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所研究生院导师简介
“种草”院士任继周

20相逢在金秋213天在兰州教学,后4天到试验站工作。
从火车站到马营沟,山路蜿蜒崎岖,河水冰冷刺骨。
为了不耽搁上课,他凌晨4点钟就得起床赶火车。
任继周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草地改良研究。
通过实地观察,他发现青藏高原的草场是草根絮结密实的草毡土,不透水、不通气,牧草也长得不好;而在一些老鼠洞旁边,草却很茂盛。
于是,他开始了划破草皮试验。
在当时搞农机研发的部门帮助下,燕尾犁被成功研制出来。
不翻土,仅划破草皮且不破坏草原。
燕尾犁可增加通气、透水效果,原来仅有两三寸高的草能长到半米左右,产量成倍增长。
现在,划破草皮已成为我国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等省份大规模改良草1973年,任继周带领的学术集体还提出了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畜产品单位。
这一指标体系的提出,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后来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
任继周又创立了草原的气候土地植被综合顺序分类法,于我国主要的牧业省(区),现已发展成为适用于全世界的唯一草地分类系坚持草业科研和教学有机1951年,兰州兽医学院更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学校从兰州迁到武威黄羊镇,与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
自1950年执教以来,任继周始终没有脱离草业科学教学工作,他几乎参与了中国草业科学教育发展的每个阶段,培养了我国早期草业科学界的大部分人才。
任继周以深厚的科研积累,融入草业专业教学,又通过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使科研成果系统化,提出新的理论体系,指导传统课程创新和新课程创建。
在扎实的草原学调查基础之上,任继周编写的《草原学》教材,成为我国高校第一部草原学教材。
“1972年,我到甘肃农业大学读书,任先生上的第一堂课,不是讲授具体的专业知识,而是讲草原学是干什么的、学了有什么用,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专业导论。
他的课讲得生动有趣,能使人强烈感受到草原学的深厚文化底蕴。
”任继周的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教授回忆。
猪带绦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Ts-serpin-1对人巨噬细胞THP-1的免疫调节功能研究

中国兽医科学2021,51(02〉: 161-168Chinese Veterinary Science网络首发时间:2020-12-ll D01:10.16656/j.issn.l673-4696.2021.0024 中图分类号:S852.73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_4696(2021)02-016卜08猪带纟条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Ts-serpin-1对 人巨噬细胞THP-1的免疫调节功能研究毕研丽\刘仲蓉'郭爱疆\张少华、王帅”,才学鹏(1.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46;2.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70;3.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北京100081)摘要:主要研究猪带绦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Ts-serpin-l(WormBase:TsM_000065700)对宿主THP-1 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和RT-PCR扩增技术,获得Ts-serpin-1编码序列,用qRT-PCR 分析Ts-serpin-l基因在猜带線虫成虫和中綠期幼虫的表达情况;构建pCold-Ts-serpin-1原核表达栽体,诱导表达纯化重组蛋白Ts-serpin-1;用重组蛋白Ts-serpin-1处理THP-1细胞,采用qRT-PCR和ELISA方法检测Ts-serpin-1处理THP-1细胞后,各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获得的Ts-serpin-1目的基因长度为1149匕口,编码382个氨基酸,含有56卬丨11家族特有的反应中心环。
7^-36叩丨11-1基因在猪带绦虫 成虫和中绦期幼虫均表达,且成虫表达量显著高于幼虫。
重组蛋白Ts-serpin-1的分子质量约为43 ku,可抑 制THP-1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IL-6、IL-10、IL- 12、TNF-a、丨FN-y和iNOS2的表达,促进抗炎性细胞因子 1L-10和TGF-y3的分泌表达。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所研究生院导师简介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所研究生院李志勇,男,1978年出生,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石家庄市人。
2001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兽医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预防兽医学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预防兽医学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2012年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访问副教授。
主要从事口蹄疫病毒分子生物学、空衣壳疫苗及分子免疫学的研究工作。
现主持“十二五”863重大课题““家畜口蹄疫新型疫苗研制与生产工艺创新”子课题3“猪口蹄疫新型疫苗的研究和创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O型FMDV适应酸性胁迫的分子机制研究及耐酸空衣壳样颗粒的分子组装“。
至今以第一作者发表SCI 论文5篇(单篇影响因子4.0以上3篇),研究成果获甘肃省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部临时兽药证书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申请国际发明专利PCT专利2项。
姓名:才学鹏,性别:男,出生年月:1958年1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所长,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理事会副理事长、家畜口蹄疫学分会副理事长。
学习与进修经历:1978年1月-1982年2月: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学校大学兽医专业大学班本科。
1982年2月-1985年1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
