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排泄系统

合集下载

10.4节肢动物的特征(四)--排泄、消化和神经系统

10.4节肢动物的特征(四)--排泄、消化和神经系统

排泄、消化和神经系统
多样的排泄器官
(1)由后肾管演变来的腺体状结构,如颚腺、绿腺、基节腺等。

(2)马氏管:位于消化道中后肠交界处
(3)低等种类把排泄物积留于皮下,随蜕皮现象排出
虾排泄系统绿腺
膀胱绿腺
肾管
腺体部端囊
膀胱
排泄孔
昆虫—马氏管
马氏管






马氏管:位于消化道中后肠交界处,为细长之管状物,由单层细胞组成;其基端开口于中肠和后肠的交界处,盲端封闭游离于血腔内的血淋巴中收
集代谢废物,并通过肠道排出体外。

直肠囊肛门基节腺马氏管
咽蛛形纲—基节腺和马氏管
发达的消化系统
口器:由头部口周围的附肢形成
前肠:取食、研磨、贮存、初步消化中肠:消化和吸收
后肠:离子及水分重吸收
昆虫口器结构
上唇
下唇
下颚
上颚
触须
外颚叶
咽部
蝗虫的口器咀嚼式
蚊的口器刺吸式
蝇的口器舐吸式
蝶蛾的口器虹吸式
蜜蜂的口器嚼吸式
虾消化系统食道上神经节前肠(胃)心脏精巢伸肌中肠(肠)后肠排泄器官食道下神经节消化腺雄性生殖孔腹神经链屈肌
肛门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链状神经系统
食管神经节脑神经节
蝗虫神经系统

食管下神经节胸部神经节腹部神经节
感觉器官
触觉器:触角
视觉器:单眼和复眼
化学感受器:触角、口器。

昆虫排泄系统

昆虫排泄系统

下唇腺
弹尾目和双尾目中的铗尾虫都没有马氏管,但在头内 含有几对腺体,其中一对管状腺具有一根公共导管,其开
口于下唇的基部,称为下唇肾(管状腺),腺体的囊状部
分称腺囊,其导管部分与马氏管的功能类似,具有吸收和
排泄功能。
马氏管常分布有一定的肌肉,如在鳞翅目、双翅 目和半翅目中马氏管的基部有肌肉分布,蜻蜓目和膜翅
目沿马氏管的全长分布着几条纵行的肌肉纤维,脉翅目
和鞘翅目以及直翅目的蝼蛄,其马氏管管壁内分布着呈 网状的肌肉纤维,肌肉纤维可使马氏管在血腔中伸缩或 扭动。另外,在马氏管的最外层还有众多的微气管分布。
3.4马氏管的基本类型
一般来说,数量多的,马氏管一般比较短, 而数量少的则比较长,两者的总表面积差异 不大。
3.3 马氏管的结构
马氏管由单层真皮细胞组成,外面为基膜,向管腔
内的一面具有缘纹,缘纹通常在基部呈刷状,在端部呈
蜂窝状,真皮细胞的基膜高度内褶,可达整个细胞的1/3, 内质网在细胞的中部形成复杂的网络,且和线粒体伸入 顶部的微绒毛内。
①可从血液中吸收那些不能被马氏管吸收的胶体颗粒、
色素、染料等。
②分泌一些加速心脏搏动的化合物质,阻止神经肌肉传
导。
③参与一些中间代谢。
脂肪体 来源: 中胚层。 功能:
(1)贮存营养物质;
(2)一些营养物质中间代谢的场 所;
(3)解毒代谢的场所; (4)贮存一些含氮的有毒物质。
第十三章
昆虫的排泄器官及其生理
昆虫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代
谢,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气管系统或体 壁借扩散作用排出体外,氮素代谢物主要经马氏管-直 肠系统排出。 马氏管是主要的排泄器官,其他如体壁、消化道、 脂肪体、下唇腺和围心细胞等,在不同的昆虫中起着 不同的作用。 昆虫的排泄系统除完成排弃代谢废物外,还有维

昆虫生理生化知识点总结

昆虫生理生化知识点总结

昆虫生理生化知识点总结昆虫的呼吸系统昆虫呼吸的方式主要有体表呼吸、气孔呼吸和气管系统呼吸三种。

体表呼吸是通过体壁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适用于小型和薄壁昆虫。

气孔呼吸是昆虫在体表具有气孔,通过气孔与外界环境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适用于适中大小昆虫。

