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特色外治竹罐疗法
壮医药物竹罐拔罐疗法

壮医药物竹罐拔罐疗法本法是用煮沸之壮药水加热特制的金竹、楠竹罐,趁热吸拔于治疗部位上,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治疗机理:本法能祛风除湿、活血舒筋、散寒止痛、拔毒消肿,通龙路火路气机。
从现代医学观点看,在拔罐时,除了负压吸拔的良性剌激外,拔罐部位药液被吸收,加上热敷作用,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改变局部充血状态,神经得到调节,促进代谢,改善营养,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二、适用范围:壮医药物竹罐疗法适用范围较广,尤其对各种风湿痹痛、各种原因引起的腰腿痛、肩背酸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跌打损伤、陈旧性损伤等,有独特疗效。
三、禁忌症:有下列情况者,不用或慎用少用。
1.心脏病心力衰竭者。
2.全身性皮肤病患者。
3.狂躁不安的精神病人。
4.极度消瘦,皮肤没有弹性者。
5.妊娠4个月以上者。
四、准备工作:1.仔细检查,明确诊断,确定是否为本法适应症,有无禁忌症,选定拔罐部位。
2.药液、药罐、消毒用品等的制备。
3.选定拔罐所用体位及穴位。
各种痧症可取太阳、合谷,胸背部肌肉较丰厚处的穴位,颈肩酸痛可取局部三四个阿是穴,风湿痹痛可在痹痛部位局部选穴,半身不遂、四肢麻木等4.做好与患者的沟通与解释,争取患者的配合。
药罐的制作:一般取口径1.5~4.0厘米,生长1~2年以上的金竹,以近根部正、直者为佳,去掉外皮,罐壁厚度适中,口边磨光平滑,长度为10厘米左右的竹罐。
常用药物:可选杜仲藤、三钱三、五爪风、三角风、八角风、伸筋草、臭牡丹、五加皮、鸡屎藤、石菖蒲等,各适量加水煎成药液,浸煎竹罐用。
五、操作方法:将上述药物适量加水煮沸,投入已制好的竹罐,同煮5分钟后捞出备用,边拔罐边捞,注意甩净水珠,趁热迅速扣于选定的拔罐部位上,每次拔5~10分钟,第一次拔的时间可短些。
如需配合放血疗法,可于第一次拔出竹罐后用锋利的三棱针在罐印部位重刺3~4针,再迅速取热药罐在针剌部位拔罐。
如此反复拔2~3次。
竹罐上出现白泡多的可以多拔几次,直至无白泡为止。
壮医药物竹罐治疗产后肥胖的临床疗效观察

壮医药物竹罐治疗产后肥胖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壮医药物竹罐治疗产后肥胖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饮食疗法,治疗组在饮食疗法的同时加用壮医药物竹罐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体质量、腰围、臀围、身体质量指数(BMI)等指标。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0%,对照组总有效率达75%。
两组治疗前后体质量、BMI下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壮医药物竹罐治疗产后肥胖有显著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标签:壮医药物竹罐;产后肥胖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产后肥胖的女性在肥胖人群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不但影响正常生活、形体美观,还是许多疾病的重要发病基础[1]。
在一项针对产妇调查中发现,产妇的体质量指数、全身脂肪百分比、脂肪分布均显著高于正常值,有87.13%的产妇可诊断为产后肥胖。
所以科学合理地产后减肥已成为医学关注的热点。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是流传于广西壮族地区的一种特色疗法,是把特制的竹罐置于煮沸的壮药水中,再趁热将竹罐立即迅速扣于患者治疗部位上,利用其负压吸力、药物及温热共同作用于人体特定的部位,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改变充血状态,神经得到调节,促进代谢,以达防病治病的一种独特方法。
