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周南泉谈古玉收藏的断代辨伪五法

合集下载

古玉器常见的作伪方法及辨伪

古玉器常见的作伪方法及辨伪

古玉器常见的作伪方法及辨伪1、仿造古玉器之背景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社会中,皇帝的一切嗜好、愿望就是天意,皇帝有权力无限地满足自己的占有欲和各种癖好!宋代宫廷开始仿制古玉器,皇宫中设有玉院,专门生产时用玉器和仿古玉器,南宋高宗时期还曾专门编了百卷《古玉图谱》,详细地描绘了他所占有的古代玉器的纹饰器形。

上行下效,搜觅古玉器,仿制古玉器之风从此大盛。

清代宫廷对仿古的热情较之于宋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新石器时代的琼、壁、圭一直到明“子冈”款器物都是玉匠的模仿对象。

除了在雕琢技术上力图逼真地表现出古代玉器的艺术风格和加工特点外,为了乱真,还对大部分作品作了人工染色处理。

宫廷“玉作”用和阗玉所作的仿古玉圭、玉人几乎达到彼此不分的地步,令人叹服。

由于乾隆痴迷精致古朴的玉器,尤其珍爱古玉并且对之极有研究,清代宫廷仿古玉器,绝大多数都以传世精品作母本,在制作上又精益求精,代表了仿古玉器史上的最高水平。

酷嗜古玉的乾隆皇帝不仅四处搜寻古玉,还不断要求宫廷玉作仿制古玉器,在他高兴时也常常慷慨地赏赐皇族大臣。

不仅如此,乾隆还亲自捉刀,为宫廷收藏的古玉器题铭、题诗并写了《圭瑁说》、《搢圭说》等,推动了古玉器的研究。

于是朝野痴迷,下大功夫“盘”(“盘”,指盘玉。

古玉器往往出自于坟墓,自然带有土锈色沁—,为了便于进呈宫廷或长官、长辈,同时也出于好古者把玩的需要,得到出土古玉的人喜欢用各种办法把古玉器外表的土锈去掉,这个去除土锈的过程就叫盘玉。

盘玉一般经过洗净、水煮,然后用白细皮或铁皮细擦,考究的则贴身放置,以人气养之,不管用什么办法,都需经常把玩。

据说,如此这般后,这件古玉器的污浊煤气退净,受色之处愈来愈艳,显露出古玉器特有的沉稳温润。

用代的眼光看去,盘玉似乎比较符合卫生要求)真古玉,也下苦功夫仿制古玉。

由于有大利可图,出现了好几处著名的仿制古玉器的地方,作伪的手法,作伪的技术登峰造极,出现了一大批可以乱真的赝品,不仅骗过了一般的收藏者,甚至也骗过了眼界极高的乾隆皇帝本人。

古币辨伪五法与常见的作伪方法

古币辨伪五法与常见的作伪方法

古币辨别五法一、沸水烧煮法:真古钱锈附着力较强,所以凡是锈色可疑的珍品,可把他们放入水中烧煮30分钟左右,烧煮后锈脱离的是伪品,真品的绣不易脱离。

二、缝衣钢针测试法:古钱的真锈不仅附着力强,而且比较坚硬。

把缝衣针尖头向下,竖直下压放手后,钢针会倒下去;如果是伪品,由于锈中掺有粘合剂之类的东西,具有轻微的弹性,钢针不易倒下。

三、辨声法:古钱币距今年代越久,声音越是沉闷,年代越近,声音越是清脆。

四、观察铜色法:一般古钱币的材质有红铜、青铜、黄铜之分,明代以前没有黄铜币,一旦发现均为后铸品或伪品,明代以前的钱币大都由青铜铸成。

青铜钱币容易断裂,黄铜钱币不易断裂。

五、比较版别法:中国古钱由手工制造,即使用来铸钱的母钱,也是用手工雕刻而成,所以各枚钱币之间会有一点差别,如发现一批珍品,他们的版别一模一样,甚至局部的缺陷也丝毫不差,就应怀疑有作伪的可能。

