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20课三国鼎立教案之二

第20课三国鼎立教案之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背景、形成过程及其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提高学生合作探究、主动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1.三国鼎立的背景和形成过程。
2.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1.三国鼎立的原因及影响。
2.对三国鼎立时期历史事件的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最终形成了哪三个国家的鼎立局面?2.学生回答:三国鼎立。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背景、形成过程及其影响。
三、课堂讲解1.讲解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黄巾起义爆发,导致国家分裂。
2.讲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分别在北方、蜀汉、江东建立政权,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3.讲解三国鼎立的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三国鼎立时期的地图,让学生分析三国之间的地理位置、战略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国之间的战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点。
五、课堂讨论1.提问:三国鼎立时期,哪一场战争对你影响最大?为什么?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六、课堂小结2.强调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意义。
七、课后作业1.结合教材,梳理三国鼎立时期的重要事件。
2.思考:三国鼎立时期,哪一位人物你最欣赏?为什么?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在讲解三国鼎立的背景时,通过PPT展示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的具体事例,如宦官专权、党锢之祸等,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导致国家分裂的深层次原因。
对话设计:“同学们,东汉末年的政治是如何腐败的?宦官和党锢又是如何加剧社会矛盾的?请大家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一下这些问题。
”2.在分析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时,利用动画或视频资料,生动展示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关键战役,让学生理解三国势力范围的划分。
对话设计:“我们来看这段视频,赤壁之战中,曹操、刘备、孙权的军队是如何对峙的?这场战役又如何影响了三国的格局呢?”二、教学难点补充1.讨论三国鼎立的原因时,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进行分析,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课堂讨论。
第20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知道三国鼎立场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场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场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开展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进步识图的才能。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搜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才能。
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根底。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别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知识的才能,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宏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开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部分统一场面的形成这一历史过程,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比照,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场面的形成。
3. 教学用具幻灯片。
图片。
4. 标签第20课三国鼎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从本课开场,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假如说,第三单元我们学过的秦汉帝国是处于大一统时期,那么三国两晋南北朝就处于政权分立和民族会聚时期,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什么时候由谁建立的?生答复略。
师:〔小结归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紧随其后相继建立起的是西汉和东汉,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在维持了将近400多年的统一场面,却在东汉末年发生了变化,那么终究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生答复略。
2024年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2024年历史《三国鼎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掌握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及主要意义。
2. 通过对三国的学习,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三国鼎立形成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各种力量的对比是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2. 通过对三国时期文化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形成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三国时期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局面,导致国家分裂,那么,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们又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中国重新走向统一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三国鼎立。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东汉末年,有哪些地方豪强势力割据一方?哪些豪强大都占据着富庶的地区?他们各自占据着哪些地区?最后是谁实现了统一?在三国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人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一、三国鼎立的形成1. 官渡之战(多媒体展示)(1)时间:公元200年(建安五年)(2)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及其附近地区(3)背景:曹操控制了黄河以南地区,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袁绍控制着今河北、山东和河南部分地区,是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
双方决战的结果如何?原因何在?(学生思考回答)曹操取胜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的影响又如何呢?(多媒体展示)(4)评价:这场战争是袁绍和曹操两大势力为争夺北方主导地位进行的一场生死博斗,其结果加速了曹操统一北方的步伐,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提问: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和袁绍的兵力对比有何不同?这场战争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影响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曹操在战前对力量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既看到了袁绍的弱点,又看到自己的优点,并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最终以少胜多,获得胜利。
第0课 三国鼎立 教案之一篇

第20课三国鼎立教案之一第20课三国鼎立教案之一精选2篇〔一〕课题:三国鼎立教学目的:1. 理解三国时期魏、蜀、吴三方的产生背景和形势开展;2. 掌握魏、蜀、吴三国的根本情况和特点;3. 理解三国时期三方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
教学重点:1. 魏、蜀、吴三国的产生和形势开展;2. 识别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难点:1. 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2. 掌握三国时期的复杂情势。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分组活动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三国故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3. 分组讨论的题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三国演义的片段或者展示一些与三国故事相关的图片,唤起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讨论三国演义对于我们的影响。
二、知识讲授〔15分钟〕1. 介绍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产生和形势开展;2. 分析三国时期三方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
三、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1. 魏、蜀、吴三国的特点和开展状况;2. 评价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刘备、曹操和孙权。
四、报告讨论〔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报告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展讨论和交流。
五、知识稳固〔10分钟〕结合课件,出示多组选择题,测试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理解程度。
六、总结和拓展〔5分钟〕总结今天的课堂内容,并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三国时期的其他知识,如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等。
七、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或人物,写一篇简短的介绍或评论。
板书设计:三国鼎立魏、蜀、吴的形势开展政治、军事斗争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对于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的产生背景和形势开展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且可以理解三国时期三方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
通过分组活动,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可以激发出更多的考虑和兴趣。
同时,通过让学生写作业,可以进一步稳固学生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写作才能。
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案之三

