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合集下载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一)分享首次分享者:/mg/阿吉!已被分享1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考古资源十分丰富。

20世纪的100年,是中国考古学从产生、发展到壮大,并取得辉煌成就的100年。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评选出的“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就是20世纪中国考古发现的代表。

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在地域上遍及整个中华大地,在年代上涵盖了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公元17世纪初明代万历皇帝的定陵。

这些考古发现都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1 北京周口店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与北京人、山顶洞的发现、北京人距今70万年~距今20万年,山顶洞人距今18000年)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发现地,位于北京市房山区。

发掘年代:1921年该遗址的发掘揭示了人类在东方大陆的起源,并为人类进化理论提供了坚实的证据。

剑齿虎头骨化石:(上)剑齿虎上犬齿化石:(中)山顶洞人头骨化石:(下,脑量1300毫升~1500毫升2 云南元谋人的发现距今170万年)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发现地,位于云南省元谋县。

发掘年代:1965年对于研究猿人化石的地理分布、体质形态演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元谋人牙齿化石:(左上:11.4毫米,右上:11.3毫米)刮削石器:工具(下)3 陕西蓝田人的发现(陈家窝地点距今65万年左右,公王岭地点距今100万年左右)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发现地,位于陕西省蓝田县。

发掘年代:1963年为研究古人类进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石器:工具(上,长3.7~4.6厘米)蓝田人头骨化石:(下,脑容量780毫升)4 辽宁营口金牛山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及金牛山人的发现山遗址位于大石桥市西南8公里,长大铁路线东侧,东距渤海湾20公里,是一座由震旦纪的白云质大理岩、石灰岩和云母片岩夹菱镁矿等多种岩石组成的孤立山丘,为中国东北地区最早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

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

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
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
• 前 言 •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考古资源十分丰富。20世 纪的100年,是中国考古学从产生、发展到壮大,并取得 辉煌成就的10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评 选出的“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就是20世纪中 国考古发现的代表。 • 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在地域上遍及整个中华大地, 在年代上涵盖了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公元17世纪初明 代万历皇帝的定陵。这些考古发现都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 价值,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 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11、贾湖遗址
• • • • (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5000年)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 发掘年代:1960年至今 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 提供了连接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 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 • 刻符龟甲:(左上,长16.2厘米) • 七孔骨笛:乐器(右,长22.7厘米) • 炭化稻谷:(左下)
• (遗址距今31万年~距今16万年,人类化 石距今约28万年) • 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及金牛山人发现地, 位于辽宁省营口市。 • 发掘年代:1974年 • 为研究人类发展过程中体质特征的变化提 供了新的例证。 • 金牛山人头骨化石:(脑容量1335毫升)
5、马坝人遗址
• • • • • • • • • (距今12.95万年~距今13.5万年) 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化石发现地,位于广东省曲江县。 发掘年代:1958年 对于研究中国南方地区早期人类体质形态的演化具有重要 意义。 马坝人头骨化石:(左上) 剑齿象牙齿化石:(右上) 犀牛下颌骨化石:(左下) 石锤:工具(右下左,横径5.8厘米) 石砍砸器:工具(右下右,长15.8厘米)

1949年以来中国考古发现的十大成果

1949年以来中国考古发现的十大成果

1949年以来中国考古发现的十大成果1949年以来,中国考古工作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揭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以下是十大成果的简要介绍。

1. 陕西兵马俑:1974年,在陕西省西安市的秦始皇陵附近,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兵马俑坑。

这些兵马俑是秦始皇帝陵墓的护卫军,规模宏大、造型逼真,成为世界闻名的考古发现。

2. 河南殷墟: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在河南省安阳市发现了商代遗址,即殷墟。

这个遗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遗址,也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里程碑。

3.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各地相继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如河南洛阳的李家洼遗址、湖南岳阳的鸭子口遗址等。

这些遗址为研究中国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4. 云南元谋人:1965年,考古学家在云南元谋县发现了距今约170万年的古人类化石,被称为“元谋人”。

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对研究人类起源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5. 甘肃敦煌文化遗址: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学家在甘肃敦煌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文化遗址,如莫高窟、鸣沙山等。

这些遗址保存了丰富的佛教文化和壁画艺术,对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和艺术史具有重要价值。

