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罪恶的母亲谈起_浅析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1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摘要]:“母亲”这个形象在世人心目中向来联想到的便是爱心、圣洁,是为儿女遮风挡雨的港湾。
然而在张爱玲的笔下我们却能看到另一类有悖常理的母亲形象。
母亲走下了神坛,完全被世俗化、异化了。
让人噩梦连连的母爱充斥在她的小说当中,成为女性扭曲人性的进一步表现,丧失美好的最后底线。
本文通过剖析张爱玲作品中母亲们的形象,深刻揭示了40年代的中国女性在男权主义的压迫下所形成的封建愚昧、金钱至上、人格变态的生存状态。
并且对这些母亲形象的根源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张爱玲母亲形象异化张爱玲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文坛走红的奇女子。
她的小说,多是写“在急遽变动的以男权为中心的中国社会里,中国女性的地位与自位之道。
”[1] 但她笔下的形象“所给人的感觉仍旧是对生命对人性的苍凉。
”[2] 就连一直被视为人类最高尚、最无私的母爱,也被她描写得千疮百孔。
在张爱玲笔下的苍凉世界中,母亲的形象黯淡无光,甚至被扭曲、异化,母爱所表现出来的只有虚无、飘渺。
她通过对人生独到的观察,对人性深刻的解剖,对心理的深层分析,以颠倒的姿态塑写了一系列的母亲形象。
在她的作品中,那些本该有着温柔善良的传统母性们在生活的丑恶中,变成了一个个无情的贪婪者。
一直被视为人类最高尚、最无私的母爱也被作者犀利的笔端无情的撕裂。
不谈爱情的女性成为人母之后,一反母亲形象圣洁、美好的传统,受到调侃和亵渎。
她们虽不乏对儿女得疼爱,但绝非神圣、纯洁,而是或糊涂、或自私、或卑琐、或病态,或兼而有之,后者往往淹没了前者。
母亲和儿女的关系不再是温情脉脉的小夜曲,母亲在儿女心目中拥有的不在是单纯的尊敬和爱戴,更多的充斥着无可名状的隔膜,甚至仇恨。
“任何艺术创作,都不是简单艺术技巧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对社会、人生的揭示与表现”,[3]作者正是从人生和社会的最阴暗的一面对这些母性形象深刻揭露,透视出人类的本原状态,才使得人类对真爱的渴望、对幸福的执着得以遮蔽的显现;才使得作者的内在蕴藉在情感冲突中找到了释放和外泄的渠道;才使的作者自身的生命悲剧意识得以展现。
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一、绝望和苍凉在张爱玲的作品里,绝望与苍凉充斥其中,很少有大团圆的结局。
这是张爱玲的创作风格,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书写者,她以老辣犀利的笔触刻画了一系列女性形象,以独有的绝望和苍凉的人生意识揭示了她们的生存困境,表现了她们面对这种困境时的异化以及抗争。
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探索,张爱玲的贡献主要表现为:挖掘女性不能脱离困境的原因,揭示女性在经济、精神上的难以自立,展现女性个性解放的艰难。
女儿,阴影下的生存与毁灭张爱玲自小生活在一个充满遗少气氛和现代文明相交杂的环境中。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旧式文人加大家族浪荡子式的人物,而母亲和姑姑则是接受了西方文明洗礼的新代人物。
面对这样一种新旧文明“犯冲”的状况,她深深体味到自我在家庭中,她所属的那个没落阶层在社会中,人类在荒凉的时空背景中等诸种失落:这种失落感构成作者的情绪基调,笼罩在作品中,使人物的内心体验都呈现出宿命的虚无感,形成了她作品主题的总特色:悲观、虚无。
我们知道,作家童年的性经验缺失对于作家以后的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爱玲自小在豪门巨族中过着孤独而凄凉的生活。
旧式豪门巨族的腐朽生活在她面前上演了一幅幅鸦片烟、姨太太、争遗产、狎妓的丑剧,同时她又经历了父母离异的痛苦,16岁时在“继母”的统治下讨生活。
其间曾被父亲幽禁,“他扬言要用手枪打死我。
”逃离之后,进入母亲的家。
虽然精神上比以前要充实一些,但每每陷入物质困境。
