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资料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其对中国天气的影响
436.2.2太平洋高压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北部与西北边缘:多锋面阴雨天气
晴朗少云 G 微风炎热
副高脊线
南侧:无台风时,常为晴好天气; 有台风时,为恶劣天气。
西太平洋高压脊的季节性移动
副高的强度与规模 随季节而有变化。 盛夏增至最强;冬 季强度减弱,范围 缩小,位置南移东 退(北半球)。
西太平洋高压脊的季节性移动
西太平洋高压脊的季节性移动
西太平洋高压脊的季节性移动
➢七月上、中旬,脊线第一次北跳 过25°N,徘徊在30°N。长江中 下游梅雨结,进入伏旱期,黄淮 流域开始进入雨季,华南及东南 沿海处于副热带高压南侧,有时 受台风等热带天气系统影响。
西太平洋高压脊的季节性移动
➢7月底到8月初,脊线再向北 跳越过30°N,华北和东北南 部雨季开始。
2-3月,副高的脊线由13ON缓慢北 移到15ON附近。来自低纬度海洋 上的暖湿气流开始缓慢到达华南 地区,当北方冷空气南下到达华 南地区后,可造成华南低温阴雨 天气或霜冻天气。
西太平洋高压脊的季节性移动
➢4-6 月 , 副 高 逐 渐 加 强 , 脊 线 明显向北移,大范围降水常在 华南地区。
➢6月中旬到下旬,脊线第一次 北跳过20°N,脊北侧的雨带 正好位于长江中下游一带,长 江中下游,梅雨开始;华南地 区,天气晴好。
西太平洋高压脊的季节性移动
➢9月上旬,脊线开始回跳到 25°N左右,雨区又回到淮 河流域。
西太平洋高压脊的季节性移动
➢10 月 上 旬 , 脊 线 继 续 南 退 到 20°N以南地区,雨区也随之南 移。高压脊的影响逐渐变小。
朋友就是把你看透了 还能喜欢你的人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变动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变动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摘要:副高是影响中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特别是西太平洋副高的进退与中国夏季旱涝有极密切的关系。
在它的控制下将产生干旱、炎热、无风天气。
它还通过与周围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形成其它类型的天气。
因而,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度的变化对我国东部的雨季、旱涝以及台风路径等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字: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强度变动中国天气气候影响1、副高概述西太平洋副高是指出现在西太平洋(180度以西洋面)副热带地区的暖性深厚高压。
副高具有明显的季节位移,冬季位置偏南,夏季偏北,南北变化约为20度,这种位移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很大。
平均而言北半球副高的强度在暖季要比冷季强大的多,尤其是在盛夏最为强大,其面积几乎占整个北半球面积的1/5~1/4,在暖季较冷季的位置更偏西而维度更偏高。
在南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
因而西太平洋副高是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最大的一个天气系统。
它的位置和强度变动都对我国雨带的进退造成较大影响。
2副高的位置和强度变动副高强度的年变程呈双峰型,第一峰值在6月,第二峰值在9月。
而副高位置的年变程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8月。
副高强度的年变程与我国雨带活动有关,而副高位置的年变程和太阳辐射的年变程十分一致。
所谓副高的季节性变动是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强度随季节而发生的变化。
一般来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从冬到夏位置北移,强度增大;从夏到冬,位置南撤,强度减弱。
一般在8月份到达一年中的最北点,8月以后,副热带高压开始南撤,如图5.11所示。
需要强调的是,副热带高压一年中北进与南撤过程并不是匀速进行的,而是表现为稳定少变、缓慢移动与跳跃三种形式。
平均而言,冬季副热带高压脊线在15°N附近,3、4月份开始缓慢北移,5~6月间(一般在6月中旬),出现第一次北跳,脊线北跳到20°N以北,并稳定在20°~25°N之间达一月左右。
到7月中旬,脊线再次北跳,越过25°N,在7月底或8月初,副高到达一年中的最北位置,9月以后,副高向南撤退。
西太平洋副高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过程分析

西太平洋副高的调查1.副高概述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常年存在的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系统。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多呈东西扁长形状,中心有时有数个,有时只有一个。
