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微专题复习--风
2020届高三地理第二学期高三地理微专题之任而东南西北——风学案

高三地理微专题之任而东南西北——风【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风向的画法。
2、风力大小判断。
能力目标:1、能结合区域气压分布图,判断风向、风力的大小。
2、结合区域实例分析风对自然及人文环境的影响。
【典型例题】一、风向的判断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日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
读图完1-2题。
1.N地风向为()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北风D.西南风2.M、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A.M地B.N地C.P 地D.Q地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
P1、P2为等压线,P1、P2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
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
读图完成3~4题。
3.若图示为北半球,P1>P2,则O点风向为()A.④或⑤B.③或④C.⑥或⑦D.⑤或⑥4.若图示为高空等高面,P1<P2,则O点风向为()A.③或⑦B.①或⑧C.⑦或⑧D.②或③下图为探空气球10天中随气流漂移路线图,图中数字所指的黑点为每天相同时刻的气球位置。
图甲为图乙的局部放大图,图甲中虚线表示近地面空气运动。
完成5~6题。
5.下列路段中,探空气球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最大的是A.③至④B.④至⑤C.⑥至⑦D.⑨至于⑩6.图中⑦、⑧两点间近地面受A.暖锋影响,吹西北风B.冷锋影响,吹西南风C.暖锋影响,吹南风风D.冷锋影响,吹东北风下图是风向标示意图,右下图是某地近地面水平气压分布示意图。
7.此时M地盛行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南风D.西北风山谷风是山区昼夜间风向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系。
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反之,则形成山风。
祁连气象站位于祁连山中段的山谷中,山谷风环流较为强盛。
下图示意2006年8月24日该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风向、风速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题。
8.祁连气象站所在地谷风的风向是A.偏南风B.偏东风C.偏北风D.偏西风二、风力的大小火地岛是世界上除南极大陆以外的最南端的陆地,坐落在岛屿南端的乌苏怀亚,被誉为“世界尽头的港口城市”,火地岛南部的德雷克海峡以其狂涛巨浪闻名于世,号称杀人海峡。
借助“微专题”教学,提高复习效率

借助“微专题”教学,提高复习效率作者:***来源:《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2023年第10期[摘要]“微专题”教学法能让学生从本质上掌握教学内容,提升解题能力. 文章以“隐形圆相关的最值问题”的专题复习教学为例,从教学分析出发,分别从“注重预习,初建模型”“加强探究,强化模型”“立足解题,变式拓展”“课堂小结,反思感悟”四个方面展开教学,并从“尊重个体差异,合理设计教学”“利用变式拓展,发散数学思维”“注重教学反思,提炼知识重点”三方面谈一些教学思考.[关键词]微专题;复习教学;隐圆章建跃认为:数学教育应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要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让学生获得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内外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微专题”教学法已然成为复习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该教学方法主要立足于学情、教情与考情等综合因素,选择“切口小,针对性强”的一两个关联的知识点或数学思想方法等进行专题复习,让学生深度理解知识本质,获得用这部分知识来解决数学内外问题的能力.教学分析1. 教学内容课堂探究的主题为“隐形圆相关的最值问题”,教学涉及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两大版块. 预习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探寻“隐圆”的形成过程与模型. 教学环节,主要分三步走:①将学生的预习成果——隐圆模型进行展示,根据学生的结论进行提炼总结;②带领学生探索隐圆模型的形成依据;③用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隐圆相关内容,并计算最值,让学生深切体会“探寻模型—发现隐圆—获得路径—解决最值”的过程.2. 教学方法教学预设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全程参与知识的回顾与整理过程,通过一定的探索手段自主归纳模型,而后利用所获得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方式中,感知、体悟这一类问题在中考中的命题方向,从而突破思维的瓶颈,在认知上获得质的飞跃.3. 教学手段精心的教学预设离不开科学的教学手段的支持. 教师以“微专题”教学模式为载体,鼓励学生在课前进行独立预习与思考,课堂中要求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积极开动脑筋妥善理解并处理隐圆问题的主要方法(四个步骤),课后可适当地布置作业,以巩固学生的认知.教学过程1. 注重预习,初建模型众所周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微专题”教学虽然所涉及的知识点不多,但教学容量并不小,而且涉及的知识点都比较经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预习环节同样值得重视[1]. 隐圆相关知识,学生之前虽然接触过,但因其比较抽象且历时久远,课前预习必不可少. 本节课预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回忆、总结几种常见的隐圆模型,为课堂“微专题”复习奠定基础.师:经过课前预习,大家发现隐圆模型有哪些?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种基本模型(见图1至图4).分析预习不仅引导学生回顾了隐圆相关知识,还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待探索的主题,从而使学生做到胸有成竹. 教师将四种典型模型在课前展示,存在两方面深意:一方面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是对学生预习成果的肯定;另一方面,让一部分学生发现自身认知的漏洞与盲区,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2. 加强探究,强化模型探究1 上述四种模型作为隐圆的常规模型,大家知道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吗?