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前沿钻井技术综述

合集下载

国外前沿钻井技术综述

国外前沿钻井技术综述
整体钻头设计是 “自进式” 切削机构与常规
收稿日期:2008-10-06 改回日期:2008-11-14 作者简介:杨利(1972—),男,1992 年毕业于石油大学科技英语专业 ,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钻井科技情报服务和研究工作 。联系电话:(0546) 8555885, E-mail:ylzjy@, 通讯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北一路 827 号钻井工艺研究院情报档案培训中心 。
2007 年 1 月, 美国 Particle 钻井技术公司利用 钢粒冲击钻井技术 完成了一口 井的施工, 在 8h 纯 钻 时 内 钻 进 36.58m, 是 当 时 完 成 的 最 长 的 进 尺 。 试验过程中粒子储存腔驱动管线损坏一次, 更换配 件后修复。 后因标准止回阀破损导致钻头水眼堵 塞, 起钻后决定中止试验, 本次试验达到了预期效 果。
微井眼钻井技术是由美国能源部设在洛斯阿拉 莫斯的国家实验室开发的, 该技术的基础是小型化 了的连续软管钻井技术。 与普通井眼相比, 微井眼 井径很小, 可用于浅层开发井、 油藏数据监测井、 深探井和浅井重入钻井。 其优点是: ①钻井产生的 岩屑和所需的钻井液量都大大减少; ②微井眼钻井 使用小型连续管钻机, 钻井设备也实现了小型化, 机械钻速快, 对动力的需求较常规钻机大大减小; ③大大降低勘探开发风险, 预期可降低勘探钻井成 本 30%以 上 , 降 低 开 发 钻 井 成 本 50%以 上 。 但 微 井眼连续管钻井技术也存在一些不足: ①钻深受卷 筒尺寸和连续管总重量的限制, 提升能力受注入头 载荷的限制; ②滑动钻井 (连续管不能旋转) 降低 了井眼清洗效率, 增加了井眼与连续管柱之间的摩 擦, 限制了由地面施加的钻压; ③即使有井下传送 工具, 连续管在井内水平延伸也有一定限度, 若管 内的钻井液流速过高, 水力能量损失较大; ④易卡 钻, 底部钻具难以打捞。

国外钻井技术新进展

国外钻井技术新进展
O1 elVro i w l ac 公司研制的快速钻 机 ,是一种最先进 的陆上钻机 。其
2 0 的大 钩 载 荷 , 可适 用 于 钻 浅 、 5t 中深 井 ,独 特 的 小 型和 自动 化 配 置
新型采油一 钻机系统 美 国G e ry W l公司开发成功了一种新型采油一 of
步 降低 了其 内部组件 的发热和磨
损 ,可延长钻头 的使用寿命和提 高
设计 的牙轮却可长期保 持切 削刃完
好 。它根据金刚石体积 控制 的最新
钻井 的经济效益 。它的配置在密封
和轴承 间的起隔热作用的隔热 盘, 可 防止密封吸热延长其使用时间。 此 外,其锥形密封压盖还可将密封 定位在最佳承压和密封位置,可在
化钻 台上建立S 一 O T 8 自动 钻 工 和 对 扣 导 向器 ;采 用 水 力 自动卡 瓦 ,可 进 一 步 消 除 井 眼 中 的 人 工操 作 。并
率。它的钻井平台高85 ,其滑轮和 .m
大 钩载荷 均为 35. 7t ,可在一0C 20的恶 劣 环境下 正常使用 。
小型钻机 美国Gog aln ereF iig
置 的可转 向稳定器采用三个转 向滑 板 ,以保证井眼与垂 向相切 。每当
其 近 钻 头 探 测器 发现 钻 头 与 要 求 的
车 ,无须起重机 或安装扒杆 ,即可
将 安 装 快 速 完 成 ;靠 交 流 电供 能 的 主 机 系 统 , 可减 轻对 环 境 的污 染 ,
井眼有偏差时,其控制 总成 内的液 压系统就可提供 一个转 向力给三个 滑板 ,无论地层如何倾斜 ,均可使 井眼转 向正确的轨道 。在方位角校 正时,其三个滑板可产生3/1的纠 03m
公司开发成功 了一种新型钻机 。采 用它可钻深度达45米 的直井和水平 77 井 。它可进行遥控钻井 ,允许维修 公司在故障发生前 ,对其进行诊断 和维护,以节约钻井 时间,同时也

