90。
两性
8 Wattability Alteration 润湿性反转
定义: 使岩石颗粒表面亲油变为亲水或亲水变为亲油的现 象。
局限性:
不易鉴定微量组分矿物; 不能给出矿物的产状和分布; 不能给出孔隙和孔喉的结构和分布;
II.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SEM) 扫描电镜
观测岩心的主要性能…形态观测
孔喉
骨架颗粒
孔面颗粒
孔隙
观测岩石骨架特征 矿物颗粒的大 小、产状和分布;
S


K Kd
1
ln rd
/
rw
K
S 0:近井壁损透率增高;
Kd
S 0:无损害;
S 0:有损害; S越大,损害程度就越高
13 Blocage 堵塞比
定义:理论流量与实际流量之比
Qo RD
Ql
Qo 理论流量;Ql 实际流量
Summary
重点掌握基本术语及有关公式 掌握保护油气层技术的六点主要内容
Section 1.3 Some Technical Terms on

油气层保护复习题---精品模板

油气层保护复习题---精品模板

复习题一.选择题1、储层敏感性实验评价的基本实验程序有:①测量岩心原始液体渗透率,②测量岩心孔隙度和克氏渗透率,③在敏感性实验条件下逐步测量渗透率,④抽空饱和岩心,其正常实验步骤为:A ②④①③B ②①④③C ④②③①D ④②①③2、工作液损害模拟实验中,常模拟的井下工况是()A 井身结构、泥浆上返速度、井筒温度、地层破裂压力B 井筒温度、泥浆循环速度、地层孔隙压力、泥浆密度C 井筒温度、泥浆密度、地层破裂压力、井身结构D 地层孔隙压力、地层破裂压力、井身结构3、粘土矿物的产状、类型、成份、含量研究,可采用以下方法A SEM、XRD、压汞电子探针薄片分析B SEM、CMS—300全自动岩心分析仪薄片分析压汞分析C XRD、薄片分析、SEM、电子探针D 薄片分析、压汞、电子探针、CMS—300全自动岩心分析仪4、选择完井方式要考虑的三大因素是A 油气藏类型、开采方式、油气层特性B 井身结构、工程技术要求、油气藏储量C 油气层特性、井身结构、工程技术要求D 油气藏类型、井身结构、油气藏储量5、屏蔽暂堵钻井完井液技术保护油气层原理中应用了A 压差越大,固相颗粒侵入越深B 压差越大,颗粒越大,堵塞越致密C 压差越大,滤失越快,在近井壁带形成的桥堵越快D 压差越大,钻进速度越快,钻井污染最小。

6、进入储层的滤液矿化度过高过低都会引起储层粘土矿物敏感性损害,这是因为:A 矿化度过高过低都引起粘土水化膨胀。

B 过高引起高岭石等粘土矿物膨胀,过低引起蒙脱石等粘土矿物膨胀.C 过高引起粘土矿物收缩失稳,过低引起粘土矿物膨胀。

D B和C.7、储层出砂的潜在地层因素是A 储层胶结程度差B 原油粘度高C 储层致密、原油粘度高D A和B8、下列哪个因素与地层微粒运移临界流速无关A 储层胶结性和微粒大小B 液体的离子强度和PH值C 地层孔隙压力D 界面张力和流体粘滞力9、注入水水质标准指标中不包括下哪个指标。

A 悬浮固体含量B 注水总矿化度C 注入水与地层的配伍性D 总铁含量10、下列哪项不是屏蔽暂堵钻井完井液技术的特点A 时间短(2-5小时)B 近井壁带C 致密(渗透率最好为0)D 能承受较大的正压差二.判断正误题1、对于特定的油气藏,同一种作业造成地层损害的机理始终是不变的。

2储层保护复习题

2储层保护复习题

第二章油气层保护技术一、思考题1.保护油气层技术的原则:答:保护为主,解除为辅原则;针对性原则;配伍性原则;效果与效益结合原则2.油气层潜在损害因素有:。

答:油气藏类型;油气层敏感性矿物;油气层储渗空间特性;油气层岩石表面性质;油气层流体性质。

3.引起油气层损害的条件有:工作液的性质;生产或作业压差;温度;生产或作业时间;环空返速。

4.毛细管阻力造成的损害消除方法:答:(1)尽量控制外来流体滤失量。

(2)选用某些表面活性剂或醇类有机化合物进行处理,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从而减小毛细管阻力。

