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的老北京城门珍贵照片

合集下载

老北京内城九门之(六)阜成门

老北京内城九门之(六)阜成门

老北京内城九门之(六)阜成门阜成门老照片缩略图(缩略图中的老照片在文後依年代一一列出)阜成门位于北京内城西垣之南,元朝为平则门,与朝阳门(齐化门)东西遥遥相对。

“平则门”之名沿用到明正统年间,明正统四年(1439年)重修,正式改名“阜成门”。

阜成门为通往京西之门户,明清及後来很长时间,城内所需煤炭皆由此门运入。

忽必烈得燕,大都辅成。

十一门雄峙,西之南门名“平则”,“平”乃平天下之意,“则”即为规范,即昭民守矩。

平则门与齐化门东西遥相呼应,分别为大都西垣和东垣的南门。

明初内缩北垣五里,废大都东西垣之北门,东西垣之中门和南门保留。

明北平城改建后,唯此四门仍为元大都城门位置没变,北垣、南垣均有南移,故其它五门的位置,都是向南平移了。

平则之名入明因之,正统年间重修九门,遂改名“阜成”,典出《书·周官》:“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取使富厚安定之意。

阜成门至朝阳门在进入民国後,曾是贯穿内城东西的主干道。

明清两朝内城中部是皇城,平民百姓是不能随便穿过的,所以清朝以前,进阜成门往东走,过西四牌楼就抵西皇城根了。

流传下来的一段童谣就是说这段路:“平则门,拉大弓,前面就是朝天宫;朝天宫,写大字,过去就是白塔寺;白塔寺,挂红袍,过去就是马市桥;马市桥,跳三跳,过去就是帝王庙;帝王庙,摇葫芦,过去就是四牌楼;四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底下卖估衣。

”这北京朝天宫位於阜成门大街路北,是明宣德年间所建,仿南京朝天宫样式建成,明代为道箓司所在地,规模宏大,为当时北京最大的道教宫观。

明天启六年六月二十日一夜大火,十三重殿宇全部被焚毁。

後来再没有重建,现在总算还留下了“西廊下”、“东廊下”的地名。

这“马市桥”就在现白塔寺路口的中央,明清时这里南北是条河称为“河槽”,後来盖上板儿就叫“北沟沿儿”了,抗战光復後,北段改名赵登禹路,南段叫太平桥大街至今。

阜成门城楼形制与朝阳门同,城楼座落在石台基上,台基微高于城身,长33米,宽18.8米,楼身宽27米,深13米。

画说丨北京城拆除图鉴

画说丨北京城拆除图鉴

画说丨北京城拆除图鉴按:本文是《北京城拆除图鉴》,不是《拆除北京城图鉴》,这是两个意思!自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国变开始,北京城一直处在拆与建的过程之中。

历史上北京城建筑的拆除大体分两种:一是战争、天气、地质、失火、自然破败等不可抗或不易控的客观因素;二是改朝换代的气象、发展建设的需要、时代认识的局限等主观因素。

第一种随着国力的强盛与科技的发展,应该是可以避免。

第二种争议较多,且批评之声不绝于耳。

在此不做讨论,只是采用图片和文字进行客观陈述。

在选取照片时,力求体现“拆除”的痕迹,如:搭建的杉篙、拆下的砖瓦、干活的工人、施工的现场等,否则也体现不出”拆除“二字,北京老照片网络上很多,但是其中关于建筑拆除的非常少,这也很好的限制了本文的篇幅。

