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禅者的慧眼看世界万里无云
什么是禅宗的三种境界?宋代禅宗大师认为,第一境界:“...

什么是禅宗的三种境界?宋代禅宗大师认为,第一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境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为学有三要,所谓不读《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这三者缺一不可,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全无而称之为人者,则是貌似人而已。
——明憨山德清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佛教传入中国后,一开始译经便受印度影响而善用韵文。
佛陀时代或是为了方便布道,并使信众易于上口,于是广泛采用“偈”——由短句构成、排列成章,或协韵、或不协韵的一种文学形式,来传经布道。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大行于魏晋。
东土僧人始以“诗偈”形式著作、布道。
随着中国诗歌发展到隋唐之鼎盛、僧人诗也大大前进一步。
有王梵志、寒山与拾得等僧人承晋僧之风,导俗入佛,流传广泛,故而中国“诗僧”的得名是由他们开始。
“诗僧”自此后两千年至今,成为中国诗坛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僧入诗从寒山初近高雅到晚唐的皎然、贯休等诗僧之后,方真正走上“僧诗”的正格。
以禅喻诗的风气大开,中国诗坛奇葩“禅诗”已然成其规模,两千年来为中国诗风之精华。
禅诗,就是渗透着禅宗理趣的诗。
禅诗是禅家沉思参悟的结晶,它打破常俗的知解框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禅的机敏智略与狂放激杨。
优秀的禅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现着崇高的道德情操,传达着人类的至情至性。
中国的古诗,不 少均出自佛门高僧手笔,他们在诗句中充分表达了悲天悯人,胸怀法界的高尚情操。
所谓“禅”乃音译,梵文原音为“禅那”。
泛称曰“禅”,即“禅定”之义。
所谓“禅定”是指四禅八定而言,虽云四禅八定其实却是四四定,曰四禅八定者,四禅四定共为八也。
佛教传入中国后,始有禅宗产生,六祖慧能谓:“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传有语录名<六祖坛经>。
其中解释说:“内见自性不动”为禅。
一禅打开窗户向上看是风景一片向下看是万丈深渊写一篇作文

一禅打开窗户向上看是风景一片向下看是万丈深渊写
一篇作文
当一禅打开窗户,徐徐清风拂过面庞,他不禁向上仰望。
眼前是无边无际的碧蓝天空,白云朵朵,宛如仙境般美丽。
阳光洒在大地上,点缀着五彩斑斓的花朵,绿树成荫,景色宜人。
一禅深深吸了一口气,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好。
然而,他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又向下看去。
他发现窗外是一片深不见底的黑暗深渊。
这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充满了挑战与危险。
一禅暗自警醒,他明白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困难与压力,需要勇气面对。
他决心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一禅思索着窗外的景象,他明白人生就如同这扇窗户。
向上看,我们可以欣赏到美好的风景,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与美妙;向下看,我们会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需要坚定的意志与勇气去克服。
人生就是一场不断追求进步、克服困难的旅程。
在中国这片热土上,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积极向上的一面,追求美好的风景。
我们可以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也要勇敢面对困难与挑战,不退缩、不畏惧,努力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禅打开窗户,他看到了美丽的风景,也看到了无尽的深渊。
但他并不因此而畏惧,而是以平静的心态面对,勇往直前。
让我们也像一禅一样,积极向上,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不断追求进步与改变,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美好风景。
禅语一味,禅意人生

