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炭地 湿地中的碳汇之宝

泥炭地湿地中的碳汇之宝作者:海月

来源:《绿色中国·B》2022年第10期

湿地是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是气候变化的“缓冲器”。地球变暖主要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所致。那么,减少这些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减缓地球变暖的主要手段。湿地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作为温室气体的储存库、源和汇,湿地在缓解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湿地拥有卓越的碳汇能力。专家认为,湿地类型多样,包含了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它们在抵御极端天气,缓冲、减少洪涝灾害,缓解干旱,以及吸收、储存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湿地中的沼泽地特别是泥炭地储存了大量的碳,在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气温上升、海洋变暖、冰雪消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2018年,《湿地公约》各缔约国认识到湿地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商定了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管理泥炭地、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措施,以更好地借助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力量,来扭转气候变化。

湿地是如何实现碳汇的?湿地专家陈克林说:湿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随着根、茎、叶和果实的枯落,堆积在微生物活动相对较弱的湿地中,形成了动植物残存体和水所组成泥炭。由于泥炭水分过于饱和的厌氧特性,导致植物残体分解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十分缓慢,从而有效固定了植物残存体中的大部分碳。经过千万年的层层积累,最终形成厚度超过30公分的泥炭地。

科学研究表明,距今两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消退,森林慢慢生长之后,泥炭开始形成。目前,全球泥炭地占地球陆地面积3%,储存了陆地上1/3的碳,是全球森林碳储总量的两倍。“显而易见,以泥炭地为主的湿地是最高效的碳汇,在调节区域环境、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陈克林总结说。

“湿地虽然具有强大的储碳功能,但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湿地一旦遭到破坏,被安全封锁在土壤中的碳将被释放到大气中,湿地由碳汇转变成碳排放源,将加剧全球变暖进程。”陈克林发出警示。

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快速反应评估报告表明:泥炭地生物多样性丰富、调节能力强,是减缓气候变化成效最高的方式之一。这一重要的生态系统须引起我们的关注。为保证让全球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我们必须对泥炭地给予必要的保护。须立即采取行动,防止泥炭地进一步退化造成严重的环境,经济和社会后果;须积极推广并实施有关泥炭地管理和恢复的良好做法;当地社区须接受支持,通过实施传统的无损使用方法以及引入创新的管理方法,可持續地管理泥炭地。

何为泥炭地

泥炭地是湿地类型的一种,是一种沼泽。了解泥炭地,首先要了解湿地沼泽的形成和演替。

水分是湿地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常年处于过湿状态的地表,在长期缺氧条件下,土壤中矿物质的潜育化过程和有机质泥炭化过程作用下,形成了湿地。湿地生态系统是个动态系统,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不断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即从一个群落经过一系列的演变而成为另一个群落。许多短暂性群落经交替演替,直到相对稳定,其组成与结构不同于原来的群落。湿地生态系统的演替通常属于水生演替,形成沼泽的演替通常有3种。

初期多为富养苔草沼泽。随沼泽不断发育,泥炭藓的入侵,形成中养苔草、泥炭藓沼泽。此时沼泽化湖泊仍有静水层。在沼泽湖泊脱离地下水补给后,泥炭藓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藓丘,演变为贫养沼泽。水从丘顶部向四面流失。藓丘表面干燥,通气较好。此时一有条件,木本植物立即进入地段,形成木本沼泽。

森林沼泽由于泥炭持水量大,土壤及空气湿度增加,苔藓植物大金发藓和泥炭藓相继入侵,增加土壤湿度和酸度,为喜湿耐酸植物入侵提供条件。泥炭藓得以发展,在草丘间形成地被层,同时小灌木杜香和越橘生长,发展成中养沼泽。泥炭藓有特强吸水能力。泥炭藓不断加厚,有力地抑制了高等植物的生长。泥炭藓随之发展成藓丘,并掩住草丘,使沼泽表面升高,脱离地下水补给,演替为贫养沼泽。在此时沼泽中树木生长不良,盖度多小于40%,为少林或无林的泥炭藓沼泽。

草甸形成沼泽后,由于积水和空气湿度大,泥炭藓入侵形成中养苔草、泥炭藓沼泽。草本植物有灯心草、刺子莞等。泥炭藓发展形成藓丘,使沼泽地表面升高,形成贫养泥炭藓沼泽。这类沼泽可在长江中、下游,湖滨以及山地沟谷等低注地区形成。群落外貌绿色,层次不明显。由于地形、土质差异,组成种类也不同。建群种有苔草、灯心草等。

沼泽中的碳来自大气和水中,以及泥炭在有机物质的分解。沼泽中的碳循环是从植物光合作用开始的,所合成的部分碳水化合物经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产生二氧化碳,返回土壤和大气中。另一部分在植物残体通过泥炭化过程形成泥炭,在需氧性细菌作用下,泥炭中的有机物质被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参加生态系统碳素循环。在泥炭中的有机物质中含有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多糖类物质。葡萄糖在季节性积水沼泽的干季,经好氧性的微生物分解,最后产生二氧化碳、水。常年积水的沼泽中,葡萄糖经厌氧性细菌分解,首先形成有机酸和二氧化碳,最后释放出甲烷和氢气,二氧化碳为中间产物,部分返回大气。

泥炭地的起源通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湖盆、湖岸、河床等水域转化形成;另一类是由草甸、森林、永冻土区及潮间地带等陆域演化而来。不同条件下泥炭地形成的困难程度、方式及过程都有所不同。总体来说,陆域泥炭地的发育较水域更为广泛,其面积一般也较大,特别是在气候温和湿润地区更容易形成泥炭地。

