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现状分析
我国央地政府间财政事权划分的理论分析

我国央地政府间财政事权划分的理论分析一、背景我国央地关系一直是国家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之一。
央地关系的优化和完善,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财政事权是央地关系的核心问题之一,其划分涉及到国家权力、地方权力的分配和行使。
能够科学合理地划分财政事权,将有利于促进各级政府的责任落实,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与有效性。
二、央地关系的理论基础1. 基本国情的认识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域广阔,区域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差异性强。
优化中央与地方关系,要充分考虑国情和地方实际,充分尊重地方差异性,积极探索分权和财政自治。
2. 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它要求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中有更多的自主权,便于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促进经济发展。
3.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相互联系密切,国际贸易与国际合作愈加频繁。
这就要求各国政府的政策更加外向型,更多地关注国与国之间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竞争与合作关系。
4. 民主政治的要求民主政治要求各级政府权责明确,权力不得滥用或越权,这就要求我国央地财政事权的明确划分。
三、央地政府间财政事权的划分原则1. 国家统一性原则国家统一性原则是央地财政事权划分的根本原则。
国家层面的财政事权,包括国防、外交、基本公共服务等,都归属于中央政府;地方财政事权则主要涉及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等,由地方政府承担。
2. 自主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是指地方政府在合法范围内享有相对独立的财政权力。
地方政府有权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和执行地方财政收支预算,其中包括决定地方税收政策和使用地方资源的权力。
3. 责任与权力相统一原则央地财政事权划分中,责任与权力相统一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明确了责任,财政事权才能被有效地行使。
责任与权力相统一,可以有效防止政府因权责不明晰而形成责任主体不明,从而滥用财政权力。
4. 效率原则央地财政事权划分应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核心目标。
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分析

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分析通过对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分析,了解我国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发展,知道其还存在事权划分不清和大量预算外资金存在的问题,并对这种问题提出建议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财政分权:1958~1961年的权力下放,1970~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权利下放,改革开放以来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财政分权。
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进行财税体制改革。
这次改革的重点在于更科学地划分中央与地方主要是与省级的财权、事权关系,提高财政收入占GDP、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两个比重,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
我国从1983~2004年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急速下降,从到1983年35.8%降到最低点22%,其中1984年、1985年稍有提高,分别为40.5%和38.4%。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迅速上升到55.7%, 然后一直保持在48.9%~55.7%的范围内;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却不断下降,从53.9%变为27.7% ,由地方政府承担了公共支出的绝大部分份额。
2004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百分比为27.7%,地方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百分比为72.3%,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百分比是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百分比的2.61倍。
(图表请参照上述年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与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以及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与地方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我国分税制改革虽然有效地提高了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加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但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事权下放许多应由中央政府承担的职责实际上由地方政府承担。
在发达国家中央财政支出大多超过地方财政支出,发达国家中央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达到了60%以上。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划分研究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划分研究财政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的核心,财政划分是一个国家治理和发展的基础问题。
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中,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划分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话题。
中央与地方在财政方面的关系密不可分,二者的互动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划分问题展开讨论。
一、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划分主要涉及财政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
财政收入包括税收、非税收入、转移支付等,而财政支出包括公共经费、政府采购、补贴、投资等。
中央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包括税收和收益,而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也是税收。
与此同时,中央政府还有向地方政府提供的转移支付,旨在补贴地方政府的运行费用。
需要指出的是,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划分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还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
二、财政划分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财政划分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合理的财政划分可以提高财政管理效率,加强对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
例如,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和转移支付机制,中央可以引导地方政府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适当的财政划分可以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推进政策的实施。
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央政府提供大量政策储备,协调各地政府的防控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合理的财政划分还可以提高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经济安全和稳定。
例如,中央政府可以通过金融监管、税制调整等政策措施,宏观上调节经济波动。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在实际运营中,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划分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首先,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分配上存在不均衡性。
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常常无法负担必要的公共服务,而中央政府也不能给予他们合理的补贴。
其次,财政划分机制的不够灵活,也给政策的实现带来一定的困难。
例如,地方政府推行民生补贴和社会保障机制时,财政划分往往不能很好地支持这些政策落实。
分税制改革后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走向分析

