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文本解读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装在套子里的人》文本解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装在套子里的人》文本解读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装在套子里的人》文本解读逆向思维,见微知著——从人们对别里科夫的“唾弃”中观察人性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的小说单元,收录了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本文写于1898年,当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继位的亚历山大三世实行极权统治,禁锢人们的思想,限制人们的言论自由,欧洲的进步思想传到俄国,人们向往自由。

反动势力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统治,俄国社会陷于黑暗,人们生活在沉闷乏味和忧惧之中。

文中作者通过带有讽刺性的深刻语言刻画出一个把自己的行为、思想都严严实实装在“套子”里的,胆小、怯懦、反对一切新事物的人物形象——别里科夫。

孙绍振老师提出,“将人物打出常规轨道,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那么从逆向思维非常规角度去看别里科夫,他是一所中学的希腊文教师,没有家世背景,没有学术造诣,文中没有提及亲人、朋友,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人物。

他因循守旧,害怕和压制一切新生事物,他甚至把自己的身体、行为、思想全都装在“套子”里,其实他是沙皇专制制度下不折不扣的“完人”。

这样一个“完人”,却没能得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进一步“赏识”,没能被“封官进爵”,甚至有人认为,“他那种怯懦多疑、因循守旧和苟且偷生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活生生的变态人格”。

这样一个制度的“完人”,其实是时代的产物,他的产生有其时代的必然性。

从逆向思维角度分析,别里科夫这样一个小人物身上承载的是时代的印记,他是一个可恨、可恶、可憎的人,但他应该更是一个可悲的人。

这种可悲也体现在受沙皇专制制度统治下的同样可悲的其他人身上。

他们同是“可悲”之人,都受到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压迫与逼害,但他们却对别里科夫表现出了极度的“唾弃”,这“唾弃”的背后,无不凸显着人性。

一、“我”、“我们”“我”是别里科夫的同事,中学教师布尔金。

“我们”是包括“我”在内的认识与不认识别里科夫的人。

别里科夫给自己的身体、行为和思想全都装在沙皇专制统治的“套子”中,在人们眼中,他是可笑的。

高中语文文本解读方法新探

高中语文文本解读方法新探

高中语文文本解读方法新探作者:夏艳丽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20年第03期高中语文课程的设计应该规范化,不管是必修内容还是选修内容,目标的设计都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强化课程与生活的关联,彰显现代教育理念与价值。

针对相对传统的经典作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基于现代教育的思想,思考作品的历史背景。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文本的解读方法十分关键,而高中阶段涉及的文本解读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应该全面筛选与创造,加强文本解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高中学生健康成长。

一、细读文本,梳理文本内容和创作结构文本解读不仅仅是围绕教师的教学方案开展的学习行为,还是学生加入学习思考活动的一项责任。

师生共同细读语文文本,梳理文本内容和创作结构,涉及人物、事件、情节过程和描写对象等,还包括文本结构的特征体现与结构形式,给教学的设计提供重点教学信息资料。

学生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介绍一系列的操作流程,促使学生呈现个性化阅读模式,对文本形成独特的感知,清除文本阅读的障碍,深入了解文本情节与结构形式,师生互动对文本进行细读,可以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比如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此文本的情节设计新颖,所塑造的人物琼珊由于肺炎住院,精神比较差,等待着常春藤叶的落下,即接受死神的挑战。

而画家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为病人画出常春藤,给琼珊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但是画家却因为肺炎离开人世。

故事情节的构造给读者一种出人意料的感觉,却也在情理之中。

所以,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要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之后设计对应的问题,调动学生自身思维参与集体合作探究活动。

文本中最触动心灵的是哪一个段落?作者设计的结尾是否合乎情理?最后的常春藤叶怎样挽救病人的生命?画家为什么画出一片叶子?在学生深入分析之后,可以逐步体会小说的主题。

