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秘书人员
唐代秘书省职官俸禄考

秘书之友2021年第7期唐代官吏的俸禄发放是一套完备又复杂的体系,从俸禄组成、分配依据到杂项贴补,各个时期有延续与变更,这就造成了秘书省官员虽与其它省部监司的官员品阶相同,俸禄却因其闲要程度、官品清浊、迁转位置等存在偏差,如综合考量各种要素,唐代秘书省官员的俸禄在整个职官体系中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一、唐代秘书省职官俸禄组成隋末唐初人王梵志有诗《仕人作官职》云:“仕人作官职,人中第一好。
行即食天厨,坐时请月料。
得禄四季领,家口寻常饱。
职田佃人送,牛马足料草。
”[1]诗中涉及隋唐时期为官的四种俸禄形式:禄、俸、职田与禄力诸项,其中禄的表现形式是以年或者季度为单位,以粟米为内容的发放;俸是以钱币的形式按月发放;职田是指按照官员品级给予一定田地作为官员报酬;与此形式相同的还有禄力诸项,也是按照品级配备一定的力役。
唐代秘书省内职官从官品上来说,秘书监一人,从三品上;少监两人,从四品上;秘书丞一人,从五品上;秘书郎四人,从六品上;校书郎正九品上,正字正九品下,共十六人;著作郎两人,官阶从五品上;佐郎四人,从六品上,省内职官俸禄在唐各个时期有沿袭也有变化。
(一)禄陈寅恪先生明确指出:“唐之官秩,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大体皆沿隋故。
”[2]唐初禄制承自隋制,之后经历了数次改革,如贞观二年后将年给制改为“其春夏二季春给,秋冬二季秋给”[3],元和至大中年间,季给变为月给;安史之乱前给禄的依据多按照官职散品,以“石”为单位,以米为计额,因此称为“禄米”,份额自武德至天宝年间变化不大。
[4]中晚唐时期官员禄米数额增加,白居易诗《初除户曹喜而言志》:“廪禄二百石,岁可盈仓囷。
”[5]元和五年五月白居易除京兆府户曹参军,正七品下,元和初七品京官禄米为二百石,与天宝时70石相比,增加了130石,根据品级越高相差额度越大的规律,可以看出中唐以后官吏禄米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发放依据和方式并没有太多变化。
综合唐代秘书省官品分布,其禄米数量列表如下(表1)。
唐朝“大秘书”房玄龄

作者: 刘合强
作者机构: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出版物刊名: 领导科学论坛
页码: 59-60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8X期
主题词: 门宦;领导工作;李世民;辅助者;杜如晦;萧钧;程知节;度支郎中;户部尚书;法吏
摘要:<正>秘书,是领导工作的重要辅助者和参与者。
古代秘书,承担着辅助君主出谋划策,文字撰拟、上下沟通、内外协调等多项职能。
在古代,这样的贤人秘书有很多,唐朝宰相房玄龄就是其中的一位。
房玄龄,唐代初年宰相。
出身于名门宦族,从小受过良好教育,他博览经史,工书善文,且有极敏感的政治见识。
中国秘书简史第五章 唐宋时期的秘书工作

10
二、 三省中的秘书人员与职责 ( 二) 门下省的主要秘书官员与职责 唐朝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 其职掌为出纳帝 命,顾问答对, 慰问朝拜的大臣, 监修起居注, 审定并主持六品以下文武官员的授职议事。其副手 为门下省的实际主官, 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备皇 帝顾问, 审议中书省拟定的制, 诏等公文。门下 省的重要秘书官员还有: 给事中掌封驳之权, 可 封还皇帝失宜的诏命, 驳正臣下有违误的奏章, 是门下省中的要职, 地位仅次于侍中, 门下侍郎 ; 典仪职掌偏重于负责礼仪性的事务; 符宝郎掌 管皇帝的御玺和朝廷的符节。
11
二、 三省中的秘书人员与职责 门下省具体从事秘书工作的主要是给事中、 符宝郎等。给事中在隋代称给事郎, 是门下省仅 次于侍中和门下侍郎的重要人物。一般定额4员, 秩从五品上。佐属品官有录事、主事( 各 4人) , 另有令史、 书令史、 甲库令史、 传制、 亭长 、 掌固、 修补制敕匠等若干吏员。给事中的主要 工作是封驳。
3
一、 三省制的确立及其秘书职能 隋朝官吏地位最高的是“ 三师” 和“ 三公” 。三师为: 太师、 太傅、 太保, 三公为太尉、 司徒、 司空。 《 唐六典》 卷一记载唐朝“ 三师” 是“ 训 导之官也” , “ 三公” 是“ 论道之官也” , 务 虚不务实。名义上是“ 无所不统” , 实际上是“ 无所统” “ 但存其名位”的荣誉职务。他们并无 实职实权, 往往是作为“ 赠官” 赐予有功的大臣 。
12
二、 三省中的秘书人员与职责 ( 三) 尚书省的秘书人员与职责 尚书省长官称为尚书令, 尚书仆射副之。但 由于唐太宗在即帝位前曾担任这个职务,因此在唐 朝此后的时期, 这个官职轻易不授, 而以尚书仆 射为尚书省长官。唐初, 仆射的地位十分尊崇, 因为在中枢的职事官中, 正一品的三公、 三师不 单独设臵, 而正二品的尚书令又被废, 只有从二 品的仆射官阶最高, 其他两省的副官如门下侍郎 、 中书侍郎以及各寺、监的长官均在三品以下。
