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竹笋栽种技术
方竹笋用林丰产栽培技术

方竹笋用林丰产栽培技术方竹笋是一种美味可口的食材,它营养丰富,口感鲜美,受到人们的喜爱。
而林丰产栽培技术是一种专门用于方竹笋生长的技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培育出更加优质的方竹笋,提高产量和质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方竹笋用林丰产栽培技术的相关内容。
一、方竹笋简介方竹笋,又叫做青笋、麻竹笋,是竹属植物的嫩芽,在春季抽芽期间采摘的嫩芽,味道鲜美,口感鲜嫩,能做菜肴,也能制作罐头等。
方竹笋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竹科植物,笋类采收品在市场上有很高的价值。
二、林丰产栽培技术林丰产栽培技术,是指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方竹笋的培育和生产。
通过对土壤、水源、气候、肥料等因素的科学控制,培植出更加优质的方竹笋,提高产量和质量。
这种技术能够提高方竹笋的产量,使其更加适合市场需求。
1. 提高产量:采用林丰产栽培技术可以增加方竹笋的产量,使得每亩地的收益更大。
2. 提高质量:经过科学的培育和管理,栽培出来的方竹笋质量更好,口感更佳,更受消费者青睐。
3. 节约成本: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控制土壤、水源、气候等因素,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 保护环境:科学管理能够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更加环保。
利用林丰产栽培技术来栽培方竹笋,需要根据当地的土壤类型、水质、气候等特点,确定栽培技术路线,包括土壤改良、排灌设施、气候控制、肥料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在栽培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的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以保证方竹笋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五、方竹笋用林丰产栽培技术的发展前景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林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不断改进培育技术,提高方竹笋的品质和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需求。
也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技术水平,推动方竹笋产业的发展。
方竹笋是一种高营养、美味可口的食材,利用林丰产栽培技术来栽培方竹笋能够提高产量和质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希望未来在科技的帮助下,方竹笋产业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美食。
麻竹笋高产种植技术探讨

目录麻竹笋概说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1)第一部分概说 (1)一、发展麻竹生产的意义 (2)二、麻竹生物学特性及适宜的环境条件 (2)1、温度 (2)2、水分 (2)3、土壤 (3)第二部分麻竹高产栽培技术 (3)一、园地选择和植穴的准备 (3)二、适时、合理密植及种植方法 (3)1、选取良种壮苗 (3)2、种植前充分准备工作 (4)3、种植时注意点 (4)三、麻竹的抚育管理技术 (4)(一)施肥 (4)1、幼年竹的施肥。
(4)2、投产竹的施肥 (4)3、施肥方法 (4)(二)中耕松土和培土抱堆 (5)(三)排水和灌溉 (5)(四)采收技术与留苗更新母竹 (5)1、适时采收 (5)2、科学取(采收)笋 (5)3、合理留苗,更新母竹增强母竹生命力。
(5)4、病虫害防治 (6)附件一:麻竹高产性试验情况简析 (6)附件二:养竹方法浅析 (7)第一种养竹方法: (8)第二种留养母竹的方法: (8)第十年同第六年,并将第一、二年留母的老竹蔸挖除。