(3)在采油过程中适当提高生产压差以克服毛细管阻力。

5.储层岩石中未被矿物颗粒、胶结物或其它固体物质占据的空间称为渗流空间或孔隙空间,渗流空间由什么构成。

答:喉道;孔隙6.敏感性矿物的特点是:()。

答:(1)粒径很小,一般小于37μm ; (2)比表面积大; (3)多数位于易与流体作用的部位7.工作液与油气层流体不配伍造成的损害主要有1)工作液与油气层流体不配伍、与油气层岩石不配伍造成的损害造成的损害有哪些?(1)无机垢堵塞(2)有机垢堵塞(3)乳化堵塞(4)细菌堵塞2)工作液与油气层岩石不配伍造成的损害:(1)水敏性损害(2)碱敏性损害(3)酸敏性损害(4)润湿反转损害8.气藏的特殊损害有:(1)气层压力敏感性;(2)气层流速敏感性; (3)水侵损害;(4)油侵损害9.射孔对油气层的损害有:答:成孔过程中射孔碎片和压实带(损害渗透率90%);射孔参数不合理或打开程度不完善;射孔压差不当造成的损害;射孔液损害。

10.酸化作业中保护储层技术有:答:选择与储层配伍的酸液和添加剂;使用前置液;使用合适的酸液浓度;及时排液。

11.不适当的修井液引起的地层损害有:答:(1)与储层岩石不配伍引起的损害(水敏、水锁);(2)与储层流体不配伍引起的损害(结垢、乳化堵塞、细菌堵塞);12.保护油气层对修井液的要求有:答:1). 必须与油气层岩石相配伍2). 必须与油气层流体相配伍3). 尽量降低固相含量4). 密度可调,以满足不同压力油气层近平衡压力修井的需要13.修井液应与油气层流体相配伍:答:(1)滤液组分不与地层流体发生沉淀反应,以防结垢等损害。

保护油气层复习题及答案

保护油气层复习题及答案

保护油气层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油气层保护的主要目的是:A. 提高油气产量B. 增加油气采收率C. 提高油气层的渗透率D. 减少油气层的污染答案:B2. 以下哪项措施不是油气层保护的方法?A. 优化钻井液体系B. 减少钻井液的失水量C. 增加钻井液的密度D. 采用低渗透钻井液答案:C3. 油气层保护技术中,以下哪项不是保护措施?A. 钻井液的优化B. 钻井液的失水控制C. 钻井液的密度控制D. 钻井液的污染控制答案:C4. 油气层保护技术中,以下哪项措施可以减少对油气层的损害?A. 采用高密度钻井液B. 采用低密度钻井液C. 采用高渗透钻井液D. 采用低渗透钻井液5. 油气层保护技术中,以下哪项措施可以提高油气层的渗透率?A. 增加钻井液的密度B. 减少钻井液的失水量C. 增加钻井液的失水量D. 增加钻井液的污染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1. 油气层保护技术的主要目标包括:A. 减少油气层的污染B. 减少油气层的损害C. 提高油气层的渗透率D. 增加油气层的产量答案:ABCD2. 油气层保护技术中,以下哪些措施可以减少对油气层的损害?A. 优化钻井液体系B. 控制钻井液的失水量C. 减少钻井液的密度D. 采用低渗透钻井液答案:ABD三、判断题1. 油气层保护技术可以提高油气的采收率。

(对)2. 增加钻井液的密度可以减少对油气层的损害。

(错)3. 油气层保护技术中,钻井液的污染控制不是必要的。

(错)4. 油气层保护技术中,采用低渗透钻井液可以提高油气层的渗透率。

(对)5. 油气层保护技术中,减少钻井液的失水量可以减少对油气层的损害。

四、简答题1. 简述油气层保护技术的重要性。

答:油气层保护技术对于提高油气的采收率、减少油气层的损害、延长油气井的生产寿命以及保护油气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优化钻井液体系、控制钻井液的失水量和污染等措施,可以有效保护油气层,提高油气的开采效率。