近年来,壮医特色疗法治疗产后肥胖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并且运用于临床。
1资料1.1 一般资料观察对象为广西壮医医院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门诊患者40例,年龄在25-35岁,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20例,超重4例,轻度肥胖5例,中度以上肥胖11例。
对照组20例,超重6例,轻度肥胖4例,中度以上肥胖10例。
病程最短为3个月,最长为10年。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体质量、腰围、臀围、身体质量指数(BMI)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女性标准体质量(kg)=(身高cm-105)±10%。
壮医特色外治竹罐劳法

壮医特色外治竹罐劳法作者:庞宇舟黄安来源:《中医健康养生》2017年第03期壮医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百病皆可罐之”,指的就是生病后可以运用壮医拔罐疗法进行治疗。
大约于唐宋之际,壮医已形成了内服、外洗、熏蒸、敷贴、佩药、骨刮、角法、灸法、挑针、金针等十多种特色疗法,并逐步具备了理论雏形。
竹罐疗法源于壮医“角法”关于“角法”现存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书《五十二病方》中。
其对“角法”治疗痔疾有详细的记载:“牡痔居寂(肛门)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枣核者。
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絮以小绳,剖以刀。
……若有坚血如拍,末而出者,即已。
”其大意为:“痔疮位于肛门旁,大的如枣般大,小的如枣核般大。
治疗这个疾病采用大小合适的兽角,经热水煮后,用在痔疮上,大约过了煮熟两斗米的时间后拉开兽角。
接着用细线结扎被吸出的痔疮,继而用刀进行剥离,痔核内有血块,剥离出来即完成治疗。
”由此可见,“角法”治疗疾病历史悠久、技法成熟。
“角法”又称作为“角罐”。
因为古代壮医拔罐所用的器材通常是采用动物的角来制作,所以被命名为“角罐”。
最常见的是采用壮族地区的水牛角进行打磨,制成角状的罐。
它利用空气燃烧后产生负压将角罐吸附于相应部位,常用于颈椎病、肩背酸痛、疲劳等症。
由于角罐的制作材料不易获取,加上广西地区盛产竹子,于是角罐逐渐被竹罐代替。
清代《医宗金鉴》中首次提到中药煮竹筒用于临床,把辨证用药和罐法紧密结合起来,并一直延续至今。
竹罐的制作竹罐选材以壮族地区特有的1年~2年竹龄的金竹为佳,选取近根部较直、口径1.5厘米~4厘米、长度10厘米左右的金竹竹节,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用砂纸打磨使口圈平正光滑,即成竹罐。
竹罐轻巧、价廉、不易跌碎、比重轻、吸得稳、能吸收药液,且取材容易、制作简便。
目前,市面可以买到各式各样便于携带、轻便耐用的竹罐。
竹罐准备好后,在拔罐前,用煮沸之壮药水加热,然后将竹罐趁热吸附在治疗部位。
壮医药罐

二、壮医药物竹筒拔罐疗法概述
1.拔罐疗法: 壮医药物竹筒拔罐疗法属于祖国传统医 学拔罐疗法的一种。 拔罐疗法古称角法,这是由于古代人用 动物的角作为治疗工具,所以称之。
2.拔罐器具 牛角罐、陶罐、竹罐、玻璃罐、金属罐、塑 胶罐、抽气罐、多功能拔罐器、真空拔罐器等数 十种。 3.操作方法 由煮水排气、燃烧排气,发展为抽气、挤压、 电动等排气方法,使之更加多样化。 4.拔罐方式 由单一的留罐拔罐,发展为走罐、闪罐、药罐、 针灌、磁罐、电温罐、负压罐、刺络拔罐、按摩 拔罐、刮痧拔罐、热敷拔罐、理疗照射拔罐等。
拔罐后的调理:起罐后先用消毒毛巾将拔 罐部位皮肤上水渍擦干净,然后将衣服穿 上。如天气炎热,不可对着风扇吹风,如 天气寒冷则披上毛巾或毛毯保暖,以免受 凉感冒。启罐后如病人感到拔罐处局部绷 紧或不适,可适当揉按一下。针刺部位伤 口应以75%酒精涂抹消毒。嘱患者静坐 休息5~10分钟,观察患者无任何特殊 不适方可离开治疗室。拔罐当天,针刺部 位不可沾冷水,以免发生感染。
