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表皮样囊肿诊治分析

合集下载

颅脑表皮样囊肿MRI特征表现及优势分析

颅脑表皮样囊肿MRI特征表现及优势分析

颅脑表皮样囊肿MRI特征表现及优势分析马学文【摘要】目的:通过颅脑表皮样囊肿MRI表现的回顾性分析,总结本病的MRI 特征及优势,提高本病的MRI诊断准确性。

方法:收集通过临床手术证实,明确为表皮样囊肿的25例患者MRI检查资料,对其MRI表现及MRI优势进行分析。

结果:25例表皮样囊肿患者的MRI表现为桥小脑角旁、鞍上池、四叠体池及岩斜区旁沿蛛网膜下腔匐行生长异常信号影,形态不规则。

桥小脑角旁、鞍上池、四叠体池及岩斜区旁病灶MRI表现呈“见缝就钻”特性,且DWI(扩散加权成像,b=800s/mm2)呈高信号是最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结论:MRI常规及功能成像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可减少临床误诊;诊断颅脑表皮样囊肿采用MRI扫描较CT明显占优,可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诊断。

【期刊名称】《甘肃医药》【年(卷),期】2016(035)007【总页数】3页(P513-515)【关键词】颅脑;表皮样囊肿;磁共振成像;特征;优势【作者】马学文【作者单位】748200 甘肃定西,渭源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表皮样囊肿来自外胚层,又叫胆脂瘤或珍珠瘤,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外胚层残余组织异位所致,囊壁是正常表皮,内含角质物,有时有胆固醇结晶,约占颅内肿瘤的0.2%~1.8%[1],由于发生部位特殊,手术全切除较为困难[2,4]。

本文回顾性分析25例颅脑表皮样囊肿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重点探讨本病的MRI表现特征及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以进一步加深对本病MRI表现的认识,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性。

采用MRI扫描较CT是更优的选择,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1.1 临床资料入选病例为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常规MRI检查,手术诊断为颅脑表皮样囊肿的25例患者,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5~51岁,中位年龄38岁。

本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以桥小脑角型12例(48%,12/25),临床表现为面部疼痛,感觉减退、麻木,共济失调,听力障碍;以岩斜区型6例(24%,6/25),常为三叉神经痛及三叉神经区感觉障碍,桥小脑区症状、颅内压增高;鞍上池、四叠体池旁7例(28%,7/25),以头痛为主,其他症状还包括癫痫发作,后组神经麻痹[1,2]。

颅内表皮样囊肿影像学表现

颅内表皮样囊肿影像学表现

颅内表皮样囊肿影像学表现摘要目的:探讨颅内表皮样囊肿影像学特征。

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表皮样囊肿36例。

分析病变的好发部位、大小形态及CT、常规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和弥散加权成像(DWI)中的信号特征。

结果:在本组病例中,表皮样囊肿在FLAIR为稍低信号,DWI中均为高信号。

结论:磁共振常规序列、FLAIR 及DWI对表皮样囊肿的诊断有特异性,以此可以和颅内类似的囊性病变鉴别。

关键词表皮样囊肿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弥散加权成像资料与方法收治颅内表皮样囊肿患者36例,均为单发和经手术病理证实。

男15例,女21例,年龄7~56岁,高峰年龄30~40岁,平均389岁。

病程1个月~20年。

临床症状随着病变部位不同而异,主要症状面部麻木、疼痛15例;间断头晕、恶心、呕吐、走路不稳8例;言语不清、癫痫2例;听力下降5例,眼睑下垂、视力下降2例,其余4例无症状,体检时偶然发现。

研究方法:全身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行横、冠及矢状位扫描。

扫描序列:SE TIWI(TR 250ms,TE 25ms)、TSE T2WI(TR 4000MS,TE 91ms),矩阵460×512。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FLAIR)(TR 9000ms,TE 86ms);扩散加权成像(DWI),用GD-DTPA 01mmol/kg做增强扫描,行上述平面T1WI成像。

结果肿瘤部位:本组36例中,发生在桥小脑角区(CPA)18例,沿桥前池、环池等延伸钻空生长;鞍区7例,其中2例沿侧裂池、环池并跨颅窝延伸至对侧CPA;位于第四脑室2例,右侧脑室三角区者2例,均位于脑实质外;位于脑叶者,右颞底4例;左顶叶镰旁2例;左枕骨硬膜外1例,颅骨局限性骨质破坏。