典型的泥炭地就像浸透了水的深棕色“海绵”。它的形成不单要有适宜的水热条件,更需要漫长的时间。在低温环境下会表现为有空隙的冻土,能够保持水分,在干旱季节具有保水功能,有的泥炭地里的泥炭层可达几米深。通常,泥炭地的堆积速率每年不足1毫米,要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泥炭地需要历经数千万年之久。然而,要排干泥炭地却只需十几天的时间。泥炭地一旦被排干,其破坏将是不可逆的。

泥炭地是碳的巨型蓄水池,尽管泥炭地只占地球陆地表面的3%,它们却储存了5500亿吨碳,是全球森林碳储总量的2倍。温带和热带泥炭地是碳储量最高的湿地,其储存的碳总量约为540亿吨,占全部湿地碳储量的70%左右。例如若尔盖泥炭地总面积4900 平方公里,泥炭深度为0.3-8.8米,泥炭总量约在10-40亿吨之间。此外,沿海湿地和红树林也被认为是碳吸收最重要湿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的红树林沼泽湿地固定的碳是热带雨林的10倍。

泥炭地的生态作用

在地球上,有50%-70%的湿地地下蕴藏着泥炭。泥炭地里的土壤碳占据地球土壤有机碳的1/3,泥炭地里的淡水占全球陆地淡水的1/10,泥炭地是湿地中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

由于泥炭地具有土壤松软有弹性、有机质及腐殖酸含量高、植物纤维含量丰富、通气透水性好、持水能力强等特征,因此在自然生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除具有调节地区局部气候和河川径流、涵养水源、补给地下水、净化环境和防止土壤侵蚀等多种功效外。它是目前所有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碳累积速度最快、碳堆积量最大和碳密度最高的生态系统。

在泥炭地生态系统,那里的生物已经学会了在恶劣的条件下,努力制造初级生产物的能力。那里的湿地也有很多浮游生物和湿地野生动物,如蛙类等两栖动物、蛇类等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等。这些动物大多有冬眠的本领。在秋季它们努力聚集脂肪,然后在泥土中睡去,以便减少脂肪消耗,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天。同时,湿地也为大量候鸟迁徙提供了产卵和繁育后代的栖息地环境。泥炭沼泽是一种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因有生物腐烂而形成的酸性水和土壤才适合部分动植物生存,一旦积水被排空,湿地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

泥炭地除在所处区域自然生态平衡中具有积极生态效应外,由于泥炭的组成和性质,在农业、工业、医药、能源等领域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在农业方面,泥炭由于富含有机质和腐殖质以及多种营养元素,并有较大的持水与吸气性能以及代换性能,因此泥炭在农业上可用于制作各种腐殖酸类肥料、营养土等。在工业方面,由于泥炭含有半纤维素、纤维素等多种有用物质,可广泛应用于建筑、能源、化工等方面;从泥炭中提取腐殖质酸类物质,在工业方面也具有多种用途。在医药方面,在形成泥炭的植物中至少有百余种药用植物。它们死亡后,在形成泥炭过程中由于细菌、真菌、放线菌积极活动,产生多种抗生素、维生素等物质,所以可作为提取各类维生素和抗生素、生长刺激素、氨基酸、糖类等的原料。在能源方面,泥炭作为燃料使用历史悠久。由于泥炭具有含硫低、对空气污染小等优点,所以在能源短缺情况下,其可作为燃料使用。

人类对泥炭地的利用已有几个世纪。上个世纪以前,泥炭地被作为燃料、食物的来源和动物的庇护所加以利用,虽遭到了部分破坏,但绝大部分地区都因未受人类影响而完整地保存下来。可是情况却在20世纪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住房、能源和农业用地的大量需求,增加了对天然湿地的开发,致使全球泥炭地总量急剧下降。据了解,截至目前,西欧约有90%以上的泥炭地已经丧失,其中,荷兰已破坏殆尽。而全球大约有500万公顷泥炭地被开采用于燃料和园艺、3000万公顷用于林业和农业。

在追寻地球碳踪迹的过程中,科学家发现,如果温度升高、降雨减少或土地管理措施不当引起湿地土壤变化,湿地固定碳的功能将大大减弱或消失,湿地将由“碳汇”变成“碳源”。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将湿地中的水排干,由于水分的流失,地温将升高,湿地分解碳的速度将加快,贮存在湿地中的碳,将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释放出来。科学家做过计算,假使将全球沼泽湿地的水全部排干,贮存在湿地中的碳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逃逸,逃逸的数量相当于目前森林砍伐和矿物燃料燃烧排放总量的35%~50%。这意味着温室气体将比目前增加40%左右,将大大加剧全球气候变化的速度。

鉴于泥炭地的重要作用和总量下降的现实,专家呼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以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泥炭地。

保护泥炭地应对气候变化

泥炭是泥炭沼泽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泥炭沼泽的丧失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巨大损失,还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大量燃烧泥炭还会对公共卫生和当地经济与社会的環境造成损失。因此,国际社会的生态学者呼吁从北极到热带,从高山到大海,在全球范围对泥炭沼泽进行保护,开展泥炭地的可持续性管理。开展对于泥炭湿地进行本底调查,摸清家底、进行评估和开展监测活动,并在社会建立对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管控机制,制定保护的优先行动计划。

2002年6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启动了湿地生态系统和热带泥炭沼泽森林恢复项目。这个项目的目标是持续5年,试图汇集世界各国政府和各种非政府组织共同努力恢复泥炭沼泽。2002年11月,国际泥炭地和国际沼泽保护组织发布了关于“明智地使用泥炭和泥炭地背景和原则报告”,对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泥炭地的决策框架和指导方针做出明确阐述。出版该报告的目的是通过出版物建立一种机制,以促进全球泥炭地遗产的合理利用与科学保护,确保明智和可持续利用全球泥炭地。

在2008年6月,国际泥炭地和国际沼泽保护组织出版了《泥炭地和气候变化》一书,综合了以前研究工作的相关知识。2010年,这个组织又发布了“负责任的泥炭地管理战略”报告,以便帮助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对泥炭地管理、利用进行科学决策。

