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变动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副高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副高对我国气候的影响西太平洋副高是夏季影响我国气候的最重要的天气系统,其强度和位置变化决定了我国季风区的旱涝冷热,甚至间接影响到非季风区的天气变化。
相比较而言,副高在夏季的强度比较稳定,年际差异不大,但位置变化不定,年际差异显著。
总体而言,副高在夏季可分为三种形态:西北型(分I型和II型)、西南型和东北型。
一、西北I型。
副高脊线位置稳定在28~33度,588线西端到达105度附近,副高主体控制中东部大部地区,切变线消失或不明显,我国华南北部、江南、西南地区东部、江淮、黄淮、西北地区东南部晴热,热中心在江南北部、湖北、西南地区东部等地。
主要雨带在河套、华北北部、东北地区东南部。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跃,但路径主要以偏西为主。
二、西北II型。
西太副高断裂为东西两环,东环稳定在日本以南太平洋上,西环主体几乎全部位于我国大陆,副高中心在华中,热中心也在华中,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及东北西部虽然仍受西风带控制,但暖脊活动占优势,会出现明显偏热夏天。
相比之下,东南沿海高温并不突出,强度不大。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较弱。
三、西南型。
脊线位置在22~27度,588线西端在100~105度,副高控制下的浙江、福建、江西大部、湖南南部、华南大部、南海北部及海南岛等地天气晴热,我国江淮、汉水流域、西南地区东部、西北地区东南部、黄淮南部多雨,东北地区冷涡频繁,低温阴雨。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异常平静,浙闽容易出现长时间高温酷热天气。
2003年为典型西南型。
四、东北型。
较少见。
副高位置异常偏东偏北,脊线位置在33~38度,588线在120以东,我国大部在副高控制区外,日本受副高控制较强,我国高温强度较弱,不易产生持续高温天气,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跃,路径以西北路及东北路为主。
需要指出的是,西太副高位置多变,整个夏季中可能出现多种形态,常常从一种形态过度到另一种形态,我国大范围环流形势也随之发生改变,也有一整夏几乎保持不变的,如2003年。
关于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研究的综述

关于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研究的综述一、概述ENSO事件,即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是太平洋赤道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它主要表现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的异常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的调整。
这一气候现象不仅影响太平洋地区的气候,而且通过大气环流的调整,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气候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ENSO事件的影响尤为显著。
ENSO事件通过改变中国上空的大气环流,进而影响降水、温度等气候要素,从而对中国的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能源供应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对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气候系统变化规律的认识,而且对于提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内外学者对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研究内容涵盖了ENSO事件的成因、发展机制、预测预报,以及对中国降水、温度等气候要素的影响等方面。
同时,随着观测手段和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对ENSO事件及其影响的监测和评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但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
例如,如何准确预测ENSO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如何全面评估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程度,以及如何有效应对其带来的不利影响等,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未来,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进一步加剧和人们对气候系统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领域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广泛,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1. ENSO事件简介ENSO,即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是热带太平洋地区海水温度与大气环流之间相互作用引发的一系列气候现象。