禅语一味,禅意人生
禅语的妙处,在于信口拈来,不着心机。
有两个禅寺相距不远,有两个学禅的沙弥买菜时天天碰面。
一天,一个沙弥问道:“师兄,你到哪里去呀?”
“风吹到哪里,就到哪里去。
”
问话的沙弥一时语塞,回去问师父。
师父说:“你可以问他,没有风时你到哪里去?”
第二天,这个沙弥果然又碰上了那个沙弥。
他赶忙问:“师兄,你到哪里去呀?”
“腿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去。
”
沙弥又被噎住了,只好再回去问师父,师父说:“你可以问他:‘腿不走了你到哪里去?’。
”
沙弥用心记住了师父的话,第三天相遇时,沙弥胸有成竹地问:“师兄,你到哪里去呀?”
“我到市场上买菜去。
”
这一下,又把可怜的他问住了。
有人问大龙智洪禅师:“什么是禅?”
智洪禅师回答:“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禅师指的是自然景观中的和谐纯真,和无功利无思虑的境界,是每个生命应有的真实状态。
有弟子问:“什么是佛法大意?”庆诸禅师回答说:“落花随水去。
”弟子不懂,大师又答,“修竹引风来。
”
大师的意思,在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只要不执念,禅何处都在。
大师的话,不敢说悟到了。
只知道学禅要老老实实,要有达观的人生,坦荡的胸怀,不懈的努力,和无私的付出。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云。
禅语一味,禅意人生。
认真做人,用心感悟。
禅者的云游与参访

禅者的云游与参访编者按:我们常听人讲,人世间最快乐的事,是能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古代禅者的行脚参访,就像我们现在的旅游那么样地逍遥、洒脱、自在。
下面是由星云大师讲的“禅者的云游与参访”,一起来欣赏古代禅师们的悟道趣事。
一.云水行脚的风姿古时候的禅者,他们行云流水似的各处行脚、参访、教化,那种随遇而安、随缘度化的风釆,为人间树立了圣贤的典范,就连赫赫尊荣的大清顺治皇帝也不禁称羡:“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这种芒鞋竹杖,以天下为家的洒脱无滞,实在不是一个日理万机的君王所能企及,无怪乎他要慨叹:“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禅师们平日生活是随缘而又简单的,“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在清茶淡饭、粗布衣单的生活里,有着“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怡然自得;清茶淡饭里有甘美的妙味,粗布衣单里有无上的庄严。
在这个世间,百年岁月犹如一场乾坤大梦,人生不过是乾坤里的一盘棋局,到最后输赢又能如何?还不如学学禅师们的随缘放旷,任性逍遥,摆脱物质尘劳的束缚,安住于丰富的心灵世界。
有一首描写禅师生活的诗偈:“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道尽了禅师们安贫守道的高旷风骨。
三衣一钵,竹杖芒鞋,随处参访,随处行化,看起来象是清苦的乞者,其实是世间最富足快乐的人。
像我们现在睡在席梦思上,犹有千般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计较;但是禅师们只要“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心里就很满足自在了,没有牵绊,也没有烦恼。
佛陀时代,有一位跋提王子,和两个同参法友在山林里参禅打坐,不知不觉中,三个人异口同声地叫出:‘快乐啊!快乐啊!’佛陀听到了,就问:‘你们刚才一直叫“快乐啊!快乐啊!”什么事让你们这么快乐?’跋提王子答:‘佛陀啊!想当初,我住在高墙深院的王宫里,每天吃的是珍馐美味,穿的是绫罗锦缎,多少卫兵日夜保护着我,但是我仍然感到恐惧,好像有人要行刺我;每天都在不安的情绪里生活。
描写人生感悟致自己高级文案

描写人生感悟致自己高级文案描写人生感悟致自己高级文案80句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所感悟出来的人生,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关于描写人生感悟致自己高级文案有哪些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描写人生感悟致自己高级文案,希望大家喜欢!描写人生感悟致自己高级文案1、一定要做个自律的人,活好自己的孤单和简单。
2、有一天你会明白,人不能太善良,因为人们只会挑软柿子捏,如果事事都太大度和宽容,别人也不会感激你,有时候应该适当的有点脾气,对待有些人真不能太温柔和忍耐,因过分善良会让我们丢失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过分善良也是一种傻。
3、你学会爱一个人之后,你就可以开始学着去明白,爱不是去改变对方,而是要改变自己,去维系这个关系,去适应对方。
4、我们总是喜欢拿顺其自然来敷衍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坎坷,却很少承认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
5、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都能够通过多赚点钱来解决。
过去回不去,将来还没来,珍惜眼前,把握当下。
6、这世界上大部分的失落,都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成为更好的自己,却奢求着别人成为更好的别人。
7、不要过分在意一些人一些事,顺其自然,以最佳的心态面对。
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某些无法让人接受的部分,再美好的人也一样。
所以不要苛求别人,不要埋怨自己。
8、一个人的自愈的能力越强,才越有可能接近幸福。
做一个寡言,却心有一片海的人,不伤人害己,于淡泊中,平和自在。
9、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笑他也笑,态度就像自己的回音,你坚定他也铿锵有力。
失败了,就爬起来吧,生命会因为我的坚强而不同。
10、对待自己温柔一点。
你只不过是宇宙的孩子,与植物星辰没什么两样。
11、没有白费的努力,更没有碰巧的成功。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成功会感应你所付出的一切。
12、接下来的时光里,我愿放慢脚步,用理智的思维,轻盈从容的踏过花开的温暖,在芬芳的世界里,寻一片清幽平淡。
13、让我跌倒不算本事,有能耐你让我站不起来。
14、世事如棋局,不执着才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才是真空。
佛教禅宗思想与人生智慧