唐纪六十六(三)--翰林秘书

唐纪六十六(三)--翰林秘书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朝于翰林院之南别设学士院,以翰林学士起草诏令、参谋顾问。
翰林学士入值,以“ 天子私人秘书” 的面目出现,时称“ 内制” ,与当时称为“ 外制” 的由宰相所倚重的中书舍人并称“ 两制” ,二者共同支撑着中央中枢系统的运转,这使得唐朝中央政权在中后期实际上形成了两套秘书班子并存的局面。
翰林学士“ 所入与班行绝迹,不拘本司,不系朝谒” ,直接为皇帝服务,乃皇帝的私人秘书和助手。
我们从秘书学的角度考察,可以发现其职能主要有以下两项:一、草诏之职据史料记载,翰林学士的草诏范围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1.起草以德音赦宥、将相拜免等军国重事和立后、建储、封王等帝室家事为内容,以“ 制” 的形式下发的皇命文书。
2.起草与节度藩镇相关的宣慰、赐予、征召、号令等以诏敕形式下发的文书。
3.起草表疏批答,主要为对中央高级官员和节度使奏疏上表的批复,类似信函,属非正式文书。
4.起草重大典礼祭祀等活动所需要的应用文书。
5.起草与周边藩属政权交往的外事文书。
其中,前三项是翰林学士日常工作的重心所在。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制诏出令是中央决策的最主要环节,因此,掌握了草诏权也就意味着进入了决策核心。
同时,作为皇帝的高级秘书,代皇帝对各类贺表谢状作礼节性的批复也是翰林学士的一项重要职能。
二、顾问侍从职能翰林学士作为皇帝的参谋顾问,或当面陈言,或上疏论奏,议定典章制度,讨论朝政得失,评论举荐人才,探究诗书义理等,对皇帝的决策起辅助作用,是皇帝的智囊。
即所谓“ 岂唯独以文学,止于代言?亦乃密参机要,得执所见” ,“ 参宥密之命,处侍从之地。
居可以备选用于他年,动可以承顾问于此日” 。
翰林学士这一职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因为有宿值制度,所以皇帝在需要的时候可随时召见他们商讨政事,并不受时间、地点和朝觐制度的限制。
翰林学士除了这两项主要职能外,还经常受皇帝的差遣,临时负责处理一些事务。
古代的秘书及秘书机构

古代的秘书及秘书机构古代的秘书及秘书机构古代秘书的官职贞人这一称呼出现于“甲古文”里,是位首领身边参谋议事制作公文的人,与今天的文书人员有些相似。
内史也称“右史”,西周设的秘书官,也称“作册内史”、“作命内史”,主要是记录大事,掌管着作简册。
太史是春秋时的秘市人员,掌起草文书、记载史事、编写史书,也兼管图书典籍、天文历法、祭祖等。
博士,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原指博学通达之士,用来称呼学者。
战国后期齐、魏、秦等国先后设博士官,从此博士成了官职名。
秦统一中国后,置博士掌古今史事,保管书籍,应对皇帝的咨询,相当于皇帝的顾问和秘书。
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为秘书之职,随王活动,专掌记事。
中国自秦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均设有尚书、秘书监、秘书令、秘书丞、秘书郎等官职,掌握大小官员转呈向皇帝递交的奏折,宣布皇帝的诏书等。
尚书的设置在秦朝时就已经有了,《宋书·百官上》说:“秦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故为之尚书。
”又说:“秦时有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承。
”所谓的“发书”,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启发文书,即臣下进呈的奏章,皆由尚书开启审读,向皇帝报告;一说是发布诏制,即皇帝下达的命令文告,都经尚书抄写登记,然后颁发。
不管那种说法,都可以看出:“尚书”是皇帝身边亲近的司秘书之职的官员,或者说是皇帝的私人秘书。
秘书丞为秘书省中的秘书长。
魏时设立,随唐时协助秘书监及秘书少监管理秘书省具体事物的官吏。
秘书郎为魏晋始设,属秘书省,或称秘书郎中,专掌图书收藏及抄写事物。
秘书令是三国时曹操设置的秘书人员。
东汉末年,曹操封魏王,在自己封国内置秘书令,以区别于朝廷的尚书令。
秘书令掌管章奏上书,也兼管图书秘记之事。
长史是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
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长史”指张裔。
《赤壁之战》“子输者,亮兄谨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中国古代五大有名秘书

中国古代五大有名秘书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5个秘书准备写一篇题为“秘书为什么能成功”的博文。