有着彻骨经验的作者,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内容也是极为深刻的。
作为一个爸爸不疼妈妈不爱的女儿,张爱玲笔下的女儿几乎都是不幸的。
川嫦死去的原因绝望和苍凉是张爱玲作品的底色,也是其笔下女性形象表现出的共同的生存状态。
她们一直笼罩在绝望的挣扎和苍凉的人生况味之中。
自私,是人性的魔障,也是血缘亲情的天敌。
张爱玲尖刻地挑剔着人的生存世相后面隐藏的人性真相,她总是能够发现种种装饰性表象后面隐藏的空虚、自私、盲目。
“为门第所限,郑家的女儿不能当女店员,女打字员,做‘女结婚员’是她们唯一的选择。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行为

20 0 9年 第 2期
桂林航 天工 业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J U N LO U LN C L E EO E O P C E HN L G O R A FG II O L G FA R S A ET C O O Y 学 术 苑
( 第 5 总 4期 )
浅 析 张 爱 玲 小 说 中 的母 亲行 为
张盛春
( 川 艺术 职 业 学 院 四 基础部 , 川 成都 四 60 0 ) 1 16
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

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母爱本是人世间最无私、宽厚、圣洁的情感,但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却纷纷转化为庸俗、冷漠自私、变态的化身。
通过对张爱玲生平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童年体验对她塑造母亲形象有很大的影响。
以下是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欢迎阅读。
张爱玲,现代著名作家,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母亲形象。
一、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在现代文学中,张爱玲是我们熟悉的作家之一。
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与二三十年代的其他作家塑造的“时代新女性”不同,她描写的女性或庸俗、或浅薄、或放荡、或变态,就连一向被视为最高尚、最无私的母爱也被她刻画的千疮百孔,这些母亲形象黯淡无光,甚至被扭曲、异化,并且充满了调侃、亵渎和批判。
母亲形象的核心便是母爱。
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使人们把母亲神圣化,并把母爱当作天赋的、与生俱来的情感。
丁玲长篇小说《母亲》里的于曼桢,以年轻寡妇的身份求学、求职自立,表现出新女性的风采,然而在张爱玲犀利的笔锋下,我们看到,母亲的形象无力招架沉重的传统,她们感情扭曲、心灵异化,失去了母爱神圣的光环。
张爱玲颠覆了传统的母亲形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应该归结于她的童年体验。
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与其童年生活的重创和严重的母爱缺失有着直接关系。
二、张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类型1、庸俗的母亲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母亲担负着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等职责。
千百年来,中国人对母亲的敬重也正源于此。
但是,也正式这种代代相传、根深蒂固的对母亲的价值评判,铸就了一批又一批遵从“孝、道、礼、义”的贤妻良母的形象。
这样一类母亲是张爱玲小说中塑造最多的,她们都是“良家妇女”,是传统型的母亲。
比如《心经》中的许太太,面对女儿暗恋丈夫,而丈夫又与女儿的同学同居这样一个**的事实,也只是忍气吞声。
