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液压油路教程

(推荐)液压油路教程
(推荐)液压油路教程

目录

第一章液压基础知识 (1)

第二章液压元件的选择与计算 (1)

第一节液压泵 (1)

一、液压泵的主要性能参数 (1)

二、液压泵的选用 (3)

第二节液压马达 (5)

第三节液压缸 (6)

一、液压缸种类与工作原理 (6)

二、液压缸的设计计算 (9)

第四节蓄能器 (11)

一、蓄能器的作用 (11)

二、蓄能器的类型与结构 (12)

三、蓄能器容量确定 (12)

四、蓄能器的选择与安装 (13)

第五节液压导管 (14)

第六节液压油箱 (15)

附:液压系统计算公式汇总 (16)

第三章液压基本回路 (17)

一、压力控制回路 (17)

二、方向控制回路 (23)

三、速度控制回路 (24)

四、多缸动作回路 (28)

第四章凯卓立液压尾板安装与检修 (31)

一、S系列标准尾板介绍 (31)

二、S系列尾板结构示意 (32)

三、S系列液压原理图 (33)

四、S系列电气原理图 (33)

五、油路及电路分析 (33)

六、S系列型号说明及技术参数 (34)

七、S系列安装示意图及尾部加工 (35)

八、检修与故障排查 (36)

第五章液压系统设计 (37)

一、液压系统设计步骤和内容 (37)

二、液压元件的选择及专用件设计 (38)

三、液压系统设计实例 (39)

四、机床回路动画演示 (43)

第六章典型挖掘机液压传动系统分析 (44)

一、WY100型履带式液压挖掘机液压系统分析 (44)

二、WY160型液压挖掘机液压系统分析 (45)

第一章液压基础知识

液压系统

制作:马艳涛

第二章液压元件的选择与计算

第一节液压泵

一、液压泵的主要性能参数

1、压力

1)工作压力。液压泵实际工作时的输出压力为工作压力。工作压力取决于外负载的大小和排油管路的压力损失,而与液压泵的流量无关。

2)额定压力。液压泵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按试验标准规定连续运转的最高压力称为液压泵的额定压力。液压泵铭牌上所标的一般是其额定压力。

3)最高允许压力。在超过额定压力的条件下,根据试验标准规定,允许液压泵短暂运行的最高压力值,称为液压泵的最高允许压力。

2、排量与流量

1)排量。液压泵每转一周,由其密封的容积几何尺寸变化计算而得的排出液体的体积叫液压泵的排量。排量的常用单位为mL/r。排量取决于泵的结构参数,而与其工况无关,是液压泵的一个重要特征参数。

2)理论流量。指不考虑泄漏的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由液压泵密封容积的几何尺寸变化计算而得的排出液体的体积。理论流量与工作压力无关。显然,如果液压泵的排量为q,其

主轴转速为n,则该液压泵的理论流量为

3)实际流量。液压泵实际工作时,单位时间内所排出的液体体积称为实际流量。它等于理论流量减去泄漏、压缩等损失后的流量,即

液压泵泄漏量的大小取决于运动副的间隙、工作压力和液体粘度等因素,而与泵的运动速度关系不大。当泵的结构和采用的液体粘度一定时,泄漏量将随工作压力的提高而增大,即工作压力对泵的实际流量有间接的影响。

4)额定流量。液压泵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根据试验标准规定(如果额定压力和额定转速下)必须保证的流量。

3、功率和效率

1)功率

液压泵的功率分为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

i.输入功率。指作用在液压泵主轴上的机械效率。当输入转矩为M、角速度为ω时,液压泵的输入功率有

ii.输出功率。指液压泵输出的液压功率。液压泵的输出功率是液压泵工作过程上的吸、排油口间的压差和实际输出流量Q的乘积,即

在工程实际中,一般油箱通大气,液压泵吸、排油口的压力差往往用液压泵的出口压力p代替。

2)效率

液压泵在能量转换过程中是有损失的,其输出功率总小于输入功率,两者之间的差值为功率损失。液压泵的功率损失分为容积损失和机械损失两部分。容积损失是液压泵功率在流量上的损失,主要是由于液压泵内部高压腔的泄漏、油液的压缩以及在吸油过程中由于吸油阻力太大、油液粘度大以及液压泵转速高等原因而导致油液不能全部充满密工作腔。机械损失是指液压泵功率在转矩上的损失,主要是由于液压泵体内相对运动部件之间因机械摩擦而引起的摩擦损失以及液体的粘性而引起的磨擦损失。液压泵的容积损失大小于容积效率来衡量,机械损失大小用机械效率来衡量。

i.容积效率。液压泵的容积效率是实际输出流量Q与其理论流量之比,即

液压泵的内部泄漏量随工作压力的提高而增大,因此,液压泵的容积效率随着液压泵工作压力的增大而减小。

对于性能正常的液压泵,其容积效率大小随泵的结构类型不同而异。如齿轮泵容积效率为0.7~0.9,叶片泵容积效率为0.8~0.95,柱塞泵的容积效率为0.9~0.95。具体可查阅产品说明书和相关液压元件手册。

ii.机械效率。液压泵的机械效率是理论输入扭矩和与实际输入扭矩M之比,即

总效率。液压泵的总效率为泵的输出功率和输入功率之比,即

如果没有损失,则泵的理论输入功率应无损耗地全部变换为泵的理论输出功率,即

整理式子,得

从式中可以看出,液压泵的总效率又等于机械效率与容积效率的乘积。

液压泵常用计算公式

二、液压泵的选用

液压泵是向液压系统提供一定流量和压力的油液的动力元件,它是液压系统不可缺少的核心元件,合理的选择液压泵对于降低液压系统的能耗、提高系统的效率、降低噪声、改善工作性能和保证系统可靠工作都十分重要。

选择液压泵的原则是:首先根据主机工况、功率大小、系统对泵工作性能的要求和泵的调节方式、自吸能力、抗污染能力、流量脉动性、噪声水平、结构尺寸、价格、节能效果工作液体各类等问题,合理地确定液压泵的类型,然后按系统所要求的压力、流量大小确定其规格型号。一般在轻载、小功率的液压设备上,可选用齿轮泵、双作用叶片泵;精度较高的机械设备,可选用双作用叶片泵、螺杆泵;在负载在、功率大的设备(如刨床、拉床、压力机等),可选用柱塞泵;机械辅助装置和在恶劣的工作环境条件下,可选用价格低廉的齿轮泵。下表中列出了液压上常用液压泵的主要性能,供选用时参考。

选用液压泵时,应主要考虑两个参数:压力P和流量Q。泵的压力和流量应大于或等于系统所需要的最大压力和最大流量。

1、工作压力计算

泵的工作压力是执行元件工作压力与管道压力损失之和。

1)对于液压马达或两腔工作面积相等的液压缸,则有

式中,p-液压泵的工作压力

-系统中液压缸或液压马达进、出油口的压差

-油液流过管道和各种阀内时的全部压力损失

2)对于两腔工作面积不等的液压缸,则有

式中,A1、A2-液压缸进、回油腔工作面积;

-油液流经进油管道和阀类的压力损失之和;

-油液流经回油管道和阀类的压力损失之和;

-液压缸载荷;

-液压缸的机械效率。

管道中的压力损失包括沿程损失和局部损失两种,而流经各种阀类的压力损失则以局部损失为主,并且它在全部压力损失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对于压力损失较为准确的计算,只有在系统的阀类元件规格以及管道尺寸选定后才能进行。一般压力损失占系统中泵供油压力的10%~30%。

2、流量计算

1)对于不含蓄能器的液压系统,泵的流量可按下式确定

式中,Q-液压泵的流量;

-同时工作的液压缸或液压马达所需流量这和的最大值;

K-系统泄漏系数,一般取K=1.1~1.3。

2)对于节流调速回路,如果最大流量点处于调速状态,则在上式计算所得的泵流量基础上增加溢流阀的最小溢流量。

3)对于含蓄能器的液压系统,则泵的流量按一个工作循环中的平均流量选取,即

式中,T-工作循环的周期;

-循环中第i阶段所需流量;

-第i阶段所持续的时间;

n-一个工作循环的阶段数。

3、选择液压泵的规格

参照产品说明书选取额定压力比计算的压力值高25%~60%、流量与计算的流量值Q一致的液压泵。

第二节液压马达

液压马达是液压系统的执行元件,它是一种将油液的压力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能量转换装置。从原理上讲,泵和马达具有可逆性其结婚与液压泵基本相同。但由于泵和马达二者的功用和工作状况不同,所以在实际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别。

