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病人高磷血症的治疗

合集下载

护理指导对肾衰竭血液透析病人高磷血症的干预效果

护理指导对肾衰竭血液透析病人高磷血症的干预效果

护理指导对肾衰竭血液透析病人高磷血症的干预效果肾衰竭血液透析病人常伴有高磷血症,这是由于透析治疗不能完全有效地清除体内的磷元素所致。

高磷血症会导致骨骼疾病、心血管疾病、肌肉无力等严重并发症。

护理指导在预防和干预磷代谢异常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护理指导对肾衰竭血液透析病人高磷血症的干预效果。

护士应通过教育和咨询帮助病人了解高磷血症的危害和对策。

护士可以通过书面资料、口头宣传等多种途径向病人传达相关知识,使其了解高磷血症与骨骼疾病、心血管疾病、肌肉无力等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护士还可以教授病人如何正确选择含磷食物,如牛奶、乳制品、坚果、豆类等。

通过提醒病人避免这些高磷食物的摄入,可以有效降低病人血中磷含量,减少高磷血症的发生。

护士还应指导病人正确使用磷结合剂。

磷结合剂可以通过与食物中的磷元素结合,降低其吸收率,减少血中磷含量。

护士应向病人解释磷结合剂的作用机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磷结合剂应与餐食同时使用,用足够的水服用,并且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剂量。

护士还要定期询问病人使用磷结合剂的情况,如是否遵医嘱、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护士还要加强对病人肾脏保护的指导。

肾脏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对于磷的代谢和排泄起着重要作用。

护士应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定时排便等,减少对肾脏的损害。

护士还要帮助病人保持良好的水平血压、血糖和血脂,因为这些指标与肾脏功能密切相关。

通过肾脏保护,可以减轻肾脏负担,提高其对磷代谢的调节能力,降低高磷血症的发生率。

护士还要加强对肾透析治疗的指导。

肾透析是目前治疗肾衰竭的主要方法之一,其效果也受到磷代谢的影响。

护士应向病人解释肾透析的原理和过程,告知其如何正确选择透析膜、掌握透析过程中的水和电解质平衡等关键变量。

护士还应鼓励病人定期进行透析,按时享用干净的饮食,并及时反馈与医生沟通有关透析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血液透析病人高磷血症的治疗[指南]

血液透析病人高磷血症的治疗[指南]

血液透析病人高磷血症的治疗高磷血症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并发症,近四十年来,在尿毒症血液透析病人高磷血症的治疗方面有了较多改进, 但血磷的控制仍然是透析病人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血液透析对磷的清除极为有限,饮食限制可造成营养不良和生活不便;目前常用的磷结合剂在控制血磷的同时可引起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铝制剂是应用最早且有效的磷结合剂,但因铝在体内蓄积危害较重,使其使用受到限制。

钙盐,特别是碳酸钙和醋酸钙,目前被广泛用于治疗高磷血症,但钙的吸收可引起血钙升高,招致或促进软组织钙化,且不能使高磷血症得到长期的理想控制。

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透析病人的高磷血症仍然是肾脏病领域中需要加强研究的内容之一。

本文就血液透析病人高磷血症的有关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一、高磷血症与肾功能衰竭高磷血症是指血清磷的水平超过4.5mg/dl。

血磷增高与肾脏疾病的进展、继发性甲旁亢、肾性骨病以及软组织钙化都有密切的关系。

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早期,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到40-80ml/分时磷的代谢即开始发生变化,轻度血磷升高,刺激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增加。

PTH上升使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减少,促进肾脏对磷的排泄,血磷下降。

当GFR进一步降低到20-30ml/分时,虽有血PTH的升高,但有效肾单位减少,肾小管对PTH的反应能力也下降,肾脏对磷的排泄发生障碍,磷即开始在体内蓄积,导致血磷持续升高。

二、高磷血症的临床意义血液透析病人的血磷水平一般在4.5mg/dl,但部分病人常高于6.5mg/dl。

研究表明,透析病人的血磷水平与病人的死亡率之间有直接的关系,在透析超过一年的病人中,血磷水平>6.5mg/dl时,病人的死亡危险性比2.4-6.5mg/dl时增加27%; 血磷>7mg/dl时,病人死亡率显著增高。