国外钻井技术发展现状

国外钻井技术发展现状

国外钻井技术发展现状张东海Ξ(中原石油勘探局钻井二公司) 席继强 贾建明(中原石油勘探局采油五厂)摘 要 美国及西欧一些发达国家一直处于钻井技术的前列,了解国外钻井技术现状,利于我们在战略上决策钻井科技发展的方向。

本文首先概述了国外比较成熟的大位移井钻井、欠平衡钻井、小井眼钻井、超深井钻井、老井重钻等技术,对国外正在研究和开发的钻井技术,如分枝井钻井技术、连续管技术、旋转导向钻井系统、套管钻井工艺、三维可视化技术等也作了一定介绍,对促进我国钻井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主题词 国外 钻井 大位移 小井眼 侧钻 现状 钻井技术从上世纪末至今已经历了经验钻井、科学化钻井、自动化智能钻井3个发展阶段。

美国、西欧等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处于钻井技术的前沿,完成了大批超深井、高难度定向井、水平井、径向井、分枝井。

与之相配套的各种工艺技术,如化学处理剂应用开发、冶金铸造技术、工具设计制造、精密仪器的研制加工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从而有力推动了地球科学、石油工业及其他有关行业的发展。

一、 国外比较成熟的钻井技术(一) 大位移井钻井技术[1]大位移井(Extended 2ReachDrilling ,简称ERD )是指水平位移深度(HD )与垂直深度(TVD )之比大于2.0以上的定向井或水平井;当比值大于3时,则称为特大位移井。

80年代末,随着水平井钻井高潮的到来,促进了大位移井技术的发展;在1994年SPE 第69届钻井会议上,大位移井成为讨论的主题之一。

钻大位移井的主要原因是基于经济上的考虑,在海洋及滩海油气勘探和开发中,节省近三分之一以上的费用,并大幅度提高了油气采收率。

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 )是钻大位移井的代表,在挪威北海钻成了一批大位移井,从1990至1994年连续4年保持大位移井世界纪录。

1994年所钻的30/6C 226A 井,水平位移7850m ,垂深2760m ,HD/TVD 为2.84;英国石油(BP )公司于1998年12月在英国南部WF 油田完成的M11井,水平位移达10114m ,完钻井深10656m ,HD/TVD 达6.13,目前一直保持着大位移井世界纪录。

国内外钻井新技术页课件 (一)

国内外钻井新技术页课件 (一)

国内外钻井新技术页课件 (一)随着石油工业的不断发展,钻井技术也在不断革新。

国内外专家们不断研究新钻井技术,在2D和3D各个领域推陈出新,为高效钻井提供了技术保障。

本文将介绍国内外钻井新技术的课件,让读者对于钻井新技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一、国外钻井新技术页课件1. 一些国外大型石油企业出品的钻井新技术的课件相对较为成熟,如美国哈里伯顿公司出品的“低密度皂化剂扩径技术”课件、美国博克集团出品的“下难钻井井下匣防堵装置”课件、法国史伯英普公司出品的“高性能回转钻具”课件等。

2.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钻井工程课程也对国内外钻井新技术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其中包括“井下无偏测斜技术”、“滑动钻杆技术”、“双头钻井技术”、“螺旋密闭钻井技术”、“高效地钻井方式”、“钻井流体技术”等。

3. 同时,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石油学院也出品了许多有关钻井新技术的课件。

比如德国汉诺威大学出品的“干式钻井技术”课件,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高温高压实验室设计”、“钻井过程模拟”等课件。

二、国内钻井新技术页课件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钻井课程中,有关钻井新技术的课件也十分丰富。

其中包括“测斜仪标定方法”、“对称分量截矢模型”、“一种井壁完整性筛查装置”、“特别工况漩涡减摩技术”、“自动化下承井控制系统”等。

2. 北京石油学院出品的课件也不少。

如“基于井口响应简化雷电定位技术”、“基于方案全局优化的井下斜井钻头评价模型”、“非人员驾驶排土机器人”等。

3. 湖南大学也有多项关于钻井新技术的课件,如“67/8英寸管柱组合性能试验”、“一种基于井口超声信号的钻柱高度实时检测系统”等。

综上所述,钻井新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国内外专家的不懈努力,他们的探索和实验,为推动钻井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这些钻井新技术的课件,也为学习钻井技术的人士提供了现实的教学参考和实践经验。