因此,有些学生可能会了解到画家的死去,标志着最后一片叶子的具体形成过程,或者有些学生认为此小说的结构设计比较精巧,彰显着世界中的人性美等,强化文本解读的效率与质量。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现代抒情散文,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抒情散文中的名篇,主要写了作者在一个心绪不宁的夜晚出门去月光布满的荷塘赏荷,在荷塘月色中所见的景致以及心情发生的变化,流露出对荷塘景观的喜爱之情,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本文写景状物生动具体,富于画面感,语言优美,意境丰满。

运用了“荷塘”、“月色”、“蝉声”、“蛙声”、“采莲”等一系列中国传统意象,营造出清丽典雅、清新隽永的独特韵味。

景物描写上,使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讲究炼词、造句,如“田田”、“亭亭”、“层层”等叠词,“浮”、“泻”、“洗”等动词,“淡淡的”、“薄薄的”、“密密的”等形容词,都运用得恰到好处、生动传神。

整体语言清新明丽、含蓄淡雅。

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等表达技巧,以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含蓄地传达出了作者的心境。

全文以作者的游览顺序为线索,写了作者从出家门散心,到经过小径到达荷塘,再从荷塘月色返回家中,记叙了作者一次较为完整的游览过程。

而暗线是作者心绪的变化,从颇不宁静到获得宁静、喜悦再到走出宁静,重回现实。

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理解作者情感背后的原因和课文主旨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四一二政变后,朱自清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既想改变超脱现实,却又感到无能为力,因而处在彷徨、徘徊的境地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这种心情的流露。

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写景状物的写作手法,体会写景散文的语言特点,透过典型意象解读其内在意蕴,通过朗读带领学生走进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以及背后的情感世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以及文章主旨内涵。

补充相关背景资料,掌握“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艺术风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高中语文文本解读策略探究报告

高中语文文本解读策略探究报告

高中语文文本解读策略探究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课程目标〞对“阅读与鉴赏〞提出了明确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这一课程目标直接决定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从而建构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

文本解读,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最便捷、最重要的路径和平台。

在教学中如何解读文本,探寻解读文本的一些根本对策,这既为研究者以后的语文教学工作提出思路,也努力为一线的教师教学提出可供参考的文本解读方法。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文本解读“是一种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的活动,它不只是对客体把握的技术性(方法论)问题,也是主体存在的根本方式。

解读,是文本理解的起点,侧重于文字、结构以及作者写作背景等的研究,尽量读出文本原意;解,是以文本释义为起点,侧重于文本意义的辨析、评判以及潜在意义的开掘,要求读者有创造性的发挥。

文本解读的过程也是文本意义的创成过程,目的是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本论文中的文本解读,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依据文本的已有内容和学生的已有认识,对文本做出恰切的解读,以此领会作者的写作意旨,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

三、研究目标1. 探求文本解读的方式和策略。

2.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四、研究内容1.探索文本解读的关键点,找到既符合新课改,右适合自己的教学和文本解读的方式方法。

2.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以自己解读文本的方式运用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研究对象1. 在文本解读中以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作为解读的策略探究。

在文本解读的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以高17级〔16〕班作为实验班,高17级〔11〕〔12〕〔13〕〔14〕〔15〕班为比照班。

2.在高中课本中,分别以小说、文言文、散文各找一篇课文,进行重点解读,并运用于课堂教学。

六、研究方法:1.文献查阅法利用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图书馆网站电子图书,搜索与此研究相关的“文本解读〞等相关材料,分析目前研究的现状,从中吸取有参考价值的材料进行整合梳理,寻找新的着眼点进行文本解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与新教材解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与新教材解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与新教材解读一、高中新课改的原因:我国的高中教育要适应国际大背景与国际接轨,要超越“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要为众多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就必须进行新课程改革。

因为,在课程目标上,各国高中课程设置都是基础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在课程结构上,各国都注重层次性和选择性;在课程内容上,各国都注重联系社会现实,体现时代性。

我省进入新课改比较晚,对此事也非常慎重,2008年我省高中教育必须同步进入新课改的直接原因是义务教育阶段进入新课改的初中生毕业了,必须让他们在学习中接轨。

二、关于高中语文新课程(一)基本情况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2004年开始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新课程在全国逐渐实施,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一些新气象,取得令人注目的成绩: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教师的业务素质普遍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了改善,各地都积累了课改经验。