一、液压马达的主要性能参数

从液压马达的作用来看,其主要性能参数有排量和流量、转速、扭矩和效率等。

1、排量和流量

在不考虑泄漏的情况下,液压马达每转所需要输入的液体体积称为液压马达的排量q。

在不考虑泄漏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输入的液体体积称为液压马达的理论流量。

2、转速和容积效率

液压马达以转速n旋转,则马达所需理论流量为

由于液压马达内部有泄漏,实际需要的流量Q等于理论输入流量加上泄漏量

因此马达的容积效率为

所以马达的实际转速为

3、扭矩和机械效率

因液压马达存在摩擦损失,使液压马达输出的实际扭矩M小于理论扭矩。液压马达的机械效率为实际扭矩和理论扭矩之比,即

则液压马达输出的实际扭矩M为

4、总效率

液压马达的总效率为液压马达的输出功率和输入功率之比,即

同液压泵一样,液压马达的总效率也等于其容积效率和机械效率的乘积。

第三节液压缸

液压缸又称油缸或作动筒,是用来将油液的压力能转换成机械能的能量转换装置,用于驱动工作机构作直线往复摆动的液压执行元件,具有结构简单,传力大,运动惯性小,容易实现往复运动控制,便于布局和安装等优点,与杠杆、连杆、齿轮齿条、棘轮棘爪、凸轮等机构配合能实现多种机械运动,在液压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液压缸种类与工作原理

液压缸工作的物理本质:利用油液压力来克服负载,利用油液的流量来维持运动速度,则输入液压缸的工作参数是油液的压力和流量,即输入的是液压功率。

液压缸的种类繁多,按运动方式分为往复直线运动液压缸和往复摆动液压缸;按作用方式分为单作用液压缸和双作用液压缸;按结构特点可分为活塞式、柱塞式、摆动式、伸缩式等形式,其中以活塞式液压缸应用最多。

1、活塞式液压缸

活塞式液压缸可分为双杆式和单杆式两种结构,其固定方式有缸体固定和活塞固定两种。

1)双杆式活塞缸

双杆式活塞缸的结构和图形符号如图所示,它由缸筒、活塞、活塞杆和缸盖组成。根据安装方式不同又可以分为缸筒固定式和活塞杆固定式两种。图4-2a所示的为固定式的双杆活塞缸,它的进、出油口布置在缸筒两端,活塞通过活塞杆带动工作台移动,当活塞的有效行程为L时,整个工作台的运动范围为3L,其占地面积较大。图4-2b所示的为活塞杆固定式的双杆活塞缸,缸体与工作台相连,整个工作台的移动范围是液压缸有效行程L的两倍(2L),因此占地面积小。

由于双杆活塞缸两端的活塞杆直径通常是相等的,因此它左、右两腔的有效面积也相等。当分别向左、右腔输入相同压力和相同流量的油液时,液压缸左、右两个方向的推力和速度相等。当活塞的直径为D,活塞杆的直径为d,液压缸进、出油腔的压力为p1和p2,输入流量为Q时,不计损失,双杆活塞缸的推力F和速度v分别为

2)单杆式活塞缸

单杆式活塞缸仅在液压缸的一腔中有活塞杆,它又有单作用和双作用之分。图4-3所示为带钢珠锁的双作用活塞缸,其往复运动都是靠作用于活塞上的液压力实现的,在其极限位置,为提高活塞杆固定可靠性,设有钢珠锁。单杆活塞缸也有缸筒固定和活塞固定两种安装形式,无论哪种安装形式,工作台运动范围都等于其活塞有效行程的两倍。

单杆式活塞缸由于只有一根活塞杆,活塞两端的有效作用面积不相等。当分别向缸两腔供油,且供油压力和流量相同时,活塞(或缸体)在两个方向上产生的推力和速度不相等。活塞上产生的推力和进油腔的有效面积成正比,即无杆腔产生的推力大于有杆腔;而活塞移动的速度与进油腔的有效面积成反比,即油液进入无杆腔时的有效面积大,速度慢,进入有杆腔时有效面积小,速度快。

当无杆腔(有效作用面积A1)进油,有杆腔(有效作用面积A2)回油时,活塞推力和运动速度分别为

当有杆腔进油,无杆腔回油时,活塞推力和运动速度分别为

比较上面公式可知,、,即无杆腔进压力油液

工作时,推力大,速度低;有杆腔进压力油油液工作时,推力小,

速度高。因此,单杆活塞缸常用于一个方向有较大负载,但运行速

度较低,另一个方向穿戴快速退回的设备中。

单杆活塞缸在两个方向中的输出速度和的比值称为速度

比Ф,是单杆双作用活塞式液压缸尺寸特点的一个重要参数。

如果向单杆活塞缸的左右两腔同时通压力油,如图所示,即所谓的差动连接,差动连接的单杆活塞缸称为差动液压缸。工作时,由于无杆腔的有效面积大于有杆腔的有效面积,帮活塞向右运动,同时使有杆腔中的油液(流量为)流入无杆腔,加大了流入无杆腔的流量(),从而也加快了活塞移动速度。

液压缸活塞推力和运动速度分别为

由上式可知,差动连接时液压缸的推力比非差动连接时小,速度比非差动连接时大,因此可在不加大油源流量的情况下实现液压缸快速运动。如果要求快速运动和快速退回速度相

等,即,则可得

3)主要结构形式

按照活塞式液压缸的结构和作用方式的不同,常见的活塞式液压缸结构形式见下表

二、液压缸的设计计算

液压缸已有系列标准可供选用,但有时还需自行设计一些非标准液压缸。液压缸的设计是在完成了工况分析、负载计算以及选定了工作压力的基础上进行的。设计步骤是首先根据使用要求确定结构形式和安装方式;然后根据负载情况、运动速度、最大行程和工作压力等要求确定主要结构尺寸,并对部分零件进行强度、风度和稳定性验算;最后完成结构设计。

1、主要尺寸确定

1)缸筒内径

计算缸筒内径D时,通常有两种方法计算:一种是根据液压缸需要产生的推力F和系统选定的工作压力p来计算,另一种方法是根据活塞运动速度v和输入流量Q来计算。对于单杆活塞缸,其计算式分别为

式中F1和F2分别是无杆腔和有杆腔进油时活塞产生的推力;V1和V2分别是无杆腔和有杆腔进油时活塞的运动速度,按上式中计算出缸筒的内径D后,还要从标准中选取相近的尺寸进行圆整。

2)缸筒长度

液压缸长度(L)=活塞宽度+活塞行程+导向套长度+活塞杆密封长度+其它长度。一般液压缸长度不大于缸内径D的20~30倍。为了简化工艺,降低成本,增加产品通用性,应尽量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标准系列值。

3)最小导向长度

当活塞杆全部外伸时,从活塞面中点到导向套滑动面中点的距离称为最小导向长度H。如果导向长度过小,将使液压缸的初始长度(间隙引起的挠度)增大,影响液压缸的稳定性,因此设计时必须保证有一最小导向长度。对于一般的液压缸,当液压缸的最大行程为l,缸筒直径为D时,最小导向长度为

4)活塞杆直径

对于往复运动,有速比要求的按速比确定活塞杆直径d

若无速比要求,则按活塞杆受力状况确定:

活塞杆受拉:

活塞杆受压:

计算出活塞杆直径d后,还要从标准中选取相近的尺寸加以圆整。

2、强度校核

1)缸筒壁厚校核

在一般中、低压系统中,缸筒壁厚δ是由结构和工艺要求来确定。但当工作压力较高和缸筒内径较大时,有必要对其强度进行校核计算。壁厚强度校核有两种情况:薄壁

()和厚壁。

薄壁:

厚壁:

式中,当缸的额定压力时,k取1.5;当,k取1.25。为材料

许用应力,

,为材料抗拉强度,n为安全系数,一般取5。

2)活塞杆直径校核

活塞杆直径d可按下式校核

式中F为活塞杆所受负载; , n一般取1.4。

3)螺纹连接强度校核

缸盖固定螺栓的螺纹需要进行螺纹连接强度校核。

式中-螺纹所受应力;

F-液压缸所受最大负载;