一般冬季多为两个中心,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分别称为西太平洋副高和东太平洋副高。
对我国的气候有较大影响的是西太平洋副高。
其强度和范围,冬夏都有很大不同,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别强大,冬季,强度减弱,范围也缩小很多。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除在盛夏偶有南北狭长的形状外,一般长轴都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
它的范围在500hp图上,用588等压线包围的面积来表示。
将副高的长轴称为副高的脊线,近似为东西分布,切割东北信风和西风带。
其中,脊线上最西边的点称为西伸脊点。
588线到达的最北边为副高的北界。
2.副高的内部结构温度:西太平洋副高为暖性高压场,脊中温度较高,暖中心和高压中心不重合,在底层存在一定的逆温现象。
湿度:由于高压对应的下沉气流,使得脊中比较干燥,在逆温层底部湿度较大,顶部湿度较小。
外围南北两侧对应上升气流,比较湿润。
风速:副高脊线部分气压梯度很小,水平风速也很小,可视为无风带。
在外围南北两侧气压梯度大,风速也较大。
南北两侧有急流,南侧为东风急流,北侧为西风急流。
垂直速度场:存在着大量的下沉气流。
卫星云图上副高控制的地区多晴朗无云,云带多分布在它的周围。
3.副高形成的原因如果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只考虑热力作用的话,地球会形成单圈环流,即赤道地区空气受热上升,到高空后向两极流去,在极地遇冷下沉,在地表向赤道流去。
但是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空气在流动过程中位置发生偏移。
当来自赤道的高空空气流动到南北纬30度附近时,原本南北向气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逐步转为稳定的自西向东流动,这支几乎沿平行纬度延伸方向流动的空气阻碍了高空的空气南北向流动,使得空气堆积,被迫下沉,于是形成副热带高压。
4.季节变化特征从面积上来看,冬天面积最小,夏季面积最大。
从西伸脊点所在经度来看,冬季为西进过程,春季到达最西,夏季到达最东,秋季表现为西进。
副热带高压对中国气候影响

副热带高压对中国气候影响副热带高压(Subtropical High),也称为副高或高压脊线,是副热带地区常见的大气环流系统之一、它是大气环流中的稳定高压系统,通常形成在南北纬20°附近。
副高对中国气候产生重大的影响,引发了许多气候变化和天气现象。
首先,副高的存在使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季风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干湿交替。
副高是中国夏季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通常在夏季南移使得南方的降雨明显减少。
这导致了中国南方的季风滞留,而北方地区则缺乏降水。
副高通过控制季风气流的路径和强度来调节中国的降水分布,影响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和农作物生产。
其次,副高通过影响风向和强度对中国的气温产生重要影响。
夏季副高南移时,南方地区受到副高辐合带的控制,气流汇聚形成稳定的高压天气,在此期间南方地区往往出现高温天气。
在冬季,副高北退,北方地区则受到北极偏高系统的控制,气温较低。
副高的存在导致了中国各地区的温度差异,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副高的强度和位置对中国的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也起着重要作用。
当副高强度较强,位置相对靠近时,稳定高压天气系统会持续较长时间,降水减少,气温较高,容易引发干燥和高温,增加火险概率。
如果副高位置异常偏东或偏西,可能导致暴雨、洪涝等极端降水事件。
因此,副高位置和强度的变化与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之间存在重要关联。
此外,副高还与台风形成和路径走向有密切关系,给中国沿海地区带来严重的灾害。
副高的西侧辐合区域是台风生成和发展的主要区域。
当副高较强且位置适宜时,台风生成和路径向中国沿海地区移动的概率增加,容易引发强降雨和风灾。
副高的存在对中国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带来重大挑战。
综上所述,副热带高压对中国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它调节了中国的季风降雨分布和气温变化,影响了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
此外,副高的强度和位置还与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密切相关,给中国带来了干旱、洪涝、高温等极端天气灾害。
因此,研究副高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对于加强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和应对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地理小练习: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小练习: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附答案解析)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天气和气候的一个重要环流系统。
