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墨家薄葬思想
《墨子·节葬》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墨子·节葬》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下] 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为天下度也①,譬之无以异乎孝子之为亲度也。
今孝子之为亲度也,将奈何哉?曰:“亲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乱则从事乎治之。
”当其于此也,亦有力不足、财不赡②、智不智③然后已矣,无敢舍余力,隐谋遗利④,而不为亲为之者矣。
若三务者,孝子之为亲度也,既若此矣。
虽仁者之为天下度,亦犹此也,曰:“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而乱则从事乎治之。
”当其于此,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无敢舍余力,隐谋遗利,而不为天下为之者矣。
若三务者,此仁者之为天下度也,既若此矣。
今逮至昔者三代圣王既没,天下失义,后世之君子,或以厚葬久丧以为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或以厚葬久丧以为非仁义,非孝子之事也。
曰二子者,言则相非,行即相反,皆曰:“吾上祖述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者也。
”而言即相非,行即相反,于此乎后世之君子皆疑惑乎二子者言也。
若苟疑惑乎之二子者言,然则姑尝传而为政乎国家万民而观之,计厚葬久丧,奚当此三利者?我意若使法其言,用其谋,厚葬久丧实可以富贫众寡、定危治乱乎?此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为人谋者不可不劝也。
仁者将兴之天下,设置而使民誉之,终勿废也。
意亦使法其言,用其谋,厚葬久丧实不可以富贫众寡、定危理乱乎?此非仁非义,非孝子之事也,为人谋者不可不沮也。
仁者将求除之天下,相废而使人非之,终身勿为。
是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令国家百姓之不治也,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
何以知其然也。
今天下之士君子,将犹多皆疑惑厚葬久丧之为中是非利害也。
故子墨子言曰:然则姑尝稽之。
今虽毋法执厚葬久丧者言,以为事乎国家。
此存乎王公大人有丧者,曰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
存乎匹夫贱人死者,殆竭家室。
存乎诸侯死者,虚库府,然后金玉珠玑比乎身,纶组节约,车马藏乎圹。
又必多为屋幕、鼎鼓、几梴、壶滥、戈剑、羽旄、齿革,寝而埋之,满意。
墨家介绍词文言文翻译

墨家之学,首重兼爱。
兼爱者,无差别之爱也。
墨子言:“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故墨家主张天下之人,皆当相爱,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以实现天下太平。
次之,墨家主张非攻。
非攻者,反对无端之战也。
墨子曰:“攻国非仁也,战民非义也。
”墨家认为,战争乃万恶之源,故主张止战息兵,以保民生。
墨家尚贤,谓举贤不避亲,举能不避仇。
墨子言:“天下之贤,皆可任用,何必拘于亲疏、贵贱、贫富?”墨家主张以贤能为标准,选拔人才,使天下之人各得其所。
墨家节用,主张节俭。
墨子曰:“天下之财,有限也,用之有节,则足矣。
”墨家认为,物力有限,应节俭使用,以免浪费。
墨家节葬,主张薄葬。
墨子言:“葬者,所以记死者之名,非所以养死者之体也。
”墨家认为,厚葬非但无益于死者,反而浪费物力,故主张薄葬。
墨家非乐,主张禁乐。
墨子曰:“乐者,乱之源也。
”墨家认为,音乐能使人沉迷,故主张禁乐。
墨家天志,谓天有意志,能赏善罚恶。
墨子言:“天有欲求,而恶有欲求,故赏善罚恶。
”墨家主张敬天,以得天之庇佑。
墨家明鬼,谓鬼神存在,能感知人间善恶。
墨子言:“鬼神有知,能赏善罚恶。
”墨家主张敬鬼,以保家宅安宁。
墨家学说,虽与儒家、道家、法家不同,但皆以天下为己任,致力于治国平天下。
墨家弟子,亦多才多艺,如墨翟、禽滑厘、孟胜、田鸠等,皆为当时之佼佼者。
墨家之学,虽后因各种原因而衰微,但其思想仍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墨家之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等思想,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总之,墨家,吾国之古之学派也,其学说主张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墨家之学,虽已远去,但其精神永存于世,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
浅析墨子节用思想

