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注释体例说明
关于学位论文写作中注释及参考文献的规范要求

关于学位论文写作中注释及参考文献的规范要求第一篇:关于学位论文写作中注释及参考文献的规范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关于学位论文写作中注释及参考文献的规范要求一、学位论文的注释要求:注释必须规范,一律采用脚注、自动插入格式;每页重新编号,编号数字形式采用①、②、③、…;每个注释要件及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书名或文章名、出版单位名称及出版时间、页码。
1.一般中文著作例: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页、第78—80页。
2.编纂类著作,应在编者姓名之后标注“编”或“主编”或“编辑”字样例:朱学勤:《程序公正与实质正义》。
中华读书网编:《学术权力与民主》,鹭江出版社2000版,第34页。
3.论文集内论文,应先注明论文,再注文集等版本信息例:罗荣渠:《扶桑国猜想与美洲的发现—兼论文化传播问题》。
见罗荣渠著:《美洲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9—180页。
4.翻译著作(译文),除应包括上述版本信息外,还应括注原作者国别、译者姓名例:[德]贡德·弗兰克著:《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289—290页。
5.古典文献类著作,除应包括上述版本信息外,还应括注卷次例:《史记》卷25,第1088页。
6.报刊文章例:[法]巴斯蒂:《义和团运动期间直隶省的天主教教民》,马胜利译,《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第30页。
7.外文论著,应遵循国际学术惯例,凡文章篇名,应用“”表示;凡书名、报纸和刊物名,一律用右斜体表示例:William Rehg,“Translator’Introduction”,in Habermas’s Between Facts and Norms,MIT Press,1996.p.IX;David M.Radmussen,How is Valid Law Possible?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Criticism,Vol.20,No.4.1994.8.引用同一著作、论文,在本文同一页中再出现时,应采用简化格式例:田余庆:前引书,第80—90页。
《外国文学》简明体例说明(201601)

《外国文学》体例说明【此体例只为作者提供较简略的说明和示例,有其他情形这里不能备举者,可参考美国现代语言协会的MLA 文体手册和新闻出版署“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相关要求和规定。
所有已通过我刊初步评审的论文,要求作者根据此说明逐项修订全文体例,并力求完善精审。
我刊提醒:如修订稿体例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将直接影响论文登载时限;问题严重者将不予登载。
】※※※1.文章标题提供中、英文文章标题。
无论文章标题还是文内小标题,应尽量简括。
2.内容提要提供中、英文内容提要。
中文内容提要篇幅为200—300字;英文内容提要为100—150个英文单字。
内容提要要求充分说明文章论点、论证方法及研究价值,并做到文字精确、通顺。
3.关键词中、英文;3—8个。
4.正文正文统一使用Word文档、通栏、宋体、五号字著录。
正文内凡第一次出现的专名,包括外国人名、作品名、地名、机构名等等,除非特别普通并无参考文献者,一律括注原文,此后再出现可省略。
正文内出现的阿拉伯数字,以及英(西)文及英文提要与英文参考文献,全部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中文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不空格。
5.引文引文超过150字换行另起;上下各空一行;第一行缩进4格,以下各行缩进2格。
夹注置于最后一个标点符号之后。
引诗超过8行换行另起,规则同上。
6.参考文献除非必要的说明性文字,一般不使用脚注或尾注。
