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
兼爱文言文原文翻译注释

《兼爱》者,墨子之篇也。
墨子,鲁之贤人也,学于子夏,问于齐太公,博学多才,以兼爱、非攻、节用、尚贤为四教,而以兼爱为尤重。
夫兼爱,所以利天下之民也。
夫天下之民,皆相爱,则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人与人不相害,而天下大治矣。
注释:《兼爱》者,墨子之篇也。
《兼爱》:指墨子的著作之一,主张兼爱之道。
墨子,鲁之贤人也。
墨子:名翟,鲁国(今山东境内)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学于子夏,问于齐太公。
学于子夏:子夏是孔子弟子,此处指墨子曾向孔子弟子子夏学习。
问于齐太公:齐太公即姜太公,周朝初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墨子曾向他请教治国之道。
博学多才,以兼爱、非攻、节用、尚贤为四教,而以兼爱为尤重。
博学多才:学识渊博,多才多艺。
兼爱、非攻、节用、尚贤:墨子的四大主张,即主张兼爱所有人、反对无差别攻击、提倡节约使用资源、崇尚贤能之人。
而以兼爱为尤重:其中,兼爱被墨子视为最为重要的教义。
夫兼爱,所以利天下之民也。
夫:发语词,用于句首,引起下文。
所以:表示原因。
利天下之民:对天下的人民都有益处。
夫天下之民,皆相爱,则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人与人不相害,而天下大治矣。
天下之民:指天下所有的人民。
相爱:相互爱护、关爱。
不相攻、不相乱、不相害:表示国家之间、家庭之间、人与人之间都不互相攻击、侵扰、伤害。
大治:社会秩序井然,国家治理得很好。
翻译:《兼爱》是墨子的著作之一。
墨子是鲁国的贤人,曾向孔子的弟子子夏学习,并向齐国的太公请教,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
他提倡兼爱、非攻、节用、尚贤这四种教义,其中特别重视兼爱。
兼爱之道,是为了让天下的人民得到利益。
如果天下的人民都能相互爱护,那么国家之间就不会相互攻击,家庭之间就不会相互侵扰,人与人之间就不会相互伤害,这样天下就能达到大治之境。
在墨子的思想中,兼爱是一种普遍的爱,不分贵贱、亲疏,是墨子哲学的核心。
他认为,只有通过兼爱,才能消除战争、混乱和仇恨,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 兼爱》ppt课件

词语
例句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
(7)恶 施不孝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治乱者何独不然
然睹促织
(8)然 成然之
庞然大物也
若火之始然
意义
疑问代词,相当于“何”“怎么”
厌恶 代词,这样 连词,然而、可是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对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同“燃”,燃烧
4.词类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故亏兄而自利
例句
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国与国不相攻
狂妄之辞不攻而自息 (3)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农攻粟,贾(ɡǔ)攻货
具此而已矣 (4)具
故人具鸡黍
意义 治疗 攻打 抨击,指责 制造,加工 研究,学习 从事某项工作 完备,齐全 准备
词语
例句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 (5)视
天子之卿受地视侯
(二)概括内容,绘制导图 为了快速清晰地理顺文章思 路,请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 填出右面思维导图中的空缺 部分。
答案 ①大夫、诸侯之间争斗攻伐 ②视人国若其国 ③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三)夯实基础,巩固知识 为课文制作文言基础知识归纳卡片,时读时记。
1.通假字
例句 ①当察乱何自起
本字及意义 同“尝”,尝试
时代,哲人是时代唯一的亮点。孔子这风中之烛熄灭之后,世界真的又
进入‘万古如长夜’的黑暗中去了吗?我们在等待。难道大路尽头再也
没有鲁迅笔下‘过客’一类的人出现了吗?终于在大路的尽头,我们看
到了一个独行的身影踟蹰而来……这就是墨子,挑战帝国的剑侠。”
墨子,似乎跟儒家、道家的夫子形象迥然不同。假如给你一个机会,
高中语文课件 墨子《兼爱 》