(8)麻竹笋概说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第一部分概说一、发展麻竹生产的意义麻竹系牡竹属巨型笋材两用竹,主产于亚热带地区,栽培历史悠久,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重要的经济竹种之一。
麻竹又称大叶乌竹,单笋重量可达5千克以上,成年竹直径可达20~25厘米,竹高可达25米。
麻竹前两年生长较慢,从第三年开始进入迅速生长期,产笋量和竹杆直径迅速提高。
它既是一种经济植物,又是一种绿化河滩荒山,防止水土流失的理想植物。
麻竹在温度为-7℃至42℃,PH值在4.5~8的江河两岸、荒滩、荒坡、房前屋后、田边地角等均能良好生长,且栽培管理粗放,病虫害极少,投资成本低,经济价值高,一次投入可长期受益。
每年5月至11月为产笋期,产笋期长达半年以上。
竹笋作为一种新型食品正在成为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畅销商品,而市场潜力大。
就国内市场而言,就需要培育几百万亩高产笋用林才能满足其需要。
目前,国际市场上笋片、笋干的消费量达500万吨以上,但市场远未饱和,可见市场前景广阔。
麻竹丰产栽培技术

03
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浇水、修剪等 ,增强竹林抗病能力。
清除病源
及时清理病叶、病秆等, 减少病菌的传播。
化学防治
根据病虫害种类选择合适 的药剂进行防治,注意使 用方法和剂量,避免对竹 林造成伤害。
05
麻竹丰产管理技术
水分管理
灌溉
根据麻竹生长的不同阶段和气 候条件,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 量,保持土壤湿度适中,有利
分株
将母竹分成若干小 株,保留部分根系 和竹鞭,进行移栽 。
栽植
将分株好的小株按 一定距离栽入土中 ,覆盖细土,浇水 保湿。
苗期管理
及时除草、松土、 浇水、施肥,确保 幼苗生长健壮。
埋枝育苗
选枝
选择一年生、无病虫害的麻竹枝条作为育 苗材料。
催芽
在埋枝后及时浇透水,保持土壤湿润,待 枝条发芽后进行追肥。
幼林抚育
在造林后的前几年,加强对幼林的抚育管 理,包括除草、松土、培土、施肥等措施 ,以促进幼林的生长和发育。
VS
管护措施
加强对麻竹林的管护,防止人畜破坏、病 虫害侵袭等不利因素对麻竹生长的影响。 同时要定期检查麻竹的生长情况,及时发 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
04
麻竹病虫害防治
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麻竹的经济价值与生态效益
经济价值
麻竹是一种优良的笋用竹种,笋味甜美,笋期长,产量高,营养丰富,可鲜食、 加工或制成笋干。麻竹也是一种很好的材用竹种,可用于建筑、家具、造纸等领 域。
生态效益
麻竹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 气候等。麻竹还可以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态平衡。
造林时间与方法
造林时间
麻竹栽培技术

麻竹栽培技术麻竹是一种优良的笋用竹种。
传统的移竹造林办法,不仅成活率低,运送困难,造林成本大,竹种来源困难,而且进入丰产期时光较迟。
下面介绍一种操作容易、成活率高、见效快的造林办法笋蔸造林。
一、造林地挑选:造林地必需选在平均气温18℃20℃,年降水量1400毫米以上,海拔500米以下,地势平缓、土层浓厚、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上。
二、造林密度:采纳3x4米株行距,植穴规格60厘米见方、深25厘米,每亩栽植50~60株。
造林时节:惊蛰至4月上旬。
种苗挑选:挖取头年生,生长茁壮,无病虫害,直径6厘米以上笋蔸(即头年生竹笋取笋后,笋蔸又萌小枝)为母竹。
栽植办法:一是竖立栽植,母竹的切口朝下,芽眼向两侧。
二是斜植,将母竹斜放于栽植沟内,然后覆土12厘米即可,切不行覆土太深,以免影响成活率和出笋。
幼林抚育和施肥:植后当年要全面除草松土两次,*次除草施肥在56月举行,全面铲除杂草,距离母竹30厘米左右分两个方向开沟和挖穴,施肥沟不能太深,普通为35厘米,每株施50100克尿素或碳铵,然后覆土盖肥。