K-螺纹预紧系数,一般取1.2~1.5

-螺纹内径

Z-螺栓个数

-材料许用应力,-为材料屈服极限,n为安全系数,一般取

1.2~

2.5。

3、稳定性校核

对于受压的活塞杆来说,当长径比时,应对其进行稳定性校核,应使活塞杆所承

受的负载小于使其保持工作稳定的临界负载力。稳定性校核可按材料力学有关公式计算,此处不再赘述。

第四节蓄能器

蓄能器是储存和释放液体压力能的装置,它的工作直接影响液压系统的工作性能。本节主要介绍蓄能器的功用、原理和有关性能。

一、蓄能器的作用

蓄能器的作用是储存具有一定能量的油液,吸收脉动压力、防止液压撞击,提高液压传动的灵敏性。在液压伺服系统中用于减低系统固有频率,增大阻尼系数和提高稳定裕度。

1、作辅助动力源

这是蓄能器最常见的用途,用于短时间内系统需要大量油液的场合。在间歇工作或在一个工作循环内流量差别很大的液压系统中,若设置蓄能器,就可以按系统所需的平均流量而不是最大流量来选择液压泵。当执行元件要求最小流量时,泵输出的多余油液输入蓄能器储存起来;当执行元件要求最大流量时,由蓄能器与泵同时供油,以满足执行元件的需要。因此,可以选择一个较小功率的泵,使系统中能量利用更为合理,提高效率,减小发热,并使整个液压系统结构紧湊,成本降低。

2、作紧急动力源

某些液压系统要求在液压泵发生故障或失去动力时,执行元件应能继续完成必要的动作以紧急避险,保证安全,这时可以用蓄能器作紧急动力源。

3、保压和补充泄漏

常用液压元件图形符号

常用液压图形符号 (1)液压泵、液压马达和液压缸 名称符号说明名称符号说明 液压泵 液压泵一般符号 双作用缸不可调单 向缓冲缸 详细符号 单向定量液压泵单向旋转、 单向流动、 定排量 简化符号 双向定量液压泵双向旋转, 双向流动, 定排量 可调单向 缓冲缸 详细符号 单向变量液压泵单向旋转, 单向流动, 变排量 简化符号 双向变量液压泵双向旋转, 双向流动, 变排量 不可调双 向缓冲缸 详细符号 液压马达液压马达一般符号简化符号 单向定量 液压马达 单向流动, 单向旋转 可调双向 缓冲缸 详细符号 双向定量 液压马达 双向流动, 双向旋转, 定排量 简化符号 单向变量 液压马达 单向流动, 单向旋转, 变排量 伸缩缸

双向变量液压马达双向流动, 双向旋转, 变排量 压力转换 器 气-液转换 器 单程作用 摆动马达双向摆动, 定角度 连续作用 泵-马达定量液压 泵-马达 单向流动, 单向旋转, 定排量 增压器 单程作用 变量液压 泵-马达 双向流动, 双向旋转, 变排量,外 部泄油 连续作用 液压整体 式传动装 置 单向旋转, 变排量泵, 定排量马达 蓄能器 蓄能器一般符号 单作用缸 单活塞杆 缸 详细符号 气体隔离 式 简化符号重锤式 单活塞杆 缸(带弹簧 复位) 详细符号弹簧式 简化符号辅助气瓶 柱塞缸气罐 伸缩缸 能量源 液压源一般符号 双作用缸单活塞杆 缸 详细符号气压源一般符号

简化符号电动机 双活塞杆 缸 详细符号原动机电动机除外 简化符号 (2)机械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名称符号说明名称符号说明 机械控制 件直线运动 的杆 箭头可省略 先导压力 控制方法 液压先导 加压控制 内部压力控制旋转运动 的轴 箭头可省略 液压先导 加压控制 外部压力控制定位装置 液压二级 先导加压 控制 内部压力控制,内 部泄油 锁定装置 *为开锁的 控制方法 气-液先导 加压控制 气压外部控制,液 压内部控制,外部 泄油 弹跳机构 电-液先导 加压控制 液压外部控制,内 部泄油 机械控制方法 顶杆式 液压先导 卸压控制 内部压力控制,内 部泄油 可变行程 控制式 外部压力控制(带 遥控泄放口) 弹簧控制 式 电-液先导 控制 电磁铁控制、外部 压力控制,外部泄 油 滚轮式 两个方向操 作 先导型压 力控制阀 带压力调节弹簧, 外部泄油,带遥控 泄放口 单向滚轮 式 仅在一个方 向上操作, 箭头可省略 先导型比 例电磁式 压力控制 先导级由比例电磁 铁控制,内部泄油

油路块设计

转发 液压油路块(又称集成块)是用来安装板式液压阀的,并通过块内打孔使各阀的流道依据所设计的原理实现正确沟通。 因此,在设计油路块时,我们就要不仅要考虑操作、维护的方便,还要考虑整体的美观,这点在使用叠加阀时容易做到,但在使用普通板式阀时可要费点功夫了,我们不应该随意摆放元件,而是要尽量让元件能整齐摆放,有秩才能产生美感。比如有调节功能的阀,就应尽量朝一个方向摆放,最好还能与电磁铁朝向相同。因为是要作为元件的安装载体,所以在标示安装尺寸时就要考虑基准原则,在某一安装面上,定义一个尺寸基准,对任一阀均取一个孔(安装螺孔或者是油孔)作为定位基准,定位基准对尺寸基准进行标注,而该阀上其余各孔则对定位基准进行标注。例如,在不考虑外形尺寸下,有2安装孔,孔距为50,在标注时应取一个孔对基准标示尺寸,此孔作为定位基准孔,另一孔则对该基准孔标示尺寸。现以尺寸公差±0.2对这一标注分析:如果2孔均对同一基准标注,那么这两个安装孔分别取最大和最小公差值是合格的,此时两安装孔距为50.4或者为49.6,此时阀很有可能不能安装了,但如果取一孔作为定位基准孔对尺寸基准标注,而另一孔对基准孔标注,则两孔尺寸只能在50.2至49.8之间,否则为加工不合格。清楚这个问题后,我们再来讨论两阀的间距问题,依前面描述,两阀在加工尺寸上可出现一正一负偏差的情况,其最大差值为0.4,另外阀体通常为铸造件,外形不去屑加工,尺寸偏差可达±3,加上安装尺寸偏差,则两阀之间的偏差尺寸达6.4之多,所以,我主张两阀之间的间距取8-10为宜,这样不会因为偏差导至无法安装。下面就来讨论孔道问题了,首先是孔径,由于密封圈多安放在阀上,所以在安装面上,孔径不要大于阀的公称通径,要保证我们定义的孔在O形圈的有效密封范围内。而油路块内部通道的孔径要适当大于阀的公称通径,孔径大小取决于孔道内的流体流速,即压力流道,流速不能超过7M/S,回油孔道流速不能超过5M/S,因为在这个流速下,流体不会出现紊流,不致产生额外的压力损失。孔与孔壁厚根据压力的不同取5-10MM,此时还要考虑孔的钻深,钻深孔要取大值,因为深孔时,钻杆有漂移,必要时可用工艺孔两端对钻。对两孔交惯,如果是二通形式,则应尽量使两孔钻尖对钻尖成L形交惯,不应采用T形交惯,这样有利于流体在拐弯时顺钻尖锥角拐,减小阻力,不能钻尖对钻尖交惯时,则可采用大小孔交,一孔的钻尖落于另一孔的孔径之外,这样就不易钻偏和折断钻杆。在图上则尽可能用剖视图来表明各孔的惯通情况,让加工人员知道如何操作。工艺孔与斜孔是设计中的一对矛盾,工艺孔多,流道损失大,如使用斜孔,则可减少工艺孔,还可以减小油路块的体积,但斜孔加工要用模具,加大了制作成本。所以个人看法是对单件小批量的产品不作斜孔,也不过多的考虑体积问题,用工艺孔来保证流道,省脑力了,以工程师的效益来换回材料效益。但批量生产的产品,我还是喜欢用斜孔,设计难度大点,成本却节约多了。有螺纹管件的螺孔,请尽量不要直接使用螺纹底孔做为油孔,因为在一定孔深下,底孔会有偏移,造成孔面椭圆,螺纹结构被破坏,有经验的技师会注意这个问题,作为设计应该避免这个问题。 油路块一定要记着标识光洁度要求和形状公差要求,对于阀安装面,其光洁度要达到0.8-1.6,平面度要求每100MM不大于0.01MM。螺纹管件用组合垫,其光洁度可放低,也不能大过3.2,曾遇到过一个小厂自做的油块,阀面经常渗油,密封圈完好,找我解决问题,我问了其加工过程,他们由于自己没磨床,是在一个小作坊里磨的平面,只花了50元,还在偷笑呢,我知道问题就在这了,平面