这个母亲在自己受尽伤害后,还在为自己的丈夫和女儿寻找退路,虽然令人唏嘘,但也不得不说这个母亲的确是生活在家庭的最底层,她不去想该用什么方法来阻止这种状况的发展,而是牺牲自己的尊严来捍卫这个名存实亡的家庭的尊严。
张爱玲作品中的母亲形象

张爱玲作品中的母亲形象作者:马慧萍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05期内容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中,母亲的形象一般是值得尊崇与仰慕的,因为母亲终其一生以无比的慈爱与坚忍的毅力来抚育子女,她的牺牲奉献成就了她的功德。
但是到了20世纪,张爱玲却以“罪恶母亲”改写了中国文学史中母亲的苦难伟大的刻板形象。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母亲形象《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与丈夫离了婚住在娘家。
当娘家人得知她的丈夫去世以后,便怂恿白流苏再回去戴孝主丧,挑个侄子过继过来,去夫家做寡妇。
白流苏气到了极点,她走到母亲的床跟前,跟母亲诉苦,希望母亲能为自己做主。
可是白老太太为了钱,可以让女儿受尽委屈。
她两次劝女儿出嫁,一次是为前夫守节,一次是去香港做别人的情妇。
白老太太的言行让自己的女儿失望透顶,白流苏宁可用自己的前途来下赌注也不愿意再呆在这个令她绝望的家里。
《半生缘》中的顾太太,平时看起来恭谨平和,但是在关键时分,即在钱的面前,她也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女儿的幸福遭到断送。
她是功利的母亲,被金钱腐蚀掉了母爱,她视养儿育女为一种投资手段,只想从女儿身上谋取最大利益,绝不为女儿的幸福着想。
顾太太对大女儿曼璐去做舞女持默许的态度。
曼璐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学业、青春替母亲支撑起了这个贫困的家庭。
但是她和母亲却是难以沟通的。
她的苦衷无处抒发,她也不愿意向母亲诉苦,因为每当她向母亲哭诉的时候,母亲的劝慰的话语从来都不能够搔着痒处,有时候还是啼笑皆非的。
当曼璐要和流氓无赖祝鸿才结婚时,顾太太对祝鸿才的评价是:他钱是没什么钱,像我们这一份人家的开销总还负担得起。
她对女儿的终身大事还是以金钱为衡量标准,而不是为女儿是否能够幸福着想。
张爱玲所塑造的“罪恶母亲”形象除了上述的因为金钱这个外在因素导致的,还有本身性格的扭曲这一个内在因素。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由于长期的性压抑有急切的金钱欲使她的心里畸形扭曲,在爱欲、情欲、物欲中不断下堕,因此具有了强烈的占有欲和报复欲。
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上, 张爱玲是格外引人注目的。
她以无尽苍凉的笔调对女性进行叛逆的书写, 通过对一群徘徊在“死世界”边缘的女性的描写, 深刻地揭露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以及当时女性生存的困境。
她作品中的女性是可怜的、可恨的、可悲的。
纵观张爱玲所有作品中关于女性形象的描写, 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种典型形象的塑造。
张爱玲女性形象分析篇11 、丧失母性的母亲形象俗话说母爱大于天, 母爱是众人赞赏的。
惟有张爱玲笔下的母爱是一反常态的, 她把人世间最美丽的母爱作了叛逆的描写, 她们或自私、或冷酷、抑或是无情, 都是身受环境的抑制。
在她的笔下曹七巧、顾太太、白流苏的母亲、川嫦的母亲她们的爱冷的让人不寒而栗!其中, 曹七巧这个形象是张爱玲笔下刻画的“最彻底的人物”。
曹七巧, 是个麻油店主的女儿, 原本也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 她洋溢着青春气息, 是个讨人喜爱的大姑娘。
然而, 在“存天理, 灭人欲”、“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封建宗法制社会中, 她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代行父权的兄长把她嫁给了残废的姜家二公子。
门第上的悬殊, 使她很不适应姜家人的生活, 她的粗俗遭到了姜家上上下下的鄙视, 虽然生活的衣食无忧, 但是这种幸福并不是她想要的。
