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第一课时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主题和意境。
2.能够通过诵读和朗读古诗来感受古诗的韵味。
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4.能够简单描述古诗的意境和格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意境。
•教学难点: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三、教学准备1.教材:《古诗三首》课文。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录音机。
3.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看到题目《古诗三首》,询问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并引导他们谈一下自己对古诗的想法。
2. 学习新诗1.让学生单独阅读第一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并朗读。
2.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主题、情感以及意象等内容。
3.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3. 讲评1.教师对第一首古诗进行点评,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关键词、核心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古诗的主旨。
4. 学习第二首古诗1.让学生朗读第二首古诗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二首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蕴。
3.让学生分组进行古诗朗读比赛,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5. 学习第三首古诗1.学生认真阅读第三首古诗,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
2.学生群体讨论古诗的语言运用和诗意表达。
3.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首古诗,体验古典诗歌之美。
6. 教学反思1.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本堂课的感想和收获。
2.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完善。
3.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教授《古诗三首》,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课上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在朗读古诗中感受语言之美和情感之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审美情感的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涵。
同时,教师在点评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表现,帮助每位学生在诗歌朗诵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2024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古诗三首 优质教案

1 古诗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思维能力:能运用学过的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审美创造:体会诗人笔下的童年生活,品味古诗的韵味,语言特点,感受诗人是如何表现饶有趣味的儿童形象的。
【课前解析】《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与四年级下册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属于同一组诗。
古诗的前两句用“昼”“夜”“儿”“女”等词语,从时间、人物的角度表现出农家耕织的场景:不分日夜,不分男女,村庄上下,一片繁忙。
后两句写得意趣横生,“未解”“也”“学”等词语表现出乡村儿童的天真可爱,流露出赞扬之意。
全诗语言浅近、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一诗写了幼童在严寒天气弄冰玩耍、自得其乐的场景。
孩子取冰时的欣喜、穿丝时的小心、敲冰块时的得意一一呈现,表现出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村晚》展示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牧童骑牛晚归图,生动地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天真和悠闲自在。
这三首诗的内容都涉及古代乡村中儿童的生活,表现出的都是儿童的天真浪漫和童真童趣,但每首诗又各有特色。
首先,儿童进行的活动不同:第一首诗写的是童孙学种瓜,第二首诗写的是稚子弄冰,第三首诗写的是牧童横牛背、信口吹笛。
其次,儿童活动的环境各异:第一首诗是农忙时的村庄,第二首诗是寒冬时的村庄,第三首诗是夕阳西下的池塘边。
【教学目标】1.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会认“昼、耘、稚、漪”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晓”4个字。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教案

1、古诗三首记。
识记生字的方法有很多,好的方法可以推广到全班。
◆易错提示:“昼”是上下结构,下部是“旦”,不是“日”;“耘”的左边是“”,不是“”。
(3)重点词语释义。
[耘田]在田间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3.再读古诗,整体理解诗意。
朗诵与交流:(1)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义、句意。
在不理解的地方画上记号。
(2)小组内讨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把疑难问题记下来。
(3)我们可以先弄清以下问题: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诗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分别做了哪些事?(4)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理解整首诗的字面意思,说出诗的大意。
明确:(1)“桑阴”指桑树成荫。
当桑树成荫时,那就是——夏天。
所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田园风光。
(2)这首诗写了“儿女”(大人)、“童孙”(小孩)等人。
(3)这首诗写的事有:大人们白天在田间除草,夜晚把麻搓成线。
小孩子们在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过渡: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可不是简单地把词句的意思串起来。
我们可以在句子中加上时间、人物等,这样说起来就更生动、更流畅。
谁再来试试?(可指名,也可自告奋勇)明确:整首诗的意思:白天,村子里的大人们都去田里除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他们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孩子们不懂得耕田和织布,但他们也没闲着,在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过渡:同学们说得正确、全面,那么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诗人通过写夏日农村的田园风光、村民劳作、孩童种瓜,抒——[清]高鼎《村居》六、作业设计,巩固提升作业:1.背诵、默写三首古诗,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古诗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人文底蕴,教师要把学生引入诗境,自己必须披文入情,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点燃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本课的三首古诗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春日》。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既有深刻的意境,又有丰富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诗的热爱,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同时,古诗中的字词、句式以及背后的文化底蕴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诗、传承中华文化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难点:理解古诗中的字词、句式以及背后的文化底蕴。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古诗所描述的情境,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古诗的内涵,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3.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这三首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描绘的景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让学生谈谈对古诗的了解和认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第1课时《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第1课时《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熟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并理解其中描述的自然景色。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风光的热爱,培养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古诗《四时田园杂兴》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课文内容。
2.难点:区分和理解古诗中的象征意义,提升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2.教具:PPT、课文朗读录音、相关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或播放相关音频视频来引入本课课文的主题。
2. 学习课文(15分钟)•让学生听老师朗读课文《四时田园杂兴》,并理解其中描绘的自然景色。
•学生阅读课文,老师逐句解释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生词和句子。
3. 分组讨论(10分钟)•安排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
4. 朗读与表达(15分钟)•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并进行表演,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老师指导学生如何调节语速、语调和情感,帮助他们更好地诠释课文。
5. 总结复习(10分钟)•老师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关键知识点。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语再描述一遍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五、课堂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并用自己的话语写一篇短评,反映个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培养对自然风光的热爱,提升语文素养和诗歌欣赏能力。
新统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