浅析墨子节用思想作者:邹燕妮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0期摘要:节用思想是墨家的一个重要思想,同时墨子的节用思想并不是与其他的篇幅没有联系的,如果我们要想获得对“节用”思想的更加深刻的理解,就必须把它与节葬、非乐等思想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而儒家、墨家及道家在对节用、节葬、非乐等问题的主张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和联系。
本文想要在理清儒家、道家、墨家在这些主要问题的立场的差别与联系的基础上,以此来获得对墨子节用思想的明见性。
关键词:节用;墨子;小国寡民作者简介:邹燕妮(1989.11- ),女,广东,深圳大学文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方向:哲学美学。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2一、节用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墨子提出节用思想的原因“节用”,简单地说,就是节约开支,增加财富。
墨子从国家、百姓、人民利益出发,要求统治者要崇尚节俭,人民努力耕作,创造并积累财富以备不时之需。
事实上,在先秦时期,不仅仅是统治阶级需要做到节约用度,同时百姓也应该做到节用,应该让节用这一思潮成为社会风气。
然而,节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只能是一种口号,其实施起来并没有那么的简单,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牢记在心。
“节用”这一朴素的说法在欲望面前便显得无比的渺小。
“节用”这一朴素的口号的能效远远不及宗教,宗教总能够给人无限的约束力,由于人们害怕受到神的惩罚,所以人们总能按照宗教的准则做事。
具体地说来,“节用”思想的产生,有其社会背景:首先,墨子所生活的时代,财富集中在统治者手中,他们“暴夺民衣食之财”,导致下层人民饥寒交迫,形成“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等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墨子看到了社会物质生产和人们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他痛恨这种不公,从国家兴衰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存利益出发,指出国家“节俭则昌,淫逸则亡”,认为那种不顾生产对消费的决定和制约作用,盲目追求奢侈消费的行为,是治国的最大的祸患。
墨子的学说思想

1.兼爱平等与博爱、完全的博爱;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
(与儒家的博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相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2.非攻反对侵略战争。
(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
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3.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
(有一说法为“上同”,认为天子是百官之首,而百姓听令百官,与上而同,此乃“上同”之意。
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
)4.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
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
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
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5.天志掌握自然规律。
(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
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6.明鬼辨明鬼神的存在,鬼神能扬善惩恶。
(对强大而未知的事物应心怀敬畏,理智对待)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
(有一说法认为墨家说鬼所为并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说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恶。
)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
7.节用节约以扩大生产。
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8.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
墨子思想(1)

1,兼爱中国战国时期墨子的主要思想。
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
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
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
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这当然只是一种理想。
但他批判了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兼爱”一说,最初见于《墨子》。
墨老先生被后人视为侠者之祖,他鼓吹“兼相爱,交相利”的学说,也就是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何为“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曰:“视人之国,若(好像)视其(自己)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交战于旷野){指不要打仗};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墨子•兼爱中》)墨子无意追求爱的浪漫,而视之为济世救世的良方。
墨子认为,先秦社会之所以失范,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忠诚仁爱),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和睦;使和睦)。
”与此相伴,自私自利亦是乱世之因,如“亏父而自利”、“亏子而自利”、“亏兄而自利”、“亏弟而自利”、“亏君而自利”、“亏臣而自利”、“乱异家以利其家”、“攻异国以利其国”等等皆为自私自利之结果。
一言以蔽之,违反兼爱互利原则的恶果是“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
这表明,墨子有意凸显爱的现实性一面,拙于或不屑渲染爱的幻梦色彩。
而这一步骤又主要是通过把爱与利予以贯通得以完成的。
墨子之礼学

墨子之礼学【陆建华】墨子之礼学墨子精通礼学,强调礼的等级性,反对礼的宗法性;在尊天明鬼思想指导下,肯定和论证祭祀之礼的社会功能与道德作用;批评三代丧礼和儒家丧礼的厚葬久丧特征,主张薄葬短葬;承认乐的审美价值,又否定乐的政治作用,证明乐的社会危害性。
这样,墨子礼学呈现明显的批判性和创造性。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立者和最著名的代表者。
《吕氏春秋·当染》载其曾在鲁国问学于精通周礼的周代史官史角的后人,《淮南子·要略训》载其“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曾是儒门中人。
由此可见,墨子研习过周礼以至包括周礼在内的三代之礼,研习过承继三代之礼且具有丰富的礼学思想的儒学,乃精通礼的典型人物,只不过其对于礼的把握和取舍与儒家不同罢了。
基于此,《墨子》一书的诸多篇章载其论礼非儒。
从总体上讲,孔子及其儒家主要承袭三代之礼,特别是其中的周礼,儒家学派是“复礼”的产物;墨子则力求改革三代之礼,并在创建墨家学派时对三代之礼及其因袭者孔子与其创立的儒家提出批评。
因此,墨子礼学呈现出区别于儒家的另一种式样。
一、维护礼的等级性,否定礼的宗法性三代之礼在政治层面是夏、商、周统治者的治世之道,墨子肯定这种礼的政治价值。
在《墨子·鲁问》中,墨子把“国家淫僻无礼”看作国之大事以及国家乱而不治的根本性标志之一,强调礼的政治功能以及礼作为为政之道的核心价值。
在《墨子·尚同中》中,墨子把“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看作天下大乱的所有原因中最后的根源,并把由“无礼”而造成的没有贵贱上下和亲疏尊卑分别的人类的混乱无序的存在状态比作“禽兽”,从而把礼视为人、人类社会区别且优越于禽兽、动物界的标准与根据。
作为治世之道的礼实即宗法等级制度,兼有宗法性和等级性的双重特征。
墨子强调礼的等级性。
墨子借晏婴之口指责孔子“劝上乱下,教臣杀君,非贤人之行也”[1]非儒下其立足点即是礼所规定的君臣上下的等级性以及这种等级的神圣性。
浅淡墨子的丧葬观