作为泥炭地有机碳储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公约缔约方之一,我国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开展泥炭地保护管理视作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近年来已在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了《湿地保护管理条例》《泥炭资源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保护政策。2021年1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自2022年6月1日起施行。自此我国的湿地保护修复进入了法制化新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对泥炭沼泽湿地的保护和修复专门作出具体规定。第二章第32条指出,泥炭沼泽湿地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泥炭沼泽湿地保护专项规划,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泥炭沼泽湿地。符合重要湿地标准的泥炭沼泽湿地,应当列入重要湿地名录。禁止在泥炭沼泽湿地擅自开采泥炭和地下水,禁止将泥炭沼泽湿地蓄水向外排放,因防灾减灾需要的除外。第三章第38条指出,泥炭沼泽湿地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因地制宜,组织对退化泥炭沼泽湿地进行修复,并根据泥炭沼泽湿地的类型、发育状况和退化程度等,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

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中国用实际行动实现了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30年来,中国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1/5人口对湿地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种需求,湿地保护率已超过50%,书写了湿地与人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着泥炭沼泽湿地保护修复的动人传奇。

湿地生态学复习资料

湿地生态学 CH1 总论 1.湿地之神——丹顶鹤。 2.中国“荷都”——微山湖红荷湿地。 3.湿地公约于1971年在伊朗小城拉姆萨尔(Ramsar)签订。每年的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 4.湿地: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5水是湿地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 6.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物种的基因库或生物超市。 7.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 (一)经济效益——单位面积湿地生产力最高: (1)高生产力(食物、药材、工业原料);(2)水资源丰富(居民、工业、农业用水来源);(3)泥炭(燃料、泥炭浴疗、生物肥)。 (二)社会效益:(光观与旅游、教育与科研价值) (三)生态效益:(1)大气(调节气候、调节空气、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泥炭起着碳库的作用)(2)水——“自然之肾”,“地球之肾”功能。(污水处理、水体净化,平衡补给地下水、调蓄水量、保岸护堤)(3)防止土壤酸化(4)生物(物种的基因库) 8.湿地存在的问题。 (1)盲目开垦和改造(2)湿地水资源不合理利用(3)泥沙淤积(4)污染(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等)(5)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的破坏给依托湿地的生物带来了灭顶之灾。)9.保护对策:(1)加强宣传,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2)制定湿地保护开发利用规划(3)加强湿地的研究(4)完善湿地法规(5)建立自然保护区(6)湿地公园(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都可以称为“湿地公园”。) CH2 湿地类型 拉姆萨(Ramsar)公约分类系统中湿地类型:滨海湿地,内陆湿地,人工湿地 1.滨海湿地的类型:浅海水域,潮下水生层,珊瑚礁,岩石性海岸,潮间沙石海滩,潮间淤泥海滩,潮间盐沼湿地,红树林沼泽,海岸咸水湖,海岸淡水湖,河口水域,三角洲湿地。 ⑴红树林:红树植物的树皮内大多含有丰富的单宁酸,遇空气容易氧化成红色。 ·红树林的生态适应性:①叶片旱生形态结构:叶肥厚、革质化、有茸毛,表皮光亮。②叶片高渗透压:细胞内渗透压通常达30-大气压(一般的陆生植物只有5-10个大气压)③泌盐现象:植物具有可排出多余盐分的分泌腺体,叶片则为光亮的革质,利于反射阳光,减少水分蒸发。④胎生现象(名词解释):红树林中的很多植物的种子还没有离开母体的时候就已经在果实中开始萌发,长成棒状的胚轴。 ⑵珊瑚礁(名词解释):珊瑚礁是一类生物海岸类型,由珊瑚虫的遗骸夹杂其他各种造礁(如钙质藻类等)和附礁(如软体动物、软珊瑚、海葵和有孔虫等)生物遗体,经过地质年代的作用形成的,其基本成分是碳酸钙。 ⑶河口沙洲湿地:是一类特殊的盐沼湿地,主要在大河高浊度河口,凭借径流的大量水沙输出,于海岸潮汐能较小的区域发育而成。 (4)岩石离岛:海岛是四周被海水包围,高潮时露出海面的陆地。 2.内陆湿地类型: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泥炭湿地,淡水林泽,湿草甸 ⑴湖泊湿地:是湖泊的一部分,但两者并不等同。是发育在湖泊边缘,也就是在枯水期水深2m以浅的部分,并且总面积不低于8hm2 。

泥炭地 湿地中的碳汇之宝

泥炭地湿地中的碳汇之宝作者:海月 来源:《绿色中国·B》2022年第10期

湿地是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是气候变化的“缓冲器”。地球变暖主要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所致。那么,减少这些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减缓地球变暖的主要手段。湿地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作为温室气体的储存库、源和汇,湿地在缓解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湿地拥有卓越的碳汇能力。专家认为,湿地类型多样,包含了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它们在抵御极端天气,缓冲、减少洪涝灾害,缓解干旱,以及吸收、储存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湿地中的沼泽地特别是泥炭地储存了大量的碳,在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气温上升、海洋变暖、冰雪消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2018年,《湿地公约》各缔约国认识到湿地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商定了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管理泥炭地、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措施,以更好地借助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力量,来扭转气候变化。 湿地是如何实现碳汇的?湿地专家陈克林说:湿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随着根、茎、叶和果实的枯落,堆积在微生物活动相对较弱的湿地中,形成了动植物残存体和水所组成泥炭。由于泥炭水分过于饱和的厌氧特性,导致植物残体分解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十分缓慢,从而有效固定了植物残存体中的大部分碳。经过千万年的层层积累,最终形成厚度超过30公分的泥炭地。