①2005年3月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Mar.2005第26卷 第2期I NNER M ONG O LI A S OCI A L SCIE NCESV ol.26 №.2分税制改革后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走向分析宋兴义(中国人民大学 财政金融学院, 北京 100872) [摘要]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建立了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基本框架,但是出于稳定和减少改革阻力的考虑,在1994年的制度中有明显的维护既得利益的特征,1994年改革前的补助、上解和有些结算事项继续按1994年前的体制运转。
这使得分税制改革没有完全实现“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和“合理调节地区之间财力分配”的指导思想,中央财力集中度仍然不理想,地方间财力不均衡的程度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拉大甚至有恶化的趋势。
[关键词]分税制;财政关系;财政体制[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5281(2005)022*******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建立了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基本框架,但是出于稳定和减少改革阻力的考虑,在1994年的制度中有明显的维护既得利益的特征,1994年改革前的补助、上解和有些结算事项继续按1994年前的体制运转。
这使得分税制改革没有完全实现“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和“合理调节地区之间财力分配”的指导思想,中央财力集中度仍然不理想(图1),地方间财力不均衡的程度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拉大甚至有恶化的趋势。
为了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中央政府出台了多项措施,增加中央财政对收入增量的分享和增强平衡地区财力差距的力度。
但是这些措施带有很明显的行政性特征,鲜明地体现了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财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一、1994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收入分配政策的主要变化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基本奠定了我国分级财政体制的框架,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改革之初确定的各项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而且,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在这期间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财政学第四章第2节 政府间财政关系

联邦制国家和单一制国家政府间职责比较
联邦制国家 1.中央与地方的事权都是由宪法 分别授予的。各级政府有充分的 自治权。 2.倾向于财政分权化制度 单一制国家 1.地方政府的事权由中央政府以 法律授予的。地方政府虽然有自 治权,但中央政府仍然有监督权。 2.倾向于财政集权化制度
特 性
优 点
1.事权划分,防止中央政府集权 专制。 2.各级政府能够因条件不同而加 以调节其财政政策,达成公平。
缺 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四)政府间的财权划分
税收收入的划分原则、方式与做法 在国家(政府)的各种权力中,课税权是政府最重
要的权力之一。由公共产品层次性特点所决定,公 共产品的有效提供依赖于各层级政府的共同努力。 因此,按照各级政府职责范围的大小合理划分课税 权,以形成有效率的政府间税收安排,对各级政府 履行职责、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
3. 财政分权的优点与缺陷 便于地方政府能够根据当地居民的偏好提供公共品 和服务;有利于促使地方政府对各地居民负责,促 进政府间竞争;有利于地方政府在公共品提供中的 创新更具灵活性 有时会导致资源的无效配置 原因包括:辖区间效益或成本外溢, 规模经济, 低效的税制。
(三)政府间的职责划分
第二节 政府间财政关系
主要内容
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内涵
西方财政分权理论
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现状与问题 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改革与完善 省以下财政体制问题
一 、 政府间财政关系理论
( 一)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内涵
1.财政管理体制与政府间财政关系 广义上的财政;狭义的财政体制 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一国财政收支管理权责在上下 级政府间分配的财政关系的制度。包括:确定预算 管理主体和级次,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预 算管理权限的划分,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核心是 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和分权的关 系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及路径选择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3 — 1 3
作者简介 : 邹东涛( 1 9 4 9 一) , 男, 陕西汉阴人 , 中央财 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 , 教授 , 博士生 导师 , 从 事制度经济
中央对地方棒 助
∞薯 5 I . I 挎
2韶¨ 6
0 6 - 5
6 J 记
1 9 1 9 9 7 1 9 % l 9 9 9 2 o o o
2 o O l
3 贷1 . O 7 4 笠6 . 9 2 4 船2 5 曩 ● 9 工l 6 9 8 9 . 1 7
分 税 制 是 市 场 经 济 较 为 成 熟 的 一 种 政 府 间 财 政 关系体 制 . 但是 由于我 国财政 制度 的不 完善 . 出 现 了 中央 和地方 事权 、 财权 和财 力 不相 匹配 的现象 。 在 财 政 制 度 供 给 匮 乏 的 条 件 下 .地 方 政 府 往 往 依 靠 预 算 外 收入 和 隐性 博弈 方 式 补充 本 地 财 政支 出的 不 足 , 这 同 时 导 致 了 政 府 间 财 政 关 系 长 期 处 于 非 正 式 制 度 约 束 新 制 度 经 济 学 作 为 解 释 转 轨 时 期 的 重 要 工 具 , 把 制 度 变 迁 作 为 研 究 重 点 ,可 以 很 好 地 分 析 当 前 我 国 政 府 间 财 政 关 系 发 展 中 所 面 临 的 诸 多 困 境 。 在 我 国纵 向财 政 失衡 和地 方 财 政 债务 危 机 的 背景 下 , 将 制 度作 为进 一步深 化 和理顺 我 国财政 体制 的根 本途 径 . 可 以从根 本上 改善 我 国政府 间财 政关 系 。
成效 , 且 地 方 财 政 收入 也 在 不 断 增 加 ( 见 表 1表 2 ) 。
最新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