但是,勿庸讳言,新课程毕竟还处于实验阶段,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

当前,尤其需要对新课程进行客观冷静的反思,总结经验,找准问题,“是其是而非其非”,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1.回顾2003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各科课程标准公布。

2004普通高中新课程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开始实验。

2005江苏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

2006福建、浙江、安徽、天津、辽宁进入高中新课程。

2007湖南、陕西、北京、吉林、黑龙江进入高中新课程。

新课程高考(山东、广东、海南、宁夏)2008江西、河南、山西、新疆进入高中新课程。

新课程高考(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江苏)2010年,原则上全国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2.反思几年来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新课程有些导向确实脱离我国语文教育的实际,容易对语文教学产生误导。

比如,片面追求国外的教育理论,忽视中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不顾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传统的实际,不顾我们特殊的国情语情。

刍议高中语文文本解读与教材处理

刍议高中语文文本解读与教材处理

刍议高中语文文本解读与教材处理高中语文教育是我国中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它不仅承担着语言文字的传承和教育的使命,更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的教材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素养。

如何进行高中语文文本解读和对教材进行处理,成为了当前高中语文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高中语文文本解读高中语文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块就是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思考和理解的过程。

文本解读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启发思维、提高阅读理解和语文能力。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文本解读也会面临一些困难。

首先,学生在进行文本阅读时,有些内容可能难以理解,语言过于晦涩,或者内容比较抽象,需要进行器重解读。

其次,一些文本存在多层意义和深层内涵,需要较高的语文素养和泛读能力才能解读出文本的真正含义。

最后,一些文本形式不同于传统的故事、诗歌等形式,比如图片、影像、数字资料等,需要更为全面的素养和文本解读能力。

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文本教学前,需要掌握以下几点:1. 扎实的语言文字素养教师本身需要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素养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解读。

2. 懂得阅读策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如何迅速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提高阅读效能和质量。

3. 讲解文本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教师在讲解文本时,需要注重文本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解释和涵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更深层次的含义。

4. 创造文本解读氛围教师需要创造文本解读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进行文本解读,培养对阅读的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在于学生的文本阅读和解读能力,只有通过深度阅读和解读,才能够培养出高中生优秀的语文素养和学术素养。

教材处理教材是高中语文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是教育思想和文化内涵的体现。

因此,我们需要对高中语文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解读水平。

1. 教材内容的编排教材内容的编排需要符合当前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突出教育和文化内涵,而不是单纯的赘述知识点。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插秧歌》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插秧歌》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未经体验的生活不是诗歌——《插秧歌》文本解读【文本内容解读】一、细读文本,感知重点享年80岁的诗人杨万里,据传一生创作了两万多首诗歌。

其中,反映农民生活的诗作流传下来约70首,多从观察者与悲悯者的视角描绘农民的日常劳作场景,或抒写对劳动的赞美,或表达对民生艰难的同情,或寄托对美政的期盼。

《插秧歌》为这类诗歌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从字面意义上看,《插秧歌》侧重于描绘劳动的忙碌与艰辛:力气小的“小儿”在另一块田中拔秧,壮劳力的田夫既要把小儿子拔下来的秧苗挑到等待栽种的水田边,还要把这些秧苗抛到水田的各个角落,供田妇和大儿子插到泥土中。

这样的劳作,或许从天刚亮便开始,本想一家人都起个早,吃点苦,把秧苗早一点插完,但天公偏偏又不作美,以一场大雨来增加劳作中的难度。

然而,时令不等人,再难也要赶上农时把秧苗插完,所以当家人送来早饭时,四口人或许都忙得忘记了饥饿,只有田夫或田妇一边忙碌一边大着嗓门叮嘱送饭人,秧苗刚插,还未生根,赶快回家去把鹅鸭看好,千万别让它们跑到这新插的秧田中……将文字往深度品鉴时,诗句的字里行间便又能品出新的滋味。