照片中对时间的描述,只能说尽量精准,历史照片的描述会有偏差。

因个人阅历有限,还请大家补充,请方家指教。

此外,北京城外建筑的拆除照片也在汇总之中。

•景山围墙景山位于景山前街,西临北海,南与故宫神武门隔街相望,是元、明、清三代的御苑。

曾是全北京城的制高点。

在元、明、清三代,景山及其附属建筑不仅是一座供游赏的皇家园林,还具有习射、停灵、祭祖、官学、躬耕、戏曲、宗教等多重功能。

1900年,景山东墙被拆开一个豁口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景山受到严重破坏。

烧毁辑芳亭,其他四座亭子的门窗,也被拆了当柴火,景山五亭内的佛像中,四尊被掠走,各殿陈设宝物也被洗劫一空。

同时为方便进去,景山东墙被拆开一个豁口。

等帝后回銮,景山已风华不再。

•普宁寺普宁寺,俗称回回营清真寺,原址位于西长安街中段南侧,新华门正南,是伊斯兰教清真寺,现已无存。

该寺始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二十八年(1763)竣工,与西苑宝月楼隔街相望。

这是由乾隆帝降旨御批,使用内帑并专人督工建造的敕建清真寺。

当时附近的回部穆斯林均在该清真寺礼拜。

1900年,庚子国变,普宁寺遭到拆毁,仅剩邦克楼民间曾经误传该寺为“香妃寺”,说宝月楼是乾隆帝为香妃而建,香妃的父母思女来京,不能入宫,只好登上清真普宁寺邦克楼,与宝月楼中的香妃隔街相望。

百年城门影像(44)广安门为何又叫“彰义门”?

百年城门影像(44)广安门为何又叫“彰义门”?

百年城门影像(44)广安门为何又叫“彰义门”?要说广安门为何又叫彰义门,就得先说说北京城的前身金代中都城。

公元1153年(金贞元元年)海陵王完颜亮将金朝都城从女真故地—上京(今黑龙江阿城)迁往燕京(今北京),改称中都,这一年就是北京这块地方建立国度之始,至今恰好860周年。

此后,元、明、清三朝相继建都于此。

由上图可以看到金中都周围36里,共13个城门:东城墙上三门:施仁门、宣曜门、阳春门。

南城墙上三门:端礼门、丰宜门、景风门。

西城墙上三门:彰义门、颢华门、丽泽门。

北城墙上四门:会城门、通玄门、崇智门、光泰门。

(彰义门与广安门位置关系图)从上图可以看到,广安门与彰义门处在一条东西轴线上,并且距离较近。

所以就被俗称为彰义门了。

也许有人会问,从图上看广安门不是和“清晋门”距离更近吗?可是别忘了,清晋门是辽代的城门,早就被金代破坏了。

“北京古城肇兴于周初之分封,初为蓟。

及辽代,建南京,又称燕京,为陪都。

金朝继起,于贞元元年即公元1153年,迁都燕京,营建中都,此乃北京正式建都之始,其城址之中心,在今宣武区广安门南。

金中都以辽南京旧城为基础,扩东、南、西三面有差,而北面依旧。

城池呈方形,实测四面城墙,东长4510米,西长4530米,南长4750米,北长4900米。

四面城垣各开三门,北城垣复增一门,共十三门。

城内置六十二坊,前朝后市,街如棋盘。

”(摘自:侯仁之先生『北京建都记』2002年7月30日)辽代南京城8个城门的名称流传至今,并被地名采用的只有“开阳门”——开阳里、开阳桥(54路等)。

金代中都城13个城门的名称流传至今,并被地名采用的有:“会城门”—小区名、车站名(65路);“丽泽门”—丽泽桥(300路等);丰宜门——丰益桥(63路等)。

喜仁龙摄影彰义门(广安门)内外城楼和瓮城侧影彰义门仅仅作为广安门的非正式名称流传在老北京人的口语之间,至今也没有被有关部门当作地名采用。

倒是当年的外国摄影师在标注广安门的照片时,采用了Chang Y Men (彰义门)的名称。

德胜门之左邻右舍

德胜门之左邻右舍

德胜门之左邻右舍德胜门老照片最老的德胜门城楼照片民国时期德胜门民国时期德胜门德胜门瓮城入口1961年德胜门护城河1962年德胜门西护城河1964年德胜门1964年德胜门护城河1976年震后残破的德胜门箭楼德胜门北京德胜门,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清北京城内城九门之一,是由城楼、箭楼、闸楼和瓮城等组成的群体军事防御建筑。

元为健德门,为出兵征战之门,寄语于“德胜”二字。

明洪武元年(1368),大将军徐达攻入元大都,改称北平,随后将北垣西侧门“健德门”改为“德胜门”,并在北垣南五里新筑土城垣,作为防止元军反攻的第二道防线。

德胜门箭楼雄踞于12.6米高的城台之上,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后出抱厦五间,楼连台通高31.9米。