副高的活动是我国天气预报员进行夏季天气预报所必须关注的。
用以表征副高特征的指标很多,其中500hPa(平均约5500米高空)等压面高度分布图中588线(即500hPa等压面在此处出现的高度为5880米)包围的区域常常用来表征副高的位置。
下图为夏季某时刻500hPa等压面的高度分布状况。
(1)在图中适当位置用平行斜线标注出副高的范围。
(2)受副高控制的区域其天气一般比较干热,说明理由。
(3)图示时刻,我国华北北部及东北部分地区形成了强降水天气,推测其原因。
2、(2016·上海)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出现的暖性高压系统,笼统地称为副热带高压,是影响中国大陆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
副热带高压在北半球主要有三个中心,即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和北非副热带高压。
对我国有重要影响的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侧,习惯上称西太平洋副高。
它的位置、强弱变化对我国东部的雨季、旱涝灾害和台风路径等产生重要影响。
(1)简述西太平洋副高的形成过程。
公众号地理678整理发布(2)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移动与我国东部的雨季密切相关,据图判断雨带与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台风的路径大致有三条,如果副热带高压西伸并加强,推测台风的路径方向,并说明理由。
3、以下材料中:左图为一般年份西太平洋副高的高压脊活动示意图,右图为某年8月某日的副热带高压脊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根据左图,说明一般年份副高移动规律及其移动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2)读右图,与一般年份相比,此年8月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置有何不同?对我国天气有什么影响?(3)受到副高控制或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4)副高控制区天气闷热少雨,请说明理由。
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夏季一般分为东、西两个大单体:位于西太平洋的大单体,称为西太平洋高压,位于东太平洋的大单体,称为东太平洋高压。
西太平洋高压脊线北侧的西风带中,气旋和锋面活动比较频繁,常产生阴雨或暴雨天气。
中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雨带,经常处于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的距离处。
西太平洋高压脊线的季节性变化,和中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季节性位移相对应。
平均而言,5月份高压脊线位于北纬15°附近,主要雨带位于华南,6月份脊线越过北纬20°,主要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使江淮一带进入梅雨期;7月中旬脊线向北越过北纬25°,主要雨带就移到黄河流域,使华北进入雨季,这时,江淮流域正处在高压脊线控制之下,梅雨期结束而进入伏旱期,天气酷热少雨。
脊线南侧为东风带,常常有东风波和台风活动,产生大量的降水。
因此,在7月中旬以后,华南又出现一条雨带。
西太平洋高压和台风的相互配置,决定着台风的移动路径。
高压强大且脊线呈东西向时,台风稳定西行;高压脊线呈西北—东南向时,台风容易向西北移动,并在中国登陆;若高压减弱和断裂,则台风往往北上登陆或转向。
西太平洋高压的强弱、进退和移动,同中国东部的天气以及旱涝等的关系极其密切,是夏半年天气预报中需要着重分析研究的天气系统之一。
副热带高压脊(简称副高)是一个重要天气系统。
在预测热带气旋移动时,我们必然要留意副高之强度,它的脊线位置等等。
另外,副高不但会影响热带气旋的路径,它还会影响到东亚地区的旱涝状况。
因此,在预测天气时,了解副高的强度和位置变化是绝对有助我们预测天气变化。
副高是一个在太平洋上空的半永久性高压环流系统,一般采用500百帕卡高度图上西太平洋地区(180度以西)5880位势米线包围的范围为代表。
它不但影响热带气旋的路径,而且是一个影响中国天气的重要环流系统。
在卫星云图上,西太平洋特别少云,甚至无云的地方就是副高。
副高的位置与强度决定了中国各月雨带分布,其气候特征是:5月副高脊线(等压线曲率最大的地方)位置大致在15°N 左右,中国雨带主要在华南地区;6月副高脊线位置大致在20°N 左右,中国雨带主要在长江及江南地区;7月副高脊线位置大致在25°N 左右,中国雨带主要在淮河流域;8月副高脊线位置大致在28°N 左右,中国的雨带达到最北的位置,在黄河流域。
高三重点地理知识点: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如何影响中国气候

高三重点地理学问点: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如何影响中国气候在中学复习阶段,大家肯定要多练习题,驾驭考题的规律,驾驭常考的学问,这样有助于提高大家的分数。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高三重点地理学问点,供大家参考。