4、作用机理 拔罐是一种负压疗法,它可造成局部毛细血管破 裂,由于局部瘀血的结果,产生自家溶血现象, 部分红细胞、白细胞受到破坏,大量血红蛋白释 出,可起到良性刺激作用。同时,在拔罐时可通 过药液的吸收发挥药效,再加上热敷作用,局部 穴位血管扩张,血循环加快,血流状态得以改变, 神经功能得到调节,局部营养状况、新陈代谢受 到改善,血管壁渗透性增强,从而增强了机体的 抗病能力和耐受力,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好转。
5、起罐 起罐时手法要轻柔,尽量避免或减少患者的疼痛。 起罐方法为:首先将一手按住竹罐两侧之皮肤, 使局部软组织松驰,拇指向下按竹罐口缘的皮肤, 然后另一手持竹罐,稍用力使竹罐向一侧倾斜, 使空气缓慢进入竹罐内,即可将竹罐御下。整个 起罐过程要轻柔而缓慢,不可强行拧下,否则空 气迅速进入罐中,导致罐内负压骤减,这样会使 患者产生疼痛。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风湿免疫病的临床研究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风湿免疫病的临床研究【摘要】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是壮医常用外治法,广泛用于风湿免疫病的治疗,疗效与内治法有异曲同工之效。
负压吸拔、热敷作用、拔毒消肿、促进代谢、改善营养、通龙路火路气机、壮药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是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发挥内病外治作用的基础。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遵循辨病施治理论,方中多采用祛风毒、除湿毒、散寒毒、消肿痛、通调龙路火路的常用壮药,如藤杜仲、山霸王、大血藤、三钱三、五爪风、三角风、八角枫、铁包金、宽筋藤等。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可作为多种风湿免疫病的外治手段而发挥良好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壮医药物竹罐疗法;风湿免疫病;治疗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是壮医常用外治法,是用煮沸之壮药液加热特制之竹罐,再将竹罐趁热吸拔于治疗部位上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1]。
广泛用于风湿免疫病的治疗,疗效与内治法有异曲同工之效。
即采用祛风毒、除湿毒、散寒毒、消肿痛、通调龙路火路的常用壮药,如藤杜仲、山霸王、大血藤、三钱三、五爪风、三角风、八角枫、宽筋藤等。
将上述适量的药物加水煮沸,投入已制好的竹罐,同煮10 min后取出备用,趁热迅速扣于选定的拔罐部位上,每次拔5~10 min,第1次拔出竹罐后即用锋利的三棱针在罐印部位重刺3~4针,迅速取热药罐再在针刺部位拔罐。
如此反复拔2~3次。
拔罐完毕擦净后再用药巾热敷于拔罐部位。
其负压吸拔、热敷作用、拔毒消肿、促进代谢、改善营养、通龙路火路气机、壮药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是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发挥内病外治作用的基础。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可作为多种风湿免疫病的外治手段而发挥良好的治疗作用。
1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可作为多种风湿免疫病的治疗方法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操作规范:即采用藤杜仲、山霸王、大血藤、三钱三、五爪风、三角风、八角枫、宽筋藤等,将上述适量的药物加水煮沸,投入已制好的竹罐,同煮10 min后取出备用,边拔边捞,甩净水珠,趁热迅速扣于选定的拔罐部位上,每次拔5~10 min,第1次拔的时间可短些。
壮医药物竹罐治疗顽固性感冒后咳嗽举隅