凡有注释,均以文末参考文献的方式反映,并在正文中相应括注。
参考文献的著录形式以MLA文体手册为标准,同时参考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通用规范。
排序为先外文文献,后中文文献;外文文献按人名字母排序,中文文献按拼音排序。
6.1.英文文献出版城市如有一个以上,只著录第一个。
出版社只著录出版商主词;冠词,Co.、Corp.、Inc.、Ltd.等商业性缩写词,及House、Press等图书公司名称皆省略;大学出版社简写为UP或U of …P。
6.1.1.单个作者Harvey, David.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Oxford: Blackwell, 1989.6.1.2.同一作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文献按文献字母排序,忽略标点符号和冠词。
《公共行政评论》稿件体例

《公共行政评论》稿件体例《公共行政评论》(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JPA)采用严格的匿名评审制度,致力于为国内外所有有志于公共管理研究的人士构建平等的交流平台,营造一个温暖的精神家园。
现不拘作者专业、身份与地域,以聚焦公共管理领域为征稿标准,以学术品质为用稿标准,向国内外学术界、实务界热忱征集言之有物、论之有据、符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道德的论文、理论综述、书评、评论和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网络投稿:http://jpa sysu edu cn邮件投稿:jpachina@163 com稿件具体要求:一、稿件形式以研究性论文为主,定量研究文章不超过15000字,质性或规范研究文章不超过18000字。
同时,欢迎理论综述(不超过2万字)、书评(2000字以内评论单本新出著作的资讯型书评;1万字左右评论2本及以上相关主题著作的深度、学理型书评)和博士学位论文摘要(2000字以内)。
书评栏目欢迎就海内外,尤其是国内的本学科优秀新书展开评述,博摘栏目欢迎海内外近3年取得本学科博士学位的学者投稿本刊。
二、格式要求1.全文采用MicrosoftOffice软件编排;如打印,请用A4纸输出。
正文内容以五号宋体、1 5倍行距编排,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不小于2 54厘米。
2.稿件首页包括:中文标题、作者有关信息(包括姓名、所在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件,以及30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多人合作可以明确“通讯作者”,可署多个单位和支持项目)。
3.稿件次页包括:中文标题、英文标题、中文摘要及中文关键词(3~5个)、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3~5个)。
稿件获基金、项目资助,须注明(包括项目编号)。
4.正文内各级标题处理如下:一级标题为“一、二、三……”,二级标题为“(一)(二)(三)……”,三级标题为“1 2 3 ……”,四级标题为“(1)(2)(3)……”。
一、二、三级标题各独占一行,其中一级标题居中,二、三级标题缩进两个字符左对齐;四级及以下标题后加句号且与正文连排。
哈佛注释体系

哈佛注释体系孙亚玲傅淳一、为什么要有参考文献?(略)二、怎样呈现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呈现方式有一定的规范,本文仅就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哈佛体系(Harvard System)作一介绍。
因为我们的学术研究中越来越多地参考英文文献,我们也通过在国外的刊物上发表我们的研究成果而使世界认识我们,这样我们就有必要熟悉它的要求并遵守其规范,否则当我们向国外的学术刊物投稿时,会由于参考文献的不合规范而不被录用,同时,也不能为国内外的读者提供进一步研究的信息。