佛教禅宗思想与人生智慧佛教禅宗思想与人生智慧(1)关键字:道悟,信仰对象,人生的智慧,禅宗思想,思想文化史,佛教禅宗禅宗从创立开始,首先强调的一个思想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可是关于禅的文字,是所有汉地佛教宗派经典文字最多的。
所以禅宗的超越性,不但是超越了文字,同时也是超越了不立文字,超越了一切表相的、概念的范畴。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来走入禅的境界呢?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契入:直接、不二、包容。
一般来讲,禅宗作为一个佛教宗派,必然就有一个形式,必然就要与信仰挂钩。
按我们一般人的想法,佛教是形而上的、玄之又玄的、神秘不可知的东西,但是禅没有这些!禅是直接的,超越了“距离”,首先就是“信仰的距离”,禅不存在信仰不信仰的问题。
我们学过“宗教学”、“比较宗教学”,也了解其他宗教乃至佛教信仰者的实践和修行,但是禅不强调信仰。
信仰是什么?因为觉得自己很悲弱、很无助、很无能、没有力量,我要找到能量高过我,力气大过我,智慧超过我的那么一个至高无上的对象,神也好、真主也好、菩萨或佛也好,把自己交给他,这个叫信仰。
产生信仰的先决条件中就有一种对立和距离。
神在哪里?神在天上!佛在哪里?佛在西天!释迦牟尼佛出生在2500多年前的印度,我们可以坐飞机去,但西方极乐世界,你用什么作为的交通工具可以到呢?所以禅的第一个超越,就是把卑与尊、圣与凡的对立给超越了。
那么超越了圣凡尊卑的对立之后,假名为明奘的我是否有具备佛陀所有的一切优良品质的可能性?佛陀无穷尽的智慧,无穷尽的慈悲,对生命有情无穷尽的关怀和怜悯,更纯净的爱,我们有没有?你们有没有?假如只有我有,只有上帝有,只有佛陀有,这是宗教,但是禅并不是如此。
禅说所有这些纯净的爱、智慧或者无尽的慈悲,你我他都具有,任何一个生命,只要能够脱离开遮蔽生命本质的迷惑与障碍,本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就自然现前了。
这个优良的品质,不是由所信仰对象赏赐给我们的,而是我原本具足的。
人生感悟优美段落摘抄范文一份