科学研究表明,距今两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消退,森林慢慢生长之后,泥炭开始形成。目前,全球泥炭地占地球陆地面积3%,储存了陆地上1/3的碳,是全球森林碳储总量的两倍。“显而易见,以泥炭地为主的湿地是最高效的碳汇,在调节区域环境、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陈克林总结说。 “湿地虽然具有强大的储碳功能,但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湿地一旦遭到破坏,被安全封锁在土壤中的碳将被释放到大气中,湿地由碳汇转变成碳排放源,将加剧全球变暖进程。”陈克林发出警示。 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快速反应评估报告表明:泥炭地生物多样性丰富、调节能力强,是减缓气候变化成效最高的方式之一。这一重要的生态系统须引起我们的关注。为保证让全球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我们必须对泥炭地给予必要的保护。须立即采取行动,防止泥炭地进一步退化造成严重的环境,经济和社会后果;须积极推广并实施有关泥炭地管理和恢复的良好做法;当地社区须接受支持,通过实施传统的无损使用方法以及引入创新的管理方法,可持續地管理泥炭地。 何为泥炭地 泥炭地是湿地类型的一种,是一种沼泽。了解泥炭地,首先要了解湿地沼泽的形成和演替。 水分是湿地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常年处于过湿状态的地表,在长期缺氧条件下,土壤中矿物质的潜育化过程和有机质泥炭化过程作用下,形成了湿地。湿地生态系统是个动态系统,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不断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即从一个群落经过一系列的演变而成为另一个群落。许多短暂性群落经交替演替,直到相对稳定,其组成与结构不同于原来的群落。湿地生态系统的演替通常属于水生演替,形成沼泽的演替通常有3种。 初期多为富养苔草沼泽。随沼泽不断发育,泥炭藓的入侵,形成中养苔草、泥炭藓沼泽。此时沼泽化湖泊仍有静水层。在沼泽湖泊脱离地下水补给后,泥炭藓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藓丘,演变为贫养沼泽。水从丘顶部向四面流失。藓丘表面干燥,通气较好。此时一有条件,木本植物立即进入地段,形成木本沼泽。 森林沼泽由于泥炭持水量大,土壤及空气湿度增加,苔藓植物大金发藓和泥炭藓相继入侵,增加土壤湿度和酸度,为喜湿耐酸植物入侵提供条件。泥炭藓得以发展,在草丘间形成地被层,同时小灌木杜香和越橘生长,发展成中养沼泽。泥炭藓有特强吸水能力。泥炭藓不断加厚,有力地抑制了高等植物的生长。泥炭藓随之发展成藓丘,并掩住草丘,使沼泽表面升高,脱离地下水补给,演替为贫养沼泽。在此时沼泽中树木生长不良,盖度多小于40%,为少林或无林的泥炭藓沼泽。

湿地的功能与价值

湿地的功能与价值 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或暂时的静水或流水、淡水或微咸水及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水区。此外,湿地还包括邻近水体的河流、湖泊沿岸、沿海区域,以及位于湿地内岛屿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洋水体。因此,所有季节性或常年积水地带,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洪泛平原、河口三角洲、滩涂、珊瑚礁、红树林、盐沼、低潮时水深少于6米的海岸带以及水稻田、鱼塘、盐田、水库和运河等,均属于湿地范畴。 湿地具有特殊的界面系统 湿地是水、陆两种界面交互延伸的一定区域,是水域和陆地过渡形态的自然体。湿地处于大气系统、陆地系统与水体系统的界面交合处,存在联结各界面的水体一陆地一植被一大气界面系统。 (1)湿地具有特殊的景观特征 湿地生态系统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湿地按照地貌特征可以分为滨海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按照水文特征又可将自然湿地分为浅海水域、珊瑚礁和潮下水生层等29类,人工湿地12类。湿地具有明显的植被、土壤、水位和盐度的梯度变化、斑块变化、时间变化的特征,其中水位、水流,如泛滥、潮汐、洪枯等都是有规律、有频率地变动,这些周期性的变化造成了湿地生态系统在景观上的周期性变化。 (2)湿地具有特殊的生物类群 湿地生态系统所处的独特的水文、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所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环境为丰富多彩的动植物群落提供了复杂而完备的特殊生境。不同湿地生态系统类型有:沼泽植物、盐沼植物、红树植物(胎生)、浮游植物、挺生植物、底栖植物、厌氧微生物;水禽、涉禽、海岸鸟、鱼、虾、贝、蟹、两栖、爬行动物等。由于湿地物种种类异常丰富,又有非常高的生物生产力,所以湿地生物之间形成了复杂食物链、食物网。 (3)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不仅包括为人类所提供的食物、医药及其他工农业生产的原料,更重要的是支撑与维持了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水文循环,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 (4)维持生物多样性 由于湿地处于水陆交互作用的区域,它仅占地球表面面积的6%,却为世界上20%的生物提供了生境。湿地是许多珍稀濒危物特别是濒危珍稀水禽所必须的栖息、迁徙、越冬和繁殖的场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我国湿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5%,但却为约50%的珍稀鸟类提供栖息场所。 在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同时,湿地还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库,不仅维持了野生物种种群的延续、进化,而且为改善经济物种提供了基因材料。袁隆平院士利用海南湿地的野生稻资源,通过杂交培育的水稻新品种具备高产、优质、抗病等特性。