壮医药物竹罐治疗顽固性感冒后咳嗽举隅标签:壮医药竹罐疗法咳嗽案1张某,男,41岁。
因反复咳嗽半月余于2007年1月19日初诊。
患者两周前因外出受凉出现头晕、低热、咳嗽、乏力伴全身不适到外院就诊,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而予以输液抗病毒、抗菌等治疗,经治头晕、发热及乏力等不适症状消失,但咳嗽仍昼夜频作,表现为咽痒干咳为主,偶伴少许粘液性白痰,欲罢不能,颇为痛苦。
诊断为感冒后咳嗽, 予以壮医竹罐治疗。
治疗方法:①药液及竹罐制备:取口径为1~5cm,生长1~2年以上的金竹,长度为10cm,一端留节为底, 另一端作罐口, 罐口用砂纸磨光滑备用。
取验方(海桐皮40g, 宽筋藤60g, 五爪风30g,八角枫30g,吴茱萸20g,两面针60g,川椒20g,荆芥30g,防风30g,小茴香20g,独活20g,蒲公英30g,忍冬藤30g,麻黄10g,艾叶30g),加水5000ml,煮沸后将事先制备好的金竹罐,投入药液中同煮10min左右,每剂药可使用3天。
②选穴:大椎、肺俞(双)、风门(双)穴,定喘(双)牷重症者加膻中、肾俞(双)。
③操作方法:用长镊子将药罐捞出,甩净水珠,趁热吸拔于选定的施术穴位上(注意罐内不要留药渣,拔罐时以拔罐者手感不烫为宜,以免烫伤患者皮肤),15~20min后起罐,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干净,用湿药巾热敷拔罐部位(药巾为消毒毛巾浸于热药液,取出拧半干而成)。
每天1次,每次15~20min。
三天为一疗程。
一诊后症状明显减轻,夜间可入睡,续按上法施治一疗程,二诊后症状消失,生活工作正常,随访一个月无发作。
案2冯某,男,62岁。
因受凉后咳喘反复发作2周,于2007年2月21日初诊。
患者既往有10余年的慢支病史,2周前不慎受凉出现咳嗽,气促。
到外院求诊,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
经解痉、消炎及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
但咳嗽不去,伴白色粘液痰。
近日天气变化症状加剧。
经人介绍到我院求治。
诊断“感冒后咳嗽”。
予以壮医药罐疗法治疗,方法按上述操作。
[推荐]广西壮医病外治十八法[僚人家园]——壮族、布依族、岱侬族共同论坛
![[推荐]广西壮医病外治十八法[僚人家园]——壮族、布依族、岱侬族共同论坛](https://img.taocdn.com/s3/m/64db94cb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bc.png)
[推荐]广西壮医病外治十八法[僚人家园]——壮族、布依族、岱侬族共同论坛[推荐]广西壮医病外治十八法1.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采用广西壮族地区出产的壮药泡制成的药线,点燃后直接灼灸人体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医疗方法。
该疗法挖掘于民间,经研究整理提高,至今仍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
治疗机理:壮医认为:“疾病并非无中生,乃系气血不均衡。
”通过药线点灸的刺激,疏通龙路火路气机,起到通痹、止痛、止痒、祛风、消炎、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等作用。
主要功效:①消炎退热。
②祛风止痒。
③通路止痛。
④消肿散结。
⑤健脾消食。
⑥健脾止泻。
⑦温经通脾。
⑧活血止血。
适用范围:临床各科100多种疾病,属畏寒、发热、肿块、疼痛、痿痹、麻木、瘙痒者,效果较好。
常用穴位①中医针灸穴位。
②壮医经验穴位:有梅花穴、莲花穴、葵花穴、结项穴、长子穴、脐周穴、下关元穴、关常穴、下迎香穴、启闭穴、鼻通穴、牙痛穴、素髎穴、耳尖穴、止呕穴、膀胱穴等。
③龙路火路浅表反应点,即阿是穴。
取穴规律:寒手热背肿在梅,痿肌痛沿麻络央,惟有痒疾抓长子,各疾施灸不离乡。
即:畏寒发冷取手部穴,发热取背部穴,肿块或皮损类疾病取梅花穴,肌肉萎缩者,在萎缩的肌肉上取穴,疼痛或麻木不仁者,选该部位边沿或中央点为主要穴位。
皮疹类疾病,选最先出现或最大的疹子为主要穴位。
操作:①持线:以右手拇指、食指夹持药线的一端,露出线头1~2厘米。
②点火:将露出的线头点燃,只需线头有火星即可。