2. 油气层保护技术中,为什么需要控制钻井液的失水量?答:控制钻井液的失水量是油气层保护技术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油气层保护

油气层保护

保护油气层技术知识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油气层伤害:在油气钻井、完井、修井、增产改造及开发生产过程中,造成流体产出或注入能力显著下降的现象。

2.岩心分析:是指利用各种仪器设备来观测和分析岩心一切特性的系列技术。

3.间层矿物:是由膨胀层与非膨胀层单元相间构成。

4.地层微粒:是指粒径小于37微米(或44微米)的细粒物质。

5.喉道:两个颗粒间连通的狭窄部分,是易受损害的敏感部位。

6.孔隙结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态、大小、分布及其连通关系。

7.敏感性矿物:成岩过程中形成的少量自生矿物,易与工作液发生物理和化学作用,导致油气层渗透性显著降低的矿物。

8.润湿性:岩石表面被液体润湿的情况。

9.速敏:由于各种作业当中,流速超过零界流速时引起的地层微粒的运移从而导致气层渗流速度下降的现象。

10.水敏:当与储层不配的水进入储层后,引起储层中粘土水化膨胀,分散运移,导致渗透率下降的现象.11.盐敏:地层渗透率随外来液体含盐量下降而降低的现象。

12.碱敏:指在碱性环境下,造成油气层中粘土矿物和硅质胶结的结构破坏及大量氢氧根与二价阳离子结合生成不容物,而造成的油气层堵塞。

13.应力敏感:是考察在施加一定的有效应力时,岩样的物性参数随应力变化而改变的性质.14.温度敏感:由于外来流体进入储层引起温度下降从而导致油气层渗透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15.酸敏:是指酸液进入储层后与储层中的酸敏性矿物发生反应,产生沉淀或释放出微粒,使储层渗透率下降的可能性及其程度。

16.表皮效应:当油从周围油层流向井筒时,产生一个附加压降的现象。

17.流动效率:在相同的产量条件下,油气层实际井的压差与理想井的压差的比值。

ta wf e swf e p p p p p p p FE ∆∆=-∆--= 18.油气层伤害机理: 油气井生产或注入井注入能力显著下降现象的原因及其作用的物理、化学、生物变化过程。

二、简答题:1)简述保护油气层的重要性及其特点。

答: 1.勘探过程中,及时发现油气层、准确评价油气层、准确评价油气储量; 重要性 2.在开发过程中,充分解放油气层生产能力,提高油气田开发经济效益;3.在开发过程中,保证油气井长期稳定高产。

《油气层保护技术》复习题

《油气层保护技术》复习题

《油层保护技术》复习题(2009.4石工二学位)一、填空题1.油气层损害类型中,()损害不仅存在于各个作业环节,而且其损害程度较大;其次是()和(),再其次是润湿反转和结垢损害。

2.油气层损害存在于钻井、完井和采油等各个作业环节,油气层损害的实质包括()和()。

3.当扫描电镜配有()时,能对矿物提供半定量的元素分析,常用于检测铁元素。

4.()、()和()是保护油气层岩相学分析的三大常规技术。

5.砂岩的四种基本孔隙类型是()、()、()及裂隙,储层中常以前三种为主,裂隙可与其它任何孔隙共生。

而碳酸盐岩的孔隙主要有()、()和()三种类型。

6.砂岩的四种常见孔隙喉道类型是()、()、()及()。

7.孔隙连通程度通常以最小未饱和孔隙体积百分数Smin,退汞效率We和孔喉配位数来表示,一般情况下,Smin越(),We越(),孔喉配位数越(),孔隙连通程度越差。