懂液压图形符号懂液压系统图

懂液压图形符号懂液压 系统图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一看懂液压图形符号二看懂液压系统图 (1)液压系统图形符号的构成要素 构成液压图形符号的要素有点、线、圆、半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囊形 ●点表示管路的连接点,表示两条管路或阀板内部流道是彼此相通的 ●实线表示主油路管路; ●虚线表示控制油管路; ●点划线所框的内部表示若干个阀装于一个集成块体上,或者表示组合阀,或者表示一些阀都装在泵上控制该台泵。 ●大圆加一个实心小三角形表示液压泵或液压马达(二者三角形方向相反),中●圆表示测量仪表,小圆用来构成单向阀与旋转接头、机械铰链或滚轮的要素,●半圆为限定旋转角度的液压马达或摆动液压缸的构成要素。 ●正方形是构成控制阀和辅助元件的要素,例如阀体、滤油器的体壳等。 ●长方形表示液压缸与阀等的体壳、缸的活塞以及某种控制方式等的组成要素。 ●半矩形表示油箱,囊形表示蓄能器及压力油箱等。 (2)液压图形的功能要素符号 表示功能要素的图形符号有三角形、直与斜的箭头、弧线箭头等。 实心三角形表示传压方向,并且表示所使用的工作介质为液体。泵、马达、液动阀及电液阀都有这种功能要素的实心三角形。

箭头表示液流流过的通路和方向,液压泵、液压马达、弹簧、比例电磁铁等上面加的箭头表示它们是可进行调节的。 弧线单、双向箭头表示电机液压泵液压马达的旋转方向,双向箭头表示它们可以正反转。其他如“W”表示弹簧,“”表示电气,“.L”表示封闭油口,“*”表示节流阻尼小孔等。 (3)其他符号 管路连接及管接头符号、机械控制件和控制方式符号、泵和马达图形符号、液压缸图形符号、各种控制阀(如压力阀、流量阀、方向阀等)图形符号、各种辅助元件的图形符号、检测器或指示器图形符号将在本手册后续的相应内容中分别予以介绍,此处仅举出它们

液压站管路的作用及要求

https://www.360docs.net/doc/7e6792798.html, 液压站管路的作用及要求 作者:液压机https://www.360docs.net/doc/7e6792798.html, 来源:吉诚机械 郑州吉诚机械提醒: 液压系统中元件与元件之间的链接,以及载能工作介质的输送是借助于管路、软管、油路块的孔道来实现的。在接口处通常可以拆开的链接件,选择管路、接头与链接件时要考虑的因素有;静态和动态压力、所通过的流量、密封特性、机械振动和也脉动、安装的便利性、周围的条件和货源及成本等 一般要求 1.管子的强度应足以承受所使用的工作压力,并能承受机器循环中的任何阶段可能出现的最高冲击压力;足以支撑安装在管路中的元件;足以减小或抑制由机器的正常工作所产生的冲击等 2.管子的口径 既保证最佳的流动状态,又最经济地利用材料 3.管子的链接 与元件连接处要设置可拆开的连接件,以便检修或拆装元件;连接处要妥为密封;链接密封要设计成能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维修工作量重复使用 4.管路布置的一般要求和限制因素 1.一般要求 1.管路布置一般在所连接的元件及设备布置完毕后进行,这就限制了布置方案的多样性 2.管路敷设位置应便于装拆、维修,且不妨碍生产人员通道、维修区、操作者活动区的通畅,不妨碍液压元件和设备部件的调整、运转、检修和拆装。 3.管子外壁与相邻管路的关键轮廓边缘之间,应留有一段允许最小距离。同一排灌路的法兰或活结头应错开一定距离,保证安装和拆卸方便,能单独拆装而不干扰其他管路或元件 4.穿墙管路的接头位置宜离开墙面足够距离。部件之间的管路,尽量采用明管以便于检修。采用敷设在地沟里的暗管时,地沟要有足够的尺寸 5.机体上的管路应尽量靠近机体,且不得妨碍机器动作 6.管子应有充分的支撑和固定,不得在元件连接面上诱发应力 7.管子应有湾,弯管半径要足够大。但管接头附近应是直管! 以上是郑州吉诚机械小编给大家分享,郑州吉诚机械是专业生产液压机,四柱液压机,硫化机的大型加工厂,多年来与国外很多企业保持合作关系,更多关于我们的新闻请继续关注:https://www.360docs.net/doc/7e6792798.html,

分流块或者油路块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分流块或者油路块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一、用于制造油路块的原材料(钢板、锻件)应符合《物资采购通用要求》中的有关要求。 二、按图纸铣销六面。 ㈠、按图纸外形尺寸进行加工,尺寸公差符合设计要求,每边留磨量0.2~0.4mm。 ㈡、应保证相邻加工面间的垂直度,其垂直度不大于0.05mm/100mm。 ㈢、应保证两对应面的不平行度不大于0.03mm。 ㈣、表面不得磕碰、划伤、缺角,外棱倒钝1.5~2×45°,去净毛刺,手感光滑。 ㈤、表面粗糙度不大于Ra=6.3μm。 三、按图纸标注尺寸进行划线,尺寸公差符合设计要求。 四、按图纸设计要求进行钻孔加工。 ㈠、加工时应先加工细长孔,后加工短粗孔,两孔相交处不得有飞边、毛刺。 ㈡、安装孔内表面粗糙度Ra≤12.5μm,油路孔的表面粗糙度Ra≤6.3μm;对于螺纹插装孔按图纸设计要求加工。 ㈢、严格按所注尺寸公差加工,未注尺寸公差按下面要求进行: ㈣、所有细牙螺纹的螺纹孔与基面的垂直度误差不大于0.03mm;螺纹精度按GB197规定的6H执行;螺纹表面不允许有黑皮、裂纹、磕碰、毛刺、双牙尖和扣不完整等缺陷;粗牙螺纹深度为两倍螺纹直径(除图纸特殊标注外)。 ㈤、螺纹旋入侧在加工螺纹前必须倒角60°,倒角深度等于螺栓倒角深度。

五、油路块内的油孔必须在整个工作温度和系统通流能力范围内使流体流经通道产生的压降不会对系统的效率和响应产生不利影响。 六、按工艺要求精磨阀块,使与阀连接的表面粗糙度为Ra=0.8μm,螺纹孔口划窝处粗糙度为Ra=3.2μm,其余Ra=6.3μm。 七、对于有盖板式插装阀的油路块按图纸要求精度进行插孔加工;同时注意保护阀块表面,不得磕碰、划伤。 八、加工完毕的阀块各表面不得留有划线痕迹及其它伤痕; 九、按施工图纸及对应的液压原理图进行质量和功能检查。 十、去净阀块所有孔道内的毛刺。 十一、表面采用化学镀镍处理,镀层厚0.008~0.012mm。 十二、处理完成后阀块所有孔道用煤油清洗干净,不得有残留的铁屑及其它杂质; 十三、阀块清洗后,用塑料堵封住各孔口,以防脏物进入,同时放置清洁干燥场所; 十四、运输过程中每个阀块要单独放置在软包装箱内,以免磕碰、划伤阀块表面。

液压系统符号

液压系统符号

1)液压系统图形符号的构成要素 构成液压图形符号的要素有点、线、圆、半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囊形. ※点表示管路的连接点,表示两条管路或阀板内部流道是彼此相通的 ※实线表示主油路管路; ※虚线表示控制油管路; ※点划线所框的内部表示若干个阀装于一个集成块体上,或者表示组合阀,或者表示一些阀都装在泵上控制该台泵。 大圆加一个实心小三角形表示液压泵或液压马达(二者三角形方向相反),中圆表示测量仪表,小圆用来构成单向阀与旋转接头、机械铰链或滚轮的要素,半圆为限定旋转角度的液压马达或摆动液压缸的构成要素。 ※正方形是构成控制阀和辅助元件的要素,例如阀体、滤油器的体壳等。 ※长方形表示液压缸与阀等的体壳、缸的活塞以及某种控制方式等的组成要素。 ※半矩形表示油箱,囊形表示蓄能器及压力油箱等。 (2)液压图形的功能要素符号 表示功能要素的图形符号有三角形、直与斜的箭头、弧线箭头等。 实心三角形表示传压方向,并且表示所使用的工作介质为液体。泵、马达、液动阀及电液阀都有这种功能要素的实心三角形。 箭头表示液流流过的通路和方向,液压泵、液压马达、弹簧、比例电磁铁等上面加的箭头表示它们是可进行调节的。 弧线单、双向箭头表示电机液压泵液压马达的旋转方向,双向箭头表示它们可以正反转。其他如“W”表示弹簧,“”表示电气,“.L”表示封闭油口,“*”表示节流阻尼小孔等。 (3)其他符号 管路连接及管接头符号、机械控制件和控制方式符号、泵和马达图形符号、液压缸图形符号、各种控制阀(如压力阀、流量阀、方向阀等)图形符号、各种辅助元件的图形符号、检测器或指示器图形符号等。 常用液压图形符号 (1)液压泵、液压马达和液压缸 名称符号说明名称符号说明 液压泵液压 泵 一般 符号 双 作 用 缸 不可 调单 向缓 冲缸 详细符号