新统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内容丰富,意蕴深远,旨在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体会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将围绕这三首古诗展开教学,通过深入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思想感情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感受诗歌美好的同时,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学会欣赏古诗的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诗歌、理解诗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
2.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活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探究诗歌的内涵,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课文内容、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教学用具:准备好教材、笔记本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描绘的景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三位诗人,为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 优质课教案

课题:课文1 课题名:《古诗三首》课时数: 2 主备人:x x x 审核人:【单元目标】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2.把一件事的重点写具体。
(写作)【课后练习】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智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3.小练笔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深度学习】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能够抓住三首诗的共同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单篇1+1】1.大家读P1—2《童趣》(节选)2.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笔下儿童的不同特点。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板块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
”开学伊始,第一课,二次备课二次备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
板块二、走进古诗,熟读理解。
一、检查预习效果。
1.听写词语,当堂批改、修正。
昼出耘田桑阴脱晓冰2.提醒关键字词的写法注意点。
“昼”上宽下窄,捺要舒展。
“桑”区分“喿”。
“耕”“耘”是两种不同的劳作方式二、熟读古诗。
1.读准字音。
《四时田园杂兴》“杂兴”:随兴写来。
二次备课相关补充:《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退居家乡后所作的一组“田园诗”,分为“春夏秋冬”,每组十二首。
相关拓展: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四时田园杂兴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奇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第一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第一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第一首》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这首古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通过形象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驱动、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对于一些基本的语言文字理解没有太大的困难。
但是,对于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还有待提高。
另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大意,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难点: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诗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鉴赏。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古诗中的美。
2.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包括诗句、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课文《古诗三首第一首》的文本。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然后引入今天的课题——《古诗三首第一首》。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桑”“晓”这4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板书:课题) 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二.走进作者,了解作者。
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
淳熙十年因,58岁病辞。
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
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
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
作品。
三.朗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古诗。
2.大声朗读古诗,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生朗读古诗。
4.识字解词:
(1)指名认读生字“昼耘供稚磬陂漪”并组词。
(2)学习多音字“供”。
(3)学习会写的生字“昼耘桑晓”
(4)指导书写。
(5)注意易写错生字“耘销”,易读错生字“桑”。
(6)识字游戏。
(7)识字解词。
四.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解题析意:大声朗读课题,想想:“四时”“兴”是什么意思?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生读题目,交流汇报。
四时:一年四季
杂兴:各种兴致,随兴写来。
题目的意思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
题目的意思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
分“春日”“晚春”“夏日”“日”“冬日”五组。
2.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A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
B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C听范读
D个人自由朗读。
E指名试读,评议。
3、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4、小声自读,边想边画: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童孙----------学种瓜
5.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
不的地方作上记号。
(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
诗句的意思是:白天在田间锄草,夜晚搓麻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自有自己的拿手本事。
A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B、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
C、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反复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2)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诗句的意思是: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着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
(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天真、勤劳、不怕苦、好学、可爱、爱劳动)。
品后指导诵读,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
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
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一遍一遍地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1、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2、指名读
3、老师配乐吟读
4、学生入情入境的齐读,朗读中自然成颂。
六、感悟情感
1.这首诗前两局描写乡村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画面;后两句描写乡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景。
整首诗热情地歌颂了农民们紧张而繁忙的劳动生活。
2.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七、知识的延伸
1、《四时田圆杂兴》还有60首,田园诗人还有很多,孟浩然、王维、陶渊明……(课件)
2、再学习两首(课件)田园诗篇。
夏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口香。
借与门前盘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生自读自悟,体会情感,并尝试背下来。
八.课堂练习,巩固字词。
(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的作者是范成大。
B.《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兴”在这里读第一声。
C.《四时田园杂兴》是一首唐朝的田园诗歌。
(二)背一背,写一写。
四时田园杂兴
( )夜绩麻, ( )儿女各当家。
童孙( )供耕织,( )。
九.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其中的灿烂奇葩,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收集一些田园诗的名篇佳作,进行积累。
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
1.把生字抄写的作业本上;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十.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