经过讨论,学生提出四个隐圆模型所获得的依据分别为:第一个,直角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第二个,若一个四边形的对角互补,或外角与内对角是相等的关系,那么这个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在一个圆上;第三个,定角对定弦;第四个,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为一个圆.探究2 这四种模型之间是否存在什么联系?探索发现,图1是图3的特殊情况,一般情况下定角为30°、45°、60°、90°等特殊角,同时,图1也是图4的特殊状态. 模型1的得来依据,从表面上看是“直角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实质上却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是一个圆”.师:通过以上两个探究活动的开展,能否对模型得来的依据进行一个归纳?分析学生通过探究1活动的开展,深化了对各类模型形成本质的理解,这种理解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从一定意义上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对于探究2,学生在类比分析中,进一步深化了对模型本身的认识,为后续灵活应用奠定了基础;最后一个问题的提出,具有提炼、总结、提升的意图.3. 立足解题,变式拓展例1 如图5所示,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其中点E,F分别在线段DC,BC上移动,已知DE=CF,AE与DF相交于点P,求CP的最小值.变式如图6,Rt△ABC中,已知AB⊥BC,AB=6,CB=4,点P为△ABC内的一个动点,并满足∠PAB=∠PBC,求线段CP的最小值.分析例题与变式均为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为直径的模型,在动态中寻找,都能发现90°的角不会变化,问题在于直角比较难发现. 如例1中的直角,需要在全等的证明基础上获得,而变式中的直角则需要通过角的转化而获得.变式的应用,让学生在解决例1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模型的本质,为提升解题能力奠定了基础. 学生一旦找到隐圆,结合动点的起始点与终止点,不难获得动点的运动轨迹. 那么,线段的最值问题就转化成圆外一点到圆上点的最长与最短距离的问题了. 此例与变式的应用,让学生亲历了“探寻模型、发现隐圆、明确解题路径、解决最值问题”的过程,这种体验为接下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提供了直接经验.例2 如图7所示,点D,E分别为等边三角形ABC中AB,AC边上的两个动点,已知AE=BD,分别连接CD,BE相交于点P,如果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是2,那么点P的运动路径长是多少?分析本题将例1中弦所对的圆周角从直角转换成120°的角与45°的角,这种转换显然增加了寻找圆心的难度. 同时,变式也由探索线段的最值问题转换到探索面积的最值问题上,从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例题,需通过三角形的全等证明才能获得120°的角,例1中也涉及三角形全等的证明问题,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方法上的巩固. 而变式题,只有分析线段与角的关系,才能获得45°角. 此例与变式的解决,训练了学生在不同条件与背景下的思维拓展能力,为学生从不同维度掌握解题技巧奠定了基础.例3 如图9所示,菱形ABCD的边长为2,已知∠A=60°,点M为AD边的中点,点N为AB边上的一个动点,若将△AMN沿MN所在的直线进行翻折,可得△NA′M,连接A′C,求A′C长度的最小值.变式如图10所示,△ABC中的∠BAC=90°,已知AB=3,AC=4,且点D为BC边的中点,现将△ABD沿AD所在的直线进行翻折,可得△EDA,連接CE,求CE的长.分析本题为“多点共圆”模型的应用,尽管问题中的点在运动,但是它到定点的距离却是恒定不变的,也就是AM=DM=A′M. 根据模型4的形成依据,很快就能发现隐圆的身影. 本例被称为“伞型”或“鸡爪型”问题,学生通过研究本题,获得从变中探寻不变的量的能力,这也是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方式. 变式的提出,在于考查学生能否在多点共圆的模型下发现新的解题方法,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促进学生思维成长的契机.例4 如图11所示,△ABC为一个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已知ED⊥AB,EF⊥AC,求AF的值.分析本题为典型的“四点共圆”模型的应用,从“双垂直”的条件不难发现隐圆的存在,通过圆中角的转换,问题迎刃而解. 此例的应用,关键在于能让学生明确“四点共圆”模型的主要特征,从中发现图形. 三角函数设k法的应用以及圆中角的转化都是解决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 变式的拓展,体现了“定角对定弦”与“四点共圆”模型的综合应用,这不仅巩固了本节课所探寻的新内容,而且也是对旧知的温顾.4. 课堂小结,反思感悟课堂总结具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本节课作为一节“微专题”课,目标明确、知识点清晰,教师在小结时,以总结、提炼与反思为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师:通过本节课的探究,你们能在问题中一眼就发现“隐圆”的存在吗?该如何发现呢?课后请有兴趣的同学写一写关于隐圆的解题思考,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分析这个问题起到了回顾、总结、建构知识脉络的作用,学生结合本节课的解题经验,在思考“如何发现隐圆”的问题引领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解题经验. 课后教学思考的书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反思能力,还从另一个角度训练了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研究其他专题提供了帮助.教学思考1. 尊重个体差异,合理设计教学“微专题”教学内容一般为一个相关联的或能单独研究的知识点、数学思想方法、单个主题等. 对于初三阶段的学生而言,受社会与学习背景等影响,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性,根据学情与教学专题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与发展.隐圆问题的综合性与灵活性比较高,学生掌握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加上学生认知水平的参差不齐,着实给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本节课,教师以“微专题”教学法为载体,结合预习、探究与反思等教学活动的开展,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的深度与宽度. 由此可见,本节课虽为“微专题”,实则“大容量”.2. 利用变式拓展,发散数学思维“微专题”教学离不开例题教学的辅助,而例题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又离不开变式的支持. 尤其是初三复习阶段,教师将复习内容分割为一个个大小专题逐个突破,这些专题看似独立存在,实则互相关联. 而变式的应用,则实现了各个知识点的有效沟通,它主要通过表面的变化,突出核心知识恒定不变的本质[2],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具有直接影响. 一般变式应用时,会选择经典例题或教材例题作为“母胎”,以便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与难点.