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十大考古发现
2019年中考历史湖南地方文化常识

2019年中考历史湖南地方文化常识一、湖南省境内的重大考古发现。
1、湖南境内大量的远古遗存,其中著名的有玉蟾岩遗址、高庙遗址、彭头山遗址和城头山遗址。
①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的地方是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距今1万年左右。
②距今8000-5000年的高庙遗址位于洪江市,在这里发现了大型祭祀场所,远古部落居住处和生活垃圾,还发掘出一座远古部落首领夫妻墓。
③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城址是距今5500年左右湖南澧县的城头山遗址,号称中国第一城的。
6500年以前的城头山遗址的水稻田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水稻田”。
④彭头山遗址发现于湖南澧县,距今8000年,出土了1万多粒稻谷和大米,说明长江中游地区是世界上水稻栽培最早的地方之一。
2、湖南境内跟炎帝、蚩尤、舜、禹有关传说。
①炎帝传说:炎帝是传说中著名的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一,炎帝部落在和黄帝部落争夺黄河流域的战争中失败,炎帝带领一部分部众成员南迁到湖南境内,教民耕种,传播农业技术,为民治病,尝百草而终,为纪念炎帝,后人修建炎帝陵,其陵位于炎陵县塘田乡。
②蚩尤传说:蚩尤是九黎族部落联盟首领,在与黄帝部落的战争中兵败自杀,九黎部落的大部分成员向南流徙,成为南方苗族先民的一部分。
③舜帝南巡:舜帝晚年,南巡征战,打败三苗,葬于九疑山,后人为纪念他,在九嶷山修建舜陵和舜庙,显存舜庙始建于明初。
④大禹传说: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立下大功,称为大禹,在湖南留下很多有关于禹的传说和遗迹。
3、四羊方尊(图)发现于湖南宁乡县,为迄今所发现的最大的青铜酒尊,为我国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
4、2002年湖南龙山县里耶的一口古井中了出土3. 6万余片秦简,数量超过目前国内所出秦简的总和。
对研究秦朝的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
(目前发现的国内出土秦简数量最多的地方是龙山里耶县,对研究秦朝的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5、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的意义:对研究古代的社会生活、医疗和防腐技术具有重要价值。
湖南张家界金鞭溪古墓的考古发现

湖南张家界金鞭溪古墓的考古发现湖南张家界金鞭溪古墓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金鞭溪景区内,是一处重要的考古遗址。
近年来,考古学家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的发掘工作,揭示了这座古墓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价值。
本文将介绍金鞭溪古墓的考古发现,以及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金鞭溪古墓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一位农民在金鞭溪附近挖掘时意外发现了一座古墓。
随后,考古学家对这座古墓进行了系统的发掘和研究。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和遗迹,为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在金鞭溪古墓的发掘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陶器、青铜器、玉器等文物。
这些文物不仅在数量上丰富,而且在工艺和造型上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精美的青铜器,包括铜鼎、铜镜、铜剑等。
这些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精湛,雕刻细腻,反映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水平。
此外,金鞭溪古墓还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包括玉璧、玉琮、玉佩等。
这些玉器的材质优良,色泽鲜艳,制作精细。
它们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在古代社会中被视为贵重的礼品和装饰品。
通过对这些玉器的研究,考古学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经济状况、文化风貌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
除了陶器、青铜器和玉器,金鞭溪古墓还出土了大量的文献和书籍。
这些文献和书籍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信息,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考古学家通过对这些文献和书籍的研究,可以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揭示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和变迁。