首先需要思考的是:诗人在哪里?诗人不是劳动的直接参与者,只是身处忙碌之外的观赏者。

当诗人将田夫一家分工协作的劳动场景采用分镜头呈现的方式逐一描述出来时,他所看到的便是这一家人共同劳作时的其乐融融,是一种人人各尽所能、彼此互相呵护的温馨。

诗人的此种感受是否会和劳动中的当事人的真实情感体验完全相同呢,可能性或许很小。

倘若是和风轻抚、阳光温和的清晨,两个孩子或许还能接受这样的劳作;顶着狂风暴雨,从头到脚被淋成了落汤鸡,就算口中不说,心中也肯定不是万丈豪情,只能是满腹怨愤。

旁观者和当事人在同一件事上体现出的情感反差,在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

比如,狂风暴雨中一个三轮车夫吃力地爬一道坡,观赏者看到的是力量、勇气和抗争精神,当事人更多的感受到的却是生活的艰难。

其次需要思考的是:这首诗好在何处?诗歌采用了纯白描的手法,以分镜头、分时段描绘的方式,在短短的56个字中,既勾勒出5个人物,又描绘了由晴到雨再到晴的天气变化,还写出了从天明到早餐的时间跨度和从田园到家中的空间跨度,头绪繁多,但丝毫没有杂乱感。

刍议高中语文文本解读与教材处理

刍议高中语文文本解读与教材处理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 中 .很 多教 师对 于文本解读
缺 乏独 到 的见 解 . 没有真正的对其探讨 . 而 是 单 纯 的 依
靠参 考 书 及 网络 搜 集 的简 析 , 缺 乏创 造 性 。教 师 没 有 潜
心 研 究文 本 的 思 想 内涵 以及 所 表 达 的现 实 意 义 .而 是
程精 心 策 划 首 先要 保 证 充 足 的 预 习时 间 。 有 些老 师 课 后布 置 了 大 量 的作 业 . 又要 求预 习 。 学 生 往 往 完 成课 后 作业 没 有 时 间去 预 习 。为 了保 证 预 习 时 间 , 我安 排 三 种
预 习形式 : 整 节 预 习课 、 课 前的预 习、 在 课 的 开 始 阶 段
按 照 参考 书 的简 析 进 行 教学 .这 不仅 不 能 提 高 自身 的
文化 修 养 . 对 学 生 也起 不 到 很 好 的 引导 作 用 。学 生 在 应 试 教 育下 . 缺 乏 创新 和 主 动 性 . 得 到 的 都 是 干 篇 一 律 的 答 案 这 种统 一 的 “ 标准答案” 严 重 制约 了学 生 的 “ 天 马 行空” . 忽 略 学 生 的想 象 力和 创造 力
譬l l I I 大 语 文 论 坛 . 教 学 一 线
主张 “ 须 教 无疑 处 有疑 , 有疑 处 无 疑 ” 。学生 预 习的 初 始
学 中 进 行 及 时评 价 , 让 学 生 交流 预 习所 得 . 体 会 其 中 乐 趣, 引领 学 生 不断地 进 行新 的预 习 . 形 成 良好 预 习 习惯 有人说 : “ 语 文 是 一 门 最 可 能 也 最 利 于 自 学 的 课
程” , “ 先学后教 ” 又是有效教学 的三条铁律 之~ ( 余 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教材文本解读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乃骈文名篇。

本文系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的一篇文章。

作者王勃亦是名垂青史的初唐四杰之首。

那么在给学生讲授这一传统名篇时,教师该如何解读文本,才能更好地诠释作品的魅力与文人才情,正是本文的直接写作目的。

一、作品时代背景
《滕王阁序》创作于公元675年,即唐高宗上元二年,在距今已一千余年的初唐。

当时,还并未真正出现盛唐时期诗歌的繁华。

当时代文坛被“龙朔诗风”所笼罩,一时间也并未出现符合时代潮流的文学形式。

不仅如此,当时的文坛对于从南北朝时期就已兴盛的骈俪文这一古老文体的态度已呈现鄙夷的态势。

王勃这一篇骈俪文之所以能在众多华而不实、艳而过妖的骈文中脱颖而出,甚至流传千古、一文成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当时代文人对于骈文的手法已渐趋僵硬而难以突破的境地,而王勃能在华而不实的文体定式中寻求华而又能有实的内容充实其中,已然进入同时代多数文人无法达到的境界,为我国骈俪文之美,营造最后一抹绚丽的夕阳。