其次次除草松土在1011月举行,要注重铲除的杂草不能堆在竹坑内。
其次年以后分离在45月和78月举行全面除草松土、施肥*,每次每丛施尿素或碳铵100250克,进入第三年后竹笋逐年增多,每丛可施肥500克,在每年收割竹笋完毕的1011月份,务必除草*,以利于次年竹笋的生长。
合理采、留笋:麻竹每年5月至10月间续出笋,每隔45天可采割一批竹笋。
种植后当年的竹笋只留一根作母竹,其余所有割掉,注重每丛只能选留1株,不能多留,以防止养分簇拥,影响出笋。
当竹笋生长到笋基部稍暴露12个竹节后即可采割,切割处是剥去笋基竹箨见有绒毛离地面3厘米处,用割笋刀沿水平割断,取下竹笋,选取幼嫩部分食用或加工。
割笋时注重不要伤芽眼,切割的断面,必需尽量与分蘖节平行,不行越节,也不宜斜向,特殊注重*不能用锄头挖取竹笋,否则以后出笋将会削减。
利用上述集约经营的竹林,其次年即可产生效益,普通单丛平均产笋10根,*多可达25根,*笋径14厘米,重3千克。
麻竹笋用林栽培管理技术

60 XIANGCUN KEJI 2022年1月(上)乡科技村XIANGCUN KEJI麻竹笋用林栽培管理技术徐有文(柳州市柳南区龙汉岭林场,广西 柳州 545104)[摘 要] 麻竹是笋材两用竹种。
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丰富的麻竹资源,麻竹笋主要分布在柳州市、玉林市等地。
麻竹笋含有多种营养元素,口感极佳,既可单独食用,也可作为多种食品的原料,极具经济价值。
柳州市柳南区龙汉岭林场是柳州市柳南区麻竹栽培和麻竹笋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麻竹笋用林栽培管理技术和经验丰富。
主要介绍麻竹笋用林的栽培管理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 麻竹笋;栽培管理;技术要点[中图分类号] S795.5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1-60-31 竹苗培育麻竹笋用林造林可使用购置的竹苗,也可使用自行培育的竹苗。
购置竹苗的,必须从证照齐全的正规育苗基地或公司购买,并提前进行实地考察,确保竹苗品种优良、生长健壮,符合笋用林造林标准。
1.1 培育母竹苗应在优良品系的麻竹林中选择种源,选用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秆基芽眼饱满的一二年生麻竹作母竹,在造林前1年9月将留笋长竹作为第2年的母竹苗。
竹苗培育过程中,要加强水肥管理,促进根眼、芽眼的形成。
在造林当年3月下旬,新芽长约5.0 cm 时进行断尾,在竹蔸相互连接的最小处切断秆茎,并保留少数宿土即可出圃造林。
1.2 扦插育苗在春季选二三年生健壮母竹,削取一年生的健壮主枝或次生枝,剪成25.0~40.0 cm 长的插条,并削去枝梢。
插条上切口要斜切。
在苗床上按株距12.0~15.0 cm 、 行距25.0~30.0 cm 开沟,以30°角把插条斜插于沟内,覆土5.0~8.0 cm ,踏实盖土,浇透水后,再盖3.0 cm 厚的稻草。
扦插后3个月内进行松土、除草各1次,作业时防止损伤竹苗。
苗木发出新叶后进行追肥,以根外撒施为主,促进竹苗生长。
造林使用的竹苗地径应不小于1.5 cm ,笋目饱满、鲜活,长度大于60.0 cm [1]。
麻竹笋栽种技术

麻竹系牡竹属巨型笋材两用竹,主产于亚热带地区,栽培历史悠久,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重要的经济竹种之一。
麻竹又称大叶乌竹,单笋重量可达5千克以上,成年竹直径可达20~25厘米,竹高可达25米。
麻竹前两年生长较慢,从第三年开始进入迅速生长期,产笋量和竹杆直径迅速提高。
它既是一种经济植物,又是一种绿化河滩荒山,防止水土流失的理想植物。
麻竹在温度为-7℃至42℃,PH值在4.5~8的江河两岸、荒滩、荒坡、房前屋后、田边地角等均能良好生长,且栽培管理粗放,病虫害极少,投资成本低,经济价值高,一次投入可长期受益。
一般亩栽111株(2×3米)或222株(1.5×2米),种植当年一般每株可产笋3~5条,亩产600千克左右,第二年亩产鲜笋2000~3000千克,第四年进入丰产期,进入丰产期后亩产鲜笋10000~16000千克,产值10000元以上。
每年5月至11月为产笋期,产笋期长达半年以上。
竹笋作为一种新型食品正在成为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畅销商品,而市场潜力大。