古钱币常见的作伪方法一、翻铸法:此种方法以真钱原品做模型伪造。

浇铸铜水多为古代铜钱或铜镜融化而成,因此翻铸铜质乃为青铜或红铜。

由于热胀冷缩的缘故,以本钱翻钱要小于本钱,即翻铸小一匝。

此种伪钱上市极多,有的几可乱真。

二、改刻法:选择旧铜钱较厚的磨去原有的文字,改刻另一种稀见品来伪造。

此种的伪造品为数不少。

如五铢钱改刻太清丰乐,小货泉改刻永光景和等,还有选择铜钱文字模糊的添刻文字或星月,如改刻半两为两两或半半,改刻五铢为五五或铢铢。

用种种方法标新立异。

三、粘合拼接法:此种方法多用于连泉、合背、同文钱。

取相同品两至数枚,磨去没钱的一部分,粘合拼接,即成连泉、合背、同文钱。

还有磨去两个旧钱的背,拼合起来为两面文字。

古玉鉴定六点方法及辨伪

古玉鉴定六点方法及辨伪

古玉鉴定六点方法及辨伪1.材质鉴定:古玉的常见材质有玛瑙、水晶、翡翠等,其中最贵重的是翡翠。

鉴定材质的方法有触感、冷热感知、硬度测试等。

一般来说,翡翠手感温润,冷热感知明显;玛瑙的硬度较高,质地细腻;而水晶透明度较高,光亮度好,具有独特的冷热感知。

2.纹理鉴定:古玉的纹理通常包括蟠纹、兽纹、花纹等。

首先要观察纹路的整体分布是否自然,其次要仔细观察纹路的连续性和流畅度,辨别是否有刻意加工的痕迹。

同时,要结合其所属时期的造型风格和题材,进行对比鉴定。

3.颜色鉴定:古玉的颜色主要包括白色、黄色、墨绿色、紫色等。

颜色的明度、鲜艳度、均匀度都是判断其真伪的依据。

在进行鉴定时,可以通过观察颜色的深浅程度、渗透性以及与常见玉石的对比鉴定来判断真假。

4.重量鉴定:古玉的重量也是鉴定其真伪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古玉的体积和材质,可以大致估算其重量。

真正的古玉通常比较重,因为天然石质相对较重;而假的古玉由于采用了人工材质,往往比较轻。

5.声音鉴定:古玉在敲击时会发出特殊的声音。

一般来说,真古玉发出的声音响亮、清脆、均匀,具有回音;而假的古玉会产生沉闷、杂音较多的声音。

这是因为真古玉具有坚硬的结构,回音时间较长;而假古玉通常使用人工材质,声音较差。

6.文物鉴定:古玉作为文物,通常还需要对其历史背景、风格特点等进行鉴定。

这需要涉及到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专业经验,同时需要参考相关资料和专家的意见。

如有可能,最好请专业人士进行鉴定。

最后,要提醒的是,古玉的鉴定需要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和专业知识,单凭其中一种方法是无法完全确定其真伪的。

因此,如果对古玉鉴定不够了解,建议尽量找专业的古玉鉴定机构或请有经验的专业人士进行鉴定。

五种鉴别玉器的年代方法

五种鉴别玉器的年代方法

五种鉴别玉器的年代一、从材料鉴识古玉1、古人说;“远看玉,近看工”对古玉的鉴识首先把握的是材料,也就是说古玉首先断质而后断代,玉狭义的讲是指硬玉(翡翠)和软玉(和田玉),硬玉流入中国历史很短清初才流入民间。

软玉在良渚文化已出现距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

2、从广泛的角度讲“玉石之美者”,因此在古代玛瑙、绿松石、水晶、都称其玉,我们今天要从材料上鉴识古玉,除了要从材料上鉴识古玉外,还要了解这些材料被使用的“历史”。