在此之前我想跟各位网友认识一下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5名秘书。
他们的成功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史上最牛秘书——NO1 姜尚—公元前1021年字子牙号太公望是我国周初著名军事家。
因其先祖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南阳宛县西故从其封姓也称吕尚一吕望。
新乡市卫辉太公泉乡人。
姜尚青年时期家境穷困曾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屠牛卖肉后又到孟津今河南孟州市司厨卖饭他还在商朝做过官因感商纣王昏残无道辞官而去。
游说诸候无所遇遂隐居下来。
《孟子》曰“太公避纣乱居于东海之滨。
”后来姜尚听说周文王西伯在西歧崇贤尚老就千里跋涉迁徒陕西。
这时的姜尚已是古稀之年但他音识曲籍见闻广博胸怀治国之道心藏用兵之术兴世强国之心不衰。
相传姜尚到陕西后垂钓于渭滨周文王出猎相遇两人一见如故话语投机周文王听了姜尚侃侃而谈治国安邦之策赞赏不已遂同载而归说“吾太公望子久矣。
”尊号“太公望”并立为掌管军事的“太师”。
公元前1066年一说1027年武王以姜尚为国师率部伐纣由孟津渡河大战于牧野今新乡市郊纣军纷纷倒戈纣王见人势已去逃回朝歌城中登鹿台自焚。
姜尚辅佐武王灭商纣有功封于齐都营丘今山东淄博。
为齐国始祖。
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亦称“齐太公”。
成王时曾被授权自以讨伐有罪之小国齐国逐渐强大起来成为周初大国。
相传作有兵书《六韬》。
太公卒后归葬于故里后人在太公泉上修建了太公庙、太公祠以示怀念。
史上最牛秘书——NO2张良—前186宇子房西汉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被封留侯谥文成侯。
秦灭韩时张良尚有家僮三百人。
他倾全部家财寻求刺客企图暗杀秦始皇为韩报仇。
后乘始皇东游之机与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未遂。
于是变更姓名亡匿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曾从圯上老人学《太公兵法》。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聚众响应。
不久归属刘邦此后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
他协助刘邦制订作战方略并在政治上、策略上提出许多重要建议。
唐朝名秘书房玄龄

唐朝名秘书房玄龄房玄龄,唐代初年命相。
他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隋朝末年大乱,李渊率兵入关,他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
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设他为中书令。
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
十一年封梁国公。
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
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
二十二年病逝。
这只是房玄龄的个人简介,算不算得上是一个名秘书,关键还在于: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
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
(一)从秘书的第一职能——办事出发,处理好细小的事情,做到事事尽心有人把房玄龄和魏征作过这样形象地对比:魏征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房玄龄则是唐太宗的一条臂膀。
是啊,离开了镜子,人照常生活;而缺少了肩膀,人就无法正常生存。
房玄龄是这样发挥肩膀的作用的。
据统计,贞观时代,朝廷的全部官员加在一起也只有643人,官员少而精。
这就要求每一个官员都能独当一面,因此,贞观时代的官员每个人都各有所长,每个人似乎都在忘我地工作着。
但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没有一个人比房玄龄更累。
在22年的宰相生涯中,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全无一点大国宰相的风范。
有时候,他像一个宰相,但更多的时候,他像一个管家,在为他的主人打理着一切。
有时,他的琐碎很让人崩溃,堂堂大唐帝国的宰相,他居然肯屈尊兼做“度支郎中”。
所谓的“度支郎中”,就是专司财政预算和账目的事务官员,职能近似于现今的会计。
他的忙碌和抓大不放小,让李世民都有些受不了。