她心理的不平衡导致了她人性的扭曲, 导致了人性恶的发展。
姜家人在情感上对她的排挤是她人性扭曲的第一个因素。
作为一个正常的女人, 应该过正常人的生活, 而曹七巧嫁给的是一个骨痨患者, 畸形的婚姻不仅使她情感空洞, 同时也无法满足她正常的情欲, 虽然对小叔子季泽有爱慕之情, 但是那是近不得身的。
情欲上的饥渴和压抑感是导致她人性恶发展的第二个直接因素。
无性无爱的婚姻不仅使曹七巧正常的生理欲求得不到满足, 心理上也渐渐发生扭曲变形。
这时候她意识到只有钱, 只有金钱不会鄙视她, 而她也只能靠金钱来拥有立身之本。
金钱的枷锁是导致她人性蜕变的主要因素。
长期心理生理上的压抑使曹七巧感觉“人生在世, 还不是那么回事”而后, 当她的小叔子把那份家产挥霍地所剩无几的时候, 便到她面前倾诉起爱情来了。
张爱玲作品中的母亲形象

底 的 断送 了女 儿 长 安 的幸 福 , 可 是
她却丝 毫无愧疚 之感 。在七巧 看 来, 她 这样 做 是有 必 要 的 。 七 巧 的这 种 变 态 行 为 , 使 她 成
为“ 罪 恶母 亲 ” 的典 型代 表 。在 七 巧 身 上 我们 看 不 到 任 何 母 爱 的温 暖 , 她 自己婚 姻 不 幸 福 , 可 还 要破 坏儿 女 的婚 姻 ,对 儿 女 却 还 有 嫉 妒 心 理, 对于儿女来说 , 她是一个 “ 侩 子 手” 形 象 。她 这种 近 乎疯 狂 的 行径 , 使我 们 感 受到 了她 的阴鸷 毒 辣 。 总 之 ,在 张 爱 玲 的 诸 多 小 说 中, 她 所 塑 造 的 母 亲 形象 多 是 与传 统 文 学 中 的母 亲 形 象 大 相 径 庭 的 。 这 些 母 亲 们 不 能 给 子 女 们 带 来 幸 福的生活, 甚 至 她们 还 蓄 意破 坏 儿 女们 的幸福 。她 们不 能 给予 子 女们 母爱 的温 暖 , 母 亲 与 子女 们 的关 系 是冷 漠 疏远 的 。这些 “ 罪 恶母 亲 ” 形 象 也 就 成 为 了我 国 文 学 史 中 独 特 的收 获 。
她 的丈 夫 去世 以后 , 便 怂 恿 白流 苏 再 回去 戴孝 主丧 , 挑 个 侄 子 过 继 过 来, 去夫 家 做 寡 妇 。 白流 苏气 到 了 极点 , 她走 到母亲 的床跟前 , 跟母 亲 诉 苦 ,希 望 母 亲 能 为 自 己做 主 。 可 是 白老太 太 为 了钱 , 可 以让 女儿 受 尽 委屈 。她 两 次 劝 女 儿 出 嫁 , 一 次 是 为前 夫 守 节 , 一 次是 去香 港 做 别人 的情 妇 。白老太 太 的 言行 让 自 己的女 儿 失 望 透 顶 , 白 流 苏 宁 可用 自己的 。 《 半生缘》 中的顾太太 , 平 时看 起 来恭 谨 平 和 ,但 是 在 关 键 时分 , 即在 钱 的面 前 , 她 也 是 眼 睁睁 地 看 着 自己女儿 的幸福 遭 到断 送 。她 是 功 利 的母 亲 ,被 金 钱 腐 蚀 掉 了 母 爱 ,她 视 养 儿 育 女 为 一 种 投 资 手 段 ,只 想 从 女 儿 身 上 谋 取 最 大 利 益, 绝 不 为 女儿 的 幸福 着想 。 顾 太 太 对 大 女 儿 曼 璐 去 做 舞
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

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作者:代然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3期摘要: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细致的情感与敏感的内心撑起了全部的写作核心,而起最令人称道的,便是其中她对于母亲形象的描写和刻画。
在张爱玲的笔下,母亲的形象总是爱财、冷漠,甚至是仇视子女的。
究其原因,这与张爱玲从小的家庭生活和经济条件息息相关。
关键词:张爱玲;母亲;冷漠;钱财作者简介:代然(1989-),女,汉族,北京人,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国现当代思潮流派与作家作品方向。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0-021、张爱玲小说中母亲形象的几点特征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绝大部分的作品都设置了母亲形象,若对这些形象进行通读和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的几点显著特征。