③施灸:将线端火星对准穴位施灸。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特点:所需设备简单,一盏灯、一根线即可,点灸时仅有蚁咬样感觉,无痛苦,灸后无疤痕,无后遗症,无副作用,安全可靠,药线点灸无烟雾,无环境污染,疗效确切,费用低廉,易于学习与推广。
2.灯花灸疗法又称灯草灸疗法,用灯心草点燃灸灼于人体一定穴位或部位上以治疗疾病。
适应症及取穴:壮族民间用灯草灸治疗的疾病50多种,主要的有:消化不良:取长强、天枢、关元、足三里。
中药竹罐疗法是先把竹罐放在中药锅内煮

中药竹罐疗法是先把竹罐放在中药锅内煮,然后将患处的皮肤用韩国进口无痛采血笔刺破,再趁热拔在患处,通过药力、热力和竹罐的吸力将患处的瘀血顺利地排出来,是一种民间密而不传的传统疗法。
中药竹罐为什么能吸出瘀血?血一旦离开身体就会因冷却而凝固,所以蚂蝗和蚊子在吸血前都是先向人体内吐一些抗凝血的唾液,然后才能喝个饱。
蚕丝竹罐可以顺利吸出瘀血是因为:一、用来煎煮竹罐的中药具有去风、活血的作用,可以延缓血凝固的速度;二、竹罐是热的,热可以阻止血液的凝固;三、竹罐随着降温吸力是逐渐增加的,就像太极拳一样用的蚕丝劲,防止血栓在吸出体外的过程中因力量过猛而抽断。
煮罐药方传子不传女?煮罐的药方一直是祖传秘方,十分保密,向来是传子不传女,因此掌握这个药方人非常少,所以掌握这个疗法的人也十分稀少。
下面介绍壮医中药竹罐方:壮医药物竹罐拔罐①药液及药罐制备:取壮族民间验方 (杜仲藤 30g,三钱三 30g,五爪风 3os,八角枫 30g,臭牡丹 40g,五加皮 40g,鸡屎藤 30g,四方藤 50g,宽筋藤 50g,透骨消 50g,苏木 30g,艾叶30g),加水 5000ml,煮沸后将事先制备好的金竹罐 (口径 1~5cm,长度 lOcm),投入药液中同煮lOmin左右,每剂药可使用 3天。
②选穴:以痛为腧,选腰背部阿是穴、肾俞、委中等穴为主。
阿是穴必须准确定位,以按压最痛点为佳,痛连下肢者,顺疼痛放散部位选穴,如承扶、殷门、承山、环跳、髀关、伏兔、足三里等。
③操作方法:用长镊子将药罐捞出,甩净水珠,趁热吸拔于选定的施术部位上,15~20min 起罐,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干净,用湿药巾热敷拔罐部位 (药巾为消毒毛巾浸于热药液,取出拧半干而成)。
重症者可于拔罐 5min后取罐,针刺放血,再行拔罐,方法如前所述。
每天 1次,每次 15~20min,10天为 1个疗程。
2.2 壮药酒外擦以我院制剂武打将军酒外擦或外敷疼痛部位,每天 1次,每次 15~20min,10天为 1 个疗程,与药罐拔罐治疗间隔4~6h后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仲藤 4 0克、三 钱 三 4 0克、 八角 枫4 0克、 大 钻 4 O克 、 小 钻 4 o 克 、 鸡 屎藤 3 0克 、丢 了棒 2 0克。
庞宇 舟
L ]广 西 中 医 药 大 学 副 校 长。 中央 民族大 学 民族 医 学博 士研 究生 导 师。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 壮 医学 ) 学科 带 头 人 ,世界 中医 药联合 会药 膳食 疗专 业 委员 会 副会 长 、中 国 民 族 医药 学会 副会 长 、广西 民族 医药协 会执 行会 长 。
由于角 罐 的制作 材 料不 易获取 ,加 上 广西 地 区盛 产竹 子 ,于 是 角罐 逐渐 被竹 罐代 替 。清
,
f 4 t { 医宗金鉴 》 中首次提到中药煮竹筒用于临床,
把辨证用药和罐法紧密结合起来 ,并一直延续 至今。
- r
灸法、挑针、金针等十多种特色疗法,并逐步
具 备了理论雏 形。
壮 医特色
竹罐劳 法
文 /庞宇 舟 广 西 中 医 药大 学 教 授 黄 安 中 央 民 族 大 学 博 士
壮 医 民 间流 传 着 这 么一 句话 , “ 百病 皆可 罐 之” ,指 的就 是 生病 后可 以运 用壮 医拔 罐疗 法进 行治 疗。 大约 于唐 宋 之际 ,壮 医 已形 成 了 内服 、外洗 、熏蒸 、敷贴 、佩药 、骨刮 、角法 、
剥离, 痔核 内有血块 , 录 0 离出来即完成治疗。”
由此可 见 , “ 角法 ”治疗 疾病 历 史悠 久 、技 法
煮竹 罐配方 :
“ 角法 ”又称 作 为 “ 角 罐 ”。 因为古 代壮 医拔罐 所用 的器 材通常是 采用动 物的角来 制作 , 所 以被命 名 为 “ 角 罐 ”。最 常见 的是 采用 壮族