副热带高压是全球性的大气环流系统。
它通常活动在较低纬度上空,夏季最强,冬季最弱,对一些地区的天气,气候产生巨大影响。
在太平洋上,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有时只有一个,位于夏威夷旁边,有时分裂成两个,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上。
位于西太平洋的大单体,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所以我们平常总说的副高副高,其实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位于东太平洋的大单体,称为东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至于为什么叫北,是因为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于北太平洋的原因。
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我国夏半年的天气过程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其高度可延长至平流层。
在整个对流层的同一高度上,中心温度比四周高,是一个常年存在的、深厚的暖性反气旋。
在地面上,闭合等压线的形态东西扁长,范围特别大,尤其是在夏季,几乎占整个北半球的1/4.其强度和中心位置有明显的季节改变。
冬季范围较小,强度较弱,中心平均气压为1020百帕左右,中心位置在夏威夷群岛旁边,其西部高压脊很少深化至中国沿海地区;夏季高压强度增加,中心气压值平均值可达1025百帕以上,中心位置约在西经1500、北纬360处,高压范围较大,其西部脊线可伸至我国沿海地区。
太平洋高压脊的活动,与我国降水的关系特别亲密。
它送出的暖气团,与中高纬大陆的冷气团相遇,形成锋面,形成大量降水。
随着太平洋高压脊线的南北进退,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带也随之移动。
6月以前对流层中、下层副热带高压西部脊线,在北纬200以南活动,雨带徘徊在长江以南地区;6月中旬,脊线突然北跳至北纬250旁边,雨带则徘徊在江淮流域,形成准静止锋与梅雨天气;7月中旬,脊线其次次北跳,维持在北纬300旁边,雨带就北移至华北;9月以后脊线南撤,雨带又复南移;10月中旬以后,脊线又回复至6月以前的位置。
副高对中国气候影响

副高对中国气候影响副热带气候是指位于副热带地区的一种气候类型。
副高压是副热带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它是气象学中一个有明确地理分布的高大大气环流系统,足够充分的换位持续存在,并对环流格局和天气系统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位于东亚副热带地区的东南部、南海及台湾以及华南地区受副高影响最为显著。
副高压槽南移及北回(副高槽活动下移或北部高压东移),副高北端有些衰弱地贯穿北方大部地区,副气旋会南移至我国,还会导致副高南端抬高,使得副高和副气旋同我国南方地区相遇,从而对中国气候产生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首先,副高对中国的气候变化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靠近副热带高压信风系统的南缘,因此,副高的活动对我国的气候变化影响很大。
副高出现时期的干燥和稳定天气,是我国华北和黄淮地区的旱灾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副高压的高中心趋向亚洲东南部,副高槽南移和北回现象加重,副高活动频繁,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干旱情况比较明显。
而当副高位置偏北或副高槽活动较为弱烈时,北方地区则会出现降水偏多的情况。
因此,副高的存在及其位置和强度的变化是影响我国旱涝变化的重要因素。
其次,副高对中国的季风影响很大。
我国的季风气候是由副高的南北位置的移动和副气旋的出现与否所决定的。
副高的存在可以影响季风气流的形成和强弱。
例如,南海副高的东移北抬,会导致西太平洋副高增强,季风气流也会相应加强,带来大范围的强降雨。
另外,北回线的位置和北回位置的变动也会对季风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在夏季,北方副高南下致使副高阻断了来自高纬度的冷空气向南的传输,造成了夏季气温高,高温持续时间长的热浪天气;而在冬季,北方副高北退,极端外来天气频频出现,冷空气南下,导致许多地区出现强降温、冰冻和雨雪等天气现象。
另外,副高还会对我国的台风活动产生影响。
副高的位置和强度会影响台风的路径和移动速度,从而决定了台风对中国沿海地区的影响。
副高东移和副高南抬会使台风经过东海和黄海的机会增加,例如台风在这一类天气环境下能够向北折向东北或东北偏北方向偏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资料: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其对中国天气的影响发表日期:2003年10月2日出处:中国科普博览已经有448位读者读过此文
多年观测事实表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常年存在的,它是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系统。