气管系统呼吸是昆虫通过气管系统将氧气输送到不同部位的细胞中,适用于大型昆虫。

昆虫的循环系统昆虫的循环系统是由血管、血淋巴、心脏和血细胞组成,其功能是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各个细胞,并将代谢产物和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中。

昆虫的心脏是由一系列横纹肌构成的管状结构,通过心房和心室的收缩与舒张来实现血液的循环。

昆虫的消化系统昆虫的消化系统由口器、食道、贮食室、中肠和直肠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将食物转化为能量,并将消化后的养分输送到各种细胞中。

昆虫的口器类型多样,根据不同食性形态各异,适应不同的食物种类。

昆虫的排泄系统昆虫的排泄系统由马氏管、贮尿囊、中肠和肾组成,主要功能是将体内代谢产物和废物排出体外。

马氏管和贮尿囊是昆虫体内产生尿液的部位,尿液中含有甲酸盐、胱氨酸、蛋白质和无机盐等成分。

昆虫的神经生理昆虫的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腹神经节组成,外周神经系统由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组成。

昆虫的感觉器官包括触角、眼睛、嗅觉器官和听觉器官,这些器官能够感知外界刺激并进行信息传导。

昆虫的内分泌系统昆虫的内分泌系统是由脑下垂体、中肠、神经内分泌细胞和外分泌器官组成,内分泌系统参与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等生理过程。

神经内分泌细胞能够分泌促生长激素、蜕皮激素、卵白素和酶类等物质,影响昆虫的生理功能。

总之,昆虫的生理生化知识是一门非常广泛而又复杂的学科,涉及到多个研究领域。

通过深入探讨昆虫的呼吸、循环、消化、排泄、神经生理和内分泌等方面的知识,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昆虫的生存与生长规律,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害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蚕体解剖生理学—排泄系统

蚕体解剖生理学—排泄系统

第八章排泄系统排泄是指动物有机体把新陈代谢的终产物和机体不需要或对机体有害的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

在生理学上,只把物质经血液循环、并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称排泄系统。

蚕体内的代谢终产物常积聚于血液,其中:(1) 多余的水分可经多种渠道排出体外。

(2) 二氧化碳可经体壁和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3) 过剩的AA可由丝腺吸收合成丝物质由吐丝排出。