血磷升高引起的钙磷乘积增加可导致转移性钙化,钙磷乘积>72时,病人的死亡率增高>34%。

1.高磷血症与继发性甲旁亢高磷血症可直接或通过PTH-甲旁腺轴对透析病人的生存构成影响。

2023年高磷血症的治疗与管理解析

2023年高磷血症的治疗与管理解析

0.5
0 实验组 对照组
限制磷摄入的措施
6个月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 磷摄入量和血磷下降程度3
一项实验性研究,纳入了80例之前3个月平均血磷>5.5 mg/dL的患者分配为强化饮食干预(实验组,n=41)或普通饮食建议(对照组,n=39),研究为期6个月。旨在评估饮食 干预对血透患者减少磷摄入和改善钙磷代谢的有效性,
4.0-4.9 5.0-5.9 6.0-6.9 7.0-7.9 8.0-8.9
≥9.0
血磷水平
(mg/dL)
血钙、磷和iPTH水平对生存率的影响
CKD患者血磷升高易引发SHPT、血管钙化等不良事件
发生高磷血症的OR (血磷≥5.5 mg/dl)
PTH是高磷血症的显著、独立预测因素2,长期高磷血症可诱发SHPT,并能引起心脑血管病变和严重心脑血管事件,是ESRD 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因素2
磷结合剂与安慰剂比较降磷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铝剂 醋酸/碳酸钙 钙剂+镁剂
镧剂 柠檬酸铁 司维拉姆
疗效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多效性 无 无 无 无 无 有
蓄积 有 有 有 部分 有 无
不同磷结合剂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注:OR>1表示与安慰剂相比,磷结合剂更容易达到降磷效果
一项网状Meta分析1,纳入77项研究12,562例CKD患者,亚组分析纳入21项研究2,382例患者,主要研究终点是全因死亡率 一项系统性回顾研究2,综述了近年来有关CKD患者非药物降磷措施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及磷结合剂对CKD患者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影响
2023年高磷血症的治疗与管理解析
目录
CONTENTS
1 磷是CKD-MBD临床管理的核心 2 新降磷时代下高磷血症患者的管理策略:3D原则 3 司维拉姆在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高磷血症的血液透析患者,有没有什么降磷的好方法?

高磷血症的血液透析患者,有没有什么降磷的好方法?

高磷血症的血液透析患者,有没有什么降磷的好方
法?
【答】低磷饮食的核心是要选择磷与蛋白质比低的动物蛋白质,如蛋清、虾肉,以及磷不易被吸收的植物蛋白质如豆腐等。

吃肉就吃“水煮肉”,即以炖煮方式烹饪肉类食物(炖煮期间加入少量食醋并更换清水一次),促进磷、喋吟等物质溶解于汤中,最后去汤吃肉。

鸡蛋食用时可去除蛋黄只用蛋清。

菜类也可用泡、煮等方法去除一部分磷。

减少食物中含磷的方法有两种:适用低蛋白质食物和对食物进行焯水加工,有报道说,经过这种方法处理过的食物中的磷的含量可减少约50%,同时应避免食用含磷高的食物如蛋黄、猪肝、各类豆类、花生、开心果、杏仁、瓜子、奶粉、乳酪、巧克力等。

2023年规范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药物治疗

2023年规范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药物治疗

持续优化,力争达标
“第二曲”
我国临床中对透析患者血磷水平 缺乏严密监测2,部分治疗中心 用药剂量不规范3
充分考量,长期依从
“第三曲”
中国透析患者服用磷结合剂的 依从性不佳4
临床实际1:中国透析患者磷结合剂使用率低于发达国家
含钙磷结合剂
84%
含钙磷结合剂+司维拉姆
司维拉姆
79%
66%
其他磷结合剂
59%
剂量(g/天)
12 3
血磷水平(mg/dL)
安慰剂组
碳酸司维拉姆组 Genz644470
基线到第3周血磷水平随时间变化情况
注:1 mg/dL=0.3229 mmol/L
一项随机、双盲、剂量范围研究,纳入349例高磷血症(血磷 >5.5 mg/dL)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配到七个固定剂量组之一:安慰剂、Genz-644470 、司维拉姆2.4 g/天、4.8 g/ 天、7.2 g/天。每日总剂量以固定的分次剂量给药,每天3次,随餐服用,持续3周。旨在评估治疗期间血磷的变化及其剂量反应情况
血磷、血钙、iPTH均达标
血透患者遵循指南管理前后的生化指标达标率
注:*量化管理是以数字为基础,对关键的决策点及操作流程实行标准化操作的管理模式 按照KDOQI指南标准,血磷控制目标:1.13-1.78mmol/L;血钙控制目标:2.1-2.37 mmol/L;iPTH控制目标:150-300 pg/dL
消弭“指南推荐”与“临床实际”的差距, 对于改善我国透析患者的高磷血症管理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透析患者高磷血症临床治疗 与指南推荐存在较大差距
消弭“指南推荐”与“临床实际” 的差距,对于改善我国透析患者的 高磷血症管理至关重要