就国内市场而言,全国12亿人口,如每人食用1千克鲜笋,就需要培育几百万亩高产笋用林才能满足其需要。
目前,国际市场上笋片、笋干的消费量达500万吨以上,但市场远未饱和,可见市场前景广阔。
麻竹除笋用外,其竹秆粗大,茎直,可作建筑材料、竹筏、水管及抬扛等用。
麻竹竹壁厚,但竹质较松软,通过工艺加工为板材,其经济效益更高。
麻竹竹叶巨大,叶长15~35厘米、宽4~8厘米,可用于制作斗笠、船篷、蓑衣及包装用品。
近年来还利用竹叶提取黃酮、叶蛋白以及一些抗衰老物质,并制作竹叶酒、竹汁饮料等。
一、营造麻竹林的整地方法1. 营造“四旁”林的整地挖穴方法麻竹性喜温热、湿润、肥沃的土壤,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利用田边地角,房前屋后栽植麻竹营造四旁竹林,既能绿化美化环景,保持水土,又能收获竹笋和竹材,获取经济效益。
四旁栽植麻竹,一般地块零星、面积大小不等,形状各异。
麻竹笋概说及高产栽培技术

麻竹笋概说及高产栽培技术第一部分概说一、发展麻竹生产的意义麻竹属热带作物,原产热带和我国南部,据说海南岛五台山腹地原始森林仍有成片野生麻竹林。
产品不论鲜笋或加工制成的干笋、罐头笋、咸笋、酸笋等都具有肉质细嫩、清脆、爽口,味道清甜等特点,是风味独特的美味佳肴,且富含维生素、纤维素和磷、钙、锌等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及丰富的可溶性固形物。
据说常食竹笋能健身抗癌症,属无公害绿色食品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和喜爱,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率高。
对满足内销外贸,增加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支援国家四化建设都具很重要的意义。
二、麻竹生物学特性及适宜的环境条件麻竹笋原产于南方的热带地区,一向生长在热带雨林的环境条件下。
那里气候温暖、潮湿,土壤有机质丰富,透气性良好,水分周年供应及时而均匀,积水又不会过多。
在这样的环境下麻竹形成了常绿性,根系深而广、好气好湿润而不耐旱不耐寒,另外,它属无性繁殖热带植物,周年生长量很大,要求有机质丰富等特性。
因此,在栽培上,要给予类似的生态环境才能获得丰产和稳产。
1、温度温度是影响麻竹栽培分布的限制因素,它关系到麻竹的生存与产量、品质。
据我镇农业站近几年对麻竹笋高产栽培实验表明:麻竹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3-37℃,生长停止的最高温为39-40℃,而开始萌发生长温度为10℃,冬季最低温度不低于零下5℃才能安全越冬。
2、水分麻竹是常绿性植物,发笋量多,生长快,生长期长,周年要消耗大量的水分。
适宜在年雨量1200-2000毫米的地区栽培。
本地区雨量虽能满足要求,但由于雨量分布不均匀往往会出现春旱或者9月份以后出现秋旱。
此时,由于高温,水分蒸发量大,虽然旱期短,但仍给麻竹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
春夏季的阴雨或暴雨,竹园积水,表土被冲刷而流失,使竹笋外露,品质和产量下降,竹母生长不良。
因此,在建园时,尤其是在丘陵山地能否解决灌溉问题,能否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是获得高产稳产的关键。
3、土壤麻竹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广,如红壤、黄壤、紫色土、冲积土以及壤土、砂壤土、粘壤土等均能利用。
麻竹笋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麻竹笋概述•麻竹笋高产栽培技术•麻竹笋栽培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麻竹笋的加工与利用•结论目录麻竹笋简介麻竹笋的笋肉呈乳白色,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等。
麻竹笋的笋尖和笋根部位都可用于食用,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
麻竹笋是一种常见的竹笋品种,具有肉质厚实、口感脆嫩、味道鲜美等特点。
麻竹笋的分布与生长环境麻竹笋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等,具有增强免疫力、促进肠胃蠕动、降低胆固醇等作用。
