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课 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第3课《古诗两首》1课时教学设计(2)课件出示句子“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对诗句的明白得。

课件出示说明。

童子:小孩,那个地点指隐者的弟子。

言:回答说。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松树下,我询问了年少的童子(“你的师父去了哪里?”)。

他回答说:“师父差不多去山中采药了。

”(3)课件出示句子“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童子)还对我说,(他的师父)就在这座大山中,可山中云雾充满,不明白师父到底在什么地点。

师问:依照对诗句的明白得,你能想象出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吗?我们来表演一下。

话的意思。

引导学生依照字词的说明,翻译整个句子。

引导学生依照动物特点,回答问题。

翻译全诗的含义,再回答问题。

生举手回答自己明白的有关描写孩童趣事的古诗。

思的能力。

引导学生明白蝉是夏天的动物。

锤炼学生从诗的翻译中去提炼要紧内容。

考查同学们平常对古诗的积存。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2)课件出示句子“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课件出示说明欲:想要。

捕:捉。

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对诗句的明白得。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突然想要捕捉正在鸣叫的知了,就闭住嘴,静静地站住了。

3.分析古诗课件出示问题: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引导学生从蝉这种动物身上找到答案)生举手回答:夏季。

从哪里能够看出来?从“意欲捕鸣蝉”这句诗能够看出来。

有“鸣蝉”,说明蝉的叫声专门大专门响,只有夏天的时首诗都活了起来。

即学即测。

课堂练习说明下列词语。

振:振荡。

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云深:山上云雾缭绕的地点。

作业布置 1.背诵这两首古诗。

课后巩固。

2.明白得这两首古诗的诗意,并默写。

板书设计古诗两首说板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生字 含拼音组词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生字 含拼音组词

课名生字拼音1组词1组词21师恩难忘姥lǎo姥姥姥爷1师恩难忘炊chuī冒炊烟炊烟袅袅,无米之炊1师恩难忘歇xiē歇脚歇息,歇一下,歇斯底里1师恩难忘叨dāo念叨叨唠,唠叨1师恩难忘恍huǎng恍如恍惚,恍然大悟,恍若隔世1师恩难忘醒xǐng惊醒苏醒,醒悟,醒来,醒目,如梦初醒1师恩难忘滋zī滋润滋味,滋润,滋长,滋养,滋补1师恩难忘杖zhàng拐杖手杖,禅杖,擀面杖,拿刀动杖1师恩难忘捅tǒng捅咕碰,触动:纸真薄,一捅就破1师恩难忘拄zhǔ拄杖本义:支撑。

拄着拐棍走。

1师恩难忘诲huì教诲诲,说教也。

诲人不倦2陶校长的演讲否fǒu否则否认,否定,否决权,不置可否2陶校长的演讲锻duàn锻炼锻造,锻压,锻接,锻铁2陶校长的演讲炼liàn炼铁炼油,锤炼,炼丹,百炼成钢2陶校长的演讲垒lěi营垒对垒,垒墙,垒球,壁垒深严2陶校长的演讲德dé品德德育,德行,功德,德才兼备2陶校长的演讲需xū需要需求,急需,军需2陶校长的演讲励lì励志奖励,激励,勉励,励精图治2陶校长的演讲鞭biān鞭策鞭打,皮鞭,鞭炮,鞭长莫及2陶校长的演讲策cè策略决策,政策,策划,束手无策2陶校长的演讲堡bǎo堡垒城堡,桥头堡3古诗两首骑qí牧童骑黄牛骑马,骑兵,轻骑,骑虎难下3古诗两首振zhèn歌声振林樾振奋,振作,振臂一呼,振聋发聩3古诗两首蝉chán意欲扑鸣蝉蝉蜕,金蝉脱壳,噤若寒蝉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敞chǎng敞开敞亮,宽敞明亮,敞胸坦怀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芬fēn芬芳清芬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限xiàn无限限期,限制,局限,界限,权限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锦jǐn云锦锦标,锦旗,锦上添花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昏hūn黄昏昏暗,昏迷,昏乱,昏天黑地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耘yún耕耘除草:耘田,耘锄。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3、古诗两首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2课时。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之一教学要求:1.学会6个生字。

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生字。

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提示课题1.认生字。

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寻隐者遇2.释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

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

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

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二、自学课文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三、读诗句,认生字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

"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相机识字:言采药深(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言师/采药/去。

(感到失望)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云深/不知/处。

通州区第二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苏教版

通州区第二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苏教版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短诗采用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笔墨虽不多,却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我在教学中,觉得有如下两点需着重体会:一、体会诗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