国内外钻井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国内外钻井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12.国内外主要钻井技术及发展阶段对比
1.深井和超深井钻井技术 3.分支井和鱼骨井钻井技术 5.垂直钻井技术 7.旋转导向钻井技术 9.精细控压钻井技术 11.膨胀管钻井技术 13.钻井软件与信息化技术
2.大位移井钻井技术及其应用 4.超短半径径向水平井技术 6.地质导向钻井技术 8.欠平衡钻井与气体钻井配套技术 10.套管钻井技术 12.连续管钻井技术 14.煤层气钻井
第二阶段(1976~1985年):
1976年4月30日,我国第一口超深井(井深6011M)在四川完成,标志着我 国钻井工作由打深井进一步发展到打超深井。
从1976年开始,我国每年都打深井,并且数量逐步增加,由1976年完成3口 上升到1985年完成29口。
在这个阶段中,除完成170口深井外,还完成了10口超深井,其中包括井深 超过7000M的2口超深井(四川关基井,7175M;新疆固2井,7002M),这是我 国深井超深井钻井的初步发展阶段。
(6)国外深井和超深井技术发展
国外超深井钻井技术发展主要集中在钻机、钻头、井下工具、钻井泥浆 等方面: 超深井钻机功率大、性能好、自动化程度高、配套设备性能可靠,从而在 装备上为快速打好深井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钻头质量好、品种全、选型合理,可获得钻头耗用数少、钻井进尺多、钻 井速度快的好效果。 钻井液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润滑性和剪切稀释特性、固相含量低、高压 失水量低、可抗各种可溶性盐类和酸性气的污染。 运用井下动力钻具提高钻速、井身结构设计灵活、高强度钻杆等工具配套 齐全,使得国外超深井钻井速度快、事故少、成本低、效益好。
1901-1920年为旋转钻井概念时期 。将钻井与洗井结合在一起,开始使用牙 轮钻头和注水泥技术。
1921-1948年为旋转钻井发展时期。牙轮钻头、固井工艺及钻井液技术进一步 发展,同时出现大功率钻井设备。

国外钻井完井技术新进展

国外钻井完井技术新进展

国外钻井完井技术新进展1 水平井钻井技术1.1 水平井应用的油藏和地区目前,水平井已作为常规钻井技术应用于几乎所有类型的油藏,如枯竭油藏、致密气藏、低渗油藏、边际油藏、高渗油藏等。

除了传统意义的水平钻井之外,近年来,水平井又有了许多新的应用:•水平井作为注入井,提高产量•分支水平井开采多个产层•开采老油田剩余油•多目标开发产层•开采气藏或疏松砂岩油藏•水平井资料用于油藏描述•薄层油藏、注水剖面修正、持续增产1.2 水平井的效益近年来,水平井钻井成本已降至直井的1.5~2倍,甚至有的水平井成本只是直井的1.2倍,而水平井的产量是直井的4~8倍。

1.3 国外水平井钻井技术指标•水平井最大水平段达6118m;•水平井最大垂深6062m;•水平井最大单井进尺10172m;•双侧向水平井总水平段长度达到4550.1m(该井垂深1389.9m);•多分支水平井总水平段长度达到11342m。

1.4 国外水平井钻井新技术1.4.1国外水平井钻井技术正在向集成系统发展以提高成功率和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结合地质、地球物理、油层物理和各工程技术,对地质评价和油气藏筛选、水平井设计和施工进行综合优化。

兰德马克图形公司开发出一种名为决策空间(DecisionSpace™)的新一代定向井设计软件包,可显著降低油田开发中井眼轨迹的设计周期。

这个集成软件包由三部分组成:资产设计师(Asset- Planner™)、轨迹跟踪设计师(TracPlanner™)和精确定位(PrecisionTarget™)。

利用该软件包,可以迅速地为新老油田开发方案提供多井平台下的油田开发井眼轨迹设计方案,借助先进的井眼轨迹设计技术和工作流程技术缩短井眼轨迹设计周期。

“资产设计师”可以根据储层模型自动生成储层靶区目标。

应用该软件在储层模型内对储层特性进行筛选,从而产生储层油藏目标,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泄油要求优化现场设计。