1.1 不幸的婚姻生活在张爱玲较为重要的几部作品中,她设计的母亲形象都有着不幸的婚姻。
最典型的例证就是《金锁记》的曹七巧,这个在穷苦环境长大的“麻油西施”,被许配给了传统大家族中患有骨痨的姜家二爷,终日与“废人”度日,在姜公馆中自然是受尽白眼和非议。
因此她紧紧抓住她所能把握的唯一资源——钱,“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①也许是因为她们各自有着不幸福的婚姻,这些母亲的私生活往往是混乱或者说淫乱的:曹七巧(《金锁记》)与三叔姜季泽有染、梁太太(《第一炉香》)与乔其乔、卢兆麟和司徒协的混乱关系,蕊秋(《小团圆》)的各国男朋友更是多得让九莉数不清。
但是,他们虽然有着极强的情欲,但是心里却都是“死灰”般的生活。
这样的设计不仅与张爱玲的创作观有关,也不得不说与张爱玲自己母亲的不幸婚姻密切相关。
1.2 金钱至上张爱玲小说母亲形象的第二点特征,是他们都将金钱置于高于一切的地位,为了钱,母亲可以舍弃一切,甚至是女儿。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半生缘》,顾曼祯的姐姐以其做诱饵,致使祝鸿才逼奸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做寡妇, 却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你跟着我, 总不是长久之计, 倒是回 去是正经, 领个孩子过活, 熬个十几年, 总有个出头之日”, 说到底, 白老太太 宁可见到女儿受委屈, 重点还是钱, 在关键的时候注定了无法替女儿撑腰。
张爱玲的笔下的“母亲”, 使其成就为“罪恶”的多半或者可以说绝大部 分都是由于男性压迫, 在金钱压迫和自我压迫中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悲剧命 运。然而, 促进张爱玲写出这样的人物和她的童年生活以及写作经验又有 着紧密的联系, 越来越多的资料也在表明着小说中的很多情节都能和她的 生活对号入座, 她把她对母亲的希翼和失望都在作品中进行展现。
!7"6 MYKJ
参考文献 [1]张爱玲.金锁记[M].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2]张爱玲.半生缘[M].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3]张爱玲.十八春[M].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4]张爱玲.倾城之恋[M].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5]张爱玲.怨女[M].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6]张爱玲.花凋[M].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7]水晶.读张爱玲新作有感[J].三民, 1970. [8]谢冰.中国文化中的寡母抚孤现象[J].二十一世纪, 1997. [9]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M].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7. [10]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M].台北: 台北麦田出版社, 1995.
在中国文学史中, 母亲的形象与意义是有别于女性的。母亲终其一生 以无比慈爱与坚忍的毅力抚育子女, 她的牺牲成就了她的功德, 换来了尊 敬和仰慕。而被海外华人学者夏志清誉为“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的张 爱玲却另僻新境书写了“罪恶的母亲”, 以此改写了中国文学史中母亲的传 统形象。然而身为女性作家, 缘何如此不标榜母爱, 淡漠母爱, 这不禁使读 者对此种现象有着一种说不清的疑问。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拥有两把钥匙: 一是作品, 二是生活, 即我们从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探索她的生活经验, 从她 的生活去认证张爱玲小说中的“罪恶的母亲”这一形象。