如红山文化玉器用的大多数是岫岩玉,良渚文化玉器用于产江苏的“软玉”,新疆和田玉的使用是从商代开始的。

汉代以前的和田玉多为仔料,俄罗斯玉、青海玉和河摸料玉的使用只是20年的历史。

3、古代主要玉种;1、岫岩玉矿物成分蛇纹石已有12000的历史。

红山文化大都采用的材料。

2、透闪石-阳起石产于江苏的“软玉”但外观不能与新疆的和田玉相比,其外部特征有云母壮闪光点。

在良渚文化被采用。

3、独山玉是一种蛀变的辉长岩独山玉在新石器晚期已被采用。

4、和田玉产玉新疆是商代以后独领风骚的美玉,是中国人心中的玉宝,为历代宫廷御用。

是真正意义上的“玉”。

5、绿松石,在新石器时期已被采用。

6、玛瑙在新石器时期已被采用。

7、翡翠高档玉石产于缅甸清初进入中国。

二、从器型鉴识古玉在漫长的玉文化史中,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器型。

抓住每个时期玉器造型的主要特征,是古玉器鉴识的第一道门坎。

例如,红山文化的圆雕玉龙、玉猪龙。

良渚文化的玉琮、商代的玉璇玑、西周的凤鸟人物饰、从西周到西汉的玉璜、战国到西汉的出廊玉璧和玉舞人、西汉的辟邪三宝、唐代的玉飞天、宋代的童子、明代的玉牌、清代的山子等。

每个时代的器型都有各自的特点,要从细微之处加以鉴识。

三、从纹饰鉴识古玉饰纹,可以说是玉器的“符号”每一个朝代的玉器都有其特定的符号,纹饰已有上百种,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新的纹饰出现,一些纹饰不断的消亡。

有的纹饰“生命力”极强,跨越了整个玉文化历史,了解这些纹饰“出生”的时间,就能断定这类纹饰玉器出生的年代。

古玉鉴定方法

古玉鉴定方法

古玉鉴定方法篇一:古玉鉴定方法古玉鉴定六点方法及辨伪四误区(李彦君 2004.08.27)近年来,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断提高,并且突破了前人鉴定古玉的一些理论,给辨伪工作带了新的难题,致使许多博物馆收藏家对高古玉不敢问津,有的怀疑一切,有的又片面的扩大化的肯定一些高仿品。

面对近年的高级仿品,过去和现在的一些鉴定古玉的方法已不适应当代古玉的辨仿。

现需要我们不要停留在原有的鉴定理论上,从客观实际出发,针对仿品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研究,深入市场,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分析鉴定,而不是依靠带有主观性的推理、考证、猜测去鉴定真伪。

下面根据我个人多年的收藏经验、市场经验总结以下六点鉴定方法,有些是前所未有的新方法。

六条作用可以互相转换。

一、工艺痕迹鉴定华中中华物中物中中华博博中华物华博中华博华物博博中物中中华博博中谈古玉工艺,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艺。

其无外有两大方面,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砂袋、砂箱抛光工艺。

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物华物物博物中华华中物其特点为钻孔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

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另外,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

这是穿孔鉴定重要方法。

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同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

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解玉砂、兽皮等为之。

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粗细不均,但较为顺畅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细凹线,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

这种工艺是鉴定古玉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

也是主要鉴定方法,望大家多博华中物中中华物中华博物物博物中华中华物博中中博中博物华观察实物,多比较,需强调一点:必须用放大镜才能观察鉴定。

二、氧化鉴定这也是鉴定古玉极为重要的方法之一。

从断代角度看玉器中的虎

从断代角度看玉器中的虎

从断代角度看玉器中的虎
周南泉
【期刊名称】《紫禁城》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古玉器中,主要作礼器用的“六器”中,就有一器在“虎”字边左侧加“王”字的玉琥。

如《周礼》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白琥礼西方。


【总页数】14页(P22-35)
【作者】周南泉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2
【相关文献】
1.从古史传说的角度看史前玉器的历史作用 [J], 姚士奇
2.从历史角度看商标在先权利——评“陆虎”商标争议案 [J], 马赛
3.从龙山文化四种玉器的文化传统看濮阳地区在中国文明形成中的重要地位 [J], 朱乃诚
4.从受众心理角度看《一虎一席谈》的得与失 [J], 徐晓清;
5.从新闻心理学角度看《一虎一席谈》的得与失——以"张艺谋该不该被罚748万"为例 [J], 吕少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玉鉴定五大要点

古玉鉴定五大要点

古玉鉴定五大要点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日益繁荣,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不少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在工作生活之余,总爱倒腾点古玩,一是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二是了解、学习传统文化。

在这些古玩中,古玉的受众面较小,对于那些喜欢收藏古玉的朋友,应该掌握古玉鉴定方法,本文总结了古玉鉴定五大要点。

由于中华民族固有的崇玉、爱玉之传统以及玉器本身精美、温润等特点,古玉器成为文物收藏中较为普及的种类。

人们对古玉器的购买力增大,市场需求高涨,古玉供不应求。

这导致了大量伪古玉投入市场,且愈演愈烈,已呈泛滥之势。

这些伪古玉,尤其是其中的高仿品,多系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制作,又以特殊技法处理做旧。