“轨迹跟踪设计师”可以快速有效地以人机对话的方式建立并显示多种勘探或油田开发方案,在详细的计划实施前,就可以得到可靠的估计。

当前国内外前沿钻井技术的技术现状和差距

当前国内外前沿钻井技术的技术现状和差距

当前国内外前沿钻井技术的技术现状和差距90时年代国外钻井技术的发展重点是:水平钻井(特别是水平分支井、短半径水平井、小井眼水平井等特殊水平井的钻井);大位移钻井;自动化钻井;小井眼钻井;连续油管钻井,欠平衡钻井,随钻测量/随钻测井及地质导向;新型钻井工具;合成钻井液;新型水基钻井液;以及高温高压钻井及其添加剂等。

全世界水平井截至2000年达到约10000口,其中以美国、加拿大为主,水平钻井已遍及20对个国家和地区,我国的水平钻井技术正在从起步向成熟过渡,已见相当多水平钻井报道,但我国的水平钻井技术员没有普及。

大位移钻井适于浅海油田(代替海上平台作业钻井节约成本)或不一直接钻探的油田(如城市正下),在世界石油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大位移钻井技术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稳定石油产量。

目前使用该技术较多的是北海地区。

我国的大位移钻井也有相当水平。

自动化钻井是20世纪90年代世界钻井的重大方向,它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大大提高钻井安全和效率,节省时间,优化钻井过程,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自动化钻井包括井下自动化和地面钻机自动化两大方面,国外公司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如井下定向控制自动化钻井系统(自动导向钻井系统、旋转闭环钻井系统、)自动化钻机等。

我国在这方面几乎刚刚起步。

90年代,随钻测量技术最重要的进步之一,就是使其具备了随钻测量钻井及地质导向的重要能力。

目前的随钻测量不仅限于定向测量,还包括地质和地球物理数据的测量。

其测量参数范围已包括井斜、方位、工具面、钻压、扭矩、异常地层压力、伽马射线、地层电阻率、密度、和中子孔隙度等,另一个重要进步就是使定向测量及测井工具的传感器更加接近钻头。

我国的随钻测量、随钻测井及地质导向尚未完全普及,该方面的工具受工艺的限制很难生产,大都靠进口。

发展和应用小井眼钻井技术的主要目的是降低钻井成本,早在60年代世界各国就钻过几千口小井眼井,但由于效果并不明显,中断过一个时期,80年代中、后期,由于油价大跌,为降低勘探开发费用,迫使国外许多公司重新研究和应用小井眼钻井技术,目前,县井眼钻井的关键技术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小井眼钻井已在技术和安全方面变得完全可行。

国外分支井钻井技术综述

国外分支井钻井技术综述

国外分枝井钻井技术综述赵卫红邹枫摘要分枝井钻井技术在国外石油公司引起重视,且工艺日趋成熟。

文中在介绍分枝井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具体叙述分枝井钻井与完井的方法、设计、打开油层钻井液、固井用水泥和分枝井钻井中几种常用的钻井与完井系统,建议我国在已经掌握老井套管开窗侧钻技术的基础上,尽快开展此项研究及试验工作,缩短与外国的技术差距,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主题词定向井水平井套管开窗钻井液钻井设计完井设计综述早在50年代,前苏联就已开始钻分枝井。

但进入90年代以后,分枝井技术才得到迅速发展,应用不断增加。

目前,该技术已被国际石油公司所重视,工艺日趋成熟。

在美国南得克萨斯,分枝井钻井已是一项相对普及的活动。

分枝井钻井与完井的先进工艺使人们能够选择最好、最合适的井身剖面、井的几何形状及侧钻点。

基本概况分枝井钻井是指在一口主井眼(直井、定向井、水平井或老井)中的多个位置钻两口或多口水平井。

按井身结构的不同,分枝井可以分为三类:1.叠式分枝井叠式分枝井是指各分枝井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各分枝井可以沿同一方向钻进,也可以沿不同方向钻进。

2.丛式分枝井丛式分枝井是指各分枝井位于同一平面内。

3.复合结构分枝井复合结构分枝井是组合形式的分枝井,几乎结合了前两种类型的所有特点。

分枝井适用于需增产措施才能达到最佳生产水平的油藏。

分枝井钻井也同样适用于穿越裂缝的灰岩油藏和砂岩油藏,特别是有油流挡层的砂岩油藏。

分枝井技术的其它用途还包括控制气锥、水锥等。

在以提高产量为指导原则的基础上,下列条件均适宜钻分枝井:存在一个或多个垂向不渗透隔层、设计的水平位移较大、租地形状不规则、地面条件不允许建多个井场、地面为环境敏感区、再进入老井、多种油藏特征的层状产层。