麻竹笋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等功效,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麻竹笋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选地整地选地与整地选种与育苗选种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麻竹笋母竹,以2-3年生为宜。
育苗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育苗,如春季或秋季,注意保持土壤湿润。
栽植与管理栽植管理施肥多施有机肥,如鸡粪、猪粪等,同时加入适量的化肥,如氮肥、磷肥等。
要点一要点二浇水根据气候和土壤湿度情况,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施肥与浇水预防加强田间管理,保持植株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治疗一旦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如喷洒农药等。
病虫害防治气候条件、土壤环境、栽培技术等都会影响麻竹笋的产量。
解决方法选择适宜的种植地点,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调整种植时间,提高栽培技术,加强田间管理,提高麻竹笋的抗逆性。
原因产量不稳定VS品质差原因解决方法抗逆性弱原因解决方法病虫害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土壤环境、栽培技术等有关。
原因加强田间管理,定期检查麻竹笋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并治疗病虫害;选用抗病品种,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采用生物防治等方法。
解决方法病虫害严重麻竹笋的采收与储存030201初级加工麻竹笋的初级加工主要包括剥壳、清洗、切片等步骤,以方便后续的加工和利用。
深加工麻竹笋的深加工包括制作笋干、笋罐头、笋粉等,这些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市场前景。
麻竹笋的加工方法麻竹笋的利用价值与前景营养价值01药用价值02市场前景03选择优良品种合理施肥精细管理适时采收总结麻竹笋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随着种植时间的推移,麻竹笋品种的优良性可能会逐渐降低,需要不断进行品种选育和更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竹系牡竹属巨型笋材两用竹,主产于亚热带地区,栽培历史悠久,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重要的经济竹种之一。
麻竹又称大叶乌竹,单笋重量可达5千克以上,成年竹直径可达20~25厘米,竹高可达25米。
麻竹前两年生长较慢,从第三年开始进入迅速生长期,产笋量和竹杆直径迅速提高。
它既是一种经济植物,又是一种绿化河滩荒山,防止水土流失的理想植物。
麻竹在温度为-7℃至42℃,PH值在4.5~8的江河两岸、荒滩、荒坡、房前屋后、田边地角等均能良好生长,且栽培管理粗放,病虫害极少,投资成本低,经济价值高,一次投入可长期受益。
一般亩栽111株(2×3米)或222株(1.5×2米),种植当年一般每株可产笋3~5条,亩产600千克左右,第二年亩产鲜笋2000~3000千克,第四年进入丰产期,进入丰产期后亩产鲜笋10000~16000千克,产值10000元以上。
每年5月至11月为产笋期,产笋期长达半年以上。
竹笋作为一种新型食品正在成为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畅销商品,而市场潜力大。
就国内市场而言,全国12亿人口,如每人食用1千克鲜笋,就需要培育几百万亩高产笋用林才能满足其需要。
目前,国际市场上笋片、笋干的消费量达500万吨以上,但市场远未饱和,可见市场前景广阔。
麻竹除笋用外,其竹秆粗大,茎直,可作建筑材料、竹筏、水管及抬扛等用。
麻竹竹壁厚,但竹质较松软,通过工艺加工为板材,其经济效益更高。