形态:位于CPA和桥前池内肿瘤呈略宽的扁平状、椭圆形生长22例;位于鞍旁、脑室内肿瘤多呈类圆形生长8例,不规则形6例;病灶呈钻孔样生长,常依脑池形状塑形。

边缘:病灶边界清楚,位于鞍旁7例类圆形病灶,周围血管及脑组织受压推移改;位于CPA者听神经显示正常;周围轻度水肿3例;轻度脑积水4例。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影像诊断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影像诊断
• 沿脑池腔隙性生长,常呈“菜花样”,可向中颅窝延伸。 • CT表现为脑脊液样密度,边缘偶有钙化。 • MRI表现为等或稍长T1等或长T2信号,FLAIR及DWI序列
部分或完全呈高信号。 • 无强化,少数边缘轻度强化。谢谢 Nhomakorabea病理
• 病灶常呈菜花样匍匐式钻孔生长,多为囊性,囊壁为鱗状 上皮呈同心圆排列。
• 囊内容物为固态结晶胆固醇、蛋白及其他脂类成分,不含 毛发、皮脂腺等皮肤附属物。
临床表现
• 临床首发症状为头晕,其次为三叉神经痛、听 力丧失、面神经痛及头痛等。
影像表现
• MRI是首选的检查方法,FLAIR和DWI序列对明确诊断具 有重要价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影像诊断
概述
• 表皮样囊肿又称珍珠瘤或胆脂瘤,是颅内先天性外胚层来源 的囊性肿瘤样病变,占颅内肿瘤的 0.2%~1.8%。此类肿瘤 好发于脑桥小脑角、基底池、鞍上等部位,亦可见于脑室和 脑实质内,仅少数 (约 10%) 位于硬脑膜外 (以颅骨板障内 多见)。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 cyst)是神经管闭合时 外胚层残存包埋形成的。

颅骨表皮样囊肿的X线、CT、MRI诊断

颅骨表皮样囊肿的X线、CT、MRI诊断

Pot 旋 C 机 , 规 层 厚 、 距 为 rn 螺 T 常 层 lm 病 变 层 面 加 5 O m, mm 薄 层 扫 描 ; t MR
检 查 应 用 美 国 G in xi D O e E SgaE et H pn e
02 . T磁 共 振 扫 描 仪 和 标 准 头 部 线 圈 , 实 行 多 序 列 MR 扫 描 。 所 有 病 例 均 行 MR 轴位 、 失状 位 、 状 位 平 扫 。层 厚 、 距 分 冠 层 别 为 80I1 2 m。均 选 用 T 一f i序 . I3和 r 1 1 a 1 lr a
颅 骨 表 皮 样 囊 肿 的 X 线 、 T MR 诊 断 C、 I
平 扫 ; 中 3例 同 时 拍 X 线 平 片 、 c 其 行 T 高连 荣 李 华 和 MR检 查 , 3例 MR平 扫 中 2例 加 增 强
扫描 。
D R采 用 P I IS D i tl ig ot H LP R D g a D a n s i
晰 , 或 无硬 化 边缘 。切 线位 病 变呈 膨 胀 有
性 改 变 . 突 破 外 板 可 见 “ 山 口 ” 及 如 火 征
软 组 织 肿 块 。7例 C T平 扫 表 现 为边 界 清
晰 的 类 圆形 骨 质 破 坏 , 无硬 化 边 缘 或 可 见
2 F E —T WI序 列 扫 描 参 数 : R: ;S 2 T
2 c ×1 . e , E 6m 9 5 r N X: ; 2一f i 序 列 a 4T l r a
30 msT 19 , 阵 2 6×12, O 0 0 ,E:0 ms 距 5 9 FV

轻 度 硬 化 边 缘 , 变 中心 呈混 杂 密度 。 病

颅内表皮样囊肿MRI诊断分析

颅内表皮样囊肿MRI诊断分析

颅内表皮样囊肿MRI诊断分析发表时间:2009-06-12T12:52:55.4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2月第6期供稿作者:江登科游德发[导读] 目的分析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

颅内表皮样囊肿MRI诊断分析江登科游德发(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浏阳 410300)【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06-0007-02 【摘要】目的分析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