钻分枝井的主要目的是以最低的投资从油层获取最高的产量,分枝井的优点有:增加油层暴露面积,改善油田泄油方式,提高采收率,这是钻分枝井的主要优点。

其次,增加天然裂缝的暴露面积,开发裂缝性油藏,有效开采多层段油气藏,提高单井油气产量;可开发不具单井开发价值的小油藏、圈闭区块、顶存油和剩余油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进钻井技术公司建造的微井眼连续管钻机可 使用 4 部拖车搬运, 主要包括: 套管拖车、 钻机拖 车、 钻井液拖车、 作业拖车。 在搬运过程中, 钻机 拖车装载钻机和卷筒。 其中, 钻机包括了钻井作业 所需的所有装备及钻井液零排放系统。 钻机可以操 作 覫193.7mm 套管, 也可以支持转盘和顶驱。 连续 管 缠 绕 在 钻 机 的 卷 筒 上 , 钻 机 可 操 纵 覫25.4 ~ 覫66.7mm 的 连 续 管 , 钻 达 深 度 1524m。 钻 井 液 通 过安装在卷筒上的水龙头进入连续管。
反循环钻井技术最早是由加拿大 PressSol 有限 公司借鉴岩土挖掘工程中的反循环思路, 结合油气 田钻探实践而开发的。 常规旋转钻井是将钻井液或 气体从钻杆内泵送至井下, 从钻头喷嘴返出, 再由
钻杆与井眼之间的环空携带钻屑返回地面。 而反循 环钻井使用的钻杆是双壁钻杆 (RC 钻杆), 内管柱 悬挂在外管柱内, 钻杆可与旋转钻头或空气冲击钻 头配合使用。 按常规方式接单根, 当外管柱连接到 一起时, 内管柱就被密封。 钻井液从钻杆的内、 外 管壁间的环空泵送至井下后, 再注入压缩空气, 形 成一个双梯度流体体系。 内管壁上的射孔允许增压 空气从环空中逃逸, 并沿内管向上运动, 产生真空 以举升钻屑, 而钻井液则仍留在 RC 钻杆内, 不会 进入地层。 采用 RC 钻杆的优点是当钻头进入储层 时, 地层不会承受由钻井作业产生的压力, 所有钻 屑都随钻井液从 RC 钻杆的内层管柱的中心上返至 地面, 从而把钻井作业和钻井液对已裸露储层的伤 害降至最小。
“无钻压” 钻井是指具有特殊切削结构的钻头 在切削齿的作用下产生 “自进” 效应, 以降低对钻 压的要求。 这种特殊的切削结构被称作钻头增压器 (Bit Booster), 简称 BB 切削 结 构 。 其 工 作 原 理 是 当切削齿靠近被另外一个切削齿预先切出的槽钻进 时, 与切削方向垂直的力产生一个朝向已有切槽的 分力(图 2), 垂直正交力的分力产生钻压。 为了实 现 切 削 结 构 的 增 压 特 性 , 分力必须朝下 (图 3), 同 时 还 可 通 过 改 变 BB 切 削 结 构 几 何 形 状 和切削顺序, 对其进行优化, 使自进效应最大化。
1998 年是激光钻 井 项 目 开 展 后 的 第 一 年 , 美 国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在面积 77cm2、 厚度 76mm 的 干燥 Berea 砂岩上进行了激光实验。 该实验是模拟 使用激光进行水平钻井或射孔作业。 实验时, 先使 用 一 个 凹 面 镜 反 射 并 使 激 光 聚 焦 为 功 率 550kW, 直径 51mm 的 光束 , 激光照 射 2 s 后 产 生 覫152mm 钻孔 , 相 当 于 钻 速 137m/h。 经 测 量 发 现 , 井 眼 周 围的渗透率未下降, 激光处理过的表面形成光滑的 陶瓷化外壳。
自 2005 年 5 月至今, 在美国科罗 拉多州东 部 和 堪 萨 斯 州 西 北 部 的 浅 层 奈 厄 布 拉 勒 (Niobrara) 白 垩 岩 地 层 , Rosewood 资 源 公 司 使 用 连 续 管 钻 机 共钻了 25 口微井眼气井。 试验表明, 使用微井眼 连续管 钻 机 1d 之 内 可 钻 一 口 914m 的 井 (表 层 套 管段由另一台钻机提前钻完后下入), 与普通的钻 井作业相比, 成本明显下降。
