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校史
浙大紫金港西区方案设计

可持续的湿地系统,可清游的江南水乡可生长的绿色风景,可交往的亲切家园可歌咏的风华年代,可力行的求是精神水绿编织的风光与人文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第一部分:项目概况与基地分析1.1项目背景1.1.1 浙江大学简介: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全国重点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
浙江大学经历了求是书院、浙江高等学堂、国立第三中三大学、国立浙江大学、浙江大学等几个发展阶段,并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被分为多所单科学校。
1998年9月,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重新合并,组建成新的浙江大学,共设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5个校区,占地面积5.33平方公里,分布在杭州市区不同区域。
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1.1.2 东区概况:2002年10月,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正式启用。
东区占地总面积约3200亩,规划建筑总面积约132万平方米,现已完成建筑面积118万多平方米,入住学生2万余名,已有6个学院迁入,基本形成主校区氛围。
东区初步实现了浙江大学“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的建设目标,标志着浙江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1.3 西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并成为景观设计的主要依据。
1.1.4 竞标任务书要求:西区景观规划设计内容:西区按14000学生规模配置教学、科研、实验、体育运动和生活服务设施等,设计人应以创造现代化的一流大学校园为目标,高起点,高要求,秉承东区现代化、园林化、生态化、网络化的原则,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依据,构思巧妙,风格独特,创造特色空间,满足多种功能,要与诗画杭州、生态西溪的地域特点相结合,同时要强调浙江大学百年历史的丰富文化内涵,弘杨求是精神,将西区建成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信息化、人性化的优美校园。
浙江大学简介

浙大简介
浙江大学,简称浙大,坐落于素有“人间天 堂”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前身是1897年创建 的求是书院,是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现代高等学 府之一。1928年更名为国立浙江大学。中华民国时 期,浙江大学在竺可桢老校长的带领下,成长为中 国最顶尖的大学之一,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 “东方剑桥”,迎来了浙大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浙江大学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是 中国首批7所“211工程”、首批9所“985工程” 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是C9联盟、世界 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的成员,是中国著名 顶尖学府之一。
浙大简介
创办时间:1897年5月21日(清朝光绪23年) 类 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类 属 性:985工程 211工程 C9联盟 所属地区:中国 浙江 杭州 知名校友:竺可桢、陈独秀、路甬祥、李政道、段永平、史 玉柱、孙杨 硕士点326个 博士点296个 博士后流动站53 校 训:求是、创新 专职院士:20人 主要院系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 息学部、农业生命环境学部、医学部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国重14个 ,二级国重21个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翠苑街道余杭塘路866号 学校代码:10335 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发展定位: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本一级学科 化学 物理学 数学 畜牧学 植物保护 农业资源与环境 园艺学 作物学 世界史 中国史 考古学 新闻传播学 护理学 设计学 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理论经济学 哲学
全国排名 9 6 9 3 2 3 2 5 19 29 13 10 17 8 6 11 7 9
本一级学科 船舶与海洋工程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农业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城乡规划学 风景园林学 软件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农林经济管理 统计学 生物学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口腔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美术学
浙江大学校园网络建设和信息化成就

浙江大学校园网络建设和信息化成就1.百年浙大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全国重点大学。
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新式高等学府之一。
1998年9月,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于重新合并,组建为今日的浙江大学。
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计划”建设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
现任校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工智能专家潘云鹤教授。
目前,浙大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0000余人,其中博士生近5千人、硕士生近1万1千人;教职工84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20名,正教授1000余名。
拥有国家专业目录所设11个大门类的学科,108个本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62个,17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9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国家重点学科。
(图片1-4)2.浙江大学的教育信息化世纪之交,浙大提出以“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为办学特色,争创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全球信息化浪潮,为浙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四校合并之前,学校提出“四校合并,网络先行”,投入数千万,启动包括下列特色的信息化建设工程:●建立联结各校区的高速宽带城域校园网络系统;●全面推进信息网络化应用,建设数字化浙大校园;●大力开展远程教育,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新手段,探索网上培养学生的新途径;目前,浙大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一个渗透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各个方面的数字化浙大正在形成。
信息化技术有力推进了浙大的现代化。
3.信息化基础设施—浙大校园网络浙江大学现有的城域规模的校园网络覆盖了原有五个校区及新建紫金港校区共6个校区以及所有的学生宿舍:●主干环网:48芯单模光纤,环长54公里●主干交换机:双环自愈式ATM(622M)+星形拓扑千兆以太网●各校区网络:单模/多模混合光纤,总长150公里●校区网络构成:树形骨干网+单位局域网●单位局域网:21个学院级的局域网+4个学生区宿舍网+1个教工宿舍网●出口信道:中国教科网2.5G/1000M(2004.11月下旬完成升级)●运行规模:联网计算机3.6万多台;每日Email 4-5万封注册上网用户2万;平均日流量30-40TB;用户服务器(网站)近120个。
浙江大学西迁史略