6. 山西平遥古城:1986年,山西平遥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座古城建于明代,保存了丰富的明清时期的建筑和城市规划,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市之一,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材料。

7. 四川三星堆遗址:1986年,在四川广汉市发现了三星堆遗址。

这个遗址是距今约4000年的古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象牙器和玉器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三星堆青铜面具,成为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发现。

8. 湖南岳麓山遗址:1992年,湖南长沙市岳麓山下发现了距今约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这个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玉器等,对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9. 北京周口店遗址:1927年,考古学家在北京房山区周口店发现了距今约70万年的古人类遗址。

考古十大发现

考古十大发现

考古十大发现中国全国各地每年都有许多重大的考古新发现。

关于考古十大发现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考古十大发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考古十大发现之《前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全国各地每年都有许多重大的考古新发现。

这些新发现充分展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丰富内涵,以及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极大激发了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文物保护意识,而且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1990年开始,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举行每个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这个活动对全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和考古学研究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评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标准要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每项考古发掘必须履行报批手续,取得国家文物局批准。

在发掘过程中,必须依照国家文物局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进行考古发掘,保证考古发掘的科学质量;考古新发现的内容评选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条所规定的,要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所谓新发现,是指的这项考古发现除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之外,还要在中国考古学科发展上具有新的内容信息和新的认识。

考古十大发现之附录2016年的中国十大发现1、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发掘单位: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青铜峡市文物管理所项目负责人:彭菲简介:宁夏鸽子山遗址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荒漠中,我国同类型地貌单元大量的文化遗物都是地表采集,很少发现有精确年代的遗址,因而对该地区文化演化特征的判定一直缺少明确的时空框架。

鸽子山遗址2014-2016年发掘首次在西北沙漠边缘地区建立了距今约1.2万年~5千年,即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早中期的文化演化序列;在鸽子山遗址发现了原地埋藏的磨盘,磨棒和典型的两面器与尖状器,明确了这类具有重要文化特征的遗物的时代属性;初步浮选与残留物获得了一些植物遗存,这对于研究该地区晚更新世末期古人类对植物资源的强化利用,乃至该地区的农业起源都有重要意义;出土了数件直径不超过2毫米的鸵鸟蛋皮装饰品,是迄今同时代发现最小的同类型遗物,革新了我们对万年前人类认知水平和复杂技术能力的认识;数十处结构性火塘及疑似建筑遗迹为研究人类生存模式、生计能力和对气候适应行为以及居址空间利用提供了重要材料,其中发现的疑似建筑遗迹可能是我国发现的最早同类型遗迹,可能是古人类滨水而居搭建“风篱”的遗存;遗址其中一个文化层处于一个极冷事件——新仙女木期,对于研究人类在这一特殊地理单元对环境极端事件的适应和文化特征具有很高学术价值。

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名录

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名录

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名录1.河北阳原泥河湾遗址群(距今200万~1.2万年)遗存有多处100万年以前的早期人类遗址,分布面广、内容丰富,被有的学者称作“东亚地区人类文明的起源地”。

2.云南元谋人遗址(距今170万年)根据出土的两枚牙齿化石判断,元谋人为早期猿人,已进入直立人阶段,可能已学会用火。

3.陕西蓝田人遗址(距今100万~65万年左右)出土了亚洲北部迄今最古老的直立人头骨化石,主要使用打制石器,制作粗糙,以单面加工为主,其中三棱大尖状器被认为是蓝田人文化特征之一。

4.北京周口店遗址及北京人与山顶洞人(距今70万至1.8万年) 北京人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其头盖骨化石的发现,使直立人的存在得到肯定,从而基本明确了人类进化序列;遗址中的山顶洞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拥有丰富的装饰品;遗址内的鲩鱼等水生动物化石表明他们已能捕捞水生动物,标志着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界能力的提高;死者的埋葬方式说明出现了原始的宗教意识。

5.山西襄汾丁村遗址(距今15万~10万年)出土的牙齿化石可以看出丁村人是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的人类,属于早期智人;出土的文化遗物以三棱大尖状器为突出特征。

6.宁夏灵武市水洞沟遗址(距今3万~1.7万年)遗址中某些石器的形状与欧洲古文化接近,可能表明了晚更新世人类在东北亚的迁移状况。

7.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距今1.25万年)出土有石器、骨角器和陶器,说明有了炊煮的生活方式;当时人们主要依靠渔猎和采集为生,可能出现农耕。