病采用大小合适的兽角 ,经热水煮后 ,用在痔
疮上, 大约过 了煮 熟两 斗米 的时 间后拉开 兽角。 接 着用 细 线结 扎被 吸 出的痔疮 ,继 而 用刀 进行
煮竹罐所用的; I 士 药药液配方是该疗法发挥临床
疗 效 的关键 所在 ,根据 病 症不 同,配 Nhomakorabea 的壮 药
也 因人而异 。
常用于 颈椎病 、肩背酸痛 、疲 劳等症 。
根据患者 的不 同症 候 ,可进 行相应 的加减 。
7 2 《 中医健康 养生 》2 0 1 7年 3A l - ] : r J
特
色 保 健
拔罐选 穴 以龙 脊穴 、 夹脊 穴 、 阿是穴 为主 。
1 3 0克。
龙 脊 穴 :各 椎 骨棘 突 下 凹陷 处 即是 :夹 脊 穴 :分 为壮 医近 夹脊 穴 ( 胸 龙脊 穴 旁 开1 . 5寸 ) 和 壮 医远 夹 脊 穴 ( 胸 龙 脊 穴 旁开 3 . 0 寸) ; 阿是 穴 : 局 部疼痛 处即是 。
● 偏 头痛
( 注 :在拔 罐 的过程 中,根据 疾 病 的反应 点和 疾病 的病 灶 部位 进行 取 穴。 偏头 痛 患者 与类 风 湿关 节炎 患者疼 痛 部 位 不 固定 ,所 以一般 采用 阿 是穴 治疗 即 可 ,即疼痛 不适 处就 是阿是 穴。 )
两面针 1 3 0克、杜 仲 藤 1 3 0克、 海风藤 1 3 O克、三角枫 1 3 0克、千年健 1 3 0 克、透骨草 1 3 0克、 抽筋草 1 3 0 克、
一
成 熟。
●
痔居寂 ( 肛门 ) 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枣核者。
方:以小 角角之 , 如孰 ( 熟) 二斗米 顷 , 而张 角 , 絮 以小绳 ,剖 以刀 。… …若有 坚血 如 捆 ,末而
出者,即已。” 其大意为: “ 痔疮位于肛门旁, 大的如枣般大 ,小的如枣核般大。治疗这个疾
臭牡丹 1 3 0克 、五加 皮 1 3 0克 、鸡 屎藤
拔罐技巧和九法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的特色在于其操作技法、穴位配伍、药 液药方。进行壮医药物竹罐治疗时,首先要备足干净的竹罐及
壮药药液,待充分暴露所需拔罐部位后,将浸煮好的竹罐捞出,
迅速将水甩干,趁热将竹罐扣于皮肤上 ,每次拔 5分钟 ~1 0 分钟 ,第一次拔 的时间可短些。第一次拔出竹罐后即用锋利的 三棱针在罐印部位轻刺 3针 ~4 针 ,然后迅取热药罐吸附于针 剌部位。如此反复拔 1 次 一2 次, 若皮肤、 竹罐上出现白泡 ( 白 泡是竹罐将病邪驱除出身体的一种表现形式) 较多可多拔几次,
● 带 状疱疹 后遗神经 痛
两 面针 1 3 O克 、 银 花 藤 1 3 0克、 鸡 屎 藤
1 3 0克、香 附 1 2 5 克、八角枫 1 2 0克、稀莶草 1 2 0克、臭牡丹 1 2 0克、五加皮 1 2 O克、透骨
草1 2 0克 。
地 区的水牛角进行打磨 ,制成 角状的罐。它利 用空气燃烧后产生负压将角罐吸附于相应部位,
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书《 五十二病方》 中。其对 “ 角法”治疗痔疾有详细的记载 : “ 牡
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用砂纸打磨使 口圈平正 光滑 , 即成竹罐。 竹罐轻巧、价廉、 不易跌碎、 比重轻、吸得稳、能吸收药液 ,且取材容易、 制作简便。 目前,市面可以买到各式各样便于
携 带、轻便耐 用的竹罐 。 竹 罐; 隹备好 后 ,在 拔 罐前 ,用 煮沸 之壮 药 水 加热 ,然后 将竹 罐 趁热 吸 附在治 疗部 位 。浸
竹罐的N1 ' I :
竹罐疗法源于4 十 医 “ 歹 f J 法”
竹罐选材 以壮族地区特有的 1 年 ~2年竹
,
关于 “ 角法 ”现 存最 早 的文字 记载 见于 湖
龄 的金 竹 为佳 ,选 取 近根 部较 直 、 口径 1 . 5 厘 米 一 4厘 米、 长 度 1 O厘 米 左 右 的 金竹 竹 节 ,
直至 无 白泡 为止。
每次取罐后要用消毒纱布擦净后再刺再拔。拔罐完毕擦净 后再用药巾 ( 用消毒的毛巾浸泡于上述药液, 捞出拧至半干即成 ) 热敷于拔罐部位 3次以上,药 巾变冷后再更换热的药巾。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