本节课,基于模型建立、应用与总结,让学生以探索模型的形成依据为主线,进行例题的分析与拓展. 每个例题都配有相应的变式,这种模式不仅巩固了学生对各种模型的理解与应用,还为课后研究提供了素材,是学生思维拓展延伸的基础.3. 注重教学反思,提炼知识重点“微专题”教学虽以例题与变式来帮助学生明晰知识点,但它的作用绝不仅限于此. 例题与变式的应用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炼思想方法与数学模型等,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反思”的过程. “微专题”研究若仅凭单个雷同问题的堆砌,必然无法完成它的使命,只有从不同层次进行递进式探索,才能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掌握知识本质. 此过程,离不开师生及时、准确的归纳、总结与提炼.常规情况下,“微专题”可以用较短的时间完成教学,但本节课却花费了不少时间. 主要原因有:隐圆这个知识点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理解需要一个过程;隐圆模型种类比较多,逐个分析与突破也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那么,本节课的“微专题”还“微”吗?还可以怎么改进教学设计,做到课堂教学内容“短小精悍”,而教学效果却“稳中有升”呢?这些都是值得反思的问题.参考文献:[1]吕增锋. 数学“微专题教学”到底“微”在哪[J]. 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18(04):33-34.[2]李宽珍. 数学微专题教学的特征、策略及方法[J].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6(09):3-7.。
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微专题9 热力环流与风

风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答案
8.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解析 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合力与气压梯度力是一对平衡力,方 向相反。
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并与等压线有一定交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答案
下图示意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 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 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读图,回答6~8题。
6.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海风的形成:白天陆地比海洋增 陆风的形成: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
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 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
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从陆地吹向海洋
②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较低,空气
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
③三个关系 a.近地面和高空气压相反 关系。 b. 温 压 关 系 : ( 如 上 图 中 甲、乙、丙三地所示)热 低压、冷高压。 c.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 风总从高压吹向低压(如 右图中①②③④处风向所 示)。
2.三种常见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解析 ④点位于等压面以下气压最高,
⑤点位于等压面以上气压最低。
(2)在图中用“→”画出热力环流。 答案 画图略(A→B→④→⑤→A)。 解析 根据高空等压面可知A地气压比B地气压高,故热力环流为A→B→ ④→⑤→A。
201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5山地垂直自然带判读练习

微专题5 山地垂直自然带判读一、同一山体陆地自然带差异比较同一山体陆地自然带同一山体同一自然带迎风坡低,背风坡高,对吗?看如图作何解释?(比如太行山,其东坡为迎风坡)。
太行山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水岭,是海河及其他诸多河流的发源地,其土壤保持功能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极其重要。
该区发育了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基带的植被垂直带谱,森林植被类型较为多样。
乞力马扎罗山同一自然带东坡高,西坡低(除冰雪带),东南信风影响东部降水多,而该地位于赤道附近,两侧同处于热带,温度差别不大,所以降水决定了自然带的高低。
但太行山同一自然带东坡低,西坡高,的确难以解释(因为冬季风影响时西坡是迎风坡,东坡是背风坡)。
查阅“中国自然地理图集”,发现其附近的马衔山、吕梁山、霍山、红岩岭、五台山、太岳山,同一自然带东坡、西坡高低各不相同,同类垂直带谱东坡高于西坡。
一般同一山体阳坡拥有较多的热量,而迎风坡可以得到较多的降水,坡面的性质可以改变山体不同坡向的水热组合状况。
由此看来,太行山的东坡是夏季的东南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
由于空气湿度大,阴雨天气较多,东坡平均气温比西坡低,故同一自然带在东坡的上线比西坡要低一些。
又如喜马拉雅山南坡向阳,又有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气流影响,形成海洋性森林型垂直地带谱,山地冰雪的积累量多,导致冰川积雪带下延,雪线偏低,北坡则表现为大陆性草原荒漠型垂直地带谱,雪线偏高。
而天山的北坡是西风带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阴雨天较多,气温偏低,故同一自然带在北坡的上线比南坡要低一些。
地处西风带的天山,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湿润气流,一方面沿山地北坡爬升,形成降水;另一方面顺山脉走向向东运移,使降水逐渐分散,形成天山北坡由西往东逐渐变干的湿润状况。
在垂直地带谱上表现为大陆性由西向东增强,垂直地带高度由西向东逐渐升高的特征。
阴阳坡面要考虑气温的高低、降水和蒸发的综合情况,一般气温高则蒸发也大。
根据对黄土高原植被的研究:阳坡坡地的地面蒸发耗水大于阴坡,同一区域阳坡的土壤水分条件往往较阴坡干旱。
2016高考地理微专题:锋面雨天气(天气系统)

微专题44:锋面雨天气【考点命题规律分析】[考点趋势剖析]3年考情统计题型示例考点分析命题趋势3年9考,分值31分2015课标Ⅱ,4、5,4分2015江苏,9、10,4分2014江苏,5、6,4分2014山东,9,4分2014浙江,37⑶,12分2013江苏,25,3分锋面天气系统是高考必考内容,江苏地理卷每年都一组试题考查锋面天气系统的;其他课标卷考查的频率较大,主要考查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判断及天气,以选择题和综合题的形式出现,难度系数为0.65左右根据对近5年来对这个考点考查的统计,该考点常以气压场分布图,气候要素变化图,天气变化文字描述等图文材料为命题的切入点,题型灵活多样,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考点分层透析]【典型例题】(2015·全国卷Ⅱ,4、5,8分)2013且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出沙尘暴,图Ⅰ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据些完成⑴~⑵题。