1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
据统计,抗战之前,中国专科以上学校共有108所,其中91所分布在京、津、沪、宁、江、浙、皖、赣等沿海及东部地区。
随着抗战的一步步深入,这些学校大多处于战火威胁之下。
为了谋求各级教育的安全,保存中国教育的血脉与实力,1937年8月,国民政府行政院举行特别会议,讨论东部高校西迁问题。
9月2日,教育部令沿海各学校迁移至内地上课。
此后,东部高校或联合、或单独西迁办学,为中国高等教育保存了火种。
以联合大学西迁的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迁往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浙江大学西迁史略文/惠荣浙江大学西迁办学纪念碑1934年的国立浙江大学校门后迁至云南昆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北平研究院等院所迁往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后迁往陕西汉中,改为西北联合大学等。
包括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同济大学在内的大多数高校是独立西迁的。
浙江大学历经曲折,先后四次迁徙,最终才在贵州遵义、湄潭安定下来,期间穿越浙江、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六省,行程2600多公里,历时两年半。
2西迁前,浙江大学在敌军的轰炸中坚持办学三个月。
为了应对战时的非常情况,1937年暑假,浙江大学成立了“特种教育执行委员会”,“淞沪会战”后,下设总务、警卫、消防、救护4股,后又增加工程、防毒、研究、宣传、课程5股,共9股,校长竺可桢担任主席,规定全校教职员每人必须参加其中一股。
10月1日,又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编制“战时后方服务队”,规定学生必须参加,并须严守纪律、服从命令,内设警卫、消防、救护、防毒等训练班,由“特种教育执行委员会”所属各股分别负责办理。
“特种教育执行委员会”和“战时后方服务队”在浙大西迁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作用,其培训的项目帮助浙大师生应对西迁路上的各种困难,有效减少了日寇空袭中的人员伤亡。
为了避免敌军的轰炸,学校与西天目山禅源寺商定,租借寺院房屋,作为1937年秋入学新生的课堂和教室。
浙江大学培训学习心得6篇

浙江大学培训学习心得6篇浙江大学自1897年求是书院创立至今已走过一个世纪历程,中国科学社自1915年在美国康奈耳大学创立到1960年在上海宣告完成历史使命,也经历了46个春秋。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浙江大学培训学习心得,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1月中旬,有幸参加市局组织的“鹰潭市地税局第五期领导干部暨2021年度绩效A级人员培训班”。
培训班整个课程安排合理,既关注了当今公众关心的房地产和土地政策、当代中国国民价值取向等热点问题,又关注了作为税务管理部门如何创新、如何面对危机应对媒体关系等与工作实际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既有前瞻的视野,又有丰富的案例分析。
虽然本期培训班学习培训时间短,但感触很多,收获也不少。
一、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这次培训,我们共学习了6门课程,课程涵盖了当前我国土地政策、房地产问题焦点透视与宏观调控下的博弈,企业家与企业的发展,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区域经济发展,当代中国公民的文化、人格、修养、视野等,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聆听了浙大知名专家教授的授课,领略了名师的智慧与风采,老师们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维理念不断地受到新的冲击,杨遴杰教授对我国土地和房地产政策问题的分析使我进一步理清了对当前房地产政策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解开了许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
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悟的是知识的力量,学到的是管理的精华。
应云进处长的三头理论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六口井理论使我大开眼界,增长了管理知识,增强了工作自信,借鉴成为企业家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
培训学习到新颖的思维方法。
各位教授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出发,以不同的研究视角,展现了许多新颖的思维方法,破窗理论、郑强教授的“强哥语录”这些新的思维方法,突破常规思路,这些思维方式所闪现出的智慧,对我实际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部震撼人心的大学形象史――评《走过硝烟的大学――浙江大学西迁纪事》