森林碳汇与湿地碳汇

森林碳储量:就是碳元素在森林的储备量。换句话说就是说地森林碳元素的质量或物质的量是多少。 程鹏飞文章指出,森林生态系统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主体,维持着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碳库的86%以上和土壤碳库的73%,每年所固定的有机碳量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量的2/3.森林每年光合作用固定的碳相当于人类活动所释放碳量的10倍之多,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库主要指森林土壤中1m以上的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库的碳含量约是植被碳含量的2~3倍。 碳密度:单位面积的碳储量。 林清山文章指出,从中国森林碳密度的状况看,全国森林平均植被碳密度介于35-39Mg/hm2(35-39t/hm2)之间,方精云则认为介于42-50 Mg/hm2(42-50 t/hm2)之间,都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86.00 Mg/hm2(86.00t/hm2)。 马正锐研究六盘山林区认为:华北落叶松、油松、华山松和辽东栎林植被与枯落物总碳储量分别是29.87 t/hm2、58.06 t/hm2、48.5 t/hm2和43.95 t/hm2。在空间分配上,呈现的特征为:乔木层>枯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林地生态系统中碳密度:土壤层>植被层>枯落层,在森林碳循环中起重要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山东立木平均碳储量为10.59 t·hm-2(不含5厘米以下乔木、灌木、草)。针叶林、针阔混生林、阔叶林立木碳密度分别为6.73 t·hm-2、11.84 t·hm-2和11.18 t·hm-2。其中,以柳树的立木碳密度最大,为24.94 t·hm-2,其次为阔叶混生林,为15.46 t·hm-2,其他硬阔林类最小,为2.28 t·hm-2。 刘子刚研究全球湿地中植被碳密度43 t·hm-2,北方森林植被碳密

高三地理湿地知识点

高三地理湿地知识点 湿地是指地表水深度较浅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常年湿润或周期性湿润,并且具有丰富的湿地植被和特殊的生态环境。湿地是地球上最丰富、最生态多样的生态系统之一。下面将介绍湿地的定义、分类、特征、保护及湿地对环境的重要作用。 一、湿地的定义 湿地是指地表水深度较浅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通常在全年或者季节性地含有水分。湿地的类型包括沼泽、河口、湖泊、泥炭地、沿海湿地等。湿地是一个包括地表和地下水的生态系统,是陆地上一种特殊的地带。 二、湿地的分类 湿地通常可以分为淡水湿地和咸水湿地两大类。 1. 淡水湿地:淡水湿地包括沼泽、河流、湖泊、泥炭地等。沼泽是指地下水位较高,并且有适宜的生长条件,具有大量湿地植被生长的地区。河流和湖泊是水流流经和蓄积而成的湿地类型,泥炭地则是由部分不完全腐烂的湿地植被构成。 2. 咸水湿地:咸水湿地主要包括沿海湿地和河口湿地。沿海湿地分布在沿海地带,由海水侵蚀形成的湿地,常年受到潮汐的影

响。河口湿地则是河流流入海洋时形成的湿地,受到淡水和海水的交汇影响,生态系统十分丰富。 三、湿地的特征 湿地具有以下特征: 1. 多水位:湿地地表水位相对较高,或者地下水位高,常年或者季节性存在水分。 2. 富含湿地植被:湿地环境适宜植物生长,因此湿地内富含各类湿地植被,如亚热带红树林、芦苇荡等。 3. 生态多样性:湿地生态系统中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各类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 4. 自净能力:湿地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可以吸收、分解或转化大量的有机物和污染物质,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净化效果。 四、湿地的保护 湿地是地球上珍贵的自然资源,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保护湿地,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法律保护:各国制定湿地保护法规和政策,确保湿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湿地碳汇分类

湿地碳汇分类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湿地碳汇是指湿地通过吸收和储存大量的碳,对缓解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起到积极作用。根据湿地碳汇的类型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三类:沼泽湿地碳汇、海岸湿地碳汇和人工湿地碳汇。 沼泽湿地碳汇是最重要的湿地碳汇之一。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区,包括泥炭沼泽、沼泽草甸和湿地森林等。这些湿地具有丰富的有机质,由于缺氧环境下的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导致有机质长期积累。沼泽湿地的有机质主要来自于湿地植物的残体和根系,其中含有大量的碳。研究表明,沼泽湿地碳储量比全球森林碳储量还要高。通过保护和恢复沼泽湿地,可以增加湿地碳汇,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对缓解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海岸湿地碳汇是指位于海岸线附近的湿地,包括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这些湿地具有特殊的盐碱环境,适合盐生植物的生长。海岸湿地植被的生长速度较快,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此外,海岸湿地还能够吸收和储存来自陆地和海洋的有机碳,形成稳定的碳汇。研究表明,海岸湿地碳储量比陆地上的森林碳储量还要高。保护和恢复海岸湿地不仅可以增加湿地碳汇,还可以保护海岸线,减少风暴潮和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人工湿地碳汇是指人类通过人工手段创造的湿地,包括人工湿地、

河流湿地修复和水稻田等。人工湿地碳汇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湿地植被的生长和有机物的积累。人工湿地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净碳吸收能力,能够吸收和储存大量的碳。此外,人工湿地还能够净化水体,改善水质。因此,人工湿地不仅可以增加湿地碳汇,还可以提供生态服务和水资源管理。 湿地碳汇的保护和恢复对于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和国际组织应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项目,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社会参与。此外,科研人员还应加强湿地碳储量的监测和评估,提高湿地碳汇的管理和利用效率。通过共同努力,可以更好地保护湿地碳汇,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湿地碳汇标准

湿地碳汇标准是指在湿地保护和恢复过程中,对于湿地生态系统所吸收和储存的二氧化碳进行计量、监测、验证和认证,并据此制定的规范化标准。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其具有显著的生态服务功能,如水文调节、水净化、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同时,湿地生态系统也是重要的碳汇库之一,其吸收和储存的大量二氧化碳对于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因此,建立湿地碳汇标准,有助于推动湿地保护和恢复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一、湿地碳汇计量和监测 湿地碳汇计量和监测是湿地碳汇标准的重要基础,是确定湿地生态系统吸收和储存的二氧化碳量的关键环节。湿地碳汇计量和监测应当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确定监测点位和监测周期。监测点位应当覆盖不同类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泥炭沼泽、河流湿地、海岸湿地等。监测周期应当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季节性变化和长期趋势。 2. 确定监测指标和方法。监测指标包括湿地生态系统所吸收和储存的二氧化碳量、碳汇容量等。监测方法应当采用国际通行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如地面观测、遥感监测等。 3. 完成数据处理和分析。对于监测获得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标准化处理,并根据监测数据进行模型估算和分析,以确定湿地生态系统的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量以及碳汇容量等。 二、湿地碳汇验证和认证 湿地碳汇验证和认证是湿地碳汇标准的核心内容,是保证湿地碳汇项目正确、可靠和具有可持续性的基础。湿地碳汇验证和认证应当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适用国际通行的认证机构进行,包