• 在经济管理权限方面,扩大地方政府的经 济管理权限。
• (2)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调整中的地方扩权。
• 在行政管理权限方面。扩大了地方政府的 某些职权。
• 在干部人事方面,中央下放和扩大地方的 干部管理权限。
• 在行政领导体制方面,由集体负责制改为 首长负责制。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地 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省长、市长、县长、 区长、乡长、镇长负责制。
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城市。
青 衣
◆ 我国为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采取 了两项重大的改革措施,一是对 若干中心城市实行计划单列,并 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副省级市。二 是实行市管县体制。这些改革措 施在提高大、中城市地位的同时, 也使政府间关系发生了变化
• 第一、计划单列的实行及副省级市的确立对 政府间关系等级制的影响。
了地方之间的经济关系,从而增加了地方
政府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
其次,地方政府间横向合作的发展
改变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格局。
三、我国政府间关系的进一步调整
• 1、我国政府间关系进一步调整的必然性 • (1)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政府的生存环境,要
求政府压缩层级,分散决策权力。 另外,信息技 术的发展也加快了社会的变化节奏,增加了社会 的不确定性,需要政府做出快速的决策反应。 • (2)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地方适度分权 • (3)市场经济发展发内在需求以及政府事务的日 渐交织也推动着政府间关系做出适应性调整,推 动政府间横向合作的发展。
• 3、走向一பைடு நூலகம்网络模式的中国政府间关系
• 首先,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间的组织结 构将不再以科层体系为基础,而是建立在 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网络组织之上。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分析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分析经济084 吴梦琳3080115158 政府间财政关系是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政府制定、实施财政政策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改革是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基础之一。
1994年,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它较为科学地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关系,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两个比重”的提高,增强了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但是,我国的政府间财政关系还具有一定的过渡性质,要真正明确各级政府支出责任、统一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完善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从而建立起完善、科学、规范的政府间财政关系,任务非常艰巨。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政府的职能还有待进一步清晰定位;第二,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还有待进一步明晰;第三,对于政府间财权的划分还有待进一步调整,财政纵向不公平和横向不公平两方面的问题也有待解决;第四,科学、规范、有效的转移支付制度还有待建立并进一步完善。
展望今后的改革,中央政府还需要进一步调整与地方财政收支比例的关系,提高中央政府财政收支的比重,提高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强化宏观调控能力。
二十一世纪政府的作用在了解政府的角色转换和职能调整之前首先应该来了解下我国政府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及职能定位是非常清楚的,它是全部经济与社会事务的控者与组织者。
在经济领域,政府不仅控制几乎全部经济资源,也直接通过国有企业以及农村经济集体组织各种具体的经济活动,并且决定社会财富在不同群体中以及社会不同成员间的分配;在分配领域,不仅各种公共服务都是由政府直接提供,政府同时也对各种社会事务乃至个人行为进行控制和管理。
简而言之,几乎所有的经济与社会管理控制和管理权力都是由政府掌握的。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全面的改革开放,虽然从表面上来看这次改革主要是围绕经济体制,但改革的结果却并不单纯影响到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以及经济增长,而是影响到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改革建议
(一)正确认识改革决定因素
(二)适度调整收入划分
(三)适度调整支出责任划分 (四)优化转移支出责任划分
(一)支出责任划分基本制度 (二)中央和地方各自支出占比
1.支出总额中央占比
2.支出总额地方占比
3.省以下占比
二、支出责任划分(续)
(三)主要支出项目中央和地方占比
教育
社会保障和就业补助 医疗卫生 农林水事务 交通运输 住房保障
三、政府间转移支付
(一)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
(二)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结构
一、公共预算收入划分
(一)中国政府预算体系 公共预算 政府性基金预算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一、公共预算收入划分(续)
(二)公共预算收入划分制度特征 1.共享税比重高
2.绝大部分财产税归地方
3.绝大部分非税收入归地方
一、公共预算收入划分(续)
(三)中央和地方各自收入占比 1.财政收入总额占比地方超过中央 2.税收总额占比中央超过地方
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 现状分析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白景明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document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and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views and policies of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 its Board of Directors, or the governments they represent. ADB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of the data included in this document, and accept no responsibility for any consequence of their use. By making any designation or reference to a particular territory or geographical area, or by using the term “country” in this document, ADB does not intend to make any judgments as to the legal or other status of any territory or ar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