“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

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

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

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

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

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

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

“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

有条件的教师,可依照诗句将松、童子、“我”所在的环境,以彩粉、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来,与全诗对照,以达到诗情和画意完美的统一。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内容一、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背诵内容1.师恩难忘赞美老师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赞美老师的成语:诲人不倦含辛茹苦无微不至2.陶校长的演讲如果我们每天都这样的问问自己,这样地激励和鞭策自己,我们就一定能在身体健康、学问进修、工作效能、道德品德各方面有长足的进步。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寻隐者不遇所见松下问童子,牧童骑黄牛,言师采药去。

(言:说)歌声振林樾。

(振:震荡)只在此山中,(此:这)意欲捕鸣蝉,(意欲:心想)云深不知处。

(处:地方)忽然闭口立。

(立:站立)——唐•贾岛——清•袁枚P21诵读与欣赏:题秋江独钓图(清王士禛)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与“风”有关的古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

鸣禽、野花要和你们联欢,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

祖国的山水要和你们相聚,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

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去吧,天空会撒开片片云锦,给你们送去明媚的早晨。

去吧,大地会吹来阵阵微风,给你们留下愉快的黄昏。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5.装满昆虫的衣袋6.变色龙线索: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7.金蝉脱壳第4自然段:开始脱壳了!蝉虫整个身体来回地抽搐了几下,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蝉背露出来了。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词语解释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词语解释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词语解释第一课《师恩难忘》1、娓娓动听:形容说话婉转生动,使人爱听。

2、身临其境:亲身来到某种境地(体验感受)3、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4、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文章等)。

引:引到。

胜,美好。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形容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树:培植,培养。

6、滋润:本文中指不断增加知识的养分。

7、教诲:教训,教导。

第二课《陶校长的演讲》1、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2、坚忍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

韧:柔软而结实。

第三课《古诗两首》1、不知处:不知道在那个地方。

2、振:震荡。

3、林樾:林中成荫的地方。

樾:树荫。

4、意欲:心想。

第四课《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1、芬芳:气味香。

2、沃野:肥沃的土地。

3、温馨:温和芬芳;温暖。

4、饱览:充分的看;尽情地观赏。

5、胸襟:抱负;气量。

6、明媚:鲜明可爱。

第五课《装满昆虫的衣袋》1、鼓鼓囊囊:形容口袋、包裹等被填塞得凸起的样子。

2、满载而归:形容收获极丰富。

3、兴致勃勃:形容兴趣很浓厚。

第六课《变色龙》1、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

2、凶相毕露:凶恶的相貌完全暴露。

毕:全;完全。

3、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4、迅雷不及掩耳:比喻动作或事件突然而来,使人来不及防备。

形容速度非常快。

5、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6、端详:仔细地看。

7、窥探:暗中察看。

8、伺机:窥伺时机。

第七课《金蝉脱壳》1、金蝉脱壳:比喻用计脱逃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2、枝繁叶茂:树木的枝叶繁密茂盛。

3、聚精会神: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

4、依依不舍:形容留念,不忍分离。

5、五彩缤纷:形容色彩繁多艳丽。

6、搜索:仔细寻找。

7、协调:配合得适当。

第八课《成语故事》1、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

2、张口结舌: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或害怕。

3、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单元-3古诗两首-第2课时-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单元-3古诗两首-第2课时-苏教版

3 古诗两首第课时1.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涵美。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涵美。

同学们,我们在以前学过《小儿垂钓》,谁来背给大家听听?这是写什么的古诗?(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

)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

今天,我们将用上节课所学的读诗句、想画面等方法再来学习一首体现乡村儿童的古诗——《所见》。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以复习的方式引入,通过对以前所学古诗的回忆和背诵,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

一、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释题:所“见”是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这首诗是清代大诗人袁枚写的,诗里写的内容都是诗人袁枚亲眼所看见的。

(出示袁枚及诗)2.自由读读诗,看看袁枚都看见了什么,圈出没学过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读)3.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读生字、词。

随机进行正音和生字的认读。

(2)师:蝉是什么?什么季节会叫个不停?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

夏天的时候,蝉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边读边感悟诗意。

(比赛读、一齐读等)4.古诗朗读完了,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词语好吗?(教师出示:欲、林樾、捕、鸣;学生交流回答)预设:樾:树阴。

“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捕:捉。

鸣:叫。

5.谁能结合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二、精读古诗,体会诗意。

1.品读体悟第一、二句——牧童行歌图。

(1)观察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图?(牧童骑黄牛——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

