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第十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合集下载

政府间财政关系-财政学陈共(第十版)

政府间财政关系-财政学陈共(第十版)

财政关系理论 依据
财政关系制度 规范
转移支付
西方分级财政存在的理论
•最优分权理论 •依政府职能分权理论 •按受益原则分权理论 •偏好误识分权理论 •用脚投票理论
2021/7/14
Exit
第十四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及其制度规范
press 4
第一节 政府间财政关系及处理的理论依据
财政关系理论 依据
财政关系制度 规范
财政关系理论 依据
财政关系制度 规范
转移支付
3 模式和方式
模式 • 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 • 地区间横向转移 • 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相结合 方式 • 有条件的转移支付 • 无条件转移支xit
第十四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及其制度规范
press 12
第二节 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制度规范
财政关系理论 依据
财政关系制度 规范
转移支付
分税制改革
•必要性 •指导思想 •主要内容
2021/7/14
Exit
第十四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及其制度规范
press 13
第二节 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制度规范
第一节 政府间财政关系及处理的理论依据
财政关系理论 依据
财政关系制度 规范
转移支付
• 西方分级财政存在的理论 • 财政职能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分工 • 利益关系与行为目标的差异性 • 事权划分
2021/7/14
Exit
第十四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及其制度规范
press 3
第一节 政府间财政关系及处理的理论依据
press 17
第三节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1 概念
财政关系理论 依据
财政关系制度 规范
转移支付
• 含义: 政府一种不以取得商品或劳务作为补偿的 支出

第十八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财政学》PPT课件

第十八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财政学》PPT课件
一般性补助,也称为无条件拨款或非专项拨款,是一种 不带使用条件或没有指定资金用途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形 式,其作用是重点解决下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与责任不对 称的问题。
配套补助,也称为对称补助,是因在上级政府对 下级政府实施转移支付时,同时也要求下级政府 拿出相应的配套资金而得名的。
非配补助,也称为非对称补助,是指在上级政府 对下级政府实施转移支付时,并不要求下级政府 拿出配套资金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形式。
三、政府间的财权划分
(一)税收收入划分的原则
1.效率原则 2.适应原则 3.恰当原则 4.经济利益原则
(二)税收收入划分的方式
1.分割税额 2.分割税率 3.分割税种 4.分割税制 5.混合型
(三)税收收入划分的具体做法
1.将那些与稳定国民经济有关的税种以及与收入再分配有关的 税种,划归中央政府,如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
当一个地方的公共产品水平太低,获得有条件补助并启 动后会激励地方公共支出更大的增长。
第四节 中国的政府间财政关系
一、中国财政体制的变迁
1.1950年实行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 2.1951—1957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 3.1958年下放财权,实行“以收定支、五年不变”的财政体制。 4.1959—1970年实行“收支下放,计划包干,地区调剂,总额分
(四)地方税体系
1.房产税改革。
2.资源税改革。
(五)分税制的评价
分税制的主要优点在于保证了中央政府预算收入的相对份额(即 占全国预算收入的比重)有所增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关 系在形式上比较统一和规范,因此对今后的改进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
但是,分税制保留了包干体制的基本特征,改变的只是中央政府 在收入增量分配中占了较大份额。这表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 事权和收支责任的划分并没有完全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第十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财政学》PPT课件

第十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财政学》PPT课件

灶方

吃包

饭干
1950 1953 1958
1980 1985 1994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改革目标

分税制 产业结构不合理,宏观调控能力削弱

中央财政困难加重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

合理调节地区之间财力分配


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

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
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一、1994年以前的财政管理体制 二、1994年后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分税制改革的必要性 1、国家财力偏于分散 2、地方之间苦乐不均 3、助长地区保护和封锁 4、财政体制与税收体制不配套
第三节 中国的财政管理体制
一、1994年以前的财政管理体制
统分