懂液压图形符号、懂液压系统图

看懂液压图形符号二看懂液压系统图 (1)液压系统图形符号的构成要素 构成液压图形符号的要素有点、线、圆、半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囊形?点表示管路的连接点,表示两条管路或阀板内部流道是彼此相通的?实线表示主油路管路; ? 虚线表示控制油管路;?点划线所框的内部表示若干个阀装于一个集成块体上,或者表示组合阀,或者表示一些阀都装在泵上控制该台泵。 ?大圆加一个实心小三角形表示液压泵或液压马达 (二者三角形方向相反) ,中?圆表示测量仪表,小圆用来构成单向阀与旋转接头、机械铰链或滚轮的要素,?半圆为限定旋转角度的液压马达或摆动液压缸的构成要素。 ?正方形是构成控制阀和辅助元件的要素,例如阀体、滤油器的体壳等。 ? 长方形表示液压缸与阀等的体壳、缸的活塞以及某种控制方式等的组成要素。? 半矩形表示油箱,囊形表示蓄能器及压力油箱等。 (2)液压图形的功能要素符号表示功能要素的图形符号有三角形、直与斜的箭头、弧线箭 头等。 实心三角形表示传压方向,并且表示所使用的工作介质为液体。泵、马达、液动阀及电液阀都有这种功能要素的实心三角形。 箭头表示液流流过的通路和方向,液压泵、液压马达、弹簧、比例电磁铁等上面加的箭头表示它们是可进行调节的。 弧线单、双向箭头表示电机液压泵液压马达的旋转方向,双向箭头表示它们可以正反转。其他如“W表示弹簧,表示电气,?“ L”表示封闭油口,“表示节流阻尼小孔等。 (3) 其他符号管路连接及管接头符号、机械控制件和控制方式符号、泵和马达图形符号、液压缸图形符号、各种控制阀(如压力阀、流量阀、方向阀等)图形符号、各种

辅助元件的图形符号、检测器或指示器图形符号将在本手册后续的相应内容中分 别予以介绍,此处仅举出它们 的一些例子,如图1—4所示。 十 J 9 -W* ?乜 □ □ e =?>- ①會书9 ? 丄 L L I 乌 A _L -* □z 国 /az —< -v r i m gollA,= g 我墟肛 "}控制丹式 —&o ~ 年"中§电 □悔 J K ■ 1 1 % xj 1: hl ~ X ■ T T H Hl U LJ 1 T T 1 I ILJ T r (巧趣■阀 G Pl 四田 uu T ■&田 (|= W HTF R ]锻圧感血空 诂 @ 曾方拥阀狂斤中位职龍 怔] 阻 o 嘲即卜 W 住[* Hq ;:「.ihM~L |]:网“ i 1 ] 1 ^X^r rm 1111 I I b4阳瞻符芳用例 丄 4」 144" 1 (孙医力 卿

液压小知识

液压系统小知识 1.整个液压系统可以分为动力元件、执行元件、控制元件与辅助元件组成。 2.动力元件是液压泵;执行元件是油缸;控制元件是各种阀;辅助元件是各种管道、油箱等。 3.目前是把动力元件与控制元件和一部分辅助元件集成在一起,这就是液压泵站。 4.液压泵站可以分为阀控系统与泵控系统。 5.阀控系统中液压泵的输出流量与输出压力是一个定量,用户所需要的流量与压力是通过调节各种阀来 达到所需要的输出的,比如比例阀、节流阀等。 6.比例阀是调节输出压力,节流阀调节输出流量。 7.比例阀就是可以无级调节压力的溢流阀,目前有手动比例阀与电磁比例阀两大类。 8.泵控系统是通过改变泵的输出流量来调节整个系统,需要使用变量泵。但是压力还是需要比例阀来调 节。 9.液压泵可以分为齿轮泵、叶片泵与柱塞泵这三大类。 10.其中齿轮泵是定量泵,输出压力与流量是一个定值。 11.叶片泵与柱塞泵分为定量泵与变量泵两大类,变量泵的输出压力一定,但是输出流量是可以手动调节 的。 12.齿轮泵是一组相互啮合的齿轮相互运动而形成的系统。 13.齿轮泵分为外啮合齿轮泵与内啮合齿轮泵。齿轮泵可以输出高达30MPA以上的压力。 14.外啮合齿轮泵的寿命短,噪音大。目前一个泵也就只能用个一年多时间就得换新的。 15.内啮合齿轮泵相对寿命要长一点,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噪音低,目前市场上不二越、住友等厂家生产的 内啮合齿轮泵噪音在1500转的情况下可以控制在50分贝左右, 16.目前做电液伺服系统的大部分都是用的内啮合齿轮泵。 17.外啮合齿轮泵是目前最常见的齿轮泵,也是国内目前市场上最多的。 18.叶片泵可以看作是离心水泵;叶片泵分为单作用变量泵和双作用定量泵。 19.国产的单作用变量泵目前最高输出压力也就是7MPA左右,进口的双作用定量泵比如东京计时器、丹 尼逊、威格士、力士乐等的高压柱销式叶片泵可以达到30MPA以上,叶片泵比齿轮泵要贵。 20.单作用变量泵通过调节叶轮的偏心量来改变其输出流量。 21.齿轮泵与叶片泵有一个内泄、困油现象。 22.因为泵在做功的时候总是吸油区的油是低压,出油区的油是高压。那么就存在一个高压区的油向低压 区的油流动的趋势,因为齿与齿之间总是存在间隙的,那么这个流动的势头就一定是存在的,那么也就是说这种流动也一定是有的,这种在泵的内部高压区的油向低压区的油流动的趋势就叫内泄。23.当泵的转速低到某一个临界点时,这个时候的泵出的高压的油不足以抵消掉这种内泄,这种情况下泵 就是无力的,其出油口处的压力与流量变化就很大,这个时候的泵就是不稳定的。 24.所以齿轮泵与叶片泵有一个最低转速。这个最低转速就是抵消掉这种内泄而保证出油口处的压力与流 量是一个恒定值的一个最低转速。 25.做伺服系统要用内啮合齿轮泵,最好是带补偿功能的内啮泵,这样在保压阶段就可以调低转速,从而 降低整个系统的功耗。所用的最低转速只要能够补偿泵的内泄量就行了。 26.泵的说明书上的不同的压力情况下的不同流量是在外面管道中用溢流阀调出来的。 27.电液伺服电机与一般的通用电机的电机一样,但是控制器不一样,所以不能套用。 28.关于这个保压时间,如果保压时间不长的,一般的带补偿的内啮合齿轮泵就行,如果这个保压时间太 长超过1分钟的,就得去选那种带溢流口的内啮合齿轮泵了。 29.一般的内啮合齿轮泵里面的月牙是固定的,带补偿的泵里面的月牙是两片式的,中间靠压缩弹簧联起 来。在低转速时离心力减小,弹簧张开,利用这个弹簧的弹力去缩小牙与牙之间的间隙,这样牙与牙之间的间隙小了,在达到同样的压力的情况下转速可以大幅降低。 30.柱塞泵可以看作是汽车发动机的一种变形,有单柱塞泵、卧式柱塞泵、轴向式柱塞泵、斜盘式柱塞泵,

如何认识常见的液压元件符号解读

如何认识常见的液压元件符号 液压系统的图形符号,各国都有不同的绘制规定。有的采用结构示意图的方法表示,称为结构式原理图。这种图形的优点是直观性强,容易理解液压元件的内部结构和便于分析系统中所产生的故障。但图形比较复杂,尤其是当系统的元件较多时,绘制很不方便,所以在一般情况下都不采用。有的采用原理性的只能式符号示意图,这种图形的优点是简单清晰,容易绘制。我国制定的液压系统图图形符号标准就是采用原理性的职能式符号绘制的。现将一些常见的液压元件职能式图形符号分类摘编于书后附表一中,并对阅读要点作如下简介: (1)油泵及油马达以圆圈表示。圆圈中的三角形表示液流方向,如果三角形尖端向外,说明液流向外输出,表示这是油泵。若三角形尖端向内,则说明液流向内输入,表示这是油马达。如果圆圈内有两个三角形,表示能够换向。若元件加一斜向直线箭头、则是可变量的符号,表示其排量和压力是可调节的。 (2)方向阀的工作位置均以方框表示。方框的数目表示滑阀中的位置数目,方框外的直线数表示液流的通路数,方框内的向上表示液流连同方向,“T”表示液流被堵死不通。方框的两端表示控制方式,由于控制方式不同,其图形符号也是不一样。 (3)压力阀类一般都是用液流压力与弹簧力相平衡,来控制液压系统中油液的工作压力。方框中的箭头数表示滑阀中的通道数,通道的连通分常开与常闭两种,在液压系统中科根据工作需要进行选择。 (4)节流阀通常以一个方框中两小段圆弧夹一条带箭头的中心直线表示。如果节流阀作用可调,则再在方框内画一条带箭头的斜线。 (5)将液压元件的图形符号有机地连接起来,即可组成一个完整的液压系统图(又称液压回路图)。