8.敏感性矿物的产状有四种类型,即()、()、()和(),不同产状对油气层损害的影响不同。

9.孔喉弯曲程度常用结构系数F来表示,F越大,弯曲程度越(),喉道越易受到伤害。

10.岩石的表面积越大,产生油气层损害的可能性就越()。

11.油田中常见的细菌为()、()和()。

12.按运移方式,微粒运移可分为()和()两种情况。

13.若某储层岩心的Dv=0.2,Dw=0.8,则该储层为()速敏、()水敏储层。

14.细菌主要以()、()和()三种方式损害油气层。

15.针对不同的分析内容,可选用相应的岩心分析方法。

一般情况下,()()更适于观察孔喉的形态、大小及孔隙的连通关系。

16.毛管压力曲线给出的描述岩样孔隙结构的三个定量特征参数是()、()和()。

17.宏观上描述油气层特性的两个基本参数是()和(),其中,与油气层损害关系比较密切的是()。

18.工作液对油气层的模拟损害评价方法有()、()和()三种方法。

19.根据水中主要离子的当量比,可将水划分为()型、()型、()型和()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油气层损害的定义:在钻井,完井,井下作业及油气田开采全过程中,造成油气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统称为油气层损害。

2、油气层损害的实质:绝对渗透率的下降和相对渗透率的下降。

3、保护油气层的重要性:a.勘探过程中,保护油气层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及时发现新的油气层、油气田和对储量的正确评价。

b.保护油气层有利于油气井产量及油气田开发经济效益的提高。

c.油气田开发生产各项作业中,搞好油气层保护有利于油气井的稳产和增产。

4、保护油气层技术的特点:a.保护油气层技术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专业、多部门并贯穿整个油气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

从钻开油气层、完井、试油、采油、增产、修井、注水、热采的每一项作业过程中均可能使油气层受到损害,而且如果后一项作业没搞好保护油气层工作,就有可能使前面各项作业中的保护油气层所获得的成效部分或者全部丧失。

因此保护油气层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此项工程涉及地质、钻井、测井、试油、采油、井下作业等多个部门,只有这些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工作,正确对待投入与产出,才能受到良好的效果。

b. 保护油气层技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保护油气层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油气层,油气层特性资料是研究此项技术的基础。

由于不同的油气层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从油气层特性出发研究出的保护油气层技术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c. 保护油气层技术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三个结合. 保护油气层技术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三个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机理研究与应用规律相结合;室内研究和现场实践相结合。

5、保护油气层系统工程的技术思路:保护油气层系统工程的主要技术思路可归纳为五个方面:1. 分析所研究油气层的岩石和流体特性,以此为依据来研究该油气层潜在损害因素与机理。

2. 收集现场资料,开展室内试验,分析研究每组油气层在各项作业过程中潜在损害因素被诱发的原因、过程及防治措施。

3. 按照系统工程研究各项作业中所选择的保护油气层技术措施的可行性与经济上的合理性,通过综合研究配套形成系列,纳入钻井、完井与开发方案设计及每一项作业的具体设计中。

4. 各项作业结束后进行诊断与测试,获取油气层损害程度的信息,并评价保护油气层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然后反馈给有关部门,视情况决定是否继续研究改进措施或补救措施。

5. 计算机预测、诊断、评价和动态模拟。

6、岩心分析是保护油气层技术系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油气层技术这一系统工程的起始点。

7>、油气层地质研究的内容包括:矿物性质,渗流多孔介质的性质,岩石表面性质,地层流体性质,油气层所处环境,矿物、渗流介质、地层流体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及可能的损害趋势和后果。

8、矿物性质及渗流多孔介质的特性主要是通过岩心分析获得,从而体现了岩心分析在油气地质研究中的核心作用。

9、岩心分析是指利用各种仪器设备来观测和分析岩心一切特性的系列技术。

10、岩心分析的样品可以来自全尺寸成形的岩心、也可以是井壁取心或钻屑11、全岩矿物组分和粘土矿物可用X射线衍射(XRD)迅速而准确地测定。

12、粘土矿物的XRD分析使用定向片,包括自然干燥的定向片、经乙二醇饱和的定向片,或盐酸处理之后的自然干燥定向片。

13、X射线衍射在保护油气层中的应用:a.地层微粒分析。

地层微粒的分析为矿物微粒稳定剂的筛选、解堵措施的优化提供依据。

b. 全岩分析。

对酸敏性研究和酸化设计有帮助。

c.粘土矿物类型鉴定和含量计算。

d. 间层矿物鉴定和间层比计算. 有助于揭示油气层中粘土矿物水化、膨胀、分散的特性。

e. 无机垢分析. 为预防和解除垢沉积提供依据。

14、XRD分析不能给出敏感性矿物产状,所以必须与薄片、扫描电镜技术配套使用,才能全面揭示敏感性矿物的特征。

15、扫描电镜(SEM)分析能提供孔隙内充填物的矿物类型、产状的直观资料,同时也是研究孔隙结构的重要手段。

16、扫描电镜技术在保护油气层中的应用:a. 油气层中地层微粒的观察。

能有效地估计临界流速和速敏程度,便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止或解除因分散、运移造成的损害。

