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儿童社会性认知的发展

合集下载

儿童在学前教育中的社会认知

儿童在学前教育中的社会认知

儿童在学前教育中的社会认知学前教育是指为孩子提供系统的教育和培养,以促进其综合发展的阶段。

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社会认知是儿童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

本文将探讨儿童在学前教育中的社会认知,并分析其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是指儿童对社会环境以及社会关系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在学前教育中,儿童通过学习和体验,逐渐了解社会规范、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形成相应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社会认知的重要性1.促进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认知有助于儿童理解社会规则和人际交往的方式,培养其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学前教育中的社会认知培养,儿童能够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提高与他人之间的互动质量。

2.发展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学前教育中的社会认知教育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并学会有效地管理和调节情绪。

儿童学会适时表达情感、理解他人情感、应对挫折和冲突,从而提高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

3.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与价值观儿童通过社会认知的学习,逐渐理解团队合作与协作的重要性,培养合作意识和价值观。

这对于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4.提高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学前教育中的社会认知培养有助于儿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儿童通过学习社会认知,能够培养主动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果,为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儿童社会认知的方法1.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学前教育机构需要为儿童提供开放、自由、多元的学习环境,鼓励儿童参与社会角色扮演、合作游戏等活动,培养其社会认知能力。

2.开展社会性活动组织儿童参与一些具有社会性质的活动,如参观社区、参与义务劳动等,让儿童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增加社会认知的学习内容。

3.提供适宜的教育资源学前教育机构要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图片、故事书、游戏等,以帮助儿童了解社会现象、认知社会规范。

如何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如何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如何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幼儿社会性指儿童出生后个体获得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品质的过程,即从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

社会性发展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孩子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

因此,家园共育加大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培养幼儿的社会性意识和社会性情感,提升幼儿的社会适应性,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则显得至关重要。

【1】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个社会环境,个人早期的社会化基本在家庭中完成。

人出生后的第一个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是由家庭教导的,最初的感情及传递方式是在家庭中产生的,最简单的行为规范是在家庭中学习的,最初的生活目标是在家庭中获取的,最初的个性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作为家长,首先应提高社会化意识,认识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对子女实施社会化教育。

(1)家长应端正教养态度,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观点采择、移情能力的发展有直接影响,这是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为儿童是根据长辈对自己的行为的反应的来推测其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自己的行为。

家长的教养方式有不同类型,其中理想的模式是民主型教养方式。

惟独采取这种方式,充分了解孩子的要求和兴趣,尊重其意见,与孩子平等的交流,适度满足其要求,引导孩子独立的作出自己的选择或者决定,才干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反之则反。

例如:家庭溺爱型的幼儿一旦接触社会生活,或者是骄横无理,称王称霸,或者是束手无策,离群索居等。

(2)创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促进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融洽、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儿童间的情感交流,从而促进儿童情感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父母关系的融洽对儿童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感情融洽,气氛轻松愉快,对老人恭敬,对孩子爱而不溺,让孩子觉得没有精神压力,没有紧张感和恐怖感,孩子才干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里健康成长;而时常在孩子面前争执的父母往往使孩子感到人与人之间的观点(冲突)是不可调和的。

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摘要: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劳动的过程。

幼儿阶段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幼儿时期的劳动教育极为重要,它既是幼儿健康成长中的重要支柱,又是幼儿培养优秀品格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做了充分的准备。

3~6岁是幼儿自理能力与劳动习惯初步形成的关键期。

因此,幼儿园要开展相关幼儿劳动的实验研究,研究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的具体策略,为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提供重要的理论保障。

关键词:幼儿园;劳动;途径引言幼儿阶段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幼儿园的劳动教育是指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有目标、有计划的在幼儿园进行的,以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劳动品德以及劳动意识的教育活动。

一、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一)促进幼儿的发展某幼儿教育指南中明确,幼儿时期需要家长以及老师的关怀呵护,但是家长不能过度溺爱和照顾,防止幼儿失去自主学习的机会,进而形成对家长过于依赖的习惯,使幼儿不能“自主”“独立”的发展[1]。

幼儿园进行适当的劳动教育和体力劳动,可以使幼儿在思想观念上对劳动有正确的认知,同时还能够帮助幼儿身体的大小肌群协调发展。

幼儿在劳动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出现的问题不是幼儿园的教师能用语言形容的,而是幼儿在进行体力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

在出现问题时,幼儿要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勇敢的尝试,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培养幼儿优秀的意志品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培养幼儿的责任心与顽强的毅力,又能培养幼儿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幼儿优秀意志品质的培养,仅在幼儿园开展一两次的劳动教育活动中完成是不可能的,要做到将劳动教育的具体开展方式有机融合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保证活动开展的次数和频率。