人生感悟优美段落摘抄范文一份人生感悟优美段落摘抄 11、想要活得爽,大家都劝你不要在乎别人的评价。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既然做不到不在乎外界的评价,那就请把自己手头的事都尽心尽力给做好,让别人对你有好的评价,而不是你永远都在反驳别人对你的坏评价。
2、感情再深,恩义再浓的朋友,天涯远隔,情义,终也慢慢疏淡。
不是说彼此的心变了,也不是说不再当对方是朋友,只是,远在天涯,喜怒哀乐不能共享。
原来,我们已是遥远得只剩下问候,问候还是好的,至少我们不曾把彼此忘记。
3、世间的事情既复杂又简单,你自己简单,世界就简单。
活得潇洒、辉煌就要承受痛苦,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或多面性,对和错有时候真难以说清,你自己喜欢的,很可能正是别人所厌恶和唾弃的。
世界和自然不以你自己的意愿而发展或毁灭。
4、有人会因为你的缺点而讨厌你,但也会有人会因为你的真实而喜欢你。
我们不必让那些本不喜欢我们的人喜欢上自己,而是要坚持让那些本该喜欢我们的人发现自己。
5、在这个社会,只会批评的人并不__他很懂,只__他很闲,__他很喜欢拿刀子捅别人。
我们提出批评的同时并给出解药,给意见的同时也请给建议,这才是真正的帮助人。
遇见那种只管捅不管治的人,你也别生气,最终的结果他必然会被所有人孤立。
6、人生就是这样:和阳光的人在一起,心里就不会晦暗;和快乐的人在一起,嘴角就常带微笑;和进取的人在一起,行动就不会落后;和大方的人在一起,处事就不会小气;和睿智的人在一起,遇事就不迷茫;和聪明的人在一起,做事就变机敏。
借人之智,完善自己。
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
7、找工作和结婚一样。
如果你指望拿着简历上大街就能找个人跟你回家结婚的话,要么你长得像女神惊为天人,要么你做手脚把人弄晕了,不然谁都不会做这种二百五的事。
而能顺利结婚的,都是早就试婚的,早就心有所属两情相悦的。
不要埋怨自己为何求职不顺,其实你压根就没做好成家的准备。
8、这世界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符合想象,有些时候,山是水的故事,云是风的故事;也有些时候,星不是夜的故事,情不是爱的故事,许多人走着走着就散了,许多事看着看着就淡了,许多梦做着做着就断了,许多泪流着流着就干了。
作诗禅中总轻盈--论泰华诗人曾心小诗的“禅”

中外诗&歌研究Chinese And Foreign Poetics下《乡愁》/洛夫走了,留下《漂木》/纪弦走了,留下《我的名字》//九十,正在向我流来/老天爷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留下什么?这是先生的自问,也是先生的天问。
而依我拙见,先生先前出版的《结》《我是一片云》《风铃》《岭南人短 诗选》等诗集且不论,至少在如今《年方九十》这部诗集里,《说蝉》这首短诗是应该传世的。
曾经呐喊以满腔激情叫红叫火了整个夏天秋风起风干了满腔激情留下空空的躯壳晶莹如玉挂在树梢给秋风说禅通读先生诗集,读到第30首,居然是《种梦人一寄毛翰》,先前没听先生说起过,多承先生鼓励,说毛翰是“种梦人”实不敢当,毛翰只是读诗人。
过去一些年,华侨大学在曼谷办了研究生班,我来上课,多次拜访泰华诗人,集中拜读了岭南人先生的诗、曾心先生的诗,还有杨玲女士和“小诗磨坊”各位诗人的诗,备感亲切,心生崇敬,也试着写过读后感。
如今,岭南人先生年方九十,诗正年轻,人正年轻。
祝福先生诗如其人,人如其诗,纯真唯美到永远!作祷禅中总轻盈—论泰华诗人曾心小诗的“禅”谢露露古代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越来越成熟的律诗绝句,无不体现了以诗抒情的特征。
海外华裔学者陈世釀曾以“抒情传统”一词概括了中国文学的特质,以抒情言志为主的东方诗歌,区别于西方叙事诗,最鲜明的特点便是短小精悍。
通常只需要言一物,写一景,几个词语的排列组合之间,便可以窥探诗人内心的大世界。
中国小诗的传统在新诗史上绵延至今,也影响了海外华文诗坛。
近年来,东南亚华文诗坛对小诗创作情有独钟,泰华小诗显得尤其热闹。
“小诗磨坊”发起人之一的泰华作家曾心,便是践行六行小诗的创作者。
曾心原名曾时新,1938年10月生于泰国曼谷,祖籍广东普宁圆山乡。
:196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后在广州中医学院深造与执教。
20世纪80年代初返回泰国。
90年代初,曾心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在散文与中外诗&歌研究Chinese And Foreign Poetics微型小说写作上崭露头角,《大自然的儿子》《蓝眼睛》的出版,奠定了曾心在泰华文坛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