哈佛参考文献注释体系起源于美国,20世纪50、60年代开始流行,尤其在物理学和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使用最多,近年来社会科学中也开始流行。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哈佛体系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学术规范,因为它具备了灵活、简洁、清楚、对作者和读者来说都较为方便的特点。
哈佛注释体系(Harvard System),也叫“作者-日期法”(Author-date method)。
根据哈佛体系,每一个引文,无论直接还是间接,都应分别在两处注明:在文中引用处注明;在全书或全文最后的参考书目(bibliography)处注明。
(一)在文中引用处的注释规范1.当作者姓名在句子中自然出现时,给出作者姓和出版年份,将出版年份放在小括号内。
比如,In a recent study Harvey (1993) argued that ...。
2.当作者姓名不在句子中自然出现时,姓和出版年份都放在括号中,比如,A recent study (Harvey, 1993) shows that…。
3.被引用的作者在同一年中出版了两部以上著作或发表了两篇以上的论文,用小写字母a.b.c等予以区别,放在年份后面,如,Johnson (1989a) discussed the subject…。
4.如果被引用著作有两位作者,要将两位作者的姓同时给出,如,Matthews and Jones (1992) have proposed that…。
《经济研究参考》注释体例说明

1������ 书中的表或图ꎬ 应遵循先见文字后见图表的原则ꎮ 2������ 表或图中反映的信息应与正文表述一致ꎮ 3������ 图或表中涉及具体数字的ꎬ 数字的出处要以 “ 资料来源” 的方式标注在图或表的下方ꎮ 4������ 著作的文献格式为: 作者: « 书名» ꎬ 出版社及出版年份ꎮ 5������ 译著的文献格式为: [ 国别] 作者ꎬ 译者: « 书名» ꎬ 出版社及出版年份ꎮ 6������ 期刊的文献格式为: 作者: « 文章标题» ꎬ 载于 « 期刊名» × × 年第 × 期ꎮ 7������ 报纸的文献格式为: 作者: « 文章标题» ꎬ 载于 « 报纸名» × × 年 × 月 × 日ꎮ 8������ 析出文献的格式为: 文章作者: « 文章标题» ꎬ 引自编著者: « 书名 / 文集名» ꎬ 出版社及出版 年份ꎮ
������112������
美国联邦税视角下跨境数字经济税收复杂性分析
参考文献
[1] OECD 著ꎬ 张博等译: « 制定有效受控外国公司规则: 第 3 项行动计划» ꎬ 中国税务出版社 2015 年版ꎮ [2] 韩霖: « 特朗普税改 “ 美国优先” 引发国际税收协调难题» ꎬ 载于 « 国际税收» 2018 年第 2 期ꎬ 第 56 ~ 58 页ꎮ [3] 胡怡建: « 美国税改法案制度设计、 政策导向和减税分析» ꎬ 载于 « 税务研究» 2018 年第 1 期ꎬ 第 13 ~ 17 页ꎮ [4] 黄道丽、 何治乐: « 欧美数据跨境流动监管立法的 “ 大数据现象” 及中国策略» ꎬ 载于 « 情报杂志» 2017 年第 4 期ꎬ 第 47 ~ 53 页ꎮ [5] 刘奇超、 罗翔丹: « 经济数字化的欧盟税收规则: 方案设计与政策评析» ꎬ 载于 « 国际税收» 2018 年第 1 期ꎬ 第 37 ~ 44 页ꎮ [6] 罗翔丹、 刘奇超、 李垚林等: « 印度均衡税: 理论阐释、 立法实践与政策思考» ꎬ 载于 « 国际税收» 2018 年第 2 期ꎬ 第 36 ~ 42 页ꎮ [7] 沈瑛华、 梁紫: « 应对数字经济发展澳大利亚货劳税税制借鉴与思考» ꎬ 载于 « 国际税收» 2018 年第 2 期ꎬ 第 21 ~ 26 页ꎮ [8] 叶永青、 赵文祥: «美国最高法院销售税判决下的隐喻与变局»ꎬ 载于 «国际税收» 2018 年第 8 期ꎬ 第 30 ~ 33 页ꎮ [9] 张巍、 郭晓霏: «数字经济下常设机构规则面临的挑战及应对»ꎬ 载于 «税务研究» 2016 年第 7 期ꎬ 第 85 ~ 88 页ꎮ [10] Political Statement: Joint Initiative on the Taxation of Companies Operating in the Digital Economyꎬ submitted by Germanyꎬ Franceꎬ Italy and Spain to the Estonian Presidency of the Council in September 2017.
