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天气的关系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13:2.2.2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课时2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学习目标1.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识记北半球大陆上的气压中心。
2.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重点)3.理解季风的形成、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自主预习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成因:海陆相间分布,差异大。
2.形成和分布3.影响中国的高、低气压中心1.影响机理:大气环流把和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和得到交换,从而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
2.案例、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等。
[自主诊断]1.北半球的气压带都成块状气压分布。
( )2.南北半球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程度相同。
( )3.冬季亚欧大陆上形成高压中心,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 )4.夏季对我国天气影响最大的是印度低压。
( )5.季风气候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
( )6.影响地中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分布。
( )合作探究探究点2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夏威夷高压是活跃在太平洋的高压中心,中心位于夏威夷群岛附近。
在不同季节其中心所在的纬度位置会发生变化。
夏季高压中心气压值高,控制范围大,中心附近约位于37°N 附近。
同时其高压脊控制范围还向西扩大,我国东部沿海受其影响,气旋活动频繁。
冬季气压中心气压值低,控制范围小,中心附近约位于30°N附近。
『思考交流』1.夏威夷高压是如何形成的?它对我国的气候有何影响?2.夏威夷高压中心为什么会发生季节移动?3.冬季我国东部为何盛行西北季风?它对我国的气候有何影响?[归纳总结]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活动中心的形成与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有重大影响,会影响到海陆气压的分布,从而破坏气压带的带状分布。
尤其是北半球的陆地比重相对较大,对气压带的影响更为明显。
(1)北半球7月份的气压中心北半球7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热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上的亚速尔高压。
2023年厄尔尼诺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2023年厄尔尼诺对中国气候的影响2023年厄尔尼诺对中国气候的影响1、气温上升如果厄尔尼诺现象持续到2023年,那么气温将会上升。
据英国气象局的数据,厄尔尼诺现象往往会导致全球气温升高,2023年也将不例外。
这将意味着,在厄尔尼诺现象的加持下,中国的气温将更加炎热。
2、干旱和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下,中国可能会遭受更频繁的干旱和洪涝。
在过去的几年中,厄尔尼诺现象一直是中国引发干旱和洪涝的主要因素之一。
例如,在强厄尔尼诺的1997年,中国南方遭受了特别严重的洪涝灾害,同时北方地区遭受了持续的干旱。
因此,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会加剧中国气候的复杂化,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3、热带气旋和台风增加厄尔尼诺现象还可能带来更多的热带气旋和台风。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遭受了一系列强烈的台风和飓风袭击,其中一部分是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
如果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台风来袭,给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严重影响。
本轮高温是厄尔尼诺“惹祸”?那么,本轮高温是厄尔尼诺“惹祸”吗?我们会不会迎来史上“最热一年”?我们先通过数据了解一下。
198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共有12次刷新纪录,其中10次发生在厄尔尼诺出现的年份。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厄尔尼诺的强度越强,对全球平均气温的提升也就越明显。