碳酸镧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

碳酸镧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

碳酸镧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摘要】碳酸镧作为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有效方法备受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讨碳酸镧对高磷血症的治疗机制、临床疗效观察、影响因素分析、安全性评价以及疗效维持和长期效果。

结果显示,碳酸镧通过抑制磷酸盐的吸收和提高钙吸收来治疗高磷血症。

临床观察表明,碳酸镧能有效降低血磷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磷饮食摄入量和透析充分度对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安全性评价显示碳酸镧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碳酸镧是治疗高磷血症的有效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应加以重视并进行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工作。

【关键词】碳酸镧、高磷血症、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疗效、安全性、长期效果、临床观察、影响因素、研究、建议、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磷血症是慢性肾脏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常在血液透析时出现。

高磷血症会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增加心血管风险和骨骼疾病的发生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饮食控制和磷酸盐结合剂,但效果有限且易产生副作用。

碳酸镧是一种磷酸盐结合剂,通过与食物中的磷酸盐结合而减少其吸收,从而降低血液中的磷含量。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碳酸镧在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并且相对安全可靠。

尚需进一步的临床观察和研究来验证其有效性和长期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本文旨在系统总结碳酸镧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现有研究成果,分析其治疗机制、临床疗效、影响因素、安全性评价以及疗效维持和长期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并进一步探讨碳酸镧作为治疗高磷血症的潜力和未来研究方向。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碳酸镧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及其机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和指导,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具体目的包括:1. 研究碳酸镧对高磷血症的作用机制,探讨其降磷机制是否与其他磷结合剂相同或不同;2. 观察碳酸镧在临床中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3. 分析影响碳酸镧疗效的因素,如患者的肾功能情况、用药剂量和疗程等;4. 评估碳酸镧对高磷血症的长期疗效,探讨其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前景。

高磷血症的血液透析患者饮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高磷血症的血液透析患者饮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高磷血症的血液透析患者饮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磷进入人体内主要通过食物摄入,而排出人体主要通过尿液。

透析患者由于肾功能衰竭不能将磷排出体外,会导致高磷血症。

长期高磷会刺激甲状旁腺增生,将导致骨病,表现为骨脆而易折、皮肤瘙痒难忍、骨痛、关节痛、疲乏无力等症状。

控制饮食中磷的含量是控制高磷血症的有效治疗方式之一。

控磷小技巧:黄豆可以做成豆腐,100g豆腐中含90mg 的磷,100g豆浆含30mg的磷。

选择新鲜的牛奶,奶粉中磷较牛奶中的含量高。

坚果、浓茶、可乐等碳酸饮料的磷含量均高,不宜多吃。

在肉食中牛肉相对其他肉含磷量相对低些,2个蛋清可替代肉的营养价值,或每日火柴盒大小的肉4块(最好是煮沸后弃汤的)可以有效降低磷含量。

食品添加剂中的磷是100%吸收,因此尽量不吃加工食品、方便食品、外卖午餐和碳酸饮料等。

高磷血症的治疗

高磷血症的治疗

高磷血症的治疗高磷血症是血液透析透析患者非常常见的一个并发症,会导致严重后果,血磷的控制相对困难,影响因素较多。

目前的治疗原则很明确,根据磷的摄入及排泄平衡,减少摄入和增加排泄,遵循的是3D原则,即限制磷摄入(Diet)、充分透析(Dialysis)和使用磷结合剂(Drugs)。

一、限制磷摄入(Diet)磷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于食物当中,包括植酸盐、有机磷、无机磷。