⑴强沙尘暴经过该地时间段是A.16时-17时B.17时-18时C.18时-19时D.19时-20时⑵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B.水平气压梯度增大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D.大气逆辐射减弱【答案】⑴C ⑵B【解析】(1)强沙尘暴属于冷锋天气系统,当强沙尘暴经过时,冷气团迅速代替暖气团,气温迅速降低,气压迅速升高,是气温和气压变化最剧烈的时段,读图可以看出18时-19时气温、气压变化最剧烈,因而判断强沙尘暴经过该地时间段是18时-19时,故答案选C。
(2)强沙尘暴属于冷锋天气系统,当强沙尘暴经过时冷气团与暖气团之间气温和气压差异较大,并伴随天气转阴,因而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气温水平差异增大,水平气压梯度增大,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大气逆辐射增强,故答案选B【考点透析】锋面天气系统的种类与差异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相同点气团位置:冷气团密度大,在锋下;暖气团密度小,在锋上;锋面附近气温、气压等差异大,风力大倾斜方向:锋面向冷气团一侧倾斜气团势力冷气团强,暖气团弱暖气团强,冷气团弱势均力敌移动方向冷气团的移动方向暖气团的移动方向来回摆动锋前锋后暖气团在前,冷气团在后冷气团在前,暖气团在后锋面倾角较大较小小雨区位置锋前锋后均有,以锋后为主锋前延伸到锋后很大范围雨区范围小中大锋图简图天气图雨区图过境前天气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单—气团控制,天气晴朗过境时天气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云雨暖气团平衡抬升或爬升,形成持续性降水过境后天气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单—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天气实例我国大多数降水天气,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我国南方地区的“一场春雨一场暖”华南“清明时节雨纷纷”;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贵阳冬半年“天无三日晴”[考点规律揭秘]冷锋与暖锋的判断技巧1.根据锋的符号来判断若天气形势图中出现符号,则表示冷锋,且有三角锯齿的一侧是锋前,也是锋的移动方向;若出现符号,则表示暖锋,且有半圆形的一侧是锋前,也是锋的移动方向。
2016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五:古诗鉴赏

2. 虚实结合 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 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 • • •
《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写实)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虚写)
3.乐景写哀情
用让人心情愉悦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悲伤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唐) 渭(wèi)城朝(zhāo)雨浥(yì )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2008陕西中考)
吴门道中二首(其一) (宋) 孙 觌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说说诗中使用“湿”字的好处。(2分)
(“湿”是打湿、浸湿之意。一个字让我们感受到烟雨 朦胧中黄昏时分那种润泽、静谧的韵味;同时也烘托出 诗中渡人和诗人自 己的闲适和悠然自得。)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
(三)绚丽飘逸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 的情思。代表:李白 李贺 相关术语:辞藻富丽,想象奇幻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四)形象生动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四)
——诗歌的表达技巧
常见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 引用典故、反复、反问、设问。 表现手法:对比、虚实结合、借景抒情、 乐景写哀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以 动写静、以静写动)、烘托、反衬
1.烘托 对比
• 1.烘托:就是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 人来衬托主要人或事物。 • 分以景烘托人和以人烘托人 • 示例: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 2 对比:把两个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 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 示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枝。 • ——苏轼《赠刘景文》
2016微专题复习--风

风向标——箭头指示风向 风速仪
【典例3】 (2014·天津文综)读下图,在下图所示的时段内,风向
由东南变为东北的城市是( )
A.台北
B.上海 C.首尔 D.北京
【解析】 考查风向。解答本题只需要在两幅等压线图中根据风向 的偏转规律即可得出答案。据图可知,5月6日14时,台北为东北风, 上海为东南风,首尔为西南风,北京为东南风;5月7日02时,台北 为东北风,上海为东南风,首尔为东南风,北京为东北风。
A
在下图中绘出北半球近地面A、B两种气压状况下的大气运动情形
1030
1020 1010
1010
1020 1030
A
水平气压梯度力
B
实际风向
【典例3】 (2014·天津文综)读下图,在下图所示的时段内,风向
由东南变为东北的城市是( )
A.台北
B.上海 C.首尔 D.北京
故D项正确。
4、风 速 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口时,风速会迅速增大的现象
四、风的变化
2、风的时间变化
①风的日变化 --- 一般情况,日出后风速逐渐增 大,午后的风速最大,夜间风 速减小,清晨的风速最小。
②风的年变化 --- 冬半年的风速大于夏半年 (冬季温差大导致气压差大)
③风的阵性 --- 风向摇摆不定,风速忽大忽小 的现象,称为风的阵性。
①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冬春季 节天山南北温差大,气压变化剧烈,故大风频繁。 ②该地地处天山断层陷落带的山口位置,当冷空气从 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时,受山口地形的影响,(或受 地形 “狭管效应”的影响 ),风速加快,风力强劲。 ③“百里风区”戈壁平坦,植被稀少,缺乏风力屏障, 故风速较快。