)牧童在牛背上做什么?(歌声振林樾——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

诗人情绪变化:
满怀期望——感到失望——一线希望—— 彻底失望
艺术特点: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
语言清新、平白。
寻隐者不遇
同学们,你们会背这首诗了 吗?比一比谁背得快。
演一演,情景对话 诗人:小朋友,你的师父在 吗 童子:我的师傅采药去了。 诗人:那你知道他去哪里采 药了吗 童子:就在这座山中。
诗人:山中具体什么位置呢。
(1)知诗人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还俗后, 参加进士考试。由于出身卑微, 未被录取,便作诗讽刺挖苦科举 考试,被当时人称为举场的“十 恶”。贾岛作诗,又以苦思苦吟 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推敲 诗中的字眼而茶饭不思,是中唐 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他所写的诗 歌缺乏社会内容,情调凄苦,间 有清新之作,著有《长江集》10 卷。
四、悟诗情
牧 童 骑 黄 牛 , 歌 声 振 林 樾 。
问题:
( 动)态
地点在哪里? 林樾 骑黄牛 从哪里可以看出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情? 歌声 传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 ______
主人公是谁?牧童
因果关系
意 欲 捕 鸣 蝉 , 忽 然 闭 口 立 。
( 静 )态
从哪里看出牧童想抓住蝉的决心?闭口立
童子:山中云雾迷蒙,我也 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小结
这首诗记叙了: (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 课文主要写了( 诗人 )与( 孔子 ) 的问答,体现了隐者( 高洁 )的性格以及 诗人对他的( 仰慕 )。 诗中涉及的人物有( 诗人、童子、隐者 )。 本诗的写作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 )。
一、知诗人
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加快步伐,走到童子的身边,和蔼地问:“孩子,你知道你师傅去哪儿了吗?”
童子说:“先生,我师傅上山上采药去了。”
我的心一下子就空落落的,又迫切地追问:“那你可知你师傅上哪儿采药去了?”童子思索 了片刻,手指山间,答曰:“就在这座山里。”
想到来时路上艰险,若此行见不到这位隐士,我不禁怅然。“孩子,能不能麻烦你带我去找 他?”
贾岛
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一读 领诗风
你能读得准吗? 你能读出诗的韵味来吗?
二读 会诗意
这首诗说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 会诗意
谁问?问了什么? 谁答?答了什么?
季节: 诗人的所子:我师傅采药去了。 诗人:你师傅上哪儿采药去了?
童子:就在这座山里。
诗人:你能带我去找他吗?
童子:不行啊,山中云雾缭绕,
我也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
三读 品诗情
读出作者心情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满怀希望 一线希望
失望
彻底失望
四读 入诗境
试着描绘一幅山林景象
古诗两首
贾岛 字浪仙,又名瘦岛,唐代诗人。早年 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 唐文宗时任长江县(今四川蓬溪县)主簿, 故被称为“贾长江”。 贾岛与孟郊并称“郊寒岛瘦”,孟郊 人称“诗囚”,贾岛被称为“诗奴”。
贾岛
送无可上人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 境,多凄苦情味,被称为“苦吟诗人”。
童子耸了耸肩膀,“先生,山高路险,云雾缭绕,我也不知师傅到底在何处啊!”
我翘首遥望山顶,只见那儿云雾环绕,隐隐约约看见一个人影在晃动,却又马上消失在无边 无际的云雾之中„„
袁枚
清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 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 江杭州)人。 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合称 “乾隆三大家”。著有《小仓山 房集》、《随园诗话》。 倡导“性灵说”。
某日天朗气清,我来到仰慕已久的一位隐士定居之山麓下。拾级而上,只见山间空气清洌, 微风拂动,泥土芬芳;林深叶茂,草木葱茏,百花竞放;鸟鸣啁啾,婉转吟唱,呼朋引伴。望山 上,薄雾渐浓,俯山下,溪水潺潺。阳光流泻而下,枝叶间影影绰绰。如此佳景,令人心旷神怡, 我不禁感叹,不愧是高人居所,如此清新雅致!我加快了脚步,在雾霭中寻找着隐士的身影。 突然,我眼前一亮,在一棵苍翠的松树下,一位童子正在专心致志地看着一本诗集,也许这 个儿童就是隐士的童子吧。
一读 领诗风
你能读得准吗? 你能读出诗的韵味来吗?
二读 会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二读 会诗意
三读 品诗情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牧童骑牛唱歌 歌声回荡林间 悠然自得,心情愉悦 牧童想捕蝉 蝉鸣不绝于耳 牧童静默站立
万籁俱寂 小心翼翼
惊奇、兴奋
四读 入诗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