1989年2月-1989年7月: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动物保健部,进修寄生虫种群生态学。
2004年2月-2007年12月: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杨志强简历 - 中国毒理学会

杨志强简历
杨志强,男,四川籍,中共党员。
现任中国农业科学
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硕士生导师。
杨志强先生自1982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以来,一直在中
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从事兽医药理毒理、
畜禽中毒病与营养代谢病、中兽药安全评价、中兽医、奶
牛疾病等相关的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
先后主持了30
余项国家、省部和地厅级科研项目,获得了包括甘肃省科
技进步奖在内的奖励共8项,先后发表科研论文共100多篇,其中主笔80余篇,主编和参与编写相关论著共13部,培养博硕士研究生共20多名。
近年来,杨志强研究员一直重视中兽药的安全评价、中兽药在食品安全生中的作用研究,以及奶牛疾病综合防治研究和奶产品安全生产问题,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奶牛产业体系疾病控制功能室主任科学家,现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包括”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岗位项目”、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948技术引进项目”等共10余项。
现为中国毒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学委员会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药品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兽医医药杂志》主编等社会职务。
杨志强研究员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兽药评审委员会委员,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选,甘肃省杰出人才等。
记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中兽医药陈列馆”

动物f f ‘ 灸 ’ f 十 l  ̄ i * - j I f I f 药 : J “ H {
图 3 腊 叶标 本 与 浸 制 标 本 展 示
图 4 瓶 装 标 本 展 示
图 5 药 性 理 论 与灯 箱 标本 展 示 图
图 6 灯 箱 标 本 及 腊 叶 标 本
果” “ 期刊杂志 ” ; “ 拥抱世 界” 之“ 首届中兽 医药学 际 学 术研 讨会” “ 中兽医药学 际培训班 ” 等 内容。
草” 、 “ 兽 医鼻祖 马师皇” 、 “ 兽 医首次文献记载 ” ; “ 辉煌 经
在文化展板 的 l 方, 分 别镌 刻着篆体宁 中兽 医文化 短语“ 辨证施治” 、 “ 灭畜合一” 、 “ 八纲 辨证” 、 “ 寒热虚实” 、
t k f  ̄ l k l 在』 J
案, 寓意 符r f I
史 j 罔 案
约学 障畜 禽必
』 t l I q J . Ⅵ , 绘仃
小 水火 f : 了 1 : 仃 7 J T i l s J 肾心 忡 7 1 : 脏 之 . L ^ 乏 丁 ¨ 洚 f 于 的
经》 ” 、 “ 十八反 ” 、 “ 十 九艮” 、 “ 四君子汤” 、 “ 黄连解毒 汤” ;
“ 扶正祛邪” 在第二与第■区之间的柜 壁 } ,镌刻着毛 泽 东主席 的题词 : “ 中医药学是一 个伟大 的宝库 , 应 当努
力发掘 , 加 以提高 ” 在 其前 力 ‘ , 矗立着一个近 2 m高的马 体针 灸经络穴位模型。
7 5
第 j展区 ,展示 有中兽 医针 灸与 诊疗 器具 5 0 0余 件、 中兽 医药学古籍 2 0 0余本 、 文化介绍展板 9 块 。文化
展板分 别展示 有“ 源远流长 ” 之“ 文 明辈启 ” 、 “ 神农 尝 百
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的生理功能和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的生理功能和信号通路研究进展费晓娟1,金美林1,卢曾奎2,狄冉1,魏彩虹1*(1.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100193;2.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50)摘 要: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超家族的成员。
BMP2参与骨形成、生长发育、脂肪沉积和癌症发生等多个生物学过程。
BMP2与绵羊尾部脂肪沉积相关,是调控绵羊尾型发育的候选基因。
本研究主要介绍了BMP2基因的发现与结构、表达、生理功能和参与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为BMP2基因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BMP2基因;结构和表达;生理功能;信号通路中图分类号:S826.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9556/j.0258-7033.20200326-06绵羊是重要的家畜之一,拥有11 000年的驯化史,是史上第一个被驯化的游牧动物。
根据绵羊尾型可分为短瘦尾羊、长瘦尾羊、短脂尾羊、长脂尾羊和肥臀羊五类[1]。
肥尾羊大约在5 000年前从瘦尾羊中演化而来,目前肥尾羊数量已占全世界总羊数的四分之一[2]。
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表明,在哈萨克羊(肥尾羊)和藏羊(瘦尾羊)脂肪组织中有464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BMP2基因与绵羊脂尾的发育有关[3-5]。
进一步研究表明,BMP2基因能够促进绵羊前体脂肪细胞的分化,参与绵羊尾部脂肪沉积,从而影响绵羊尾型发育[6]。
1965年 Urist 在成人的脱钙骨基质中提取出一种能诱导异位骨发生的活性蛋白,并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命名为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s),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The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超家族[7]。
BMPs家族成员至少有40个,目前关于骨代谢的研究最多[8]。
BMPs家族被分为5个亚型,其中,BMP2与骨的生长和分化相关,属于第一类亚型[9-10]。
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首届中兽医药学国际会议在兰州召开

医药 灿 烂 的 文化 和 成果 , 深 一 步 了解 了 中医 药 、 更 中兽 医药 的 内涵 。
术 和研 究 成果 进 行 了 广 泛 的学 术 交 流 , 享 创 新 性 成 果 。代 表们 表 示 , 着 食 品 安 全 问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 E益 突 出 , 分 随 t
中兽药 以其低毒无残 留的特性引起 了人们越来越多 的重视 , 如何运 用现代高科技手段 破解 中兽医药学 发展 中的难题 , 是各 国学 者共 同面临的课题 。此次大会共评 出优 秀论 文 1 篇 , 5 进一步激励 广大学者为