(4) 蛋白质及其它含氮化合物的代谢终产物的排泄及水分及盐类的平衡调节,均由专司排泄的马氏管实行。

桑蚕的排泄器官最早在1669年由意大利昆虫学家“马克毕基氏”发现,故以后命名马氏管。

由于马氏管的生理机能相当于高等动物的肾脏,故马氏管又称泌尿管或肾脏管。

一、马氏管的位置、形态、构造。

(一) 幼虫马氏管:幼虫马氏管是淡黄色弯曲的细长管,位于消化管后部的两侧。

根据其形态、功能和排泄物移动的方向,马氏管可依次分为隐肾管、前行管、后行管、膀胱四部分:1.隐肾管:指插入直肠内壁内的部分。

马氏管插入直肠壁内以后变粗而管壁很薄,并分出许多囊状枝,有些管相互愈合,分布在直肠壁的单薄膜和复薄膜之间,称外列管。

外列管到了直肠的后端屈转,进入复薄膜与肠壁细胞之间,又形成一层蜿蜒屈曲的内列管,最后以盲管终了。

隐肾管的这种构造,对调节体内水分及盐类代谢平衡极为有利。

(注:马氏管主要分布于直肠的肌肉和细胞层之间)2.前行管:又称“上行管”或“端管”、“端部”。

从直肠出来的六条马氏管分成两组,先在结肠两侧作若干屈曲,再沿小肠、中肠肠壁平行(并列)前行,各侧中央的一条在消化管侧面,其它两条一条在背面,一条在腹面。

其中,背面管前行至第4腹节前端,侧面管前行至第3腹节中后部,腹面管前行至第三腹节前端。

此后分别向后折回。

3.后行管:又称“下行管”,或“基管”、“基部”。

前行管向后折回的部分,称“后行管”或“基管”。

当后行管到达中肠后端时,背面和侧面的先行合并成一条,此后再与腹面的一条并为一条较粗的共同管。

昆虫内部解剖及生理汇总

昆虫内部解剖及生理汇总
15-18
保幼激素在防治上的应用:60年代美国正式合成了天蚕蛾 的保幼激素后,保幼激素的研究进展很快。现在合成了几十 种天然的保幼激素和上百种保幼激素的类似物。保幼激素对 哺乳动物和鱼类毒性较低,在土壤中易降解为无毒物质。 据江苏省报导,该省生产的保幼激素类似物防治棉蚜效果 较好,施用浓度为2万倍液,5天后和10天后调查,防治效果 均为97.9%~100%。 (2)蜕皮激素 可引起昆虫生长发育紊乱。如用含有0.01%~ 0.1%脱皮激素的饲料去喂家蝇,能使80%雌蝇不育。 前些年就了解到丽蝇的环腺和一些昆虫的卵巢及卵也能分 泌脱皮激素;其它节肢动物和植物中也能分泌脱皮激素活性 化合物,从而为应用脱皮激素作杀虫剂提供了更多来源。
告警外激素
聚集外激素
15-17
昆虫内激素、信息激素与害虫防治
1.内激素 主要具有调节和控制昆虫个体本身生理机能的作用, 如保幼激素和脱皮激素,可以扰乱害虫的生长、发育,达到防治 的目的。 (1)保幼激素 活性很高,制成杀虫剂后,用很小的剂量即可 达到防治效果。保幼激素没有专化性,具有广谱杀虫剂的性质。 保幼激素的杀虫作用在于:①具有变态抑制作用,可以抑制幼虫 →蛹→成虫的变态,使之形成过龄幼虫,或幼虫→蛹或蛹→成虫 的中间类型,或即使变成正常的成虫也即告之死亡。②具有胚发 育抑制作用,可抑制卵胚的正常发育,从而达到杀死卵的效果, 这种作用60年代已在无翅红蝽和天蚕蛾、蚱蚕中得到证实。③潜 伏效应:在卵期用保幼激素处理,幼虫虽能正常发育,但潜伏效 应能抑制成熟幼虫→蛹→成虫的变态。这种现象在家蚕上也有发 现。
15-20
昆虫的信息素的含量极微,但灵敏度很高,其作用是非常有 效的,试验中表明,1头未交尾的雌性叶蜂放在笼中,可以 诱来1.1万只以上的雄蜂。雄性舞毒蛾可以被雌性舞蛾从0.4~ 0.8公里范围诱来。 昆虫性信息素主要可应用于害虫的预测预报、直接诱杀雄 虫、切断害虫间的联系等方面。

昆虫消化系统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昆虫消化系统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昆虫消化系统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昆虫消化系统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为题,本文将介绍昆虫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结构特点及其与消化功能的关联。

昆虫消化系统是由口器、食道、贮肠、中肠和直肠五部分组成。

其中,口器是昆虫摄食的器官,包括口器基部、上颚、下颚、口器鞘及舌。

食道是将食物从口器传输到贮肠的管道。

贮肠是昆虫消化系统中最大的部分,其内壁有许多折叠,增加了表面积,有助于食物的吸收和消化。

中肠是昆虫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部位,主要用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直肠则是将未被吸收的食物和排泄物排出体外的通道。

不同种类昆虫的消化系统有所不同,但大致相同。

例如,食草昆虫的贮肠较长,以便消化纤维素等复杂碳水化合物,而肉食性昆虫的贮肠较短且肌肉发达,以便快速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

昆虫消化系统的功能包括消化、吸收和排泄。

消化是指将食物转化为可被吸收的营养物质的过程。

昆虫的口器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可以适应不同类型的食物,例如,蚜虫的口器适合吸食植物汁液,而蚂蚁的口器则适合咀嚼固体食物,如蛋白质和脂肪。

吸收是指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吸收到体内以供生命活动所需。

昆虫的贮肠内壁有许多细胞,这些细胞分泌酶和其他消化液,将食物消化为小分子物质。

这些小分子物质随后通过贮肠内壁吸收到血液中。

排泄是指将未被消化吸收的废物从体内排出,昆虫的排泄物主要为尿酸。

昆虫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

例如,昆虫的口器结构和功能与其食性有关,比如具有针状口器的蚊子可以穿刺动物的皮肤吸血,而舌状口器的蝴蝶则可以吸食花蜜。

另外,昆虫的贮肠内壁的折叠结构增加了表面积,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昆虫的中肠内壁分泌酶和其他消化液,将食物消化为小分子物质,并将这些物质吸收到血液中。

这些小分子物质可以提供昆虫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昆虫的直肠则是将未被吸收的食物和排泄物排出体外的通道,起到排泄的作用。