比如20XX年至20XX年,厄尔尼诺的强度达到了超强级别,这三年全球平均气温连续创下新纪录。
气候专家预测,此次厄尔尼诺现象出现较早、发展空间大,到冬季发展为中等强度的概率在90%。
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周兵:今年的气候,从我国和全球来看都是非常异常的,亚洲迎来了史上最热的4月份。
监测表明,5月份全球的平均温度是1850年以来最暖的。
进入6月份以后,我国北方多地出现了40℃以上的高温。
由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出现,今年全球肯定要比2022年热。
去年南方的高温热浪主要就是受到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长时间的控制,今年实际上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会偏南,所以说今年我国出现高温,最有可能是在华南一带。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课件

真题研析
考查角度 副高的影响
(2020·海南卷)在热带气旋移动过程中,副热带高压是一个重要的牵引力 。下图示意近地面风场与气压场的关系,图中等压距为5百帕。据此完成下面小 题2.。如果P是一个台风,它最有可能的行进方向是( )
冬季,强度减弱,范围缩小。
影响我国的副热带高压是北太平洋副高向西伸出的脊或高压单体,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
压(脊),简称副高。
在副高区内,气流下沉,一般云雨少见、气温偏高,天气炎热;副高边缘则多降水天气。
真题研析
考查角度 副高的影响
(2021·海南卷)研究表明,中纬西风厚度从近地面可达对流层的上部,受海 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近地面西风带会被破坏。下图示意亚洲部分地区某季节高 空(海拔约5500米高度)西风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命题预测
台风的位置和移动与副高密切相关,西北太平洋的台风多在副高南侧形成,并 受副高气流牵引移动。副高的气流在北半球是顺时针旋转,因此台风在副高南 侧一般向西或西北方向呈弧形移动,并且在西脊点附近开始拐弯。2022年7月28 日至8月1日受超强台风杜苏芮的影响,河北多地区出现了极端强降水天气,发 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下图为7月29日我国海平面大气压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 下面小题。 4.台风杜苏芮对河北影响较大的根本原因是( )
高位于雨带 以南5-8°
此时长江干流没有进入雨季,鄱阳湖流域降
水量较大,时间较长,因此是鄱阳湖补给长
江。
【参考答案】乙 鄱阳湖流域以雨水补给为主;鄱阳湖流域降水量较大,时间较长。
厄尔尼诺现象会对我国造成哪些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会对我国造成哪些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主要是在东太平洋地区,看起来似乎离我们非常遥远,然而地球的气候是一个整体,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明显,因此厄尔尼诺现象仍然会通过大气环流的变化来影响中国。
所以不少气象学家认为,厄尔尼诺的出现与否是影响中国天气气候异常的一个强信号。
那么厄尔尼诺现象会对我国造成哪些影响呢?
影响一、暖冬
冬季,亚洲大陆受强大的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而海洋上相对暖和得多,气压相对较低,空气从高压部分流到低压部分,从大陆流向海洋,因而我国大部盛行来自高纬度的西北气流,常有寒潮和冷空气天气过境,气候寒冷而干燥。
冬季风的强弱是导致我国冬季冷暖的直接原因。
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发生年的冬季,东亚极锋锋区位置往往较常年偏北,冷空气活动也偏北、偏弱,而南方暖气团势力相对较强。
据统计,近50年80%的厄尔尼诺年中国出现了暖冬,1990年代厄尔尼诺频繁发生,中国连续出现暖冬。
因此,在厄尔尼诺发生时我国出现暖冬的机率较大。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活动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冬季时,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一船位于15N附近,随着季节的转暖,脊线缓慢北移,到6月中、下旬,脊线迅速北跳,稳定于20一30N间。
至7月上、中旬,脊线再次北跳,跃到25N以北地区,以后就摆动在25一30N之间,七月底到8月初,脊线跨越30N,到达最北的位置。
从9月起,脊线开始自北、向南退缩,9月上旬脊线第一次回跳到25N附近,10月上旬再次跳到20N以南地区,从此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动。
副高的这种季节性移动并不是匀速进行的,而表现出有时稳定少动,有时缓慢移动,有时突发跳跃的方式,而且北进持续的时间比较久,速度比较缓慢,而南退却经历的时间短、速度比较快,这是副高季节变动的一般规律,在个别年份,副高的活动可能有明显出入。
西太平洋副高的北进、南退,同其他地区副高的南北移动大体是一致的,只是移动的幅度更大一些。