李世民曾当面劝他,不要总是把自己弄得很疲惫。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5个秘书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5个秘书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5个秘书准备写一篇题为“秘书为什么能成功”的博文。
在此之前,我想跟各位网友认识一下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5名秘书。
他们的成功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史上最牛秘书——NO11、姜尚(?—公元前1021年),字子牙,号太公望,是我国周初著名军事家。
因其先祖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南阳宛县西),故从其封姓,也称吕尚,一吕望。
新乡市卫辉太公泉乡人。
姜尚青年时期,家境穷困,曾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屠牛卖肉,后又到孟津(今河南孟州市)司厨卖饭,他还在商朝做过官,因感商纣王昏残无道,辞官而去。
游说诸候,无所遇,遂隐居下来。
《孟子》曰:“太公避纣(乱),居于东海之滨。
”后来,姜尚听说周文王(西伯)在西歧崇贤尚老,就千里跋涉,迁徒陕西。
这时的姜尚已是古稀之年,但他音识曲籍,见闻广博,胸怀治国之道,心藏用兵之术,兴世强国之心不衰。
相传,姜尚到陕西后,垂钓于渭滨,周文王出猎相遇,两人一见如故,话语投机,周文王听了姜尚侃侃而谈治国安邦之策,赞赏不已,遂同载而归,说:“吾太公望子久矣。
”尊号“太公望”,并立为掌管军事的“太师”。
公元前1066年(一说1027年),武王以姜尚为国师,率部伐纣,由孟津渡河,大战于牧野(今新乡市郊),纣军纷纷倒戈,纣王见人势已去,逃回朝歌城中,登鹿台自焚。
姜尚辅佐武王灭商纣有功,封于齐,都营丘(今山东淄博)。
为齐国始祖。
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亦称“齐太公”。
成王时,曾被授权自以讨伐有罪之小国,齐国逐渐强大起来,成为周初大国。
相传作有兵书《六韬》。
太公卒后,归葬于故里,后人在太公泉上修建了太公庙、太公祠,以示怀念。
史上最牛秘书——NO22、张良(?—前186),宇子房,西汉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被封留侯,谥文成侯。
秦灭韩时,张良尚有家僮三百人。
他倾全部家财寻求刺客,企图暗杀秦始皇,为韩报仇。
后乘始皇东游之机,与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未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尚书省:尚书省设在宫外,长官为尚书令,实
际不任命,由副长官左、右仆射代行职权。仆射之 下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负责都省职事, 总领六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副为侍郎;各司之长 为郎中,副为员外郎,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他 们对中央担任具体事务的九寺三监(或五监,见卿 监)及地方上的府、州、县官有领导、监督之权。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 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
唐朝时的朝廷秘书机构分置于中书、门
下、尚书三省内,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一度设 置政事堂为朝廷中枢的秘书机构,皇宫秘书机构 则有翰林学士院,信访机构有匦使院,地方各级 秘书机构健全。 唐沿隋制,三省各自承担的秘书工作职能可 被归纳为“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中书出令”是根据皇帝意图提出决策方案,起 辅助决策作用。“门下审议”是代表皇帝认可或 否决中书省的决策方案,由皇帝最后裁决。“尚 书执行”则为收受、处理、落实各项诏命。
唐代秘书人员的录用途径
壹 唐代秘书机构的发展历程 贰 唐代秘书机构设置作用 叁 唐代秘书来源途径 肆 中书、门下、尚书部门简介 伍
唐代翰林院设立
中国古代的秘书工作历经先秦萌芽时期、秦汉确 立时期、魏晋南北朝发展时期,至唐已进入成熟时期。 为维护皇权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加强国家行政管理, 唐代实行“三省制”。 唐三省,特别是中书省、门下省,是国家制度规 范化了的中央机构,有宽泛的职责,有独立的署、编 制和官员,肩负担皇帝秘书机构的职能。但是,随着 其职能的扩展。它们在国家事务中的决策、施政作用 也相应增大,这就必然影响到皇权的集中。皇帝也就 必然要采取措施,加以限制,于是就又开始起用新的 秘书官员,形成新的秘书机构。这就是翰林学士和翰 林院。