金鞭溪古墓的考古发现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线索和实物证据。
通过对这些文物和遗迹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
其次,金鞭溪古墓的发现对于推动地方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金鞭溪古墓作为一处重要的考古遗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为当地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湖南十三陵探秘

湖南十三陵探秘湖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湖南的十三陵。
这些陵墓分布在湖南的不同地区,是古代帝王的陵墓群,每座陵墓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魅力。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秘湖南的十三陵。
首先,我们来到湖南的第一座陵墓——岳庙。
岳庙位于岳阳市城区的岳阳楼,是为纪念我国古代军事家岳飞而建。
岳庙是中国古代守卫边关的英雄的象征,也是中国南方最早的拜将台,让人感受到了当年抗敌的壮烈气势。
接着,我们来到湖南的第二座陵墓——衡阳古墓群。
这是湖南最大的一片古墓群,据说墓地的年代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
这个古墓群含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是研究湖南古代文明的重要资料。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陶俑和器物,让我们仿佛穿越回古代。
然后,我们来到湖南的第三座陵墓——湘潭古墓群。
湘潭古墓群是湖南省发现的一个重要的商代文明遗址,被誉为“南方的商代”。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保存完整的古墓和丰富多样的器物,这些都为我们揭示了湘潭古代文明的繁荣和发展。
接下来,我们来到湖南的第四座陵墓——炎帝陵。
炎帝陵位于湖南岳阳洞庭湖的南岸,是中国古代的五帝之一炎帝的陵墓。
炎帝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的陵墓被视为民族文化的象征。
每年的清明节,很多游客都会前来祭奠炎帝,感受他的伟大。
然后,我们来到湖南的第五座陵墓——湘阴龙王山。
湘阴龙王山以其宏伟壮丽的祭祀体系而闻名,是湖南最早发现的一座古代龙葬陵墓。
陵墓内有大量的青铜器和陶俑,被誉为湖南古文化的瑰宝。
接着,我们来到湖南的第六座陵墓——株洲苏山陵。
株洲苏山陵是曾国藩将军的家族墓地,这里葬有曾国藩和他的儿子、孙子等。
苏山陵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西洋建筑和中式建筑的元素,给人一种典雅的感觉。
然后,我们来到湖南的第七座陵墓——张家界仙寨。
仙寨是张家界的一座古代陵墓,也是湖南最神秘的一座陵墓。
仙寨有奇特的地形和独特的建筑风格,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探寻其中的奥秘。
长沙 古墓

长沙古墓1、马王堆汉墓马王堆汉墓是一座安葬着西汉时期长沙国丞相和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这个有着宏伟复杂结构的墓葬在1972年至1974年先后三次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发掘出女尸、丝织品、棺椁、帛书帛画等遗物对于研究汉代初期墓葬制度、长沙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2、长沙王陵墓群长沙王陵墓群是由目前发现的26座墓葬共同组成的得两汉时期长沙王及王后陵墓群,其中风篷岭、象鼻嘴、和望城坡等竖穴岩坑墓军都经过考古发掘,其中出土的大量两汉时期文物对我国研究汉代诸侯王的陵墓制度起到了重要的科研价值。
3、曾国藩墓曾国藩墓是一座于清朝同治十一年安葬着清末名臣的湘军创始人曾国藩的墓葬,整体为三合泥拌碎石封墓,上方普邮花岗石,墓葬的前方有拜台,两侧分别立着一个石阙。
4、张南轩墓张南轩墓又指的是张栻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造在长沙宁乡县关山村,毗邻张浚墓,安葬着南宋理学大师张栻和宋朝名相张俊。
整座墓葬是一处由花岗石堆砌而成,并用三合土封冢。
5、咸嘉湖唐墓咸嘉湖唐墓是一座由青砖堆垒而成的长方形土坑砖室墓,经过考证,这座位于长沙西咸嘉湖附近山丘处的墓葬中安葬着初唐时期五品以上的官吏,其中出土的青瓷器、镇墓兽、俑器等随葬品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6、状元易祓墓易祓字彦章,号山斋,是湖南长沙巷市村的南宋中后期著名学者,并曾先后经历了孝宗、宁宗和理宗三朝的长沙三俊之一,在去世后被安葬在宁乡县网形山西侧山腰处,墓葬由墓地、陵道和墓庐三大部分共同组成,目前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7、左宗棠墓左宗棠墓是一座位于湖南长沙市雨花区白竹村的墓葬,在墓前的石砌平台配有石桌、石鼓和石香炉,墓葬的两侧还刻有“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的联语,旁边还分别立有左文襄公传略和重修左文襄公墓记的大理石碑。