美国 EnCana 公司在华盛顿州 Grant 县和 Yaki鄄 ma 县 , 使 用 LM700 钻 机 分 别 在 3 口 深 度 大 于 4000m 的井上利用反循环方法钻穿玄武岩层段。 使 用的钻柱是 覫168.3mm 外加厚外管和 覫114.3mm 内 管, 内管由一系列星形接头支撑在外管内。
在德国 GDF 井的现场试验中使用了 覫215.9mm “自进式” 钻头。 试验在修井机上进行, 共钻进 150m。 切 削 结 构 在 井 底 造 型 后 , 自 进 现 象 开 始 , 机械钻速迅速增加。 试验中经常测到负钻压, 平均 钻 压 在-5~10kN。 即 使 “自 进 ” 现 象 不 能 被 稳 定 下来,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机械钻速和钻头扭 矩也会增加, 而钻压始终保持在 10kN 左右。 室内 实验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 , BB 新技术对控制 PDC 钻头的可钻性规律具有重要潜力。 科研人员可根据 BB 切削结构装在钻头上的数量 , 实现从单纯减少 钻压到完全达到 “自进” 功能, 现场试验也证明了 “自进式” 钻头钻中半径井眼轨迹的能力。 但无钻 压钻井需要地面控制机械钻速, 还要改进底部钻具 组合轴向特性。
第 1 口井最初于 2004 年用一台车装钻机开钻, 采 用 反 循 环 钻 井 方 法 , 但 没 有 完 钻 , LM700 钻 机 投 入 运 转 后 , 于 2005 年 9 月 再 钻 该 井 , 钻 至 2377.4m, 玄武岩以下的沉积 岩层段由 常规钻机钻 至 约 4419.4m; 第 2 口 井 于 2006 年 8 月 开 钻 , 由 LM700 钻机钻至约 3353m, 然后由常规钻机钻至完 钻井深约 4267m。 现场应用表明, 反循环钻井技术 对地层没有伤害, 而且商业天然气产量比用常规旋 转方式钻的井要高。
整体钻头设计是 “自进式” 切削机构与常规
收稿日期:2008-10-06 改回日期:2008-11-14 作者简介:杨利(1972—),男,1992 年毕业于石油大学科技英语专业 ,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钻井科技情报服务和研究工作 。联系电话:(0546) 8555885, E-mail:ylzjy@, 通讯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北一路 827 号钻井工艺研究院情报档案培训中心 。
5.2.1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微井眼连续管钻机 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提出了微井眼连
续管钻机的早期模型, 由控制台、 注入头、 卷筒、 连续管、 液压供给系统、 井控设备组成。 该钻机模 型是小型化的常规连续管钻机, 简化了复杂部件并 降低了对人力的要求, 较容易实现自动钻井。 5.2.2 先进钻井技术公司微井眼连续管钻机
图 1 钢粒冲击钻井系统钻头
该技术由美国 Particle 钻井技术 公司开发, 通 常用于钻进高硬度和高研磨性地层。 与常规钻井相 比, 该技术预计节省 35%~50%的钻井成本。 该技 术的关键设备有: ①钢粒注入系统, 位于钻井泵与 立管之间; ②PID 钻头, 钻进井眼并以很高的速度 将钢粒传送至井底; ③钢粒处理和储存装置, 将钢 粒从钻井液固相和上返钻井液中分离出来, 重新注 入以前储存的钢粒。
钢粒冲击 激光 微井眼 反循环钻井 等离子