麻竹竹叶巨大,叶长15~35厘米、宽4~8厘米,可用于制作斗笠、船篷、蓑衣及包装用品。
近年来还利用竹叶提取黃酮、叶蛋白以及一些抗衰老物质,并制作竹叶酒、竹汁饮料等。
一、营造麻竹林的整地方法1. 营造“四旁”林的整地挖穴方法麻竹性喜温热、湿润、肥沃的土壤,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利用田边地角,房前屋后栽植麻竹营造四旁竹林,既能绿化美化环景,保持水土,又能收获竹笋和竹材,获取经济效益。
四旁栽植麻竹,一般地块零星、面积大小不等,形状各异。
因此多采用挖穴植竹法营造,可以根据具体地形地势,因地自宜,选择适当的密度,如2×3米,3×3米等,进行整地和开挖栽植穴,一般栽植穴以长70厘米×宽60厘米×深40厘米左右规格,除去穴内石块、杂草、灌木根系,表土填入下层,底土翻到表层以利风化。
整地挖穴工作应在头年冬季封冻前完成,以利土壤熟化。
栽植后的3~5年内需逐年扩穴。
2. 营造成片林的整地方法整地包括林地清理、全面开垦和挖穴三个工序。
造林整地质量好坏,不仅影响成活率,并且直接影响成林速度与竹笋产量。
山地及丘陵坡地通常采用带状水平阶整地,带宽为1~1.5米,带间距大小,主要视设计造林密度、种植点的配置及造林地的坡度大小而定。
一般在坡度较陡、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带间距的宽度可以大些,以便拦蓄和保持水土。
而需整理翻耕的带面宽度也与坡度有关,通常坡度为10~20度、21~30度、31~45度以上的坡面,则整理翻耕带面宽度相应为2~3米、2~2.5米及1~1.5米。
对于坡度较缓的翻耕带可进行全深翻30~40厘米深,对较陡的翻耕带可先挖栽植穴(规格同上法),但需对翻耕带内的杂草及灌木除去,其空间待栽竹后3~5年内逐年翻耕完毕。
在坡度陡的地方,带间植被(灌草)头年可以只割刈而不挖翻,只挖栽植穴,以免带来水土流失。
待竹苗成活发笋生长后,第2~3年通过扶育逐年挖除。
若在沟谷缓坡或河岸冲积地带,则可采用块状整地。
同样既可以全面深翻或先挖栽植穴。
整地挖穴填土需在头年土壤封冻前完成。
二、竹苗栽植技术1. 麻竹苗的栽植时间麻竹一般在3~4月发叶,6~9月发笋,栽苗造林最好在1~3月竹子“休眠”期进行。
不过,在不同地区,由于温度、降水的季节性分配不同,则造林时间也不一样。
如春季降雨充沛,无春旱的地区,1~3月份均可栽植;如有明显春旱,但有充足水源灌溉或灌水条件好的,也可以在1~3月份内任选时间栽培;而既有春旱,又不能较好的灌溉的,应在春旱及将结束,春季较大雨量的降雨期及将来临前栽植为好。
这样,竹苗栽种后就能很快满足体内的水ā分动态平衡。
这是确保造林成活率提高的重要一环,并有利于当年发笋长竹。
2. 竹苗的选购与处理竹苗应从正规公司购买,较大数量购苗时,应先前往苗地考察、签订相关合同。
要按先整地改土,后栽苗的程序,衔节调运苗木时间。
应随挖、随运、随栽。
如一时不能栽完,应放在阴凉避风处“假植”,或用稻草打湿后覆盖,定时浇些水。
远距离运输需打泥浆保湿包装运输,防止根芽干枯。
在运输途中或上下车时要注意保护竹苗不受损伤。
在栽植前,用锋利快刀把竹头伤口削平,除光竹头笋壳,用浓泥浆(泥浆里加入适量浓度生根粉更好,生根粉的包装袋上有使用说明,按说明操作)浆根备栽。
3. 栽植方法由于麻竹的地下茎有节间缩短的特点,在土壤中不作长距离的蔓延生长。
栽苗时在整翻好的土壤上或栽植穴上面需开穴(即挖窝)栽植,穴的空间处理很重要,要求每穴(每丛)用腐熟堆肥、厩杂肥15~25千克,与表土拌匀垫底,浇足底水,然后将竹苗直立栽植于穴内(直栽适宜于密植,常规稀植时也可以正面斜栽),分层对竹蔸盖土。
竹蔸部覆土时要使细土与之紧密结合,适当提苗,再覆第二次表土踏实,然后再覆心土,直至穴面成弧形,以免穴内积水,弧形高度仅高于竹苗秆基3~5厘米,栽植深度以刚露出竹枝的一个节为准。
注意回土以压实为度,不能用锄头捶打覆土;栽后灌足定根水;栽苗后,可用地膜或稿杆覆盖,保持土壤湿润,以利发新根;覆盖后若发现土壤干燥或遇持续晴天,应揭膜灌水后再覆盖上地膜。
当气温回升,夏季到来时揭去所盖地膜。
竹苗成活走新根后才能按要求施肥,未成活或半成活时不宜施肥。
三、麻竹的抚育管理技术1. 灌溉林地土壤的水分状况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重要因素。
新栽的竹苗,经过挖、运与栽植,根蔸受到损伤,吸收水分能力降低。
若土壤水分不足,竹苗会因失水而枯死;相反,若因林地排水不良,基至栽植穴积水,根蔸不能正常呼吸代谢,会腐烂死亡。
所以造林第一年初,如遇久旱不雨(7~10天),土壤干燥时,则必须及时灌溉;而当久雨不晴,林地积水或遭冲刷时,又须及时培土和做好排水工作。