8.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年)淮河流域迄今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出土有石磨盘、骨笛、陶器等物品;陶器中的残留物说明当时已开始酿酒;陶器、龟甲上的契刻符号表明,在当时已出现了原始文字性质的符号。

9.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距今8000~7100.年)遗存有房基、粮窖等遗址,出土了石器、陶器、骨器和粟的碳化物,野生动物及家禽骨骼标本等,说明北方地区开始种植谷物、饲养家畜家禽、制作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用具;住房形式为半地穴式,并利用窖穴储藏东西。

中国考古十大发现

中国考古十大发现

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中国考古学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最具影响力的考古学之一。

自20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家们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揭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中国考古学的十大重要发现。

1. 夏都遗址:夏都遗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是中国最早的城市遗址之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

该遗址的发现证实了中国有一个名为“夏”的王朝,夏王朝被认为是传说中的“三代”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2. 三星堆遗址: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是中国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

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和文物,以及最著名的青铜面具,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巅峰之作。

3. 殷墟: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是商代时期的都城遗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遗址之一。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录,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4. 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陵之一。

秦始皇陵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帝国,陪葬了数千个兵马俑和大量珍贵文物,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帝国的建设和葬礼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5. 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中国最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敦煌莫高窟保存了大量的佛教壁画和雕塑,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湛技巧和宗教信仰的深厚内涵。

6. 龙山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位于江苏省临沂市,是中国最早的城市文化遗址之一。

龙山文化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史前时期城市化进程的空白,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化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7. 楚墓:楚墓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楚国墓葬之一。

楚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金器和陶器,以及世界上最早的“木简”,对于研究楚文化和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8. 云南滇池古城:云南滇池古城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是中国最早的城市遗址之一。

滇池古城的发现揭示了中国南方地区古代文明的独特之处,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50—60年代考古十大发现

50—60年代考古十大发现

50—60年代考古十大发现一,50年代考古十大发现:1,白沙宋墓:宋代家族墓葬,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禹州市白沙。

它的发现,为研究北宋仿木建筑的雕砖壁画墓提供了重要资料。

被列入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

1951年12月发掘,报告由宿白编写,题名《白沙宋墓》,白沙宋墓是北宋末期流行于中原和北方地区的仿木建筑雕砖壁画墓中保存最好,结构最为复杂,内容最为丰富的一处。

宿白编写的《白沙宋墓》一书也是我国田野考古纪实的奠基之作。

2,大汶口遗址:位于泰安城南30公里处的大汶河畔。

1959年首次发现并挖掘,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

“大汶口文化”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等遗存。

出土文物有造型美观的背壶、钵型鼎、镂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凿、骨器等。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

3,丁村人:中国北方的早期智人化石之一。

包括1954年发现的3 枚小孩牙齿和1976年发现的一块小孩顶骨残片。

丁村遗迹在山西省襄汾县南约 5公里的丁村南的同蒲铁路两侧。

1954年进行大规模发掘时在汾河东岸共发现十个石器地点,1976年又在汾河西岸发现了新的石器地点。

距今二十多万年,属于晚更新世早期的旧石器时代遗存。

介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间,旧石器中期遗址。

4,侯马晋城:位于东周时期晋国晚期都城,现在的山西省侯马市,古城址南北长约1400米,东西宽约1200米。

春秋时代的晋国,从晋景公十五年(前584)到晋静公二年(前376)韩、赵、魏三家分晋,共经历了208年。

在这208年里,都城新田(今侯马一带)为晋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此时正是我国奴隶制度崩溃、封建社会兴起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晋国故城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春秋时期晋国的历史及其都城形制提供了重要资料。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4年由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调查发现,后经多次勘查发掘,主要有:1956~1957年发掘、勘探,发现古城。

80—90年代考古十大发现

80—90年代考古十大发现

80—90年代考古十大发现四,八十年代:1,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

赵眜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

该墓于1983年6月被发现,挖掘完毕即在原地建立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发掘时,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玺金印”一方以及“赵眜”玉印,证明陵墓主人的身份。

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宝鸡法门寺地宫,打开了佛教和盛唐王朝的宝藏,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面积仅31.48平方米,在清幽灯光照射下,尤显神秘。