二、作者经历及其性格特点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是生活的缩影,文学高于生活,却源自于生活。

作者王勃生于约公元650年,出生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龄、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六岁能文,少时成名的他,拥有中国古代文人共有的傲气。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后因做《斗鸡檄》被贬,游历山川,行至巴蜀。

他短暂一生伴
随多次贬谪,恰逢676年(即作完《滕王阁序》后一年)回乡探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与生俱来的天赋与才情,不满官场的文人傲气,加之多年游历在外。

王勃的作品,从头至尾都透漏出一种“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愤懑与“无路请缨”的伤情。

三、作品内涵解读
作品内涵解读是高中教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亦是关系学生对于课本中的文本理解与提高课外自主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

本文在此部分分段对该篇逐段解读,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并分析行文特点。

1.宏观介绍
作品首段,以介绍地理位置、历史痕迹为开头,从时间与空间上对滕王阁作了最直观的介绍。

随后夸赞此处人杰地灵,以及说明本次能参加宴席是荣幸且欣喜的。

首段看似平淡,亦未有深入的景物与人物描写。

实则已经无意中表现出作者心中隐隐的悲伤。

本文前段已说明,王勃一生之短暂,一生之颠沛,一生之怀才不遇。

他之所以在此处大篇幅写到滕王阁宝地出英杰,乃是对自身遭遇深深的嘲讽。

2.微观描摹
第二、三、四段以美景入帘,细写正值秋季的滕王阁美景。

暮霭云烟,山峰耸翠,将滕王阁比喻为空中的宫殿。

化静为动,细写门外湖川,遍地宅社。

雨过天晴,
落霞与孤鹜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

描写完滕王阁美景转而赞美滕王阁的人,能诗善饮,胜过陶潜与谢客。

在感叹人杰地灵之后想到兴衰更替的自然规律,不禁流露出作者“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的悲观情绪。

该部分化静为动,以物拟人,美景灵动而活泼。

情景交融,转而慨叹自己的“不齐”的“时运”和“多舛”的“命途”。

情由景生,写景是为抒情,景、情相互渗透,水乳交融。

浑然天成,恰似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自然流畅。

3.直抒胸臆
第五、六段正式开始议论,感叹命运无常,分别举例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均有各自不同悲剧的命运,皆因各自未能把握时机。

课文中多次出现的典故,都使用得非常贴切。

不仅没有传统骈俪文冗赘晦涩的缺点,反而使文章更加充实而不失华美。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这几个典故连用,隐喻作者命运坎坷。

并表明自己无处请缨决定抛弃功名回乡侍奉父亲的打算,侥幸参加宴会且碰上杨得意作为引荐人,才有机会写下这篇文章亦是表达惋惜之情。

4.收束全文
第七、八段已进入课文尾声。

王勃谦虚礼让,作抛砖引玉之势。

再次回望江心的沙洲,美景徐徐远去。

感叹时光易逝,人事变迁。

细读全文之后,再次回顾以上三点。

王勃所处初唐时期政治、经济相对稳定而
统治阶级内部亟须稳固时期,此时的文人在政治上地位并非得到十分之珍视,加之王勃个人才气外漏而孤傲,受同时代文人与政要倾轧排挤,官场并不得志。

如此境地的王勃自然再难有报国机会。

作者自己也深深明白这一点,即使勉强怀有希望再次入仕的美好想法,却在阎公的宴会上偶遇如此多的达官显贵,不禁悲从中来。

解读本文,不仅要从景色描写、修辞手法、文章结构等方面入手,更应以作者内心真实情感为依托,揣摩创作心理,真正做到解读文本,开发学生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