人体对植物中的磷吸收率较低,为20%-40%,对有机磷的吸收率可以达到50%-60%。

对无机磷的吸收几乎达到100%。

所以每日为保障生命所需能量及营养,除了摄入蔬菜、肉蛋类食物的磷,尽量避免摄入无机磷(尤其是食品添加剂)。

每日建议磷摄入量500-800mg/d。

注:不能以牺牲患者正常营养情况下来限制含磷食物的摄入。

二、充分透析(Dialysis)磷广泛分布于体内,其中85%存在于骨组织,14%存在于其他组织的细胞内,仅有1%存在于细胞外液(血液等)。

每次血液透析4h能清除磷800-1000mg,常规血液透析模式(每次4h,每周3次),每周能清除的磷是相对有限且固定的,每次4h内清除的磷是血液中的磷,大部分存在细胞内的磷释放到血液中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增加透析时长及透析频率,即夜间长程透析或每日透析疗法能清除更多的磷。

注:血液灌流并不能清除更多磷。

三、使用磷结合剂(Drugs)每周磷摄入总量:500-800mg/d*7d=3500-5600mg。

每周透析磷清除总量:800-1000mg/次*3次=2400-3000mg。

每周剩余磷总量:每周磷摄入总量- 每周透析磷清除总量=500mg-3200mg 每周残余磷就需要靠药物来清除,目前磷结合剂(Drugs)分为含钙磷结合剂和非含钙磷结合剂。

①含钙磷结合剂:降磷能力醋酸钙>碳酸钙,因有高钙血症及异位钙化等风险,目前已不推荐使用含钙磷结合剂来降磷。

②非含钙磷结合剂:降磷能力碳酸镧>思维拉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透析病人高磷血症的治疗高磷血症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并发症,近四十年来,在尿毒症血液透析病人高磷血症的治疗方面有了较多改进, 但血磷的控制仍然是透析病人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血液透析对磷的清除极为有限,饮食限制可造成营养不良和生活不便;目前常用的磷结合剂在控制血磷的同时可引起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铝制剂是应用最早且有效的磷结合剂,但因铝在体内蓄积危害较重,使其使用受到限制。

钙盐,特别是碳酸钙和醋酸钙,目前被广泛用于治疗高磷血症,但钙的吸收可引起血钙升高,招致或促进软组织钙化,且不能使高磷血症得到长期的理想控制。

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透析病人的高磷血症仍然是肾脏病领域中需要加强研究的内容之一。

本文就血液透析病人高磷血症的有关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一、高磷血症与肾功能衰竭高磷血症是指血清磷的水平超过4.5mg/dl。

血磷增高与肾脏疾病的进展、继发性甲旁亢、肾性骨病以及软组织钙化都有密切的关系。

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早期,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到40-80ml/分时磷的代谢即开始发生变化,轻度血磷升高,刺激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增加。

PTH上升使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减少,促进肾脏对磷的排泄,血磷下降。

当GFR进一步降低到20-30ml/分时,虽有血PTH的升高,但有效肾单位减少,肾小管对PTH的反应能力也下降,肾脏对磷的排泄发生障碍,磷即开始在体内蓄积,导致血磷持续升高。

二、高磷血症的临床意义血液透析病人的血磷水平一般在4.5mg/dl,但部分病人常高于6.5mg/dl。

研究表明,透析病人的血磷水平与病人的死亡率之间有直接的关系,在透析超过一年的病人中,血磷水平>6.5mg/dl时,病人的死亡危险性比2.4-6.5mg/dl时增加27%; 血磷>7mg/dl时,病人死亡率显著增高。

血磷升高引起的钙磷乘积增加可导致转移性钙化,钙磷乘积>72时,病人的死亡率增高>34%。

1.高磷血症与继发性甲旁亢高磷血症可直接或通过PTH-甲旁腺轴对透析病人的生存构成影响。

PTH增高不仅可以导致肾性骨病,其本身也是尿毒症的毒素之一。

肾脏是25(OH)D3转化为 1,25(OH)2D3的主要场所。

在肾功能障碍的早期,血磷水平上升可抑制1,25(OH)2 D3的产生而使PTH的合成与分泌增加。

GFR<50ml/分时,血1,25(OH)2D3水平下降,终末期肾衰GFR<10ml/分时,1,25(OH)2D3的合成显著降低,导致小肠对钙的吸收明显减少,使PTH分泌持续升高。