⑴ 一般情况,冬季风大,午后风大 ⑵ 海拔高风速增大 ⑶ 海面风速大 ⑷ 高空风速大
2016高考地理微专题:锋面雨天气(天气系统)

微专题44:锋面雨天气[考点命题规律分析][考点趋势剖析]3年考情统计题型示例考点分析命题趋势3年9考,分值31分2015课标Ⅱ,4、5,4分2015##,9、10,4分2014##,5、6,4分2014##,9,4分2014##,37⑶,12分2013##,25,3分锋面天气系统是高考必考内容,##地理卷每年都一组试题考查锋面天气系统的;其他课标卷考查的频率较大,主要考查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判断与天气,以选择题和综合题的形式出现,难度系数为0.65左右根据对近5年来对这个考点考查的统计,该考点常以气压场分布图,气候要素变化图,天气变化文字描述等图文材料为命题的切入点,题型灵活多样,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考点分层透析][典型例题]〔2015·全国卷Ⅱ,4、5,8分〕2013且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出沙尘暴,图Ⅰ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据些完成⑴~⑵题.⑴强沙尘暴经过该地时间段是A.16时-17时B.17时-18时C.18时-19时D.19时-20时⑵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B.水平气压梯度增大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D.大气逆辐射减弱[答案]⑴C ⑵B[解析]〔1〕强沙尘暴属于冷锋天气系统,当强沙尘暴经过时,冷气团迅速代替暖气团,气温迅速降低,气压迅速升高,是气温和气压变化最剧烈的时段,读图可以看出18时-19时气温、气压变化最剧烈,因而判断强沙尘暴经过该地时间段是18时-19时,故答案选C.〔2〕强沙尘暴属于冷锋天气系统,当强沙尘暴经过时冷气团与暖气团之间气温和气压差异较大,并伴随天气转阴,因而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气温水平差异增大,水平气压梯度增大,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大气逆辐射增强,故答案选B[考点透析]锋面天气系统的种类与差异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相同点气团位置:冷气团密度大,在锋下;暖气团密度小,在锋上;锋面附近气温、气压等差异大,风力大倾斜方向:锋面向冷气团一侧倾斜气团势力冷气团强,暖气团弱暖气团强,冷气团弱势均力敌移动方向冷气团的移动方向暖气团的移动方向来回摆动锋前锋后暖气团在前,冷气团在后冷气团在前,暖气团在后锋面倾角较大较小小雨区位置锋前锋后均有,以锋后为主锋前延伸到锋后很大范围雨区范围小中大锋图简图天气图雨区图过境前天气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单—气团控制,天气晴朗过境时天气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云雨暖气团平衡抬升或爬升,形成持续性降水过境后天气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单—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天气实例我国大多数降水天气,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我国南方地区的"一场春雨一场暖"华南"清明时节雨纷纷" ;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贵阳冬半年"天无三日晴"[考点规律揭秘]冷锋与暖锋的判断技巧1.根据锋的符号来判断若天气形势图中出现符号,则表示冷锋,且有三角锯齿的一侧是锋前,也是锋的移动方向;若出现符号,则表示暖锋,且有半圆形的一侧是锋前,也是锋的移动方向.2.根据冷、暖气团运动方向来判断若冷气团的运动只有向暖气团一个方向,说明冷气团势力强,应为冷锋;若冷气团遇到暖气团时有回转运动,则说明暖气团势力强,为暖锋.3.根据锋面坡度来判断冷气团运动速度快,冷气团势力强大时,形成的冷锋锋面坡度较大;而暖气团运动速度慢,暖气团势力强大时,形成的暖锋锋面坡度较小.4.根据雨区范围与位置来判断不论冷锋还是暖锋,降水都主要在冷气团控制范围内.5.根据气温、气压的变化来判断[提示]确定锋面雨带的位置,关键是理解好"锋前"和"锋后"中的"前"和"后"的含义."前""后"既相对于锋面移动的方向而言,也相对于锋线<锋面与地面的交线>而言.[示例]〔2015·##绍兴、金华联考〕读下列天气系统示意图,回答⑴~⑵题.⑴下列关于两图中各地天气的描述正确的是A.A处气压高于C处B.A地风力大于B地C.C处的降水范围远大于D处D.B地气温一般低于D地⑵关于上图两天气系统与我国某地的天气现象,阐述正确的是A.图甲所示天气系统比图乙所示天气系统更易出现雷暴雨天气B.我国夏季登陆的台风多与图甲所示天气系统有关C.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天气多由乙图所示天气系统造成D.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多与图乙天气系统有关[答案]⑴C ⑵D[解析]:〔1〕由比例尺和云系可知,甲、乙两图天气系统分别为暖锋和冷锋;读图可知A处气压低于C地;考虑到水平比例尺,A 相邻两条等压线的实际水平距离大,风力小小于B地;C的降水范围大于D处;B处位于冷锋锋前,气温一般高于D地.〔2〕雷暴为强对流天气,暖锋中部可能出现;台风与低压系统有关;梅雨为准静止锋控制下,移动速度很慢;我国北方夏季暴雨与快行冷锋有关.[考点经典试题训练][3年高考真题]<2015·##地理,9、10,4分>下图为2015年5月1日14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1~2题.1.该日,下列地区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是< >A.##大部分地区遭受冻害B.重庆发生滑坡泥石流C.青海大部分地区普降暴雨D.##沿海受台风袭击2.图中锋面系统过境前后,##天气变化与下列图示相符的是< ><2014·##5、6,4分>下图是2014年4月30日20时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3~4题.3.图中虚线范围内出现沙尘天气,其中最易发生沙尘暴的地点是A.甲B.乙C.丙D.丁4.锋面过境时,M地可能出现的天气变化是A.气温升高,出现降水B.气温降低,天气转晴C.风力增强,出现降水D.风力减弱,天气转阴5.<2014·##文综·T9·4分>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此后,来自乙地的气团使甲地的天气发生明显变化.造成此次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6.〔2014·##文综,37〔3〕〕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材料一下图为云贵两省部分区域与相邻地区略图.材料二图中准静止锋是我国自然地理的重要分界.下表为图中安顺和昆明的气候统计数据.安顺和昆明位于准静止锋两侧,比较两地冬季气候差异,并解释其原因.7.<2013·##地理,25,3分>图是 2013年5月15日14:00欧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甲、乙、丙、丁四地天气状况与其成因的描述,可信的有〔双选题〕A.甲地阴雨,受冷锋影响 B.乙地降雨,受暖锋影响C.丙地晴朗,受反气旋影响 D.丁地强风,受上升气流影响[创新预测试题]一、选择题〔2015·大庆模拟〕2015年2月21日,##省中北部地区普降大雪,省内多条高速公路封闭,给人们出行带来严重影响.据此完成1~2题.1.形成此次降雪的近地面天气系统是2.该天气系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副热带高压势力强B.