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33例,分析肿瘤的MRI表现。

在本组33个病例中,年龄最小15岁,最大66岁, 扫描序列:SET1WI,FSET2WI,FLAIR,DWI,28例增强扫描。

结果 25例T1WI呈低信号,1例呈低等混杂信号,7例呈高低混杂信号。

T2WI28例呈高信号,5例呈高低混杂信号,FLAIR均为略高或低高混杂信号。

DWI均成高信号(均匀或不均匀),28例做增强检查,6例边缘轻度强化,1例实质中度不均匀强化。

结论颅内表皮样囊肿具有特征性MRI表现。

【关键词】颅内表皮样囊肿磁共振成像诊断颅内表皮样囊肿又称胆脂瘤或珍珠瘤,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外胚层残余组织异位所致的一种先天性良性肿瘤,其发生率低,占颅内肿瘤的2%-3% [1],为探讨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特点,本人在进修学习期间,收集了医院2004-2007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33例,作者对其MRI表现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1 材料与方法颅内表皮样囊肿患者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15岁- 66岁,以20-40岁居多,占39例,所有病例均采用Simens,1. 5T超导型MRI机,头线圈,患者取仰卧位,轴、冠及失状位扫描,扫描序列:SET1WI,SET2WI,FLAIR,DWI,经肘静脉注射GD-DTPA,按0.1 mL/kg体重静脉注射。

颅骨表皮样囊肿诊断标准

颅骨表皮样囊肿诊断标准

颅骨表皮样囊肿诊断标准
一、影像学检查
颅骨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X线平片、CT和MRI等。

1.X线平片:颅骨表皮样囊肿在X线平片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骨质破坏区,
边缘清晰,无骨膜反应。

有时可见囊肿壁钙化。

2.CT:颅骨表皮样囊肿在CT上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密度灶,有时可见钙化。

增强扫描后病灶周围可有轻度强化。

3.MRI:颅骨表皮样囊肿在MRI上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的囊性
病变,边界清晰。

注射Gd-DTPA后,病灶周围可有轻度强化。

二、临床表现
颅骨表皮样囊肿患者通常会出现局部疼痛、肿胀、皮肤温度升高、搏动性耳鸣等症状。

当囊肿压迫神经时,可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

1.疼痛:头痛、局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常为搏动性疼痛。

2.肿胀:病变部位肿胀明显,可伴有张力性水疱。

3.皮肤温度升高:病变部位皮肤温度升高,触摸时感觉发热。

4.搏动性耳鸣:当囊肿压迫血管时,可出现搏动性耳鸣。

5.神经功能障碍:当囊肿压迫神经时,可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如
视力下降、听力减退等。

三、病理检查
颅骨表皮样囊肿的病理检查主要包括囊肿内容物的涂片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1.囊肿内容物涂片:颅骨表皮样囊肿的囊肿内容物为脂质和角化物质,涂片
检查可见大量典型皮脂腺细胞及角质细胞。

2.组织病理学检查:颅骨表皮样囊肿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主要为囊壁为复层鳞
状上皮细胞组成,伴有皮脂腺小叶、脂肪组织等。

有时可见钙化和胆固醇结晶。

颅内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颅内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颅内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第一部分胚层分化第二部分表皮样囊肿第三部分皮样囊肿第四部分小结胚层分化神经外胚层(神经板):形成神经沟 神经管(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基)分化成脑、脊髓、松果体、神经垂体、视网膜等。

表面外胚层:(位于神经管的两侧,在管的背侧靠拢并融合),分化为表皮及皮肤附属器、晶状体、口腔、唾液腺等。

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 cyst)Ø表皮样囊肿,也称为胆脂瘤或珍珠瘤。

Ø组织学上属于良性,恶变罕见(约0.52%)。

Ø约占颅内原发肿瘤的0.2%-1.8%,是皮样囊肿的4-9倍。

Ø男性略多于女性,30-50岁多见。

Ø多数是无症状的,偶可导致占位效应,颅神经病变,或癫痫;囊肿破裂可能引起肉芽肿性脑膜炎。

Ø手术切除(包括囊壁)。

Ø根据部位分为硬膜内型(约90%)和硬膜外型(10%,少见):Ø最常见:桥小脑角区硬膜内型:分脑内型(脑室、脑实质内)与脑外型(桥小脑角区、鞍旁等)。

硬膜外型:颅骨和脊柱。

(40%-50%),为桥小脑角区第三常见病变,仅次于神经鞘瘤及脑膜瘤。

Ø其他:第四脑室(17%),鞍区或鞍旁(10%-15%),脑实质罕见。

Ø偏离中线。

发病机制Ø表皮样囊肿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获得性:反复腰穿或外科手术等,上皮成分进入组织内而形成。