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确定验证和认证机构。验证和认证机构应当具有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碳汇项目验证和认证经验,并符合国家相关认证机构的资质要求。 2. 完成验证和认证程序。验证和认证程序应当包括项目申请、项目审核、验证和认证报告编制等环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流程和时间。 3. 完成验证和认证报告。验证和认证报告应当由认证机构根据湿地碳汇计量和监测数据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编制,对湿地碳汇项目的减排效果、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等进行评估和分析,并对其结果进行验证和认证。 三、湿地碳汇管理 湿地碳汇管理是湿地碳汇标准的重要内容,是保障湿地碳汇项目实施和管理的基础。湿地碳汇管理应当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充分考虑项目的可持续性和长期发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制定管理计划和方案。管理计划和方案应当包括项目设计、实施、监测、验证和认证等全过程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2. 确定责任主体和合作伙伴。湿地碳汇项目应当明确责任主体和合作伙伴,根据职责分工和合同约定,共同推动项目的实施和管理。 3. 完成报告和信息公开。湿地碳汇项目应当按照要求及时完成项目报告和信息公开,对外界进行透明的沟通和回应,并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估。

泥炭腐化度与二氧化碳的关系

泥炭腐化度与二氧化碳的关系 一、引言 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它能够吸收地球表面向外散发的热量,使得地球的温度升高。而泥炭是一种生物质材料,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是一个重要的碳汇。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泥炭腐化度不断提高,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因此,深入研究泥炭腐化度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什么是泥炭腐化度 泥炭是由于植物残体在缺氧条件下经过长时间压缩而形成的一种有机质。而泥炭腐化度则表示了泥炭中有机质分解程度的大小。通常情况下,泥炭腐化度越高,则其中有机质分解程度越大。 三、什么是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的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并且在人类活动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球表面向外散发的热量,导致地球温度升高。 四、泥炭腐化度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 泥炭腐化度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泥炭中有机

质分解程度的增加,其中的碳会逐渐转化为二氧化碳,并释放到大气中。因此,泥炭腐化度越高,则其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就越大。 五、影响泥炭腐化度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因素 1. 气候条件。湿润的环境有利于植物生长和死亡后有机质在缺氧条件 下形成泥炭,而干旱则会导致植物生长不良,从而影响泥炭形成。 2. 土壤水分和营养。土壤水分和营养对植物生长和死亡后有机质分解 过程均有重要影响。 3. 土壤pH值。酸性土壤可以促进微生物活动,从而加速有机质分解 过程。 4.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泥炭腐化度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主要体 现在泥炭的开采和垦殖等方面。 六、泥炭腐化度与二氧化碳排放的意义 1. 泥炭是一个重要的碳汇,它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储存 起来。因此,深入研究泥炭腐化度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可以帮 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碳循环过程,并为全球碳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泥炭腐化度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因此,控制泥炭 腐化度也就意味着减少了其中所含有机质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进程。 3. 深入了解泥炭腐化度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我们更好 地开展泥炭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碳循环知识:碳循环与沼泽地生态系统保护

碳循环知识:碳循环与沼泽地生态系统保护碳循环是指地球上碳元素在不同物质之间流动的过程。它是地球 上生命存在的基础之一,同时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中扮演着重要 的角色。沼泽地生态系统是碳循环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全 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因素。本文将探讨碳循环与沼泽地生态系统保护 的关系。 沼泽地生态系统的碳存储 沼泽地生态系统是指由湿地、沼泽、泥炭地等组成的特殊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沼泽地生态系统通过生物化学反应,将大量的碳固定在土地、植被和 水中,同时也吸收和排放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据估计,全球超过20%的土壤碳储存在沼泽地生态系统中。 沼泽地生态系统的独特环境条件使其成为碳的存储和固定区域。 沼泽地的低氧、高湿和酸性环境,使得死亡的植被和动物无法完全腐烂,而是在沼泽地的底部缓慢转化为腐殖质。同时,沼泽地上的植物

也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其体内,进而将碳储 存在土地中。这些过程使得沼泽地生态系统成为重要的生态碳汇。 碳循环与沼泽地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沼泽地生态系统作为碳存储区和吸收二氧化碳的区域,对碳循环 至关重要。它不仅是重要的生态碳汇,而且也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 成部分。例如,当植物固定了大量的碳后,叶子和树干等有机物质会 腐烂并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在许多沼泽地生态系统中,死亡的植 被和动物会转化为腐殖质,从而储存碳,并缓慢释放二氧化碳和甲烷。这些过程体现了沼泽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 沼泽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对碳循环的影响 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下,沼泽地生态系统面临着破坏的 危险。沼泽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会导致大量的碳释放,不仅会加剧全球 气候变化,也会破坏地球上碳循环的平衡。沼泽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有 很多原因,其中包括人类的干扰,包括沼泽地的填埋、排水和开发。 特别是在一些地区,例如东南亚和中国的南部地区,人类活动对沼泽 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尤为明显。