法门寺文化景区巨资建设的合十舍利塔,地宫为保全安奉佛指舍利之所在,放大百倍后的地宫,可容纳2000多人在其中活动。

室内大厅建筑面积2.4万多平方米,可容纳2万多人举行活动。

1987年发掘。

发现佛骨舍利,法门寺地宫中珍藏的金银器多达120多件(组),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3,新干大洋洲商墓: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大洋洲乡程家村,1989年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出土的400多件青铜器最引人注目,是继河南安阳殷墟、四川广汉三星堆之后,商代青铜器的又一重大发现。

从出土陶器看,大洋洲墓相当吴城文化二期(相当商代晚期)。

墓中青铜器不少带有商文化二里冈期的特点,如大方鼎,除立耳上饰有伏虎外,形制纹饰及制作工艺都和河南郑州的出土品一致;三足提梁壶形制类似陕西城固龙头镇的壶;大钺花纹布局类似湖北黄陂盘龙城的钺。

还有一些青铜器则有商代文化殷墟早期的特点。

4,巫山人:1985年发现,考古工作者在重庆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龙骨坡,发掘出一段带有2颗臼齿的残破能人左侧下颌骨化石以及一些有人工加工痕迹的骨片。

1986年又发掘出3枚门齿和一段带有2个牙齿的下牙床化石。

此外,遗址中还出土了包括步氏巨猿、中国乳齿象、先东方剑齿象、剑齿虎、双角犀、小种大熊猫等116种早更新世初期的哺乳动物化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山东城子崖龙山与岳石文化遗址时代: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城址)、夏代(岳石文化城址)发掘地点: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简介:城子崖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存,总面积为22万平方米,是中国第一个由中国考古学家发现、发掘和出版考古报告的古城址。

城子崖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堆积层分为三层,上层为周代文化层,中层为岳石文化层,下层为龙山文化层,出土了大批各时代的文化遗物。

下层的龙山城址南北最长处530米左右,东西宽约430米左右,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

城址内文化层堆积丰富,有房基、水井、窑穴等遗址。

陶器以黑陶、灰黑陶为主。

石器多为磨制。

还有骨器。

1928年和1930年曾进行过两次发掘,首次揭示出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龙山文化(最初称之为“黑陶文化”,后以遗址命名为“龙山文化”,现在专称为“山东龙山文化”)。

此外,在遗址的周围还发现一处平面为长方形的板筑夯土围墙遗迹,可能是当时的城墙基址。

岳石文化的城址直接叠压在龙山文化城址之上,面积为17万平方米。

城垣夯层规整,夯土坚实。

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发现城子崖遗址是由龙山文化城址、岳石文化城址和周代城址重叠而成,澄清了60年来有关城子崖遗址时代的争论。

其中龙山文化城址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为这一时期古城址之最;岳石文化城址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夏代城址。

这一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和中国文明起源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由此揭示出来的龙山文化,对于认识和研究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城子崖遗址的发掘,为中国史前城址和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城子崖及其周围的古代遗址,形成了一个从新石器时代到两汉的基本完整的古代文化区。

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具有早期城市的雏形,说明当时它已经成为一个权力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

城子崖岳石文化城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城市考古的空白。

在此之前,在龙山文化城址和商代文化城址之间尚未发现夏代文化城址。

城子崖岳石文化城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国城市发展史及夷夏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4、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周代虢季墓时代:西周晚期发掘地点: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上村岭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考古队黄河水利考古队简介:虢季墓,即2001号墓,为长方形竖穴墓,葬具为重椁单棺,随葬器物丰富,种类繁多,放置有序,为7鼎6簋规格。

随葬品还有大量的青铜礼乐器和玉器。

青铜礼乐器有鬲、方壶、豆、盘、方甗、尊、爵、觯、方彝等和编钟、编磬等,还有兵器和车马器等。

玉器主要有玉覆面和玉组佩,死者腰身部位还发现一组珍贵的腰带饰。

出土的玉柄铜芯铁剑,集铁、铜、玉三种材质为一体,制作精美,是中国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时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铁制品,将中国人工冶铁的年代提前了近两个世纪,被誉为“中华第一剑”;缀玉面罩,由14件象征面部特征的玉片连缀在丝帛上制作而成,形象逼真,做工考究,是中国首次发现的“瞑目”造型,也是汉代金缕玉衣的雏形;一套8件有铭文的铜甬钟,是迄今西周晚期墓葬考古发掘出土的惟一一套最为完整的甬钟;由十二种金器组成的黄金腰带饰,是中国最早的黄金饰品;整件毛织衣物,是国内同期墓葬发掘中仅见的;皮马甲及盾牌也是国内首次发现;用墨在10余片圭形片上书写而成的遣册是国内发现的时代较早的书法珍品;300多件仿生动物玉雕,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几乎囊括了当时中国北温带地区生物品种。