收类

统分

支成 成
分地

地方固定收入
1、关税 2、海关代征的消费 税和增值税 3、消费税 4、铁道、银行总行 、保险公司等集中 缴纳的收入(包括 营业税、所得税利 润和城市维护建设 税) 5、中央企业上缴利 润 6、车辆购置税 7、证券交易(印花 )税
1、增值税 中央50%,地方50% 2、资源税 海洋石油资源税归 中央,其余归地方 3、企业所得税、个 人所得税 中央60%,地方40%
1、营业税(不含铁道部等 集中缴纳部分) 2、城镇土地使用税 3、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 税 4、城乡维护建设税(不含 铁道部等集中缴纳部分) 5、房产税 6、车船税 7、其他印花税 8、耕地占用税 9、契税 10、土地增值税 11、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
第四节 预算管理体制
(二)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三)分税制的具体内容 (四)分税制改革的成效与完善 三、财政省管县改革 背景:县乡财政困难,政府层级较多,行政支出庞大。 思路:由省级财政直接管理县级财政,避免地级市对县级财政

财政学11政府间财政关系

财政学11政府间财政关系
可编辑ppt
11 政府间财政关系
1
可编辑ppt
目标
了解财政体制 了解政府间职责的分工 了解政府间收入权限的划分 了解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基本种类 了解中国现实的政府间财政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
2
11.1财政体制
可编辑ppt
政府间财政关系
规定政府各科层组织应承担的职责及其相应的财政 权力。
财政联邦制(Fiscal Federalism)
(2)现实 中国:社会保障省级统筹;义务教育存在地区差异 美国:巨富税(millionaire tax; New Jersey);并不 会撵走富人
11
可编辑ppt
11.2政府间的职责分工
经济稳定
宏观调控只能是中央政府的职责。这是因为:稳定 职能涉及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调节。
全局性:避免“以邻为壑” 反周期性:须相机抉择
13
11.3政府间收入权限的划分
可编辑ppt
为什么中国地方政府至今没有发债权?
维护国家统一性
担心地方债务规模失控(拉美国家的经验教训)
税收划分
(1)按税种本身属性:税基流动性
(2)按受益原则
1994年分税制改革:
两个比重不断下降;(财政包干制)
无奈的财政部部长;(1991年12月)
朱副总理带队谈判,推动分税制改革。
亿RMB
%
亿RMB
%
总金额
89575
100
89575
100
中央政府支出
48323 53.95 15973 17.83
地方政府支出
41252 46.05 73602 82.17
5
11.2政府间的职责分工
可编辑ppt
事权划分