论文脚注的格式

论⽂脚注的格式论⽂脚注的格式⼆、注释的格式(⼀)中⽂注释:1、当⽂章引⽤或借⽤的资料所在的着作第⼀次出现于注释中时,须将该书作者姓名、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代及引⽤资料所在的页码⼀并注出。
(1)引⽤专着例: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2-74页。
说明:(a)作者姓名后⾯⽤冒号;著作名⽤书名号标出,书名号后加逗号;出版地后⽤间隔号(中圆点);出版社名称后加逗号;出版年代后加“版”字,再加逗号;页码后⽤句号。
(b)著作者如系⼆⼈,作者姓名之间⽤顿号分隔,如:xxx、xxx;如系⼆⼈以上,可写出第⼀作者姓名,后⾯加“等”字省略其他作者,如:xxx等。
(c)著作名如有副标题,则在书名号内以破折号将标题与副标题隔开。
如: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根》,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124页。
(d)著作如系多卷本,须在书名号后⾯直接写出引⽤资料所在的卷数,再加句号。
如:徐民:《抗美援朝的历史回顾》上卷,北京.中国⼴播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e)出版地应包括省、⾃治区及其下属的市名,直辖市只注市名,如:吉林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北京.国际⽂化出版公司。
如出版社名称本⾝已含其中某⼀级地名,则可不必在出版地中重复注出,如:南京.江苏⼈民出版社,不必注为江苏南京.江苏⼈民出版社;北京出版社,不必注为北京.北京出版社。
(2)引⽤译著例:J.布卢姆等:《美国的历程》下册第⼆分册(杨国标、张儒林译,黄席群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97页。
说明:(a)作者姓名中除姓(family name)外,名与中间名(first name 和middle name)均可⽤缩写形式表⽰,如缩写,须⽤英⽂缩写符号(下圆点);如将姓名全部译出,则须在姓名之间加中⽂间隔符号(中圆点)。
(b)书名号后或多卷本著作卷次、册次后直接加圆括号,括号内注明中⽂译、校者姓名。
《国际政治研究》稿约及注释体例

《国际政治研究》(季刊)稿约及注释体例说明一、本刊是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研究国际问题的综合类学术性刊物,内容涵盖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际组织与国际法、世界经济、中国外交、国际战略、国别和地区研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比较政治、台港澳研究、口述外交等方面,欢迎投稿。
二、来稿请用A4纸单面隔行打印,字体为5号字,同时提交Word格式的软盘。
一般不收手写稿件,请见谅。
三、论文稿件篇幅(包括注释在内)以六千字到八千字为宜,最长不宜超过一万字,书评稿件篇幅以四千到六千为宜,学术动态等稿件篇幅限制在三千字左右。
来稿请在正文之前附上简短的中文内容提要(一般在200字以内),以及关键词(三至五个)。
四、本刊编辑部有权对来稿作一定的修改或删节。
作者如不同意,请在投稿时声明。
五、凡在本刊发表的文章,一律文责自负,严禁一稿多投。
稿件寄出三个月内没有收到本刊用稿通知的,可改投他刊。
未被采用的稿件本刊不负责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
六、来稿请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通讯地址、电话及邮政编码,以便联系。
发表时可用笔名。
来稿一经采用,即付稿酬,并赠样刊两本。
七、来稿请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收,电话:010-6275-5560,6275-9984,传真:010-6275-1639,电子邮件:yuankan@。