全球气候变化对泥炭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与适应策略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对泥炭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与适 应策略研究 泥炭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主要由泥炭层组成,泥炭层是由未完全分解的有机物质形成的。泥炭地广泛分布于全球,包括北极、亚北极、温带和亚热带等不同的气候区域。泥炭地对全球碳储量的贡献非常重要,它们储存了全球土壤碳汇的三分之一以上,并且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全球气候变化对泥炭地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高气温、干旱、洪水和风暴等极端气候事件越来越频繁,这些事件对泥炭地的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将阐述全球气候变化对泥炭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探讨适应策略。 一、气候变化对泥炭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1. 湿度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泥炭地湿度的变化。一方面,气温升高导致泥炭地中蒸发作用增强,水分蒸发速度加快,从而导致泥炭地湿度下降。另一方面,降水量的变化也对泥炭地湿度产生影响,干旱天气造成湿度降低,洪水天气造成湿度增加。 2. 生物多样性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泥炭地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泥炭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相对稳定,但气候变化对泥炭地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会导致原有的生物种类减少或灭绝,并引进新的物种,从而对泥炭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3. 碳储量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泥炭地碳储量的变化。泥炭地是一种重要的碳汇,其碳储量非常重要。然而,气候变化对泥炭地的影响会导致泥炭地碳储量的变化,严重影响全球碳循环系统。

二、适应策略 1. 提高泥炭地的适应能力 提高泥炭地的适应能力是解决气候变化对泥炭地生态系统影响的关键。可以通 过适当的管理方式和措施来提高泥炭地的适应能力。 例如,根据泥炭地的特点和气候变化的特点,调整泥炭地的管理方式,采取适 当的不利环境的保护措施,例如抑制泥炭层和表层土壤的氧气进入,适度控制水位、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2. 加强泥炭地的保护和管理 加强泥炭地的保护和管理是实现适应能力提升的一项重要措施。可以建立泥炭 地保护和管理系统,包括监测、保护、调控和科学评估等。 例如,制定泥炭地管理和保护计划,包括减少泥炭地开发和利用,保护泥炭地 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监测和评估泥炭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等措施。 3. 推广可持续发展 推广可持续发展也是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可以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 泥炭地生态系统的认识和重要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 例如,利用媒体资源和宣传渠道,展示泥炭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重要性,提高 公众对泥炭地的认识和关注。同时,加强科学研究,开展泥炭地生态系统评估和监测工作,为推广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结论 全球气候变化对泥炭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加大泥炭地管理和保护、 提高泥炭地适应能力、推广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泥炭地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的关键。为保护泥炭地生态系统,减轻气候变化对泥炭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需加强政策支持

湿地碳汇调查报告

湿地碳汇调查报告 湿地是指水体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是自然界中独特而宝贵的生态系统。湿地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还承载着丰富的碳储量,被称为湿地碳汇。为了探究湿地碳汇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一次湿地碳汇调查。 调查的研究区域位于某湿地保护区内,该区域因其丰富的湿地资源而备受关注。我们在调查中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野外实地考察、取样分析和数据统计等。 我们对研究区域的湿地类型进行了详细的调查。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我们发现该区域包括沼泽湿地、河流湿地和湖泊湿地等多种类型。这些湿地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对于碳储存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接着,我们进行了湿地土壤的取样分析。通过对土壤样本的收集和实验室分析,我们得出了湿地碳储量的数据。结果显示,研究区域的湿地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碳,其中沼泽湿地的碳储量最高,其次是河流湿地和湖泊湿地。这表明湿地碳汇在碳循环和气候调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探究湿地碳汇的影响因素时,我们关注了湿地的植被状况和水质状况。通过对植被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植被的种类和覆盖度对湿地碳储量有着重要影响。植被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并将其固定在植物体内,进而贡献给湿地的碳汇。而水质状况则与湿地的氧化还原环境有关,对湿地碳储存和分解过程产生影响。 我们还对湿地的人类活动进行了调查。研究区域周边存在着农田、工厂和城市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活动可能导致湿地面积的减少、水质的恶化和植被的破坏,从而对湿地碳汇产生负面影响。 湿地碳汇调查的结果表明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碳储量。然而,湿地碳汇受到湿地类型、植被状况、水质状况和人类活动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为了保护湿地碳汇,我们应加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高人们对湿地的认识和意识,促进湿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通过这次湿地碳汇调查,我们对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为湿地保护和碳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湿地,守护碳汇,建设美丽家园。

实用类文本非连续性李俊峰《碳中和下中国发展转型的机遇和挑战》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湿地中有机质的不完全分解导致湿地中碳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湿地植物从大气中获取大量的二氧化碳,成为巨大的碳库。湿地又通过分解和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排放到大气中,湿地能发挥“碳汇”和“碳源”两方面的作用。 湿地,特别是泥炭湿地中储存着大量的碳。当沼泽的水热条件十分稳定时,沼泽中的泥炭不参与大气CO2循环。湿地中的微生物活动相对较弱,植物残体分解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十分缓慢,因此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湿地土壤和泥炭层,便起到汇集或固定碳的作用,即是碳汇。 湿地也可成为温室气体的释放源。湿地中有机残体的分解过程产生二氧化碳和甲烷。全球天然湿地每年释放的甲烷约为10亿-20亿吨,全球水稻田每年甲烷的释放量约为2亿-15亿吨。 如果湿地遭到破坏,例如,一味地围湖造田,湿地被排干或者温度持续升高、降雨减少,会导致湿地土壤水分减少,土壤中微生物活力增强,沼泽失去碳积累的能力,加速了泥炭或草根层的有机质分解,增加了二氧化碳向大气的净释放量。 如果,直接开采泥炭将其作为燃料燃烧,就会更迅速地把泥炭中多年积累的大量的碳氧化,使几千或上万年来由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的有机物质重新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湿地就会由“碳汇”变成“碳源”,从而加剧全球变暖的进程。泥炭地的丧失对全球气候来说后果非常严重。 保护自然湿地,它就能发挥减缓气候负面变化的减少碳排放、把碳留住即宝贵的“碳汇”作用;反之,破坏湿地,它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般,源源不断地把碳释出,向大气圈释放CO2和CH4等温室气体,产生恶劣的“碳源”效果。 (摘编自郭耕《湿地减碳作用与气候变化》)材料二 地球大气层的温室效应维护着人类及万物赖以生存的各种复杂生态循环系统的微弱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就会面临严峻的威胁。《巴黎协定》提出在全球范围内使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与大自然吸收总量相平衡,即碳中和。碳中和不是二氧化碳零排放,而是一个国家之内的净零排放,即一个国家领域内的二氧化碳排放与大自然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平衡。其目的是维持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大致平衡稳定,防止气候变化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展示了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新努力,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 不论是碳排放达峰目标还是碳中和愿景,对中国的发展转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从挑战看,首先是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缓冲时间短。与欧洲相比,欧洲大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实现碳达峰,这是一个自然过程,事后才知道什么时间二氧化碳排放出现峰值,达峰之后经历漫长