亚洲高压势力强C.东南季风势力强D.印度低压势力强〔2015·##滨州3月模拟〕下图a为北半球某区域近地面图,图b示意沿甲乙线的气压变化,图c示意沿丙丁线的气压变化.据此回答3~4题.3.关于图示区域可能出现的天气系统,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沿甲乙线出现冷锋B.沿甲乙线出现暖锋C.沿丙丁线出现冷锋D.沿丙丁线出现暖锋4.未来几天,乙地将要经历的天气变化过程最有可能是〔〕A.天气转晴,气压升高B.连续阴雨,气温升高C.风和日丽,湿度降低 D.狂风暴雨,气温降低〔2015·长沙长郡中学月考〕##省某中学气象兴趣小组,根据亚欧大陆局部地区等压线分布形势图,探究该省秋末冬初天气变化状况.据此完成5~6题.5.根据上图,学生绘制了四幅##省天气要素变化图,最接近实际状况的是6.该气象兴趣小组预报了##省未来两天天气状况,其预报结果最可能出现的是A.皖北地区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等级较高B.皖南地区可吸入颗粒物空气污染指数增加C.皖北地区雨过天晴,农作物易受低温冻害影响D.江淮地区出现狂风、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2015·湖北省重点高中高三期中联考〕读下图,回答7~8题.7.此锋面形成的季节多在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8.此时贵阳附近的天气特征是A.阴雨连绵B.晴空万里C.大雪纷飞D.暴风骤雨〔2015·苏锡常镇四市调研〕2015年1月华北地区多次出现雾霾天气,下图是该区域1月15日—16日的空气质量分布图.读图完成9~10题.9.该时段区域内有一次明显的锋面活动,推测16日11时锋线的大致位置A.甲线附近 B.乙线附近C.丙线附近 D.丁线附近10.有关下列地区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原因,正确的是A.A地因在冷空气源地附近,风力强,污染物浓度下降B.B地因吹偏南风,湿度上升,污染物浓度将升高C.C地因位于锋后,盛行上升气流,污染物浓度升高D.D地因冷暖空气相遇,挤压聚集,污染物浓度升高〔2015·黄山市第一次质检〕2012年3月30日受冷空气活动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沙尘天气.下图是某时刻地面气压〔百帕〕分布图.读图完成11~13题.11.图中甲乙两地此刻的气压差值有可能是A.40百帕 B.45百帕C.50百帕 D.55百帕12.图示时刻A.乙和丙两处都盛行下沉气流B.E地和丁地风向相反,风力丁地小于E地C.甲处气流上升,乙处出现暴风雪D.丙处气流下沉,丁处正遭受台风侵袭13.研究发现,沙尘暴在许多生态系统形成和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抵抗全球变暖的幕后英雄.理由是①沙尘的洲际运动携带的多种营养成分是浮游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肥料和物质基础②海洋浮游植物在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方面的作用并不亚于陆地植物③沙尘暴所携带的碱性沙尘可以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大大降低酸雨的酸性④沙尘暴把细小却包含养分的尘土携上3000米高空,穿越大洋,形成新的陆地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二、综合题9.〔2014杭州七校联考〕下图为东亚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Hpa〕,读图回答下列各题.⑴甲地气压值为___________.⑵乙、丙两地风力更大的是______,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⑶未来48小时内,丙地将经历一次明显的天气变化过程.据图,用所学知识进行描述.⑷当日丁地出现了严重的沙尘天气.据图,用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15.〔2015·哈尔滨三模〕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2014年09月22日《农民日报》"秋雨绵绵落华西"——2014年9月7日以来,一场接一场的秋雨接踵而至,四川陕西等地迎来今年时间最长的一次降水过程,局地发生暴雨洪水灾害.〔华西秋雨是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主要指渭水流域、汉水流域、重庆、四川等地区的秋雨〕.陕西当地俗称"秋淋",四川等地也有"你有万担粮,我有秋里墒"之说.雅安气候资料:表1材料二雅安市是中国四川省中部偏南下辖的地级市,素有"川西咽喉"、雅安自古多雨,有西蜀天漏之说,俗语"雅无三日晴",号称雨城.〔1〕根据表1描述雅安气候特征.〔2〕据图5、图6分析地形与雅安雨城形成之间的联系.〔3〕简述华西秋雨对四川省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考点经典试题训练参考答案:[3年高考真题]1.B 2.B.[解析]1、图中##距离冷锋锋前较远,受暖气团控制,不会遭受冻害;重庆位于冷锋锋面附近,冷锋过境带来降雨,加上地形崎岖,会诱发滑坡和泥石流;图中青海地区受高压控制,不会普降暴雨;##沿海夏秋季节容易受台风影响,此时正处于高压控制下,不会受台风袭击.第2题,冷锋过境会导致气温下降,冷锋锋面为低压槽,受冷锋锋面影响,气压先降低后升高.3.B4.C[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图中虚线范围主要位于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沙源丰富,靠近高压中心,正值春季,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与其他三地相比,乙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更强劲,更易发生沙尘暴.第4题,由图中锋面符号不难看出,此时M地位于冷锋锋前,将有冷锋过境,过境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风力增强,天气转阴,可能出现降水.5.C[解析]由经纬度可知,乙位于西伯利亚地区、甲位于我国华北地区,来自西伯利亚<冷高压>的冷气团与我国华北地区的暖气团相遇,容易形成冷锋,导致所经地区天气发生明显变化.6.[答案]安顺比昆明:气温低;降水量大;降水日数多.安顺受冷气团控制,在准静止锋的下方;昆明受暖气团控制;准静止锋位置稳定少动[解析]依据材料二表中的平均气温、降水量和降水日数三个要素描述气候差异,而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受不同性质气团控制.7.AC[解析]根据等压线分布状况与图中锋面符合,甲地冷锋锋后,冷气团一侧,为阴雨天气,故选A;乙地为暖锋锋后,暖气团一侧,为晴朗天气,故排除B;丙地为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故选C;丁地等压线较稀疏,且水平存在差异,因此该地有风,气流水平运动,故排除D.[创新预测试题]1.C2.B[解析]第1题,由题干时间〔2月21号〕、地点信息〔##中北部〕和"普降大雪"不难得出是受冷锋影响,选项A是暖锋,B是低压气旋,C是冷锋,D是北半球气旋,故C正确.第2题,由上题时间信息〔冬季〕可知A、C错误,因为A、C 出现于夏季;普降大雪可知A错误,A控制,天气晴朗;该冷锋系统形成是因为冬季亚洲高压势力强,冬季风强,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造成,故答案为B.3.D4.B[解析]第3题,结合图示区域气压分布知,控制该区域的天气系统为北半球低压槽,槽线沿西北—东南向延伸,结合气流运动方向和气流性质可形成暖锋.