对外的三面墙体上下共设四排箭窗,总计82孔。

洪武四年(1371年)废元大都北垣,将新筑北垣加宽加高,开两门,西侧门仍称“德胜门”。

正统元年至四年(1436-1439)修建包括德胜门在内的内城九门的城楼、箭楼、角楼、桥闸。

此后,德胜门历经修缮。

1915年德胜门瓮城和闸楼被拆除,1921年德胜门城楼被拆除。

1980年国家对德胜门箭楼进行修缮,1982年竣工,并成立德胜门文物保管所。

1993年改为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

2006年德胜门箭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胜门名称由来,意为“以德取胜”、“道德胜利”。

遇到战事自德胜门出兵,由安定门班师,分别取“旗开得胜”和“太平安定”之意。

它是京师通往塞北的重要门户,素有“军门”之称。

明代永乐皇帝北征、清代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皇帝镇压大、小和卓叛乱都是出师德胜门。

明清两代,德胜门正面迎击来自北方的军事入侵,是北京城最重要的城防阵地。

这里曾经发生过著名的北京保卫战。

德胜门地区还有一处与北京息息相关的“生命线”!沿“豁口”护城河向东二百公尺,在原城墙下方有一水道连接着护城河与城内水系,水道的城内出口处正好在积水潭小庙的下方。

百年城门影像(06)正阳门的庙宇

百年城门影像(06)正阳门的庙宇

百年城门影像(06)正阳门的庙宇明清时,北京城有九门十庙之说,在内城的九座城门的瓮城内都建有庙宇,除德胜门、安定门是供奉真武大帝外,其余各门均供奉关帝。

每座城门都建一座庙,唯独正阳门有两座庙,东为关帝庙,西为观音庙。

前门关帝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8年)。

“殿祀精严,朱楹黄覆,绮槛金龛,中奉圣祖御书,额曰'忠义’。

西庑下有明董文敏焦太史所撰碑记,传为二绝。

” 庙虽不大,但颇有来历。

据说,明成祖亲征漠北时,见大军前沙蒙雾霭中,有一神为前驱,“其中袍刀杖,貌色髯影,果然关公也。

独所跨马白”。

又燕市传闻,当时城中一白马,每日晨出,立于庭中,不食不动,气喘流汗。

有人说此即关公助战时所乘白马。

成祖闻听大喜,遂降旨,在正阳门关帝庙崇祀。

因此,明代自永乐将祭祀关圣载入皇家《祀典》,每年五月十三日,必遣太常寺上官行礼。

凡国家有大灾,都要到关帝庙上香,焚表祭告。

万历四十二年十月十一日,皇帝派司礼监太监李恩齐捧九旒冠、玉带、龙袍、金牌、牌书,敕封关圣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