且不断革新技术,仿品水平不断提高。

这都使我们有必要对真、伪古玉进行科学地研究(囿于篇幅所限本文所谈之伪古玉特指现代伪古玉)。

由于学习、工作之便,在古玉器鉴定辨伪上有一些想法与体会。

以下拟从玉料质地、造型气韵、制作工艺、包浆和沁色等五个方面进行简单阐述以就教于方家。

图一1 现代仿红山文化玉猪龙古玉鉴定五大要点一、玉料质地和田玉,是历代玉器制作最广泛使用的玉石材料,其次还有岫岩玉、独山玉、绿松石、水晶等。

但是不同的时期与地区所出古玉在用料特点上有明显的差异性,如战国时期常用的“水苍玉”以及元代多用的灰白玉。

玉料亦有老坑和新坑之分,新开采的和田玉料与和田古玉在质地上多有微妙的变化。

所以玉料质地特征也是鉴别真、伪古玉的重要根据。

现代伪古玉制作多选用一些质量极差价格极低的玉石杂色料或石性严重、有绺裂的次料进行伪造。

这些玉料多为和田糖玉、河摸玉、东北黄玉、岫岩玉等。

现代伪古玉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近三十年来才开始大量开采、使用的玉材,诸如昆仑玉、青海玉、俄罗斯玉、韩国玉等。

所以辨伪者接触到的器物若是这几种玉质所琢制,其为伪古玉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因此鉴别古玉必须要掌握历代玉器的用料特征和主要玉材的特质,分清真伪古玉在材料上的差异和特点以及同一种材料的新旧差别。

古玉收藏鉴定五大要素

古玉收藏鉴定五大要素

古玉收藏鉴定五大要素若以新石器时代为始,中华之玉文化已历经八千余年,其间,虽经世事纷攘,风雨苍桑,朝代更迭,而国人崇玉好玉之风尚却至今犹存。

从远古时期各具地域文化特色之玉作,至历代之继承与创新,可谓洋洋大观,即便终其一生,能手摩亲睹者又有几何?自赵宋迄今仿古之风大兴,作伪谋利者铺天盖地,真伪之间,更是令人目迷神昏。

玉道之深,多少人能悟得其中三味?虽玉器不如青铜、陶瓷有“标准器”之说,然一具体至某个特定时期之玉作,从其“形”、“纹”、“工”、“沁”、“质”入手,也是有律可查的。

一、观其形要点:时期不同,玉作在形制、风格上也有很大差异,即便在同时期、同形制之玉作,由于其功用不同,在尺寸与器型上也存差别。

如“玉琮”,始见于良渚时期,商周战汉也有类似之物,但形制之差别也很大。

另外,有些形制之玉作是为某一文化、某一历史时期所有的。

如“玉带板”,始见于南北朝,后历朝都有制作,而此前则未见。

唐、明时期的“玉带板”则是缝缀在带子上的,背有蚁鼻穿;而宋元时期却是穿在带子上的。

实战:“古版”之器,形制为“璜”。

两端各饰一龙首,器身饰谷纹,正中有一单孔。

称之“双龙纹璜”较为适宜。

璜为出现最早的一种玉佩饰,大体分为两种,一种为半圆弧或接近半圆弧的玉片,形如半壁;另一种是约为三分之一圆形的窄弧玉片,有打单孔的、双孔、三孔、多孔的;有些上面有纹饰,有些光素无纹。

璜在商周以后才成为重要的礼器和佩饰。

这里所讲之礼器,指古人在祭祀、朝会、封赏、交聘等礼仪性活动场所使用之玉作。

也就是《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所记载的“六器”和“六瑞”。

所谓“六器”就是指:“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这里的壁、琮、圭、璋、琥、璜六种形制的玉器,其尺寸一般比较大,光素无纹,是祭祀用玉。

而“六瑞”则是朝廷在行封官拜爵之礼时,颁赐的、像其身分地位的玉器,是指“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周南泉谈古玉收藏的断代辨伪五法-历史论文与周南泉谈古玉收藏的断代辨伪五法“石之美者”为玉。