其强度和范围,冬夏都有很大不同,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别强大,其范围几乎占整个北半球面积的l/5一l/4。
冬季,强度减弱,范围也缩小很多。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多呈东西扁长形状,中心有时有数个,有时只有一个。
一般冬季多为两个中心,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除在盛夏偶有南北狭长的形状外,一般长轴都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
副热带高压脊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在500毫巴以下各层都较一致,但其脊线的纬度位置随高度有很大变化。
冬季,从地面向上,副热带高压脊轴线随高度向南倾斜,到300
毫巴以后,转为向北倾斜;夏季,对流层中部以下,多向北倾斜,向上则约呈垂直,到较高层后又转为向南倾斜。
但位于140°E(海洋上)的副热带高压脊轴线在低层随高度仍然是向南倾斜的。
这是因为海洋上的热源或最暖区位于副热带高压的南方,而大陆上的热源或最暖区却位于副热带高压的北方。
因此在500毫巴以下的低层,海洋上副热带高压脊轴线随高度往南偏移,而大陆上则往北偏移。
这显示了热力因子对副热带高压结构的影响。
副热带高压脊的强度总的看来随高度是增强的。
但由于海、陆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温度差异,使500毫巴以上的情况就不大相同。
夏季,大陆上及接近大陆的海面上温度较高,所以位于该地区上空的高压随高度迅速增强,而位于海洋上空的高压则不然,其在500毫巴以上各层表现得比大陆上的弱得多。
至100毫巴上,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已主要位于沿海岸及大陆上空,与地面图比,形势完全改观。
通常所说的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主要是指500毫巴及其以下的情况。
在对流层内高压区基本上与高温区的分布是一致的。
每一个高压单体都有暖区配合,但它们的中心并不一定重合。
在对流层顶和平流层的低层,高压区则与冷区相配合。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中一般较为干燥。
在低层,最干区偏于脊的南部,且随高度向北偏移,到对流层中部时,最干区基本与脊线相重台。
因此,在夏季,当副热带高压西伸进我国大陆时,往往会造成长时间的高温干旱天气。
另外在副高的南、北两缘有湿区分布,主要湿舌从大陆高压脊的西南缘及西缘伸向高压的北部。
太平洋热带高压脊线附近气压梯度较小,平均风速也较小,而其南北两侧的气压梯度较大,水平风速也较大。
又因为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随高度增强的暖性深厚系统,到一定高度上便形成急流。
故其两侧的风速必然也随高度而增大,到一定高度上便形成急流。
其北侧为西风急流,南侧为东风急流。
当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作南、北移动时,西风急流与东风急流的位置、强度、高度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卫星云图上,副热带高压主要表现为无云区或少云区,无云区的边界一般较明显。
副热带高压脊线一般位于北方锋面云带伸出来的枝状云的末端;或是在副高西部洋面上常有一
条条呈反气旋曲率的积云线时,500毫巴副高脊线常位于积云线最大反气旋曲率北边l一2个纬度处。
副高脊线附近也常有太阳耀斑区存在。
副高西部常有的一些呈反气旋性曲率的积云线,常可维持2-3天。
当副热带高压强度减弱时,低层常有大范围的对流云发展,有时甚至可出现一些小尺度的气旋性涡旋云系(常出现在副高南侧东风气流里)。
这些云系在天气图上常反映不出来,但其出现对副热带高压强度减弱有一定的预报意义。
另外,当强冷锋入海后,冷锋云系的残余常可伸入到副热带高压内部,甚至越过副热带高压进入低纬度,这在春秋季节发生较多。
副高内的天气,由于盛行下沉气流,以晴朗、少云,微风、炎热为主。
高压的西北部和北部边缘,因与西风带交界,受西风带锋面、气旋活动的影响,上升运动强烈,水汽也较丰富,多阴雨天气。
高压南侧是东风气流,晴朗少云,低层湿度大、闷热。
但当有台风、东风波等热带天气系统活动时,可能产生大范围暴雨带和中小尺度的雷阵雨及大风天气。
高压东部受北来冷气流的影响,形成的逆温层低、是少云干燥的天气,长期受其控制的地区,因久早无雨,可能出现干旱,甚至变成沙漠气候。
副高的强度、范围、位置和形状有着明显的季节和短期变化,虽然各个地区副高变化的程度有所不同。
下面我们主要介绍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特征。
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有多年变化的表现。
据分析,1880-1890年,副高中心偏向平均位置的东南;1900一1920年却偏向西北;1920一1930年又偏向东南,这种副高中心位置的变动,必然会引起东亚,甚至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冬季时,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一船位于15N附近,随着季节的转暖,脊线缓慢北移,到6月中、下旬,脊线迅速北跳,稳定于20一30N间。