近年来, 国外钢粒冲击钻井、 “无钻压”钻井、 反循环钻井、 激光钻井、 微井眼钻井等一系列超前 钻井技术的研发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其中一些 技术代表了未来钻井技术的发展方向。 系统地了解 这些技术现状对我国钻井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钢粒冲击钻井是指在钻井液中加入高硬度钢粒 (洛氏硬度 50~55, 加量不超过总流量的 5%), 钢 粒从钻井泵的下游注入钻井液中 (不影响钻井泵正 常工作), 再从钻杆内下行, 加速通过专门设计的 固 定切削齿 (PID) 钻 头喷嘴 (图 1), 以 400×104 次/min 频率、 约 150m/s 速度冲击 、 破 碎 地 层 。 当 钢粒冲击井底时, 它所传递的力在很小的接触面积 上产生很大的应力 (其量级大于破碎岩石需要的 力)。 钢粒和钻屑由钻井液一起携带至地面, 流经 振 动 筛 之 前 要 先 通 过 一 台 分 离 装 置 — — — 三 筛 网 钢 粒 处理箱。 该处理箱是根据 SWECO 圆顶式分离器设 计的, 第三层筛网要经过一块旋转磁铁, 由磁铁将 钢粒吸住、 捕获, 并准备重新注入钻井液中。
从本质上讲, 钻井用激光器就是把其他形式的 能量转换成光子, 光子经过聚焦成为强光束, 把岩 石融溶、 熔化、 粉碎、 蒸发。 具体地说来, 就是把 激光束聚焦在一个要钻入地层的环形区域内 (该区 域是要钻的井眼直径范围内很小的一部分), 激光 束聚焦后形成很高的温度, 使要钻入的地层熔化蒸 发, 强大的热冲击也可将要钻入的地层岩石击成细 粒, 而且其压力足以使击碎的岩屑上升至地面。 调 研发现以下几种高能激光具有用于天然气钻井完井 的 潜 力 : 氟 化 氘/氟 化 氢 激 光 、 自 由 电 子 激 光 (FEL)、 化学氧—碘激光 (COIL)、 氟 化 氪 (激 励 态 ) 激 光 (KrF)、 二 氧 化 碳 激 光 (CO2)、 一 氧 化
2007 年 1 月, 美国 Particle 钻井技术公司利用 钢粒冲击钻井技术 完成了一口 井的施工, 在 8h 纯 钻 时 内 钻 进 36.58m, 是 当 时 完 成 的 最 长 的 进 尺 。 试验过程中粒子储存腔驱动管线损坏一次, 更换配 件后修复。 后因标准止回阀破损导致钻头水眼堵 塞, 起钻后决定中止试验, 本次试验达到了预期效 果。
第 6 卷第 4 期
杨利等: 国外前沿钻井技术综述
·3·
碳激光 (CO)、 钕∶钇铝石榴石激光 (Nd∶YAG)。 与旋转钻井相比, 激光钻井具有以下优点: ①
更易穿透岩石, 大大增加钻进速度; ②可从地表连 续钻进至目的层, 节省起下钻柱、 更换钻头、 打捞 卡钻钻具、 注水泥的施工用时, 并且钻进过程中, 在井壁形成坚固的陶质层, 从而省去了下金属套管 的时间, 形成的陶质层井壁不仅防止井内流体渗入 地层污染周围环境或水源, 还阻碍了地层流体流入 井内, 防止井喷; ③无需钻头、 套管等旋转钻井必 不可少的构件和器材, 减少了钻井成本; ④地表到 井底是通过光缆连接, 可运用井下电视或其他传感 器将井底信息传至地面; ⑤因激光是直线传播的, 所以能有效地控制井眼轨迹。
微井眼钻井技术是由美国能源部设在洛斯阿拉 莫斯的国家实验室开发的, 该技术的基础是小型化 了的连续软管钻井技术。 与普通井眼相比, 微井眼 井径很小, 可用于浅层开发井、 油藏数据监测井、 深探井和浅井重入钻井。 其优点是: ①钻井产生的 岩屑和所需的钻井液量都大大减少; ②微井眼钻井 使用小型连续管钻机, 钻井设备也实现了小型化, 机械钻速快, 对动力的需求较常规钻机大大减小; ③大大降低勘探开发风险, 预期可降低勘探钻井成 本 30%以 上 , 降 低 开 发 钻 井 成 本 50%以 上 。 但 微 井眼连续管钻井技术也存在一些不足: ①钻深受卷 筒尺寸和连续管总重量的限制, 提升能力受注入头 载荷的限制; ②滑动钻井 (连续管不能旋转) 降低 了井眼清洗效率, 增加了井眼与连续管柱之间的摩 擦, 限制了由地面施加的钻压; ③即使有井下传送 工具, 连续管在井内水平延伸也有一定限度, 若管 内的钻井液流速过高, 水力能量损失较大; ④易卡 钻, 底部钻具难以打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