在正阳门关帝庙建醮三日,并颁告天下。

致使关帝和正阳门关帝庙名声大振。

相传,关帝庙内的关帝像,系明世宗时大内的旧物。

传说世宗皇帝曾请大相士给大内关帝像进行占卜,结果算定,该像主凶,必遭“雷邪”;于是皇帝又命大相士给前门关帝庙内的关帝像进行占卜,结果算定,该像主吉,香火必旺。

皇帝所以决定将大内的关帝像与前门关帝庙的关帝像对换。

天下臣民不知底细,只知前门关帝庙的关帝像乃皇帝御赐,乃崇拜至诚。

每个朔望,香火极盛,求福求寿者,求子嗣者,求功名者,络绎不绝。

清末民初时,每于开庙时,庙里庙外,坐满了道士,手抱签筒,接待香客者不下百余摊。

在瓮城之内,正阳门城楼之下的门洞东西两旁各有一座黄瓦履顶的小庙。

东为观音大士庙,建于明代崇祯年间。

西为关帝庙,建于明代万历年间。

两座小庙黄顶白碑,树木参差,灰墙环绕,像两个卫兵,护卫着高大巍峨的正阳门城楼。

北京老城门“皇城四”“内九城”“外七城”PPT课件演讲进课堂中国文化

北京老城门“皇城四”“内九城”“外七城”PPT课件演讲进课堂中国文化
内九外七皇城四
西直门
阜成门
宣武门
东便门
西安门
广安门
德胜门
安定门
地安门 东安门
天安门
东直门
朝阳门 正阳门 崇文门
西便门
右安门
永定门
广渠门 左安门
内九城
西直门 阜成门 宣武门
德胜门
安定门
内九城 北边的德胜门、安定门 东边的东直门、朝阳门 西边的西直门、阜成门 南边的崇文门、正阳门和宣武门 各有各的用途,北京老话说,“九门走九车”
皇城四
地安门
西安门
地安门东安门
皇城的北门,天安门是南门。南 北互相天安对门应,寓意天地平安,风 调雨顺。皇帝北上出征巡视时大 多要出地安门,亲祭地坛诸神时 也出地安门。
皇城四
西安门
地安门
东安门
东安门
始建于明代。内(西)有石拱桥 横跨玉河天安。门门内(西)有石拱桥 横跨玉河。官员上朝,皆由此进 宫,故此桥俗称“望恩桥”。 1927年拆除。
永定门
广渠门 左安门
外七城
东便门 广安门
右安门
永定门
西便门
广安门 广安门明代称广宁门,又名彰 义门,为南方各省进京的主要 通路,仿永定门城楼加以改建。 1956年拆除。
广渠门
左安门
外七城
东便门 广安门
右安门
左安门
西便门
北京外城南侧三个城门之一, 建于北京外城建成时。其建筑 无甚动人之处,周边自然环境 却另有一番美丽。
德胜门
安定门
东直门
朝阳门
西直门
正阳门
是除正阳门外规模最大的一个崇城文门门。 明清两代自玉泉山向皇宫送水的水 车必经之门,因此有“水门”之称。

老北京城门 德胜门

老北京城门 德胜门

老北京城门--德胜门登德胜门箭楼--西山黄鹂5 月18 日“国际博物馆日”那天,我和老伴选择了登临北二环路的德胜门箭楼。

事前做了点功课,得知德胜门真武庙内有一小型博物馆“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城楼顶层还有一“军事城防文化展”。

我们当然首选“军事城防文化展”,因为它与德胜门这一古代建筑结合得更紧些;再说,即使不设任何展览,德胜门箭楼本身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博物馆,因为它是如今北京仅存的三座箭楼之一,其珍稀程度和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冠以“博物馆”之称,绝对实至名归。

明清时期北京内城的九座城门,各有各的名称,各有各的的用途,也就是说九座城门各司其职,不能走乱了。

其中,北城垣的德胜门(元代称“健德门”,明代改为“德胜门”,也称“得胜门”)和安定门,名称已彰明其用途:自德胜门出兵,由安定门班师,分别寓意“旗开得胜”和“太平安定”。

明清两朝,德胜门专门用作兵车行走,凡对外用兵,都是从德胜门出征。

如今乘车路过北二环路西段,远远就能望见“德胜门”巍峨的身影。

然而许多人还不甚清楚,他们看到的“德胜门”其实只是德胜门的箭楼,也就是说,它只是德胜门的一部分。

完整的德胜门是一组防御建筑的总称,其中包括城楼、瓮城、箭楼和闸楼。

城楼是供守城的将领登高瞭望、指挥作战用的。

德胜门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连城台通高36 米,相当于10 多层楼的高度。

可惜的是,今天的人们几乎都没有亲眼见过德胜门城楼,因为它早在1921 年就残破得不成样子,在九门中率先被拆除了。

我们分别从《北京老城门》和“军事城防文化展”中找到几张珍贵的德胜门城楼旧貌的照片,放在,以便朋友们一览它旧日的模样。

德胜门箭楼位于城楼的外侧(北侧),面阔七间,后出抱厦五间,连楼台通高31.9 米。

箭楼每层都有对外攻击的箭窗,上下四排,一共82 孔。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内城九门的城楼、箭楼绝大部分已被拆毁,只有正阳门是城楼和箭楼双双保留,东南角楼和德胜门则仅存箭楼。

当然,前几年在南中轴线的终点又出现了一座城楼——原址重建的永定门城楼。

太珍贵!100年前北京郊区顺义、怀柔、密云、通州是什么样

太珍贵!100年前北京郊区顺义、怀柔、密云、通州是什么样

太珍贵!100年前北京郊区顺义、怀柔、密云、通州是什么样大槐树本人喜欢老照片,看老照片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能够看到100年前是什么样子,通过老照片,还能够对比研究,时代的变化,历史的沧桑。