进 国际 中兽 医学会 的成立 , 促进 中兽 医药学的国际化发展步伐 ; 加强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 所《 中兽 医医
药杂志》 和美 国气 研 究 所 《 中兽 医 药 学 》 志 的合 作 , 约 稿 和 办 刊 方 面 加 强交 流 。该 协 议 旨在 加 强 双 方 杂 在 的科 技 合 作 与 交 流 , 动 中兽 医药 学 技 术 的全 面 发 展 , 同 围绕 中兽 医 基 础 理 论 研 究 、 推 共 中兽 医 临 床技 术 应用 和 中兽 药 创 制 、 才 培 养 、 研 攻 关 、 技 学 术 交 流 、 人 科 科 成果 与 资 源共 享 等 方 面 开展 全 方 位 的合 作 。 会 上 , 会 代 表 就 “ 刺 后 三 里 对 体 表 胃 电 图影 响研 究 ” “ 经 机 能 障 碍 性 疾 病 的 针 灸 治 疗 ” “ 与 针 、神 、 十 二经 络 在 治疗 胃肠 机 能 紊 乱 等 疾 病 上 的应 用 ” “ 麻 根 多 糖 的体 内外 免 疫 刺激 效 应 ” 等 中兽 医诊 疗 技 、蕨
对甘肃环县肉羊疫病流行情况的调查

对甘肃环县肉羊疫病流行情况的调查文│李世恩 朱正生(甘肃省庆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窦永喜 朱学亮(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曹杰(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李媛(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牛春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刘向(甘肃省环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实施好肉羊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示范和提高羔羊成活率科技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中国农科院”)4个科研团队和甘肃省庆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庆阳市农科院”)对甘肃省环县肉羊疫病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经走访5个乡(镇)4个肉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养羊大户,随机从羊只肛门采集鲜粪150份,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来检查寄生虫卵,结果显示,线虫卵感染率在49.65%、绦虫(莫尼茨绦虫)感染率1.4%、球虫感染率23.5%,吸虫卵未查到。
共采集羊只血清150份,检测口蹄疫、羊痘、小反刍兽疫、布鲁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的免疫(感染)抗体;同时每个羊场采集鼻拭子和肛门拭子各10份,做小反刍兽疫病原学检测;采用RT-PCR技术对50份羊鼻拭子病原样品进行小反刍兽疫病原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
口蹄疫O型免疫抗体合格率40.5%、口蹄疫A型免疫抗体合格率20.3%、口蹄疫3ABC抗体阳性率6.76%、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合格率79.7%、羊痘免疫抗体合格67.6%、布病抗体阳性率1.35%。
为实施好中国农科院《肉羊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和“三区”人才《提高羔羊成活率》两个科研项目,搞清环县部分乡村羊只发病的真正原因,为今后科学防治环县肉羊疫病提供充分的依据,彻底降低羊只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合作社和农户的养殖效益,让更多的农民通过发展肉羊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2019年7月24日至28日,承担该项目疫病防控研究与示范任务的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上海兽医研究所以及庆阳市农科院4个单位的技术人员对环县部分乡村的肉羊疫病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采取深入合作社(农户)、座谈交流、查询免疫资料用药记录、临床检查和采取病料等方法,先后深入环县南湫、甜水堡、车道、毛井和曲子5个乡(镇)4个肉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养羊大户,随机从调查的5291只羊的肛门采集鲜粪149份、血液150份、鼻腔棉拭子50份、肛门拭子50份,现将现场调查情况如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所研究生院李志勇,男,1978年出生,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石家庄市人。
2001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兽医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预防兽医学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预防兽医学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2012年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访问副教授。
主要从事口蹄疫病毒分子生物学、空衣壳疫苗及分子免疫学的研究工作。
现主持“十二五”863重大课题““家畜口蹄疫新型疫苗研制与生产工艺创新”子课题3“猪口蹄疫新型疫苗的研究和创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O型FMDV适应酸性胁迫的分子机制研究及耐酸空衣壳样颗粒的分子组装“。
至今以第一作者发表SCI 论文5篇(单篇影响因子4.0以上3篇),研究成果获甘肃省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部临时兽药证书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申请国际发明专利PCT专利2项。
姓名:才学鹏,性别:男,出生年月:1958年1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所长,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理事会副理事长、家畜口蹄疫学分会副理事长。
学习与进修经历:1978年1月-1982年2月: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学校大学兽医专业大学班本科。
1982年2月-1985年1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
1989年2月-1989年7月: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动物保健部,进修寄生虫种群生态学。
