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与《声声慢》比较阅读

合集下载

《醉花阴》《声声慢》比较

《醉花阴》《声声慢》比较

《醉花阴》与《声声慢》比较阅读一.闲愁与刻骨铭心之愁“词”这种文学体裁,向来被认为是抒发愁情的最好形式,李清照也不例外,她会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壮志放在她的诗中,而将“一处相思”这样的闲愁放在她的词里。

《醉花阴》就是这种“闲愁”最典型的代表。

但李清照的“闲愁”和其他诗人的“闲愁”又不一样,她是在用女子之笔写女子之心,这与其它男子写女子完全不同。

温庭筠的《菩萨蛮》中的女子,早上起来之后无法打发时间,只能“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在男人看来,女人一旦没有了男人的宠幸,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她们每天梳洗打扮唯一的目的就是准备讨好男人。

而在李清照的笔下,她塑造的这个抒情女主人公的形象,既不是百无聊赖用华衣美服打发时间的贵妇人,也不是依靠男人、没有自己生活的歌舞伎,而是有情趣、有思想的李清照。

她的生活是那样精致华美、清新脱俗,她追求的不是奢华的生活,而是丰富的精神世界。

她寂寞的时候陪伴她的是高雅的菊花。

“菊花”这一意象在不同的诗句中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但总体来说,它象征着高洁遗世,与艳俗的牡丹等绝然不同。

而到了《声声慢》中,这种愁思已经变成了刻骨铭心之痛。

女子对男子的思念古亦有之,但李清照与赵明诚之间的感情非同寻常。

从当时他们夫妻感情融洽、琴瑟和鸣再联想到她后来晚年的凄惨,让人不禁觉得读诗之人就像在舞台下看话剧的观众,当知道主角将来的结局注定悲惨,那么看她在台上暂时的欢喜都觉得是种挖苦,这是莫大的悲哀。

“国家不幸诗家幸”,假设没有国破家亡、南渡偏安的事情发生,李清照可能会幸福地过着她的小日子,永远写一些闲情逸致的小诗小词,有着她独特的小情调,与赵明诚过着神仙眷侣的好日子,但那样的话,她永远也成为不了永垂青史的伟大词人。

正是国家命运的转折、自己生活的改变,造就了她后期词作的博大精深。

二.生活趣味的变化从《醉花阴》里处处表达的是李清照思念丈夫的“闲愁”,但除了这些,更多能够看出李清照早期生活的闲适、惬意。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声声慢》、《醉花阴》比较阅读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声声慢》、《醉花阴》比较阅读
2、“雁”这个意象 有什么寓意?为什么 要写大雁这个“旧相 识”?
<<声声慢>>的
无解之愁
<<醉花阴>> <<声声慢>>
时期


境况 相对美满
痛苦无望
原因 夫妻一时分离
孤身飘零
因情
因生平
明天
有望
无望
心境 一时情思
生平悲况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绝望
愁字了这 次 得第
点梧 滴桐 滴更 。兼
细 雨
守 着 窗 儿 , 独
解读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 1、怎样的酒?怎样的花?怎样的用具?——
() 2、薄雾浓云的感觉?乍暖还寒的样子?寻寻觅觅
的情景?——( ) 3、为什么要写花儿不堪摘?为什么要写大雁?—
—( ) 4、那些补充介绍的内容——( ) 5、无解之愁、诵读——( )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 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 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 东流。
比较阅读《醉花阴》、《声声慢》
——诗词鉴赏中的阅读技巧
品味特征 想象画面 推敲立意 结合背景 感性感知
两首词中同类事 物的比较:
1、天气
2、关于喝酒
3、室内生 活用具
4、 黄 花
《醉花阴》中所没有的: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让你想到怎 样的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
《醉花阴》中所没有的:
今满 有地 谁黄 堪花 折堆 ?积
相雁 识过 。也, 正 伤 Nhomakorabea来三 风杯 急两 。盏
淡 酒
乍 暖 还 寒 时 候
惨寻 惨寻 戚觅 戚觅 。,

《醉花阴》《声声慢》比较联读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醉花阴》《声声慢》比较联读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诗;(2)理解两首诗的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3)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2)学会比较阅读,从不同角度分析两首诗的异同;(3)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欣赏美文的情感;(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生、关注自然,提升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的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2. 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3. 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古代诗词的专业术语和修辞手法;2. 深入剖析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中的意境美;3. 如何运用比较阅读方法,发现两首诗的异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醉花阴》和《声声慢》,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补充,重点解析两首诗的难点问题。

5. 比较阅读: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深入挖掘两首诗的内在联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两首诗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内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参与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及心得体会的质量;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测试或提问,了解学生对两首诗的理解程度;4. 能力提升:评估学生在比较阅读、鉴赏方面的能力提升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 参考资料:有关李清照的生平介绍、诗词赏析的文章;3. 网络资源:相关诗歌背景、注释、译文的网站;4. 音频资料:两首诗的朗读音频。