例如,幼儿进行整理园内户外体育器械柜的劳动教育活动,不管室外的环境如何,每天都能将体育器械进行归纳整理。

幼儿只有在进行体力劳动时,才能明白大人们在工作中的艰辛,才能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珍惜自己劳动后成果,从而进一步形成优秀的意志品质。

劳动教育的认知和理解

劳动教育的认知和理解

劳动教育的认知和理解
劳动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的教育活动。

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劳动教育的认知和理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劳动的本质和目的:劳动教育使学生了解劳动是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基本活动,是满足自身生活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手段和途径。

学生能够认识到劳动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价值、实现自我价值和为社会做贡献。

2. 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劳动教育使学生意识到劳动具有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学生能够理解劳动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认识到劳动是一种锻炼自身能力、培养责任感和提升自尊心的方式。

3. 劳动与学习的关系:劳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劳动与学习是相
辅相成的。

通过劳动,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劳动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劳
动习惯。

学生能够理解到劳动需要付出努力、持之以恒,从而养成勤劳、勇于尝试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总之,劳动教育的认知和理解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劳动的本质和目的,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劳动与学习的关系,培养良好的
劳动习惯。

这样,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们就能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劳动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劳动润心 实践育人——浅谈新时代幼儿劳动教育的实施

劳动润心 实践育人——浅谈新时代幼儿劳动教育的实施

本期专题B ENQIZHUANTI融入生活,让劳动教育“动”起来劳动润心实践育人■文/太原市育华幼儿园 张洪燕——浅谈新时代幼儿劳动教育的实施B ENQIZHUANTI融入生活,让劳动教育“动”起来本期专题(三)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幼儿接受劳动教育,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幼儿社会性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就是奠定其健全人格的过程,更是终身幸福的坚实保障。

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增强幼儿的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

二、构建新时代幼儿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一)聚焦幼儿劳动教育基本内涵新时代幼儿劳动教育内涵,首先,聚焦将劳动教育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紧密融合。

其次,聚焦幼儿劳动教育重点,即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践行身体力行的劳动。

第三,聚焦为幼儿本期专题B ENQIZHUANTI融入生活,让劳动教育“动”起来4.提供多种路径开展幼儿实践性劳动实践性劳动包括自我服务性劳动、基础性劳动和公益性劳动。

自我服务性劳动主要通过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来落实,培养幼儿最基本的劳动技能,具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根本意识,如进餐环节自主取餐、午睡环节自取被褥等。

基础性劳动包括园艺、手工劳动等。

在蔬菜园、水果园、饲养园、花房中,通过观察、种植等行为逐渐培养幼儿劳动实践的习惯,利用“艺苑居•智造工坊”功能室,最大限度地为幼儿提供多种纸玩、色玩、木玩、土玩、铁玩、电玩材料,让幼儿大胆表征创作,尽情享共事务效力,这里侧重于幼儿为集体服务的劳动。

如,在班级担任值日生,在幼儿园食堂帮厨等。

大班幼儿的公益性劳动可以选择为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担当小小志愿者到社区宣传垃圾分类,维护社区环境等。

(四)合理评价幼儿劳动教育成果1.多维度表扬鼓励教师往往会在幼儿劳动结束后给他们奖励一个小贴画或是一朵小红花,但应注意避免习惯性的物质奖励,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可以以口头表扬、纵向评价为主。

如幼儿在完成值日生工作时,有的动作熟练、完成得又快又好,教师可以表扬说:“你扫的地特别干净,可以把你扫地的技巧分享给其他小朋友吗?”反之,对于劳动还不熟练的幼儿,就算做得不好,教师也应给予鼓励,这样的鼓励能够极大提高幼儿的自信心,使他们更乐于参与到劳动中来。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策略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策略

105学习版■文/ 李 青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幼儿的生活环境日益错综复杂,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受到了心理学、教育学及社会学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我结合幼儿教育工作经验,着重从本土文化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了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策略。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概述:社会性是每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时必须具备的一种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形式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会根据相关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进行自我约束,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是人类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教育学中,通常把儿童的社会性分为由幼儿出生时面临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社会性和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社会性两个方面。

社会学家也认为,社会性是人的社会化的最终结果,人的社会化随着个体的生理及心理的成熟以及个体对社会生活的深化而逐步深化。

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幼儿社会性发展包括社会性认知、社会性行为、社会性情绪与情感、道德品质、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

但迤今为止,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界定和结构体系。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就是幼儿期,幼儿时期也是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向的重要时期。

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应该是幼儿身心和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应当加大对这个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培养幼儿的社会性意识和社会性情感,提升幼儿的社会适应性,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现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幼儿社会性的教育重点是在幼儿入园初期。