液压集成块设计方法与解析

集成块其实就是油路块,集成式液压系统(Integrated Hydraulic Manifold Systems?IHMS)的核心单元是液压阀块(Hydraulic Manifold Bloeks-HMB),它是一个或多个特别的预先钻有多个孔的阀块体,其上安装有各种液压元件,如液压阀、管接头、压力表等,其内部的孔道与元件孔道相连通,构成液压集成回路(Hydraulic Integrated Circuit),实现系统控制要求。 一般一个阀块体上稍微复杂一点的就有上百个,这些孔道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孔系网络。在阀块安装布局中,各种元件应尽可能紧凑、均匀地分布在阀块体各面,既要方便安装、调试,又要符合美学要求,而且,布局方案与连通要求一起成为孔道设计的起始条件。元件间通过内部孔道连通,无法直接连通的需设置工艺孔。同时,设计时还必须满足菲连通孔道问安全壁厚和连通孔道相交处通流截面等设计品质的要求。这些问题不仅导致传统的人工布局、孔道连通及校核异常困难,即使采用一般的CAD方法亦难以确保设计质量。 液压阀块上六个表面的功用(仅供参考): (1)顶面和底面 液压阀块块体的顶面和底面为叠加接合面,表面布有公用压力油口P、公用回油口O、泄漏油口L、以及四个螺栓孔。 (2)前面、后面和右侧面 (a)右侧面:安装经常调整的元件,有压力控制阀类,如溢流阀、减压阀、顺序阀等:流量控制阀类,如节流阀、调速阀等。 (b)前面:安装方向阀类,如电磁换向阀、单向阀等;当压力阀类和流量阀类在右侧面安装不下时,应安装在前面,以便调整。 (c)后面:安装方向阀类等不调整的元件。 (3)左侧面 左侧面设有连接执行机构的输出油口,外测压点以及其他辅助油口,如蓄能器油孔、接备用压力继电器油孔等。 液压阀块块体的空间布局规划是根据液压系统原理图和布置图等的设计要求和设计人员的设计经验进行的。经常性的原则如下: (1)安装于液压阀块上的液压元件的尺寸不得相互干涉。 (2)阀块的几何尺寸主要考虑安装在阀块上的各元件的外型尺寸,使各元件之间有足够的装配空间。液压元件之问的距离应大于5mm,换向阀上的电磁铁、压力阀上的先导阀以及压力表等可适当延伸到阀块安装平面以外,这样可减小阀块的体积。但要注意外伸部分不要与其他零件相碰。 (3)在布局时,应考虑阀体的安装方向是否合理,应该使阀芯处于水平方向,防止阀芯的自重影响阀的灵敏度,特别是换向阀一定要水平布置。 (4)阀块公共油孔的形状和位置尺寸要根据系统的设计要求来确定。而确定阀块上各元件的安装参数则应尽可能考虑使需要连通的孔道最好正交,使它们直接连通,减少不必要的工艺孔。 (5)由于每个元件都有两个以上的通油孔道,这些孔道又要与其它元件的孔道以及阀块体上的公共油孔相连通,有时直接连通是不可能的,为此必须设计必要的工艺孔。阀块的孔道设计就是确定孔道连通时所需增加工艺孔的数量、工艺孔的类型和位置尺寸以及阀块上孔道的孔径和孔深。 (6)不通孔道之间的最小壁厚必须进行强度校核。 (7)要注意液压元件在阀块上的固定螺孔不要与油道相碰,其最小壁厚也应进行强度校核等等。

液压集成阀块设计讲义

液压集成阀块设计讲义 一、油路块的结构 油路块是一块较厚的液压元件安装板,用螺钉将板式液压元件安装在油路板的正面或者各个侧面(保持底面或某一个面为安装固定面),在正面对应的孔与液压阀的各孔相通,各孔间按照液压系统原理图的通路要求,在油路板内部钻纵、横孔道,在孔口开有螺纹,安装管接头用以接管。 为避免孔道过长、过多而不便于加工,在一块油路板上安装元件的数量一般不超过10~12个。油路板边长不宜大于400mm。 油路板内部孔道数量较多且又互相交叉时,为了便于设计和制造,减少工艺孔,可将油路板的厚度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泄露油和控制油孔的通道(L层),其孔径较小;第二层为压力油孔通道(P层);第三层为回油孔通道(O层)。 如果元件数量并不多,尽可能将压力油孔通道和回油孔通道布置在同一层内,以减小油路板的厚度。 二、油路板的设计 1、确定油路板的数量 对于较简单的液压系统,当液压元件数量不超过10~12个时候,整个液压系统只需集中在一个油路板上(视现场情况需要而定);若元件数量较多,则需要进行分解。 2、根据液压系统原理图,进行三维建模设计 为在油路板上布置元件方便起见,先根据选型的液压元件的外形轮廓尺寸(含油口尺寸、安装尺寸),建立三维实体模型,然后在三维空间中,确定各元件底面上油口位置、尺寸及在空间相互连通关系,进而确定油路块实体模型。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后,再分别建立其二维视图。 3、元件位置的布置 (1)一般应使方向阀阀芯置于水平方向。如果将电磁阀垂直方向放置,由于阀芯自重可能影响造成动作失灵。 (2)元件之间距离一般取5~10mm。电磁换向阀的电磁铁外壳可以伸出油路板外面,并尽量伸出于阀板的同一侧。注意留出扳手空间。 (3)尽可能将与主压力油路相通的各元件油口沿坐标轴排列在一条直线上,以便于用一个横向孔(工艺孔)将其连接起来,再与液压泵压力油管接口连接,以减少钻孔(工艺孔)的数量。 (4)压力表开口布置在油路板的最上方,如果必须放在中间,则应留出安装压力表的位置。 4、油孔的直径与位置 (1)元件布置好后则油路板正面孔的数量随之确定,它的孔数等于各元件孔数之和。油路板正面孔的孔径应等于元件油口孔径,连接阀的螺钉孔直径应为螺孔内径,螺钉孔深部一般为12mm 内。 (2)油路板内的孔,孔通道和孔通道之间的壁厚不小于5mm。 (3)工艺孔端口用螺塞(堵头)堵住。 (4)接管接头的孔口,都要根据管接头螺纹底径尺寸钻浅孔并攻丝。

液压集成块设计方法与解析

集成块其实就是油路块,集成式液压系统(IntegratedHydraulicMa nifold Systems?IHMS)的核心单元是液压阀块(Hydraulic Manifold Bloeks-HMB),它是一个或多个特别的预先钻有多个孔的阀块体,其上安装有各种液压元件,如液压阀、管接头、压力表等,其内部的孔道与元件孔道相连通,构成液压集成回路(Hydraulic Integrated Circuit),实现系统控制要求. 一般一个阀块体上稍微复杂一点的就有上百个,这些孔道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孔系网络。在阀块安装布局中,各种元件应尽可能紧凑、均匀地分布在阀块体各面,既要方便安装、调试,又要符合美学要求,而且,布局方案与连通要求一起成为孔道设计的起始条件。元件间通过内部孔道连通,无法直接连通的需设置工艺孔。同时,设计时还必须满足菲连通孔道问安全壁厚和连通孔道相交处通流截面等设计品质的要求。这些问题不仅导致传统的人工布局、孔道连通及校核异常困难,即使采用一般的CAD方法亦难以确保设计质量。 液压阀块上六个表面的功用(仅供参考): (1)顶面和底面 液压阀块块体的顶面和底面为叠加接合面,表面布有公用压力油口P、公用回油口O、泄漏油口L、以及四个螺栓孔。 (2)前面、后面和右侧面 (a)右侧面:安装经常调整的元件,有压力控制阀类,如溢流阀、减压阀、顺序阀等:流量控制阀类,如节流阀、调速阀等。 (b)前面:安装方向阀类,如电磁换向阀、单向阀等;当压力阀类和流量阀类在右侧面安装不下时,应安装在前面,以便调整。 (c)后面:安装方向阀类等不调整的元件. (3)左侧面 左侧面设有连接执行机构的输出油口,外测压点以及其他辅助油口,如蓄能器油孔、接备用压力继电器油孔等。 液压阀块块体的空间布局规划是根据液压系统原理图和布置图等的设计要求和设计人员的设计经验进行的.经常性的原则如下: (1)安装于液压阀块上的液压元件的尺寸不得相互干涉。 (2)阀块的几何尺寸主要考虑安装在阀块上的各元件的外型尺寸,使各元件之间有足够的装配空间.液压元件之问的距离应大于5mm,换向阀上的电磁铁、压力阀上的先导阀以及压力表等可适当延伸到阀块安装平面以外,这样可减小阀块的体积。但要注意外伸部分不要与其他零件相碰。 (3)在布局时,应考虑阀体的安装方向是否合理,应该使阀芯处于水平方向,防止阀芯的自重影响阀的灵敏度,特别是换向阀一定要水平布置。 (4)阀块公共油孔的形状和位置尺寸要根据系统的设计要求来确定。而确定阀块上各元件的安装参数则应尽可能考虑使需要连通的孔道最好正交,使它们直接连通,减少不必要的工艺孔。 (5)由于每个元件都有两个以上的通油孔道,这些孔道又要与其它元件的孔道以及阀块体上的公共油孔相连通,有时直接连通是不可能的,为此必须设计必要的工艺孔。阀块的孔道设计就是确定孔道连通时所需增加工艺孔的数量、工艺孔的类型和位置尺寸以及阀块上孔道的孔径和孔深。 (6)不通孔道之间的最小壁厚必须进行强度校核.