一部震撼人心的大学形象史――评《走过硝烟的大学――浙江大学西迁纪事》以报告文学的艺术形式书写大学的历史,目前国内所见不多。
壮族作家谢树强、黄柯云、黄庆军的《走过硝烟的大学――浙江大学西迁纪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因此十分难得。
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长篇报告文学文本,值得一读。
《走过硝烟的大学》以25万字的篇幅形象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期间浙江大学西迁的一段沉痛而辉煌的历史,包含了丰富的史料,除了参阅大量的历史文献外,作者还沿着浙大西迁的路线深入采访,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包括历史事件的客观真相和诸多过程细节,尤其是一些过去鲜为人知的或被人们忽略的轶事,得以挖掘,历史钩沉,补漏拾遗。
丰富的内容加上许多历史照片,图文并茂,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从某种角度丰富了浙大的校史。
作者的视野广阔,注重时代背景的展示和历史氛围的渲染,在相当特殊的国破山焚的背景和氛围下展开叙事,歌颂浙大的“求是”精神,因而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出宏大叙事的气魄。
这当然是由于题材本身历史客观存在的因素,也得益于作者的努力营构。
《走过硝烟的大学》又一个显著特点是非以往主流政治话语的历史评价和强烈的政论色彩。
作者思想解放,以一种客观的眼光去观照那段历史――包括浙大西迁的历史和作为浙大西迁背景的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历史事件的形象描述与对历史的深刻反思相互交融,触及了我们民族集体记忆深处的刻骨铭心的疼痛,而且大胆地作出有别于以往主流政治话语的议论与评价,包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表现出作者自己鲜明的民间立场与独立的思考,字里行间充满着情感与理性的双重力量,由此而突出报告文学富于政论的文体特点,这就使得这部作品以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有别于其他版本的浙江大学校史,以史料和文学审美的双重价值,得到浙江大学师生的认可和充分肯定。
一般宏大叙事的报告文学作品往往注重事件的描述,而对于事件中人物的生活细节则展示不够。
浙江大学基本概况

浙江大学基本概况浙江大学,始创于1897年,简称“浙大”是一所世界级的院校,那么跟着一起来了解下浙江大学基本概况吧,欢迎阅读。
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简称“浙大”,坐落于“人间天堂”杭州。
前身是1897年创建的求是书院,是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
1928年更名为国立浙江大学。
中华民国时期,浙江大学在竺可桢老校长带领下,崛起为民国最高学府之一,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迎来了浙大百年历史中最辉煌的时期。
竺可桢老校长因其历史贡献,成为了浙大校史中最伟大的人,并为浙大确立了“求是”校训和文言文《浙江大学校歌》。
浙江大学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是中国著名顶级学府之一,是中国“学科最齐全”、“学生创业率最高”的大学,是首批“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是九校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世界大学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成员[1] ,入选“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1.求是书院时期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在浙江杭州建立,是中国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学制最早创办的几所新式高等学校之一。
1901年,清朝统治集团迫于外界形势,不得不拟议实施“新政”,同年11月,浙江巡抚廖寿丰奏改求是书院为求是大学堂。
1902年,求是大学堂改称为浙江大学堂。
1903年12月,浙江大学堂遵《奏定学堂章程》改为浙江高等学堂。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北洋政府将浙江高等学堂更名为浙江高等学校。
2.国立浙江大学时期1928年4月1日定名为浙江大学,1928年7月1日起,校名前被国民政府冠以“国立”二字,全称国立浙江大学,简称浙江大学,下设文理、工、农三个学院。
1936年4月,蒋介石任命竺可桢为浙江大学校长,并答应了竺可桢提出的“财源须源源接济,用人校长有全权,不受国民党之干涉”的任职条件。
认识浙江大学-报考浙江大学的十大理由

认识浙江大学——报考浙江大学的十大理由(一)东方剑桥,江南名校之首浙江大学历史悠久,其前身求是书院始建于1897年,是近代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
创建初期,浙江大学广延名师、精研学术、彰显文明,成为民国时期最顶尖的四所国立大学之一,被誉为“东方剑桥”。
当时著名的英国牛津大学承认中国七所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可以直接升入牛津大学研究生院,给浙江大学的名额排在第一位。
建国以来,浙江大学励精图治、统一壮大、创新体制,始终站在高等教育改革开放大潮的最前沿,是全国发展最为迅速的高等学府,成为首批设立研究生院、首批进入“211工程”、首批进入“985工程”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
在1995年国家教委直属高校综合办学水平评估中,浙江大学高居第三。
在近年来众多官方、民间的排行榜上,浙江大学也都雄踞全国高校三甲之列,是当之无愧的“江南名校之首”。
(二)海纳百川,综合实力超群浙江大学位于经济体制发展最彻底、市场发育最成熟、社会富有程度最高的浙江省,具有全国高校中最大的物理发展空间,在“985工程”层次的38所大学中覆盖了最大的区域GDP体量,在全国少有的若干所文、理、工、农、医综合性大学中具有最好的学科融合度,是全国学科门类最齐全、综合实力最强劲的高校之一。
在2006年教育部组织的31个一级学科评估中,浙江大学排名前10的学科数量列全国高校首位,排名前3和前5的学科数量均列第三位,充分展示了其全面而强大的综合实力。
浙江大学有全国高校最齐全的115个本科专业设置和312个硕士点,还有最多的4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3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39个博士后流动站。
浙江大学现有24个国家重点学科;有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居全国高校第二位;还有4个国家专业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3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都位于全国高校前列。
浙江大学具有最精致的中华文明传统和深厚广博的科学人文底蕴。