文本探究
3、墨子这种看法是否正确?
墨子因不明了社会治乱的根源,从而提 出不分“王公大人”与“万民”的阶级差别, 都要“兼爱”“同利”的主张。但由于时代 的限制,他没有意识到人民的力量。所以此 种主张只是一种善良的幻想。
思路梳理
相攻、相篡、相贼
天下之害
不惠忠、不慈孝、不和调
兼
不相爱生
爱
不野战、不相篡、不相贼 兼相爱Leabharlann 惠中、慈孝、和调交相利
艺 术 赏析
一、意质而语显 文章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 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 俗,重在以理服人。说理具有严密 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 凡。
返回
二、逻辑严密,明辨是非。
本文先指出议论的焦点:“圣人以
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 起”;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 起不相爱”;再通过对比指出,如果 “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最后 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 交相恶则乱。”论辩一气呵成,富于说 服力与逻辑力量。
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 为俭朴的生活。
背景介绍
墨子生活在先秦,那是一个礼制崩 坍、王权衰败、诸侯纷争的时代,广大 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极渴望安定太平的 生活环境。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了积极 关注与思考,映现出鲜明的忧患意识、 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坚决无情地揭发 当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他站在平 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 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墨子认为, 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 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 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 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 足。
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 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 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 重要的启迪意义。
《兼爱》译文

《兼爱》译文《《兼爱》译文:一场关于爱的奇妙解读》嗨,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说说《兼爱》的译文呢。
我第一次看到《兼爱》的时候,心里就在想,这是个啥呀?感觉好深奥哦。
可是当我慢慢去了解它的译文,就像打开了一扇超级有趣的大门。
《兼爱》里说的“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
”这是啥意思呢?就是说呀,如果让天下的人都互相爱着彼此,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
这就好比我们在一个大花园里,每一朵花都爱着其他的花。
要是一朵花只想着自己,不愿意和别的花分享阳光雨露,那这个花园还能美吗?肯定不能呀。
我们人也是一样的呢。
要是每个人都只想着自己,这个世界得多冷漠呀。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就是说呀,看待父亲、兄长和君主就像看待自己一样,那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我就想到我自己家啦。
我和我哥哥有时候会抢东西玩,我要是把哥哥当成我自己一样,我还会抢他的东西吗?肯定不会啦。
就像我要是有个特别好玩的玩具,我肯定希望我自己能一直玩,那哥哥也一样呀。
如果我把他当成我自己,那我就会和他一起分享这个玩具,而不是抢来抢去啦。
在我们的班级里,也有这样的情况呢。
有个同学叫小明,他之前可小气啦。
有一次,他带了一本超级好看的漫画书来学校,谁都不让看。
结果呢,其他同学有好吃的也不给他吃。
后来呀,老师就和他说,要像《兼爱》里说的那样,爱别人就像爱自己。
小明一开始还不太懂,老师就说:“你想啊,你要是想看别人的东西,别人不让你看,你心里啥感觉?”小明想了想,说:“不好受。
”老师就说:“对呀,那你不让别人看你的漫画书,别人也不好受呀。
”从那以后,小明就变得大方多啦,大家也都愿意和他一起玩了。
还有“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意思是说如果大家都兼爱,盗贼就没有了,还会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的情况吗?这就像我们玩搭积木,大家都一起好好搭,互相帮忙,就能搭出一个超级大超级漂亮的城堡。
可是要是有人捣乱,把别人搭好的部分推倒,那这个城堡还能搭成吗?这个世界也是一样的呀,如果每个国家都互相爱护,不互相攻打,那这个世界就和平多了。
《兼爱》ppt课件

文意疏通 第二段
中心论点: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
异室
盗
异身 异家
不爱
贼 大夫
各爱
异国
诸侯
社会秩序
其室 其身 其家 其国
文意疏通 第三段
假设论证,反问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 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wū)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 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wú)。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 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yòu)亡。犹有大夫之 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 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 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
2.分析“兼爱”时代局限性
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一直都处于显学地位。 历经千年发展,儒家思想尊为正宗,墨家思想日益式微, “兼爱”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药方,它在 当时的社会很难实现,请立足“兼爱”内涵,尝试分析 “兼爱”思想在当时社会难以实现的原因有哪些?
(1)与时代需求不匹配。当时时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的时期。奴隶制度迅速瓦解,残酷的战争屡见不鲜,统一是必 然的趋势。各国国君都希望通过战争兼并其他国家,使自身强 大从而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墨子“兼爱”“非攻”思想在那 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是不能满足时代需的,所以没有立足之地。
恶得:怎么能够。 禁恶:禁绝仇恨、憎恨。 劝爱:勉励。
交相:相互。 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此也: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 憎恨而鼓励相爱呢?所以天下之人全都互相亲爱就会安定太平,互相 憎恨就会发生祸乱。所以墨子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
《兼爱》ppt课件44张