玉有晶莹、温润的特点,视之玩之,令人赏心悦目。

在中国人收藏赏玩清单中从来不缺玉,古往今来,因玉有特殊的用途和美感,而广受推崇、身价倍增。

中国玉料分为三大系,第一是矿石学称为“透闪石——阳起石”系玉,俗称“软玉”,最典型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和田玉;第二是“岫玉”,矿石学称“蛇纹石”系玉。

岫玉在全国各地都有蕴藏,有名的如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的岫岩玉,甘肃酒泉的祁连玉(用来做夜光杯的玉),北京十三陵的京黄玉等,硬度比昆仑玉略低;第三类是其他杂玉,又俗称“地方玉”。

玉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更多是文化和道德的承载。

孔子曾经以玉来比喻君子的德行,称玉有“十德”大意说,玉温润而有光泽,有梭角但却不伤人,是为仁义;玉瑕不掩瑜,质地透彻是为患;玉垂之如坠,是为礼;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是为乐,等等。

因为玉有如此多的魅力,故而“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佩玉成为时尚成为崇尚道德的象征。

如身上的玉佩走起路来叮当做响,也时刻提醒君子走路时也要正行知礼,不可横行无忌。

但是,在当代藏玉热中,人们过分强调玉的材质,推崇玉的升值投机功能,让人不得不扼腕兴叹。

其实,“藏玉”绝不应该与“藏料”画等号。

中国人用玉可以追溯到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历代历朝的遗物中有大量的古玉存留下来。

这些古玉除了质料的价值外,还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是一个时代历史的固化物。

因此,对于真正的收藏家来说,收藏古玉的上述意义远比金钱价值更高。

不过古玉假货很多,故而收藏难度大,需要藏家具有很高的鉴别与鉴赏能力,不仅要鉴玉料、还要鉴年代和真伪,很多人因为难辨真假而选择观望,导致古玉收藏市场远不及新玉,古玉被低估,难以回归它本来的价值,大量珍贵的古玉低价流失到了海外藏家手中。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记者近日专访了古玉鉴定大师周南泉先生,一起分享他的古玉鉴定经验与收藏故事。

古玉收藏无捷径周南泉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宝玉石协会鉴定委员会副主任。

他不仅是一个古玉方面的专家学者,也是一个古玉的收藏家,在他并不宽敞的家里,摆放着一件件形态各异的古玉,十步之遥,就可以一口气看完跨度千年的精品古玉,简直就是—部古玉的演变史。

或许是美玉的温润滋养,77岁的周南泉老先生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全无古稀老人耳聋目瞽之态,谈起古玉的收藏来目光犀利,滔滔不绝。

周南泉坦承自己从小就喜爱古玉,大学时念的是历史系,毕业后在故宫博物院工作。

当时故宫搞文物鉴定的专家,大都是民国时期在琉璃厂古玩店里为资本家打工的专业职员,搞鉴定主要靠他们。

这些老先生文化水平不高,不会写东西,也说不出多少理论道理来,但眼力极好。

周南泉回忆,当时皇宫里的玉器年代鉴定很笼统,如没有新石器时期玉器的概念,把当时的玉器归入夏商时期玉;又把夏商至汉代的玉器统称为“高古玉”或“三代玉”;唐代至清朝的玉器界线也不清晰,大都要重新鉴定。

有时还要经常去琉璃厂文物商店回购文物。

老先生经验多,所选玉器几无“鱼目混珠”的可能,但思想保守,教徒弟都留一手,当问到某一器物为何被选上时,有时会说一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浅尝辄止了。

周南泉就通过分析老先生的眼活儿总结经验,清宫众多古玉成了他最好的老师,他做完观察笔记就去找宫里面的档案、图书、文物、杂志比对,慢慢琢磨。

周南泉坦言,其实这是古玉鉴定和收藏的必经阶段,现在如果有人想入这一行的门,还是要去大的博物馆仔细观看古玉真品,学习历史文献、文史知识,通过比对逐渐积累经验。

为了做到知己知彼,更好地识别假货,周南泉有时候还会悄悄潜伏到古玉作假的作坊里,观察作假的工艺办法和成品特点等。

不过,现在各地的古玩市场里假货太多了,想看假货不用那么麻烦,直接去古玩市场转转,对比多了就能心里有数了。

辨材质鉴在藏先,除了经验之外,古玉鉴别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首先就要看它的材料,即是不是玉?是什么玉?这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