感受:100年来变化太大了,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老照片中的景物,很多都已经成为了历史,再也看不到了。

很庆幸,清朝末年,民国时期,甚至后来的摄影师,他们或者她们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那历史的一瞬间,定位了那一瞬间的历史。

让我们后人,还能够看到从前。

最近从网上看到一组老照片,是100年前,日本人拍摄的,当年他们派来好多人,学者摄影师之类的人,可能怀有不可告人的动机,来到中国各地,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无意间为我们记录了那时中国的模样。

其中就看到了北京郊区几个县的老照片,整理出来,与朋友们分享,看看当年这些地方是什么样。

声明:照片来源于网络,照片所有权属于原照片所有人,本人只是搬运工。

为了更好的展示,对照品进行了裁剪。

先看看北京副中心-通州吧!通州以前叫通州,曾经一度改名叫通县,后来又改回通州,州听着就大气。

通州最为著名的就是大运河,因为后来的京杭大运河,北端就是通州,南来北往商贾的船只都要云集于此,然后再登陆,来往于北京城。

通州最为著名的一处古迹就是燃灯塔,清代诗人王维珍一句:“一枝塔影认通州”,最为有名。

坐在大运河的船上,远远看见燃灯塔,就知道,通州到了,北京到了。

一座牌方式大门,上面挂着一块大匾上书“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下图就是通州城内街景,燃灯塔犹如鹤立鸡群。

下图是老百姓的市井生活。

下图就是通州城外一景,那时候城墙还在。

下面是顺义区,曾经叫顺义县。

下图街景一瞬间,市井生活的缩影。

下图可是顺义的标志性建筑,叫顺义石幢,应该是佛教的经幢,上面刻有佛经。

可惜早已消失在历史中了,想看曾经的标志性建筑,只有老照片帮你回忆了。

下图说是一个拦截河流的堤堰,据说是顺义拦河坝,部分存在。

下图是牛栏山,旁边的寺庙不知道是否还在,现在牛栏山可是大大的有名,一个就是牛栏山一中,一所郊区十分有名的中学,另一个就是此地的牛栏山酒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上最全的老北京城门珍贵照片(上)
正阳门
左右城墙上各辟两个门洞,是城门改造的工程项目之一。

东门洞直通户部街,西门洞直通刑部街。

工程于1916年完工。

正阳门面阔7间,齐城平台宽50米,进深24米,通高42米,重檐三滴水歇山顶,上铺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

瓮城巨大,呈弧形,宽108米,深85米,四面各辟一门。

崇文门
图为1912年之崇文门城楼南面。

崇文门位于北京内南垣东侧,距正阳门约三里,是内外城通衢的孔道之一。

城楼面阔5间,通宽39.1米深3间,通进深24.3米;楼连台高35.2米;重楼重檐,歇山式灰筒绿琉璃瓦剪边。

宣武门
宣武门城楼面活五间,通宽32.6米;进深三间,通进深23米;楼连台通高33米;重楼重檐,歇崇山峻岭式灰筒瓦绿互谅互绿琉璃瓦剪边。

瓮城南北长83米,东西宽75米;西墙辟券门,其上为闸楼。

瓮城南墙城台之上为箭楼,箭楼面活七间,通宽36米;通进深21米,连台通高30米。

朝阳门
图为清末的朝阳门。

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战争中,日军的炮火摧毁了朝阳门,这幅是1906年竣工后不久拍摄的。

朝阳门形制与崇文门略同,面阔五间,通宽31.3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9.2米;楼连台通高32米;箭楼形制略与宣武门相同,面阔七间,通宽32.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25米。

东直门
东直门城楼形制同朝阳门,但规制略小,面阔五间通宽1.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5.3米;楼连台通高34米;瓮同西直门,四角皆为直角;东西为62米,南北为68米;南侧瓮墙辟券门,门上建闸楼。

西直门
20年代初期的西直门城楼、瓮城和箭楼,是在城墙外侧由南向北拍摄的。

西直门城楼面阔五间,通宽32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5.6米;楼连台通高32.75米;重檐、歇山、山崖为筒瓦绿琉璃剪边瓦顶。