或直接将论文打印稿及软盘各一份送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内“院刊编辑室”信箱。
凡以电子邮件方式投寄的稿件,无需再提交软盘,但仍需要提交论文打印稿一份。
八、文中第一次出现的不常见的外国人名、地名及机构名称或专业术语时,请在中文译文名称后加圆括号注出原文,其它常见人名、地名无须加注原文,但应为约定俗成的译名。
九、凡涉及引文或引证的观点,请注明出处。
本刊采用脚注形式,注释内容必须包括作者、书名或文章名、编者或译者(如果有的话)、城市及出版社、期刊名、出版日期、期刊的卷期数字、引用的页码等。
解读美国专利说明书

美國專利說明書的內容可以概分為三部分:首頁(Frontpage)、圖示(Drawings)和正文。
專利說明書之首頁有一定的格式,書目資訊部分均採用INID代碼以識別不同的資訊項目,可以不必理會各國專利所採用的語言或是智財類型,方便瀏覽與比較。
INID是Internationally agreed Number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Data的縮寫,INID代碼係以兩位數字編號,一般都會加上方括弧或圓括弧,隨後緊跟著適當的資訊內容。
世界智財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專責智慧財權之相關標準工作,為使專利說明及其他相關餈訊有一致的用法和外觀,以利不同語言或文字間能互通資訊,而設計INID codes來標示專利說明書之書目資訊項目,本文將介紹常用的INID代碼,完整版請由WIPO 網站下載PDF檔。
nnpp專利說明書的首頁(frontpage)相當於專利的title page,同時扮演專利說明書的目次(contents)角色,檢視首頁可知專利梗概。
下圖是全錄公司的自動翻書機專利,我們就以這個專利來解釋美國專利說明書首頁的各項資訊及其意涵。
•(12):專利類型(Type of Document):核淮專利之標示均為:United States Patent。
其下為第一發明人的姓氏(last name),後面加上e t al. 表示這個專利的發明人不只一位。
•(10)專利號碼(Patent n umber):2001年1月2日以後的美國專利適用,取代原本的(11)。
美國專利自2001年1月2日起實施早期公開制度(pre-grant publication),除非符合法定的排除條款,否則一件專利申請案於提出申請之後18 個月就會依法公開。
•(11)專利號碼(Patent n umber):2001年1月2日以前的美國專利號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 注 释 的 目 的 1 、 标 明 作 者 在 文 章 中 所 直 接 或 间 接 引 用 的 任 何 其 他 人 的 语 句 出 处 。
2 、 标 明 文 章 中 不 常 见 的 史 实 或 事 实 的 出 处 。
如 系 众 所 周 知 的 事 实 则 不 必 作 注 。
3 、 标 明 文 章 中 借 用 他 人 的 理 论 、 论 断 、 思 想 、 观 点 或 意 见 的 出 处 。
不 标 明 出 处 或 来 源 便 借 用 、 甚 或 大 段 录 用 上 述 内 容 , 不 仅 违 反 学 术 道 德 , 而 且 可 能 触 犯 《 著 作 权 法 》 。
上 述 三 类 注 释 如 系 转 引 自 第 二 手 材 料 , 出 处 应 注 明 为 转 引 的 第 二 手 材 料 , 而 不 能 根 据 第 二 手 材 料 中 的 注 释 , 将 出 处 注 为 原 材 料 ( 第 一 手 材 料 ) , 除 非 作 者 亲 自 查 阅 并 核 对 了 原 材 料 。
4 、 对 文 章 中 的 某 些 观 点 进 行 资 料 性 的 补 充 说 明 , 这 种 补 充 如 写 入 正 文 , 可 能 打 断 正 文 中 行 文 的 流 畅 , 使 文 章 脉 络 不 清 。
5 、 对 文 章 中 的 某 些 观 点 、 不 常 见 的 专 用 名 词 、 术 语 做 必 要 的 解 释 , 这 种 解 释 如 写 入 正 文 , 可 能 打 断 正 文 中 行 文 的 流 畅 , 造 成 读 者 理 解 上 的 困 难 。
二 、 注 释 的 类 型 论 文 注 释 一 般 分 为 页 末 注 ( 脚 注 ) 和 篇 末 注 两 种 。