据器物铭文考知,墓主人为虢季,为西周晚期某一代虢国国君。

除出土文物外,按一定行列摆放的为虢季、虢季夫人梁姬及太子陪葬的三座车马坑,紧密地连在一起,是中国发掘的规模最大的车马坑群。

虢国墓地发掘所得的大量实物资料,尤其是青铜礼器和组合玉佩饰的出土,对认识西周末期与春秋早期虢国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资料,青铜器上的长篇铭文也为研究方国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文献资料。

增进了对诸侯国贵族埋葬制度及丧葬礼俗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古代礼乐制度提供了依据。

6、陕西汉景帝阳陵从葬坑及其彩绘陶俑时代:西汉发掘地点: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陵考古队简介:阳陵为西汉景帝及王皇后的同茔异穴合葬陵园。

阳陵从葬坑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位于帝陵东南,北区位于帝陵西北,各有24个从葬坑。

阳陵从葬坑出土文物有铜、铁、金、玉、石、陶、漆、木、骨、蚌、丝、麻等各种器物,以及麦、粟、菽、黍等各种粮食标本。

其中数量最大、最具特色的是各种陶塑制品,包括各类陶俑及陶塑动物。

阳陵陶俑,多为裸体俑。

这种裸体俑又称着衣式陶俑,以别于塑衣式陶俑。

其特点是陶躯木臂,赋彩著衣。

从葬陶俑品种丰富,门类齐全,数量极多。

以各种武士俑为最,全面展现了汉代的军旅场景。

阳陵陶俑不仅是西汉军事制度的直接反映,也是西汉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信息的载体,对研究汉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陶俑本身,造型生动、刻划逼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标志着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1、山东邹平丁公龙山文化城址时代:新石器时代发掘地点:山东省邹平县苑城镇丁公村和石羊村之间发掘单位:山东大学考古实习队简介:丁公遗址位于邹平县苑城镇丁公村东,遗址总面积近24万平方米,时代为距今5500-2000年前后。

丁公遗址以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和重要。

遗址内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址,城墙宽25米左右。

城墙以内部分东西约310米,南北约350米,面积10.5平方米。

城外有宽30-40米的壕沟,最深处低于城内地面3米以上。

城内发现房屋基址近百座,其中既有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大型房屋,也有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

此外,还发现墓葬六十余座及陶窑、水井等重要遗迹。

出土各类遗物标本五千余件,其中一件为刻有十一个“文字”的龙山文化陶片。

丁公龙山文化城址,对于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浙江余杭汇观山良渚文化祭坛和大墓遗址时代:新石器时代发掘地点:浙江省余杭市瓶窑镇外窑村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简介:浙江省余杭瓶窑镇汇观山遗址发掘,发现一处较为完整的良渚文化祭坛,是目前所发现的良渚文化规模最大的祭祀遗址,总面积近1600平方米。

祭坛西南部还发现一座棺椁齐备、随葬品丰富的大墓,这座墓也是目前所见良渚文化墓葬中墓穴规模最大的一座。

6、江西瑞昌铜岭商周铜矿矿冶遗址时代:商周发掘地点:江西省瑞昌市夏坂镇发掘单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简介:铜岭铜矿遗址是近年中国境内发现的一处重要采铜炼铜遗存,其采冶时代从商代中期延至战国早期,所揭示的遗迹有露采坑、矿井、巷道、选矿场、工棚等百余处,铜、石、竹、木、陶质采矿工具和生活用器数百件,其年代之早、保存之好、内涵之丰富,为古代矿冶遗存所罕见,它是我国冶金考古和青铜文化研究的重大发现与突破。