所自起:兴起的原因
好比、就像 治疗
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疗
否 定 副 词,相当于“不”
治 乱者何 独不然 ? 必 知 乱 之 所 自 起 , 焉 能 治 之 ; 不 知 乱 之 所 自
何尝 这样
起,则弗能治。
疏通文意(第一段)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 事务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 里产生,于是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 进行治理。
思考探究(第三段)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中心论点: 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 论证方法:
①假设论证。 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 从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 “则天下治”的 观点。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 “谁”引 起的反问句,以反诘 (jí) 的与其坚定而鲜明地 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治乱的观点。
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 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
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 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研读文本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中心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 治之。 (开门见山) 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知乱之所起”对于治理天下的 必要性和重要性。 2、举例、比喻, 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 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
即使是 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家
偷窃
以利其室。 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使……得利 名词, 劫夺财物的人 动词 伤害
《兼爱》ppt课件

运用假设、铺陈、反问的句式, 正面论证“天下兼相爱 ”“则天下治 ”的观点。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 则乱。/7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紧承上文,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篇提出议论的焦点,提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 根 源 。(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分析原因,列举事例,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起不相爱”。 (分析问 题) 第三部分: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天下兼相爱”,“则天下 治”的观点。(解决问题)
反 诘 ,有反问的意思,但又不同于反问,它有追问 、责问的意味。
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 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假设论证, 分别从诸侯大夫、盗贼、君臣父子的角度, 分析“兼相爱”的意义和结果:天下治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 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 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 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 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兼爱》精品课件