8、魏家大堆汉墓魏家大堆汉墓是一座于1952年被考古确认的大型土堆汉墓,底径40米,高10米,目前位于湖南长沙市黄土岭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内,曾属于原地属魏姓所有,但在解放前曾被人盗掘过内部文物。
神秘的楚国古墓湖南宜章燕子洲古墓群考古发现

神秘的楚国古墓湖南宜章燕子洲古墓群考古发现神秘的楚国古墓——湖南宜章燕子洲古墓群考古发现湖南宜章燕子洲古墓群是中国湖南省宜章县境内的一处重要考古遗址,被誉为神秘的楚国古墓。
该古墓群的发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为我们了解楚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本文将介绍燕子洲古墓群的考古发现及其意义。
燕子洲古墓群位于湖南宜章县燕子洲镇,距离长沙市约200公里。
该古墓群始建于楚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燕子洲古墓群共有墓葬300多座,其中包括大型墓葬、小型墓葬以及陪葬品丰富的贵族墓葬等。
这些墓葬的形制各异,有方形、圆形、长方形等,显示出楚国古代墓葬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燕子洲古墓群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遗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出土的青铜器。
这些青铜器包括器皿、乐器、兵器等,制作精美,工艺高超。
这些青铜器的出土,不仅为研究楚国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为我们了解楚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除了青铜器,燕子洲古墓群的考古发现还包括陶器、玉器、石器、漆器等。
这些出土文物的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反映了楚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考古学家们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研究,揭示了楚国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宗教等方面的情况,为我们了解楚国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燕子洲古墓群的考古发现不仅对于研究楚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推动湖南省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燕子洲古墓群作为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研究。
宜章县政府也积极推动燕子洲古墓群的保护和开发,通过修建景区、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将燕子洲古墓群打造成为湖南省的重要旅游景点。
总之,湖南宜章燕子洲古墓群的考古发现为我们了解楚国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通过对古墓群的考古发掘和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楚国古代社会的面貌和特点。
同时,燕子洲古墓群的发现也为湖南省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发现

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发现
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发现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部分:
1.湖南鸡叫城遗址:该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涔南镇鸡叫城村,是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典型代表。
在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稻谷遗存,以及各种农具和建筑遗迹。
这些发现表明,该地区在史前时期就已经有了发达的农业和定居生活。
此外,在遗址中还发现了墓葬和祭祀遗迹,表明当时已经有了较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
2.河南贾湖遗址:该遗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
在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稻谷遗存和农具,表明当时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
此外,还发现了各种陶器、石器、骨器等生活用品,以及墓葬和祭祀遗迹,表明当时已经有了较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
3.浙江良渚遗址:该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
在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玉器、石器、陶器等文物,以及墓葬和祭祀遗迹,表明当时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玉器制造技术和宗教信仰。