但教师对幼儿的社会性教育以教师的反复说教为主,因此,一旦离开教师、离开幼儿园,就会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恢复到原来的行为模式当中,这就是为什么经常有幼儿在园内表现良好,同伴间交往能力表现良好等,而在家里又恢复成上幼儿园前的原样。

因此传统的社会性教育策略并不能有效的将良好的社会性内化为幼儿的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策略:(一)提高对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意识。

开展劳动教育提升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

开展劳动教育提升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

开展劳动教育提升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陈锦娣(博罗县英才第二幼儿园广东·惠州516100)摘要近年来,幼儿教育的水平在不断上升,社会各界也都加大了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幼儿的文化教育、能力教育工作在不断完善和改进。

然而,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劳动教育却逐渐受到忽视。

在新时期背景下,提升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十分关键,而这两项能力与劳动教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劳动教育自我服务社会适应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幼儿的未来发展和健康成长,着重培养幼儿自我服务和社会适应能力十分重要。

自我服务能力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增强幼儿自理能力,使幼儿能够快速适应新的环境。

社会适应能力也是一种独立处理生活事物的能力,但同时也要承担符合年龄、社会文化条件期望程度的社会责任,即个体对自然、社会环境的有效适应。

为了培养幼儿这两项能力,教师可以从劳动教育入手,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幼儿吃苦耐劳、解决问题、沟通交流等能力,进而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独立性、适应性,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1开展劳动教育对幼儿自我服务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作用1.1提升幼儿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还要考虑幼儿的道德、人格的培养。

一些教师虽然重视培养幼儿坚持不懈的精神,但普遍通过游戏教学的方法,观察幼儿是否能够完成游戏活动。

然而,劳动教育对幼儿坚持不懈、吃苦耐劳品质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在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时,不能单纯依靠少数劳动活动,需要建立一个长期的教育模式,开展具有持续性的劳动活动,延长幼儿劳动操作的时间,适当增加劳动任务的难度。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够体会到劳动的辛苦,进而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辛苦,不仅有利于幼儿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还能够提升幼儿的关怀、理解的情感。

例如,可以组织幼儿定期清扫幼儿园中的运动区域、清洁游戏器材。

学前儿童劳动活动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学前儿童劳动活动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学前儿童劳动活动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作者:乔丽红来源:《知识文库》2016年第04期近些年人们越来越关注儿童社会性发展,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可以帮助儿童逐渐适应社会生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主要研究劳动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实验法对儿童劳动教育实施前后侧,采用观察法进行定性评价,由幼儿园老师攥写观察记录,我们最终对观察记录进行分析,了解劳动教育实施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情况。

结果表明,对学前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但也都表现很迷茫,不知如何开展社会教育效果会更好。

为此,本研究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主要目的是了解劳动教育是否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为此我们进行了学前儿童劳动教育实验研究。

一、实验前准备阶段(一)制定实验计划。

通过精心计划,安排设计步骤,大胆想象,小心求证。

制定了一系列可行的研究计划。

包括给老师和家长进行培训、实施劳动教育活动、教师记录观察记录、对儿童进行分析评价、得出评价结论等。

(二)选取权威的社会性发展的评价指标本指标从《幼儿发展评价手册》中选取,根据本次实验进行了简单的修改,评价中主要从观察记录中分析幼儿的自我意识、文明行文等相关信息,并对照儿童前后的变化及该年龄段儿童的评价指标进行定性评价,分析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情况。

(三)选择研究对象。

某幼儿园。

随机抽取小、中、大班实验班各一个,小、中、大班对照班各一个。

(四)确定研究内容。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人际交往、文明行为。

(五)选择评价、分析方法:主要采用观察法;对儿童社会性行为进行定性分析。

二、研究过程(一)定期督导教师、家长的观察记录。

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幼儿园教师选择适当的观察记录方法,定期与幼儿园教师、儿童进行访谈,了解观察的记录情况,获取资料。

本课题主要采用日记描述法。

对儿童经过长期观察以日记的形式描述性地叙述、记录儿童的社会性行为、人际交往中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教育与儿童社会性认知的发展
儿童的社会性认知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发展问题,也是教育和训练可能有所作为的发展内容,提前并有效地发展儿童的社会性认知,不仅可能而且也有其必然性。

一、适度的早期劳动教育在社会性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我们有必要对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进行简单诠释。

社会性认知发展,依托于人的社会化过程,或者说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摄取他人影响以摒弃自我中心,使认知发展具有社会属性。

这种社会性认知一般可以分析为三种不同层次:对个体人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和他人各种心理活动、思想观点、个性品质的认知;对人与人的关系的认知,如对权威性、友谊、意见冲突等关系的认知;对社会群体及团体内部或对社会群体及团体之间人们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