这一现象的显著特征表现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两种异常状态。
厄尔尼诺期间,赤道东太平洋海域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而拉尼娜期间则相反,该海域的海水温度异常降低。
副高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及梅雨天气过程的探讨

副高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及梅雨天气过程的探讨作者:李明桃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20期摘要着重介绍了太平洋高压活动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并对梅雨天气过程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帮助人们了解和提高副高脊线活动、梅雨季节连续性下雨的自然规律,对人们生活与工作所带来的利与弊,以及农作物、园林观赏品种等植物生长和发育方面喜与忧的认知度。
关键词太平洋高压;天气影响;梅雨;过程中图分类号 P424;P4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0-0247-021 太平洋高压控制下的天气太平洋高压(东、西太平洋高压合并)是指由东亚副热带稳定少变的大型天气系统,简称副高。
它对我国天气的影响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副高内部下沉气流控制下的晴朗少云、炎热天气;二是西太平洋副高脊与周围天气系统(如西风槽、台风、气旋、切变线)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影响[1-2]。
在太平洋高压脊的不同部分,所产生的天气情况是不同的。
副高脊内部有很强的辐散下沉气流,同时副高脊线附近的气压梯度小,所以天气晴朗少云、炎热微风。
故长期受到副高内部控制的地区,往往会出现严重干旱的现象。
盛夏季节,太平洋高压脊会一直西伸到我国大陆,有时它的控制范围可以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甚至淮河以南地区。
这是华中、华南在夏季持续晴好天气的一种典型的天气形式,也是对我国华中、华南地区造成严重干旱的一种天气形式。
太平洋高压西北侧,盛行西南暖湿气流,同时它与西风带系统相邻,多冷空气活动。
因此,副高南侧,盛行东风,常有台风、热带低压等天气系统活动,多雷暴、大风大雨天气。
副高北侧,水汽充沛,上升运动强烈,多阴雨天气。
在华南地区,当太平洋副高脊伸至南海东北部或南海附近时,华南处于副高周围的东南或偏南气流中。
这种来自低纬度海洋上的偏南气流,提供了产生降雨的暖湿条件,只要高空有切变线、低槽或低涡东移靠近华南地区,就会产生大范围雨区,这是广东、广西地区多暴雨天气的原因之一。
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

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是气象学中一个重要的气候系统,常常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主要特征是夏季西伸北跳,对全球气候和天气产生广泛影响。
本文将对夏季副高的形成机制和西伸北跳现象进行讨论,并探讨其对我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夏季副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气候系统的控制,如季风环流和洋流热力作用。
副高的形成需要一系列的气候条件的共同作用。
首先,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是季风环流的核心,与我国东南沿海的季风相互作用密切。
其次,地球表面海温分布在副高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夏季副高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太平洋暖池的发展期,此时海温的升高提供了充足的热能,助力副高的形成。
另外,副高的形成还与太平洋副热带急流、南海副热带急流和西太平洋季风环流等相互作用产生的位涡和涡度场有关。
这些气候条件之间的复杂相互关系共同作用,使得副高形成并表现出其特有的西伸北跳现象。
夏季副高的西伸北跳是副高的重要特征之一,经常引起人们的关注。
通常情况下,夏季副高的中心位置在西太平洋,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和环流的变化,副高会向西伸展,向北跳动。
西伸北跳的现象具有周期性,周期一般为10-20天。
这种现象的发生与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副高的西伸北跳对气候和天气产生了广泛影响。
首先,在副高西伸期间,赤道低压带向北推移,南海、东南亚和我国南部地区进入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天气晴好,气温升高。
其次,副高西伸北跳会导致台风路径发生变化,造成我国沿海地区的夏季台风增多。
此外,副高西伸北跳还会对我国农业和水资源的分配产生影响,可能导致干旱和洪涝等灾害的发生。
面对夏季副高形成和西伸北跳现象的挑战,我国应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首先,要加强研究和监测副高的形成和变化过程,提高对其的预测能力。
通过建立有效的气象观测网络,收集和分析各种气象数据,精确预测副高的西伸北跳现象,为灾害预防和减轻工作提供依据。