西太平洋副高还有短期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北进中有短暂的南退,南退中有短暂的北进,而且北进常常同西伸相结合,南退与东退相结合。
这种短期变化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如果以一个进退作为一个周期,则比较长的周期可达15天左右,短的仅2-3天。
长周期活动和短周期活动往往同时出现,而且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西太平洋副高的短期变化,大多是副高周围的天气系统活动所引起的。
例如,夏季青藏高压、华北高压东移并入西太平洋副高时,副高产生明显西伸,甚至北跳;而当台风移至西太平洋副高的西南边缘时。
副高开始东退;台风沿副高西部边缘北移时,高压继续东退;当台风越过副高脊线进入西风带时,副高又开始西伸。
西风带的短波槽脊活动,对西太平洋副高的短期变化的影响也很显著,当副高强大时,一般小槽、小脊只能改变副高的外形,而脊线位置变化不大。
但发展强大的长波槽脊,对副高的影响就十分可观了。
当有大槽东移时,能迫使副高压脊不断东退;当大槽在东亚沿海加深时,沿海副高南退,海上副高因与槽前长波脊迭加而北伸。
2015年内蒙古天气预报职工职业技能比赛理论正式试卷(内蒙古)

姓名 单位 ID装 订 线“中国梦∙劳动美”——中国技能大赛内蒙古分赛 2015年全区天气预报职工职业技能比赛试卷(理论知识与业务规范试卷)注意事项:1.理论知识与业务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85分。
2.试卷共计5页。
请各位考生按照题目提示作答,并将答案写在答题上。
3.请将姓名、单位及考生号写在指定位置,写在其他位置试卷视为无效。
一、填空题。
(每空0.5分,共20分) 1.到2020年,我区天气预报能力建设提出建立 、 、 、 等体系来推动全区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的提升,确保24小时晴雨(雪)预报准确率达到%以上,24小时气温预报准确率达到 %以上,预报产品的精细程度达到 。
2.预警信号检验以 为检验单元,预警信号发布时间精确到 。
3.根据长波的波速公式和群速度公式,大气长波的移动速度一般 纬向风速,其群速度 纬向风速。
4. 当大气处于弱的层结稳定状态时,虽然在垂直方向上不能有上升气流的强烈发展,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斜升气流,这种机制称为 ,它可以用来解释与锋面相平行的中尺度雨带的形成和发展。
5.全球大气环流中的三圈环流与一圈环流的差别在于一圈环流没有考虑 ,共同点是两者都假设了地表均一 。
6.热带地区是地球上主要的海洋区,海气相互作用以及遥相关显著,这是影响全球天气异常的一个主要原因,其中夏季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遥相关型有 东亚太平洋型EAP 。
7.蒙古气旋形成的高空温压场特征是:当高空槽接近蒙古西部山地时,等高线遂成 形势,蒙古气旋比较突出的天气现象是 。
8. 锋面气旋中暖锋出现后弯、并与冷锋分离的 9.从阻高崩溃时期各等压面之间配合示意图来看,在平流层下部200百帕的脊线上和脊线以西为 暖平流 ,而在500百帕的脊线上和脊线以西为 冷平流 。
10.在冬季,极地若持久地被暖性反气旋或暖脊所控制,就会使 分裂并偏离极地向南移动,导致锋区位置比平均情况偏南,11. 卫星与的连线在地球表面上的交点叫做星下点,fy-2系列星下点可见光图像的分辨率是公里。
高中地理小练习: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小练习: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附答案解析)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天气和气候的一个重要环流系统。
副高的活动是我国天气预报员进行夏季天气预报所必须关注的。
用以表征副高特征的指标很多,其中500hPa(平均约5500米高空)等压面高度分布图中588线(即500hPa等压面在此处出现的高度为5880米)包围的区域常常用来表征副高的位置。
下图为夏季某时刻500hPa等压面的高度分布状况。
(1)在图中适当位置用平行斜线标注出副高的范围。
(2)受副高控制的区域其天气一般比较干热,说明理由。
(3)图示时刻,我国华北北部及东北部分地区形成了强降水天气,推测其原因。
2、(2016·上海)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出现的暖性高压系统,笼统地称为副热带高压,是影响中国大陆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
副热带高压在北半球主要有三个中心,即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和北非副热带高压。
对我国有重要影响的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侧,习惯上称西太平洋副高。
它的位置、强弱变化对我国东部的雨季、旱涝灾害和台风路径等产生重要影响。
(1)简述西太平洋副高的形成过程。
公众号地理678整理发布(2)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移动与我国东部的雨季密切相关,据图判断雨带与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台风的路径大致有三条,如果副热带高压西伸并加强,推测台风的路径方向,并说明理由。