体外实验表明,增加细胞外液中磷的浓度后,大鼠甲状旁腺分泌PTH增加,表明血磷增高对甲状旁腺功能具有直接作用,是引起继发性甲旁亢的独立因素之一。

1,25(OH)2D3的缺乏和高磷血症还可使骨组织对PTH的脱钙作用产生抵抗性,使骨钙不能入血,造成血钙持续降低,进一步刺激PTH分泌增加。

2.高磷血症与转移性钙化高磷血症引起死亡率与发病率上升的机制之一是其所致的转移性钙化。

转移性钙化与钙、磷乘积升高及血磷控制不良直接相关。

血磷升高时,钙磷可在肾、心血管、肺、眼、关节、皮肤等软组织沉积。

钙在肾组织积聚是长期透析的并发症之一。

在肾功能衰竭的早期,肾组织中就有钙的沉积,并能促进肾衰的进展。

肾活检表明,肾组织的钙含量及高磷血症与肾功能受损的程度有直接的关系。

与高磷血症相关的钙质沉积在肾功能衰竭的进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血液透析病人死于心血管并发症的几乎占50%,尸检发现,大多数透析病人存在心脏钙,同样与高磷血症及钙磷乘积增高有关。

心脏钙化可引起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硬化、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另外,50%的血透病人存在二尖瓣及其瓣环的钙化。

目前,临床上推荐的标准是钙磷乘积<70,以避免转移性钙,但在钙磷乘积55时就发现有二尖瓣及其瓣环的钙化,并能引起心衰。

透析超过一年的病人,发生冠状动脉钙化者明显增加。

因此,钙磷乘积增高引起心脏钙化的作用应值得更加重视。

透析病人中肺的钙化也很常见,尸检发生率60-80%。

肺组织的钙化使气体交换受损,也是病人发生肺纤维化及死亡的原因之一[9]。

血管钙化同样也与血磷及钙磷乘积升高有关;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血管钙化的危险性也增加。

透析一年的病人中有27%发生血管钙化,8年以上者达83%。

外周血管的钙化使造瘘困难,肾血管的钙化使肾移植的难度加大。

近来报告,血液透析病人还可能发生广泛的小血管钙化,使外周组织供血不足,发生坏死、感染而危及生命。

三、高磷血症的处理严格控制血磷是预防甲旁亢及转移性钙化的主要方法。

因此,通过充分透析、控制摄入及使用磷结合剂使血磷得到长期有效的控制是治疗终末期肾脏病的目标之一。

延长透析时间或采用每日透析的方法可增加血磷的清除,有助于控制高磷血症。

但进入体内的磷绝大多数存在于人体细胞内,所以血液透析只能清除较少量的磷,并不能有效的控制高磷血症。

对慢性肾功能衰竭非透析治疗的病人通过限制饮食而减少磷的摄入是控制高磷血症的可行办法之一,也是不得以而采取的方法。

但已经进入透析的病人需要进食高蛋白饮食,使磷的摄入增加,限制饮食减少磷的摄入虽然可以改善高磷血症相关的甲旁亢,但低磷饮食对维持足够的营养和充分的蛋白质摄入是不利的。

而营养不良与蛋白质摄入不足在透析病人中普遍存在,是造成病人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同时,即使是最严格的限磷饮食,每天仍有600mg的磷进入体内。

因此不能过多地依靠饮食限制减少磷的摄入,首先应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

由于透析与饮食限制并不能有效地控制高磷血症,使用磷结合剂便成为降低血磷的主要方法。

多种化合物被用于结合饮食中的磷,以减少肠道对磷的吸收而增加从粪便中的排出量。

氢氧化铝在60年代就被作为磷结合剂使用,且能够有效地控制高磷血症。

但铝在体内积累可以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痴呆、骨病、贫血及肌病,同时减少剂量并不伴有血铝水平的下降。

因此,铝制剂已不再作为常规用药使用。

钙盐被用作磷结合剂已有十年的历史,钙制剂在胃肠道解离出的Ca2+与磷酸氢盐结合形成CaHPO4沉淀,阻止了小肠对磷的吸收;钙的吸收使血钙上升,促使钙磷在骨外组织沉淀,也使血磷下降;同时血钙上升使PTH分泌降低,减少了骨磷释放入血。

碳酸钙与醋酸钙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磷结合剂,这两种钙盐使用后都能使血磷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且能够补充钙的缺乏,纠正低钙血症,是纠正高磷血症及继发性甲旁亢较为有效的方法。