此外,还发现了城墙和建筑遗迹,表明当时已经有了较为复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
4.山西陶寺遗址:该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
在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等文物,以及墓葬和祭祀遗迹,表明当时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石器制造技术和宗教信仰。
此外,还发现了建筑遗迹和铜器冶炼遗迹,表明当时已经有了较为复杂的城市规划和金属制造技术。
这些发现为我们了解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证据。
湖南主要史前文明遗址[整理版]
![湖南主要史前文明遗址[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ef0f4107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1e.png)
玉蟾岩遗址、高庙遗址、城头山遗址是湖南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物古迹,分别代表了中华民族最早的稻作农业、宗教文化和城市文明,这些遗址与炎帝传说不谋而合,故有人称之为泛炎帝文化。
湖南不仅拥有炎帝陵、舜帝陵、嫘祖墓、二妃墓、善卷墓,还拥有五岳之一的南岳及祝融传说,然而自西周以来却一直被视为蛮荒之地。
然而,考古发现证明,这里恰恰就是中华文明的最早源头之一。
一、与炎帝文化相关联的远古文物古迹[拘泥于传统说法]炎帝神农氏,据传是中华文明之祖。
在中国文献记载中,人们将远古的很多发明创造归于炎帝。
据传炎帝有十七代,或言八代,或言七十代。
他从北方南下寻找粮食及医药,最终在湖南发现原始水稻并建立古厉山国,从此中国开始了农业文明进程。
因此从陕西到湖北、湖南到处都有炎帝传说。
他的部族在湖南生活长久,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道县的人工水稻与神农发明农业当有联系。
道县附近有嘉禾县,文献记载与神农有关。
《桂阳州志》:‚《管子》曰:神农种谷于淇田之阳……九洲之人,乃知谷食。
‛又云:‚天降嘉谷,神农拾之,教耕于骑田岭之北,其地曰禾仓,后以臵县。
‛《衡湘稽古录》:‚帝之匠赤制氏,作耒耜于郴州耒山。
‛于是神农揭开了中国农业浩浩史册的第一页。
嘉禾县,古称‚禾仓堡‛;禾仓,即谷仓,是天下粮仓,清人李元度重修《南岳志》卷十引《湘衡稽古》云:‚今桂阳县北有淇江,其阳有嘉禾县。
相传炎帝之世,天降嘉禾,帝拾之以教耕,以其地为禾仓。
后臵县,因名嘉禾。
‛高庙遗址也与炎帝有关,最近出现一种‚炎帝会同说‛,怀化会同县的许多地名,如:连山、八卦庙、会同等都与炎帝有关。
另外其所引几条古书记载也是可供研究的。
如:东汉《春秋纬〃元命苞》:‚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农(此‚神农‛指‚神龙‛,‚农‛是‚龙‛之误,《史记•补五帝本纪》:‚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始为天子‛。
《山海经•大荒西经》明确记载:‚大巫山、有金之山,西南,大荒之中隅,有偏句、常羊之山‛。
长沙马王堆简介

长沙马王堆是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的一处文化遗址,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发现之一。
该遗址位于岳麓山下,距离市区约10公里,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
马王堆遗址的发现始于1951年,当时农民在挖井时发现了一座古墓。
经过考古学家的发掘和研究,发现这是一座西汉时期的大型墓葬群,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三号墓,也称为“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墓葬,墓主人是西汉时期的丞相、轪侯利苍。
墓葬分为南北两个墓室,其中南室是利苍及其妻子的主墓室,北室则是他们的侍从和仆人的陪葬墓室。
墓葬内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包括丝绸、漆器、竹简、铜器、玉器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马王堆帛书”,这是一批保存完好的帛书,包括《道德经》、《周易》等古代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对于研究西汉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在,马王堆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十大考古发现之概述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公众微信投票活动结束,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夺魁,安徽两处考据遗址阜南台家寺遗址、当涂“天子坟”孙吴墓分列二三位。
湖南沅江赤山岛旧石器遗址和西洞庭盆地旧石器遗存得票位列第六。
但,明眼人细看,以时代早晚为序,“湖南沅江赤山岛旧石器遗址和西洞庭盆地旧石器遗存”排名第一,本身说明该项考古在人类和文明起源意义上的时代之早,该考古遗址年代从70万年前到1.5万年前,具有明显的连续和阶段性特点。