第10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财政学》PPT课件

第10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财政学》PPT课件
❖ 某些服务若由私人部门来生产和提供,可能会更有 效率。
第二节 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架构
❖二、政府间财政收入权限的划分 ❖(一)课税权 ❖课税权,是指包括税收立法权、税收政策制
定权、税收征管权以及税收收入配使用权 在内的各种税收权限的统称。
❖合理划分课税权应遵循的最主要的原则是事 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或者说是责权利相 结合的原则,即税收收入权限要与财政支出 范围相一致。
第二节 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架构
❖ (三)政府间收入权限的划分 ❖ 1.流动性税基的税种划分给中央(联邦)政府 ❖ 2.具有再分配性质、以支付能力为基础的税种划
分给中央(联邦)政府 ❖ 3.税基在全国范围内分布不平衡的税种划分给中
央(联邦)政府 ❖ 4.收入易发生周期性波动的税种划分给中央(联
邦)政府 ❖ 5.在税收体系中占主要地位、收入比重较大的税
第一节 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含义及其职能的划分
❖ (三)合理处理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 在过度集权的情况下,地方没有独立的经济利益,缺乏财政自主
权,完全依附于中央,成为中央财政的代理机构。如果要达到资 源最优配置,中央政府必须充分了解各地居民的偏好。
❖ 在过度分权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完全独立于中央政府,中央政府 不拥有对单个居民征收财政收入的权力,财政收入的征收权完全 分散在各个地方政府手中,地方政府将部分财政收入资助给中央 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实际上已不拥有政治独立性,也 缺乏财政权力,无法行使政府职能。
第十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第一节 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含义及其职能的划分
❖ 一、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含义及其理论发展 ❖ (一)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界定 ❖ 政府间财政关系可以概括为集权和分权两种模式。
❖ 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实质是政府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与 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无关。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课件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课件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课件
责、权、利三者关系
财政责任是财力和财权分配的前提。 财权是完成财政权利的保证。 财力是实现财权和财政责任的基础。
所以,预算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处理好三者关系。
我国的政府预算: 中央预算由国务院直属各部门预算组成; 地方预算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县(市)、乡镇
三级预算组成。
则认为,人们更关心的只是本地区穷人的状况,
不同地区对收入公平程度的偏好是不同的。如果
以分权的形式由各个地方政府在各地分别进行收
入的再分配,则可以满足各地的不同偏好,提高
社会福利。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课件
收入分配的公平不仅包括在个人之间的收 入再分配,还应包括地方政府之间的再分配。这 是因为各个地方政府由于财政能力和财政需求的 不同,提供相同的公共劳务水平,所需征收税收 的税率是不同的。这样,两个条件相同的人会由 于所处地区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的不同,承担不 同的税负,这不符合“同等福利水平税收负担相 同”的横向公平原则,因而中央政府有必要在各 地区间进行收入的再分配,以平衡地方政府的财 政能力。
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西(Tresch) 由于信息不完全,中央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过程
中存在着失误的可能性,易造成对公共产品的 过量提供或提供不足。而地方政府来提供才是 最有效的。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课件
(5)“以足投票”理论
蒂布特(Tiebout ) 个人通过迁移到能提供他们最满意的公共服务与
税收组合的区域居住,其结果是各区域之间相 互模仿、学习,使社会福利最大化
中央级机关的经常性管理事务。 7、建立风险调节基金制度,建立必要的物资储备、组织特大自然灾害
救济等事务 8、执行国家有关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支持民族地区及其他贫

财政学--第十章 财政平衡、财政赤字与财政政策(32)

财政学--第十章 财政平衡、财政赤字与财政政策(32)
6
二、财政赤字:相同的定义和不同的认识 财政赤字:
2.1 财政赤字的定义
财政赤字:指财政收不抵支的不平衡状态。 财政赤字:
我国历年来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作为处理财 政收支关系的重要原则,但实践中财政赤字连年出 现。 从世界各国的财政实践来看,财政赤字往往 是一种“常态”。
平衡是困难的!
7
2.2 财政赤字的统计口径问题
政策时滞:即政策时差, 政策时滞:即政策时差,指 从经济问题产生到政策执行后 并对经济运行产生效果的时间 间隔。 具体包括:认识时滞、 间隔。 具体包括:认识时滞、 制订时滞和作用时滞。 制订时滞和作用时滞。
积极! 积极!
消极? 消极?
25
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变动 货币供应量以调节社会总供求. 货币供应量以调节社会总供求 主要手段:法定准备金率 法定准备金率、 主要手段 法定准备金率、贴现 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4
1.3 三个财政平衡问题的思考
财政平衡的真实性? 财政平衡的真实性? 追求静态平衡还是动态平衡? 追求静态平衡还是动态平衡? 财政平衡和经济平衡,哪一个更重要? 财政平衡和经济平衡,哪一个更重要?
5
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 C+S+T+M = C+I+G+X 注:式左代表总供给的收入流量,由消费C、储蓄S、税收T和进口M组成; 式右代表总需求的支出流量,由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人的总支出 所构成。 由上可得政府预算账户、储蓄投资账户和国际收支账户之间的恒等式: G-T =(S- I)+(M-X)
指通过财政收支的大体平衡,以保持社会总 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政策。 其政策功能在于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同步增长, 以维持社会总供求对比的既定格局;政策实 施表现为财政收支在数量上基本一致。 中性财政政策对社会总供求关系不具倾向性 的调节作用。