市场上常见的假玉有些是玻璃仿制品,识别玉与玻璃的方法很简单,玻璃一般是浇模而成,高温玻璃液在模具的边沿多少会冒溢出一点,冷却后就会隐隐凸起一条范线,用肉眼就能发现。

如果手上有放大镜,可以迎光观察,只要在其中发现一个气泡就是假玉。

如果是以现代高分子材料制作的假玉,用这个方法难以识别,可以观察其表面是否有玉的天然石纹,如果没有,就是假玉。

白居易的诗“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其实讲的也是一种破坏性的辨玉方法,在古代颇为流行。

除此之外,还要判断所用之玉是否与年代相符。

古时由于交通不发达,一村一寨、一城一国大都是划地而居,像徐霞客那样见多识广的行者毕竟少数,大多数农人一生都在一个村落中度过,因此地理的疆界常常也是文化的分界点,古人制玉也就大都就地取材。

如著名的红山文化玉器用的就是一种属于辽宁本地宽甸满族自治县的“老岫岩玉”,或者是同省岫岩县的岫岩玉。

良渚文化常用的是产于江苏省南京溧阳县小梅岭一带的矿石,如果材料与年代不符就肯定是假货。

再如,历史记载楚人卞和得璞于“楚山”,后制成了“和氏璧”和秦始皇“传国玺”。

周南泉分析“楚山”之璞可能产自昔为楚地的河南南阳,此地的独山玉类似翡翠,翡翠俗称“赌石”,就是因其外表与一股石料无异,裂之才能见玉,不好分辨,卞和献玉才会被楚王误认为欺君。

因此,如果有人找到“和氏璧”和“传国玺”,其玉料多半应该符合独山玉的特征。

战国以后,昆仑之玉与代马、胡犬并列成为当时统治者心目中的“三宝”,代马是春秋赵国代地之马,是极出众的战马,性能甩出中原马几条街,赵国当年就是靠着代马胡服骑射,才练出一支傲视诸侯的骑兵军。

胡犬高大威猛,体型毛发大异于中原犬类,代马、胡犬都是不可多得之物,昆仑之玉与它们并列,可见贵重。

战国以后,九成以上玉器用料都是“昆仑山系玉”,即和田玉,明《天工开物》载:“凡贵重用者,尽出于田、葱岭”即可为证。

上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多用青海玉、俄罗斯玉和南韩玉等。

这些玉器虽是“透闪石——阳起石”系玉,但其中新疆和田玉质地细腻,温润而凝重,俗称真玉,质量最好,是玉中的极品。

与和田玉相比,青海玉有明显的水线纹,俄罗斯白玉则颜色惨白。

因此战国以后的重要玉礼器一般都会选用上好的和田玉制作以示贵重,如果是用青海玉或俄罗斯玉制作古代玉器,几乎是假仿之作。

辨玉色玉的颜色有本色、皮色、沁色。

玉的本色一般有白、青、黄、碧、墨五色。

除了本色外,玉石在野外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和雨水冲刷、浸泡,在表面会形成一层黄色、褐色或红色皮色等。

汉魏、两宋辽金、清乾隆三个时期的古玉制作喜欢利用皮色巧妙设计,使皮色成为玉器造型之美的一部分。

沁色是玉器接触到的物质蚀入到玉质当中留下的颜色。

古玉被发现之前大多埋藏在土中,或是散放在墓穴中,时间一长,就有了沁色。

一些故弄玄虚的古玩商将红沁说成是血沁,将黑沁说成是水银沁,等等,周南泉认为这种说法很可笑,说完拿起家中一只玉犀牛,牛的下半身由于墓中液体的浸蚀完全变成了浅墨色,以此说明沁色是一种随机的自然现象。

为了说明沁色,周南泉引记者看了家中一尊巨大的清康熙和田玉“九龙戏珠砚”。

这是他从山西农村一个朋友家里收得的。

据他推测这尊玉砚应该是宫里的,因为民间有这么多龙的大型玉器就属僭越。

清宫里的东西有很多流落到民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大肆抢烧,清帝王陵墓大多被盗,溥仪退位后,典当、盗卖宫中文物维持开支,都是宫里玉器外流的原因。