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乙地位于暖锋前方,在暖锋过境时会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暖锋过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好.5.B6.C[解析]第5题,冷锋位于##省北部,受其影响,##省北部受冷气团控制,温度低,气压高;南部受暖气团控制,温度高,气压低,所以由北向南气温升高,A错误,气压降低,B正确;锋线地区两侧气团物理性质差异大,风力大,C错误;冷气团一侧形成云雨天气,云量多,D错误.第6题,皖北地区以平原地形为主,滑坡、泥石流灾害少,A错误;未来两天,冷锋不断南移,##全省受冷锋影响强.冷锋过境,易产生云雨天气,对空气起净化作用,可吸入颗粒物减少,B错误;冷锋过境后,天气转晴,农作物易受低温冻害影响,C正确;强对流天气多出现在赤道附近、山区、中低纬度夏季午后,江淮地区冬季不会形成强对流天气,D错误.7.D 8.A[解析]第7题,昆明准静止锋又称云贵准静止锋,位于云贵高原,一般出现在11月至次年的4月份,多在冬季;主要由变性的极地大陆气团与西南气流受云贵高原地形阻滞演变而形成,其云层低而薄,容易形成连绵阴雨天气.D正确.第8题,贵阳位于准静止锋冷空气一侧,所以阴雨连绵,A正确.9.C[解析]冷锋过境时带来大风天气,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撒,能改善大气质量;图示16日11时甲线、乙线、丁线附近两侧大气质量相差不大,都不是锋线的位置;丙线附近北侧比南侧大气质量明显好,南侧城市大气质量很差,可以推断锋线在丙线附近.10.D11.C 12.B 13.A[解析]第11题,图中气压梯度是5百帕,所以乙地气压是〔1050,1055〕,甲地是〔1000,1005〕,甲乙两地气压差值〔45,55〕,所以有可能是50百帕,C正确.第12题,只有乙盛行下沉气流,A错误;风由高压吹向低压,所以E地和丁地风向相反,而丁地比E地等压线稀疏,所以风力丁地小于E地,B正确;甲处气流上升,而乙处气流下沉,所以不易出现暴风雪,C错误;此季节是春季,不会受台风侵袭,D错误.第13题,注意题干要求是沙尘暴对抵抗全球变暖的作用,故③是对酸雨的影响,不符合;④显然不可信;沙尘暴虽然不直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但它是海洋浮游植物的生长肥料,A项正确.14.[答案]⑴995<P甲<1000⑵乙;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⑶此时,丙地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当受锋面影响时,气温降低,出现大风,雨雪天气;锋面过后,丙地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⑷距沙源地近;高压脊控制,天气晴朗;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有大风〔后两点简单写晴朗、大风,而没有对等压线的分析不给分〕[解析]第⑴题,图中等压线的等压差为5hpa,甲处天气系统出现锋面,可知为低压中心,甲处附近的等压线为1000,根据等压线的特征可推知甲的气压值范围.第⑵题,判读风力大小,在同幅图中可根据等压线的疏密来判断;描述理由时要描述出单位距离内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其大小还是通过等压线的疏密来判读.第⑶题,丙处北部有冷锋符号,其天气变化过程,要从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来描述.第⑷题,沙尘天气要根据图中等压线和位置,从沙源、天气、风力等方面来分析.15.[答案]〔1〕夏季高温,冬季温和;降水总量丰富;集中在夏秋季节;四季分明.〔2〕雅安的西侧,是青藏高原,而东面则是四川盆地;高原下沉气流和盆地暖湿气流的相互影响;喇叭状的地形有利于印度洋与太平洋带来的大量暖湿气流,进入雅安境内,带来丰富降水;山地的迎风坡,多地形雨;盆地〔或谷地〕地形夜间冷空气下沉盆地气流上升多夜雨.〔3〕有利影响:秋雨多,有利于水库、池塘与蓄水、预防来年的春旱;雨水可以较深地渗透到土壤中,土壤的蓄水保墒.不利影响:绵绵细雨,带来了低温,不利于农作物的收获;它可以造成晚稻生长期冷害,空秕率的增加;还可使已成熟的作物发芽、霉烂,以至减产甚至失收.盆地地形,夜间形成山谷风,盆地内部气流上升多形成夜雨.第〔3〕题,降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从利弊两个角度分析.华西秋雨持续时间长,降水区域广,降水量较大,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水分条件,有利于预防春旱;土壤中水分增多,利于保墒.秋季对于大部分地区农作物来说,都接近是生长后期阶段;但是秋雨绵绵,阴雨天多,光照少,不利于农作物的成熟,很容易病虫害、霉烂、发芽、绝产等问题.对于晚稻,则生长期光照少,气温低,使稻米空秕率的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5
6 7 8 9
大风
烈风 狂风 暴风 飓风
17.2-20.7
20.8-24.4 24.5-28.4 28.5-32.6 32.7-
折毁树枝
小损房屋 拔起树木 损毁普遍 摧毁巨大
浪长高有浪花
浪峰倒卷 海浪翻滚咆哮 波峰全呈飞沫 海浪滔天
5.5
7.0 9.0 11.5 14.0
10 11
12
风向标——箭头指示风向 风速仪
4、风速
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⑴ 一般情况,冬季风大,午后风大 ⑵ 海拔高风速增大 ⑶ 海面风速大 ⑷ 高空风速大
4、风速
风级 0 1 2 3 无风 软风 0.0-0.2 0.3-1.5
风速——风级——阅读材料
海面波浪 平静 微波峰无飞沫 浪高(米) 0.0 0.1
名称 风速(米/秒) 陆地物象 烟直上 烟示风向
2、风的受力分析—近地面—三力平衡
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指向低 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3 风 向 作 图 规 律
高 空 、 海 面
北 半 球 南 半 球 北 半 球 南 半 球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高压在右(后方)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高压在左(后方)
近 地 面
风向与等压线相交,
指向低压,向右偏。 风向与等压线相交, 指向低压,向左偏。
②风的年变化 --- 冬半年的风速大于夏半年 (冬季温差大导致气压差大) ③风的阵性 --风向摇摆不定,风速忽大忽小 的现象,称为风的阵性。
五、风的影响
气候
天气
风 的 影 响
自然地理环境 人类生产生活 风灾与风能 城市规划
地貌 洋流
生物
五、风的影响
1、风影响气候
单一风带控制---温带海洋
风带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热带季风
五、风的影响
5、风与生物
(2)防风林及其作用 防风、减灾、蓄水、固土、改土、净化空气、改善 生态环境。
五、风影响 6、风能
优点:风能是清洁可再生能源,储量 巨大、分布广泛且无污染 缺点:风能不稳定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
(1)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2)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 (3)青藏地区
5.假设某地不同高度上风的向量投影到同一水平面上,则下面图 示中能表示北半球地表到高空的风随高度旋转分布形成的曲线的是 ( )
解析:A近地面的大气从高压流向低压,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右偏,最终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定夹角,随海拔升高,摩擦力变小,夹角变小,最终与等压线 平行,从而可知选项A正确。 答案:A
郑和下西洋
风向——顺风顺水——季节?