至7月上、中旬,脊线再次北跳,跃到25N以北地区,以后就摆动在25一30N 之间,七月底到8月初,脊线跨越30N,到达最北的位置。
从9月起,脊线开始自北、向南退缩,9月上旬脊线第一次回跳到25N附近,10月上旬再次跳到20N以南地区,从此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动。
副高的这种季节性移动并不是匀速进行的,而表现出有时稳定少动,有时缓慢移动,有时突发跳跃的方式,而且北进持续的时间比较久,速度比较缓慢,而南退却经历的时间短、速度比较快,这是副高季节变动的一般规律,在个别年份,副高的活动可能有明显出入。
西太平洋副高的北进、南退,同其他地区副高的南北移动大体是一致的,只是移动的幅度更大一些。
西太平洋副高还有短期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北进中有短暂的南退,南退中有短暂的北进,而且北进常常同西伸相结合,南退与东退相结合。
这种短期变化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如果以一个进退作为一个周期,则比较长的周期可达15天左右,短的仅2-3天。
长周期活动和短周期活动往往同时出现,而且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西太平洋副高的短期变化,大多是副高周围的天气系统活动所引起的。
例如,夏季青藏高压、华北高压东移并入西太平洋副高时,副高产生明显西伸,甚至北跳;而当台风移至西太平洋副高的西南边缘时。
副高开始东退;台风沿副高西部边缘北移时,高压继续东退;当台风越过副高脊线进入西风带时,副高又开始西伸。
西风带的短波槽脊活动,对西太平洋副高的短期变化的影响也很显著,当副高强大时,一般小槽、小脊只能改变副高的外形,而脊线位置变化不大。
但发展强大的长波槽脊,对副高的影响就十分可观了。
当有大槽东移时,能迫使副高压脊不断东退;当大槽在东亚沿海加深时,沿海副高南退,海上副高因与槽前长波脊迭加而北伸。
可见周围系统同西太平洋副高是相互影响的,影响大小视周围系统与西太平洋副高的发展程度和相互对比关系而异。
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十分重要,夏半年更为突出,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本身;另方面还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与其周围天气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在西太平洋高压控制下的地区,有强烈的下沉逆温,使低层水汽难以成云致雨,造成晴空万里的稳定天气,时间长久了可能出现大范围干旱。
副高是向我国大陆输送水汽的重要系统。
我国降水的水汽来源,虽然主要依靠西南气流从印度洋输送来,而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度和活动,不仅对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有关,而且还影响着它南侧的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向大陆输送来的水汽。
同时,西太平洋副高的北侧是沿副高北上的暖湿空气与中纬度南下的冷空气相交绥的地带,往往形成大范围的阴雨天气,是我国大陆地区的重要降水带。
因而我国降水带的南北移动同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活动相一致,通常降雨带位于副高脊线以北约5-8个纬度。
每年2-4月,副高脊线稳定在18-20N间时,我国华南地区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
6月副高脊线北跳越过20N,稳定在20一25N 间,降水带位于长江下游和日本一带,正是梅雨季节开始的时期。
由于每年副高的势力强弱不同,北进快慢有别,梅雨期的长短和入梅、出梅的早晚都有很大差异。
梅雨可以出现在
5-7月间的各个时段。
出现在5月的梅雨称为早梅雨出现在6-7月的梅雨称正常梅雨。
一般在6月中旬前后入梅,7月上旬出梅,梅雨期平均约20天。
造成梅雨期连续降雨过程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准静止锋、切变线和西南低涡。
这些系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续出现或缓移、停滞,都能造成大面积的洪涝。
到7月份,副高脊线再次北跳,降雨带从长江流域推移到黄淮流域。
长江中、下游的梅雨结束,开始被西太平洋副高所控制,天气变得炎热少雨。
如果副高强大,控制时间长久,将造成严重干旱现象。
从7月底到8月初,高压脊线进一步越过30°N,雨带也北移至华北、东北地带。
9月上旬,高压脊线开始向南回跳,雨带也自北南移。
上述情况仅仅是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对我国天气影响的一般规律。
实际上,副高的南、北季节性移动经常出现异常,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水涝的反常天气。
例如,1956年西太平洋高压脊第一次北跳偏早,第二次北跳偏晚,这一年梅雨很盛,长江中下游流域雨量过多。
1954年副高比较久地稳定在20一25N间,长江流域梅雨持续时间达两个月之久,结果造成江淮地区几十年罕见的大水。
1958年副高脊线第一次北跳偏晚,第二次北跳偏早,形成了这一年空梅,造成了干旱。
附图一
附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