财政学(详细版)

财政学(详细版)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1.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十八周周末之前2.财政学选题论文于1月3号之前交齐(纸质+电子版)3.试卷题型:一、不定项选择题 15*2′二、辨析题 3*6′先判断对错在做解释。

三、计算题 2*10′四、论述题 3题 10′+ 10′+ 12′4.财政学作业是达到良的硬性指标。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复习范围(未做特别说明的均为潘邦贵版教材页码)导论1、财政的产生p6 选择/辨析财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财政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的产生以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基础,以国家的产生为前提。

(原始社会初期,没有剩余产品,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没有阶级和国家,也没有财政。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以及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的产生、发展,在原始公社内部出现了财产的私人占有。

→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分配关系发生变化→国家产生→财政分配。

)财政的本质财政是国家主导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行为,国家主导企业,商家,百姓的利益分配的关系,国家把握重大的问题财政的属性1)公共性;2)利益集团性;3)协调性(平衡性)。

财政的构成要素1)2)3)4)2、西方学者财政学说p8-111)古典学派的财政理论(1776年-20世纪30年代)亚当·斯密2)凯恩斯学派的财政理论(20世纪30年代-60年代)凯恩斯,萨缪尔森3)新自由主义学派的财政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①货币学派弗里德曼;②供给学派阿瑟·拉弗;③公共选择学派詹姆斯·布坎南 & 戈登·图洛克4)新凯恩斯主义(1993年克林顿入住白宫后)马克思主义学说陈共p49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是财政学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学说、再生产理论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我国财政学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借鉴西方经济学和财政学,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继承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政府间的事权与支出范围划分
一、事权与支出划分的依据 二、事权与支出划分的原则 三、事权与支出的具体划分
一、事权与支出划分的依据
(一)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 (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职能分工
(一)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
1.全国性公共产品 2.地方性公共产品
1.全国性公共产品
• 全国性公共产品是指能够满足全国范围内居民公 共消费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 1.收入分配职能的分工 2.增长职能的分工 3.资源配置职能的分工
• 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大致可以包括四类:
(1)基础设施;
(2)社会服务;
(3)文化与传播媒介;(4)社会管理。
二、事权与支出划分的原则
1.对于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应该由中央政府出面 提供。
2.由本地居民享用的地方公共产品应由地方政府 负责提供。
• 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一是地方性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是各级地方政府,
而不应该是中央政府;
• 二是受益范围基本上被限定在某一个区域之内, 并且这种受益在本区域内散布得相当均匀(至少, 作为提供者的地方政府的愿望是如此)。
• 三是这类公共产品的受益者主要是本辖区内的居 民。
(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职能分工
(二)一般性补助
与对称补助相反,一般性补助既不要求下级政府拿 出一定数额或比例的配套资金,也不规定资金的具体用 途。显而易见,一般性补助方式无异于是对地方政府的 “赠款”,使地方财政增加了一笔净收入。一般性补助 方式赋予地方政府以较大的自由度,使地方政府可以依 照本地情况,灵活地安排资金投向,上级政府对此一般 不加过多的限制或干预。 一般性补助的主要确定因素有3个:一是地方的收入能 力;二是地方的支出需求;三是上级财政的承受能力。
3.对跨地区以及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项目和 工程,中央政府应出面组织或在一定程度上参与。