3、以下材料中:左图为一般年份西太平洋副高的高压脊活动示意图,右图为某年8月某日的副热带高压脊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根据左图,说明一般年份副高移动规律及其移动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2)读右图,与一般年份相比,此年8月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置有何不同?对我国天气有什么影响?(3)受到副高控制或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4)副高控制区天气闷热少雨,请说明理由。
副高的移动与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

副高的移动与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及影响一、锋面雨带的形成: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在全球最为显着,形成季风气候在全球也最为显着,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与夏季风的进退及夏季风的强弱有很大关系。
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暖空气轻,冷空气重,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
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不断降低,水汽冷却凝结,成云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由此可见,锋面雨带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形成降雨。
二、锋面雨带的移动:五月雨带:该雨带位于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可能是夏季风刚刚登陆,正常年份时间大约应是3-5月份,这时暖气团的势力较弱,南下的冷气团经过长途跋涉及变性的原因,还有南方低山丘陵的阻挡,使两股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在此停留较长时间,形成我国南方春季的阴雨连绵的天气。
六月雨带(梅雨天气):我国东部地区6月主要雨带在秦岭以南地区,主要雨区在江淮地区,此时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气流在江淮地区相遇相持,形成梅雨锋,形成长达一个月左右的降雨天气。
此时我国南方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较强,对流较旺盛,午后多对流雨。
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南方遇到山地和丘陵的阻挡,产生大量的地形雨。
七、八月雨带(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我国东部雨带主要位于东北和华北地区,此时我国的降水范围较大;东部季风区只有江淮地区少降水,是由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势力增强,位置西伸北进,控制江淮地区,使江淮地区盛行下沉气流,从而形成炎热干旱的伏旱..天气,致使这里的农作物,特别是水稻旱情十分严重;此时若台风频繁登陆,可极大地缓解这里的旱情。
九月雨带:9月,太阳直射点逐渐向赤道靠近,至9月23日以后太阳直射到南半球,北半球大陆以降温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天气的关系 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十分重要,夏半年更为突出,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本身;另方面还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与其周围天气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在西太平洋高压控制下的地区,有强烈的下沉逆温,使低层水汽难以成云致雨,造成晴空万里的稳定天气,时间长久了可能出现大范围干旱。 副高是向我国大陆输送水汽的重要系统。我国降水的水汽来源,虽然主要依靠西南气流从印度洋输送来,而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度和活动,不仅对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有关,而且还影响着它南侧的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向大陆输送来的水汽。同时,西太平洋副高的北侧是沿副高北上的暖湿空气与中纬度南下的冷空气相交绥的地带,往往形成大范围的阴雨天气,是我国大陆地区的重要降水带。因而我国降水带的南北移动同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活动相一致,通常降雨带位于副高脊线以北约5-8个纬度。每年2-4月,副高脊线稳定在18-20N间时,我国华南地区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6月副高脊线北跳越过20N,稳定在20一25N间,降水带位于长江下游和日本一带,正是梅雨季节开始的时期。由于每年副高的势力强弱不同,北进快慢有别,梅雨期的长短和入梅、出梅的早晚都有很大差异。梅雨可以出现在5-7月间的各个时段。