本 刊 为 方 便 阅 读 , 从 1 9 9 8 年 第 2 期 起 采 用 页 末 注 形 式 。
三 、 注 释 的 格 式 ( 一 ) 中 文 注 释 : 1 、 当 文 章 引 用 或 借 用 的 资 料 所 在 的 著 作 第 一 次 出 现 于 注 释 中 时 , 须 将 该 书 作 者 姓 名 、 书 名 、 出 版 地 、 出 版 者 、 出 版 年 代 及 引 用 资 料 所 在 的 页 码 一 并 注 出 。
( 1 ) 引 用 专 著 例 : 李 道 揆 : 《 美 国 政 府 和 美 国 政 治 》 , 北 京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 , 1 9 9 0 年 版 , 第 7 2 - 7 4 页 。
说 明 : ( a ) 作 者 姓 名 后 面 用 冒 号 ; 著 作 名 用 书 名 号 标 出 , 书 名 号 后 加 逗 号 ; 出 版 地 后 用 间 隔 号 ( 中 圆 点 ) ; 出 版 社 名 称 后 加 逗 号 ; 出 版 年 代 后 加 “ 版 ” 字 , 再 加 逗 号 ; 页 码 后 用 句 号 。
( b ) 著 作 者 如 系 二 人 , 作 者 姓 名 之 间 用 顿 号 分 隔 , 如 : x x x 、 x x x ; 如 系 二 人 以 上 , 可 写 出 第 一 作 者 姓 名 , 后 面 加 “ 等 ” 字 省 略 其 他 作 者 , 如 : x x x 等 。
( c ) 著 作 名 如 有 副 标 题 , 则 在 书 名 号 内 以 破 折 号 将 标 题 与 副 标 题 隔 开 。
如 : 陈 宝 森 : 《 美 国 经 济 与 政 府 政 策 — — — 从 罗 斯 福 到 里 根 》 , 北 京 ・ 世 界 知 识 出 版 社 , 1 9 8 8 年 版 , 第 1 2 4 页 。
( d ) 著 作 如 系 多 卷 本 , 须 在 书 名 号 后 面 直 接 写 出 引 用 资 料 所 在 的 卷 数 , 再 加 句 号 。
如 : 徐 民 : 《 抗 美 援 朝 的 历 史 回 顾 》 上 卷 , 北 京 ・ 中 国 广 播 出 版 社 , 1 9 9 0 年 版 , 第 5 页 。
( e ) 出 版 地 应 包 括 省 、 自 治 区 及 其 下 属 的 市 名 , 直 辖 市 只 注 市 名 , 如 : 吉 林 延 吉 ・ 延 边 教 育 出 版 社 ; 北 京 ・ 国 际 文 化 出 版 公 司 。
如 出 版 社 名 称 本 身 已 含 其 中 某 一 级 地 名 , 则 可 不 必 在 出 版 地 中 重 复 注 出 , 如 : 南 京 ・ 江 苏 人 民 出 版 社 , 不 必 注 为 江 苏 南 京 ・ 江 苏 人 民 出 版 社 ; 北 京 出 版 社 , 不 必 注 为 北 京 ・ 北 京 出 版 社 。
( 2 ) 引 用 译 著 例 : J . 布 卢 姆 等 : 《 美 国 的 历 程 》 下 册 第 二 分 册 ( 杨 国 标 、 张 儒 林 译 , 黄 席 群 校 ) , 北 京 ・ 商 《 美 国 研 究 》 注 释 体 例 说 明 ・ 2 ・ 美 国 研 究 务 印 书 馆 , 1 9 8 8 年 版 , 第 9 7 页 。
说 明 : ( a ) 作 者 姓 名 中 除 姓 ( f a m i l y n a m e ) 外 , 名 与 中 间 名 ( f i r s t n a m e 和 m i d d l e n a m e ) 均 可 用 缩 写 形 式 表 示 , 如 缩 写 , 须 用 英 文 缩 写 符 号 ( 下 圆 点 ) ; 如 将 姓 名 全 部 译 出 , 则 须 在 姓 名 之 间 加 中 文 间 隔 符 号 ( 中 圆 点 ) 。
( b ) 书 名 号 后 或 多 卷 本 著 作 卷 次 、 册 次 后 直 接 加 圆 括 号 , 括 号 内 注 明 中 文 译 、 校 者 姓 名 。
( 3 ) 引 用 编 著 例 : 杨 生 茂 主 编 : 《 美 国 外 交 政 策 史 , 1 7 7 5 — 1 9 8 9 》 , 北 京 ・ 人 民 出 版 社 , 1 9 9 1 年 版 , 第 2 3 页 。
韩 铁 等 : 《 战 后 美 国 史 , 1 9 4 5 — 1 9 8 6 》 ( 刘 绪 贻 、 杨 生 茂 主 编 ) , 北 京 ・ 人 民 出 版 社 , 1 9 8 9 年 版 , 第 5 6 页 。