三角贸易
航海:赤道、副高无风带;咆哮西风带
五、风的影响
5、风与生物
旗形树冠指示风向
五、风的影响
5、风与生物
(1)风与生物生长发育 A 强风常降低植物的生长量,并使植物受到机械 损伤。 B 微风造成得热量、水汽和二氧化碳输送,对植 物的生长发育有利。 C 风能把植物的花粉和种子传播到远处,帮助植 物授粉和繁殖。
答案:A
(2015· 南阳市联考)下图中曲线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读图,回答 6~7题。 6.若图中裸地附近的等压线为一天中弯曲幅度最大时,则此时为 ( ) A.午后2时左右 B.午夜前后 C.日出前后 答案:CB D.正午前后 7.此图近地面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A.由水库流向裸地 B.分别由裸地和林地流向水库 C.由裸地流向水库再流向林地 D.由水库流向林地
1、风的空间变化 ⑵ 季风
亚洲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四、风的变化
1、风的空间变化
⑶ 海拔高风速增大 ⑷ 海面风速大 ⑸ 高空风速大
⑹ 狭管效应---当气流由开阔地进入狭窄的谷
口时,风速会迅速增大的现象
四、风的变化
2、风的时间变化
①风的日变化 --- 一般情况,日出后风速逐渐增 大,午后的风速最大,夜间风 速减小,清晨的风速最小。
二、风的特征
• • • • 1、风的方向 2、风的受力分析、 3、风的大小---风速、风级 4、风的作图规律
1、风向
指风吹来的方向
8种常使用风向
面向风去的方向分左右,风尾处于风杆左侧 注意:有时候使用偏——风可能更准确
2、风的受力分析—高空—二力平衡
高空/海平面,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北半球高压在右,南半球高压在左
归纳总结---综合思维
• • • • • • • 风涉及的知识: 气候---天气; 陆地---风成地貌 海洋---洋流、风浪、航运 人文地理---城市规划,工业、交通区位。 灾害防治 环境保护
小试牛刀
某地so2浓度等值线,分析成因?
8 9
10
风
污染源
高考回眸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大问 题。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要求盟国跨越英吉利海峡在法国 开辟第二战场。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兵力不足和气象条件对渡 海作战影响较大等为由,一再推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 --- 风
• 知识目标: • 掌握风的形成、特点、变化、影响。 • 能力目标: • 灵活运用风的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 •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风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让学生体验地理学科的 “综合性”特色,培养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 教学设想: • 本节知识学生都基本学习过,让学生自己梳理知识链, 本节课重点在于知识的整合,系统归纳,提高学生的读取 信息能力,综合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 课型: 专题复习课
思考:世界呢?
中国风力资源分布状况图
思考:西北“百里风区”多大风的原因(提示:
从地形、气压变化、地面植被等方面分析)。 唐代诗人岑参曾以“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①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冬春季 节天山南北温差大,气压变化剧烈,故大风频繁。 ②该地地处天山断层陷落带的山口位置,当冷空气从 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时,受山口地形的影响,(或受 地形 “狭管效应”的影响 ),风速加快,风力强劲。 ③“百里风区”戈壁平坦,植被稀少,缺乏风力屏障, 故风速较快。
风的成因
风的特征 风的典例
方向、大小、风速、作图
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台风、焚风
风
风的变化 风 的 影 响
空间变化、时间变化 气候 自然地理环境 天气 地貌 洋流 生物
人类生产生活
风灾与风能 城市规划
一、风的形成
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
高压区
吹向
低压区
水往低处流;风往低压吹
天气谚语:“冷成雨、热成风”
风向玫瑰图判读
N
W
E A
S
五、风的影响
7、风与城市规划 (2)街道与风向
街道与风向相同---减缓热岛效应和利于污染 物扩散改善空气质量
(3)机场与风向
机场跑道与风向相同
(4)港口与风向
避风---浪小
(5)民居与风向
北方避风向阳;南方通风散热
五、风的影响
8、风灾与防治
大风对人类和动物产生危害,如:刮倒建筑物、 毁坏农作物、形成风暴潮、沙尘暴等。
世界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
西风带最丰富
五、风的影响
7、风与城市规划
(1)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规划
①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 工厂应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 ②季风气候区:工厂应布局在盛行风的垂直郊外; ③风向随季节的变化的地区: 工厂应布局在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向. ④工厂布局在热力环流圈之外 ⑤工业区内重污染企业在下风向 思考:广平县大气污染工厂该如何布局?
热力环流——最简单的环流
风
低压
风
高压 低压
风
高压
风
低压 高压
冷
热
冷
风—能量来源—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能量来源 根本原因
热力环流
太阳 辐射
地表 冷热 不均
大气 垂直 运动
水平 气压 差— 梯度 力 直接原因
大气水 平运动 (风)
1.当大棚的门打开时,门口处空气流动情况与下图中示意的空气 流动情况相同的是( )
【典例3】 (2014· 天津文综)读下图,在下图所示的时段内,风向 由东南变为东北的城市是( ) A.台北 B.上海 C.首尔 D.北京
【解析】 考查风向。解答本题只需要在两幅等压线图中根据风向 的偏转规律即可得出答案。据图可知,5月6日14时,台北为东北风, 上海为东南风,首尔为西南风,北京为东南风;5月7日02时,台北 为东北风,上海为东南风,首尔为东南风,北京为东北风。 故D项正确。
冷锋
北半球的锋面气旋
龙卷风
龙卷风
5、焚风、干热风
6、峡谷风
“狭管效应”
四、风的变化
1、风的空间变化 ⑴六个风带
规律总结:一般情况
信风----干燥 西风----湿润----温带海洋气候 极地东风----干燥----极地气候 风来自低纬----暖
风的性质
--取决于 风的源地
风来自高纬----冷 风来自海洋----湿 风来自内陆----干
做考题· 打造能力03
(2014· 山东文综)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 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读图,完成第1 题。 1.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答案:B
【典例2】 读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单位:hPa),完成 (1)~(2)题。 (1)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热力环流,则流动 方向为( ) A A.O→P→M→N→O B.P→O→M→N→P C.M→N→P→O→M D.N→M→O→P→N (2)下面图中正确表示N地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