泥炭沼泽的发育过程特征

泥炭沼泽的发育过程特征 一、引言 泥炭沼泽是一种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本文将介绍泥炭沼泽的发育过程特征。 二、泥炭沼泽的定义 泥炭沼泽是指由植物残体在缺氧条件下逐渐堆积形成的高度蓄水、酸性强、土壤中富含有机质的湿地生态系统。它是一种天然的碳汇和温室气体储存库。 三、泥炭沼泽发育过程特征 1. 水分充足 水分是泥炭沼泽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植物残体可以不受分解而逐渐堆积。 2. 缺氧环境 缺氧环境是泥炭沼泽发育必要条件之一。由于水分充足导致土壤中缺氧,微生物无法进行有效分解,从而使植物残体逐渐堆积。 3. 高度蓄水 由于缺氧环境和高度堆积的植物残体,使得土壤中的水分难以排出,形成了高度蓄水的环境。 4. 酸性强

泥炭沼泽土壤中的有机质在缺氧条件下只能进行不完全分解,形成大 量的有机酸,导致土壤酸性强。 5. 富含有机质 由于植物残体逐渐堆积和缺氧环境导致微生物无法有效分解,使得泥 炭沼泽土壤中富含大量的有机质。 四、泥炭沼泽发育过程 1. 水草生长阶段 在湖泊或河流边缘,水草开始生长。由于水草可以吸收大量营养物质,使得湖水或河水中的营养物质减少。 2. 沼泽化阶段 当水草逐渐堆积形成一定厚度后,会逐渐形成浮岛。浮岛上的植物根 系可以向下延伸到底部,并吸收底部的养分。这时候,湖底或河床上 开始形成了一层薄薄的淤泥层。 3. 泥炭化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残体逐渐堆积在淤泥层上,形成了一层厚厚的 泥炭层。这时候,湖水或河水已经无法覆盖住泥炭层。 4. 林化阶段 泥炭层上的植物开始向上生长,形成了一片片的树林。这时候,泥炭 沼泽已经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五、结论 泥炭沼泽是一种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其发育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专题04 湿地保护-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门作文素材集锦

湿地保护 湿地保护解读 作为“地球之肾”,湿地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也是自然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湿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生存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考察中强调湿地的重要性,对湿地的保护和恢复一直牵挂于心。 “不能同自然争夺发展空间”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深入安徽考察调研。 入汛后,安徽南北三线作战,防汛救灾任务艰巨。连续超警戒水位后,合肥市主动启用巢湖周边的生态湿地蓄洪区,上拦、下排、边分、固堤,有效缓解了合肥市的防汛压力。湿地,成为防汛抗洪的一道“生态大坝”。 在详细了解了巢湖防汛救灾和固坝巡堤查险工作后,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生态湿地蓄洪区的定位和规划,防止被侵占蚕食,保护好生态湿地的行蓄洪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 “洪水退后,要防止蓄洪区内出现水退人进的现象。我们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不能同自然争夺发展空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只有日常对湿地加以珍惜爱护,才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充分发挥湿地的作用。 “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习近平的话语重心长。 “湿地贵在原生态”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 “湿地贵在原生态,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看到水草丰美、绿意盎然的西溪湿地,习近平指出保护湿地原生态的重要性。他尤其强调了4个“不能”: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习近平对于城市湿地的关注和保护,体现了他对城市发展方向的把握,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坚持,对人民利益的重视。 “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总书记谆谆嘱托。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不仅是对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提出

湿地的固碳作用初探

湿地的固碳作用初探 作者:李孟颖 来源:《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年第03期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针对区域水环境和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研究了湿地系统的碳汇功能,湿地变化对增加温室气体的作用以及保护湿地的效益。以京津冀地区为案例,透过历年湿地面积变化及其相应的大气调节功能效益分析,尝试论证湿地系统的保护和恢复,能改善区域水环境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固碳之服务功能效益。进而指出,南水北调工程投入运行之后,有必要使湿地保护与修复成为其基本功能之一。 关键词:碳汇;湿地系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全球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683(2010)03-0060-05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arbon-sink Function of Wetlands with a case study for the Jingjinji Area LI Meng-y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beneficial aspects of wetlands regarding to their function of carbon sink, with special focus on the contribution of them to green house gas emissions. Taking the Jingjinji area as an example, the absorption and emission balances of carbon by estimating the changes of wetlands in the past decades indicated clearly the efficiency of wetland’s ecosystem service. The author proved that wetlands are important part of element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increase of green house gases and better protection of wetland system can provide us better living conditions under present pressure of climate change. And then suggest that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ca n provide an important function for supporting Jingjinji’s wetland system prote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Key words: carbon sink; wetland system; ecosystem service; global climate change 0 引言(全球气候变化与湿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