昆虫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功能之间有密切的关联。

昆虫的口器、贮肠、中肠和直肠各具特点,这些结构和功能的相互配合使昆虫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食物和环境,并完成消化、吸收和排泄等生命活动。

中考生物教案昆虫的消化与排泄系统

中考生物教案昆虫的消化与排泄系统

中考生物教案昆虫的消化与排泄系统一、教学目标1.了解昆虫的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理解昆虫的食物消化和废物排泄的过程;3.掌握昆虫消化和排泄系统与人类消化系统的异同。

二、教学重点昆虫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昆虫废物的排泄方式和过程。

三、教学难点昆虫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的异同;昆虫废物的排泄过程。

四、教学过程导入:老师可通过放映昆虫的生态影片或者展示昆虫标本等教具来引起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对昆虫的好奇心,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知识讲解:1.昆虫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昆虫消化系统主要包括口器、食道、瘤胃、中肠和后肠等部分。

口器:昆虫的口器根据其取食习性的不同而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比如啮式口器、吸管式口器等。

食道:昆虫的食道连接口器和瘤胃,主要起到运输食物的作用。

瘤胃:昆虫的瘤胃是消化系统的主要部分,其中包含有利于分解食物的酶液,将食物分解为易吸收的营养物质。

中肠:中肠是昆虫的主要吸收器官,它的内壁有许多绒毛状结构,可以增加吸收面积,促进养分的吸收。

后肠:后肠主要负责排泄废物和吸收水分。

2.昆虫废物的排泄方式和过程昆虫的废物排泄主要通过气管系统和马氏管完成。

气管系统:昆虫体内的气管系统与呼吸有关,同时也是废物排泄的一种途径。

废物经过气管直接排出体外。

马氏管:马氏管是昆虫独有的排泄器官,位于昆虫体内,为昆虫的主要排泄系统。

废物首先通过马氏管被收集和浓缩,然后经过直肠排出体外。

梳理归纳:通过以上的讲解,我们可以看出昆虫的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与人类的消化系统有一定的异同。

相同之处:都包含有摄食、消化和吸收三个步骤。

不同之处:昆虫的消化和排泄系统相对简单,没有胃等器官;废物排泄主要依靠气管系统和马氏管,而非肾脏。

拓展应用:老师可以出示一些昆虫消化系统的图片和昆虫标本给学生观察,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解读昆虫的结构,并讨论昆虫与人类消化系统的异同。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昆虫的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动物的排泄系统

动物的排泄系统
部分动物的排泄系统的比较
部分动物排泄系统的比较
排泄系统
无体腔动物 原生动物
假体腔动物
线虫动物门 (蛔虫)
真体腔动物
环节动物门 (环毛蚓)
节肢动物门
甲壳类(敖虾)
昆虫(棉蝗)
将过多的水、盐以及一些有毒物质射入体内,

这些物质必须不断排出体外.排出最终代谢物
及多余水分和进入人体内的各种异物的过程
称为排泄.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肾脏形成尿的
环节动物-后肾排泄系统
甲壳类动物螯虾
. , ,
,
,
.
的触 短的借 常绿呈为虾
排角 管膀宽 为腺绿绿的
泄基 开胱大 乳浸色腺排 孔部 口伸而 白制故生泄