关键词: 原欲; 金钱; 母爱
张爱玲这位有着“20 世纪 40 年代中国的月亮”传奇色彩的奇女子, 越 来越成为文学界的热点。如今的 21 世纪, 越来越多的作家、评论家对张爱 玲的研究与评论更为广泛也更为深入。纵观张爱玲的作品, 女性是被书写 的主要对象。在张爱玲笔下所呈现的女性是悲剧的, 是无主张的、异化的。 苍凉而又苍白, 安命而又怨命的女性悲剧, 在张爱玲笔下得到淋漓尽致的 艺术表现。然而, 在这些作为悲剧的女性中, 母亲这一形象似乎更让人感到 凉入骨髓。
1 原欲的受虐 本应成为儿女的庇护神的母亲在张爱玲笔下却成为残害、损伤儿女的 罪恶的母亲。首先, 是因为她们本身也是被残害、被损害的对象。当她们一 旦成为一个残缺父亲或父亲无行为能力的家庭的统治者时, 近似于一种报 复的心理将她们异化成一个非正常的母亲。这一点在张爱玲的作品中表现 最为彻底的莫过于《金锁记》。曹七巧为了金钱甘愿嫁给残废的姜仲泽, 但 是她的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却得不到满足, 她的情欲在不断的嚣张, 恋 爱欲被迫的压制使得她的心理变态。爱情在丈夫身上得不到, 她便转向小 叔姜季泽身上。然而, 这份爱情不过是她的一厢情愿的暗恋, 情爱的需求越 压抑就越膨胀, 她的报复心理由变态中产生。她残酷扼杀了自己的情欲和 希望, 也无法容忍儿女的生命乐趣。她不只一次的再三盘问儿子长白, 逼他 说出床第之事, 并将儿子所招供的他媳妇的秘密加以渲染, 在麻将桌上宣 布出来, 以此折磨死儿媳。她诱使女儿长安吸毒, 并在女儿未婚夫面前诽谤 女儿, 破坏她的婚姻。 曹七巧在“原欲的折磨下, 毁掉自己又拉上子女作自己的陪葬品”。而 在《半生缘》中, 世钧的母亲沈太太在长年缺失丈夫的情况下, 一旦她的丈 夫从姨太太家重新搬回家时, 沈太太就成了父权的共犯, 妨碍了婚姻的自 主, 迫使世钧不得不在父权与母权的压力下放弃婚姻。对于世钧来说, 母亲 使他走上了死亡, 死亡的形式是结婚。 2 金钱的异化 在张爱玲的笔下的母亲的形象除了她们的人生本身是受虐的因素外, 有一些则是因为金钱的趋使。金钱对女性的异化, 最常见于“金钱婚姻”, 使 女性彻底的物化、俗化和非人化。为了生存, 很容易的就被金钱锁住。从而 导致女性自我的严重异化。当在这种异化中, 女性成长为母亲时, 横亘在母 亲和子女之间的常常是金钱问题。如中篇小说《十八春》和《半生缘》中的母 亲顾太太看起来恭谨平和, 但在关键时分, 在金钱的考验下, 同样眼睁睁地 看着女儿的幸福遭到断送, 曼桢的姐姐曼璐为抓住丈夫的心, 不惜以妹妹 曼桢做诱饵。结果姐夫祝鸿才逼奸成功, 夫妻俩事后更监禁了曼桢。那时 候, 能够援助曼桢的只有顾太太, 做母亲的此时却迟疑起来, 这全然是钱的 因素。譬如, 顾太太直觉感到女儿曼桢情况有些不对, “关在屋子里会不会 有什么差错, 顾太太本来还想要求和曼桢见一面, 当着小陶( 替鸿才跑腿的 茶房) , 也没好说什么, 只有就这样走了, 身上揣着曼璐给的那一笔钱”。当 顾太太面对世钧时, 本来想把曼桢遭到囚禁的实情告诉世钧, 恰巧手指碰 到口袋里那叠钞票时, 便打消了让女儿得救的念头。因为金钱, 曼桢的母亲 做了暴发户女婿女儿的帮凶, 抛弃了曼桢, 逃避到遥远的老家。这一点也正 是曼桢“最觉得痛心的, 想不到她的母亲对她竟然这样。” 罪恶的母亲无所不在, 理想的母亲则是缺席的。在《倾城之恋》中, 女主 角流白苏受到兄嫂的刺激后到母亲床前呜咽, 希翼母亲替她做主。而白老 太太却一味的避重就轻, 不痛不痒的劝解: “支持这个家, 可不容易, 种种地 方, 你得体谅他们一点。”遇到现实的压力, 甚至要流白苏回到离过的母亲谈起——浅析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
李景辉 ( 哈尔滨商业大学德强商务学院汉语言文学教研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 要: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 涉及到了很多母亲形象, 然而这些母亲却是失职的、甚至是伤害其儿女的形象。那么张爱玲为什么塑造了这样令儿 女极度失望的母亲, 为什么建构这样的残缺的母子关系呢? 通过作品和张爱玲的写作经验以及她的生活经验来探讨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