Ø先天性:多见,胚胎发育3-5周神经沟形成神经管时,来源于神经嵴的外胚层细胞的包涵物残留于神经管内,这些残留物是发生囊肿的病理根源。

通过不断的细胞脱屑转变成角质和胆固醇结晶使囊肿逐渐增大,出现临床症状而发病。

病理特点Ø质地柔软,外观呈乳白色,类似珍珠。

Ø囊壁:由内层层状的鳞状上皮和外层的纤维囊构成。

Ø囊内容物:主要成分是固态胆固醇结晶与角化蛋白,少数含有液态胆固醇及三酰甘油三脂,亦可有钙盐沉着、新旧不一的出血或反应性肉芽组织增生。

[深度学习]颅骨表皮样囊肿的病理与临床特点及影像诊断(建议收藏)~~~

[深度学习]颅骨表皮样囊肿的病理与临床特点及影像诊断(建议收藏)~~~

[深度学习]颅骨表皮样囊肿的病理与临床特点及影像诊断(建议收藏)~~~颅骨表皮样囊肿病理与临床特点颅骨表皮样囊肿(skull epidermoid cyst,SEC),表皮样囊肿也称胆脂瘤,位于颅骨内者少见,仅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0.25%,属于本病的硬膜外型,仅占颅脑所有EC的10%,为胚胎3~5周时上皮异位所致,常位于颅缝处(骨侵蚀型),也可为获得性。

病变缓慢膨胀生长,局部骨质受压。

病理学特点为囊性肿物,囊壁为无血管的复层鳞状上皮,无皮肤附件,囊内为豆渣状物质,部分可见甘油三酯、钙化、出血及肉芽组织。

SEC可见于任何年龄,以32~38岁最常见,无明显性别差异。

临床表现为局部头皮隆起,无压痛,若大部位于颅内者可产生颅内肿块的占位效应,出现颅内压增高、抽搐等,累及眼眶可出现眼球突出及复视。

本病预后良好,少数可恶变。

CT与MRI特点①部位及形态:位于额骨、顶骨、枕骨及蝶骨,邻近骨缝处。

呈类圆形,边缘较光整,部分位于骨内、部分为与颅内者则呈囊袋状。

少数较小者可完全位于板障内;②CT平扫多呈低密度影或低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邻近颅底者常可见钙化,呈斑点状或包壳状。

骨窗对骨质破坏显示清楚,一般为境界清楚的骨质缺损区,边缘可见硬化,残留皮质骨有轻度膨胀,内外板翘起呈火山口状。

SEC也可为等密度、高密度及混杂密度,其密度特点取决于其内部的甘油三酯、胆固醇、出血、蛋白含量及钙化等,含有甘油三酯及不饱和脂肪酸时可见脂肪密度;③MR平扫典型表现为T1WI低信号及T2WI不均匀高信号,FLAIR序列为不均匀高信号。

增强扫描一般无强化,少数见包膜强化。

强化原因不明,可能由于继发感染或缺乏血脑屏障,或邻近硬脑膜、包膜有细小的脑膜血管供血,此点与颅内其他部位EC表现不同。

所有b值的DWI上SEC均为高信号,表明内部成分并非自由水;④不典型SEC可为CT高密度,原因是囊肿内出血、蛋白成分较高、多核白细胞及角化物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骨表皮样囊肿诊治分析目的探讨颅骨表皮样囊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方法收集本院于2009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例颅骨表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

结果5例患者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术中所见及术后病检结果明确诊断,经手术治疗后预后良好。