【高中语文】醉花阴和声声慢比较阅读ppt精品课件1

【高中语文】醉花阴和声声慢比较阅读ppt精品课件1


永昼:漫长的白天
C.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课堂检测

下列句中红色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有暗香盈袖 C、瑞脑消金兽:

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消:消失 损:极、甚
B、凄凄惨惨戚戚: 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D、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 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 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醉花阴》与《声声慢》意象比较分析

《醉花阴》与《声声慢》意象比较分析

《醉花阴》与《声声慢》意象比较分析作者:韦冬妮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33期【摘要】李清照的《醉花阴》与《声声慢》都选入了人教版高中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七课中。

这两首词分别是李清照早年和晚年的作品,代表了不同的风格。

编者将李清照的两首词编排在一课中是为了比较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不同。

《醉花阴》与《生生慢》在意象的选择上多有重合之处,如黄花、酒、黄昏等。

因此,对两首词中的相同意象进行对比分析,感受相同意象背后的不同情感,以此来体会词人不同时期的不同词。

【关键词】比较阅读意象情感风格【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3-0113-02一、关于李清照李清照出身名门贵族,父亲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

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得李清照对生活与艺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她在闺中便工诗文善书画,颇有名声。

18岁的李清照便嫁给了博学多才的赵明诚,二人情投意合,感情甚笃。

可以说,李清照前半生的生活是安逸美好的。

她的人生以靖康之变为分界线。

北宋首都沦陷后,李清照与丈夫相继避难南渡,期间他们的学术研究或被人销毁或遗失,大量钱财散尽。

南渡第三年,丈夫去世,此时的李清照46岁,自此以后便开始了孤苦漂泊的后半生。

作为女性作家,李清照的诗词中更多关注的是现实生活,重在表现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

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基调多以明丽、洒脱为主,表现对生活、自然的热爱,如《醉花阴》、《一剪梅》等,后期多表现亡国、丧夫之悲以及晚年漂泊的孤苦,如《声声慢》、《永遇乐》等。

因此,即使是相同的意象,在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也是不同的。

因此形成了她不同时期的不同词风。

二、相同的意象,不同的情感意象是熔铸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可以说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中的物。

意境是作家内心情感结构的审美化表现,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人生经历、修养和审美意识等因素的构成了他的情感结构,相同的意象因为不同的情而产生了不同的意境。

_醉花阴_和_声声慢_比较阅读

_醉花阴_和_声声慢_比较阅读

《醉花阴》和《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中李清照的两首词。

教学这两首词本没有多大的难度,但是选择怎样的切入点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进而提高探究能力呢?我决定从词作入手,在反复的阅读咀嚼揣摩之后,发现两首词中有若干个相同的意象,而这些相同的意象又有着不同的内涵,我觉得以此为出发点可以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提高探究文学作品的能力。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在多种阅读方法之中,最有效、最基本的是比较阅读法。

这种阅读方法是运用比较这一思维方式,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比照阅读,从而去辨析材料的异同点。

运用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材料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而且会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两首词作的相同意象有酒、黄花、黄昏、风等,下面我仅对“酒”与“黄花”这两个典型意象进行解读。

酒———缘何“把酒”与“淡酒”浇愁《醉花阴》中写到酒的句子是“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为何“把酒”呢?因为前面有交待,“佳节又重阳”。

古人对重阳节是十分重视的,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插茱萸,饮菊酒。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显然,李清照此时“把酒”是因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她借饮酒寄托相思之情。

同时,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

此时虽有相思之愁却也感酒之甘淳。

《声声慢》中写到酒的句子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自古以来借酒浇愁的例子太多了,“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看来“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可是,李清照为何喝了三杯又两盏的白酒还觉得酒淡,莫非她是李白再世,酒仙第二?其实,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醉花阴》《声声慢》比较联读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醉花阴》《声声慢》比较联读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醉花阴》《声声慢》比较联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的基本内容、背景和艺术特色。

(2)能够分析两首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文本比较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词的意象、情感和手法。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的内容和背景。

2. 分析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两首词的意象和手法。

2. 学会比较分析不同文本,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的作者背景。

(2)简单介绍两首词的题材和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词,理解词意,体会作者情感。

(2)让学生分析两首词的意象、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发现两首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比较:(1)教师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手法等方面比较两首词。

(2)教师点评并总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两首词。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朗读两首词,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分析《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意象、情感和手法。

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两首词的理解和感受。

3. 推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词,简要介绍其内容、作者和艺术特色,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反馈与评估:1. 在课后通过作业、提问和课堂表现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比较分析中的思考深度和文本解读能力。