灌溉时可以开挖水平沟引水自流灌溉,灌水量以土壤湿润为度;排水可在林地周围开排水沟,也可在林中挖排水沟引出。
2. 松土除草新造竹林,在林枝郁闭前,每年要松土除草1~2次。
第一次在5~6月,这时杂草幼嫩,易腐烂;第二次在7~8月。
稀植林栽后的1~3年可以间作豆科作物,若有间种则结合抚育农作物进行。
同时,注意结合松土除草进行壅垛压青,把杂草铲除后堆在竹蔸附近,也有培土的效果。
这样有利于竹笋生长,可提高产量。
3. 施肥每年3次。
第一次称春肥(基肥),3月中下旬扒土暴晒后进行,促进笋目萌发,增加竹丛产笋量。
常用的春肥有人粪尿、猪栏肥、牛粪、饼肥等。
一般每丛施人粪尿、猪栏肥或牛粪25~50千克,或腐熟的饼肥7~10千克,亦可施塘泥或堆肥150~200千克,肥料施入已扒开土的竹丛周围,施后随即盖土。
第二三次施肥(追肥),应在竹笋出土的初期和盛期(6~8月)进行,促进竹笋生长,提高其产量。
追肥以速效化肥为主,每丛每次可施入氮磷钾混合肥料(5:1:2)1~1.5千克,或尿素、硫酸铵等化肥0.5~1千克。
先在竹丛四周开沟,将化肥均匀地撒入土内,或用水将化肥稀释后浇灌,施后随即盖土。
要注意防止肥料直接接触嫩笋,以免引起竹笋萎缩死亡。
4. 培土未出土的竹笋,笋箨黄褐色,笋质细白脆嫩、味鲜。
竹笋出土受光后,笋箨变绿或暗褐,竹笋老化,笋质降低。
因此,在竹笋尚未出土前,用细碎的潮土培土,可避免竹笋的笋箨见光变色,防止老化,提高竹笋质量。
通过培土,还可培育大笋,提高产量,培土厚度一般为15~30厘米。
5. 扒晒扒土是让竹蔸上的笋目露出土面,暴见阳光,以便提高温度,刺激和促进笋目萌发,同时也便于施肥。
一般在2月底或3月初用锄头自外向内将竹丛四周的土扒开,使笋目露出土外,但应注意不要损伤笋目。
然后结合施肥ā覆土填回土壤。
6. 割笋割笋应掌握日期,割笋过早,笋体过嫩,产量低;过迟,则笋体老化,品质差。
一般出笋初期和末期气温较低,竹笋生长缓慢,可每隔5~6天割1次,出笋盛期,气温高,生长快,笋质容易老化,每隔3~4天割1次。
割笋时,先扒开竹笋四周的泥土,用割笋刀从笋蔸上部切下割断,采割时切勿损伤附近笋目,割后必须用泥土覆盖已割笋的笋蔸,如肥水充足,其上部的笋目还会萌发出竹笋。
结合割笋覆土,在竹丛四周松土除草。
7. 留笋养竹采笋与留养母竹是重要的技术关键,因为竹林是异龄林,合理的年龄结构及每丛保留合理的立竹数量甚为关键,可以视为竹林产量形成的内因。
母竹留养方法有以下两种:7.1 第一种养竹方法第一年,竹苗栽植造林成活后,在首批出土的竹笋中,选留健壮的竹笋1~2株抚育成竹(第一次由母竹分生的后代,称第一支派、第二支派)。
新竹长成后,在冬季来临前可砍去1/5~1/4的竹梢,以减少蒸腾,提高抗寒力,促使来年多发笋。
此称“留母”。
关键是不能在中后期出的笋中去“留母”,也就是说,中后期笋可以全部挖食。
第二年,把所有出土的竹笋全部挖食,本年度每丛可产竹笋5~10千克。
第三年,将早晚期笋全部挖食,只在第一支派、第二支派的盛期笋中选留2~3株母株。
如果初期选留母竹多了会过多消耗竹丛养分,影响当年竹笋产量;而晚期发的笋,往往成竹质量差,而且此时选留母竹到冬季梢部尚未老化,易受冻害。
第四年,同第三年一样留养母竹,至年底,每丛留存母竹(1~4年生竹)7~8株。
此时竹林已开始进入郁闭成林,每丛产笋20千克左右。
第五年,可把所有出土的竹笋全部挖食。
第六年,除首批笋选留2株外,可将全部出笋挖食,并于年底把第一年留养的母竹与栽植的母竹砍去。
以后每隔5年进行一次。
第七、八、九年就只采笋,不留母竹。
第十年除采笋外,每丛选留新母竹3~4株,并于冬季将第三年留养的母竹砍除。
总之,麻竹的经营管理,以每丛母竹保持在7~8株左右为好。
造林成活后留好母竹,每年都可采笋。
每隔4~5年疏伐一次,而疏伐当年又留母一次。
最好在8~10年时挖老竹蔸一次,以放宽地下空间,有利于林地持续利用。
7.2 第二种留养母竹的方法在第1~2年“留母”,即第一年的首批笋选留2~3株。
第二年在头年留的新竹上长出新笋,又各选留1~2株培育成新竹。
这样每丛竹中就有新竹7~8株。
第三、四、五年只割笋,不留母竹。
第六年除割笋外,每丛选留新母竹3~4株,并在冬季砍除3~4株老的母竹。
第七、八、九年同第三、四、五年。
第十年同第六年,并将第一、二年留母的老竹蔸挖除。
如此周而复始。
由于笋用林每年要从林地里采笋,带走大量有机物质,因此,为了确保稳产高产,必须补充养分。
要求每年每公顷追施有机肥37500千克;并配合施用化肥,以氮、磷肥为主,每年每公顷225千克,可分期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