西太平洋副高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过程分析

西太平洋副高的调查1.副高概述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常年存在的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系统。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多呈东西扁长形状,中心有时有数个,有时只有一个。
一般冬季多为两个中心,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分别称为西太平洋副高和东太平洋副高。
对我国的气候有较大影响的是西太平洋副高。
其强度和范围,冬夏都有很大不同,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别强大,冬季,强度减弱,范围也缩小很多。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除在盛夏偶有南北狭长的形状外,一般长轴都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
它的范围在500hp图上,用588等压线包围的面积来表示。
将副高的长轴称为副高的脊线,近似为东西分布,切割东北信风和西风带。
其中,脊线上最西边的点称为西伸脊点。
588线到达的最北边为副高的北界。
2.副高的内部结构温度:西太平洋副高为暖性高压场,脊中温度较高,暖中心和高压中心不重合,在底层存在一定的逆温现象。
湿度:由于高压对应的下沉气流,使得脊中比较干燥,在逆温层底部湿度较大,顶部湿度较小。
外围南北两侧对应上升气流,比较湿润。
风速:副高脊线部分气压梯度很小,水平风速也很小,可视为无风带。
在外围南北两侧气压梯度大,风速也较大。
南北两侧有急流,南侧为东风急流,北侧为西风急流。
垂直速度场:存在着大量的下沉气流。
卫星云图上副高控制的地区多晴朗无云,云带多分布在它的周围。
3.副高形成的原因如果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只考虑热力作用的话,地球会形成单圈环流,即赤道地区空气受热上升,到高空后向两极流去,在极地遇冷下沉,在地表向赤道流去。
但是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空气在流动过程中位置发生偏移。
当来自赤道的高空空气流动到南北纬30度附近时,原本南北向气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逐步转为稳定的自西向东流动,这支几乎沿平行纬度延伸方向流动的空气阻碍了高空的空气南北向流动,使得空气堆积,被迫下沉,于是形成副热带高压。
4.季节变化特征从面积上来看,冬天面积最小,夏季面积最大。
从西伸脊点所在经度来看,冬季为西进过程,春季到达最西,夏季到达最东,秋季表现为西进。
副热带高压对中国气候影响

副热带高压对中国气候影响副热带高压(Subtropical High),也称为副高或高压脊线,是副热带地区常见的大气环流系统之一、它是大气环流中的稳定高压系统,通常形成在南北纬20°附近。
副高对中国气候产生重大的影响,引发了许多气候变化和天气现象。
首先,副高的存在使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季风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干湿交替。
副高是中国夏季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通常在夏季南移使得南方的降雨明显减少。
这导致了中国南方的季风滞留,而北方地区则缺乏降水。
副高通过控制季风气流的路径和强度来调节中国的降水分布,影响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和农作物生产。
其次,副高通过影响风向和强度对中国的气温产生重要影响。
夏季副高南移时,南方地区受到副高辐合带的控制,气流汇聚形成稳定的高压天气,在此期间南方地区往往出现高温天气。
在冬季,副高北退,北方地区则受到北极偏高系统的控制,气温较低。
副高的存在导致了中国各地区的温度差异,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副高的强度和位置对中国的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也起着重要作用。
当副高强度较强,位置相对靠近时,稳定高压天气系统会持续较长时间,降水减少,气温较高,容易引发干燥和高温,增加火险概率。
如果副高位置异常偏东或偏西,可能导致暴雨、洪涝等极端降水事件。
因此,副高位置和强度的变化与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之间存在重要关联。
此外,副高还与台风形成和路径走向有密切关系,给中国沿海地区带来严重的灾害。
副高的西侧辐合区域是台风生成和发展的主要区域。
当副高较强且位置适宜时,台风生成和路径向中国沿海地区移动的概率增加,容易引发强降雨和风灾。
副高的存在对中国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带来重大挑战。
综上所述,副热带高压对中国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它调节了中国的季风降雨分布和气温变化,影响了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
此外,副高的强度和位置还与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密切相关,给中国带来了干旱、洪涝、高温等极端天气灾害。