结论颅骨表皮样囊肿是一种少见的颅骨病变,临床表现典型者诊断不难,不典型者需与一些疾病进行鉴别。

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pidermoid of skull.Methods Five cases of epidermoid of skull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 2015,and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imaging features,diagnosis and treatment were analyzed.Results Five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definitely according to clinical features,imaging findings,signs seen in operation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All cases had good prognosis after operation.Conclusion Epidermoid of skull is a seldom encountered disease.Diagnosis is not difficult according to The typic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s.The atypical cases should be differentiated from other diseases.Surgery is the frist treatment option for epidermoid of skull,and most patients with a good prognosis.Key words:Epidermoid of skull;Diagnosis;Treatment颅骨表皮样囊肿是一种少见的颅骨类肿瘤性病变,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残余的外胚叶组织异位于颅骨内而发生,也有人认为外伤可能是该病发生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外伤时上皮组织种植在颅内,以后逐渐形成囊肿所致[1]。

2009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共收治了5例颅骨表皮样囊肿患者,现结合文献讨论本病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30~73岁,平均47岁,病史3个月~2年。

病变位于枕顶部2例,枕部1例,颞部1例,额部1例,均为单发。

3例患者因发现缓慢增大的头皮肿块入院,2例患者分别因反复癫痫发作和头昏到门诊就诊、行头颅CT发现颅骨病变入院。

查体示:3例患者可扪及局部轻压痛的头皮包块,质稍韧,边界基本清楚,无波动感和搏动感,余神经系统查体阴性。

1.2影像学检查5例患者头颅CT均示局部颅骨不规则缺损,2例缺损周围伴骨质硬化区,3例伴皮下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影,见图1。

头颅MRI示局部颅骨缺损,4例局部呈长T1长T2信号,1例呈等或稍短T1稍长T2信号,1例于T2Flair 上呈不均匀高信号,3例于DWI像上呈高信号,3例无强化,2例于病变边缘呈轻度强化。

病变边界清楚,与硬脑膜分界清楚,颅内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及结节占位,见图2。

1.3治疗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手术治疗,术中见颅骨外板、板障、内板破坏,形成不规则颅骨缺损,板障内充满黄白色干酪样物质,硬膜结构完整。

3例患者干酪样物质突破筋膜层及帽状腱膜层进入皮下层,形成囊腔,硬膜表面附着一层黄白色增生膜状组织,粘连不紧密。

术中吸除皮下囊腔内容物,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缝合修补筋膜层及帽状腱膜层。

沿病变颅骨周围咬除一圈,直到正常颅骨组织,电灼剥除硬膜表面附着的膜状组织,注意保护硬膜的完整性,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4例患者用钛网人工塑形后修补切除病变后形成的颅骨缺损,1例因缺损较小,未行颅骨修补。

2 结果所有患者均全切病变,病理检查均提示为颅骨表皮样囊肿,见图3。

患者均治愈出院,无术区出血、切口感染、皮下积液、钛网异位变形等并发症。

随访1~6年,无病变复发。

3 讨论3.1临床特点表皮样囊肿又称胆脂瘤或珍珠瘤,约占颅内肿瘤病变的0.2~1.8%[2],其中75%位于硬脑膜内,25%位于颅骨板障内[3]。

颅骨表皮样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为多见,无性别差异,常见于颅骨近中线部位的额、颞、枕骨。

本病的发病机制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

在胚胎第3~5 w神经管闭合时,中外胚层残余组织异位于颅骨板障,成为日后发生先天性表皮样囊肿的病理来源。

获得性表皮样囊肿主要因外伤后表皮细胞种植于板障并不断角化而形成,在颅骨表皮样囊肿中所占比例约为24%。

本组患者均无明确外伤史,考虑均系先天性因素导致发病。

病变在板障内生长缓慢,颅骨未破坏之前,多无任何症状。

向外板突出者可发现橡胶样肿物及骨缺损,有的可破溃伴干酪样物质流出,可感染而形成一窦道。

向内生长者可压迫脑组织,可出现癫痫和颅内压增高及相应的神经系统体征[4]。

病变内容物主要为复层鳞状表皮细胞角化脱屑形成,常含脂肪胆固醇结晶,局部见泡沫细胞聚集,伴散在慢性炎细胞浸润,囊壁可见纤维组织增生、纤维化、透明变、钙化及炎细胞浸润伴陈旧性出血[5]。