液压元件图标符号

常用液压图标符号 (1)液压泵、液压马达和液压缸 名称符号说明名称符号说明 液压泵液压泵 一般符 号 双作 用缸 不可调 单向缓 冲缸 详细符号 单向定 量液压 泵 单向旋 转、单向 流动、定 排量 简化符号 双向定 量液压 泵 双向旋 转,双向 流动,定 排量 可调单 向缓冲 缸 详细符号 单向变 量液压 泵 单向旋 转,单向 流动,变 排量 简化符号 双向变 量液压 泵 双向旋 转,双向 流动,变 排量 不可调 双向缓 冲缸 详细符号 液压马达液压马 达 一般符 号 简化符号 单向定 量液压 马达 单向流 动,单向 旋转可调双 向缓冲 缸 详细符号 双向定 量液压 马达 双向流 动,双向 旋转,定 排量 简化符号 单向变 量液压 马达 单向流 动,单向 旋转,变 排量 伸缩缸

双向变量液压马达 双向流 动,双向 旋转,变 排量 压力 转换 器 气-液 转换器 单程作用 摆动马达 双向摆 动,定角 度 连续作用 泵-马达定量液 压泵- 马达 单向流 动,单向 旋转,定 排量 增压器 单程作用 变量液 压泵- 马达 双向流 动,双向 旋转,变 排量,外 部泄油 连续作用 液压整 体式传 动装置 单向旋 转,变排 量泵,定 排量马 达 蓄能 器 蓄能器一般符号 单作用缸单活塞 杆缸 详细符 号 气体隔 离式 简化符 号 重锤式 单活塞 杆缸 (带弹 簧复 位) 详细符 号 弹簧式 简化符 号 辅助气瓶柱塞缸气罐

伸缩缸 能量 源 液压源 一般符号 双作用缸 单活塞杆缸 详细符 号 气压源 一般符号 简化符号 电动机 双活塞杆缸 详细符号 原动机 电动机除外 简化符号 (2)机械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名称 符号 说明 名称 符号 说明 机械控制件 直线运动的杆 箭头可省略 先导 压力控制方法 液压先导加压控制 部压力控制 旋转运动的轴 箭头可省略 液压先导加压控制 外部压力控制 定位装置 液压二 级先导加压控制 部压力控制, 部泄油 锁定装置 *为开锁的控制方法 气-液先导加压控制 气压外部控制,液压部控制,外部泄油 弹跳机构 电-液 先导加压控制 液压外部控制,部泄油 机械控制方法 顶杆式 液压先导卸压控制 部压力控制, 部泄油 可变行 程控制式 外部压力控制(带遥控泄放 口)

多位置油路块

HSR10型多位置油路块 通径:10 压力至21MPa(1×系列) 至31.5MPa(3×系列) 多位置油路块构成垂直叠加设计的整个控制系统的基础。 用垂直叠加的叠加阀与规格10的方向控阀或比例组合可在每个轴线构成十分紧凑的液压回路。 所用回路有布置在油路块两端的共同的压力油口和回油口。 每个控制位置有单独的工作油口A和B,它们可按要求设置在侧面(C型)或底面(D型)。 型号说明( 不带叠加阀的油路块) HSR 10 * 垂直叠加设计的控制回路数 2个控制回路 =23个控制回路 =34个控制回路 =45个控制回路 =56个控制回路 =6 至21MPa 系列10至19 =1X至31.5MPa 系列30至39 =3X 其它细节用文字说明C= 工作油口在侧面D= 工作油口在底面 01= 英制螺纹 02= 公制螺纹 03= NPT 螺纹 用于5个垂直叠加装配的控制油路的多位置油路块工作油口在侧面用于5个垂直叠加装配的控制油路的多位置油路块工作油口在底面

(至21MPa) 型号示例 1 每个垂直叠加组 件的该尺寸取决 于所装的阀。2 多位置油路块固 定孔3 电磁铁a4 电磁铁b5 叠加阀 6 当使用液动阀时, X和Y需要叠加板 A1..A6;B1..B6 G1/214341 螺纹型式 英制螺纹 公制螺纹 NPT螺纹油口螺纹直径螺纹深度锪孔直径锪孔深度 P1,P2,T1,T2 G3/416421 A1.,A6;B1..B6M22×1.5 14341 P1,P2,T1,T2M27×216421 P1,P2,T1,T2NPT 3/423-- 7 该尺寸( )取决于所 装方向控制阀的长度 A1..A6;B1..B6NPT 1/223--

液压原理图

第四节液压原理图 一、注塑机通用控制油路模块分析 通用控制油路模块有: 压力/流量控制油路块(P/0油路块):控制主系统压力和流量的功能; 注射-预塑控制油路块:控制注射/射退、预塑、射台前进/后退,预塑、背压的功能; 合模控制油路块:控制合模、模具保护、高压锁模、开模的功能; 顶出控制油路块:控制制件顶出、顶退、模具抽插芯的功能。 1.压力/流量控制模块 该模块控制主系统的压力和流量,实现对注塑机执行机构压力和速度的调节。主要有:定量泵+比例溢流调速阀控制回路,变量泵控制回路,定量泵+变频电机控制回路。 (1)定量泵+比例溢流调速阀控制回路,如图6-34所示,由比例溢流调速V1、泵P、电动机MTR组成。D1、D2分别是控制流量和压力的电磁铁,当电动机启动后,泵就输出一定的流量,此时D1、D2无电信号输入,泵输出流量通过V1比例溢阀流回油箱,系统压力为零;如D1、D2有电信号输入,则V1比例溢流阀开始工作,部分油通过比例节流阀流向系统,满足执行机构的速度要求,同时泵出口压力随系统压力升高,达到比例溢流阀所设定的开启压力,比例溢流阀打开,把多余的油放回油箱。只要改变D1、D2电信号的输入值,就实现对系统的压力和速度的调节。 该模块能有效地对系统调压和调速,但泵的出口压力随着系统压力变化,但泵的排出流量是一定的,而系统所需的流量却在变化,故要产生一定的功率损失。 图6-34压力/流量控制回路图图6-35变量泵控制回路图

(2)变量泵控制回路,如图6-35所示,由变量泵P、电动机MTR组成。变量泵由比例压力阀V1、安全阀V2、压力补偿阀V3、流量补偿阀V4、比例节流阀V5及泵体组成。D1、D2分别控制变量泵输出压力和流量的电磁铁。当电动机启动瞬间,泵的斜盘摆角处于最大,此时D1、D2如无电信号输入,变量泵中的比例节流阀V5处关闭状态,泵体输出流量流向V4的控制腔,推动V4阀芯移动,使泵体输出流量流向变量泵斜盘的控制腔,当泵体出口压力克服斜盘复位弹簧力时,斜盘角度变小,直至为零,泵排入系统中的流量为零。D1、D2如有电信号输入,V1、V5工作,同时控制阀V3、V4也起作用,使斜盘角度变大,输到系统的流量随之变大,同时泵的出口压力克服比例阀V1的设定值。只要改变D1、D2输入值,就实现对系统调压和调速。 该控制回路有效地对系统进行调压和调速,且变量泵的出口压力和输出流量随着系统压力和流量变化而变化,但由于变量泵中的比例溢流阀起稳定调压作用,仍需少量油溢流。空载时,电动机仍带动油泵转动,产生一定的功率损失。变量泵系统是一种节能型动力控制系统,控制技术比较成熟,应用广泛。 (3)定量泵-变频电机控制回路,如图6-36所示。由定量泵P、变频电机MTR、传感器F1和F2、安全阀V1组成。通过变频器控制变频电机的转速和转矩,再通过定量泵对系统实施调压和调速。当变频电机所控制的频率发生变化时,输出转速随之变化,泵输出流量也随之改变。通过传感器F1检测变频电机的转速,与设定转速进行比较,偏差作为反馈调节信号,直至使泵输出流量与设定值一致或在允差之内。当变频电机的被控制的输入电流发生变化时,输出转矩随之变化,泵输出压力也变化,通过传感器F2检测的系统压力,使泵输出压力与设定值一致。 由于系统的调压和调速全由变频电机完成,避免液压系统工作的溢流,且压力、流量均采用闭环控制是非常节能的动力控制系统。但变频器工作过程,易受外界干扰,其控制技术比较复杂,要结合变频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电机技术等,有待进一步研究、发展。