该考古被专家认为:在考古学上为中国人类“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给中国及东亚现代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视角。
也许,该项考古与2021年在湖南道县发现的8万前至12万年前的47颗牙齿化石一样,具有突破性意义。
分子人类学家、中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石教授提出“现代人类起源于以湖南为中心的中国大西南”,又一次得到了考古层面的证明。
最早的现代人化石、陶器、栽培稻、古城、宗教祭祀场所,湖南一次又一次夺得考古上的第一,值得国人深思。
之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终评项目以时代早晚为序1湖南沅江赤山岛旧石器遗址和西洞庭盆地旧石器遗存2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3西藏尼阿木底旧石器遗址4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洞穴遗址5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6四川成昆铁路扩能工程凉山境先秦时期聚落遗址群7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8云南通海兴义遗址9福建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10新疆伊犁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11安徽阜南台家寺遗址12新疆青河三道海子遗址群13山东曲阜鲁故城遗址14江苏镇江孙家村吴国铸铜遗址15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16陕西西安汉唐昆明池水系17北京通州汉代路县故城遗址18河南洛阳西朱村曹魏墓19安徽当涂“天子坟”孙吴墓20山西太原蒙山开化寺佛阁遗址21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22上海青浦青龙镇遗址23山西河津固镇宋金瓷窑址24内蒙古开鲁辽代皇族墓葬25湖南桂阳桐木岭矿冶遗址得票数最多的11个遗址名单1.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 45957票 9%2.安徽阜南台家寺遗址 44865票 9%3.安徽当涂“天子坟”孙吴墓 44397票 9%4.福建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 42922票 9%5.湖南沅江赤山岛旧石器遗址和西洞庭盆地旧石器遗存 28869票 6%6.湖南桂阳桐木岭矿冶遗址 28832票 6%7.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 22549票 4%8.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 21730票 4%9.四川成昆铁路扩能工程凉山境先秦时期聚落遗址群 21169票 4%10.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 20217票 4%11.上海青浦青龙镇遗址 18867票 4%之相关链接1.湖南沅江赤山岛旧石器遗址和西洞庭盆地旧石器遗存发布时间: 2021-03-24发掘单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山岛位于湖南省北部益阳市沅江市西隅,地处洞庭腹地,是我国内陆湖泊中最大的岛屿,呈南北向长条形丘陵状。
因途经新建南县至益阳高速公路,2021年7~8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进行了区域调查,先后发现10余处旧石器地点。
2021年4月至9月,考古队对其中枫树嘴、虎须山和杨腊丘旧石器遗址进行了抢救发掘,揭露面积900平米。
3处旧石器地点彼此相距仅1~2公里,埋藏地貌、堆积状况和文化遗存等均基本相同,应是古人类同一时期活动留下的考古遗存,可视为一个由不同活动区构成的栖居系统。
赤山岛旧石器遗址的发掘工作严格执行《田野考古操作规程》,使用全站仪记录遗物三维坐标,测量出土产状信息,系统采集年代和环境样品,以最大程度提取重建人类行为的相关信息,取得了重要收获。
地层堆积与遗址年代遗址埋藏于中更新世网纹红土白沙井组堆积中,文化层位于网纹红土的上部。
发掘区地层可分为6层,发掘深度超过5米,石制品出自第③和④层。
据地质相关研究,网纹红土剖面下部ESR年龄为距今42~49万年,古地磁年代为距今40~25万年。
发掘中在遗址剖面取了系列光释光样品,目前仍在测试,其中一个初步数值121±12Ka,为遗址下限年代,而上限年代据文化层部位推测距今30万年。
因此赤山岛旧石器遗址年代约距今30~12万年的中更新世晚期,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晚段。
文化遗物与埋藏情况本次发掘出土近1000件石制品,分布密度在长江中游旧石器早期同类遗址中并不多见。
第③、④文化层的石制品集中分布,无明显间隔断层,代表同一时期持续性的人类活动。
石制品埋藏信息显示遗址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暴露,且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片流改造,但分布状态和少量拼合标本表明它仍然是解析早期人类行为活动的重要材料。
石制品原料以石英砂岩为主,石英次之,其它石料比例均低,与遗址附近古老河床砾石层的岩性和含量一致。
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碎屑、石器和砾石,其中石核、石片和砾石数量居多,石器含量较低。