7、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西周虢仲墓时代:西周发掘地点: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上村岭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三门峡文物工作队简介:虢仲墓属第八组,位于北区,共出土文物3600多件(套),是虢国墓地墓葬最多、级别最高的一组,其所出土文物不仅数量多、品种全,而且有不少填补了我国周代考古空白。

从众多出土青铜器铭文来看,墓主人虢仲是虢国的一代国君。

其入葬年代在西周晚期历、宣之际。

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工艺之精,玉质之好,在周代考古中是罕见的。

此外,出土的玉遣册,上有用毛笔所写的“南仲”字样,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写字,对研究我国的书法起源有重要价值。

还出土有陶、木、竹、蚌、麻、象牙等器物,特别是出土的一套完整的麻织品衣物,也是我国同时期考古中仅见的。

8、甘肃敦煌汉悬泉置遗址时代:汉晋发掘地点:甘肃省河西走廊与敦煌两县交汇处(今敦煌市五墩乡)发掘单位: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简介:甘肃敦煌汉悬泉置遗址面积2400平方米,发掘出15000余枚汉简和17650件各类实物。

悬泉置遗址是一座方形小城堡,门朝东,四周为高大的院墙,边长50米,西南角设突出坞体的角楼。

坞墙系用长、宽、厚约40、20、11厘米的土坯垒砌而成。

坞内依西壁、北壁建有不同时期的土坯墙体平房3组12间(内含一个套间),为住宿区;东、北侧为办公区房舍;西南角、北部有马厩3间;坞外西南部建有一组长约50米,呈南北向的马厩3间。

坞外西部为废物堆积区。

出土的2300余枚悬泉汉简,主要包括了邮置、邮书、信札等,其中有大量以“悬泉置”为名的文件,此中相当一部分被称作“悬泉置以亭行”,有悬泉置吏马驰行和各种使用传车、传马以及接待过往各种人物的记录。

从大量关於西域各国使者途经县泉置的记录来看,当时相互来往的国家有好几十个,特别是简文中还有西域都护以外的中亚国家与汉朝来往的情况记载,其中祭越、钧耆、披垣三个国家在过去的传世文献中未曾见记载。

这些记录都与文献相印证,由此可认定,悬泉置是建立在我国河西走廊要道上的一处集传递邮件、传达命令、接待宾客为一体的综合机构。

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还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遗址,所以,悬泉置应为我国最早的邮驿机构,为研究汉朝与中亚关繫的历史提供了崭新的宝贵材料。

9、河南永城芒砀山汉梁孝王王后墓时代:西汉发掘地点:河南永城芒砀山南脉保安山东侧山腰发掘单位:原商丘地区文化局和永城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简介:梁孝王王后墓长2l0米,其墓道与梁孝王墓相对,有两个墓道,长约80米,南北宽5.5米;34个侧室及回廊,墓室内平面面积1.6万平方米,容积约为6500立方米,规模之宏伟,形制之复杂,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大石室陵墓。

墓室顶部有大型彩色壁画——《四神云气图》:中部一条7米长巨龙飞腾,东朱雀,西白虎,四周由怪兽、灵芝及云气纹图案装饰。

壁画从主墓室顶部的西端起,向东延伸有丈余,总面积达30平方米,填补了我国西汉时期壁画的空白。

这幅壁画为“历史最悠久、篇幅最宏大、保存最完整、艺术价值最高”的稀世珍宝,比敦煌壁画要早600多年,被称为“敦煌之前的敦煌”。

梁孝王王后墓有东西两个墓道。

东墓道位于山峰的东坡,是在岩石上露天开凿的,总长37.7米。

东墓道的西端连接前庭,前庭北壁有两个侧室。

因为在侧室门口发现刻有“东车”、“西车”字样,室内又出土有马骨和铜马衔,所以估计这两个侧室应是车马室。

东墓道西端有门和甬道相连。

甬道南北两侧各凿有两个侧室,是放置陪葬品的地方。

墓的前室西部有一斜坡甬道与回廊和后室即主室相连通。

后室是李王后墓的主体建筑部分,周围有回廊环绕。

后室西半部凿有一长方形凹槽,后室北壁凿有棺床室、侧室和过道。

过道西壁有两个小侧室,南侧室为浴室,北侧室为厕所。

厕所内有便池及扶手等,当为我国坐便器的最原始形态。

在南回廊的东段南侧有一仿楼阁式侧室,被称为储冰室,据说这是我国最早的“冰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