b. 粘土矿物的观测. 可确定粘土矿物的类型、产状和含量。

c. 油气层孔喉的观测. 对研究微粒运移和外来固相侵入很有意义。

d. 含铁矿物的检测. 配有X射线能谱仪时,能对矿物提供半定量的元素分析, 检测铁元素.e. 油气层损害的监测. 对于无机和有机垢的晶体形态、排布关系的观察,还可以为抑垢除垢、筛选处理剂、优化工艺措施提供依据。

17、薄片分析技术在保护油气层中的应用:a. 岩石的结构与构造. 薄片粒度分析给出的粒度分布参数可供设计防砂方案时参考。

研究颗粒间接触关系、胶结类型及胶结物的结构可以估计岩石的强度,预测出砂趋势。

b. 骨架颗粒的成分及成岩作用.沉积作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强烈地影响着油气层的储集性及敏感性。

了解成岩变化及自生矿物的晶出顺序对测井解释、敏感性预测、钻井完井液设计、增产措施选择、注水水质控制十分有利。

c. 孔隙特征. 研究地层微粒及敏感性矿物在孔隙和喉道中的位置及与孔喉的尺寸匹配关系,可以判断油气层损害原因,并用于综合分析潜在的油气层损害,提出防治措施。

d. 不同产状粘土矿物含量的估计. 薄片分析则可说明同一种类型粘土矿物的几种产状(成因)的相对比例。

薄片分析还用于粘土总量的校正.e. 荧光薄片应用. 荧光薄片提供油存在的有效储集和渗流空间的性质.18、压汞法由于其仪器装置固定、测定快速准确,并且压力可以较高,便于更微小的孔隙测量,因而它是目前国内外测定岩石毛细管压力曲线的主要手段。

19、毛细管压力曲线在保护油气层中的应用:a. 储集岩的分类评价. 储集岩分类是评价油气层损害的前提,同一损害因素在不同类型的储集岩中的表现存在差异。

根据毛细管压力的曲线特征参数,用统计法求特征值,结合岩石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类型、岩性等可以对储集岩进行综合分类。

b. 油气层损害机理分析.油气层微粒的粒度分析、微粒在孔隙中的空间分布及与孔喉大小的匹配关系是分析油气层损害的关键。

c. 钻井完井液设计.d. 入井流体悬浮固相控制.e. 评价和筛选工作液.20、岩心分析新技术的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CT扫描技术,核磁共振成象技术,扫描电镜技术,非晶态矿物和纳米矿物学研究,环境扫描电镜的应用。

21、油气层的潜在损害与其储渗空间特性、敏感性矿物,岩石表面性质、地层流体性质有关,同时还受外来流体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22、油气层的储集空间主要是孔隙,渗流通道主要是喉道。

23、喉道是指两个颗粒间连通的狭窄部分,是易受损害的敏感部位。

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态、大小、分布及其连通关系,称为油气层的孔隙结构。

24、孔隙结构是从微观角度来描述油气层的储渗特性,而孔隙度与渗透率则是从宏观角度来描述油气层的储渗特性。

25、孔隙度是衡量岩石储集空间多少及储集能力大小的参数。

渗透率是衡量油气层岩石渗流能力大小的参数。

26、喉道类型与油气层损害特点:类型主要特征主要损害方式缩颈喉道孔隙大,喉道粗,孔隙与喉道直径比接近于1固相侵入,出砂和地层坍塌点状喉道孔隙较大,喉道略细,孔隙与喉道直径比大固相侵入,微粒分散/运移,水锁,贾敏片状和弯片状喉道孔隙小,喉道细而长,孔隙与喉道直径比中到大微粒分散/运移,水锁,贾敏,粘土矿物水化膨胀管束状喉道孔隙和喉道成为一体,界限不分明,且细小水锁,贾敏,乳化堵塞,粘土矿物水化膨胀27、成岩过程中形成的自生矿物数量虽少,但易与工作液发生物理和化学作用,导致油气层渗透性显著降低,我们称之为敏感性矿物。