3. 关注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反馈,了解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七、教学调整与改进: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声声慢》和《醉花阴》重点问题赏析

《声声慢》和《醉花阴》重点问题赏析

《声声慢》和《醉花阴》重点问题赏析1.【提问】李清照一生的创作受到了哪些社会变迁、个人遭际的影响?【明确】李清照生于北宋,父亲李格非兼通文史,母亲王氏也能文。

李清照在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自幼便具有很好的文化修养,早有文名。

十九岁结婚,丈夫赵明诚当时在太学作学生。

他们婚后的生活相当美满,二人志趣相投,能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

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建炎元年(1127)赵明诚南下奔母丧。

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难,建立了南宋小朝廷。

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

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

两年后,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竟不幸病死。

从此她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

她先是追随流亡朝廷到过温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难,最后又寓居于杭州。

这期间,她随身携带的她所珍爱的古铜器、书籍等也相继遗失或被盗。

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于绍兴21年(1151)在临安去世。

-本课所选的两首词,就分别展现了她前、后两个时期不同的生活内容和心灵世界。

我们从中可以领会到时代社会的变化、个人的际遇对于作家创作的有力影响。

2.【提问】《醉花阴》反映的是早年丈夫赵明诚游宦在外,作者一个人留在家中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

对于这样的“闺怨”题材,应当怎样评价呢?【明确】作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妇女,能够坦率地表达出自己对于丈夫深深的思恋之情,描写了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这在当时乃是一种很大胆的行为。

所以,有人批评说:李清照作词是“无顾忌”地“肆意落笔”。

其实,感情的充沛、真挚,敢于正面地展露自己的行为和内心世界,正是她创作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她的词最值得珍视的地方。

3.【提问】古人常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明确】黄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正比较恰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花阴》与《声声慢》比较
1.闲愁与刻骨铭心之愁
“词”这种文学体裁,向来被认为是抒发愁情的最好形式。

李清照会把“一处相思”这样的闲愁放在她的词里,《醉花阴》是这种“闲愁”最典型的代表。

但李清照的“闲愁”和其他诗人的“闲愁”又不一样,她是在用女子之笔写女子之心,这与其它男子写女子完全不同。

在李清照的笔下,她塑造的这个抒情女主人公的形象,既不是百无聊赖用华衣美服打发时间的贵妇人,也不是依靠男人、没有自己生活的歌舞伎,而是有情趣、有思想的李清照。

她追求的不是奢华的生活,而是丰富的精神世界。

她寂寞的时候陪伴她的是高雅的菊花。

而到了《声声慢》中,这种愁思已经变成了刻骨铭心之痛,女子对男子的思念亦有之。

假如没有国破家亡、南渡偏安的事情发生,李清照可能会幸福地过着她的小日子,永远写一些闲情逸致的小诗小词,有着她独特的小情调,正是国家命运的转折、自己生活的改变,造就了她后期词作的博大精深。

2.生活趣味的变化
从《醉花阴》里处处体现的是李清照思念丈夫的“闲愁”,但除了这些,更多能够看出李清照早期生活的闲适、惬意。

她的生活是精美的,从生活中的种种细节,“玉枕”“纱厨”“瑞脑”“金兽”,让我们看到李清照以及当时宋代贵族妇女们的生活状态。

而到了《声声慢》那个阶段,这些生活的小情调全都消失不见了,她的冷清,她的凄惨也注定了她再没有心思玩那些小情调。

梧桐再美也无心观赏,大雁飞过,只顾着想它是“旧时相识”,一个曾经那样优越那样雍容华贵的妇人,再也找寻不到。

3.相同的意象,不同的意境
在《醉花阴》和《声声慢》中,出现了许多相同的具体意象及抽象意象,如“愁”“寒”“酒”“黄花”“黑”“黄昏”,但传递出来的意境已经不同了。

·以“酒”为例,《醉花阴》中的“酒”,是“东篱把酒黄昏后”,那是种豪迈的气魄,酒是锦上添花,充满了文人雅士的高洁情怀;而《声声慢》中的“酒”,却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酒”成了借酒浇愁愁却更愁的工具。

再烈的酒也抵不过刺骨的秋风,少年人喝酒,越喝越甘洌,人到中年再喝酒,品味到的则是酒中的苦涩。

·而在李清照词中常出现的意象“黄花”,两首词中传递的意境也不同。

《醉花阴》中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字里行间透露着李清照那种得意的生活状态,宋人已经不再像唐朝那样以丰满为尚,清瘦成为女子追求的目标,作为一个幸福的少妇,李清照的“瘦”绝不是在抱怨生活条件恶劣,而是一种“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少轻狂;而到了《声声慢》中,“黄花”已经“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已经成为风烛残年的老者,一地堆积的落花,怎能不让人心中生起暮年之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