2004年2月-2007年12月: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工作经历:1985年1月—1992年3月: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和助理研究员,参加甘肃省科技攻关项目“羊肝片吸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主持中澳双边国际合作项目“蠕虫和营养对中国北部绵羊生产性能的影响”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肝片吸虫单克隆抗体的研究”。
1992年3月—1995年11月: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主持“八五”国家攻关项目“草地牛羊蠕虫和血液原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1995年12月—2007年: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先后主持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猪囊虫病组织细胞疫苗的研究”、“973”项目“细菌、寄生虫重要功能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国家社会公益性项目“畜禽重大疫病监测与控制系统研究”、国家“863”子课题“猪囊虫病双基因核酸疫苗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重点项目“畜禽重大流行性疫病控制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攻关项目“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效力和安全性的改进提高”、甘肃农业生物技术开发项目“猪瘟、猪囊虫两联基因工程疫苗及佐剂研究”、“十一五”“863”重大项目课题“畜禽重要寄生虫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和创新”、“十一五”甘肃省重大科技专项“猪瘟等三种重要动物疫病高效疫苗的研发与产业化生产”、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食物源性人兽共患细菌病和寄生虫病防控生物新制剂的研制”、绒毛羊产业技术体系疫病防控功能研究室岗位专家、农业公益性行业专项“牛羊重大疫病防控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转基因重大专项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1995年10月被选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9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中国农业科学院聘为“一级岗位杰出人才”。
培养博士后4人,博士研究生39人,硕士研究生57人。
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300多篇,其中SCI论文50多篇;主编或参编(审校)了《中国进出境动物检疫规范》、《牛羊病诊治彩色图谱》、《动物疾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与进展》、《动物疫苗学》、《重要动物病毒分子生物学》等著作和教材;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项;“羊肝片吸虫综合防治技术”获1989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四);“蠕虫和营养对中国北部绵羊生产性能的影响”获1993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草地牛羊蠕虫和血液原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获1997年度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双峰驼诱导排卵机理的研究”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猪细胞因子家族等重要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及其应用开发”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
窦永喜,男,1972年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1996年7月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兽医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200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农学硕士学位;2008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农学博士学位。
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从事动物支原体病、动物寄生虫病、病原与宿主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曾主持完成国家“863”项目、国家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兰州市科技项目等8个项目的工作;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完成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农业行业专项、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甘肃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等20多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在科研、生产等各方面具有较高的素养。
获2007、2012年度兰州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和2007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共申报发明专利9项,授权4项;发表论文60多篇,参与《动物疫苗学》、《羊病诊治》、《猪病早防快治》等著作的编写。
景志忠:男,1964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岗位杰出人才,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兼任农业部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兰州)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技术分会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寄生虫学分会理事、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农业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实验动物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和甘肃省实验动物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长期从事预防兽医学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特别在人兽共患痘病毒病、猪囊虫病、羊牛蠕虫病的流行病学、预防控制、病原与宿主互作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以及基因工程新型疫苗、免疫佐剂和抗病毒药物研究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和较高的学术水平。