鉴于这种诠释,我们应思考以何种方式教育与训练会促进幼儿的社会性认知发展。

实际上,现实中的幼儿教育与训练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已经在发挥着这种功能,幼儿的社会性认知已经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发展着。

同辈幼儿的影响、幼儿教师的影响、家庭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影响无时不在与“自我中心”发生关系,幼儿的社会性认知在几个层次上都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渐变着、发展着。

但是,由于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使幼儿早期发展中享受到的呵护和关照也越来越多,这对于幼儿的“自我中心”自然会发生“维护”功能,而促使其摒弃自我中心,把自我融于社会关系之中也因此成为一个艰难的课题。

在几乎成为“当然”的关照和优越的生存环境中,幼儿“自我”的依赖性或依存性本质被遮盖了,他们遭遇的“权威”、“友谊”、“冲突”的角色意识被扭曲了,他们在群体中发生的关系、对社会群体关系的认识,也极难有根本意义上的“社会化”。

那么,如何寻求合适的教育与训练途径来摆脱所面临的难题呢?我们认为幼儿早期劳动教育??这是人之为人的必不可少的教育,也正是人的社会化的根本途径。

这种思考的根据在于:幼儿认识包括自我在内的“人”;必须有对人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而人的本质属性,除去直立行走和语言之外,就是使用劳动工具;幼儿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就社会性而言,最根本性的难题莫过于“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而“利他”的品质正是积极的人际关系纽带。

劳动,正具有这种功能;这种功能自然而然地会延伸到社会群体、团体的社会
关系之中,这会使幼儿对群体、团体的意义判断由活动转化到特殊意义的活动??劳动中。

鉴于这种思考,笔者进行了个案追踪实验研究,实验结果基本证实了这种思考。

以下仅以追踪案例为根据来进行简单讨论。

基本情况。

笔者对一名幼儿进行了自2岁起始的追踪实验研究。

该幼儿除在其他生活领域与常规幼儿平行发展之外,被有意识地要求参加适度的劳动。

劳动的性质主要是生活范畴,但不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是“帮助他人做事情”。

该幼儿已经成长为小学六年级学生,她具有当前独生子女极为贫乏的诸多良好品质,集中表现为良好的社会性认知水平。

如热爱集体、尊重他人、助人为乐、懂谦让、重友谊、生活简朴、心地真诚、身体健康、品学兼优。

典型案例。

(1)被试自2岁始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3岁已基本独立承担某种家务(如倒垃圾,把用小塑料袋装好的垃圾送下楼去),4岁已能自己去食堂买饭,并逐步养成为一种当然行为。

同时,她也养成了与成人同甘共苦的品质。

3岁时有一件这样的事:米饭烧糊了,爸爸碗里盛了烧糊的饭,被试问:“怎么爸爸碗里的饭是黑的?”“那是烧糊了的。

”“我也要。

”“糊饭苦,你吃不下。

”“我不怕苦。

”于是也给她盛了一些糊饭,她鉴于这种思考,笔者进行了个案追踪实验研究,实验结果基本证实了这种思考。

以下仅以追踪案例为根据来进行简单讨论。

基本情况。

笔者对一名幼儿进行了自2岁起始的追踪实验研究。

该幼儿除在其他生活领域与常规幼儿平行发展之外,被有意识地要求参加适度的劳动。

劳动的性质主要是生活范畴,但不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是“帮助他人做事情”。

该幼儿已经成长为小学六年级学生,她具有当前独生子女极为贫乏的诸多良好品质,集中表现为良好的社会性认知水平。

如热爱集体、尊重他人、助人为乐、懂谦让、重友谊、生活简朴、心地真诚、身体健康、品学兼优。

典型案例。

(1)被试自2岁始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3岁已基本独立承担某种家务(如倒垃圾,把用小塑料袋装好的垃圾送下楼去),4岁已能自己去食堂买饭,并逐步养成为一种当然行为。

同时,她也养成了与成人同甘共苦的品质。

(2)3岁时有一件这样的事:米饭烧糊了,爸爸碗里盛了烧糊的饭,被试问:“怎么爸爸碗里的饭是黑的?”“那是烧糊了的。

”“我也要。

”“糊饭苦,你吃不下。

”“我不怕苦。

”于是也给她盛了一些糊饭。

(3)一位小学生在家里参加家务劳动,洗碗、拖地板、爸爸给他钱,他用得到的钱为好朋友买贺卡,这算不算自己劳动挣的钱?”“不算,还是爸爸的钱。

”“为什么?”“爸爸妈妈都很辛苦,小学生洗碗、拖地板是应该的。

”“如
果小学生在学校里扫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