因此,研究副高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对于加强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和应对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副高对我国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副高对我国天气与气候的影响对我国天气与气候有着重要影响的暖性高压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随季节而变化,一般在10~40°N之间活动。
副热带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天气则晴好,当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某一地区时,往往会造成该地区干旱。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侧是中纬度西风带,也是副热带锋区所在,副热带高压西部的偏南气流可以从海面上带来充沛的水汽,并输送到锋区的低层,在副热带高压的西到北部边缘地区形成一暖湿气输送带,向副热带高压北侧的锋区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温高湿的气流。
当西风带有低槽或低涡移经锋区上空时,在系统性上升运动和不稳定能量释放所造成的上升运动的共同作用下,使充沛的水汽凝结而产生大范围的降水形成雨带,通常还伴有暴雨。
根据统计,雨带位置一般在副热带高压脊线之北6~10个纬距处,其走向大致和脊线平行。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的活动与我国东部各地雨季的起止时间有着密切关系。
平均来说,当副高脊线位于20°N以南时,雨带位于华南,称为华南雨季或华南前汛期雨季;当副高脊线徘徊于20°~25°N时,雨带位于江淮流域,这时为江淮梅雨季节;当脊线位于25°~30°N时,雨带推进至黄淮流域,黄淮雨季开始;当副高脊线越过30°N,则华北雨季开始。
副热带高压位置与雨带位置关系如此密切,故副热带高压位置的不正常变动往往会造成各地区的旱涝,如1954、1980、1991年副高脊线长时间徘徊于20°~25°N,雨带稳定在江淮流域,造成江淮流域夏季洪涝。
而1978年和1983年副高脊线很快越过20°~25°N到达30°N附近,雨带基本上未能在江淮流域稳定一段时间,江淮地区长时间处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之下,造成该地区干旱。
[2]。
副高对中国气候影响

副高对中国气候影响副热带气候是指位于副热带地区的一种气候类型。
副高压是副热带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它是气象学中一个有明确地理分布的高大大气环流系统,足够充分的换位持续存在,并对环流格局和天气系统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位于东亚副热带地区的东南部、南海及台湾以及华南地区受副高影响最为显著。
副高压槽南移及北回(副高槽活动下移或北部高压东移),副高北端有些衰弱地贯穿北方大部地区,副气旋会南移至我国,还会导致副高南端抬高,使得副高和副气旋同我国南方地区相遇,从而对中国气候产生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首先,副高对中国的气候变化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靠近副热带高压信风系统的南缘,因此,副高的活动对我国的气候变化影响很大。
副高出现时期的干燥和稳定天气,是我国华北和黄淮地区的旱灾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副高压的高中心趋向亚洲东南部,副高槽南移和北回现象加重,副高活动频繁,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干旱情况比较明显。
而当副高位置偏北或副高槽活动较为弱烈时,北方地区则会出现降水偏多的情况。
因此,副高的存在及其位置和强度的变化是影响我国旱涝变化的重要因素。
其次,副高对中国的季风影响很大。
我国的季风气候是由副高的南北位置的移动和副气旋的出现与否所决定的。
副高的存在可以影响季风气流的形成和强弱。
例如,南海副高的东移北抬,会导致西太平洋副高增强,季风气流也会相应加强,带来大范围的强降雨。
另外,北回线的位置和北回位置的变动也会对季风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在夏季,北方副高南下致使副高阻断了来自高纬度的冷空气向南的传输,造成了夏季气温高,高温持续时间长的热浪天气;而在冬季,北方副高北退,极端外来天气频频出现,冷空气南下,导致许多地区出现强降温、冰冻和雨雪等天气现象。
另外,副高还会对我国的台风活动产生影响。
副高的位置和强度会影响台风的路径和移动速度,从而决定了台风对中国沿海地区的影响。
副高东移和副高南抬会使台风经过东海和黄海的机会增加,例如台风在这一类天气环境下能够向北折向东北或东北偏北方向偏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变动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摘要:副高是影响中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特别是西太平洋副高的进退与中国夏季旱涝有极密切的关系。
在它的控制下将产生干旱、炎热、无风天气。
它还通过与周围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形成其它类型的天气。
因而,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度的变化对我国东部的雨季、旱涝以及台风路径等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字: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强度变动中国天气气候影响