浅淡墨子的丧葬观作者:陈玉婷任俊圣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第02期[摘要]墨子的薄葬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墨子·节葬》中。
墨子针对当时侈靡的丧葬状况,发出了“俭节则昌,浮佚则亡”的呼唤,同时也阐明了“节用”、“节葬”、“非乐”等思想。
墨子力求引导人们正确合理地利用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现代社会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墨子;丧葬;殡葬改革;生死[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1)02-0107-02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1.02.053[本刊网址]http://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殡葬伦理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厚葬久丧”主导着中国殡葬观念和行为,但客观事物总是相辅相成的,墨家的“节葬”伦理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殡葬伦理思想的另一面,在现当代殡葬改革的社会背景下对墨子丧葬观的发掘具有时代意义。
一、墨子丧葬观的提出墨家的丧葬伦理思想主要以墨子为代表。
墨子(约前468-前376)姓墨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但其一生的活动范围远远超出鲁国,前后到过宋、齐、魏、楚等国。
墨子是稍后于孔子的又一位享有盛名的思想家,由其开创的墨家与儒家齐名,时称“儒墨显学”。
墨家是先秦诸子中的平民哲学,薄葬理论是其学说中的精粹。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总结墨家之要,认为墨家“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张舜徽先生在谈及先秦学术思想时也认为“墨子之学,与儒家异趣,其持论尤与儒者不同而致后世讥弹者,则在短丧薄葬。
然细绎墨子节葬之说,实亦有为而发,盖墨子目视当时天子诸侯淫侈用殉之酷,不胜愤嫉,欲以除其弊。
”(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1]。
墨子认为儒学“厚葬糜财而贫民”而另创新说,力主薄葬。
墨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殡葬改革家。
孔子厚葬