3.2影像学表现和诊断病变X线表现多呈圆形骨质缺损,境界清楚,有或无硬化边缘,切线位病变呈膨胀性改变,如突破外板可见“火山口”征及软组织肿块[6]。

CT表现颅骨局部骨质呈膨胀性破坏,边界清晰,突破内、外板向颅内、外生长,周围见断续钙化或硬化带,内外板变薄、中断,如突破外板,可呈“火山口”样骨质缺损。

病变内多呈混杂低密度改变,CT值-20~+35HU,当囊壁和囊内容物中脂质含量较多时,CT囊内密度稍增高[7]。

MRI信号的变化与颅内表皮样囊肿相似,根据病变内成分不同,其T1WI信号强度各异,多呈低信号,也可呈稍高或高信号。

T2WI一般呈高信号,部分病例呈混杂信号。

增强扫描时囊内及囊壁均不强化,但合并感染时囊壁可强化[8]。

DWI对颅骨表皮样囊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颅骨表皮样囊肿在DWI上呈特征性高信号,与其他颅内肿瘤存在明显的信号差异。

Annet[9]认为T2穿透效应是颅骨表皮样囊肿在DWI中呈高信号的重要原因。

颅骨表皮样囊肿典型者诊断不难,不典型者有时需与一些疾病进行鉴别。

病变无硬化边缘者需与转移瘤及骨髓瘤进行鉴别,前者膨胀较明显,后者常为多发,其他骨也可有破坏,且MRI信号也有区别。

颅骨血管瘤多为海绵型,骨质缺损区内有数量不等钙质样高密度斑片区,自病变中心向四周有特征性的放射状骨针,切线位可看到典型的太阳光芒样新生骨,具有诊断意义。

皮样囊肿内常含有皮肤各种成分,如皮脂腺、毛发、骨及软骨组织等,二者鉴别困难时仍需组织学检查。

黄脂瘤病常多发,临床有尿崩、突眼及肝脾肿大,颅骨地图样破坏及缺损区钮扣样死骨与颅骨表皮样囊肿不同[10]。

3.3治疗颅骨表皮样囊肿对放疗不敏感,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

手术不仅能明确诊断,还可以解除症状,美化容貌,避免神经压迫、脓肿形成、出血和恶性变等潜在并发症的发生。

彻底清除病变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术中需尽可能将与硬脑膜粘连紧密的表皮样囊肿脏层包膜一并切除,如实在无法完全切除脏层囊壁或囊壁与静脉窦粘连严密,可在残留的囊壁上涂以75%酒精或10%甲醛,也可以电灼之,以减少复发的机会。

颅骨缺损较大时,应一期行颅骨修补术,复发者应再次手术。

本病术后一般预后良好,其复发率约8.3%~25%,偶有发生恶性变的报道[11]。

本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无复发及恶性变患者,与文献报道一致。

参考文献:[1]Locatelli M,Alimehmeti R,Rampini P.Intradiploic frontal epidermoid cyst ina patient with repeated head injuries:is there a causative relationship?[J].Acta Neurochir,2006,148:1107-1110.[2]Caldarelli M,Colosimo C,DiRocco C.Intra-axial dermodi/epidermoid tumors of the brainstem in children[J].Surg Neurol,2001,56:97-105.[3]Arana E,Latorre FF,Revert A,et al.Intradiploic epidermoid cysts[J].Neuroradiology,1996,38:306-311.[4]Guridi J,Ollier J,Aguilera F.Giant intradiploic epidermoid tumor of the occipital bone:case report[J].Neurosurgery,1990,27:978-981.[5]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97-898.[6]Jaiswal AK,Mahapatra AK.Giant intradiploic epidermoid cysts of the skull:a report of eight cases[J].Br J Neurosurg,2000,14(3):225-228.[7]葛体池,许崇永,王志强,等.颅骨表皮样囊肿的CT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5,16(7):367-368.[8]杨小平,李坤成,于春水,等.颅内表皮样囊肿的影像与病理所见对照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7):573-576.[9]Annet L,Duprez T,Grandin C,et al.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measurements within intracranial epidermoid cysts in six patients[J].Neuroradiology,2002,44(4):326-328.[10]王远海,白人驹,张云亭,等.颅骨胆脂瘤一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18(5):319-320.[11]Kveton JF,Glasscock ME 3rd,Ghristiansen SG.Malignant degeneration of an epidermoid of the temporal bone[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86,94(5):633-6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