周南泉估计这尊玉砚很可能是溥仪偷卖出来的。

溥仪还住在故宫时,前三宫由民国政府控制,后三宫的东西还归溥仪管理十多年,他在后三宫还有一二百妃子宫女,政府虽然给他一部分钱,但不够他花,他就偷着把好东西卖出来。

这块砚台所用的和田籽料有三百多公斤,用现在每公斤一两百万元的价钱换算,这块砚光材料也是无价之宝了。

玉砚买下后,用了六个壮汉才抬进屋。

可能是经常使用的原因吧,砚台上到处是黑沁,角上龙头颜色已经完全成墨色。

天然形成的沁色很难人工模仿,因此也是假玉最常露出破绽的地方。

人工沁色惯用的手法有蒸、炸、煮、烧、烤等热处理法,还有用强硫酸、强碱等物质浸泡。

这些破坏式的方法形成的颜色仔细观察都会有裂痕,色彩单调,而且有一种奇怪难看的轻浮感。

民间人造沁色的方法千奇百怪,据说还有一种偏方,就是用不流血的办法将狗打死,然后把玉器塞入狗腹中,几年后玉中就有血沁。

还有人用土埋方法造沁,等等。

人工做沁色,大都务求速成,跟几千年沁进去的很难一样,用强光手电照玉,就能发现真正的沁色是沁到玉的肌理之中的,而人工的仅在玉的表面。

辨工艺“玉不琢不成器”,但如何琢玉,不同历史时期工艺差别很大。

由于玉的硬度很高,今天人们加工玉器时要使用切割机等各种机械器具。

古代加工玉器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主要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石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来研磨玉石,达到造型的目的。

工艺不同,古玉自然会体现出不同的造型细节。

石器时代没有金属工具,只能用竹子、硬木、骨头、皮革甚至鲨鱼牙带动解玉砂研磨玉器,因此,在玉器上打出的孔眼大多不太正,孔径很大。

在硬度上,不管是硬木还是后来用上的青铜棒都比解玉砂软,玉石被磨开的同时,工具也被磨尖了,所以打出的玉孔全都是喇叭孔,进口大出口小,这也是这一时期古玉的一个重要特点。

周南泉从他的藏品中随手拣出两件:殷商的玉跪地形人和唐代的玉马。

玉人上的线条,行话叫“双勾”,每一条线条都由两条线组成,两条线粗细不一样,一条粗一条细,粗的那条会有斜坡的感觉。

玉马上的马鬃是用砣子带动沙子磨成,所以用放大镜看时,它的线条都是一段一段的,不是一条连贯到底的。

这些工艺痕迹的细节可以帮助判断古玉的朝代,也用来辨别真伪。

辨造型纹饰古玉的造型与时代的审美时尚、禁忌文化有关。

同样的羊,每个朝代的造型都不一样。

商周时期的比较抽象,没什么雕刻,镂空的很少,都是一个籽料稍微加工就做出来了,后世的就越来越繁复生动。

玉龟,在宋朝和宋朝以前很多,因为它象征长寿。

宋朝以后玉龟罕见了,因为送人玉龟等同于骂人是乌龟;玉兔原本也很吉利,到宋以后也不做了,因为兔子尾巴长不了,送兔子表示短命;宋代强调“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莲花与童子在一起,寓意“连生贵子”,莲花与鱼结合,寓意“连年有余”,鹿表禄,牡丹表富贵等。

玉骆驼在唐朝很流行,唐三彩更是到处都是骆驼,但到宋以后也因为骆驼负重受累不讨喜,也就用得少了。

佛像造型更明显,早时的玉观音是男相,唐朝以后开始变成女相。

魏晋的佛陀像干瘦,唐以后变得丰腴。

说到这里,周南泉又走到“九龙戏珠砚”前,说我们最常见的龙造型其实历鞋历代也有细小的差别。

像龙须在明朝以前的龙是没有的,玉砚上的这种鲇鱼须是典型的清代造型。

再有元朝的龙大部分是三爪,而康熙龙是四爪,三爪前一爪后,仿禽类的爪子。

乾隆龙就变成了五爪,仿动物的爪子。

玉砚上的龙,头发像狮子,鳞像蛇,龙鳞是东汉晚期才有,更早的龙,像红山玉龙没有爪子也没有脚,更为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