试验研究表明,pH<6.0时,醋酸钙结合磷的效果优于碳酸钙。

Mai 及Nolan 的观察证明,在钙含量相同的情况下,醋酸钙比碳酸钙能更好地结合食物中的磷。

但也有不少报告认为这两种制剂结合磷的能力并无区别。

胃肠道磷的排出是通过游离钙离子与HPO42+形成CaHPO4沉淀排出体外。

因此,不论醋酸钙还是碳酸钙,只有解离出足够的钙离子才能结合更多的磷。

这两种钙盐结合磷的差别可能主要在于溶解度及溶解速率方面。

从理论上讲,解离的钙离子越多,结合的磷也就越多,钙离子吸收的机会也越大。

空腹时胃内的低pH可以使钙盐充分崩解,发挥更大的磷结合能力。

但许多临床资料证明,钙制剂并不能使血磷得到长期的满意控制,研究发现,用钙盐治疗的第一年,血磷和钙磷乘积下降,但在第二年都有明显上升;其中42%的病人出现血管和软组织钙化,70%的患者病变在逐渐加重。

钙盐口服后的吸收率为20-30%。

大剂量钙盐作为磷结合剂使用引起的血钙升高是其使用受限的主要原因,也是透析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使用1,25(OH)2D3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因1,25(OH)2D3可以促进肠道对磷的吸收。

有报告称,在使用1,25(OH)2D3的同时使用含钙的磷结合剂,高血钙发生率达17-41%。

碳酸钙与醋酸钙溶解度的不同以及吸收量的差别可能会引起不同频度的血钙升高。

也有临床报告认为醋酸钙能够减少高钙血症的发生;但Hamida 经过很多材料的总结分析后发现,这两种钙盐引起高钙血症的几率并无明显差别。

国内也有观察报告,醋酸钙与碳酸钙都能引起高钙血症。

血钙升高往往需要中断1,25(OH)2D3及钙盐的治疗,但临时性停药的临床意义并不肯定,长时间中断1,25(OH)2D3(甚至中断一周)则可能导致血PTH水平回升。

不用磷结合剂而进食含磷丰富的饮食,就可能使血磷在短期内上升,即使是一过性的血磷上升引起的钙磷乘积升高,也有助于软组织钙化。

为了避免透析期间钙负荷过量,可减低透析液中钙的浓度(1.75-1.25mmol/l)。

高钙血症除可促进钙磷在软组织沉积外,服用钙盐还常引起病人的胃肠道反应;另外服药量大、次数频繁、长期用药及吞咽困难等也使病人的顺从性差,调查发现,大约65%的患者不能按医嘱用药。

因此,病人顺从性差也是钙盐使用受限的一个因素。

如上所述,由于疗效和副作用的限制,钙盐并不是理想的磷结合剂。

因此,铝制剂虽有较多不利影响,但在许多病人中仍在使用。

最近有统计表明,目前还有38%的病人在配合使用铝制剂。

Moriniere 将碳酸钙与氢氧化镁配合使用,4年观察发现血磷水平虽有轻度升高,但较为稳定。

有人用碳酸镁作为磷结合剂与无镁透析液配合使用,临床观察有效,但可引起明显腹泻,只有部分病人能够耐受。

还有用碳酸钙口服作为基础治疗,加用少量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以降低血磷,但氢氧化铝剂量的减少并不伴有血铝水平的下降。

碳酸镁口服与无镁透析液结合使用,降磷的效果不够显著。

四、新的高磷血症治疗方案由于钙盐、铝制剂等常用磷结合剂疗效及副作用的限制,高磷血症仍然是引起透析病人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使用新的治疗方法有效地降低透析病人的血磷水平及钙磷乘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理想的磷结合剂在结合磷时应不干扰钙的代谢,不引起转移性钙化,或不增加铝负荷。

新研制的无钙无铝的磷结合剂有多聚盐酸丙烯胺[ply(allylamine hydrochlord),是一种不吸收的聚合物]、次氯酸镧、8水氯化锆(zirconyl chloride octagydrate)及氢氧化镁,据称克服了现在常用磷结合剂的不良反应[28],临床使用后可能对慢性肾衰高磷血症的治疗有一定改进,但这些新制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后才能作出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