28、敏感性矿物的特点:粒径很小(<37μm),比表面大,且多数位于孔喉处,它们优先与外界流体接触充分,作用速度快,易引起油气层损害。

29、敏感性矿物的类型:水敏矿物,盐敏矿物,碱敏矿物,酸敏矿物,速敏矿物。

30、自生粘土矿物产状:栉壳式,薄膜式,桥接式,孔隙充填式。

31、岩石的润湿性一般可分为亲水性、亲油性和两性润湿三大类。

32、润湿性的作用:a.控制孔隙中油气水分布。

对于亲水性岩石,水通常吸附于颗粒表面或占据小孔隙角隅,油气则占孔隙中间部位;对于亲油性岩石,刚好出现相反的现象。

b.决定岩石孔道中毛管压力的大小和方向。

毛管压力的方向总是指向非润湿相一方。

当岩石表面亲水时,毛管压力是水驱油的动力;当岩石表面亲油时,毛管力是水驱油的阻力。

c.制约微粒运移的损害程度。

当油气层中流动的流体润湿微粒时,微粒容易随之运移,否则微粒难以运移。

33、地层水性质对油气层损害的影响:当油气层压力和温度降低或侵入流体与地层水不配伍时,会生成CaCO3、CaSO4、BaSO4等无机垢;高矿化度地层水还可引起进入油气层的高分子处理剂发生盐析。

34、原油性质对油气层损害的影响:(1)石蜡、胶质和沥青可能形成有机沉淀,堵塞喉道、射孔孔眼、砾石充填层、筛管和油管;(2)原油与入井流体不配伍形成高粘乳状液,胶质沥青质与酸液作用形成酸渣;(3)注水和压裂中的冷却效应还可以导致石蜡、沥青在井间地层中沉积。

35、与损害有关的天然气性质主要是相态特征和H2S、CO2腐蚀气体的含量。

36、油气层损害机理的关键是研究外因如何诱发内因起作用而造成油气层的损害。

37、外界流体进入油气层引起的损害:流体中固相颗粒堵塞油气层造成的损害,外来流体与岩石不配伍造成的损害,外来流体与地层流体不配伍造成的损害,外来流体进入油气层影响油水分布造成的损害。

38、外来固相颗粒对油气层的损害有以下特点:(1)颗粒一般在近井地带造成较严重的损害;(2)颗粒粒径小于孔径的十分之一,且浓度较低时,虽然颗粒侵入深度大,但是损害程度可能较低;但此种损害程度会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3)对中、高渗透率的砂岩油气层来说,尤其是裂缝性油气层,外来固相颗粒侵入油气层的深度和所造成的损害程度相对较大。

39、引起水敏性矿物水化膨胀、分散或脱落,导致油气层渗透率下降,我们称之为水敏性损害。

40、油气层水敏性损害的规律有:(1)当油气层物性相似时,油气层中水敏性矿物含量越高,水敏性损害程度越大;(2)油气层中常见的粘土矿物对油气层水敏性损害强弱影响顺序为:蒙皂石>伊/蒙间层矿物>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3)当油气层中水敏性矿物含量及存在状态均相似时,高渗透油气层的水敏性损害比低渗油气层的水敏性损害要低些;(4)工作液的矿化度越低,引起油气层的水敏性损害越强;工作液的矿化度降低速度越大,油气层的水敏性损害越强;(5)工作液矿化度相同的情况下,含高价阳离子的成分越多,引起油气层水敏性损害的程度越弱。

41、高PH的外来液体侵入油气层时,与其中的碱敏性矿物发生反应造成分散、脱落、新的硅酸盐沉淀和硅凝胶体生成,导致油气层渗透率下降,我们称之为碱敏性损害。

42.、影响油气层碱敏性损害程度的因素有:碱敏性矿物的含量、工作液pH值和侵入量,其中pH值起着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