懂液压图形符号、懂液压系统图

一瞧懂液压图形符号二瞧懂液压系统图 (1)液压系统图形符号得构成要素 构成液压图形符号得要素有点、线、圆、半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囊形 ●点表示管路得连接点,表示两条管路或阀板内部流道就是彼此相通得 ●实线表示主油路管路; ●虚线表示控制油管路; ●点划线所框得内部表示若干个阀装于一个集成块体上,或者表示组合阀,或者表示一些阀都装在泵上控制该台泵。 ●大圆加一个实心小三角形表示液压泵或液压马达(二者三角形方向相反),中●圆表示测量仪表,小圆用来构成单向阀与旋转接头、机械铰链或滚轮得要素,●半圆为限定旋转角度得液压马达或摆动液压缸得构成要素。 ●正方形就是构成控制阀与辅助元件得要素,例如阀体、滤油器得体壳等。 ●长方形表示液压缸与阀等得体壳、缸得活塞以及某种控制方式等得组成要素。 ●半矩形表示油箱,囊形表示蓄能器及压力油箱等。 (2)液压图形得功能要素符号 表示功能要素得图形符号有三角形、直与斜得箭头、弧线箭头等。 实心三角形表示传压方向,并且表示所使用得工作介质为液体。泵、马达、液动阀及电液阀都有这种功能要素得实心三角形。 箭头表示液流流过得通路与方向,液压泵、液压马达、弹簧、比例电磁铁等上面加得箭头表示它们就是可进行调节得。 弧线单、双向箭头表示电机液压泵液压马达得旋转方向,双向箭头表示它们可以正反转。其她如“W”表示弹簧,“”表示电气,“.L”表示封闭油口,“*”表示节流阻尼小孔等。 (3)其她符号 管路连接及管接头符号、机械控制件与控制方式符号、泵与马达图形符号、液压缸图形符号、各种控制阀(如压力阀、流量阀、方向阀等)图形符号、各种辅

助元件得图形符号、检测器或指示器图形符号将在本手册后续得相应内容中分别予以介绍,此处仅举出它们 得一些例子,如图1—4所示。

油路块的加工技术要求

油路块加工技术要求 一、用于制造油路块的原材料(钢板、锻件)应符合《物资采购通用要求》中的有关要求。 二、按图纸铣销六面。 ㈠、按图纸外形尺寸进行加工,尺寸公差符合设计要求,每边留磨量0.2~0.4mm。 ㈡、应保证相邻加工面间的垂直度,其垂直度不大于0.05mm/100mm。 ㈢、应保证两对应面的不平行度不大于0.03mm。 ㈣、表面不得磕碰、划伤、缺角,外棱倒钝1.5~2×45°,去净毛刺,手感光滑。 ㈤、表面粗糙度不大于Ra=6.3μm。 三、按图纸标注尺寸进行划线,尺寸公差符合设计要求。 四、按图纸设计要求进行钻孔加工。 ㈠、加工时应先加工细长孔,后加工短粗孔,两孔相交处不得有飞边、毛刺。 ㈡、安装孔内表面粗糙度Ra≤12.5μm,油路孔的表面粗糙度Ra≤6.3μm;对于螺纹插装孔按图纸设计要求加工。 ㈣、所有细牙螺纹的螺纹孔与基面的垂直度误差不大于0.03mm;螺纹精度按GB197规定的6H执行;螺纹表面不允许有黑皮、裂纹、磕碰、毛刺、双牙尖和扣不完整等缺陷;粗牙螺纹深度为两倍螺纹直径(除图纸特殊标注外)。 ㈤、螺纹旋入侧在加工螺纹前必须倒角60°,倒角深度等于螺栓倒角深

度。 五、油路块内的油孔必须在整个工作温度和系统通流能力范围内使流体流经通道产生的压降不会对系统的效率和响应产生不利影响。 六、按工艺要求精磨阀块,使与阀连接的表面粗糙度为Ra=0.8μm,螺纹孔口划窝处粗糙度为Ra=3.2μm,其余Ra=6.3μm。 七、对于有盖板式插装阀的油路块按图纸要求精度进行插孔加工;同时注意保护阀块表面,不得磕碰、划伤。 八、加工完毕的阀块各表面不得留有划线痕迹及其它伤痕; 九、按施工图纸及对应的液压原理图进行质量和功能检查。 十、去净阀块所有孔道内的毛刺。 十一、表面采用化学镀镍处理,镀层厚0.008~0.012mm。 十二、处理完成后阀块所有孔道用煤油清洗干净,不得有残留的铁屑及其它杂质; 十三、阀块清洗后,用塑料堵封住各孔口,以防脏物进入,同时放置清洁干燥场所; 十四、运输过程中每个阀块要单独放置在软包装箱内,以免磕碰、划伤阀块表面。

液压阀块的结构和设计

液压阀块(油路板、集成块)的结构和设计 一、油路块的结构 油路块是一块较厚的液压元件安装板,用螺钉将板式液压元件安装在油路板的正面或者各个侧面(保持底面或某一个面为安装固定面),在正面对应的孔与液压阀的各孔相通,各孔间按照液压系统原理图的通路要求,在油路板内部钻纵、横孔道,在孔口开有螺纹,安装管接头用以接管。 为避免孔道过长、过多而不便于加工,在一块油路板上安装元件的数量一般不超过10~12个。油路板边长不宜大于400mm。 油路板内部孔道数量较多且又互相交叉时,为了便于设计和制造,减少工艺孔,可将油路板的厚度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泄露油和控制油孔的通道(L层),其孔径较小;第二层为压力油孔通道(P层);第三层为回油孔通道(O层)。 如果元件数量并不多,尽可能将压力油孔通道和回油孔通道布置在同一层内,以减小油路板的厚度。 二、油路板的设计 1、确定油路板的数量 对于较简单的液压系统,当液压元件数量不超过10~12个时候,整个液压系统只需集中在一个油路板上(视现场情况需要而定);若元件数量较多,则需要进行分解。 2、根据液压系统原理图,进行三维建模设计 为在油路板上布置元件方便起见,先根据选型的液压元件的外形轮廓尺寸(含油口尺寸、安装尺寸),建立三维实体模型,然后在三维空间中,确定各元件底面上油口位置、尺寸及在空间相互连通关系,进而确定油路块实体模型。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后,再分别建立其二维视图。 3、元件位置的布置 (1)一般应使方向阀阀芯置于水平方向。如果将电磁阀垂直方向放置,由于阀芯自重可能影响造成动作失灵。 (2)元件之间距离一般取5~10mm。电磁换向阀的电磁铁外壳可以伸出油路板外面,并尽量伸出于阀板的同一侧。注意留出扳手空间。 (3)尽可能将与主压力油路相通的各元件油口沿坐标轴排列在一条直线上,以便于用一个横向孔(工艺孔)将其连接起来,再与液压泵压力油管接口连接,以减少钻孔(工艺孔)的数量。 (4)压力表开口布置在油路板的最上方,如果必须放在中间,则应留出安装压力表的位置。 4、油孔的直径与位置 (1)元件布置好后则油路板正面孔的数量随之确定,它的孔数等于各元件孔数之和。油路板正面孔的孔径应等于元件油口孔径,连接阀的螺钉孔直径应为螺孔内径,螺钉孔深部一般为12mm内。 (2)油路板内的孔,孔通道和孔通道之间的壁厚不小于5mm。 (3)工艺孔端口用螺塞(堵头)堵住。 (4)接管接头的孔口,都要根据管接头螺纹底径尺寸钻浅孔并攻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