4.对于收入分配差异问题,应由较高级次的政府 出面进行调节,从而为缩小收入差距和提高调节 效果创造有利的条件。
5.坚持事权和支出划分的法律化原则。
三、事权与支出的具体划分
•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国防、外交、国际 贸易、中央银行、全国性立法和司法等 均为中央政府的职责,而交通、教育、 卫生、环保、警察、消防、公园等(至 少一部分)均为地方政府的职责,但中 央政府对于上述事务的介入程度却有着 很大的区别。
二、税收划分的方式
(一)划分税额 (二)划分税种 (三)划分税率 (四)划分税制 (五)混合型
三、税收权限的划分
(一)税收权限的内容 (二)税收权限的基本划分模式
(一)税收权限的内容
1.税收立法权 2.税法解释权 3.征收管理权 4.税收调整权
(二)税收权限的基本划分模式
1.分散型税权划分模式 2.适度集中、相对分散型税权划分模式 3.集中型税权划分模式
第十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本章要点
◇ 政府间事权与支出划分的依据与原则 ◇ 政府间税收划分的依据与划分 ◇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税收权限的划分 ◇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依据、种类及基本模式 ◇ 我国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 如何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
第一节 政府间的事权与支出范围划分 第二节 政府间的税收划分 第三节 政府间的转移支付 第四节 中国分税制改革
促进国内共同市场的形成
C
省内公路
受益与成本主要在省内
P
C C,P,L
P,L P,L P,L P,L P,L P,L
L L L P,L P,L P,L
本地公路
受益与成本主要在本地
L
L
第二节 政府间的税收划分
一、税收划分的依据 二、税收划分的方式 三、税收权限的划分
一、税收划分的依据
(一)将各税种的功能与各级政府的职责相结合 (二)注重多级财政间的相互协调 (三)体现税收划分的便利性 (四)使税收划分有利于经济的运行与发展
第三节 政府间的转移支付
一、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依据 二、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种类
三、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基本模式
一、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依据 (一)解决纵向财政失衡问题 (二)解决横向财政失衡问题 (三)解决公共产品提供“外部性”问
题 (四)弥补划分税收方式的不足
二、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种类
(一)对称补助 (二)一般性补助 (三)专项补助
受益与成本可为全国、省和地方
C,P,L
工业和农业事务
极强的区域间外溢性
C,P,L
教育
较强的外溢性
C,P,L
卫生
转移性支出
C,P,L
社会福利
转移性支出
C,P,L
警察
受益主要为地方性
P,L
上下水
受益主要为地方性
L
垃圾处理
受益主要为地方性
L
消防
受益主要为地方性
L
公园与休闲
受益大致为地方性
C,P,L
省际公路
收入再分配
C
对企业的补贴
行业和区域发展
C
对产业的补贴
行业和区域发展
C
移民
受益与成本为全国性
C
失业保险
受益与成本为全国性
C
C C C C,P,L C C C C C C C
三、事权与支出的具体划分
表12-1 事权的特征与支出职责的范围划分
航运政策协调
受益与成本为全国性
C
规制促进国内共同市场的形成 NhomakorabeaC
环境
• 特征之一: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被限定在整个国 家的疆域之内,无论国土面积大小。
• 特征之二:公共产品的受益在整个国家的疆域内 散布得相当均匀(至少,全国性公共产品提供者 的愿望是如此)。
• 特征之三:全国性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为中央政府, 而不可能是某一级地方政府。
2.地方性公共产品
地方性公共产品,是相对于全国性公共产品而言 的。具体地讲,地方性公共产品是指由各级地方 政府提供并只能满足某一特定区域(而非全国) 范围内居民公共消费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三、事权与支出的具体划分
表10-1 事权的特征与支出职责的范围划分
事权分类
基本特征
政策制定与监控 管理与责任主体
国防
受益与成本为全国性
C
外交
受益与成本为全国性
C
国际经济协调
受益与成本为全国性
C
财政政策
具有多级政策协调的特征
C,P
货币发行与政策
受益与成本为全国性
C
省际贸易协调
受益与成本为全国性
C
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一)对称补助
对称补助,是因上级政府在对下级政府进行转移 支付时,同时也要求地方拿出相应的配套资金而 得名的。这里所谓的“配套”,既可以是某一固 定数额的资金,也可以是相当于补助金一定比例 的资金,其意图在于促使下级政府与上级政府共 同承担起提供某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责。对称 补助可能会限定资金的大致投向或具体的使用范 围,也可能不予不附带严格的相关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