石核多为单台面、双台面和多台面的普通随意石核,另有盘状和多面体石核;石片以反映原料利用率较低的类型为主。
打片特点显示延续了早期的简单剥片策略,在预备和生产阶段很少对原料本身进行人为改造,但具有适应不同石料性能进行连续性成功剥片的能力,具备剥取大石片的技能。
石器多以砾石直接锤击修理,断块和石片毛坯少见,类别包括砍砸器、手镐、手斧、重型刮削器、刮削器和尖状器,以砍砸器等重型工具居多,手斧和手镐数量少但均典型。
手镐有三棱状和舌状两种形态;手斧以硅质灰岩砾石为原料,两面修理、较为对称精致,作为一类具有“概念型板”的特殊产品,显著地代表着遗址中人类的技术行为。
石器工业技术特点赤山岛旧石器遗址反映的剥片技术具有比较原始的奥杜威工业模式Ⅰ指标,但出土的典型手斧、手镐可归入模式Ⅱ工具类型,大石片的生产行为等也显示具有似阿舍利技术特征,表明小比例的模式Ⅱ技术风格产品以镶嵌形式分布于传统的模式Ⅰ石器工业中,组合中也普遍缺乏薄刃斧等其它标志性器物,因而技术特点具有中国本土的独特性。
这是湖南首次确认存在似阿舍利传统的旧石器遗址,结合西洞庭盆地的发现表明这一技术风格的产品在本区域出现于中更新世中晚期。
这也是迄今长江中游地区模式Ⅱ技术因素石制品出土地层和时代最为清楚的遗址,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西洞庭盆地新发现和收获赤山岛是洞庭盆地中的断裂挟持型隆起,将洞庭盆地分割为东、西两部分。
西洞庭盆地是长江中游南部最重要的旧石器文化区。
2021年以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制定了旧石器文化发展的重大课题,依托基建考古项目并在西洞庭盆地的澧水及支流开展了一系列主动性考古专项调查和试掘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新发现50多处旧石器地点,区域遗址分布密集程度进一步凸显了在华南及东南亚地区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更新世早期五级阶地网纹红土中发现了旧石器遗存,将本区域人类活动历史向前推进至70多万年。
2021~2021年对乌鸦山、条头岗、袁家山、伞顶盖等旧石器地点进行了试掘,首次在华南旧石器旷野遗址中从考古地层学、年代学上构建出“网纹红土—弱网纹红土—均质红土—黄土—黑褐色土”的旧石器文化叠压层。
连续的地层序列和旧石器文化遗存为复原古人类石器技术传统和生存策略提供了华南地区罕见的理想材料;特别是晚更新世阶段旧石器遗址群和丰富石制品的发现提供了现代人类区域内连续生存演化的新材料。
赤山岛及西洞庭盆地旧石器技术发展序列具有明显的连续和阶段性特点:第一期:中更新世早期约距今70~50万年,埋藏于第五级阶地的强网纹红土。
石器多以砾石直接加工,大、中型为主,工具组合有石核砍砸器、石球等。
遗址数量较少,人类活动程度较弱,典型地点有横山岗、陆家岭。
石器技术显示为似奥杜威石器工业特点。
第二期:中更新世中晚期约距今50~12万年,埋藏于第四至二级阶地的网纹红土。
石器以砾石毛坯为主,中、大型居多,手斧、手镐等典型似阿舍利技术的工具开始出现。
遗址数量剧增,人类活动强度显著增强,典型地点有赤山岛、鸡公垱、大圣庙。
石器技术为有中国本土特点的似阿舍利工业传统。
第三期:晚更新世早中期约距今10~5万年,埋藏于均质红土或棕黄色粉砂质粘土。
典型地点有条头岗、乌鸦山。
石器以石片毛坯为主,工具组合以中小型刮削器、尖状器、端刮器为主,手斧在个别遗址中延续。
文化层厚度达到峰值,遗址利用方式多样化。
石器技术有自身发展,主要呈现华南区域特色的石片石器工业早期面貌。
第四期:晚更新世晚期约距今4~1.5万年,埋藏于黑褐色粉砂粘土。
典型地点有袁家山、十里岗。
石器原料选择发生重要变化,主要以燧石和脉石英的小型、微型石片工具组合为主。
石器技术具有典型的小石器工业特点。
重要意义在洞庭湖形成之前的更新世期间,洞庭盆地处于小型古湖、河流阶地、河网切割平原交替的独特生存环境,丰富的旧石器遗址和石制品揭示出的古人类活动程度、原料开发利用策略、石器生产技术链、栖居形态等信息,为研究洞庭湖区及东亚地区更新世气候环境与古人类文化及独特适应模式的演进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
赤山岛及西洞庭盆地处于中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是长江中游南部核心地区和我国南北、东西向人类迁徙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赤山岛地处华南南北过渡区,充当着人群及文化扩散、深入华夏腹地的桥头堡,其考古新发现具有特殊的学术意义。
西洞庭盆地揭露出中更新世阶段以来的连续性旧石器文化层序,地层叠压的清晰和完整性在华南地区的旧石器遗址中罕见。
共存的石制品文化遗存构建了华南地区迄今最完整的石器技术发展序列,对于建立中国独立的旧石器技术和文化发展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赤山岛旧石器遗址首次在湖南确认似阿舍利技术风格产品的地层和时代,是长江中游及华南地区旧石器考古的重要进展,在链接中国阿舍利技术传统遗址分布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远古人类在中国大陆的迁徙流动、文化传播扩散的时间和路线提供了新的资料。
其与原始技术模式镶嵌存在的中国本土独特技术风格,融入并直至最终完全被来自中国本土传统的小石器工业所取代的过程,尤其是西洞庭盆地晚更新世时期距今10~6万年关键阶段的多层位文化遗物的发现,在考古学上为中国人类“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给中国及东亚现代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视角。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