第20课三国鼎立教案之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地图、文献资料,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
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探讨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尊重多元文化的情感。
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曲折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讲解新课(1)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讲解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群雄割据的背景。
分析曹操、刘备、孙权三国鼎立的原因。
(2)介绍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讲解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重要战役。
介绍诸葛亮、周瑜、关羽等著名人物。
(3)探讨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分析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意义。
3.课堂互动(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每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三国时期的人物,进行模拟对话,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4.巩固知识(1)课堂提问提问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的了解。
(2)填空题出具填空题,检验学生对三国时期知识的掌握。
5.课堂小结强调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
6.作业布置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巩固知识环节,检验学生对三国时期知识的掌握。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需在课堂组织和学生参与度方面进行改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利用时间轴,让学生直观看到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的过程,通过讲解,强调政治腐败、农民起义、军阀割据等因素如何交织在一起,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三国鼎立》 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等势力争霸的历史背景,以及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材通过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较为复杂,学生需要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进一步掌握这一时期的历史脉络。
此外,学生对于英雄人物有一定的崇拜心理,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历史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三国鼎立》相关内容。
2.课件: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图片等。
3.视频资料:关于三国时期的影视作品片段。
4.板书设计:三国鼎立的时间线、人物关系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人物图片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讲述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教师巡回指导。
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案

第20课三国鼎立教案第20 三国鼎立程标准:了解三国形成的史实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的复述能力。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4.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前学生通过查找与本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堂上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分组讨论、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3.通过历史史实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准备:一、学情分析: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中学过《赤壁之战》一,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二、关于学法和教法鉴于对《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情景想象、本剧表演、讲故事、讨论辨析等为主,采用分组讨论、探究启发式教学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新课标-《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新课标-《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优秀10篇《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篇一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的史实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人物曹操、诸葛亮。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能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学生收集关于三国时的史料和小故事,把《三国演义》的典型故事与历史史实相结合,加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
利用三国历史教学挂图,并剪贴三国简图更加直观地了解有关史实。
利用“打擂台“的方法让学生展开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了解曹操、作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具:录音机、投影仪、录像机、电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间约5分钟)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由此歌引出《三国演义》这部名著,问:《三国演义》中写的是历史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学生阅读每课一得,使学生明确文学作品不是历史。
(设计意图:由歌曲给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在底沉的旋律中进入三国历史中)2、调查学生课前准备的关于三国时期的材料(包括历史故事、人物介绍、诗词歌赋),老师指导筛选材料,选择可以用在本课的材料。
(意图:一方面检查学生课前查阅材料的情况,另一方面帮助擂主组选择可以使用的材料)二、学生分组自学,探究解决问题。
(时间约10分钟)老师在下面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1、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两个小组为擂主,四个小组为攻擂组2、学生阅读教材自学,探究问题,并把准备好的材料融合在所准备的问题中。
①两个擂主小组选本组问题,分工协作,做讲问题准备②四个攻擂主全面阅读教材,并把教材内容编成问题,准备攻擂)(意图:学生在自学中自主探究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三、学生主讲,老师查缺补漏(时间约20分钟)1、学生擂主小组讲问题,攻擂主提出问题,擂主学生回答问题,师查缺补漏学生应讲清的知识点①“携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取得优势曹操统一条件②招贤纳士③实行屯田北方官渡之战:年曹操——袁绍以少胜多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要归纳出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
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3、(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
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其次是谁?(生看示意图作答)
4、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
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
5、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
6、一起归纳:
官渡之战
7、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
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9、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天下形势图》)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0、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
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
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
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
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
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生讲故事)
11、设身处地: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势?
12、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
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
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请看录像《火烧战船,曹操逃跑》。
13、在影片中,我们看到
赤壁之战
14、(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15、有人说,那天晚上恰好刮东风,是天意。
你怎么看?(引导学生分析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16、如果那晚没有刮东风,曹操会失败吗?(在会与不会的激烈争论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实际上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
17、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
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
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8、(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问:是哪三国?生答后指出: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课件依次显示三国成立情况)首先看魏国成立情况(一起读)。
那么蜀国呢、吴国呢?
19、下面根据三国鼎立知识一起回答:
20、学以致用,史实辨析:(课件显示)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
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
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
21、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未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
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生答后指出: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
22、通过三国代表的介绍,我们知道在三国鼎立时期的相对稳定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
所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
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课堂小结(屏幕显示)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四、课堂练习(屏幕显示)
(一)选择。
(二)填表。
(三)你能说一说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的实际情况为什么会不一样吗?
(课本“活动与探究”的看图分析)
1、诸葛亮与周瑜作品中像。
2、史书记载:亮生于公元181年,瑜生于公元175 年。
)问:①从画像上看,二人谁的年龄大?实际上呢?②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一样吗?为什么?
(四)历史使人智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①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灾难、是痛苦。
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②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得到启示: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③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中,我得到启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④从三国经济的发展中,我得到启示: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
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⑤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台湾,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⑥从三国历史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⑦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⑧从对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的比较中,我认识到: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