说 明 : ( a ) 第 一 例 适 用 于 仅 有 编 者 的 著 作 。
在 编 者 姓 名 后 , 根 据 该 书 提 供 的 信 息 加 入 “ 编 ” 或 “ 主 编 ” , 再 加 冒 号 ; 其 余 部 分 与 著 作 类 注 释 格 式 同 。
( b ) 第 二 例 适 用 于 既 有 编 者 , 又 有 著 者 的 著 作 。
这 类 注 释 与 著 作 类 注 释 基 本 相 同 , 但 须 在 书 名 号 后 加 圆 括 号 , 括 号 内 注 明 编 者 姓 名 , 再 在 括 号 后 加 句 号 。
( 4 ) 引 用 文 集 或 期 刊 、 杂 志 内 文 章 例 : 马 克 思 : 《 哥 达 纲 领 批 判 》 , 载 《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选 集 》 第 三 卷 , 北 京 ・ 人 民 出 版 社 , 1 9 7 2 年 版 , 第 2 1 页 。
弗 ・ 杰 姆 逊 : 《 处 于 跨 国 资 本 主 义 时 代 中 的 第 三 世 界 文 学 》 , 载 《 新 历 史 主 义 与 文 学 批 评 》 ( 张 京 媛 主 编 ) ,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 1 9 9 2 年 版 , 第 2 5 1 页 。
吴 展 : 《 试 论 核 裁 军 的 几 个 问 题 》 , 载 《 美 国 研 究 》 1 9 9 4 年 第 3 期 , 第 4 3 页 。
说 明 : ( a ) 先 注 作 者 名 和 篇 名 , 篇 名 用 书 名 号 标 出 , 书 名 号 后 加 逗 号 ; 再 注 出 文 集 或 期 刊 名 , 文 集 或 期 刊 名 亦 用 书 名 号 标 出 , 书 名 号 前 加 “ 载 ” 字 , 紧 接 文 集 或 期 刊 书 名 号 后 注 明 卷 次 、 册 次 , 然 后 加 逗 号 ; 其 余 与 著 作 类 格 式 同 。
( b ) 第 一 例 适 用 于 编 者 未 署 名 的 文 集 ; 第 二 例 适 用 于 编 者 署 名 的 文 集 。
( c )期 刊 、 杂 志 不 必 注 明 编 者 和 出 版 者 。
( 5 ) 引 用 报 纸 文 章 例 : 陆 全 武 : 《 国 营 企 业 改 革 中 的 几 个 问 题 》 , 1 9 9 4 年 8 月 2 0 日 《 经 济 日 报 》 , 第 3 版 。
《 墨 西 哥 股 票 市 场 动 荡 》 , 1 9 9 5 年 1 月 1 0 日 《 人 民 日 报 》 , 第 7 版 。
说 明 : ( a ) 第 一 例 适 用 于 署 名 文 章 。
( b ) 第 二 例 适 用 于 不 署 名 文 章 或 报 道 。
( c ) 报 纸 出 版 时 间 须 注 明 年 、 月 、 日 , 并 置 于 报 纸 名 称 前 。
( d ) 报 纸 不 注 “ 页 ” , 而 注 “ 版 ” 。
2 、 当 再 次 引 用 同 一 著 作 中 的 资 料 时 , 注 释 中 只 需 注 出 作 者 姓 名 、 著 作 名 ( 副 标 题 可 省 略 ) 和 资 料 所 在 的 页 码 ; 如 引 文 出 自 报 刊 文 章 , 报 刊 名 称 及 出 版 日 期 则 可 以 “ 上 引 报 刊 ” 四 字 代 替 。
例 : 李 道 揆 : 《 美 国 政 府 和 美 国 政 治 》 , 第 7 9 页 。
J . 布 卢 姆 : 《 美 国 的 历 程 》 下 册 第 一 分 册 , 第 1 4 0 页 。
陈 宝 森 : 《 美 国 经 济 与 政 府 政 策 》 , 第 4 3 5 页 。
吴 展 : 《 试 论 核 裁 军 的 几 个 问 题 》 , 上 引 报 刊 , 第 4 4 页 。
《 墨 西 哥 股 票 市 场 动 荡 》 , 上 引 报 刊 , 第 7 版 。
( 二 ) 英 文 注 释 : 1 、 当 首 次 引 用 一 本 著 作 的 资 料 时 , 注 释 中 须 将 该 书 的 作 者 姓 名 、 书 名 、 出 版 地 、 出 版 者 、 出 版 年 代 及 资 料 所 在 页 码 顺 序 注 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