1、副高概述
西太平洋副高是指出现在西太平洋(180度以西洋面)副热带地区的暖性深厚高压。
副高具有明显的季节位移,冬季位置偏南,夏季偏北,南北变化约为20度,这种位移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很大。
平均而言北半球副高的强度在暖季要比冷季强大的多,尤其是在盛夏最为强大,其面积几乎占整个北半球面积的1/5~1/4,在暖季较冷季的位置更偏西而维度更偏高。
在南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
因而西太平洋副高是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最大的一个天气系统。
它的位置和强度变动都对我国雨带的进退造成较大影响。
2副高的位置和强度变动
副高强度的年变程呈双峰型,第一峰值在6月,第二峰值在9月。
而副高位置的年变程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8月。
副高强度的年变程与我国雨带活动有关,而副高位置的年变程和太阳辐射的年变程十分一致。
所谓副高的季节性变动是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强度随季节而发生的变化。
一般来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从冬到夏位置北移,强度增大;从夏到冬,位置南撤,强度减弱。
一般在8月份到达一年中的最北点,8月以后,副热带高压开始南撤,如图5.11所示。
需要强调的是,副热带高压一年中北进与南撤过程并不是匀速进行的,而是表现为稳定少变、缓慢移动与跳跃三种形式。
平均而言,冬季副热带高压脊线在15°N附近,3、4月份开始缓慢北移,5~6月间(一般在6月中旬),出现第一次北跳,脊线北跳到20°N以北,并稳定在20°~25°N之间达一月左右。
到7月中旬,脊线再次北跳,越过25°N,在7月底或8月初,副高到达一年中的最北位置,9月以后,副高向南撤退。
3、副高的位置和强度随季节变动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夏半年更为突出,是我国夏季降水的水汽来源,虽然主要是依靠西南气流从孟加拉湾、印度洋输送来,但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和强度关系着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向大陆输送水汽的路径和数量,而且还影响着西南气流输送水汽的状况。
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的本身;另一方面还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与其周围天气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沿副高北上的暖湿空气与中纬南下的冷空气相交绥的地带,往往形成大范围的阴雨天气,是我国大陆地区的重要降水带。
每年2月~4月,副高脊线稳定在18°N~20°N时,我国华南地区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
6月副高脊线北跳超过20°N,稳定在20°N~25°N时,降水带位于长江下游和日本一带,正值江南梅雨季节开始的时期。
由于每年副高的势力强弱不同,北进快慢有别,梅雨期长短和入梅、出梅的早晚都有较大差异。
例如:西太平洋副高中心的推移,对我国江淮一带的天气变化影响更大,它的强弱和位置,直接影响我国境内夏季雨带的分布。
由于西太平洋副高位置随季节而变化,冬季偏南,夏季偏北,因此,我国主要雨带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春末,雨带往往位于华南;夏初,副高西伸北进,暖湿的偏南气流沿着副高面缘北上,与北方来的干冷空气交锋于长江流域一带,造成长江中下游四十天左右的阴雨天气。
“黄梅时节家家雨”所反映的正是这种情况。
但是,如果某年副高的位置较常年偏西或偏北,北方的冷空气的路径也偏西,这就是副高西侧的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锋的雨带也异常偏西,于是就会在长江流域连续暴雨,而东部地区则在副高控制下出现持续干旱。
尽管是梅雨时节,但天晴无雨,正是“梅子黄时日日晴”的写照啊!
气象专家指出:2010年西太平洋副高正向北退进,一直到8月份副高依然盘踞在华北地区东郊,这是副高10年来强度最大,位置最偏北偏西的一次,受其影响,我国一些地区陆续出现一系列极端的天气,致使“2012年末日”之说稍许的影响一些市民的思想。
据新闻播报,2010年5月以来,我国华南地区首先遭遇罕见的强降水,接着江南10个省市先后遭遇洪涝灾害,7月上、中旬还在长江流域发生多地局部灾害。
与此同时,极旱的青海格尔木出现2000年一遇洪涝。
汛期长江流域发生的洪涝灾害是西太平洋副高和北极极涡共同影响,导致江南一带出现强降雨。
总之,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是有规律的,但也有异常现象,它对我国天气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各国各省市的气象局也应做好监测,尽量降低灾害对其的影响。
参考文献:1.《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第二版李爱贞刘厚凤编
2.百度百科“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3.中国新闻网(2012-3-31)
4.京报网-北京晚报(2010-8-26)
5.新闻晨报(201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