唐代始置翰林院。翰林院是各种技艺人
员(文词、经学之士及卜、医、技术之流)的 待诏之所,备皇帝随时召见,文学之上尤受重 视,是御用的智囊班子。其源流可追溯到战国 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土、汉武帝时的待诏金马门、 魏晋以后的馆阁学士。翰林院的成员定期人值 当班,待诏于院中,以备皇帝召见,倍伴皇帝 下棋、作画、写字并为其占卜、治病。总之, 他们各以其专长为皇帝游居宴乐服务。另一方 面,自唐初以来,就时常有一批文人被皇帝请 人禁中作为私人参谋,以备顾问,参预机要。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 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 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 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 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 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 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 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以后被 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 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 唐代或称内侍省,或称内侍监、司宫台,专用 宦官,由内侍监、内侍、内常侍等为首官,掌传达诏 旨,守御宫门,洒扫内廷,内库出纳和照料皇帝的饮 食起居等事务。
谢谢!
中书省:长官为内史令,副长官为内史侍郎,主要
职官有中书舍人。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 敕,起草之责主要由中书舍人负担。
门下省:长官为纳言,副长官为黄门侍郎,主要职
官有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 诏敕,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 驳正之权主要由给事中掌握。中书、门下二省都设在宫 内,所以又有谏诤之责,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 左右拾遗,分属二省(左属门下、右属中书),以匡正皇 帝的过失。
唐代秘书来源途经:
1.从科举考试中选拔 2.从文士中聘请 3.从名士中征召 4.自荐 5.从下级秘书中提升 朝廷秘书机构——中书、门下、尚书 皇宫秘书机构——翰林学士院 宦官秘书机构——内侍省 信访机构——匦使院
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 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 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 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 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 职。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 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 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 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 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 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 末。
唐初于禁中置翰林院,为内廷供奉之所。 但唐初翰林院中,除文词、经学之士外,还有 卜、医、棋、术等各种专门伎艺人员。他们定 期入值当班,待诏于院中,以备皇帝召见,陪 伴天子下棋、作画、写字并为其占卜、治病。 总之,他们各以其专长为皇帝游居宴乐服务。 此外,皇帝还往往召集一批作为私人参谋的文 士,以备顾问。 如《唐会要•翰林院》载,唐太宗曾以虞 世南等才彦之士为弘文馆学士,“会于禁中”, 参决谋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