孔子主张“厚葬”,并没有要求自己节葬。
节葬是墨家所主张的。
孔子生前就曾当过“吹鼓手”,为儒家后世主张“厚葬”的理论贡献不小。
如“丧尽其哀”、”三年之丧“等,包括后来的“丁忧”制度的形成,都是中国“厚葬”文化的主要内容。
老圣人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我看这不是进步文化,应该检讨。
现在一些落后地区仍存在“薄养厚葬”的风俗,生前可能对老人不敬甚至不孝,但死后的葬礼一定风光体面。
中国历史上很大一笔财富是用于建庙和建坟的,建庙为神,建坟为人,不过是为没有生命的人,这是对生命生前的漠视和不尊重。
道家主张的“裸葬”是比较节约的,也有黄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意思,但感觉又是对曾经的生命和祖先的不尊重,怕让人接受赶来也有困难,除非是向往升天化羽的仙家道人。
这样比较起来,还是墨家的“节葬”比较好,节就是节约啊,节约就是不浪费啊,从情、从理、从利的均衡来看,都是比较符合中国人文特点。
“厚葬”和“裸葬”代表着两个极端。
“节葬”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思想,也是现代人们应该接受的一种思想。
特别在农村,厚葬的浪费惊人,是不是封建文化不说,社会贡献率就是问题,大家还是接受“节葬”比较好。
墨子根据古圣王葬埋之法制定了节葬之法,“‘曰: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
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龚若参耕之亩,则止矣。
’死者既以葬矣,生者必无久哭,而疾而从事,人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
此圣王之法也。
”墨子认为棺木三寸厚,足以让尸体在里面腐烂就行;衣衾三件,足以掩盖可怕的尸体就行。
下葬时,下面不要挖掘到泉水深处,上面不要使腐臭散发,坟地宽广三尺,就够了。
死者既然已经埋葬了,活在世上的人也不要长久哭下去,而应赶快就业,人人各尽所能,用以交相得利。
这就是圣王的打算。
可以发现,墨子一方面极力为别人打算,尽是节约丧葬费用,以增加衣食之财,达到“富贫”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替公共设想,希望节葬能够为政于国家或服务于天下。
所以说,墨子的节葬观确实是顾全当时国民经济的心余力绌,免得人们死要面子活受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墨家薄葬思想
谢孝中
(政法经管系09政教一班)
摘要:受儒家“礼”,“孝”观念影响下的厚葬之风盛行的时候,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一反传统丧葬习惯提出了“节葬”,“节用”的薄葬思想。
墨家薄葬思想在引导人们构建和谐社会,正确合理利用资源,协调人与自然,人与资源的关系以及坏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墨子;丧葬;当代意义
儒家的丧葬理念在中国殡葬史上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厚葬久丧”是儒家认为合乎礼仪的丧葬方式。
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打破了儒家一枝独秀的局面,提出“薄葬”思想,提倡“薄葬短丧”。
一、墨家薄葬思想产生的背景
薄葬是指葬具及丧礼简单、节俭。
其主要特点是缩短服丧期限;尽量减少地面建筑;名器减少。
墨子是墨家薄葬思想的代表者,其主要薄葬思想集中体现在《墨子·节葬》中。
墨子(约前468-前376),姓墨名翟,战国时期宋籍鲁国人,早年求学儒门,因不满周礼的繁文缛节而独立门户,开创了墨家学派,成为当时唯一能与儒家相抗衡的显学之一。
先秦时期,上层统治者中厚葬之风盛行,“王公大人有丧者,日棺撑必重,葬埋必厚。
”,“诸侯死者,虚车府,然后金玉珠玑比乎身……,又必多屋幕,鼎鼓几梃壶滥,戈剑羽旎齿革,寝而埋之。
”⑴p171-172 虽然当时的社会由于宗法和等级关系“礼不下庶民”,也就是民间没有厚葬的权限,不能也不可能实行厚葬,但是在上流社会中的厚葬之风的影响和强化的“孝”观念的驱使下,下层民众也竭尽全力,厚葬其亲以示孝道。
“存乎匹夫贱人死者,殆尽家室”⑴p172丧家送死必须超负荷操办,不殆尽家财就会背上不孝的罪名,为人不齿,因此就会出现重死胜过顾生,竭尽家财侍奉祖先和鬼神,有的家底薄的就会因为丧葬而背上沉重的债务。
统治阶级除了阔修陵墓,用名器钱帛陪葬外,还有残无人道的人殉陪葬,“若从,日天子,[诸侯]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⑴p173统治者“生时治台榭,死又修坟墓”而致使“民苦于外,府库单于内,上不厌其乐,下不堪其苦。
”⑴p29如此劳财伤民的丧葬恶习于国于民都是一种损害。
所以急需“节丧以为政”。
先秦时期的厚葬风气对社会经济所带来的影响几乎全是消极的,破坏的。
在先秦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有限的情况下厚葬所带来的影响就
更为突出,它妨碍了剩余价值的积累,把它引向了单纯性的消费,统治阶级生治台榭,死修坟墓这两次消费高潮几乎挥霍了全部社会财富。
一方面造成了经济的枯萎,另一方面加深了统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增加了爆发社会危机的可能性。
因此以节俭为基点的墨家薄葬思想就迎合了“不堪其苦”的民众的意愿,也在先秦诸子中引起了激烈的争鸣。
就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墨家提出了自己的丧葬思想“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
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⑴p180
二、墨家薄葬思想的提出
称为“平民哲学”的墨家之所以一反传统提出“薄葬”思想,是有其针对性的,是有为而发,他们目睹了天子、诸侯杀殉之酷、“民不堪其苦的”的严重社会问题,以解救时弊为使命的墨家学派就愤嫉而为,以求革除丧葬弊端,抨击参之人殉的厚葬陋习,试图改革殡葬习惯,使去着善终,留者善生,提倡薄葬短丧。
并把薄葬提到了安国利民的政治高度,因此,墨家的薄葬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三、墨家薄葬思想的影响
墨家薄葬思想不仅体现了广大下层民众的愿望要求,也使对圣王时代追慕不已的帝王都接受了这一观
点,远效尧舜,奉行薄葬。
西汉文帝在驾崩后就留有遗诏:“当今之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⑵p131他认为丧葬中“厚葬久丧”是他不德,提倡薄葬。
统治者由于看到厚葬危害多次颁布薄葬诏令,虽然这些诏令未能完全遏制厚葬之风,但至少可以表明薄葬的思想以为人所接受。
然而,作为一种思想是不可能迎合社会各阶级人的意愿的。
当然墨家的薄葬的思想也不例外,它一提出来就受到来的儒家、道家等学派的抨击。
儒家从礼出发,对墨家薄葬思想表示异议,他们认为对亲人的丧事太过节俭是未尽孝心是不合于“礼”的,庄子的看法是:“墨家其生也勤,其死也薄……使人优使人悲,其行难为也…”⑶
四、墨家薄葬思想的不足
墨家薄葬思想作为复古意识的产物,其论证基点是节俭戒奢,不合大多数统治者的胃口,再者厚葬在历史进化过程中在“礼”的宣教下已经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是很难靠单纯的节俭理论所能撼动。
更为遗憾的是墨家在竭力厚葬的同时。
又给“薄葬”树立了一个劲敌,那就是墨家的明鬼说,墨家认为鬼有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