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 那些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也一样。偷窃的人只爱他自己的家庭
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不爱其他人的家庭,因此偷窃其他家庭的东西利自己的家庭;
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强盗只爱他自身不爱别人,因此抢夺别人的财物来使自身受益。
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是怎样引起的才能治好;不晓得病是怎样引起的,就不能治好。
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要治平动乱岂不一样?一定要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才能治平,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不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就不能治平。
圣人:封建时代对君 主的尊称。以:把。
写作背景 墨子生活的时代正处在春秋战国之交,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 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过程中,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墨子代表的 是作为小生产者的手工业阶层,他们具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但在政治 上却没有发言权。 社会的动荡给他们带来极大的苦恼,这些小生产者一方面希望社会 的变革,一方面又害怕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混乱给自己造成损失。因此, 他们一方面反对传统保守的社会制度,憧憬尧舜禹时代的社会理想; 一方面又反对战争,反对暴力,他们幻想通过博爱来实现美好的社会。
(1)当. 察乱何自起(“当”同“尝”,尝试
)
(2)故不孝不慈亡. (“亡”同“无” )
2.一词多义
①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1)焉 ② ③且 三人 焉.行 置土 ,石 必有我师焉.
④盘盘焉,囷囷焉.
①连词,于是 ②疑问代词,哪里 ③兼词,于是,于此 ④形容词词尾,表状态
①恶.施不孝 (2)恶 ② ③ ④交 疾 无相 羞 恶.恶 如 恶. .则 之 仇乱 心,非人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乱物:杂乱的物品
【答案】D
D项,“天下之乱物”意思是“天下的混乱之事”,“乱物”指纷乱之事,混乱之事。
故选D。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 者劝以教人。——子墨子
五、评(6)
语言上的特点
1、语言的浅显通俗,质朴而充实。 2、反复论说,不避絮叨,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 3、修辞手法。铺排,反问,比喻。
多处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进行列举和说理,使得句式整齐,论述有力而富有气势。 4、结构严密,逻辑清晰。
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论述逐步深入。
五、评(6)
分析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 总的文章结构 总分 分总 2、论证思路
引论:论点怎样提出的 本论:怎样使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 论证
分析使用了那些论据 论证过程的层次性 逻辑性 结论:怎样收尾照应 总结回扣
3、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类比论证 4、论证语言 排比 铺排 比喻 设问 反问 顶针
注意把握节奏,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兼爱,所谓“兼爱”就是不论关系、亲疏、远近,不论阶级、高低、贵贱的平等之爱,一种抛开血 缘亲疏和背景的平等博爱。 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有什么不同? 不同之处:(1)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 有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是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它要求按照 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 ,这种爱没有尊卑、亲疏、贵贱的差别,即“兼相爱”。 (2)爱的倾向性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 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墨子的“兼爱”思想则是站在 功利的角度上,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即“兼相爱,交相利”。 总体看来,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有差别和等级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之爱为同心圆的圆心, 层层外推,逐渐扩展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而墨家的“兼爱”是一种无差别和等级的爱,它 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爱人如己。
六、检(3)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能攻之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B.必知疾之所自起
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C.若使天下兼相爱
视人之家若其家
D.亏臣而自利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答案】B
A项,第一个“焉”,兼词,于是,如此;第二个“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
B项,两个“所”均为动词前助词,构成所字结构,起指代作用。
C项,第一个“若”,如果;第二个“若”,像。
D项,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接,第二个“而”,连词,表并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窃以为过矣
B.恶施不孝
交相恶则乱
C.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D.不知乱之所自起
起不相爱
【答案】D
A项,第一个“窃”,偷窃,第二个“窃”,私下里。
第一段:开门见山,指出议论的重点,提出圣人治天下当知“祸乱产生的根源”。 第二段:分析原因,列举事例,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起不相爱”。 第三段:运用假设论证,阐述若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第四段:得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五、评(6)
第1段,先用打比方的方法,提出要治理好天下混乱的状况,就要知道发生混乱的原因,就像 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用形象、易懂的比喻,说明治理天下 “必知乱之所自起”的重要性,以此来引起下文。 第2段,论述了社会混乱的现象是由什么引起的,即“起不相爱”。正是由于人们的“不相爱 ”,才会发生损人利己,无恶不作,小至盗贼偷窃,大至诸侯大夫互相攻战的事情。 第3、4段,提出补救的办法,就是要人们“兼相爱”,这样“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而天下能 得到治理。因此墨子主张治理天下的人一定要提倡“爱人”。 本文结构严密,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论述逐步深入,逻辑清晰。
GUO QIN LUN
兼 爱
《墨子》
一、导(5)
【学习目标】 1.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墨子》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3.能够理解文章的论证层次,理解作者的观点。 4.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导(5)
1.积累文化常识。见导学案 2.诵读展示。
二、思(13)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疏通文意。 2、概括每段内容,分析作者论证的思路。 3、体会本文在语言上的特点?
三、议(5)
1.组长要起到模范到头作用,讨论难点。 2.不说与学习本文无关的话。 3.紧张高效,人人参与。
四、展(8)
语言规范 声音洪亮 表述准确 层次分明
五、评(6)
分析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
①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 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②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墨子要阐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爱”就 可以天下大治。 也就是文中“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 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句话在文章的结 尾,也是对上文的总结。 ③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 ④综合运用,譬喻法、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手法。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一说鲁阳人,一说 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 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 代表人物。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 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 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 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 “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 三个学派。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 ,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B项,第一个“恶”相当于“何”,“怎么”,第二个“恶”,厌恶。
C项,第一个“攻”,治疗,第二个“攻”,攻击。
D项,两个“起”都译为“起源”。故选D。
3.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疾:病
B.故亏父而自利
亏:使……受损失
C.盗爱其室
室:家
D.天下之乱物
“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药方,它在 当时的社会可能实现吗?
• 不可能实现。一是时代特征。当时墨子所处的时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 期。奴隶制度迅速瓦解,残酷的战争屡见不鲜,统一是必然的趋势。各国国君都希 望通过战争兼并其他国家,使自身强大从而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墨子“兼爱”的思 想在那个战火纷飞、利益重组的时代是不合时宜且没有立足之地的。二是阶级局限。 墨子提出“兼爱”的思想时,是站在当时社会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 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但是,这种“兼爱”的思想在等级社会中是难以施行的,墨 子的“兼爱”思想超越了阶级局限,他希望各国的国君通过实施“兼爱”的主张来减少 战争,爱别人的国家,爱他国的国民。墨子试图调和统治阶级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 他希望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维护各方的利益,但是,这只是墨子的一种不切 实际的空想。而且,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简单理解的由各方不兼爱, “交相恶”引起的,其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墨子这种“兼受”的思 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