十一五”来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支撑、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地方各类项目20余项,围绕着痘病毒病等重大动物或人兽共患疫病控制的关键技术,从宿主与病原感染、识别和免疫相关功能分子的研究入手探讨其疫病控制策略,先后创制了基因工程免疫佐剂、干扰素类药物和机体免疫水平检测试剂盒等,这将为安全、高效动物生物制品的设计、研发以及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获省部级奖3项,其中第一完成人1项,四类新兽药证书2项;共发表科技论文238篇,其中SCI论文10篇,第一或通讯作者120余篇;主编(译)“动物疫苗学(102万字)”、“TOLL样受体与天然免疫”(45万字)和“猪病早防快治”等著作3部,参编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其中6项为第一发明人,4项已授权;主持制定农业行业标准、规范3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5人,其中已毕业30人。
马军武,男,1961年4月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三级岗位杰出人才。
现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口蹄疫学分会理事。
1983年7月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兽医本科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
2006年6月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基础兽医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
1983年8月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工作,先后从事家畜寄生虫弓形虫的研究和口蹄疫诊断技术研究工作。
十一五期间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和子课题。
用分离于我国的口蹄疫毒株建立了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方法——口蹄疫O型、亚洲I型和A型抗体液相阻断ELISA检测方法,并开发出成品试剂盒,该产品是国家推荐的主导诊断试剂。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一项,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三类新兽药证书两个。
作为参加人获省级二、三等奖各1项。
发表第一作者科学论文十余篇,署名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期刊英文论文4篇。
参编《口蹄疫》专著1部。
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
王永录,男,1964年11月生。
现任口蹄疫研究室副主任,1986年7月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系,获农学学士学位。
1989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预防兽医学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
2006年6月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基础兽医学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
1989年7月~1990年4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病毒室工作,1990年5月~1994年12月在甘肃省定西地区临洮农校任教,1995年1月迄今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口蹄疫研究室从事口蹄疫研究工作。
1999年晋升为副研究员,2007年晋升为研究员。
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三级岗位杰出人才,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人选,农业部兽药评专家,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专家,农业部兽药GMP检查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口蹄疫学分会理事。
曾先后主持国家“十五”、“十一五”支撑计划等15项科研项目,参加“863”、“948”等7项科研项目。
目前,正在主持“十二五”国家863课题、2011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十二五”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课题等3项国家或部级科研项目。
获国家三部委重大成果奖1项(主要完成人)、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13)、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2)、大北农科技成果奖1项(排名第2)、“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1项(排名第2),国家二类新兽药注册证书2项(1项排名第1,1项排名第2)、国家三类新兽药注册证书1项(排名第1),国家发明专利5项(2项排名第1,3项排名第2),制定国家标准1项(排名第3)、农业行业标准2项(排名第1)。
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20余篇,通讯作者30余篇,SCI论文10篇。
主编1部,参编4部。
指导硕士研究生19名,博士生4名。
杨彬:女,1970年生,博士,副研究员,1996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兽医专业。
毕业后一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工作,主要从事动物传染病病毒性疾病基因功能研究及动物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等工作。
近年主持的项目有甘肃省自然基金项目1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3项。
先后参加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十一五”863重大项目、重大基础研究(973)前期研究专项、国家社会公益专项、省部级科技攻关、甘肃省生物技术专项等项目20余项。
近年共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其中2007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09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1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