出现在5月的梅雨称为早梅雨出现在6-7月的梅雨称正常梅雨。一般在6月中旬前后入梅,7月上旬出梅,梅雨期平均约20天。造成梅雨期连续降雨过程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准静止锋、切变线和西南低涡。这些系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续出现或缓移、停滞,都能造成大面积的洪涝。到7月份,副高脊线再次北跳,降雨带从长江流域推移到黄淮流域。长江中、下游的梅雨结束,开始被西太平洋副高所控制,天气变得炎热少雨。如果副高强大,控制时间长久,将造成严重干旱现象。从7月底到8月初,高压脊线进一步越过30°N,雨带也北移至华北、东北地带。9月上旬,高压脊线开始向南回跳,雨带也自北南移。 上述情况仅仅是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对我国天气影响的一般规律。实际上,副高的南、北季节性移动经常出现异常,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水涝的反常天气。例如,1956年西太平洋高压脊第一次北跳偏早,第二次北跳偏晚,这一年梅雨很盛,长江中下游流域雨量过多。1954年副高比较久地稳定在20一25N间,长江流域梅雨持续时间达两个月之久,结果造成江淮地区几十年罕见的大水。1958年副高脊线第一次北跳偏晚,第二次北跳偏早,形成了这一年空梅,造成了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SST的关系 2009.9(转载)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西太平洋和东亚地区的天气变化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的强度、东西向及南北向位置的异常将直接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汛期降水和台风活动,它的位置偏西偏南时,将通过影响水汽输送使我国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华北降水偏少。 有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形成及其变异历来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早在 20世纪 60年代,陶诗言、黄土松等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压的结构、变化机制及对中国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等若干问题就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为我国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依据。 海温作为副热带高压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与副热带高压的活动有密切关系。以往的研究中对热带东太平洋海温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或副高)的关系涉及最多。彭加毅等的研究发现,从春季到夏季,海温偏高年副高偏南、偏强、偏西,偏低年副高偏北、偏弱、偏东;应明等间利用 SVD分析表明强副高年对应前期 E1 Nino型海温分布,弱副高年则为 La Nino型;蒋国荣等间研究了印度洋海温和西太副热带高压的时空分布及两者的相互影响,发现印度洋西南部海温超前 5个月与之显著正相关,阿拉伯海和盂加拉湾则超前 1个月与之显著正相关。西太平洋作为西太副高的直接下垫面,它的热力状况应该会对副高产生影响。黄荣辉等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及上空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认为当暖池增暖时,菲律宾周围的对流活动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北;反之,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减弱,西太副高的位置偏南。以上研究都指出热带太平洋海袁温度的变化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可能性。 前人关于海温与副热带高压关系的研究多关注于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的 SST,且多为前期或同期 SST,关于更广泛地关注各个海区与副高的关系以及两者最佳相关时段的研究较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首先确定了在热带和中纬度与副热带高压具有较高相关性的海区,然后通过超前滞后相关分析得到各海区海表温度与西太副高异常关系最密切的时段。 1 资料与方法 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的月平均 SST 和500hPa高度场再分析资料,时间长度均为 1948年1 月至2005年 12月,SST分辨率为 20x2o,高度场分辨率为 2.50x2.5。。所用到的方法主要有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在相关分析中,将扣除了长期变化趋势的副热带高压指数与全球SST异常做相关分析,然后通过回归分析讨论各关键海区SST异常与副热带高压的统计关系和对大气环流异常的贡献。 根据应明等在 2000 年提出的定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的方法,选取 120°E一180°、10°一40°N范围内 500hPa等压面上大于 5 860位势米的格点位势高度平均值作为西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当该区域内无大于5 860位势米的格点时,则取大于5 850位势米的格点位势高度平均值,依此类推。 全球SST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 利用前文所定义的副热带高压指数我们可以得到 SST 与副热带高压的超前滞后相关(如图 1 所示)