腹 于出壁 色标又活系 面 大的薄 它本称时统
的 排



触角腺位于头部腹面 大触角基部外骨骼内 方.系甲壳纲软甲亚纲 中之端足目、糠虾目、 燐虾目、十足目的排 泄器官,开口于第二触 角基部.
经收集管送入伸缩泡,并
通过虫体的开口排出体外.
排泄出CO2及水、含氮废 物.
环毛蚓
蛔虫
蛔虫的排泄系统
蛔虫属于线形动物 门,排泄系统属于 原肾型,无鞭毛及 纤毛.咽部有1到2 个大型肾细胞司 水分调节和排泄, 开口在咽部神经 环腹面.
线形动物门-环毛蚓
分布于海洋、淡水、 及土壤中,有自由游泳 的、穴居的、爬行生 活的.为后肾排泄系统.
▪ 动物由低等到高等到排泄系统逐渐复杂化.原生动物门里的动物广泛生活 在淡水中,只需要能有调节水的结构就可以很好的起到排泄作用.
▪ 以后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必然要到陆地上来.运动就要增强,产生的代谢 废物必然增多.假体腔中的线虫动物门、真体腔的一些门类因此排泄器官 更发达.严格地说,线虫只有排泄系统而无排泄器官.而后者拥有排泄器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马氏管及其排泄机能
1.5 马氏管的排泄机制
排泄循环:通过端段以水溶液的形式从血液中吸收代 谢废物,不断转入后肠;基段和直肠细胞将水分和无机 盐选择性再吸收,并移除代谢废物。
马氏管坛状突 直肠乳突
直肠
尿酸沉淀
小肠
H2O Na+ K+
尿酸盐
PH=6.6
H2O
Na+ K+ PH=7.2
H2O
Na+ 尿酸
隐肾
第一节 马氏管及其排泄机能
1.4 马氏管的基本类型
直翅目型
马氏管基段与端 段在组织构造上 无明显分化,管 内排均为液体。
半翅目型
分为基段和端段, 端段为液体原尿, 基段为尿酸结晶。
鞘翅目型
基段与端段无分 化,管内排泄物 均为液体,端段 与直肠形成隐肾。
鳞翅目型
与半翅目型相似, 但端段与直肠形 成隐肾复合体。
第五章 昆虫的排泄系统
本章重点及复习思考题
1. 昆虫的排泄系统有何功能?其主要排泄器官 和组织有那些?
2. 昆虫的排泄物包括那些?以尿酸作为主要排 泄物有何生理意义?
3. 名词解释:马氏管、排泄循环、贮存排泄。
第五章 昆虫的排泄系统
第二节 其它排泄器官
除以马氏管排泄外,贮存排泄广泛存在于许多昆虫中。贮 存排泄是指血液中的的部分代谢产物被某些器官或组织吸 收并贮藏起来,而不马上排出体外的特殊排泄方式。
——下唇肾 吸收废物并分解某些代谢废物。 ——脂肪体 可转化成尿盐细胞,积聚尿酸盐结晶。 ——围心细胞 可积聚胶体粒子和马氏管不能排除的其它 大分子。 ——体壁 可直接排除水以及几丁质、蜡质、色素(通过 蜕皮排除)和胶质、丝质、蜡质和毒液等(通过皮细胞 分泌)。
第三篇 昆虫的内部解剖和生理
第五章 昆虫的排泄系统
排泄系统的组成: ——昆虫的排泄系统(excretory system)的主体 是位于中后肠交界处的马氏管。 ——辅以体壁、气管系统、消化道、脂肪体及围心 细胞等排泄器官和组织所形成的系统。
排泄系统的机能: ——自血液中吸收并排弃代谢废物和有毒物质。 ——维持昆虫体内盐类和水分平衡、保持体内正常 生理环境。
第五章 昆虫的排泄系统
第一节 马氏管及其排泄机能
1.1 马氏管的命名
马氏管(Malpighian tubeles)由 意 大 利 生 理 学 家 Malpighi 于 1669 年 首先在家蚕体内发现。
一节 马氏管及其排泄机能
1.2 马氏管的数目和表面积
——马氏管的数目 仅蚜虫等少数种类无马氏管。不同种 类数目差异很大。原始数目可能为6条;最少者如蚧类仅 2条;多的如沙漠蝗达250条左右。一般全变态类的数目 较不全变态类少。有些昆虫不同发育阶段的数目也有变 化。马氏管通常以偶数出现。 ——马氏管的表面积 一般情况下,马氏管的数目与其长 度成反比,即数量多者短,数量少则长,从而保持总有 效排泄面积的基本恒定,保证马氏管与血淋巴充分的接 触面积。
第一节 马氏管及其排泄机能
1.3 马氏管的结构
——外观:呈偶数的盲管。 ——着生:中后肠交界处。
基部:与肠腔相通。 端部:游离于血淋巴或埋
于直肠细胞中。 ——基段细胞:具刷状边。 ——端段细胞:具蜂窝边。 ——隐肾:多见于鞘翅目和 部分的鳞翅目昆虫,是回收 水分和无机盐的特效系统。


细胞核

蜂 窝 边
马氏管基段
马氏管端段
第一节 马氏管及其排泄机能
1.6 马氏管的排泄物
——代谢废物的排除:
水、二氧化碳(糖代谢、脂类代谢):体壁、气管系统、消化道 氮素化合物(蛋白质代谢):马氏管-直肠系统
——马氏管的主要排泄物:
尿酸、尿素、尿囊素和氨等
——马氏管的其他排泄物:
丝质(草蛉幼虫) 石灰质(竹节虫和天牛幼虫) 泡沫和粘液(沫蝉科的若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