箭楼面阔七间,通宽35米;进深三间,连抱厦通进深27.8米。

瓮城呈正方形,四角皆为直角;东西长62米,南北为68米;瓮城南侧墙上辟券顶闸楼门,门上建闸楼。

阜成门
图为20年代初从西南向东北方向拍摄的。

苍劲雄壮的阜成门城楼、瓮城、箭楼兀然耸立。

阜成门城楼面阔五间,通宽31.2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6米;连台通高31.70米。

箭楼面阔七间,通宽32.5米;进深五间,通进深25.6米;连台通高30米。

瓮城东西长65米,南北宽74米;其北侧墙辟券门,上建闸楼;瓮城内东北角建有关帝庙。

安定门
图为1860年时从东北向西南方向拍摄的安定门城楼、箭楼、瓮城、闸楼。

安定门城楼形制略同于朝阳门。

城楼面阔五间,通宽31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6.05米;楼连台通高33.13米;重檐、歇崇山峻岭、灰筒瓦绿琉璃剪边瓦顶。

箭楼形制亦与崇文门略同。

箭楼面阔七间,通宽32.5米;进深三间,连抱厦通进深25米;楼连台通高30米。

瓮城为北羰呈圆弧状之正方形;东西长68米,南北为62米;瓮城东侧墙上辟券顶闸楼门,门上建闸楼。

德胜门
图为清末的德胜门城楼西南侧面。

德胜门城楼面阔五间,通宽31.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6.8米;楼连台能高36米;重檐、歇山、灰筒瓦绿琉璃剪边瓦顶。

箭楼面阔七
间,通宽34米;进深三间,连抱厦通进深9.6米;楼连台通高31.9米。

瓮城为北端呈圆弧状之长方形蒸汽机70米,南北为118米;瓮城东侧墙上辟券顶闸楼门,门上建闸楼。

永定门
图为20世纪初在城外护城河南岸向北拍摄的永定门城楼、瓮城、箭楼。

永定门是北京城市中轴线最南端的标志建筑。

永定门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五间,通宽24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0.50米;楼连台通高26米。

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宽42米,南北长36米,瓮城墙顶宽6米。

箭楼规制与城楼差距较大,不甚协调;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2.8米,进深一间6.70米,高8米,连城台通高15.85米;南、东、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层,南面每层七孔,东西每层3孔;北铡楼门为过木式方门;箭楼下城台正中对首城楼门洞辟一券洞门。

左安门
图为20年代初,在左安门城外护城河南岸从东南向西北拍摄的左安门。

左安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与顶;面阔三间,通宽16米,进深一间,通进深9米,高6.5米,楼连城台通高15米;瓮城呈半圆形,东西宽23米,南北长29米。

箭楼为单歇山小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宽6米,高7.1米,楼连城台通高16.6米;其南侧面辟两层箭窗,每层7孔;东西侧面亦辟两层箭窗,每层3孔侧面正中辟过木方门。

右安门
图为20年代初在城外从东向西拍摄的右安门,画面中可以看到右安门箭楼和瓮城。

右安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通宽16米,进深一间,通进深9米,高6.5米,楼连城台通高15米;瓮城呈半圆形,东西宽23米,南北长29米。

箭楼为单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深6米,高7.1米,楼连城台通高16.6米;其南侧面辟两层箭窗,每层7孔,东西侧面亦辟两层箭窗,每层3孔侧面正中辟过木方门。

广渠门
图为20年代初在城外从南向北拍摄的广渠门城楼、瓮城、箭楼的南侧面。

广渠门门楼低矮,仅一层,廊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四周有回廊。

瓮城呈弧形。

箭楼为单檐山顶,正面及两侧各辟箭窗二层,正面每层7孔,两侧每层各3孔,共26孔。

箭楼下开拱形门洞。

广安门
图为20年代初在城外从北向南拍摄的广安门城楼、瓮城、箭楼的北侧面。

广安门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三间通宽
13.8米;进深一间,通进深6米;高17.6米;楼连城台通高26米。

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长34米,南北宽39米,瓮城墙基宽7米、顶宽6米。

箭楼为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6.6米,高7.8米,连城台通高16.6米;南、东、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层,南面每层7孔,东西每层3孔;北侧楼门为过木式方门系冰月楼下城台正中对着城楼门洞辟一券洞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