从图 1 可以看到,SST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之间的关系有较好的持续性,两者存在显著正相关的海区主要是热带东太平洋、热带印度洋和南海、大西洋暖池区,两者存在显著负相关的海区主要是西太平洋、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这种相关系数空间分布的差异可能是热带太平洋SST异常通过“大气桥”对其他海域影响的结果,也可能是其他海域局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尽管南海与热带西太平洋相邻,但是他们的SST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的关系是相反的,这是由于南海的SST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季风驱动的南海西边界流的热平流作用有关。 为进一步分析各海区与副热带高压在不同时段的超前滞后相关特征,找到它们与副热带高压具有最大相关性的时段,取各关键海区空间平均的 SST作为指数分别求它们与西太副高的超前滞后相关。各关键海区的选取如图 2。
3 各关键海区SST异常可能对西太平洋副 热带高压的影响 图 3 给出各海区 SST异常在不同月份与西太副高的超前滞后的关系,横坐标表示副高月份,纵坐标表示海温月份。可以看出各海区 SST异常与副高的相关具有季尺度特征:海温主要与冬、春、夏季的副热带高压存在相关,秋季副热带高压与各个海域SST异常均没有显著相关。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图 3a)与西太副热带高压在冬季相关最大,表现在初冬 SST(10一12月)与次年 2 月副热带高压的相关最为显著,SST超前副热带高压 2—3个月,其次冬季SST与夏季副热带高压(6月和 8 月)也存在显著相关。这可以提醒我们有可能用冬季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来预报次年 2月或夏季副热带高压的变异。关于赤道东太平洋海区对西太副高可能产生的影响,Wang等提出了中东太平洋通过遥相关影响东亚气候的一种可能机制,指出赤道东太平洋异常增暖时会在西北太平洋菲律宾海域对流层低层强迫出一个异常的反气旋,该异常反气旋与气候平均的东北信风叠加,导致反气旋西侧信风减弱,使蒸发造成的热量损失减少,SST 出现正异常;同时在反气旋东侧海区风速加大,使蒸发造成的热量损失加大,导致SST的冷异常,大约位于异常反气旋以东 20个经度的位置。该SST冷异常又会使反气旋得到加强,形成正反馈机制.SUi和WU等指出与 ENSO 事件相联系的赤道中东太平洋 SST 暖异常,通过增强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对流进而抑制西太平洋和海洋陆地的对流,在 3—6年低频时间尺度上对夏季西太副高存在影响。 热带印度洋(图 3b)与副热带高压的相关也在冬季最明显,与东太平洋相比,相关最大的时段更接近同期,与夏季西太副高相关最大的 SST月份是在春季(3一5月),这可能与热带印度洋被热带太平洋的埃尔尼诺-南方涛动 (ENSO)“充电”后又会影响西北太平洋大气环流有关. E1 Nino达到峰值时西北太平洋反气旋产生,下一年春季到夏季热带印度洋海盆一致增暖,Xie 等的研究指出,热带印度洋的增暖产生了延伸到西太平洋的开尔文波,导致赤道海平面气压降低,赤道以北产生东北风异常和气流辐散,Ekman辐散抑制了西北太平洋 对流,这就在 E1 Nifio衰退期间维持了西北太平洋反气旋,使其持续到夏季,这可能是冬季东太平洋和春季印度洋均与夏季副高有较好相关的原因。Zhou等的研究指出印度洋增暖通过影响 Walker环流变化造成的赤道中太平洋负热源、以及局地凝结潜热通过Sverdrup涡度守恒都会有利于副高的西伸加强。 西太平洋与副热带高压的关系与东太平洋和印度洋相比较弱,在 2、3月份与副热带高压的同期负相关以及与同年 6月份副高的负相关比较显著(图 3c)o 北太平洋与副热带高压的相关(图 3d)最明显的特点是副热带高压超前海温时的相关显著,冬、春、夏季的副热带高压超前海温 1个月存在明显负相关,其中以 1 月副热带高压与 2—3 月 SST的负相关最大,这说明在北太平洋海域可能体现着大气对海洋的影响。Zhou等的数值实验表明,影响副高的 SST异常主要来自热带。图 3e所示大西洋暖池与西太副高的相关区别于其它海区最明显的特点是大西洋暖池SST与夏季副高的相关性大于与冬季副高的相关,6月同期相关最明显,这可能与大西洋暖池通过影响局地大气环流和热带东北太平洋大气进而影响副热带高压有关。南太平洋也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存在较高的相关,最明显的是冬末春初的副高与前年秋季和翌年春节的海温都存在较高的负相关。超前或滞后2-3个月相关最大其次春季海温与同年夏季副高也存在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